一、苦瓜阴速康抗艾滋病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颖[1](2019)在《中医药抗HIV病毒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针对中药是否具有抗HIV病毒作用以及作用效果如何等一系列学界和临床关心的问题,通过梳理中医药在抗HIV病毒方面文献,阐述中医药抗HIV病毒研究现状和进展,探讨其作用和效果。通过对临床试验祛毒增宁胶囊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初步观察,对受试者治疗24周后的疗效指标等数据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医药抗HIV病毒方面提供新的临床依据,丰富中医药抗HIV病毒的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梳理法,阅读整理20年中医药抗HIV病毒方面相关文献,针对现有研究状况,梳理出以往中医药在抗HIV病毒方面所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从单味中药及其抗HIV活性成分研究和中药复方抗HIV病毒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2临床研究:将已完成24周临床试验的2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HIV/AIDS患者,服用中药制剂祛毒增宁胶囊和安慰剂。由于艾滋病属于特殊性疾病,课题尚未揭盲,所以按照病例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以0周、4周、12周、24周为访视点,进行病毒载量、中医症状(疲劳、腹泻、发热、体重)、免疫指标的疗效的客观描述分析,以及安全性监测(血常规、尿常规、腹部B超、心电图、不良事件等)。受试者访视结束后,对未揭盲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文献研究1.1理论认识中医认为,艾滋病属于中医伏气温病,依据其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特点,这与“瘟疫”发病一致;又因其感染以后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人体正气不足的慢性虚损性病症特点,又与中医“虚劳”相似。对于病毒多数学者认为属于特殊疫毒侵犯人体造成邪盛正虚的致病表现。1.2单味中药通过文献整理,共计对403味中药进行了体外抗病毒活性成分筛选,发现105味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HIV活性作用,其中32味具有较强活性作用,分别是红花、大叶钩藤、紫苏、大黄草、苦楝、荔枝、滇黄精、粳稻、六角莲、大丽花、含羞草、松萝、南烛、大蒜、云南甘草、有瓜石斛、金钗石斛、水青树、七叶莲、狗脊、甘遂、昆明滇紫草、白花蛇舌草、紫草、青羊参、姜黄、齿翼臭灵丹、九节菖蒲、小伸筋草、小乌泡根、白补药、黄花紫茉莉。研究发现具有较强抗HIV作用的中药多以清热解毒和活血类功效为主,如红花,滇黄精、紫草、姜黄、白花蛇舌草、七叶莲等。1.3中药提取物活性成分研究(1)黄酮类,如异型南五味子中提取到槲皮素化合物,发现槲皮素有抗HIV活性作用,其CC50为87.8,EC50为5.3mg·L-1,TI值是16.6;(2)蛋白质类,如α-苦瓜子蛋能够抑制HIV-1ⅢB引导C8166产生合胞体,降低慢性HIV-1的H9细胞产生抗原p24,其EC50分别是为0.016mg·L-1和0.07mg·L-1;(3)生物碱类,如从黄连、黄柏植物中提取的黄连素,对HIV抑制机制为抑制HIV-1整合逆转录酶活性起作用,其EC50分别为63.1 u g.mL-1和44.52 μ g.mL-1;(4)多糖类,如茯苓多糖具有较强的抗HIV-1逆转录酶活性,其羟基化后能通过淋巴细胞的增殖实现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5)鞣质类、萜类中药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对HIV病毒有不同抑制靶点,细胞毒性在一定浓度下较小,实验室研究显示出具有不同程度的活性作用。1.4中药复方研究进展梳理发现44种抗HIV作用中药复方制剂,收集整理出有明确记载有效指标为病毒载量下降>0.51og/ml的临床对照试验的中药复方有12种(见表2),分别是复方三黄颗粒、三归片、艾乃吉Ⅰ Ⅱ Ⅲ号方、再生丹、中研Ⅱ号、复方华蟾素胶囊、爱可扶正片、复方SH、安体维康胶囊、益艾康胶囊。其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HIV病毒有抑制作用,应用后对HIV病毒载量降低>0.51og/ml的有效率在13.33-85.29%之间。说明中医药在抗HIV病毒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其疗效挖掘和内在机制有深入研究的价值。2临床研究2.1有效性分析2.1.1病毒载量疗效26例受试者治疗4、12、24周与基线的病毒载量指数变化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提示各监测时点病毒载量指数变化不明显。说明26例受试者的病毒载量降低不明显,但有抑制病毒载量升高的趋势。2.1.2中医症状疗效26例受试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在4、12、24周呈下降趋势,治疗4周与0周(治疗前)比较中医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4周前中医症状积分改善不明显;治疗12、24周与0周相比中医症状总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在12、24周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显着;各检测时点中医疲劳、腹泻症状频次呈递减趋势,治疗前后疲劳症状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24周后,26例受试者的中医症状体征的改善较好,疲劳症状改善显着。2.1.3免疫功能疗效26例受试者治疗4、12、24周与基线的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提示各检测时点CD4+T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变化不明显,说明各检测时点CD4+T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升高不明品。2.2安全性分析本项研究在试验过程中,访视4周、12周、24周与治疗前相比: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X光片、腹部B超在访视点均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改变;试验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提示各监测时点,药物的毒性作用小。结论通过对中医药抗HIV病毒文献梳理及祛毒增宁胶囊抗HIV病毒临床试验初步观察。1文献研究方面得出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份和中药复方制剂在体外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HIV活性,安全性较好,但整体上对病毒的抑制率较低。中药与HAART疗法在降低HIV病毒强度和效率上还有一定差距。2通过对本临床试验初步观察研究-祛毒增宁胶囊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临床课研究,26例受试者治疗24周,由于数据还未揭盲,只对26例数据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所以对祛毒增宁胶囊的最终评价还不能得出。从客观角度讲,HAART疗法的出现使艾滋病成为一种慢性可控性疾病,但HAART疗法不能彻底清除病毒,且毒副作用较大,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中医药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整体观下对病人进行辨证治疗,达到扶正祛邪解毒的目的。现代医学针对病毒和靶点细胞进行干预,中医对患者机体环境进行调整,可弥补现代医学HAART治疗方面的不足,中医与现代医学协同治疗艾滋病是一种趋势,同时科研工作者应该继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病毒的药物和有效方法。
李艳萍[2](2015)在《中药复方KA治疗HIV/AIDS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或称后天免疫缺乏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受到破坏而引起的疾病,艾滋病的流行及其所产生的危害已波及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尽管世界各国科学家研制了诸多治疗HIV/AIDS的药物,有效地遏制了艾滋病对人类的伤害,但依然存在副作用大、易耐药等问题。中医药在改善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研究了中药复方制剂康爱保生丸(以下简称为KA)长期应用临床的疗效特点,并从细胞免疫及病毒调控基因的角度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合理优势应用中药复方KA治疗HIV/AIDS提供理论基础。第一部分中药复方KA治疗HIV/AIDS疗效的研究目的:研究长期应用中药复方KA治疗HIV/AIDS疗效特点。方法:从2010-2014年间参与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的HIV/AIDS患者中,筛选出应用中药复方KA治疗满36个月的132例HIV/AIDS患者,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层分析(CD4+T细胞基线<350个/μ1,CD4+T细胞基线≥350个/μl)比较中药复方KA治疗36个月随访过程中,CD4+T细胞、CD8+T细胞、血常规、肝肾功、症状体征积分,生存质量的变化趋势;有效、恢复、异常的发生率。运用Stepwise regression分析中药复方KA治疗HIV/AIDS患者的保持率、有效率和恢复率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应用KA的患者在3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相比0月,36月时CD4+T细胞中位数增加126个/μl,年均增加42个/μl。CD4+T细胞基线<350个/μl的患者各随访时点呈增加趋势。CD4+T细胞基线≥350个/μl的患者各随访时点保持稳定。(2)应用KA的患者在3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相比0月,36月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恢复至500个/μ1以上的百分比为43.59%,在各随访时点CD4+T细胞基线≥350/μl的患者的恢复至500个/μl以上的百分比较高。(3)应用KA的患者在3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相比0月,各随访时点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显着降低(P<0.05),Karnovsky Score显着提高(P<0.05)。且在用药3~6个月时最为明显,而后进入平台期。治疗后6月与0月的单项症状体症评分相比较,发热、咳嗽、乏力、纳呆气短、自汗、盗汗、皮肤骚痒有显着性差异(P<0.05)。(4)应用KA的患者在3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相比0月,各随访时点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百分比总体呈下降趋势。对各指标中位数统计显示,WBC、LY、ALT、AST治疗前后稳定,PLT、HB、CR、BUN呈上升趋势。(5)Stepwise regression结果显示,CD4+T细胞计数、可能感染途径、PLT、中医辨证分型4个因素对保持率有影响。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可能感染途径等3个因素对治疗有效率有影响。CD4+T淋巴细胞计数、BUN等2个因素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恢复到500以上有影响。结论:中药复方KA临床长期疗效表现为稳定HIV/AIDS患者CD4+T细胞数量,治疗有效率和恢复率与CD4+T细胞基线水平有关。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生存质量,对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有保护作用,临床疗效定位为辅助治疗艾滋病,延缓HIV/AIDS疾病进程。第二部分中药复方KA调节HIV/AIDS患者T细胞免疫的研究目的:研究中药复方KA对HIV/AIDS患者T细胞免疫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89例HIV/AIDS患者,根据患者是自愿服药分为治疗组(KA组)及未治疗组(UK组),开展为期6个月的临床观察,并于0,3,6月进行随访及采集患者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术检测 CD4+T,CD8+T,Treg(CD4+CD25+),NK(CD3-CD16+CD56+)、CD8+HLA-DR;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4;ELISA检测免疫因子TNF-α,SCD27,IFN-γ,IL-4,IL-5,ROS,NF-κB。结果:(1)在随访6月时,KA组较UK组能提高NK(CD3-CD16+CD56+),稳定 TNF-α,降低 IL-5 及 ROS(P<0.05)。(2)入组时CD4+T细胞基线<350的患者,3月时,KA组较UK组能提高CD4+T细胞数量,降低CD8+HLA-DR(P<0.05)。6月时,KA组较UK组能提高CD4+T细胞数量,稳定Treg,降低CD8+HLA-DR(P<0.05)。(3)入组时CD4+T细胞基线≥350的患者,6月时,KA组较UK组能提高IFN-γ,降低SCD27。(4)在各随访时点,KA组与UK组CCR5,CXCR4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不同CD4+T细胞基线分组比较也无显着性差异。结论:中药复方KA稳定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NK细胞数量,抑制细胞活化凋亡,调节细胞因子释放有关。第三部分:中药复方KA调控HIV-1基因表达的研究目的:研究中药复方KA对HIV-1病毒基因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对89例HIV/AIDS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自愿服药分为治疗组(KA组)及未治疗组(UK),并于0,3,6月进行随访及指标检测,采集患者外周血,应用多重基因表达系统检测HIV-1调控基因vpr,vpu,tat,vif,nef,rev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在6个月的观察期间,各随访时点KA组与UK组比较,HIV-VL无显着性差异。(2)基线指标Spearman’分析显示:nef与CD4+T,CCR5呈负相关,与 sCD27 呈正相关,vpr 与 CD4+T,NK(CD3-CD16+CD56+)呈负相关,与CD8+HLA-DR 呈正相关,tat 与 CD4+T,CD8+T,Treg(CD4+CD25+),NK(CD3-CD16+CD56+)呈负相关,与 CD8+HLA-DR 呈正相关。(3)治疗3月时,KA组与UK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的调控基因是vpr,vif,tat,nef(P<0.05),其中 vif,vpr 上调,nef、tat 下调。治疗 6 月时,KA组与UK组比较rev下调。结论:KA治疗HIV/AIDS的作用机制,在病毒基因水平可能与抑制nef、tat、rev的表达有关。总结:本文首先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中药复方KA长期应用的疗效特点,发现中药复方KA可以改善HIV/AIDS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免疫功能及改善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其临床定位为延缓HIV/AIDS患者疾病进程。而后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对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开展为期6个月的临床随访观察,发现中药复方KA稳定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活化和凋亡,调节免疫因子释放,调控病毒基因表达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阐释中医药治疗HIV/AIDS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和借鉴,同时为合理应用中药辅助治疗艾滋病提供应用依据。
李艳萍,和丽生,赵远,王莉,曹玺,邓家刚[3](2014)在《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研究现状与新思路》文中研究表明国外已经报道的艾滋病"功能性治愈"是在患者感染初期未形成病毒存储库的情况下实现的,尚属个例,治疗艾滋病有效的药物仍然是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中医药在艾滋病的防治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开发了许多中药复方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成效,但由于中药复方的特殊性,即物质基础不明、靶点不清等缺陷,中药复方制剂在艾滋病防治研发方面存在公认度不足、与现代技术结合程度不高导致发展缓慢、获准新药率不高的瓶颈。因此,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研究进展,探讨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有效部位(成分)配伍组方"、"吸收/代谢复方原成分配伍"、"循证药学临床筛方"等新思路研究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的可行性和挑战性,为开发治疗艾滋病中药新药提供新思路和尝试。
高国建,邹雯,刘颖,咸庆飞,王健[4](2013)在《中药复方促进艾滋病免疫重建研究综述》文中认为该文综述了近20年来中药复方在促进艾滋病免疫重建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发现中药复方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疗效确切。要充分发挥中药复方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的独特优势,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实现艾滋病临床治疗的最优化。
邓联柏[5](2013)在《基于中药化学成分库筛选HIV核糖核酸酶H抑制剂及核糖核酸酶H与整合酶双重抑制剂》文中研究表明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是以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为特征的恶性传染病。自1981年发现首例AIDS至今,已发展到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HIV的繁殖有多个阶段,其中的一些关键酶成为药物设计靶点。目前广泛应用于抗HIV的上市药物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抑制剂和整合酶抑制剂五大类。尽管这些药物在抗AIDS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耐药病毒株的不断出现,亟需新型抗AIDS药物。当前抗HIV新药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针对已知靶点开发新药,另一方面寻找具有新作用机制和新靶点的药物。HIV-1核糖核酸酶H(RNase H)是逆转录酶上具有独特酶功能的催化区域,可以作为独立的靶点进行药物设计,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抗HIV药物研究新靶点。目前,尚未有上市的RNase H抑制剂类抗HIV药物,现发现的RNase H抑制剂主要通过化学合成得到,常见的有二酮酸类、N-酰基腙类、嘧啶羧酸类及硝基呋喃类等;来源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很少,主要有大黄素类、没食子酰基类等。临床实践已表明,对于复杂性疾病单一靶点的药物很难达到预期治疗效果,针对HIV生命周期的多个环节,多靶点抑制剂的发现就成为当前抗AIDS药物研究的新热点。基于HIV-1RNase H与整合酶(IN)结构相似性,可开发作用于RNase H和IN的双重抑制剂为抗AIDS多靶点药物。本实验室在IN的结构模拟及其抑制剂筛选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为发现RNase H/IN双重抑制剂奠定了工作基础。我国中药资源丰富,运用中医药治疗AIDS独具特色,在成方、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抗HIV和治疗AID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实验数据。本研究将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文献报道治疗AIDS的复方,计算复方中各单味中药的使用频率并排序;优先选择频率高的单味中药收集其已知的化学成分,同时收集已知具有抗HIV活性的天然化合物,组建抗HIV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抗HIVTCMCD)。利用已知的RNase H及其抑制剂的结构数据,综合运用分子模拟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构建RNase H抑制剂药效团模型和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基于药效团模型和分子对接等虚拟筛选方法,对购买的中药化学数据库(TCMD)和自主构建的抗HIVTCMCD进行筛选,发现新的RNase H抑制剂。在此基础上,基于IN的结构再筛选,以发现作用于RNase H/IN的双重抑制剂,并在分子水平揭示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为从中药中挖掘具有新靶点和新机制的抗HIV单靶点和多靶点药物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目的: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抗AIDS复方,探究其用药特点和规律;构建抗HIVTCMCD;基于已知的RNase H及其抑制剂的结构数据,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对TCMD和抗HIVTCMCD进行虚拟筛选,从中药化学成分中发掘新类型的RNase H抑制剂、IN抑制剂以及RNase H/IN双重抑制剂,为开发新型天然抗HIV单靶点和多靶点药物奠定基础。方法:1对国内外临床或实验研究中作用较明确的抗AIDS复方,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复方中单味中药的使用频率,探究其用药特点和规律。2利用分子模拟软件,构建抗HIV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抗HIVTCMCD)。3根据已知的RNase H及其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和药效团识别方法构建RNase H抑制剂药效团模型和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4基于药效团和分子对接等数据库搜索方法对TCMD和抗HIVTCMCD进行筛选,从中药化学成分中挖掘潜在RNase H抑制剂、IN抑制剂以及RNase H/IN双重抑制剂。5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得到抑制剂与靶蛋白的最佳结合模式,从分子水平揭示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剂的结构改造和修饰指明方向。6利用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构建RNase H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结果:1收集整理了文献报道的国内外用于临床或实验研究抗AIDS复方149个,从中精选出作用较明确的77个复方,其中抗病毒复方44个,提高免疫力和改善患者症状的复方33个,计算复方中单味中药的使用频率并排序,频率高的前10味中药材分别是甘草、黄芪、黄芩、人参、金银花、丹参、柴胡、当归、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除人参和当归外,其它8味中药均已发现具有抗HIV活性。2优先选择排序靠前的单味中药收集其已知的化学成分,同时收集已知具有抗HIV活性的天然化合物,组建抗HIVTCMCD。目前,该数据库已录入来源于黄芪(98个)、黄芩(80个)、甘草(258个)、金银花(155个),共计591个化合物。3根据受体-配体复合物晶体结构中HIV-1RNase H与3个嘧啶羧酸类抑制剂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和药效团识别方法构建了RNase H二价金属离子抑制剂的4点药效团模型和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4点药效团模型中,包含了三个氢键受体以及一个芳香环疏水中心。4将3个已知活性的抑制剂与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对接,结果显示对接打分高低与抑制剂活性高低顺序一致,初步证明了所建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5基于药效团模型和分子对接等虚拟筛选方法对TCMD进行筛选,得到了多种新结构类型的潜在RNase H抑制剂,其中以黄酮类化合物最多并且与靶蛋白结合最好;再将这些潜在抑制剂与IN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进行对接,得到了RNase H/IN双重抑制剂,有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其中也以黄酮类化合物居多,但它们与RNase H和IN的结合方式不同。已知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的萜类化合物T-1与两个酶对接得分都最高,是非常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潜在双重抑制剂。6基于RNase H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对抗HIVTCMCD(筛选时数据库中只有来源于黄芩和黄芪两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筛选,得到多个潜在的RNase H抑制剂,其中来源于黄芩的黄芩素和黄芩苷已有文献报道,体外实验中能抑制逆转录酶活性,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出黄芩素和黄芩苷是作用于逆转录酶的RNase H区域,且属于二价金属离子抑制剂;基于IN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筛选抗HIVTCMCD,得到多个潜在的RNase H/IN双重抑制剂,其中来源于黄芩的黄芩素经文献报道是一个能作用于逆转录酶和IN的双重抑制剂,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出黄芩素结合于逆转录酶的RNase H区和整合酶的疏水区域。7通过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建立了硝基呋喃类抑制剂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发现氢键受体原子数对这类抑制剂的抑制活性影响最大。结论:1通过计算复方中单味中药的使用频率,发现抗AIDS复方是以具有抗HIV活性的单味中药入药为主。2通过3个已知活性的嘧啶羧酸类抑制剂与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对接结果,验证了所建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的合理性。3从TCMD和抗HIVTCMCD中都筛选到潜在的RNase H抑制剂、IN抑制剂以及RNase H/IN双重抑制剂,表明它们可能是抗HIV中药发挥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并明确了它们的作用靶点和机制。4从TCMD中筛选到的萜类化合物T-1与RNase H和IN对接得分都很高,并且已知T-1具有抗乙肝病毒的活性,因此T-1是非常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抗HIV双重抑制剂。5从抗HIVTCMCD中筛选到的黄芩素和黄芩苷,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相符合,进一步验证了所建用于数据库筛选的药效团模型和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的合理性。6从TCMD和抗HIVTCMCD筛选得到的RNase H抑制剂、IN抑制剂以及RNase H/IN双重抑制剂,有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它们都属于新的先导化合物类型,其中以黄酮类化合物最多,且与靶蛋白结合最好。由此可见,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中药发挥抗HIV作用的最主要物质基础。这将为抗HIV单靶点和多靶点药物研发、抗HIV新复方配伍和抗HIV中药现代化奠定基础。
黄世敬,潘菊华,薛柳华,王阶,陈宇霞[6](2011)在《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研究概况》文中提出该文对近年来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复方制剂从组成、功效及研究应用等方面,按扶正固本、解毒祛邪、益气解毒、益气活血分类进行了综述,总结中药治疗艾滋病的优势和特色。
肖明中[7](2007)在《扶正抗艾颗粒对实验小鼠的免疫提高及毒理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扶正抗艾颗粒由黄芪、党参、甘草等中药经现代工艺加工制成,具有“益气扶正、活血解毒”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艾滋病静止期和发病期的“气虚瘀毒”证。本研究通过药理学实验,观察扶正抗艾颗粒免疫提高的主要药理作用,评价其疗效,为该药的临床试验提供药理学依据;对灌服双脱氧肌苷(DDI)的小鼠联合应用扶正抗艾颗粒的观察,探讨本方是否能够减轻或保护西药DDI引起的肝肾组织结构的损伤,为中药复方治疗艾滋病增效减毒的应用做一初步探讨;观察经口服扶正抗艾颗粒的单次最大给药量,研究对小鼠产生的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探讨无毒反应的最大剂量,为临床安全用药和长期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对扶正抗艾颗粒的主要药效学作用及急性毒性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致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灌服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中药共4周,同时采用香菇菌多糖片作为阳性对照组,试验时用摘眼球法取小鼠外周血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CD8+细胞、CD4+/CD8+的变化情况;解剖取小鼠的胸腺和脾脏,计算其脏器质量指数的变化;采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致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灌服抗病毒西药双脱氧肌苷(DDI),同时加用中药高、中、低三个剂量与单纯西药DDI组比较,取肝、肾组织做切片,电镜下观察其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情况;用相当于成人平均体重(60kg)等效139倍的剂量给小鼠单次灌胃给药,对扶正抗艾颗粒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受试小鼠给药后0天、7天、14天的体重变化及其它一般情况。结果:1.扶正抗艾颗粒对免疫低下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的影响实验中,扶正抗艾颗粒中剂量(0.11g/ml)组与模型组比较,小鼠外周血中的CD4+、CD8+细胞百分数值和其比值明显增加,且有显着性差异,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和香菇多糖片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2.扶正抗艾颗粒对免疫低下小鼠脾脏和胸腺质量指数的影响实验中,扶正抗艾颗粒中剂量(0.11g/ml)组均能明显增加小鼠的胸腺和脾脏的脏器质量指数,对受免疫抑制低下的小鼠免疫器官有较好的恢复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3.扶正抗艾颗粒对服用双脱氧肌苷(DDI)小鼠减毒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观察了DDI小鼠加服高、中、低剂量中药后的肝脏、肾脏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扶正抗艾颗粒低剂量(0.055g/ml)组与西药DDI对照组比较,西药DDI联合低剂量中药组对小鼠肝脏、肾脏的组织结构形态改变有一定保护作用。4.扶正抗艾颗粒的急性毒性试验中,用折合生药量为114.2g/kg、相当于成人平均体重(60kg)139倍的剂量灌服,服药20~30分钟后部分小鼠出现活动减少、毛发竖立、精神呆滞等症状,2小时后逐渐恢复,观察14天未发现死亡,试验小鼠与对照组比较体重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扶正抗艾颗粒能够提高或改善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状况,可显着增加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百分数值比及其比值,还能够增加小鼠免疫器官的脏器质量指数,提示本方对免疫低下小鼠有很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反映该药具有与其临床适应症相一致的药理作用;通过对服用西药DDI联合中药低剂量组与西药DDI对照组小鼠的肝肾组织超微结构对比观察,加服中药低剂量组的肝、肾组织结构较为清晰,各类细胞基本正常,西药DDI组与之比较,组织结构有明显的差异,结构边界不清、各类细胞紊乱、线粒体肿胀破损,有关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以折合生药量为114.2g/kg、相当于成人平均体重(60kg)139倍的剂量经口服灌胃给药动物未出现急性中毒情况,观察14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动物体重比较无明显差异,显示扶正抗艾颗粒无明显的急性毒副作用,但还需长期毒性试验的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周崇俊[8](2007)在《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全基因测序及白藜芦醇抗Friend病毒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逆转录病毒家族共有7个属。它们与宿主的关系限制于哺乳动物内,能引起宿主一系列的疾病表现,包括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缺陷疾病,以及无症状的感染。逆转录病毒拥有一条单链RNA基因组。所有具有感染性的逆转录病毒颗粒拥有类似的结构。根据其种属不同,其基因组大小为7000nt到12000nt(HIV:9000nt,FV:8300nt)。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FV)属于γ逆转录病毒属。当接种于易感成年小鼠后,它能诱导红细胞祖细胞多克隆增生,小鼠脾脏迅速增大,最终导致完全恶变的红白血病。目前研究HIV最好的模型是SIV模型。对于逆转录病毒的研究,FV模型所需动物和实验条件相比于SIV拥有显着优势。对FV的研究将加深和扩展我们对HIV/AIDS的认识。2.研究目的2.1测定FV基因组序列并分析其多态性;2.2复制FV动物模型,复制Real-Time RT-PCR法测定血清FV病毒载量;在此模型上探讨白藜芦醇抗FV感染的疗效和作用机制。3.研究方法3.1 Friend鼠白血病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以感染FV 9天后小鼠脾脏为标本,提取总RNA。用随机引物将总RNA逆转录成cDNA。利用GenBank公布的序列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以cDNA为模板重叠扩增FV基因组片断。PCR产物凝胶电泳分离纯化后,接入T载体,转化DH5α大肠杆菌细胞,涂板。PCR及酶切鉴定后每组挑一个阳性菌落测序。除却载体序列后的6段序列用ContigExpress拼接,从而获得连续的基因组序列。利用软件Clustalx1.83对比其与其他5条GenBank中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SNPs信息、插入/缺失序列等。利用Phylip软件绘制进化树。3.2白藜芦醇抗FV实验研究3.2.1 FV病毒传代及滴度测定①FV病毒的传代:Balb/C小鼠5只,雌性。取实验室保存毒种流水冲浸融化,以DMEM培养液10倍稀释。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5ml DMEM病毒稀释液。病毒接种13日后处死小鼠。取脾重大于1克者,以DMEM制成10%脾悬液,-70℃保存。②FV病毒滴度测定:将新制成的10%脾悬液倍比稀释成10-1 10-2 10-3 10-4 10-5共5个浓度,进行病毒滴度测定。以雌性Balb/C小鼠25只,随机分成6组,除一组5只外,其余五组每组4只。5只一组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5组每组用以上5个浓度的10%脾悬液腹腔注射,每只小鼠注射0.5ml。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接种后13天处死小鼠,称取鼠重、脾重,计算脾指数(脾指数=脾重/鼠重×100)。以脾指数大于正常组+3倍标准差者定位阳性,以REED-MUENCH法计算ID50。3.2.2白藜芦醇对FV致小鼠脾肿大的抑制作用研究雌性Balb/C小鼠61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12只,阳性药物AZT组12只,正常对照组12只,白藜芦醇高剂量组(100mg/kg/day)13只,白藜芦醇低剂量组(20mg/kg/day)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00ID50剂量的10%脾悬液。正常组腹腔注射0.5ml DMEM培养液。连续灌胃给药30天。接种后30天处死小鼠,称取脾重和鼠重,计算脾指数。进行t检验,以p<0.05定为有统计学意义。3.2.3白藜芦醇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影响雌性Balb/C小鼠61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12只,阳性药物AZT组12只,正常对照组12只,白藜芦醇高剂量组(100mg/kg/day)13只,白藜芦醇低剂量组(20mg/kg/day)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00ID50剂量的10%脾悬液。正常组腹腔注射0.5ml DMEM培养液。连续灌胃给药30天。病毒接种30天后摘眼球取小鼠外周血EDTA抗凝,加入CD3抗体和CD19抗体并处理后上流式细胞仪测定CD3和CD19淋巴细胞的比率。进行t检验,以p<0.05定为有统计学意义。3.2.4病毒RNA定量方法的复制以及白藜芦醇对FV病毒载量的影响Real-Time RT-PCR定量病毒载量方法的复制:用已测序鉴定了的FV病毒PCR片断为参考DNA。并根据此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个探针(Sense:5’-GGACAGAAACTACCGCCCTG-3’;Antisense:5’-ACAACCTCAGACAACGAAGTA AGA-3’;Probe:5’-FAM-TCGCCACCCAGCAGTTTCAGCAGC-TAMRA-3’),扩增片断长133nt。将参考DNA以10倍倍比稀释为8个梯度浓度,设其最小的浓度为101.3。建立20ul Real Time PCR反应体系如下:Master Mix 10ul;Sense(20umol/ml)0.2ul;Antisense(20umol/ml)0.2ul;Probe 0.8ul;模板DNA2ul;H2O 6.8ul:Total 20ul)在ABI 7300荧光定量PCR仪上进行反应。PCR反应程序为:95℃10秒;95℃10秒,60℃30秒,40循环。绘制标准曲线,以此来定量待测样品的cDNA浓度。雌性Balb/C小鼠61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12只,阳性药物AZT组12只,正常对照组12只,白藜芦醇高剂量组(100mg/kg/day)13只,白藜芦醇低剂量组(20mg/kg/day)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00ID50剂量的10%脾悬液。正常组腹腔注射0.5ml DMEM培养液。连续灌胃给药30天。病毒接种30天后摘眼球取小鼠外周血,离心取100ul血清。用试剂盒提取血清中总RNA,逆转录成cDNA。以测序鉴定了的FV病毒PCR产物为参考DNA,用Real Time RT-PCR法定量cDNA的含量。结果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果4.1①测序获得7610nt基因组序列信息,缺乏部分非编码区信息(5’约500nt,3’端约150nt。②与GenBank中的5条已知序列比较后发现341处SNPs。其中gag基因含有65nt SNPs,其变异频率为4.0%;pol基因含有161nt SNPs,其变异频率为4.5%;env基因含有97nt SNPs,其变异频率为4.78%。③341处SNPs只有一处出现了三等位基因,其余皆为二等位基因。④80.6%的SNPs表现为碱基转换(A→G和T→C)⑤在nt7480-7490之间发现各基因组出现显着的插入/缺失变异,多达84nt。⑥nt4849的突变导致pol基因终止密码子由nt5320-5322提前至nt4849-4851。这个突变导致pol编码蛋白减少157个氨基酸。4.2.1 FV病毒的ID50为10-3.5 10%脾悬液0.5ml。如果以100倍ID50剂量的病毒攻击小鼠,则需将10%脾悬液稀释31.6倍,取0.5ml作腹腔注射。4.2.2模型组小鼠因脾脏肿大死亡2只(2/12)。白藜芦醇组小鼠实验期间全部存活。白藜芦醇对病毒导致的脾肿大具有抑制效果,其100mg/kg/day剂量的脾指数抑制率为32%。4.2.3 FV感染小鼠模型组的T、B淋巴细胞显着降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ZT能明显提高T、B淋巴细胞百分比。白藜芦醇的干预能够显着改善其T淋巴细胞(P<0.05),但对B淋巴细胞比例未能有明显影响。4.2.4 AZT明显降低了血清病毒载量,降低了86.6%(P<0.01)。白藜芦醇100mg/kg/day剂量组降低血清病毒载量68.7%(P<0.05)。5.结论5.1 FV作为逆转录病毒其基因变异频率远高于其他RNA病毒和DNA病毒。SNP主要表现为以碱基转换为主(A→G和T→C),且多数为二等位基因。5.2白藜芦醇对FV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能够抑制病毒导致的脾肿大,能提高感染小鼠的T淋巴细胞,降低血清病毒载量。白藜芦醇具有抗FV的作用。
田圣志,卢杰,李俊伟,施钧瀚[9](2007)在《中药抗艾滋病的药理药效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的高致死性和快速流行性使它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筛选和严格的科学论证,发现中药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方面有着较大的潜力,被认为是寻找新的抗艾滋病药物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现对近年来中药抗艾滋病的药理、药效成果加以综述,以期为开发抗艾滋病中药新药提供参考。
童新灯[10](2006)在《益气活血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阐明广安颗粒对我国艾滋病人的临床疗效和免疫重建作用的机理,对其作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方法】严格按要求筛选出符合实验要求的艾滋病病人20例,每个病人均在应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基础上,随机分成两组,双盲给予广安颗粒(中成药颗粒剂)和空白对照,并记录每个服药病人药物批号。并且分别于患者0、3、6个月随访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随访时做血常规、肝肾功能、小变常规、胸片、心电图,以及T细胞亚群,HIV病毒载量,给予生活质量评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的组成的统计。同时收集患者外周抗凝血血清,集中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L-10、INF-γ)的含量。 【结果】中药组与对照组开始时症状体征积分为21.7±5.0和19.9±5.8(P>0.05);3月后分别为14.7±3.2和18.4±4.4(P<0.05);6月后分别为7.6±1.8和15.3±3.0(P<0.001);加用中药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T细胞亚群CD3+T细胞中药组与对照组百分开始时为65.1±18.5和65.5±13.9;3个月时为68.7±9.9和69.7±14.9;6个月时为66.4±10.4和60.0±14.9。CD4+T细胞百分比开始时为11.0±7.5和12.3±14.8;3个月时为14.7±10.1和7.8±4.4;6个月时为16.2±8.9和10.6±6.2。CD8+T细胞百分比开始时为45.4±12.1和43.7±17.5;3个月时为46.9±9.1和52.5±16.1;6个月时为45.8±10.7和46.3±11.0。统计结果比较显示中药组0、3、6月时CD3+T、CD4+T、CD8+T细胞百分比仅CD4+T细胞在0与6月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其余无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CD3+T、CD4+T、CD8+T细胞百分比之间CD4+T细胞在3月与6月有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余无显着差异,中药组与对照组分别在0、3月、6月之间的比较无显着差异。CD4+T细胞绝对计数(个/ul)开始时为134±98.8和115.3±98.6;3个月时为273.6±221.2和121.7±83.2;6个月时为344.4±220.3和161.2±117.4。在CD4+T细胞绝对计数上,开始时两组无显着性差异,3月时无显着性差异(t=2.003,P=0.076),6月时有显着性差异(t=2.313,
二、苦瓜阴速康抗艾滋病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瓜阴速康抗艾滋病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抗HIV病毒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抗HIV病毒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
1 HIV病毒生物学特性 |
1.1 HIV病毒分型及结构 |
1.2 HIV病毒复制感染机制 |
2 现代医学抗HIV病毒主要药物 |
3 HAART疗法介导抗HIV病毒主要手段优势及不足 |
3.1 优势 |
3.2 不足 |
讨论 |
综述二 中医药抗HIV病毒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HIV/AIDS理论认识 |
2 中医治疗HIV/AIDS原则 |
3 文献梳理 |
4 中医药抗HIV病毒活性成分及药物研究 |
4.1 单味中药抗HIV病毒研究 |
4.2 中药活性成分抗HIV病毒研究 |
4.3 中药复方抗HIV病毒研究 |
5 中医药抗HIV病毒的优势及不足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资料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筛选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中止标准 |
3.4 剔除标准 |
3.5 脱落标准 |
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案 |
2 调查内容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指标 |
3.2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病毒载量评价标准 |
4.2 中医症状评价标准 |
4.3 免疫功能疗效评价标准 |
5 依从性 |
6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7 病例报告表(CRF) |
8 质量控制 |
9 数据处理 |
结果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结果分析 |
2.1 疗效性分析 |
2.2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药复方KA治疗HIV/AIDS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中药复方KA治疗HIV/AIDS疗效的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收集整理方法 |
2 结果 |
2.1 中药复方KA治疗132例HIV/AIDS患者一般资料 |
2.2 中药复方KA对患者T细胞的影响 |
2.3 中药复方KA对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的影响 |
2.4 中药复方KA对患者卡式评分的影响 |
2.5 中药复方KA对患者体重的影响 |
2.6 中药复方KA对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
2.7 中药复方KA对患者治疗结局指标的影响 |
2.8 中药复方KA对单项症状体征的影响 |
2.9 中药复方KA应用保持率、有效率、恢复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药复方KA调节HIV/AIDS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观察用药 |
1.2 观察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观察对象资料 |
2.1 观察对象一般资料 |
2.2 二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基线统计 |
3 中药复方KA对HIV/AIDS患者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研究 |
4 中药复方KA对HIV/AIDS患者趋化因子的调节作用研究 |
5 中药复方KA对HIV/AIDS患者免疫因子的调节作用研究 |
6 中药复方KA对HIV/AIDS患者促凋亡因子的调节作用研究 |
7 讨论 |
7.1 中药复方KA提高免疫功能的相关药理研究 |
7.2 中药复方KA对T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 |
7.3 中药复方KA治对趋化因子受体的调节作用 |
7.4 中药复方KA对免疫因子的调节作用 |
7.5 中药复方KA对凋亡因子的调节作用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药复方KA调控HIV-1基因表达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观察用药 |
1.2 观察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2 观察对象资料 |
2.1 同第二部分 |
2.2 临床研究观察对象治疗前各指标基线情况 |
3 中药复方KA对HIV/AIDS患者HIV-VL的影响作用 |
4 中药复方KA对HIV/AIDS患者HIV-1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研究 |
4.1 中药复方KA对rev相对表达量的调控作用研究 |
4.2 中药复方KA对nef相对表达量的调控作用研究 |
4.3 中药复方KA对tat相对表达量的调控作用研究 |
4.4 中药复方KA对vpu相对表达量的调控作用研究 |
4.5 中药复方KA对vpr相对表达量的调控作用研究 |
4.6 中药复方KA对vif相对表达量的调控作用研究 |
5 中药复方KA对HIV/AIDS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
6 讨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HIV/AIDS药物治疗及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3)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研究现状与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1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研究现状 |
1.2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研究存在的问题 |
2开发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的新思路和尝试 |
2.1应用“有效部位(成分)配伍组方”研究开发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 |
2.2应用“吸收/代谢复方原成分配伍”研究开发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 |
2.3应用“循证药学临床筛方”研究开发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 |
3结语与展望 |
(5)基于中药化学成分库筛选HIV核糖核酸酶H抑制剂及核糖核酸酶H与整合酶双重抑制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艾滋病流行及艾滋病治疗 |
2 RNase H抑制剂和RNase H/IN双重抑制剂 |
本实验设计思路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中药抗艾滋病复方中单味中药的运用情况分析及抗HIV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
前言 |
技术平台与计算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HIV-1 核糖核酸酶 H 与抑制剂相互作用模型研究 |
前言 |
技术平台与计算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核糖核酸酶 H 抑制剂的筛选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技术平台与计算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HIV-1 核糖核酸酶 H 与整合酶双重抑制剂的筛选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技术平台与计算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HIV-1 核糖核酸酶 H 抑制剂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前言 |
技术平台与计算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新型抗HIV药物靶点核糖核酸酶H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扶正固本剂 |
1.1 生脉饮 |
1.2 艾达康颗粒 |
1.3 喘可治注射液 |
1.4 益爱康胶囊 |
1.5 金生宝胶囊 |
1.6 新世纪康保 |
1.7 五味灵芪胶囊 |
1.8 再生丹 |
2 解毒祛邪剂 |
2.1 双黄连粉针剂 |
2.2 金龙胶囊 |
2.3 苦瓜“阴速康” |
2.4 祛毒增宁 (ZL-1) 胶囊 |
2.5 小柴胡汤 |
3 益气解毒剂 |
3.1 中研Ⅰ号 |
3.2 艾乃吉Ⅰ号 |
3.3 复方三黄散 |
3.4 爱康1号 |
3.5 扶正逐毒丸 |
3.6 扶正排毒片 |
3.7 艾泰定 |
3.8 康爱保生胶囊 |
3.9 克艾可 |
4 益气活血剂 |
4.1 艾通 |
4.2 艾灵颗粒 |
4.3 乾坤宁片 |
4.4 艾可清胶囊 |
4.5 中研2号 (艾宁颗粒) |
4.6 唐草片 |
4.7 克艾特胶囊 |
5 结语 |
(7)扶正抗艾颗粒对实验小鼠的免疫提高及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艾滋病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研究 |
2.艾滋病中医辨证认识 |
3.分型和治法概要 |
4.扶正抗艾颗粒的特点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扶正抗艾颗粒治疗HIV/AIDS的免疫调节研究 |
实验一 般情况 |
实验一 扶正抗艾颗粒对免疫抑制低下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的影响研究 |
实验二 扶正抗艾颗粒对免疫抑制低下小鼠脾脏和胸腺质量指数的影响 |
2.扶正抗艾颗粒对服用双脱氧胞苷(DDI)小鼠减毒作用的研究 |
3.扶正抗艾颗粒的急性毒性研究 |
4.附图: |
5.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讨论: |
1.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意义 |
2.艾滋病现状及实验方案进行的意义 |
第四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综述二: |
致谢: |
(8)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全基因测序及白藜芦醇抗Friend病毒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HIV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二章 FV文献综述 |
一、Friend逆转录病毒与白血病 |
二、逆转录病毒的免疫:Friend病毒模型 |
第三章 逆转录病毒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第四章 白藜芦醇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Friend鼠白血病病毒全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二章 白藜芦醇抗FV实验研究 |
一、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的体内传代与病毒滴度测定 |
二、白藜芦醇对FV致小鼠脾肿大的抑制作用研究 |
三、白藜芦醇对FV小鼠模型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 |
四 白藜芦醇对FV小鼠模型病毒载量的影响 |
五、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9)中药抗艾滋病的药理药效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和复方中药的研究 |
1.1 单味中药 |
1.2 中药复方的研究 |
2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
3 结语 |
(10)益气活血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观察对象 |
实验研究方法 |
观察指标及监测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中医药辅助治疗艾滋病的优势 |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
艾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
中药单方与复方制剂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互补 |
气虚血瘀在艾滋病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
本方的研究背景 |
本实验的结果分析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四、苦瓜阴速康抗艾滋病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抗HIV病毒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初探[D]. 梁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2]中药复方KA治疗HIV/AIDS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艳萍.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8)
- [3]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研究现状与新思路[J]. 李艳萍,和丽生,赵远,王莉,曹玺,邓家刚. 中草药, 2014(03)
- [4]中药复方促进艾滋病免疫重建研究综述[J]. 高国建,邹雯,刘颖,咸庆飞,王健. 中国中药杂志, 2013(15)
- [5]基于中药化学成分库筛选HIV核糖核酸酶H抑制剂及核糖核酸酶H与整合酶双重抑制剂[D]. 邓联柏.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6]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研究概况[J]. 黄世敬,潘菊华,薛柳华,王阶,陈宇霞. 时珍国医国药, 2011(05)
- [7]扶正抗艾颗粒对实验小鼠的免疫提高及毒理学研究[D]. 肖明中. 湖北中医学院, 2007(02)
- [8]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全基因测序及白藜芦醇抗Friend病毒实验研究[D]. 周崇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中药抗艾滋病的药理药效研究概况[J]. 田圣志,卢杰,李俊伟,施钧瀚.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01)
- [10]益气活血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影响[D]. 童新灯. 湖北中医学院,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