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5例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陈伟富,管敏昌,郑琬丽,王丽珍[1](2021)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水平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 HLA-G)水平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儿科因ITP住院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对2组血小板水平及血浆s HLA-G水平进行检测,比较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水平比较,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t=18.43,P <0.01);血浆s HLA-G水平比较,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t=12.62,P <0.01);随着急性ITP程度加重,血小板水平显着下降,而血浆s HLA-G水平显着升高; 2组s HLA-G浓度/PLT计数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t=16.30,P <0.01)。s HLA-G水平与ITP严重程度呈显着正相关(r=0.70,P <0.01),与血小板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78,P <0.01)。结论儿童急性ITP血浆s HLA-G水平显着升高,有助于早期识别并判断ITP严重程度。
柯迎春,蔡卫平,郭朋乐,敖云龙,郑乃青,陈谐捷[2](2021)在《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AR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2020年在市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住院治疗的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且至少随访观察1年以上患者,根据资料记载不同医生的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3组,将这些患者分为仅予ART组(A组)、ART+激素组(B组)、ART+激素+丙种球蛋白组(C组),收集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血常规、血小板、CD4细胞计数、骨髓涂片、腹部B超结果、治疗方案。结果三组患者CD4细胞<50个/μL 2例,50~200个/μL 15例,200~500个/μL 12例,500个/μL以上3例。CD4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有所上升,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血小板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获得完全反应(CR)率和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9,P=0.28)。结论 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与CD4细胞计数水平无明显关系。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用ART可取得良好疗效,长期ART可以使病情稳定与缓解。
王洁,敬媛媛,温玉洁,范成艳,张丹,贾延军[3](2021)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交叉配型相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交叉配型相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PTR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血型、所患疾病、输血次数等及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分布特征和强度及其交叉配型的数据,计算配型相合次数百分率和配型相合供者百分率以确定其找到相合供者的难易程度。结果 PTR患者通过交叉配型找到相合供者的可能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有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和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找到相合供者的难度较大,HLA抗体的存在是影响交叉配型相合率的主要因素,单一HLA抗体阳性患者、HLA+HPA抗体阳性患者的配型相合次数百分率和配型相合供者百分率明显高于单一HPA抗体阳性的患者。HLA抗体的强度与交叉配型相合率呈负相关,抗体水平越高,找到相合供者的难度越大。结论 PTR患者的疾病特征、HLA抗体本身及其强度是PTR患者配型相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提高血小板交叉配型的效率,并且能为临床医生在遇到免疫性PTR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苏浩杰[4](2021)在《“调肝扶脾”法辨治药物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文中提出
陈耀国[5](2021)在《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归纳分析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评价成人ITP患者红外热像特点(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水平与平均温度)与正常人红外热成像图差异,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旨在为成人ITP病情评估和指导精准化治疗提供新方法,为中医药诊治ITP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1.收集2019年6月-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ITP患者,采集所有样本的临床基本信息和中医四诊资料,分析成人ITP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2.应用北京悦天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IR—2000A型红外热成像仪对ITP组、正常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图像采集,然后使用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图像识别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最后统计分析非均一性水平、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以及各中医证候之间红外热像图的差异性。结果1.一般情况: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TP组患者共45例(其中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A组,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B组),正常对照45例。ITP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40.44±14.49岁,平均病程为24.07±20.94个月,中位数18.00个月。新诊断ITP患者为5例,持续性ITP患者为5例,慢性ITP患者为27例,重症ITP患者为2例,难治性ITP患者6例。血小板计数最高者为86×109/L,最低者为5×109/L,平均数为44.40×109/L,中位数为42.00×109/L。出血倾向评分0、1、2、3、4、5的患者分别为20、17、6、2、0、0例。出血事件共计25次,其中皮肤出血18次(72%),黏膜出血共7次(28%),无深部器官出血(无内脏、中枢神经系统等致命性出血)。本研究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82,P<0.01)。2.中医证候:单一证候共计13例,占总病例数28.9%,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与瘀血内阻证占比相同);两证结合共计29例,占总病例数64.44%,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血热妄行证;三证结合为1例,占总病例数6.67%,为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单证频次:单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气不摄血证(34次,75.56%),其它依次为瘀血内阻证(24次,53.33%)、阴虚火旺(16次,35.56%)、血热妄行证(6次,13.33%)。脏腑辨证:脾病证候出现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肝病证候、肺病证候、心病证候、肾病证候,各脏腑证型频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病证候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脏腑辨证证候(x2=51.667,P<0.01)。3.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非均一性水平: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10个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性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即ITP组较正常对照组的红外热成像图均一性差。ITP A组在9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双手掌、下肢近端、下肢远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大于ITPB组。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上焦>中焦>下焦,ITP组目标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中焦>上焦>下焦(P<0.05)。ITP组3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在上焦、中焦、下焦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与出血倾向评分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比较分析ITP组各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血热妄行证非均一性水平最高,在其中5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手掌、下肢远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内阻证非均一性水平最小,在其中3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内阻证有2个区域(下肢近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候水平最大(P>0.05),气不摄血证有3个区域(额头、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型水平最小(P>0.05),阴虚火旺证有1个区域(下肢远端)的非均一性水平最小(P>0.05)。比较分析ITP组各脏腑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肝病证候的ITP患者非均一性水平均较其他脏腑证候高,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手掌)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病证候在下肢近端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与肝病证候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病证候在7个区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病证候在手掌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P<0.05);肺病证候在上肢近端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升高(P<0.05);肾病证候在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P<0.05)。4.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平均温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7个目标区域内(躯干、上焦、中焦、上肢近端、上肢远端、手掌、下肢远端)较正常对照组的非均一性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A组与ITPB组各区域平均温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平均温度排序为:下焦>中焦>上焦;ITP组为: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本研究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各中医证候、脏腑证候的平均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火热、气虚和瘀血是成人ITP患者的三个重要病理因素,脾的脏腑功能失常是ITP的关键中医病机。2.成人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但本研究中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不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红外热成像技术未来或许能成为ITP的辅助检查和疗效评价工具之一。
李惠平[6](2021)在《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单纯西药与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组对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以下简称 C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对中药健脾补肾方治疗CIT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CITP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血液病科的60例C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方口服(具体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熟地、山药、炒白术、茯苓、陈皮、菟丝子、巴戟天、锁阳、补骨脂、仙鹤草、藕节炭、蒲黄炭、甘草等),共计治疗12周,每周复查血小板计数1次,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评价健脾补肾方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血小板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出血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的出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68.97%,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7.两组安全性对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38%,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CITP,在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患者出血评分、降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2.健脾补肾方治疗CITP无明显的肝肾不良反应,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泼尼松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梁好[7](2021)在《凉血平癜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血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血小板计数、中医证候积分、出血评分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表来观察凉血平癜汤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血热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疲劳状态改善情况。方法:纳入自2018年10月01日至2020年12月30日于江苏省中医院诊疗的符合阴虚血热证及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mg/kg/d,早晚两次分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凉血平癜汤(150ml/次,bid)治疗。总疗程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Bloodplatelet,PLT)、中医证候积分、出血评分、慢性病治疗功能评估-疲劳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hronic Illness Therapy-fatigue,FACIT-F)以评定综合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评估安全性。结果:研究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1、在西医疗效总反应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0%、61%。组间相比,治疗组总体反应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2.在提升PLT方面,两组病人治疗后PLT水平较前均有上升(P<0.05)。组间相比,治疗组提升PLT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3.在出血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患者的出血表现较前均有改善(P<0.05)。组间相比,治疗组的止血效果较对照组明显(P<0.05);4.在改善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55%,证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就中医证候总积分而言,治疗组与对照组都有所改善。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疲劳状态都得到了缓解(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患者疲劳状态。(P<0.05)5、在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5例,其中体重增加有8例,满月脸5例,盗汗2例,不良反应率为53.6%。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为5例,其中体重增加3例,满月脸2例,不良反应率为16.7%,证明治疗组较对照组安全性更高(P<0.05)。结论:凉血平癜汤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CITP阴虚血热证疗效确切,较标准剂量的醋酸泼尼松片的治疗方案来说,能更明显的改善患者出血症状,缓解患者的疲劳状态,明显提升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该联合方案值得在临床治疗CITP中推广。
徐悠[8](2021)在《基于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研究抗核抗体(ANA)及抗核抗体谱(ANAs)在ITP患儿中的临床特点及其对ITP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研究经扶正解毒方治疗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的转归。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21年1月就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符合持续性、慢性ITP诊断标准的90例患儿进行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检测,并统计其临床特点。从中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5例ANA及(或)ANAs阳性患儿与15例ANA及ANAs阴性患儿,分为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进行动态分析。均予扶正解毒方治疗6个月,随访3个月。收集并整理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及出血分级量表。ANA阳性组治疗后复查ANA及ANAs检测。统计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随访3个月的各项临床数据,运用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0例ITP患儿ANA、ANAs阳性率分别为27.8%、20.0%,两种检验结果存在显着一致性(k=0.201,P<0.05),为低度一致性。ANA阳性者88.0%为低度滴度。ANAs中抗Ro52抗体(38.9%)、抗U1-snRNP抗体(27.8%)、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22.2%)最为多见。2.90例ITP患儿中ANA及(或)ANAs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年龄、病程、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及女性患儿阳性率分别为32.7%、44.7%。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女性患儿10岁—14岁组阳性率(87.5%)明显高于≤4岁组与5岁—9岁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岁—14岁组患儿阳性率性别间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3.扶正解毒方治疗6个月的总有效率为55.6%,其中治疗1个月与治疗3个月的疗效(33.3%)虽然一致,但是完全反应率不同,表明疗效仍有所波动。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疗效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运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对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进行分析,主体内效应检验表明不同治疗时间的血小板计数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体间效应检验表明两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参数估算值表明入组时、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两组之间血小板计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ITP患儿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与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后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A阳性组多重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NA阴性组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与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有明显差异(P<0.05),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ANA阳性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复查ANA与ANAs转阴率为23.1%,治疗前后ANA及ANA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经治疗总出血改善率为95%,出血明显改善15%,出血改善80%,出血未改善5%。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出血改善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7.经治疗中医证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痊愈11.1%,显效59.3%,有效29.6%。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总积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主症与次症除次症便溏外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改善(P<0.05)。8.随访3个月,ANA阳性组总有效率为40%,复发率为30%,ANA阴性组总有效率为60%,无复发病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扶正解毒方治疗持续性、慢性ITP临床疗效确切,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中医证候均有显着改善,随着疗程的延长疗效更加明显,安全性高且疗效稳定。ITP患儿的A NA及ANAs检测结果与AID相比较存在一定相似,但同样存在差异。ITP为排除性诊断,ANA及ANAs检测具有必要性,特别是女性年长的患儿应严格筛查,减少漏诊、误诊。其阳性与否可能会对短期疗效产生负面影响,对长期疗效无显着影响,故ANA及ANAs对于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影响,推测可能是由于其作为一种病理产物,短期内会阻碍扶正解毒方疗效的发挥,通过一段时间扶正解毒方的治疗,病理产物消减,则疗效明显提高,与ANA阴性组疗效无显着差异。且ANA阳性的ITP患儿经扶正解毒方治疗,ANA可以部分转阴,推测扶正解毒方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减少自身免疫反应来发挥其治疗作用。但是转阴是否预示疾病预后良好,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行研究。
杨剑锋[9](2021)在《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临床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出血。由于目前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且对于ITP的西医治疗是有限的,ITP患儿及父母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分值普遍较低。临床中发现ITP患儿父母对于ITP的担心及焦虑情感较国外报道更甚,并发现具备焦虑情绪的患儿通常治疗效果欠理想。故提出猜想: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治疗效果,同时患儿及父母的焦虑情绪具备潜在联系可能,父母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情绪,间接影响患儿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情志因素为切入点,观察情志因素对ITP患儿疾病的影响,关注慢性ITP患儿及父母的HRQoL分值及焦虑情况,观察各影响因素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对于ITP症状描述、治疗疗效的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的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共31例以及临床观察ITP患儿(无药物治疗)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中药(扶正解毒方)治疗的ITP患儿为实验组,临床观察组为对照组,采用ITP儿童生活质量量表(The Kid’s ITP Tools,KIT)、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儿及父母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是否具有焦虑情绪。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人口学相关数据、KIT量表(儿童卷)、SCARED量表、中医证候记录表结果,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父母KIT量表(成人卷)、汉密顿焦虑量表结果。入组患儿年龄满足≥7岁均应由患儿本人填写,如患儿对量表内容有疑惑,须直接询问调查人员,父母不可以参与填写;<7岁患儿如不能自行填写可由代理人进行填写;父母问卷由父母自行填写。通过对记录量表做出现相关性分析,探究ITP患儿及家长是否存在焦虑情况,焦虑情绪程度是否与ITP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探究患儿父母焦虑情绪是否与患儿情绪具有相关性。结果:1.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中医治疗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t检验对父母和患儿的KIT生活质量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具有显着差异性(P值<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将父母的KIT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与患儿的KIT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二者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30×109/L~8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30×109/L~80×109/L亚组、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患儿治疗时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治疗1-3年亚组中的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PLT数值30×109/L以下亚组中,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在临床症状积分、患儿KIT生活质量得分、心理焦虑得分上进行组间比较,得出ITP症状量表积分与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相关性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ITP患儿的症状表现轻重、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存在其他因素对患儿具有影响效应;ITP患儿家长的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2.父母与儿童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着差异,父母生活质量更差,母亲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值较父亲更低。儿童KIT生活质量得分与父母KIT生活质量得分、ITP症状量表积分、紫癜项积分、出血项积分、PLT数值均无明显关联性。3.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治疗的患儿,但当患儿血小板计数属于8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4.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药物治疗的患儿家长生活质量;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5.就诊1-3年的ITP患儿中,中医治疗组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与临床观察组具有显着差异,中医治疗组患儿焦虑程度明显低于临床观察组。6.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中医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焦虑程度显着低于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7.ITP的PLT数值与儿童的焦虑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患儿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PLT数值。
何阳阳[10](2021)在《4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疾病,其特征是严重的先天性或免疫介导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member 13,ADAMTS13)缺乏,酶活性的明显下降致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多聚体无限制地粘附、聚集血小板继而形成微血管血栓,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血栓栓塞造成的缺血性器官损害。TTP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且病情错综复杂、进展凶险,若不及时诊治,病死率极高,目前在国际上尚缺乏对TTP诊断的金标准,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如何正确进行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TTP患者的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了解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争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住院TTP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12年版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专家共识诊断标准】,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实验室指标、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⑴本研究组TTP患者40例,男性16例,女性24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1.5;中位年龄53岁(范围18~85岁)。年龄<60岁:25例,中位生存时间50个月;年龄≥60岁:15例,中位生存时间35个月,进行生存分析显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⑵诱发因素:本研究中继发性TTP者24例(60.0%),原因不明者16例(40.0%);两组间进行生存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288)。继发性TTP中以风湿免疫性疾病多见,占37.5%;风湿免疫组和非风湿免疫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06)。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40例患者中主要表现为贫血(100.0%)、神经精神症状(92.5%)、肾脏损害(72.5%)、发热(60.0%)、出血(57.5%)。实验室指标以血小板减少(100.0%)、血红蛋白降低(100.0%)、乳酸脱氢酶升高(100.0%)、网织红细胞比值升高(100.0%)最为多见。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凝血酶原时间(PT,Prothrombin Time)、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e)的检测指标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20,0.005,0.019。死亡组患者存在PT延长,纤维蛋白水平升高、INR异常。⑷本研究组有ADAMTS13酶活性结果者15例:ADAMTS13酶活性<5%有12例(80.0%),酶活性在5%~10%范围有1例(6.7%),酶活性在10%~20%范围有2例(13.3%);同进行ADAMTS13抑制物检测者12例:8例(66.7%)伴抑制物阳性。⑸运用PLASMIC系统进行评分,本研究组高度风险(评分6~7分)者占80%,该评分系统预测酶活性<10%的阳性预测值为86.7%。以系统评分6分为分界线,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⑹本研究组24例患者存活,总体有效率60%;2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病情恶化死亡,另1例予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糖皮质激素+美罗华治疗好转出院。⑺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60岁(P=0.049)、PT>13s(P=0.020)、纤维蛋白原>4g/L(P=0.005)、INR异常(P=0.019)、PLASMIC<6分(P<0.001)、未进行PE(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排除PE对单因素分析的影响,本研究还对PE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PE<4次(P=0.007)、初治未使用美罗华/免疫抑制剂(P=0.004)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⑻多因素分析结果:INR异常(P=0.019)、PLASMIC<6分(P<0.001)、未进行PE(P<0.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E组中结果显示PE<4次(P=0.017)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年龄≥60岁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2)继发性TTP患者发病诱因以风湿免疫性疾病最为常见。(3)TTP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即典型的“三联症”多见。PLASMIC积分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4)足够的血浆置换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对于难治复发性患者,可选择利妥昔单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5例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5例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水平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ITP严重程度分级[8] |
1.2.2 血小板分离[9] |
1.2.3 血浆s HLA-G水平检测[10]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急性ITP患者血小板水平与血浆s HLA-G水平比较 |
2.2 急性ITP患者不同严重程度血小板水平与血浆s HLA-G比较 |
2.3 ITP严重程度与PLT计数和s HLA-G浓度相关性 |
3 讨论 |
(2)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1 随访和观察指标 |
1.2.2 疗效标准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患者治疗前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情况 |
2.2.1 临床表现 |
2.2.2 血小板情况 |
2.2.3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
2.2.4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
2.2.5 CD4细胞 |
2.3 治疗及转归 |
3 讨论 |
(3)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交叉配型相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测方法 |
1.3 试验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患者个体特征对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的影响分析 |
2.2 患者HLA和HPA抗体的分布特征对交叉配型结果的影响分析 |
2.3 不同因素对HLA和HPA抗体强度的影响分析 |
2.4 HLA和HPA抗体强度对交叉配型结果的影响分析 |
3 讨论 |
(5)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
1 ITP的中医研究进展 |
2 ITP的西医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医学应用研究概况 |
1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述 |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 |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应用 |
4 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1 资料来源 |
2 ITP病例选择标准 |
3 正常对照选择标准 |
二、ITP患者病例资料收集 |
1 中医辨证标准 |
2 脏腑辨证标准 |
3 西医分期标准 |
4 出血倾向评分标准 |
三、研究方案 |
1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
2 实验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统计 |
2 中医证候统计 |
3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
五、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出血评分系统与出血风险及其严重程度分析 |
3 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
4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六、结论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医临床调查量表 |
附录2 受试者一般情况量表 |
附录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评分系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缩略词表及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2.2 中医学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疗效指标 |
5.2 安全性指标 |
5.3 不良反应及紧急情况处理 |
6 疗效判定 |
6.1 临床疗效判定 |
6.2 中医疗效判定 |
7 统计学方法 |
8 技术线路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对比 |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性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时间比较 |
2 疗效指标比较 |
2.1 两组患者外周血PLT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血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
3 疗效比较 |
3.1 两组患者临床效疗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ITP的认识 |
1.1 ITP的病名、定义及分型 |
1.2 IT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ITP的临床表现 |
1.4 ITP的治疗 |
2 中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
2.1 ITP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2.2 紫癜病的中医论治 |
3 导师陈斌教授对CITP的中医认识 |
4 健脾补肾方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分析 |
4.1 组方原理 |
4.2 相关中药的药理学研究 |
5 结果分析 |
5.1 一般情况分析 |
5.2 观察指标分析 |
5.2.1 血小板计数 |
5.2.2 出血评分 |
5.2.3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 |
5.3 疗效分析 |
5.3.1 临床疗效 |
5.3.2 中医证候疗效 |
6 安全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凉血平癜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血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ITP的认识及诊疗进展 |
1.1 ITP定义及流行病学 |
1.2 ITP病理机制 |
1.3 ITP临床症状与诊断 |
1.4 ITP西医治疗 |
2. 中医学对ITP的认识 |
2.1 病名溯源 |
2.2 中医病因病机 |
2.3 治则治法 |
2.4 辨证论治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内容 |
2.1 治疗药物 |
2.2 给药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中医疗效比较 |
3.3 西医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凉血平癜汤组方选择和组方依据 |
1.1 凉血平癜汤选择依据 |
1.2 凉血平癜汤立意依据 |
1.3 现代药理学研究 |
2. 临床疗效评价 |
2.1 西医临床疗效评价 |
2.2 出血评分评价 |
2.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4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
3. 结语 |
4.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2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3 2016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评分量表 |
附录4 FACIT-F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8)基于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中医综述 |
1. 概述 |
2. 中医对ITP的认识 |
3. ITP的临床治疗 |
4. 扶正解毒方治疗ITP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西医综述 |
1. 概述 |
2. 病因研究 |
3. 病机研究 |
4. 抗核抗体与ITP |
5. 治疗方案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资料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二、结论与分析 |
1. 研究结果 |
2. 讨论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西医综述 |
1. ITP研究进展 |
2. 儿童ITP与心理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中医综述 |
1. 中医对于ITP的认识 |
2. 中医对情志的认识 |
3. 情志与ITP的关系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
1. 结果 |
2. 讨论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KIT积分量表 |
附录二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 |
附录三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
附录四 中医症状积分量表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4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选取 |
2.1.2 诊断标准 |
2.1.3 EB病毒感染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临床表现 |
2.2.3 实验室检查 |
2.2.4 PLASMIC积分 |
2.2.5 ADAMTS13活性检测、抑制剂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评估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首诊科室 |
3.3 诱因分析 |
3.4 临床表现 |
3.5 实验室检查 |
3.5.1 血液学常规指标 |
3.5.2 生化及凝血指标 |
3.5.3 其他相关检查 |
3.5.4 ADAMTS13酶活性及抗体抑制物检测 |
3.5.5 PLASMIC评分 |
3.6 生存分析 |
3.6.1 总生存分析 |
3.6.2 治疗方案与生存分析 |
3.6.3 单因素预后分析 |
3.6.4 多因素预后分析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4.1 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分析 |
4.2 治疗方案与疗效分析 |
4.3 生存组和死亡组预后分析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5例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水平表达及意义[J]. 李璐,陈伟富,管敏昌,郑琬丽,王丽珍.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19)
- [2]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J]. 柯迎春,蔡卫平,郭朋乐,敖云龙,郑乃青,陈谐捷.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1(07)
- [3]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交叉配型相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王洁,敬媛媛,温玉洁,范成艳,张丹,贾延军. 慢性病学杂志, 2021(08)
- [4]“调肝扶脾”法辨治药物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D]. 苏浩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D]. 陈耀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D]. 李惠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凉血平癜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血热证的临床观察[D]. 梁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D]. 徐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D]. 杨剑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4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D]. 何阳阳. 南昌大学, 2021(01)
标签:血小板;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健康;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