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标准出版社引进电脑直接制版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凯山·沙拉依丁[1](2020)在《探析电子出版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对印刷出版业的影响》文中认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媒体的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媒体环境。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也正在不断地变化。传统媒体(如:书刊、报纸等)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新媒体环境冲击着报纸行业,报纸印刷同样受到影响。本文将对电子出版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印刷出版业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应对电子出版技术带给印刷出版业的影响。
刘天祺[2](2020)在《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流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人工智能技术已经由最初的摸索阶段向成熟的普及应用阶段发展,随着国家广泛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开始,AI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便是世界各国争夺科技主导的前沿阵地。传统的出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智能化出版的需要,固有的生产模式被颠覆,出版业需要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融合,借助智能技术来塑造一个新的出版产业形态,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继续完成自己作为国民文化基础产业的重要使命。基于此背景,本文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业融合的基础上探究出版业各流程各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转型发展的具体着力点、实际应用及未来可能。文章从出版活动的“编辑、印刷、发行”三大基础环节出发,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产、编辑加工、印刷、营销发行环节的具体应用,分析在这四个环节中出版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实际需要,从而进行归纳,并分别以“微软小冰”、“中知编校系统”、“虎彩和河南新华印刷公司”以及“苏州第二图书馆”作为典型案例来具体探讨人工智能助力出版流程运作的优秀成果,并分析四者分别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在最后针对于现今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发展现状提出两点反思,以期通过自己的调查分析来为未来出版业应用人工智能的路径和模式提供借鉴。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充分增强文化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支柱更是应该率先扛起文化自信的大旗。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化、便捷化的特点可以快速将出版活动中形成的复杂数据可视化,从而与读者做到充分连接,这正是出版业想要进行产业融合和发展之所需。人工智能与出版业的结合满足了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满足了智媒时代万物皆媒的需要,出版业的智能化转型之路将因此而更值得期待。
雷文[3](2019)在《YC制版集团经营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印刷制版行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我国印刷行业的企业数量和产值规模均在同步扩张,呈现快速发展的特点。但在技术爆发时代来临、中国对外开放范围层次提升、环境保护约束趋紧等环境背景下,印刷制版行业总体竞争程度加剧,企业承受的经营发展压力逐步增大,既面临印刷设备、印刷技术快速迭代更新的挑战,又面临国际企业竞争的挑战,更面临国内环保约束收紧的挑战。因此,如何创新就成为印刷制版企业当前考虑的重大生存发展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印刷制版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不仅为在掌握印刷制版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他发展遇阻、寻求突破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有利借鉴。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前提下,以企业经营模式理论为基础,结合对战略规划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经营模式创新理论的分析研究,首先从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四个角度全面地、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印刷制版行业的基本情况,在掌握了行业大背景的基础上,引入印刷制版行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YC制版集团作为案例,通过对其经营模式的SWOT分析,得出YC制版集团经营模式需要进行创新的结论和基本思路,最后,从管理模式、文化塑造、业务拓展、自主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一步完善企业经营模式、实现经营转型升级的具体对策。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在准确分析中国印刷制版行业发展现状的大背景和YC制版集团的现实情况的条件下,提出了促进YC制版集团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经营模式,这将有助于未来YC制版集团的生产经营和长期发展;二是本文基于YC制版集团所提出的经营模式创新的思路,将为中国印刷制版行业中的其他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姚正荣[4](2019)在《我国绿色出版发展探析》文中指出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让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成倍增长,各种环境问题也应运而生。出版业作为“高碳行业”,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纸张、油墨等资源。由于缺乏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出版行业各种污染和浪费问题严重。因此在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下,出版行业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实现绿色发展,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集中研究我国绿色出版的发展,探究我国要如何逐步完成绿色出版的变革。首先是明确绿色出版的内涵,绿色出版是立足于生态可持续的一种新型出版模式,它要求整个出版行业从产业链的上游到产业链下游,从出版物的内容到载体,都要满足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要求。其次从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着手,分析目前我国出版行业存在的种种“非绿色”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如何从内容、载体、渠道三个方面,推进绿色出版的变革。尤其是针对我国出版物在内容方面存在的种种“非绿色”的现象,提出应该对出版社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出版资源数据库进行管理。最后在出版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展望,提出与云技术相结合,建立全行业的出版资源云平台,对整个出版行业的出版资源进行整合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针对我国绿色出版发展问题的研究,以期对未来的出版行业的绿色变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王志华[5](2019)在《信息化作业指导系统在印刷企业精益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市场经济中,同行竞争日趋激烈,客户需求个性化,产品要求多样化,设备管理智能化,技术加速迭代,这些变化因素对传统印刷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印刷企业要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将先进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现代生产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现代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引进6S、六西格玛、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等先进管理理念,传统印刷企业正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印刷行业先后经历了从单色到多色印刷、胶印到数字印刷、激光照排到CTP直接制版、互联网+印刷到云印刷的发展阶段,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让智慧印刷成为印刷行业发展的又一个趋势。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系统是先进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应用系统。ERP系统的应用,让物流、业务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使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规范,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生产管理更加高效。数据仓库技术是一个大型数据分析处理中心,能够通过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将错综复杂的历史数据进行精准归集、分析、处理,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基于ERP系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精益管理的实施,包括精益营销管理、精益采购管理、精益生产管理、精益质量管理、精益设备管理、精益核算管理等。本文首先分析了印刷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精益管理的现状,提出企业要建设一个更高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要为企业事务处理提供管理支持,另一方面将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和数据处理转化为企业决策的依据。然后介绍了数据仓库的特点、工具和应用,并对印刷企业创建数据仓库进行研究,对在线分析处理系统(OLAP)进行详细的创建和分析,重点以广州市人民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这家知名印刷企业为依托,提出基于ERP的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对精益管理的促进作用,为企业的商业需求和内部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本应用研究借鉴了当前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数据仓库构建安全、便捷、高效,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是将基于ERP的数据仓库技术应用到印刷企业精益管理中的一次有益探索。
张立伟[6](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万勤[7](2014)在《多代理模式下技术传播模式改进 ——AA公司退货案例研究》文中提出现阶段中国的企业中制造性企业占很大一部分,这些企业中高端企业大多采用进口设备作为核心生产设备。而这些进口生产设备大多由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研发和生产,设备的进口作为实物从商务上相对简单,而与设备相关的技术传播却由于这种跨国家、跨地域、跨文化和跨公司的商业模式而变得很艰难。这是一个多代理商业模式下的技术传播问题,技术传播学在美国经过150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熟学科,而在中国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虽然国内各行业内很多学者和专家作了很多这方面的理论性和模拟性的研究,但实例性的案例分析研究还比较少,很多理论性与模拟性的研究成果对指导企业实际工作还有相当的距离。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发生在2012年的在AA公司、BD公司和CQ公司之间的一个退货事件进行全方位的剖析,AA公司成立的调查组从CQ公司提出退货要求入手通过从商务冲突和技术服务两条主线对一系列的问题分别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引起此退货事件的直接原因为BD公司的技术支持服务问题,而根本性原因为多代理模式下技术传播损失严重和信息反馈失真,在此调查结果上对此三个公司五个层次的技术传播模式、传播路径、技术传播的阻碍因素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后发现,在多代理的商业模式下各代理机构各自为政,仅仅考量自身的资源、成本和绩效所构建的技术传播模式和通路整体协同性差、整体绩效低下,并且调查组对此模式下技术传播的效益和效率作出数量化的评测。进而在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1、以提高技术传播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整合和优化多代理商业模式下技术传播模式而形成改进方案。2、从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对新的措施实施结果进行数量化的评测,从而反过去用实践措施的有效性验证分析结果的合理性。3、从结论上得出在多代理模式下技术传播对同类型企业中类似的问题都有借鉴意义的一些规律和结论。在多代理模式商业下的技术传播中:1.各代理根据自己的生产方式制订适合自身的技术传播模式,技术传播损失主要来源于不同代理之间传播模式的协同性。统一和协同的以绩效为目标的技术传播模式在同样成本下绩效显着提高。2.多通路、多受方和多授方的直接交互沟通机制对技术传播的绩效提高明显。3.有针对性的增加技术传播内容相关知识和附加技术能力培训对减少技术传播中的损失效果明显。本论文以一手的在跨国企业中发生实际案例的研究来得出多代理商业模式下技术传播的三个结论,对国内的同类的企业的同类技术传播问题有比较直接的参考价值,因为像这种多代理商务模式下技术传播模式在当下中国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另外本文中跨国企业解决“退货”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国内企业解决公司之间或者公司与用户之间的技术相关争议和问题有借鉴作用。
臻峰[8](2011)在《谈谈中国胶印版材工业的发展——胶印·PS版·CTP版(二)》文中提出本文概述我国印刷版材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是关于胶版印刷、PS版和CTP版方面。1973年以前,我国大部分印刷厂还在采用铅板印刷法,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印刷工业飞速发展,涵盖其相关器材、技术、生产和市场;现今,其产品已经可以与世界先进水平取齐。现在,胶印已经成为大部分印刷厂采用的主流工艺,采用PS版作为印版,其曝光则用印刷胶片,印刷胶片消耗量2008年达到9375万平米,而PS版的产量2008年达到27900万平米;CTP版的生产和应用也在迅速发展。
李嘉明[9](2010)在《在数字印刷技术冲击下,看胶印版材的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一般照相领域内,数码照相机已经基本上取代传统的照相机和胶片;在印刷行业中,已经新出现了各种不用胶片的数字印刷技术,甚至不用印刷版材。本文通过对于2009年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的综述,展望今后印刷行业的发展趋势,认为面临数字印刷技术的挑战,印刷工艺主要还是采用胶版印刷,版材则用PS版;CTP设备和版材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广CTP技术的应用范围,传统的印刷胶片市场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沈洪平[10](2009)在《LH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刷行业是和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行业,LH公司作为印刷产业链中的一环,如何把握这种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所带来实体经济危机的挑战,正值笔者进行系统的MBA学习,运用MBA各种经营管理知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来制定营销策略,并努力按照制定的营销策略去实践,使公司在所属行业中能够脱颖而出。本论文对此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运用市场营销有关理论知识,对公司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对公司内部情况进行探讨,深入剖析公司内部优势和劣势,制定公司营销战略:进而应用市场营销决策理论,从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定位这三个流程对公司制定了营销决策;接来下,根据企业购买客户的购买行为理论,结合本公司客户购买特点,详细分析了客户购买行为,为制定公司营销组合策略提供了依据;最后,根据前面所有的理论知识和分析结果,应用营销组合策略4P理论—即产品、促销、渠道、价格组合理论,制定出符合公司的营销组合策略。我国中小型企业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但中小型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三到四年。如何解决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问题,笔者认为一个公司必须从小就要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规范的经营管理,踏实的工作作风,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才能为公司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论文以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司营销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性,以定性分析为主,加上适当的定量数据分析,为公司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本论文对广大老师和同学、相同行业公司发展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中国标准出版社引进电脑直接制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标准出版社引进电脑直接制版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探析电子出版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对印刷出版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子出版技术的发展趋势 |
(一)彩色桌面出版技术 |
(二)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 |
(三)数字打样技术 |
(四)在机直接制版印刷技术 |
(五)数字印刷技术 |
(六)计算机光盘出版技术 |
(七)计算机网上出版技术 |
二、电子出版技术对印刷出版业的影响 |
三、结语 |
(2)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流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出版业态的转型升级 |
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持 |
第二节 “人工智能+出版”:探索与融合 |
一、融合出版的浪潮已经袭来 |
二、融合发展给出版业增添了新的内涵 |
第二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产环节中的应用 |
第一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内容生产领域的应用 |
一、需求下的数字化教育出版 |
二、“智能化学习”助力教育出版 |
三、“智能教育热”下的反思 |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大众内容生产领域的应用 |
一、智能技术开启大众出版新篇章 |
二、VR、AR技术增强童书趣味性体验 |
第三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专业内容生产领域的应用 |
一、人工智能技术使专业出版“更专业” |
二、人工智能协助学术出版查重与检索 |
第四节 案例讨论:以微软旗下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为例 |
第三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编辑加工环节中的应用 |
第一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审校部分的应用 |
一、校对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背景 |
二、校对校改流程的智能化尝试 |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编排设计部分的应用 |
一、AI借助框架和模板来代替美感 |
二、人工智能赋予图书装帧排版新动能 |
第三节 案例讨论:以“中知编校”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为例 |
第四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印刷环节中的应用 |
第一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印刷部分的应用 |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印刷环节实现绿色印刷 |
第三节 案例讨论:以虎彩和河南新华两家印刷企业为例 |
第五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发行营销环节中的应用 |
第一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获取用户数据部分的应用 |
一、大数据视域下的数据挖掘技术算法 |
二、用户数据的获取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更具价值 |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环节中的应用 |
一、精准描绘用户画像做到“千人千面” |
二、“人工智能+场景”引领营销新风尚 |
三、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营销的多方面连接 |
第三节 人工智能拓展出版业市场服务新模式 |
第四节 案例讨论:以苏州第二图书馆分拣流通系统为例 |
结语 |
第一节 人工智能创作作品是否应该拥有版权 |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YC制版集团经营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7.1 研究的重点 |
1.7.2 研究的难点 |
1.8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企业经营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
2.1 相关文献综述 |
2.1.1 经营模式相关的研究 |
2.1.2 制版行业相关研究 |
2.1.3 文献述评 |
2.2 企业经营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企业经营模式理论 |
2.2.2 企业战略规划理论 |
2.2.3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印刷制版行业的发展现状研究 |
3.1 印刷制版行业的历史沿革 |
3.2 印刷制版行业发展现状 |
3.2.1 印刷制版市场现状 |
3.2.2 印刷制版技术现状 |
3.3 制约印刷制版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3.3.1 人才储备不足制约后续发展 |
3.3.2 统一标准缺失导致行业混乱 |
3.3.3 品牌意识缺乏限制产品推广 |
3.3.4 自主创新能力弱影响国际竞争 |
3.4 印刷制版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
3.5 本章主要结论 |
第四章 YC制版集团经营模式研究 |
4.1 YC制版集团概况 |
4.2 YC制版集团经营模式概述 |
4.3 YC制版集团经营模式的SWOT分析 |
4.3.1 机会分析 |
4.3.2 威胁分析 |
4.3.3 优势分析 |
4.3.4 劣势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YC制版集团经营模式创新的对策 |
5.1 以阿米巴模式完善企业经营管理 |
5.1.1 集团总部阿米巴经营模式 |
5.1.2 分公司(厂)阿米巴经营模式 |
5.2 以责任上进为中心塑造企业文化 |
5.3 以增值为目的拓展企业业务 |
5.4 以绿色智能为重点强化自主创新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未来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我国绿色出版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出版理念 |
第一节 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出版理念的兴起 |
一、低碳经济发展观念的兴起 |
二、出版行业变革需要 |
第二节 绿色出版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绿色出版多层内涵——健康、环保、集约 |
一、健康文明 |
二、节约环保 |
三、集约效率 |
第四节 绿色出版推动环境、经济和文化和谐发展 |
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
二、增强文化软实力 |
三、提升出版社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
四、读者可以获得高质量、绿色化的出版物 |
第五节 我国绿色出版产业政策由宏观走向微观 |
第二章 我国绿色出版现状 |
第一节 出版业面临多重挑战 |
一、新媒体强势冲击,纸质图书受到挑战 |
二、读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
第二节 我国的绿色出版产业变革 |
第三节 物质和内容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
一、内容资源重复利用 |
二、物质资源利用率低 |
第三章 绿色出版产业的发展措施 |
第一节 内容资源的绿色化 |
一、审校制度保证内容健康、语言规范 |
二、选题合理开发,环节综合把握 |
三、推行按需出版 |
四、加强出版企业资源管理 |
第二节 载体资源的绿色化 |
一、选择绿色工艺 |
二、使用环保选材 |
三、推广碳足迹计算 |
四、绿色印刷案例——弘文馆“阿米”系列 |
第三节 渠道资源的绿色化 |
一、畅通发行渠道 |
二、加强回收渠道的循环利用 |
第四节 发展观念的绿色化 |
第四章 绿色出版资源云平台 |
第一节 出版云平台概念 |
第二节 云平台与绿色出版关系分析 |
第三节 绿色出版资源云平台的实践——方正阿帕比(Apabi) |
第四节 云平台未来趋势展望 |
一、建设大型出版资源云平台 |
二、以内容为核心 |
三、注重版权保护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信息化作业指导系统在印刷企业精益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精益管理的研究 |
1.3.2 关于印刷信息系统的研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信息系统的含义 |
2.2 生产管理概述 |
2.2.1 关于印刷信息系统的研究 |
2.2.2 TOC生产管理模式 |
2.2.3 ERP生产管理模式 |
2.3 精益生产概述 |
2.3.1 精益生产的定义 |
2.3.2 精益生产理论的发展历史 |
2.3.3 精益生产管理的核心思想 |
第三章 信息化系统在印刷企业精益管理中的运用 |
3.1 印刷行业的生产管理 |
3.1.1 印刷行业生产流程的特点 |
3.1.2 印刷行业生产管理的特点 |
3.1.3 当前印刷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
3.1.4 印刷企业实施精益管理的迫切性 |
3.2 数据仓库的特点与工具 |
3.2.1 数据仓库的概念 |
3.2.2 数据仓库的主要工具 |
3.3 信息系统在印刷企业精益管理中的分析运用 |
3.3.1 系统的主要模块 |
3.3.2 模型建立和系统生成 |
3.3.3 系统设计 |
第四章 印刷企业精益管理信息化的案例分析 |
4.1 公司概述 |
4.2 企业信息化精益管理需求分析 |
4.2.1 总体需求分析 |
4.2.2 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4.3 基于ERP系统的OLAP功能建设案例 |
4.3.1 订单管理系统 |
4.3.2 采购管理系统 |
4.3.3 生产管理系统 |
4.3.4 质量管理系统 |
4.3.5 设备管理系统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期刊与杂志 |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多代理模式下技术传播模式改进 ——AA公司退货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技术传播的概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AA公司2012年设备退货事件 |
2.1 AA公司、BD公司、CQ公司和他们之间关系的简介 |
2.1.1 AA公司简介 |
2.1.2 BD公司简介 |
2.1.3 CQ公司简介 |
2.1.4 AA、BD和CQ公司之间关系的简介 |
2.2 CQ公司向BD公司和AA公司提出退货要求及事件发生过程 |
2.2.1 CQ公司向BD公司和AA公司提出退货要求 |
2.2.2 AA公司、BD公司和CQ公司合作历史回顾 |
2.2.3 CQ公司对AA公司和BD公司两次商务失误的反应 |
2.2.4 六大技术问题困扰BD公司和CQ公司 |
2.2.5 三个事件引爆退货事件 |
2.2.6 AA公司与BD公司的商务解决方案失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A公司调查组对退货事件的调查分析 |
3.1 对AA公司、BD公司和CQ公司退货相关商务调查分析 |
3.1.1 对CQ公司退货要求的博弈分析 |
3.1.2 对AA公司、BD公司和CQ公司商务的分别调查和分析 |
3.2 对BD公司技术支持服务过程的调查分析 |
3.2.1 对AA公司和BD公司技术支持服务模式和事件过程的调查分析 |
3.2.2 对BD公司技术支持服务调查数据的分析和研究 |
3.3 对PG公司、AA公司和BD公司技术传播模式的调查分析 |
3.3.1 对PG、AA和BD三间公司五个层次技术传播模式的整体调查分析 |
3.3.2 对PG、AA和BD三家公司原有技术传播效果的评测 |
3.3.3 对BD公司技术传播中相关阻碍因素的调查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A公司解决方案的制订、实施和效果评测 |
4.1 AA公司解决方案的制订 |
4.1.1 AA公司商务解决方案及原因 |
4.1.2 AA公司技术支持提升方案及原因 |
4.2 AA公司解决方案的实施和结果 |
4.2.1 AA公司商务解决方案的实施和结果 |
4.2.2 AA公司技术支持提升方案的实施和结果 |
4.3 技术传播模式改进措施对技术传播效益和效率提升结果的评测 |
4.3.1 技术传播效益提升结果评测 |
4.3.2 技术传播效率提升结果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A公司退货案例分析的总结和启示 |
5.1 三个技术传播相关的结论 |
5.2 非技术人员的技术传播问题 |
5.3 技术传播专员的人选问题和技术传播模式制度性规避 |
5.4 外资公司处理危机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BD公司相关工程师关于设备故障问题访谈提纲 |
附录二 BD公司CQ公司Advantage NDL 2011-2012有关服务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谈谈中国胶印版材工业的发展——胶印·PS版·CTP版(二)(论文提纲范文)
3胶印版材·CTP版 |
3.1 CTP技术的发展 |
3.1.1 CTP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应用 |
3.1.2 CTP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
3.1.3 CTP技术的特点 |
3.2%CTP机的发展 |
3.2.1 CTP机的技术特点 |
3.2.2 CTP机的分类 |
3.3 CTP版材的发展 |
3.3.1 CTP版材的技术特点 |
3.3.2 CTP版材的发展概况 |
3.3.3 CTP版材的分类 |
(一) 银盐CTP版 |
(1) 银盐复合CTP版 |
(2) 银盐扩散转移CTP版 |
(二) 热敏CTP版 |
(1) 阴图型热敏CTP版 |
(2) 阳图型热敏CTP版 |
(3) 我国热敏CTP版的研发生产 |
(4) 我国热敏CTP版感光胶的研发、生产 |
(5) 我国热敏CTP版生产和进出口情况 |
(三) 高感光聚合物CTP版 |
(四) 紫激光CTP版 |
(五) UV-CTP版 |
(六) 喷墨CTP版 |
3.4 CTP技术的发展动向 |
3.5我国胶印版材工业的发展概况 |
4我国胶印版材的前景 |
(10)LH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相关理论的简述 |
1.4 本论文研究的进程 |
第2章 LH公司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印刷知识普及 |
2.1.1 印刷发展史 |
2.1.2 近几年印刷发展状况 |
2.1.3 现代印刷方式 |
2.1.4 当代主流印刷流程 |
2.2 公司经营现状与问题分析 |
2.2.1 创业之初 |
2.2.2 LH公司简介 |
2.2.3 公司营销情况 |
2.2.4 LH公司组织机构情况 |
2.2.5 公司营销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
第3章 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1 第一层总体环境分析 |
3.1.2 第二层行业环境因素 |
3.1.3 第三层竞争环境分析 |
3.2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公司优势分析 |
3.2.2 公司劣势分析 |
3.3 SWOT矩阵进行分析 |
第4章 市场营销决策 |
4.1 市场细分 |
4.1.1 市场细分定义、必要性以及细分标准 |
4.1.2 LH公司的市场细分 |
4.2 选择目标市场 |
4.2.1 目标市场具备的条件与类型 |
4.2.2 LH公司目标市场选择 |
4.3 市场定位 |
4.3.1 定位的定义 |
4.3.2 定位的方法 |
4.3.3 LH公司市场定位情况 |
第5章 客户购买行为分析 |
5.1 企业购买行为分析理论依据 |
5.1.1 企业购买行为特征 |
5.1.2 购买决策过程 |
5.2 LH公司客户行为分析 |
5.2.1 客户购买特征 |
第6章 营销组合策略 |
6.1 产品组合策略 |
6.1.1 产品的整体特征 |
6.1.2 品牌 |
6.1.3 产品的分类 |
6.1.4 产品的生命周期 |
6.1.5 产品的组合策略 |
6.1.6 LH公司的产品组合策略 |
6.2 促销组合策略 |
6.2.1 促销的基本目的 |
6.2.2 常用促销组合策略 |
6.2.3 LH公司的促销策略 |
6.3 渠道组合策略 |
6.3.1 论基础 |
6.3.2 LH公司渠道组合策略 |
6.4 价格组合策略 |
6.4.1 定价组合策略理论基础 |
6.4.2 市场导向定价法 |
6.4.3 成本导向定价 |
6.4.4 LH公司的价格营销策略 |
第7章 结论和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中国标准出版社引进电脑直接制版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探析电子出版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对印刷出版业的影响[J]. 凯山·沙拉依丁. 传播力研究, 2020(23)
- [2]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流程中的应用研究[D]. 刘天祺. 苏州大学, 2020(03)
- [3]YC制版集团经营模式创新研究[D]. 雷文. 山西大学, 2019(01)
- [4]我国绿色出版发展探析[D]. 姚正荣. 苏州大学, 2019(04)
- [5]信息化作业指导系统在印刷企业精益管理中的应用[D]. 王志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7]多代理模式下技术传播模式改进 ——AA公司退货案例研究[D]. 李万勤.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8]谈谈中国胶印版材工业的发展——胶印·PS版·CTP版(二)[J]. 臻峰. 影像技术, 2011(02)
- [9]在数字印刷技术冲击下,看胶印版材的发展前景[J]. 李嘉明. 影像技术, 2010(02)
- [10]LH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沈洪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