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耐受机制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研究进展

口服耐受机制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研究进展

一、口服耐受机制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瑾[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究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中药口服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旨在探索其中药组方用药规律,为中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应用、实验研究方向等提供一些文献学的基础及数据的支撑,除此之外,为开发新药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通过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12月1日,收录在万方数据库(WF)、中国知网(CNKI)、维普(WP)三大中文数据库内的中药口服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其进行筛选,得到最终需要研究的文献。然后,对筛选出的文献信息进行提取及规范化处理,将汇总整理后的文献资料数据录入Excel表格,建立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文献研究数据库,并将其导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个人版V2.2.1),统一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加入分析池后,先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文献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包括对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性分析。然后对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以筛选出核心药物组合,有待进一步运用网络药理学的处理方法探索其作用机制。2.网络药理学:对上述筛选出的核心药物组合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1)利用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筛选AIH的疾病靶点,筛重并使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得到最终的疾病靶点。(2)使用中医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核心药组的化学组成成分,并设定DME属性值为DL≥0.18、OB≥30%、HL≥4h,然后使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对筛选出的有效活性成分进行作用靶点预测。(3)将疾病靶点与核心药物组合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取交集,得出两者的共同作用靶点。(4)运用Cytoscape3.7.2构建核心药物有效成分-共同靶点-AIH疾病网络。(5)利用Cytoscape3.7.2中Network Analyzer对构建的网络进行拓扑结构分析以筛选出核心网络。(6)使用Cytoscape3.7.2软件中的“ClueGo”插件对预测的核心药物组合治疗AIH的共同靶点进行GO(BP)分析;使用Metascape对筛选出的中药成分-AIH疾病的共同作用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结果数据挖掘结果:1.根据给定的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去掉不符合纳排标准的以及重复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总数为104篇,中药处方总数为146首。其中临床试验性文献共47篇,占总篇数的45.19%;名医经验共25篇,占总篇数的24.04%;个案及验案共23篇,占总数的22.12%;硕博毕业论文共9篇,占总篇数的8.65%。2.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模块,对纳入文献所涉及的AIH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按照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是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气滞血瘀证。3.146首中药处方中共含有208味中药,所有中药累计使用的频次为1816次,其中使用频次≥20的中药共有27味,分别为柴胡、白芍、茵陈、白术、当归、茯苓、甘草、郁金、栀子、赤芍等。对中药的四气五味进行频次统计:四气频次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微寒、寒、平,其次是温、微温、凉、大热、热、大寒等,五味频次处于前3位的分别是苦、甘、辛,其他分别是酸、淡、微苦、咸、涩等。用药归经频次前3位分别是肝经、脾经、肺经,其他的依次是心经、胃经、肾经、胆经、大肠经、膀胱经、小肠经、三焦经及心包经。4.对中药组方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其分为4大类,分别是“茵陈,黄芩,栀子,大黄”,“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甘草,郁金”,“黄芪,赤芍,丹参,桃仁,陈皮,薏苡仁,五味子”及“当归,地黄,枸杞子,熟地黄,牡丹皮,山萸肉,山药,泽泻,女贞子”。5.运用关联性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关联度最好的核心药组为“柴胡,白芍,白术,茯苓,茵陈,栀子,当归,甘草”。网络药理学结果:1.运用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进行检索及筛选,最终共获得AIH疾病的相关靶点203个2.在TCMSP数据库中分别检索八味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最终共筛选出核心药物组合的有效活性成分129种,潜在作用靶点共883个。3.将上述两者的作用靶点取交集,最终得到共同靶点35个。4.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核心药组有效成分-疾病靶点-AIH的网络,并进行可视化。通过对构建网络的拓扑结构分析得出,对治疗AIH可能有效的化学成分包括18α-甘草酸,茯苓酸,氢化松苓酸B,酒酵母甾醇,美迪紫檀素等14个,而与治疗AIH相关性较大的疾病靶点包括ABCB1,NOX4,HSD11B1,CYP1B1,XDH等17个。5.通过GO(BP)功能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AIH可能存在埃科萨诺德代谢过程、萜类化合物代谢过程、芳香酶活性、长链脂肪酸代谢过程及不饱和脂肪酸代谢过程等178个生物学过程;核心药物组合可能通过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亚油酸的新陈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与Th17细胞分化等通路发挥治疗作用。研究结论1.数据挖掘:通过对检索的文献进行分析,筛选出的核心处方为:“柴胡,白芍,白术,茯苓,茵陈,栀子,当归,甘草”。提示中药口服治疗AIH的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治疗上以疏肝健脾,滋肾柔肝,清热利湿及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2.网络药理学:运用现代医学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筛选出的核心药组进行分析,得出核心药组可能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及抑制自身免疫应答反应等机制来防治AIH,为中药口服治疗AIH的组方规律提供一定的思路。

刘雨婷[2](2021)在《青蒿素衍生物和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银屑病,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等。其中,SLE由于多器官受累,临床表现复杂,免疫异常的表型多样,几乎覆盖整个免疫系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B细胞功能及表型异常是SLE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记忆性B细胞在自身免疫反应中快速应答,并维持自身反应性抗体分泌细胞的分化。近年发现的一群具有记忆性表型的年龄相关的B细胞(age-associated B cells,ABCs)亚群随SLE疾病进展快速扩增,其变化趋势与SLE应答指数高度相关。因此,探究调控ABCs分化及功能的通路,明确候选药物对ABCs形成及病理效应的影响,将有助于发现指示疾病预后和预测药物疗效的特征性细胞亚群,据此提高SLE治疗手段的有效性。RA与SLE同为典型的自身免疫介导的风湿性疾病,以滑膜炎症、破骨细胞过度分化所致骨破坏为主要病理特征,患者可出现关节变形及进行性关节功能丧失。自身反应性B细胞分泌大量RA相关的自身抗体,通过Fcγ受体交联信号促进破骨前体细胞分化;同时,浸润在RA患者关节滑膜中的B细胞还可通过产生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增强关节部位破骨形成作用。因此寻找具有理想活性窗口的B细胞胞内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可望通过多环节干预,阻断RA的病理过程。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马来酸蒿乙醚胺(SM934)是治疗SLE的候选新药,正在开展Ⅱ期临床研究。本课题研究发现,SM934对狼疮模型小鼠MRL/lpr的治疗作用,与其控制淋巴器官和肾脏中ABCs的扩增、改变异常的细胞能量代谢密切相关。ABCs细胞是与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和治疗应答指数高度相关的记忆性B细胞亚群。通过在疾病各进展阶段采用SM934干预,检测狼疮相关自身抗体指标及肾炎相关血生化、尿液指标,综合考察免疫细胞表型和能量代谢模式,结果发现:1)MRL/lpr小鼠脾脏和肾脏中ABCs细胞数量快速增加,与疾病活动指征呈正相关性;2)脾脏中B细胞的糖酵解和线粒体呼吸随疾病进展显着增强,而肾脏中浸润的B细胞的代谢水平低于正常小鼠,两者呈现出相反的能量代谢变化趋势;3)SM934在疾病确立阶段干预治疗,显着减少MRL/lpr小鼠免疫器官和肾脏中的ABCs细胞,该抑制作用与治疗作用呈正相关;4)SM934治疗,逆转了疾病进展期MRL/lpr小鼠免疫器官和肾脏中B细胞的异常能量代谢模式。临床近95%的SLE患者并发关节炎和关节痛,狼疮性关节炎的疾病表征与早期RA类似。姥鲛烷(pristane)诱导的狼疮模型是典型的SLE伴随RA的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自身免疫反应和炎症的病理机制。本研究运用pristane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pristane-induced arthritis,PIA)模型开展SM934对狼疮伴发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SM934口服给药1)显着降低PIA模型小鼠的关节临床评分和关节炎症;2)降低血清中自身抗体和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机制研究发现,SM934通过干预巨噬细胞极化,改变关节腔炎症微环境,改善关节损伤。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是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和Fcγ受体(Fc gamma receptor,FcγR)信号的关键调节分子,参与包括RA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靶向BTK能够调节多种RA相关的免疫细胞(B细胞和髓系细胞)功能,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SOMCL-17-016是高度激酶选择性的新结构三环类BTK抑制剂,本课题研究发现其具有优异的体内外免疫抑制活性。运用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证实SOMCL-17-016口服治疗显着改善CIA模型小鼠的关节损伤和炎症,且效价高于第一代BTK抑制剂Ibrutinib及第二代BTK抑制剂Acalabrutinib。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SOMCL-17-016通过抑制BTK,1)降低B细胞产生RA相关自身抗体水平;2)减少滑膜炎症部位浸润的RANKL分泌型B细胞数量,改变关节局部破骨细胞的分化环境;3)通过抑制RANK-BTK-PLCγ2信号通路抑制破骨前体细胞分化。SOMCL-17-016靶向BTK,干预激酶调控的多个信号通路及免疫学事件,快速起效缓解CIA症状,有望成为治疗RA的候选药物。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关键细胞亚群和胞内信号分子在SLE和RA疾病进展和组织损伤中的病理作用及调控机制,确证BTK抑制剂SOMCL-17-016的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疗效作用,进一步探究了青蒿素衍生物SM934治疗SLE的作用机制,初步建立其疗效作用与对敏感细胞亚群调控作用的内在关联,将有助于发现和确立新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候选药物和治疗靶点。

贾佳[3](2021)在《芪葵颗粒调节1型糖尿病Th17/Treg平衡的实验研究及T1DM临床证型的横断面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进行芪葵颗粒诱导的imDC干预初始T细胞的1型糖尿病(T1DM)相关NOD小鼠的体内实验,阐明芪葵颗粒通过诱导生成imDC(1)促使T细胞向Treg分化,上调抑炎因子IL-10分泌,减轻炎症反应,恢复Th17/Treg平衡;(2)导致T细胞克隆无能,无法分泌IL-2,从而建立免疫耐受,是其发挥预防和减轻T1DM的作用途径和有效机制。芪葵颗粒调节免疫作用机制的阐明,为芪葵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予以中医治未病理论运用于T1DM预防科学支持。2.通过临床研究,观察T1DM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探讨T1DM患者各中医证型与血糖控制水平及并发症的相关性。3.根据临床研究,分析T1DM患者免疫、炎症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1实验研究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其抗原提呈功能增强,破坏T细胞分化导致破免疫耐受失衡,引起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炎症,是T1DM致病的重要机制。本研究基于NOD小鼠T1DM的发病过程,采用芪葵颗粒干预NOD小鼠胰岛炎及T1DM模型,观察芪葵颗粒对T细胞免疫耐受的影响。检测芪葵颗粒对NOD小鼠和NOD小鼠T1DM血糖、发病的影响、调控DC细胞成熟、调节Th17/Treg的能力及调节IL-10、IL-17的能力。探讨芪葵颗粒通过形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促进Th17/Treg恢复平衡及导致T细胞克隆无能,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发挥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2临床研究2.1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理化指标、急慢性并发症等,并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2007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对所收集的T1DM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T1DM患者中医证型与西医理化指标、并发症的相关性,总结T1DM中医证型分布的临床意义和证型发展的规律。2.2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及门诊随访的健康人群,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T1DM病例检测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十二项、免疫五项,以分析T1DM的免疫异常情况,以利于更好的研究T1DM的免疫发病机制。结果1实验研究1.1芪葵颗粒给药可干扰NOD小鼠糖尿病发病,降低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胰岛C-肽功能有关。1.2芪葵颗粒能够减轻T1DM小鼠症状,保护胰岛C-肽功能。1.3芪葵颗粒能够抑制NOD小鼠及T1DM小鼠模型中DC细胞成熟,减少成熟DC细胞数量,提高DC细胞抗原提取的能力、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降低IL-2和IL-12的表达水平。1.4芪葵颗粒能够增加NOD小鼠及T1DM小鼠模型中Treg/Th17比率,升高Foxp3表达水平。1.5芪葵颗粒能够减轻NOD小鼠及T1DM小鼠模型中炎症,降低IL-17表达水平,升高IL-10表达水平。2 临床研究2.1 T1DM患者主证中气阴两虚证患者最多(88.76%),阴虚火旺证者次之(11.33%),阴阳两虚证所占比例最低(1.18%),兼证分布血瘀证最多,痰湿证其次。T1DM主证、兼证与T1DM年龄、BMI、病程、FBG、PBG、HbA1c及急性并发症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并发症方面,阴虚火旺证的糖尿病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比较其余各组中医证型的DPN、DR、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T1DM患者的IL-10、IFN-y、IL-8、IL-12P70、TNF-α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群(P<0.05);T1DM患者较正常人群相比,免疫功能降低(P<0.05)。结论1.动物实验证实芪葵颗粒能够抑制DC成熟,释放抑炎细胞因子IL-10,上调表达Foxp3,促进Treg细胞生成,负性调控Th17细胞的生成和分化,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并致T细胞克隆无能,从而诱导免疫耐受。这条路径可能是芪葵颗粒防治T1DM的作用机制。2.临床观察发现T1DM中医辨证分型与糖尿病肾病发生相关,与其他理化指标及并发症的相关性不大。3.临床研究提示T1DM患者存在免疫异常,与正常人相比明显免疫力减低。

李云龙[4](2020)在《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铁元素是人体需要微量元素之一,维持着机体器官、组织的正常运行,身体缺铁会导致贫血,除了贫血本身导致的临床症状外,引起患者缺铁的病因也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而和缺铁性贫血相关的病因很多,目前部分病因确切,但有些病因或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尚不清楚,而针对缺铁性贫血与社会因素是否相关的研究较少,重庆南部(渝南)地区未见相关报道。为明确社会因素、身体疾病因素、管理因素和特殊人群等不同层面是否会导致缺铁性贫血或是否相互关联,希望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有所影响、为医生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政策或预防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阅读,筛选与缺铁性贫血可能相关的各种因素或病因的报道和进展,汇总分析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的探索与实践;对符合定性分析的文献资料,予以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定性系统评价;在渝南地区四所大型医院专科门诊和体检门诊抽取病例组和对照组各500例为观察对象进行缺铁性贫血患病的社会因素问卷调查,此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样,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实验室结果验证是否确诊缺铁性贫血,然后总结分析对于在渝南地区的成人缺铁性贫血与社会因素关联或相互影响。结果: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发生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家庭情况、自感家庭经济情况、工作情况、吸烟、饮酒、膳食等社会因素,与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免疫性疾病、矿物质缺乏、遗传性疾病、慢性病贫血、肾病、心脏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实体肿瘤、恶性贫血等身体疾病因素,与围手术期管理、急诊科管理缺陷等医疗管理因素,和孕妇、老年人、新兵和运动员等特殊人群的有一定关联性;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定性系统评价结果提示,社会人口学因素中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促进因素,家庭因素中家庭居住条件、家庭经济情况是促进因素、家庭支持是阻碍因素(家庭成员关心、支持则较少发病),个人生活方式中不合理膳食促进因素,疾病因素中胃肠道疾病、炎症、失血、癌症是促进因素,管理因素中围手术期管理缺陷是促进因素,特殊人群中女性、老年人是促进因素,上述相关促进因素证据等级为中级;对于渝南地区社会因素的调查,从多因素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吸烟,紧张工作和无固定工作时间是ID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理膳食,较高文化程度和3人以上家庭规模为IDA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了全面总结分析,并进行定性系统评价和调查研究。理论研究丰富了与缺铁性贫血相关的病因或影响因素的内涵,探讨了社会因素、身体疾病因素、医疗管理因素和特殊人群与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联;定性系统评价从专业分析角度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定性评价;而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则对吸烟、工作、膳食、文化程度、家庭人数等影响因素予以验证。三者结合较为全面总结阐述和验证了相关危险因素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冉庆森[5](2020)在《以小胶质细胞自身免疫炎症调节为切入点探讨DHA在EAE模型小鼠中的药效及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及目的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髓鞘脱失和神经元变性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自身免疫炎症性疾病。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一种以CNS内小血管周边大量单个核细胞弥漫浸润及脱髓鞘为特点的MS动物实验模型。MS的致病因素多样,疾病进展的驱动机制复杂。近年来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微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在MS的疾病诱发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1]。因此,聚焦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的调控,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微环境的属性和状态,对于包括MS在内的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核心且共通性的研究价值。目前,MS的临床治疗处于“能缓不能治,治标不治本”的状态,在MS“高发与难治”的强烈对比下,MS的疾病机理认识与治疗手段拓展成为现代免疫学、神经生物学与新药研发的共同关注热点与应用焦点,具有明确的科学创新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倍半萜类化合物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分子式为:C15H24O5分子量为284.35,物化性质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2]。随着对DHA研究的不断深入,DHA的药效药理学优势不仅仅只局限在治疗疟疾,其在抗炎免疫调节方面也显示出极大的应用前景。前期研究发现其在治疗免疫性疾病,特别是针对自身免疫病具有明确的有效性,并且初步明确了DHA能够通过调控Th17/Treg细胞平衡机制进而抑制自身免疫炎症性肠病(IBD)[3]。但目前上述研究仍存在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空白:(1)DHA调控免疫炎症的共通基础不明,疾病谱不清,特别是其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炎症调控中的应用有效性缺乏系统研究;(2)DHA调控T细胞平衡的免疫过程不明,其对免疫炎性微环境的调控活性缺乏系统的阐释和实验描述;(3)DHA发挥免疫调控活性的潜在分子机制不明,具体分子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缺乏精细化的分析和揭示;基于上述分析,从药效评价、免疫功能揭示、分子机制探索三个方面开展DHA的全面系统研究,是提升DHA药物认识水平,促进DHA合理有效应用的关键研究内容。众所周知,T细胞的平衡调控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而“抗原递呈细胞-T细胞”的整合作用单元在T细胞的免疫功能平衡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自身免疫炎症损伤启动和持续激活的核心病理基础。而基于上述理论的DHA药物研究仍为空白。因此,本文结合DHA的药效特点和MS的病理特征,建立系统的EAE药效评价体系,开展全面的DHA药效活性评价。以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抗原递呈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浸润和激活为基础,建立基于小胶质细胞-T细胞相互作用的免疫活性研究策略,拓展DHA的炎症调节活性认识。并以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中小胶质细胞的功能性改变为切入点,进行机制挖掘和研究,完善“点面集合”的分子药理机制揭示研究,明确分子机理和活性特征,探索DHA在EAE病理环境的重塑中发挥的作用。2.研究方法和内容1.DHA治疗EAE模型小鼠的药效学作用研究(1)建立MOG35-55实验性自身免疫脑脊髓炎动物模型。包括复发缓解(RRMS)动物模型和继发进展(SPMS)动物模型,以DHA2mg/kg/d,10mg/kg/d,20mg/kg/d为给药低,中,高剂量,甲泼尼龙1mg/kg/d为阳性药。分别在小鼠造模第2天开始灌胃给药干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剂量的溶剂。每日定时观测小鼠的状态变化。RRMS动物模型:连续给药23天后,小鼠步态仪进行步态行为检测小鼠机能动态变化。行为学检测后,一部分取出脑和脊髓组织进行组织学(LFB,透射电镜)检测;另一部分小鼠分离血清和脑脊液。SPMS动物模型:连续给药53天后,开始进行步态行为学检测小鼠机能动态变化。行为学实验结束后,采用脊髓和脑组织进行Olig 2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RRMS小鼠行为学检测后,取出脊髓和脑进行H&E染色,检测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分离中枢神经系统单个核细胞(MNCS),qRT-PCR法检测MNCS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和抑炎因子IL-10、TGF-β的mRNA表达2.DHA对EAE模型小鼠的抗炎免疫活性认识的研究(1)分离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单个细胞,进行细胞质检,将细胞数目调整至浓度为1 × 106/mL;10X标记cDNA片段,建库,测序,得到测序数据。采用PCA降维度的方式来看细胞之间的相似性,针对PCA结果中解释方差最大的前10个主成分,采用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对单细胞群聚类进行可视化,进而得到与EAE疾病相关的细胞亚群和差异基因。(2)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株Raw 264.7和小鼠小胶质细胞株BV2,并且体外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macrophage,PM)。分别以DHA1,4μM为给药低,高剂量和LPS 50ng/ml为造模浓度,细胞经过药物处理24h。首先,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方法在转录水平上检测Raw264.7和PM细胞中负性免疫共刺激分子PDL1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Raw264.7,BV2和PM三种细胞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PDL1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人外周血白血病T细胞JurkatT与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建立体外“巨噬细胞-T细胞”共培养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在共培养体系中,DHA对Jurkat T细胞中Treg细胞的分化水平(FOXP3的表达)。(3)体外分离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单个核细胞(MNCS),qRT-PCR的方法检测CCL5的表达;ELISA法检测EAE模型小鼠血清和脑脊液中CCL5的含量;趋化实验中,ELISA法检测BV2培养上清中CCL5的含量;transwell法验检测CCL5对小胶质细胞趋化能力变化。(4)体外分离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单个核细胞(MNCS),qRT-PCR的方法检测AXL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BV2细胞AXL的蛋白表达情况;吞噬试验中,先诱导PC12细胞凋亡,Annexin V-FITC双染法检测PC12细胞的凋亡率;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V2细胞对凋亡的PC12细胞的吞噬能力,并且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V2细胞对凋亡PC12细胞的吞噬情况。3.聚焦“小胶质细胞功能调节”的DHA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分子机制研究(1)为了在分子机制水平上验证DHA对AXL的依赖性,我们使用AXL的阻断剂SGI7079(0.2μM)阻断AXL的激活,我们首先采用BV2细胞吞噬凋亡PC12细胞的方法检测BV2细胞吞噬能力的变化;transwell法验检测CCL5对小鼠小胶质细胞BV2趋化能力变化;最后采用JurkatT与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建立体外“巨噬细胞-T细胞”共培养模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DHA对Jurkat T细胞中Treg细胞的分化水平(FOXP3的表达)。(2)Western Blot法检测BV2细胞经过DHA和LPS处理后AXL,Phospho-AXL,SOCS3,Phospho-STAT1的表达。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加入SGI7079作用后,同样检测AXL,Phospho-AXL,SOCS3,Phospho-STAT1 的表达情况。(3)BV2细胞用DHA1和4 μM作用24h后,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V2细胞的PDL1,FOXP3,CYSE/F480的表达量,ELISA法检测BV2细胞上清中CCL5的含量,transwell法检测对BV2细胞的趋化能力。BV2细胞用IFN-β和STAT1阻断剂Fludarabine作用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YSE+/F480+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Phospho-STAT1,SOCS3,Total-AXL,Phospho-AXL的蛋白表达量。3.研究结果1.DHA治疗EAE模型小鼠的药效学作用研究模型验证:MOG35-55造模后,每日疾病评分逐渐增加;行为学步态等指标出现明确障碍。组织学水平和脊髓电镜超显微结构结果显示上伴随有髓鞘脱失。上述结果证明:EAE模型造模成功,满足用于药物评价的实验要求。1.1 DHA在EAE小鼠中具有机能改善和神经保护的作用RRMS动物模型药效验证:RRMS主要是发病的初期阶段,以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为主并伴随有髓鞘脱失,因此,进行炎症损伤和神经保护检测。与EAE模型组相比,DHA各给药组和MET组能够改善EAE模型小鼠的技能活动障碍。并且在组织学水平上能够对髓鞘起到保护作用。在神经保护作用层面上,DHA中剂量效果明显优于MET组。SPMS动物模型药效验证:SPMS是发病的后期,主要是少突胶质细胞失活而导致髓鞘大量的脱失,Olig 2则是少突胶质细胞的活性标记物,因此通过检测Olig 2的表达来反映少突胶质细胞的活性。与EAE模型组小鼠相比,DHA各给药组和MET组均能够改善EAE模型小鼠的机能活动障碍。组织学水平上,DHA各个剂量组和MET组均能显着提高Olig 2的阳性表达率,并且DHA剂量组具有剂量依赖性。1.2 DHA能够抑制RRMS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炎症H&E结果显示DHA和MET均能显着降低脑组织和脊髓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浸润水平;DHA各个给药组和MET组均能够下调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相反,抑炎因子IL-10、TGF-β的转录明显激活;同时,DHA重塑炎症反应平衡的活性具有显着的剂量依赖性,并且DHA中,高剂量组均优于MET组。2.DHA对EAE模型小鼠的抗炎免疫活性认识的研究2.1基于10X Genomics技术对DHA调控EAE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单个核细胞亚群分析细胞亚群分析:得到了 14个细胞亚群,而与EAE疾病模型进程相关性最大的两类细胞亚群分别是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差异基因分析:在EAE模型小鼠的14个细胞亚群中筛选出受DHA调控的基差异基因共305个,而在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富集了差异明显(Fold change>2)的基因共计25个。最后,通过文献挖掘与分子验证,选择富集度最高的并且与EAE疾病进程关系较为密切的候选基因基因:AXL和CCL5,进行进一步的药理学分子机制研究;同时,基于前期研究提示和最新的免疫学研究进展,聚焦“小胶质细胞-T细胞整合调控单元”,从抗原递呈的双信号系统入手,从另一个角度开展药理学研究。2.2 DHA对自身免疫抗原递呈的药物活性研究首先,在分子水平,以Raw264.7和腹腔巨噬细胞为模型,DHA能够显着上调PDL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同时,在功能水平,DHA还能够促进Jurkat T细胞分化成Treg细胞,上调Treg表面标记分子FOXP3的表达。2.3 DHA对自身免疫炎性趋化的药物活性研究体内实验中,qRT-PCR结果表明,在MNCS中,DHA和MET均能够在转录水平抑制CCL5的表达,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DHA效果优于MET组。ELISA结果说明,DHA能够减少EAE模型小鼠血清和脑脊液中CCL5的含量。体外实验中,ELISA结果显示,LPS能够升高BV2细胞培养上清中CCL5的含量,而DHA能够减少CCL5的含量;transwell的检测结果中,DHA能够减弱对BV2细胞的趋化能力。2.4 DHA对自身免疫炎症原清除的活性研究体内实验中,qRT-PCR结果表明,在MNCS中,DHA和MET均能够上调吞噬核心介导分子AXL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表明,DHA可以显着上调BV2细胞中AXL的表达;同时,通过凋亡细胞清除实验,荧光显微镜观察与流式细胞分析分别从定性与定量的双重角度证明:在PC12细胞诱导凋亡成功有效的前提下,DHA能够促进小胶质细胞对凋亡细胞的胞葬能力,促进凋亡细胞碎片的有效清除。3.聚焦“小胶质细胞功能调节”的DHA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分子机制研究3.1基于小胶质细胞的功能体系的DHA靶向AXL的作用机制研究在进一步的机制研究中发现,BV2细胞在AXL的阻断剂SGI7079干预后,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DHA对自身免疫抗原递呈的能力可被SGI7079所消除;荧光显微镜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发现,DHA对自身免疫炎症原清除能力也被SGI7079所抑制;transwell检测表明,自身免疫炎性趋化能力也被SGI7079所阻断。3.2 DHA基于AXL调控自身免疫炎症的分子通路研究机制通路水平的研究中,Western Blot检测表明,DHA分别能够上调Total-AXL,SOCS3,Phospho-STAT1蛋白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加入SGI7079作用后,DHA在上调Total-AXL的表达的情况下,其他Phospho-AXL,SOCS3,Phospho-STAT1蛋白的表达均被抑制。3.3 DHA对炎症“促-抑”平衡调控的病理状态特异性研究的初探间接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DHA单独干预对自身免疫抗原递呈,自身免疫炎性趋化,自身免疫炎症原清除能力均无显着性差异;BV2细胞在IFN-β干预后,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DHA可以增加CYSE+/F480+的细胞亚群的数量,促进BV2的吞噬能力,Fludarabine干预后BV2的吞噬能力则消失了。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在IFN-β干预下,DHA就能上调Phospho-AXL,SOCS3,Phospho-STAT1蛋白的表达,当Fludarabine加入后,DHA对以上蛋白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4.结论1.DHA可以改善EAE小鼠的运动机能障碍;并且在组织学水平上具有神经保护和调节炎症的作用,进一步缓解EAE模型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2.中枢神经系统巨噬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是DHA在EAE模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同时小胶质细胞中AXL、CCL5等相关炎症分子的变化构成了DHA发挥药效的主要分子基础;3.DH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对自身免疫性炎症的抗原递呈、炎症趋化、抗原清除发挥了系统而多样的调节活性,最终实现了自身免疫炎症反应的平衡重塑和髓鞘保护。分别总结如下:(1)DHA可以调节抗原加工递呈过程,降低T细胞对自身抗原的高反应状态。促进免疫共抑制分子PDL1的表面表达,逆转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症的过激状态,重塑T细胞(Th17/Treg)炎症促抑平衡。(2)DHA可以减少炎性趋化,降低CNS中炎性细胞的募集浸润水平。DHA能显着抑制炎性趋化因子CCL5的表达和分泌,减少炎症损伤部位炎性细胞的浸润,降低炎性细胞的运动趋化能力,进而延缓炎症损伤进展。(3)DHA能够增加小胶质细胞对损伤髓鞘的有效清除,促进炎症进程的主动消散。DHA能够显着且特异性的上调吞噬受体AXL的表达,加强病灶内凋亡细胞碎片的清除能力,减少自身免疫炎症原的暴露,削弱炎症反应的诱发水平。4 DHA对自身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活性聚焦于对AXL这一分子靶点的有效调控并依赖于“IFNAR-STAT1-SOCS3”信号通路的高水平活化状态。上述分子机制研究也为DHA治疗自身免疫炎症提供了病理选择性和药效特异性的初步实验提示。

白尹豪[6](2020)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基于现阶段临床证据,探索采用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行性;2.观察隔药灸脐法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全面检索所有关于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收集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证据,使用Cochrane Handbook推荐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30例、隔淀粉灸脐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甲状腺激素滴度(TPOAb、TGAb)、甲状腺形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1)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在升高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2)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联合西药在降低桥本中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POAb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效果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2.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患者颈前肿大、畏寒怕冷、胃脘或胁肋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改善明显(P<0.01);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80.95%,隔淀粉灸脐组总有效率为42.11%,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在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隔淀粉灸脐组在治疗后仅FT3水平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上,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抗体滴度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POAb、TG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形态方面: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峡部厚度、左叶厚度、右叶厚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状况评分方面:隔药灸脐组患者治疗后在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均有改善(P<0.05);隔淀粉灸脐组患者仅在在一般健康状况方面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在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机能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阶段临床证据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灸法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2.隔药灸脐法可以明显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以及甲状腺抗体滴度水平(TPOAb、TGAb),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改善甲状腺肿大程度,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法。

王思宇[7](2020)在《白芍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其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及平抑肝阳的功效。白芍主要含有单萜及其苷类、鞣质类及多糖类等成分。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具有肝保护、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白芍临床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病、肠道疾病及肾病综合征等,其中白芍治疗肝病的机制普遍认为是白芍总苷的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为主。然而,白芍的古今临床应用一直以水煎液为主,其中含有大量的多糖成分,而中药多糖类成分多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更多的是免疫抑制作用,这与一些关于白芍水提取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报道是一致的,因此白芍多糖很可能是白芍治疗肝病的另一种重要药效物质基础,而且免疫抑制很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针对上述假说,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白芍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应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提取工艺中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白芍多糖得率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0.65 mL/g,提取时间2.10 h,提取次数2.44次,此条件下预测白芍多糖得率为10.46%。按照液料比10.65 mL/g,提取时间2.10 h,提取次数2次的条件进行提取,经过5次平行实验验证,得到的白芍多糖得率为10.17%,表明该工艺条件可用于白芍多糖的提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白芍多糖中糖含量为81.39%;咔唑-硫酸法测定白芍多糖中糖醛酸含量为3.17%;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白芍多糖中总蛋白含量为3.88%。2.白芍多糖的分离纯化与表征白芍多糖经阴阳离子串联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分离后得到PRAP.A-1(雪白色絮状物)、PRAP.B-1(呈浅黄色絮状物)和PRAP.B-2(淡黄色絮状物)三个均一多糖。经HPLC检测为单一对称峰。紫外光谱显示3种均一多糖不含核酸和蛋白质成分。红外光谱显示,白芍多糖和3种均一组分在1400-1200 cm-1和3000-2800 cm-1范围内,以及3400 cm-1附近,均含有多糖特征吸收峰,白芍多糖在856.07 cm-1处有吸收峰,表明白芍多糖含有呋喃糖环。3种均一多糖在1000-1200 cm-1内有吸收峰,表明有吡喃环特征结构。3.白芍多糖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同基因肝抗原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模型对白芍多糖治疗作用进行研究。通过肝脏和脾脏的组织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肝功能和氧化应激等指标检测,表明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经白芍多糖高、中、低剂量治疗后,模型小鼠肝脏和脾脏的组织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免疫炎性损伤得到明显改善或修复,肝功能LDH、ALT、AST活性和TBIL含量降低。氧化应激指标MDA含量降低,GSH含量和SOD活性升高。通过免疫炎症反应检测发现,模型组中CD4、CD8、IL-2、IL-6、IL-10表达上调,TGF-β未见明显阳性表达,给药白芍多糖后CD4、CD8、IL-2、IL-6、IL-10表达下调,而TGF-β表达上调,表明白芍多糖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免疫炎症反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对实验小鼠进行高通量转录组学研究,抽提总RNA进行测序,经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基因集分析、功能富集分析以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得到本实验的相关节点蛋白关键基因有A2m、Cd14、Cdr1、Cxcl1、Cxcl13、Cxcl5、Cyba、Cybb、Elane、Fcer1g、Fcgr4、Fga、Fpr2、Hp、Ltf、Mmp8、Mmp9、Orm2等,在机制通路中筛选出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相关的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破骨细胞分化和类节点受体信号通路等,为后续的机制通路的深入研究与验证奠定了前期基础。本文采用响应面法首次对白芍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获得的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与初步表征,首次对白芍多糖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机制进行研究,系统阐明了白芍多糖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脾组织形态学、病理组织学、肝功能、氧化应激及免疫调节等的影响,为白芍多糖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临床更好地利用白芍药物提供了数据支持。

陈菁菁[8](2020)在《胶原分子结构特征与免疫耐受关联性的研究》文中提出Ⅱ型胶原蛋白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软骨组织中的大分子物质,其由三条相同的肽链构成,所有肽链是由重复的氨基酸(Gly-X-Y)n呈周期性排列构成,呈三螺旋结构;Ⅱ型胶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生物可降解性,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等生物学功能。Ⅱ型胶原与自身免疫疾病有关,能够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但是Ⅱ型胶原蛋白对免疫耐受的作用仍有许多问题未解决,诱导免疫耐受的胶原生物来源的选择,影响Ⅱ型胶原蛋白与免疫细胞作用方式的因素。选择不同生物来源的Ⅱ型胶原蛋白,比较不同来源的胶原的分子结构特征,发现其对免疫耐受的作用特点。论文提取分离纯化鸡Ⅱ型胶原蛋白、大鲵Ⅱ型胶原蛋白与罗非鱼Ⅱ型胶原蛋白,分析比较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结构,分析比较三种胶原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研究三种生物来源的胶原蛋白的结构的差异以及在体外免疫活性中的作用,建立胶原分子结构特征与免疫耐受的关联性。第一章归纳了Ⅱ型胶原蛋白结构以及因其特殊的结构所具备的生化特性,Ⅱ型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圆二色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特性,Ⅱ型胶原蛋白的微观结构。介绍了经口免疫耐受的发生机制,经口免疫耐受是外周免疫耐受性的经典模型,发生部位在肠相关淋巴结组织,由多种机制介导发生,例如克隆缺失,克隆无反应性或由调节性T细胞诱导。介绍了Ⅱ型胶原蛋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口服Ⅱ型胶原蛋白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作用效果第二章研究了三种胶原的分子量特征。以鸡胸软骨、大鲵软骨和罗非鱼头骨为原料,采用胃蛋白酶法分离Ⅱ型胶原蛋白,十二烷基硫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三种Ⅱ型胶原蛋白的电泳图谱,测定其亚基分子量。SDS-PAGE图谱显示三种Ⅱ型胶原蛋白的电泳条带相似,均由3条相同的α1链构成,α1链的分子量为130k Da。第三章研究了三种胶原的氨基酸构成特征。介绍了鸡Ⅱ型胶原、大鲵Ⅱ型胶原和罗非鱼Ⅱ型胶原氨基酸组成,分析三种Ⅱ型胶原氨基酸组成特点以及比较其差异性。大鲵Ⅱ型胶原蛋白亚氨基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的所占氨基酸残基总数比例为14.6%,相比其他两种Ⅱ型胶原蛋白,其含量最高,其羟基化程度更高。罗非鱼Ⅱ型胶原蛋白中的疏水性氨基酸中蛋氨酸、亮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Ⅱ型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的药效氨基酸中甘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高,大鲵、罗非鱼、鸡Ⅱ型胶原药效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分别占47.8%、46.9%、46.4%,其中大鲵Ⅱ型胶原蛋白的药效氨基酸残基含量最高。陆地生物来源的胶原蛋白的免疫活性氨基酸含量低于鱼类胶原蛋白。第四章研究了三种胶原的主要生物化学特性。分别通过扫描热量法、热重分析仪分析Ⅱ型胶原蛋白的热降解特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胶原蛋白的红外光谱结构特征;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胶原蛋白的微观结构。差示扫描热量图谱结果显示大鲵和鸡的热变性温度分别为30.43和30.46℃,低于罗非鱼鱼胶原蛋白31.04℃;三种Ⅱ型胶原蛋白的减重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失去游离水和部分结合水的,第二个阶段,是胶原蛋白肽链中氨基酸残基被破坏,发生脱氨基和脱水;傅立叶红外光谱图显示三种Ⅱ型胶原蛋白均保存了完整的三螺旋结构;扫描电镜结构显示罗非鱼Ⅱ型胶原纤维排列紧密有序,鸡和大鲵Ⅱ型胶原纤维排列紧密程度次于罗非鱼胶原。第五章研究了三种胶原的MOLT-4细胞僵化作用。以人白血病淋巴母细胞(MOLT-4)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法分析了三种胶原蛋白对MOLT-4细胞毒性作用。ELISA法测定三种胶原蛋白处理细胞后对TNF-α,IL-6、IL-1β分泌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胶原蛋白对细胞因子的分泌具有差异性,罗非鱼Ⅱ型胶原下调了TNF-α的分泌量,鸡Ⅱ型胶原上调了IL-6分泌量,三种Ⅱ型胶原蛋白均下调了IL-1β分泌量;大鲵和鸡Ⅱ型胶原蛋白都促进了凋亡相关因子Fas/Apo-1的分泌,与对照组相比,当胶原蛋白浓度为100μg/m L时,大鲵和鸡Ⅱ型胶原蛋白处理组Fas/Apo-1分泌水平最高;罗非鱼Ⅱ型胶原蛋白浓度为25μg/m L时,与对照组相比,MOLT-4细胞分泌Fas/Apo-1的含量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三种胶原蛋白能够促进MOLT-4细胞的凋亡水平,但随着胶原蛋白浓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主要原因可能与不同生物来源的胶原蛋白的羟基化程度有关。第六章研究了三种胶原影响MOLT-4细胞僵化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RT-PCR测定三种Ⅱ型胶原蛋白对细胞因子的表达。三种Ⅱ型胶原蛋白都提高了凋亡因子Fas/Apo-1、Caspase-3和Caspase-8的基因表达量;促进了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2(IL-2)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罗非鱼Ⅱ型胶原蛋白浓度为25μg/m L时,抑炎症因子白介素-10(IL-10)的基因表达量最高。三种Ⅱ型胶原蛋白可以通过激活Fas信号通道和Caspase级联反应路径,促进了MOLT-4细胞凋亡,通过基因调控,促进了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导致免疫应答下调。三种不同生物来源的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比例具有差异性,鱼类胶原蛋白羟基化程度高于鸡胶原蛋白;罗非鱼胶原蛋白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两种胶原蛋白,这是三种胶原蛋白的主要的分子结构差异所在。Ⅱ型胶原蛋白的羟基化程度影响着胶原蛋白作为抗原的免疫耐受能力;疏水性氨基酸也关联着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结合;总的来说,Ⅱ型胶原蛋白诱导MOLT-4细胞凋亡,促进了细胞因子的释放,能够引起体外免疫耐受发生。

刘芮伶[9](2020)在《MiR-21-Tipe2调控口服免疫耐受和miR-21-Pdcd4调控葡萄糖耐受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miR-21是较早发现的人类微小RNA(miRNA)之一,其作为癌基因参与转录后的基因调控,在细胞的分化、增殖以及凋亡中等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关于miR-21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miR-21可以调控多个靶点的表达,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iR-21在其它的生物学功能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树突状细胞(DC)在免疫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在分化完成以后处于半成熟状态,可发挥免疫耐受的作用,而BMDCs在遇到刺激以后可变成完全成熟的状态,从而激活相关的免疫反应,因此DC的分化和发育有一个从半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而半成熟和成熟阶段的DC对免疫反应可发挥相反的调控作用。有研究报道miR-21在肾缺血再灌注模型中抑制DC的完全成熟,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miR-21在BMDCs的分化过程中抑制DC的半成熟,而作为miR-21的直接靶基因,虽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2(TNFAIP8L2或Tipe2)抑制刺激介导的DC完全成熟,但是在BMDCs的分化过程中Tipe2促进细胞的半成熟。虽然miR-21和Tipe2在调控DC完全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但由于调控DC半成熟和完全成熟的机制不尽相同,因此miR-21和Tipe2在BMDCs分化过程中调控DC半成熟的机制及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此外,亦有报道在胰岛细胞株中过表达miR-21降低GSIS(葡萄糖刺激介导的胰岛素分泌)。但是,考虑到利用细胞株和过表达微小RNA进行研究的局限性,从细胞株中得到的结论仍然需要在原代细胞中进行验证,而利用基因缺失小鼠来进行相关研究仍然是揭示疾病发病机制的金标准。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miR-21全身性缺失小鼠(miR-21-/-)、Tipe2全身性缺失小鼠(Tipe2-/-)和miR-21胰岛β细胞特异性缺失小鼠(miR-21βKO)来探索miR-21及其靶基因调控口服免疫耐受和葡萄糖耐受的机制。我们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miR-21-Tipe2通路在BMDCs分化过程中抑制DC半成熟并促进口服免疫耐受通过检测BMDCs分化过程中miR-21和Tipe2的表达,我们发现miR-21和Tipe2的表达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即在BMDCs分化初期miR-21的表达水平较低,Tipe2的表达水平较高,而在BMDCs分化后期miR-21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Tipe2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已知Tipe2是miR-21的直接调控靶点,我们的数据也显示在缺失miR-21的BMDCs中Tipe2的表达较WT(野生型,wild type)明显升高,并且缺失miR-21的BMDCs表达更强的成熟标志,而缺失Tipe2的BMDCs表达较低的成熟标志,因此我们认为miR-21可能通过负调控Tipe2的表达从而在BMDCs分化过程中抑制细胞半成熟。机制研究发现,Tipe2在BMDCs分化过程中可以激活PDK1-PKC?-MAPK信号通路,进而促进BMDCs成熟标志的表达。成熟度低的DC可以在外周诱导调节性T细胞(pTregs)的产生,我们的研究发现,Tipe2的缺失导致肠道粘膜中外周调节性T细胞(pTreg)的比例显着增加。2.miR-21-Pdcd4通路维持葡萄糖耐受通过比较野生型和miR-21βKO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我们发现胰岛β细胞特异性缺失miR-21小鼠呈现严重的葡萄糖耐受缺陷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这与用胰岛细胞株得到的结果不一致;机制研究发现,虽然β细胞特异性缺失miR-21不影响胰岛?细胞的数目和大小、胰岛素的合成以及胰岛素的转运和释放,但是miR-21βKO小鼠胰岛的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表达显着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miR-21通过miR-21-Pdcd4-AP-1信号通路促进Glut2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在2型糖尿病db/db小鼠胰腺中特异性增加miR-21可以显着降低血糖水平。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发现:1)在BMDCs分化过程中,miR-21可能通过负调控Tipe2的表达从而抑制BMDCs的半成熟,而Tipe2通过激活PDK1-PKC?-MAPK信号通路来促进BMDCs的半成熟并抑制口服免疫耐受;2)在胰岛β细胞中,miR-21-Pdcd4通路促进Glut2的表达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维持葡萄糖耐受,在2型糖尿病小鼠胰腺中特异性增加miR-21可以显着降低血糖水平。以上结果也提示,miR-21可能是预防和治疗炎症相关疾病以及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靶点。

唐雨墨[10](2020)在《白芍总苷对CIA大鼠滑膜损伤影响的小肠黏膜与肠系膜淋巴结IL-4、IFN-γ、TGF-β表达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白芍总苷对胶原诱导型大鼠滑膜损伤情况的影响,并通过检测大鼠小肠黏膜与肠系膜淋巴结中IL-4、IFN-γ、TGF-β的表达,探索其缓解RA炎症的作用是否可能通过黏膜免疫实现。方法:1.随机选择72只清洁级SD大鼠中的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用于建立CIA模型。以牛Ⅱ型胶原蛋白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的乳剂多点注射大鼠的尾根及右后足部,7d后加强免疫。加强免疫7d后,对造模大鼠进行AI评分,分数≥6分的造模组大鼠,被视为造模成功。最终选取其中的40只,造模成功率为62.5%,将其再次随机分组,分别为:模型组,高、中、低剂量白芍总苷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青藤碱治疗组),共5组,每组8只。按实验动物体表面积换算公式折算白芍总苷及青藤碱的实验用量(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饲喂等体积生理盐水),所有实验动物每日定时定量给药、投喂饮食。实验期间,观察大鼠的饮食情况、毛发光泽、行动状态、精神状态、炎症表现等一般状况,每4d测量实验大鼠的AI及右足踝关节宽度。持续28d后对大鼠施行安乐死,选取适当部位取材用于后续实验检测。2.HE染色观察大鼠滑膜组织中细胞和血管的增生、滑膜层及滑膜下层淋巴细胞的浸润等情况。3.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小肠黏膜与肠系膜淋巴结中IL-4、IFN-γ、TGF-β的表达情况。小结:1.白芍总苷对CIA大鼠的关节炎症有较为显着的改善作用,可缓解一般炎症状况,明显降低各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和踝关节宽度,其中,高剂量组的白芍总苷治疗效果最为显着,相比中、低剂量组有更好的抗炎作用。2.白芍总苷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滑膜炎症,减少滑膜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浸润与炎性物质,改善其增生状况。3.白芍总苷可促进CIA大鼠小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中IL-4、TGF-β的表达,抑制IFN-γ的表达,高剂量TGP治疗组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但本实验中尚无充分证据证明此作用与白芍总苷的给药剂量有关。4.白芍总苷对CIA大鼠关节炎症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对小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中IL-4、IFN-γ、TGF-β表达的调节作用有关。

二、口服耐受机制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耐受机制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究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疗进展
        1 AIH的病因
        2 AIH的发病机制
        3 AIH的诊断标准
        3.1 实验室血清学检查
        3.2 肝脏组织学检查
        3.3 非侵入性检测
        3.4 诊断标准
        4 AIH的治疗方法与措施
        4.1 AIH的治疗目标及其适应症
        4.2 一线治疗措施
        4.3 二线治疗措施
        4.4 肝脏移植
        4.5 治疗终点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探讨
        1 AIH的中医病名探析
        2 AIH的病因病机
        2.1 湿热蕴结
        2.2 本虚标实,内外合邪
        3 AIH的中医辨证论治
        3.1 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3.2 补泻并用
        3.3 调和肝脾,滋补肝肾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范围及方法
        1.2 文献纳排标准
        1.3 中药名词规范化
        1.4 数据处理方式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频次统计结果
        2.3 中药属性统计
        2.4 聚类分析结果
        2.5 关联性分析结果
        2.6 复杂网络分析
    3 研究结论
    4 讨论
        4.1 中医证候频次统计分析
        4.2 药物频次统计分析
        4.3 药物属性统计分析
        4.4 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4.5 关联性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
    1 研究方法
        1.1 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靶点筛选
        1.2 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靶点预测
        1.3 构建核心药物有效成分-共同靶点-AIH疾病网络
        1.4 核心药物有效成分-共同靶点-AIH网络的拓扑结构分析
        1.5 靶点功能与通路富集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AIH的疾病靶点筛选
        2.2 核心药物组合有效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筛选
        2.3 核心药物组合-AIH的共同靶点筛选
        2.4 核心药物组合有效成分-共同靶点-AIH的网络构建
        2.5 有效成分-共同靶点-AIH网络的拓扑分析
        2.6 靶点功能与通路的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核心药组有效成分分析
        3.2 中药核心药组GO(BP)富集结果分析
        3.3 中药核心药组KEGG富集分析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2)青蒿素衍生物和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
        1.2.1 系统性红斑狼疮概述
        1.2.2 B细胞异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致病机制
        1.2.3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策略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
        1.3.1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1.3.2 类风湿性关节炎致病机理
        1.3.3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动物模型
        1.3.4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策略
    1.4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青蒿素衍生物SM934 调控ABCs细胞分化及代谢状态治疗SLE的作用机制探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药物及试剂
        2.2.2 仪器及耗材
        2.2.3 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
        2.3.2 小鼠分组及给药
        2.3.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
        2.3.4 血生化指标检测
        2.3.5 肾脏浸润单核细胞(kidney mononuclear cells,KMNCs)制备
        2.3.6 细胞分选
        2.3.7 Seahorse XF96 线粒体压力细胞代谢测试实验
        2.3.8 流式细胞术
        2.3.9 血清抗自身抗体测定
        2.3.10 蛋白尿检测
        2.3.11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2.3.12 组织免疫荧光
        2.3.13 TLR激动剂诱导B细胞反应
        2.3.14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MRL/lpr小鼠脾脏中ABCs增加并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2.4.2 SM934 治疗抑制脾脏中ABCs的同时改善MRL/lpr小鼠疾病指征
        2.4.3 SM934 治疗改善MRL/lpr小鼠脾脏中B细胞分化异常
        2.4.4 SM934 治疗改善MRL/lpr小鼠脾脏B细胞代谢异常
        2.4.5 MRL/lpr小鼠肾脏中ABCs浸润随周龄增大而增多
        2.4.6 SM934 治疗抑制MRL/lpr小鼠肾脏中ABCs细胞浸润
        2.4.7 SM934 抑制TLR受体激活影响的B细胞代谢
    2.5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Pristane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药物及试剂
        3.2.2 仪器及耗材
        3.2.3 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
        3.3.2 PIA模型建立及小鼠分组给药
        3.3.3 小鼠关节临床评分
        3.3.4 血清抗体检测
        3.3.5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
        3.3.6 组织病理学分析
        3.3.7 甲苯胺蓝染色
        3.3.8 液相悬浮系统检测血清及结关节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
        3.3.9 细胞培养
        3.3.10 BMDM提取及分化
        3.3.11 SM934 对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的影响
        3.3.12 SM934 对巨噬细胞向M2 型极化的影响
        3.3.13 细胞免疫荧光
        3.3.14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3.3.1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3.3.16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SM934 治疗改善PIA发病严重程度及关节病变
        3.4.2 SM934 治疗降低PIA小鼠血清自身抗体水平
        3.4.3 SM934 治疗降低PIA小鼠脾脏炎性细胞浸润
        3.4.4 SM934 治疗体内调控巨噬细胞极化
        3.4.5 SM934 治疗体外调控巨噬细胞极化
        3.4.6 SM934 影响Stat1和Stat6 的磷酸化调节巨噬细胞极化
    3.5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新型三环类BTK抑制剂SOMCL-17-016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效学及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药物及试剂
        4.2.2 仪器及耗材
        4.2.3 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
        4.3.2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
        4.3.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RAW264.7 细胞毒性实验
        4.3.4 丝裂原(Con A和 LPS)诱导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4.3.5 OVA诱导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
        4.3.6 小鼠CIA模型建立
        4.3.7 CIA小鼠分组及给药
        4.3.8 OVA小鼠血清抗OVA特异性抗体检测
        4.3.9 CIA小鼠临床评分标准
        4.3.10 组织病理学分析
        4.3.11 Micro-CT
        4.3.1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4.3.13 CIA小鼠血清抗CⅡ特异性抗体检测
        4.3.14 液相悬浮系统检测血清及结关节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
        4.3.15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
        4.3.16 细胞培养
        4.3.17 组织免疫荧光
        4.3.18 人血细胞沉渣PBMC分离
        4.3.19 PBMC体外刺激体系
        4.3.20 破骨细胞分化
        4.3.21 TRAP染色
        4.3.22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4.3.23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SOMCL-17-016 体外免疫抑制活性
        4.4.2 SOMCL-17-016 抑制卵清蛋白(OVA)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反应
        4.4.3 SOMCL-17-016 改善CIA小鼠临床评分及骨侵蚀程度
        4.4.4 SOMCL-17-016 抑制自身反应性B细胞效应及病理因子产生
        4.4.5 SOMCL-17-016 抑制滑膜B细胞产生RANKL及破骨前体细胞分化
    4.5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芪葵颗粒调节1型糖尿病Th17/Treg平衡的实验研究及T1DM临床证型的横断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基于imDC诱导T细胞耐受研究芪葵颗粒干预T1DM的作用机制
    引言
    实验一: 观察芪葵颗粒对NOD小鼠的影胰岛炎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分组
        4 实验方法
        5 统计处理
        6 实验结果
    实验二: 观察芪葵颗粒对NOD小鼠T1DM模型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分组
        5 统计处理
        6 实验结果
    讨论
    实验结论
第二部分 1型糖尿病的证型分布
    1 资料及方法
    2 诊断标准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统计分析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第三部分 1型糖尿病免疫异常的临床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2 诊断标准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统计分析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全文总结
    1 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
    2 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综述一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
综述二 1型糖尿病中医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步骤
    1.5 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的探索与实践
    2.1 社会因素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探索与实践
    2.2 疾病因素及管理因素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探索与实施策略
    2.3 特殊人群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探索与实践
第三章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定性系统评价
    3.1 资料检索与检索策略
    3.2 方法与检验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渝南地区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社会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2 调查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创新点
    5.3 存在的不足
    5.4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诊治因素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以小胶质细胞自身免疫炎症调节为切入点探讨DHA在EAE模型小鼠中的药效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DHA治疗EAE模型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DHA在EAE模型中具有机能改善和神经保护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节 DHA对EAE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进展的影响及药效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DHA在EAE模型中对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炎症反应的系统性药理学研究
    第一节 基于10X Genomics技术对DHA调控EAE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单个核细胞亚群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基于免疫共刺激分子探索DHA对“巨噬细胞-T细胞”相互作用单元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节 DHA能够通过抑制CCL5来抑制炎症细胞趋化募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节 DHA能够增强小胶质细胞的吞噬能力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聚焦“小胶质细胞功能调节”开展DHA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分子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小胶质细胞的功能体系的DHA靶向AXL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DHA基于AXL调控自身免疫炎症的分子通路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节 DHA对炎症“促-抑”平衡调控的病理状态特异性研究的初探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查新报告

(6)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灸法为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偏倚风险评估
        1.6 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安全性分析
    3 小结
    4 讨论
        4.1 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立法依据
        4.2 研究的局限性
        4.3 对临床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2.2 盲法实施
        2.3 治疗方法
        2.4 试验过程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2.7 评价标准
    3 结果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3.3 试验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证型分析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1.4 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机制研究
        1.5 小结
        2 西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2.1 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因
        2.2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
        2.3 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2.4 小结
        3 结果分析
        3.1 试验结果分析
        3.2 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疗效差异分析
        4 疗效机理分析
        4.1 隔药灸脐法应用概述
        4.2 灸法作用
        4.3 药物作用
        4.4 穴位作用
        4.5 综合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7)白芍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意义及问题提出
    1.2 白芍的研究进展
        1.2.1 化学成分
        1.2.2 药理作用
        1.2.3 临床应用
    1.3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1.3.1 治疗药物
        1.3.2 动物模型
        1.3.3 作用机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芍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白芍多糖提取工艺流程
        2.2.2 白芍多糖出膏率的计算
        2.2.3 白芍多糖得率的计算
        2.2.4 白芍多糖提取工艺参数的选择
        2.2.5 白芍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的验证
        2.2.6 白芍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的应用
        2.2.7 苯酚-硫酸法测定糖含量
        2.2.8 咔唑-硫酸法测定糖醛酸含量
        2.2.9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总蛋白含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白芍多糖提取工艺的单因素实验
        2.3.2 白芍多糖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工艺参数
        2.3.3 白芍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的验证
        2.3.4 白芍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的应用
        2.3.5 糖含量、糖醛酸含量和总蛋白含量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芍多糖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阴阳离子串联树脂柱分离
        3.2.2 离子交换纤维素柱分离
        3.2.3 HPLC法测定多糖纯度
        3.2.4 白芍多糖的紫外表征
        3.2.5 白芍多糖的红外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阴阳离子串联树脂柱分离
        3.3.2 离子交换纤维素柱分离
        3.3.3 HPLC法测定多糖纯度
        3.3.4 紫外光谱的测定
        3.3.5 红外光谱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芍多糖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实验动物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模型建立
        4.3.2 分组与处理
        4.3.3 组织病理学观察
        4.3.4 血清中LDH、ALT、AST、TBIL检测
        4.3.5 肝组织匀浆中MDA、GSH、SOD检测
        4.3.6 免疫炎症反应检测
        4.3.7 总RNA提取与检测
        4.3.8 RNA测序流程
        4.3.9 测序数据分析
    4.4 统计方法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小鼠外形观察
        4.5.2 组织形态学观察
        4.5.3 脏器指数
        4.5.4 肝脾组织病理学观察
        4.5.5 血清中LDH、ALT、AST、TBIL检测
        4.5.6 肝组织匀浆中MDA、GSH、SOD检测
        4.5.7 免疫炎症反应检测
        4.5.8 总RNA检测
        4.5.9 测序数据评估
        4.5.10 功能注释统计
        4.5.11 表达量分析
        4.5.12 表达差异基因分析
        4.5.13 基因集分析
        4.5.14 功能富集分析
        4.5.15 表达相关性分析
        4.5.16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白芍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5.1.2 白芍多糖的分离与分析
        5.1.3 白芍多糖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胶原分子结构特征与免疫耐受关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Ⅱ型胶原蛋白结构
    1.2 Ⅱ型胶原蛋白生物化学特性
        1.2.1 Ⅱ型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
        1.2.2 Ⅱ型胶原蛋白的圆二色性
        1.2.3 Ⅱ型胶原蛋白的红外光谱特性
        1.2.4 Ⅱ型胶原蛋白的微观结构
    1.3 经口免疫耐受
        1.3.1 经口免疫耐受诱导部位
        1.3.1.1 肠相关淋巴结组织(GALT)
        1.3.1.2 高剂量经口耐受
        1.3.1.3 低剂量经口耐受
        1.3.1.4 调节性T细胞(Treg)
        1.3.2 Ⅱ型胶原与类风湿关节炎
        1.3.3 RA中Ⅱ型胶原特异性T细胞
        1.3.4 Ⅱ型胶原在RA中应用
        1.3.4.1 Ⅱ型胶原在治疗CIA的研究
        1.3.4.2 Ⅱ型胶原在临床治疗中的研究
        1.3.5 Ⅱ型胶原蛋白其他的生物学功能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鸡Ⅱ型胶原、大鲵Ⅱ型胶原和罗非鱼Ⅱ型胶原分离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1.3.1 鸡胸软骨、大鲵软骨、罗非鱼软骨Ⅱ型胶原分离纯化
        2.1.3.2 三种Ⅱ胶原蛋白SDS-PAGE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鸡胸软骨、大鲵软骨、罗非鱼软骨Ⅱ型胶原SDS-PAGE电泳图谱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鸡Ⅱ型胶原、大鲵Ⅱ型胶原和罗非鱼Ⅱ型胶原蛋白氨基酸构成特点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2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氨基酸组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鸡Ⅱ型胶原、大鲵Ⅱ型胶原和罗非鱼Ⅱ型胶原蛋白分子结构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3.1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热变性温度测定
        4.1.3.2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热重分析
        4.1.3.3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特性检测方法
        4.1.3.4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扫描电镜观察
        4.1.3.5 Ⅱ型胶原蛋白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热稳定性分析
        4.2.2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热重分析
        4.2.3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特性
        4.2.4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扫描电镜观察
        4.2.5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鸡Ⅱ型胶原、大鲵Ⅱ型胶原和罗非鱼Ⅱ型胶原对MOLT-4 细胞的僵化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剂与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3.1 MOLT-4细胞的培养
        5.1.3.2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对MOLT-4细胞的毒性作用
        5.1.3.3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对MOLT-4细胞作用的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5.1.3.4 统计学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对MOLT-4细胞生长的影响
        5.2.2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对MOLT-4细胞作用的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
        5.2.3 三种Ⅱ型胶原蛋白对MOLT-4细胞作用的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鸡Ⅱ型胶原、大鲵Ⅱ型胶原和罗非鱼Ⅱ型胶原对MOLT-4 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剂与材料
        6.1.2 仪器与设备
        6.1.3 实验方法
        6.1.3.1 MOLT-4细胞的培养
        6.1.3.2 三种Ⅱ型胶原对MOLT-4细胞作用的细胞因子调控基因的表达
        6.1.3.3 统计学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三种Ⅱ型胶原对MOLT-4细胞作用的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6.2.2 三种Ⅱ型胶原对MOLT-4细胞作用的相关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MiR-21-Tipe2调控口服免疫耐受和miR-21-Pdcd4调控葡萄糖耐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调节性T细胞(Treg)在口服免疫耐受中的研究进展
        1.1.1 口服免疫耐受的研究现状
        1.1.2 Treg与口服免疫耐受
        1.1.2.1 Treg与口服免疫耐受的相关性
        1.1.2.2 肠道Treg的分类
        1.1.2.3 口服免疫耐受中Treg的积累机制研究
        1.1.3 小结与展望
    1.2 糖耐受异常和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
        1.2.1 糖耐受异常
        1.2.2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2.2.1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概论
        1.2.2.2 miRNA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2.2.2.1 miRNA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概论
        1.2.2.2.2 miR-21 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3 miR-21,Pdcd4和Tipe2
        1.3.1 miR-21 简介
        1.3.2 miR-21 和PDCD4
        1.3.3 miR-21 和Tipe2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 miR-21-Tipe2通路调控口服免疫耐受的研究
        1.4.2 miR-21-Pdcd4通路调控葡萄糖耐受的研究
第2章 MiR-21 在口服免疫耐受和葡萄糖耐受中的作用和机制
    2.1 MiR-21-Tipe2通路促进口服免疫耐受
        2.1.1 引言
        2.1.2 材料和方法
        2.1.2.1 实验材料
        2.1.2.1.1 实验小鼠
        2.1.2.1.2 主要试剂
        2.1.2.1.3 主要耗材
        2.1.2.1.4 主要仪器
        2.1.2.2 实验方法
        2.1.2.2.1 细胞培养基配置
        2.1.2.2.2 小鼠基因型鉴定
        2.1.2.2.3 BMDCs的诱导
        2.1.2.2.4 流式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以及分子信号通路
        2.1.2.2.5 Western blot
        2.1.2.2.6 斑点杂交
        2.1.2.2.7 构建载体pGL3-PU.1, pLVX-IRES-Zs Green1-Tipe2
        2.1.2.2.8 构建Tipe2稳定表达的Hela细胞株
        2.1.2.2.9 质粒转染细胞并检测双荧光素酶
        2.1.2.2.10 荧光定量PCR
        2.1.2.2.11 过继性T细胞转移和口服抗原诱导pTreg
        2.1.2.2.12 统计学分析
        2.1.3 实验结果
        2.1.3.1 miR-21 和Tipe2的表达在BMDCs分化过程中呈现负相关
        2.1.3.2 缺失miR-21 的BMDCs的CD80和CD86表达显着上调
        2.1.3.3 缺失Tipe2的BMDCs的CD80和CD86表达显着下调
        2.1.3.4 Tipe2的表达在缺失miR-21 的BMDCs中显着上调
        2.1.3.5 过表达Tipe2促进转录因子PU.1 的活性
        2.1.3.6 Tipe2缺失的BMDC分化时磷酸化PKCδ(Thr505)和ERK(Thr202/Tyr204) 表达显着下调
        2.1.3.7 Tipe2缺失的BMDC分化时磷酸化PDK1 (Ser241)水平显着下调
        2.1.3.8 Tipe2促进BMDC分化时磷酸酰肌醇代谢
        2.1.3.9 Tipe2缺失的BMDC分化时磷酸化的AKT(Thr308)表达显着下调
        2.1.3.10 小鼠肠道淋巴结中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设计图
        2.1.3.11 Tipe2缺失促进肠道黏膜pTregs的诱导
        2.1.3.12 Tipe2调控DC半成熟的分子信号通路图
        2.1.4 小结与讨论
    2.2 MiR-21-Pdcd4 通路维持葡萄糖耐受能力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2.1 实验材料
        2.2.2.1.1 实验小鼠
        2.2.2.1.2 细胞系
        2.2.2.1.3 实验试剂
        2.2.2.1.4 主要耗材
        2.2.2.1.5 主要仪器
        2.2.2.2 实验方法
        2.2.2.2.1 miR-21β KO小鼠的构建及基因鉴定
        2.2.2.2.2 胰岛及胰岛细胞的分离
        2.2.2.2.3 胰岛石蜡切片及H&E染色
        2.2.2.2.4 胰岛冰冻切片及免疫荧光
        2.2.2.2.5 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
        2.2.2.2.6 体外葡萄糖刺激分泌胰岛素
        2.2.2.2.7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胰岛素
        2.2.2.2.8 G6P检测
        2.2.2.2.9 脂代谢检测
        2.2.2.2.10 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检测
        2.2.2.2.11 载体构建(Pgl3-Glut2, p RK5-c-Jun)
        2.2.2.2.12 β-TC6的质粒,si RNA转染
        2.2.2.2.13 双荧光素酶检测
        2.2.2.2.14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
        2.2.2.2.15 靶向小鼠胰腺注射miR-21agomir
        2.2.2.2.16 统计学分析
        2.2.3 实验结果
        2.2.3.1 2型糖尿病db/db小鼠的体重、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和胰岛中miR-21 的表达显着增加
        2.2.3.2 ob/ob小鼠的体重、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和胰岛中miR-21的表达
        2.2.3.3 各种2型糖尿病相关小鼠的表征及miR-21 在其胰岛中的表达
        2.2.3.4 β 细胞缺失miR-21 后不影响小鼠的体重和血糖水平
        2.2.3.5 β 细胞miR-21 缺失不影响小鼠胰岛以及 β 细胞的数目和大小
        2.2.3.6 β 细胞缺失miR-21 后导致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缺陷
        2.2.3.7 miR-21βKO小鼠的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2.2.3.8 β 细胞特异性缺失miR-21 不影响胰岛素合成
        2.2.3.9 β 细胞缺失miR-21 后不影响胰岛素的转运和释放
        2.2.3.10 miR-21βKO小鼠胰岛中Glut2的表达显着降低
        2.2.3.11 miR-21 通过 miR-21-Pdcd4-AP-1 途径促进 Glut2 的表达
        2.2.3.12 miR-21 agomir能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
        2.2.3.13 验证miR-21 agomir被特异性输送到胰腺
        2.2.3.14 miR-21 agomir增加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中Glut2的表达和胰岛素的产生
        2.2.3.15 miR-21 agomir处理不影响小鼠的体重和脂代谢
        2.2.3.16 miR-21 促进Glut2表达和胰岛素分泌的示意图
        2.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白芍总苷对CIA大鼠滑膜损伤影响的小肠黏膜与肠系膜淋巴结IL-4、IFN-γ、TGF-β表达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实验环境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药物、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CIA大鼠模型的建立
        2.2 CIA大鼠模型的评价
        2.3 CIA大鼠模型的分组
        2.4 CIA大鼠模型给药方法
    3 结果检测
        3.1 实验动物一般状态观察
        3.2 实验动物关节炎指数评分
        3.3 实验动物踝关节宽度检测
        3.4 实验动物滑膜组织病理检测
        3.5 实验动物小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免疫组化检测
        3.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实验动物一般状态观察结果
    2 实验动物关节炎指数变化
    3 实验动物踝关节宽度变化
    4 实验动物滑膜组织病理检测结果
    5 实验动物小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5.1 小肠黏膜免疫组化结果
        5.1.1 小肠黏膜IL-4免疫组化结果
        5.1.2 小肠黏膜IFN-γ免疫组化结果
        5.1.3 小肠黏膜TGF-β免疫组化结果
        5.2 肠系膜淋巴结免疫组化结果
        5.2.1 肠系膜淋巴结IL-4免疫组化结果
        5.2.2 肠系膜淋巴结IFN-γ免疫组化结果
        5.2.3 肠系膜淋巴结TGF-β免疫组化结果
讨论
    1 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讨论
        1.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2.1 RA的流行病学研究
        1.2.2 RA的病理学表现
        1.2.3 细胞因子网络与RA发病机制
        1.2.4 趋化因子与RA发病机制
        1.2.5 肠道菌群失调与RA发病机制
        1.2.6 信号转导通路与RA发病机制
        1.2.7 表观遗传、MICRORNAS与 RA发病机制
    2 肠道黏膜免疫与RA
        2.1 肠道黏膜免疫
        2.2 口服耐受
        2.3 主动抑制与旁观者抑制
        2.4 IL-4/IFN-γ/TGF-β三种细胞因子在RA中的作用
        2.5 TH1/TH2 的动态平衡在RA中的作用
    3 白芍与白芍总苷
        3.1 中医关于白芍的认识
        3.1.1 中医对白芍功效的认识
        3.1.2 白芍的本草考证
        3.2 现代医学对白芍总苷的认识
        3.2.1 白芍总苷概述
        3.2.2 白芍总苷治疗RA机制
    4 实验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4.1 主要研究内容
        4.2 主要研究思路
    5 实验结果分析
        5.1 TGP对 CIA大鼠关节炎症的影响
        5.2 TGP对CIA大鼠小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中IL-4、IFN-γ、TGF-β的影响
小结
创新与特色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素问·痹论》中五行象数模型的讨论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四、口服耐受机制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究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用药规律[D]. 周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青蒿素衍生物和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D]. 刘雨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3]芪葵颗粒调节1型糖尿病Th17/Treg平衡的实验研究及T1DM临床证型的横断面分析[D]. 贾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云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5]以小胶质细胞自身免疫炎症调节为切入点探讨DHA在EAE模型小鼠中的药效及分子机制[D]. 冉庆森.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D]. 白尹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白芍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思宇.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8]胶原分子结构特征与免疫耐受关联性的研究[D]. 陈菁菁.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9]MiR-21-Tipe2调控口服免疫耐受和miR-21-Pdcd4调控葡萄糖耐受的机制研究[D]. 刘芮伶.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0(07)
  • [10]白芍总苷对CIA大鼠滑膜损伤影响的小肠黏膜与肠系膜淋巴结IL-4、IFN-γ、TGF-β表达机制[D]. 唐雨墨.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口服耐受机制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