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种中药复方对肝损伤大白鼠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孟雅楠,高艳,郝健亨,张玉伟,李振城,刘晋芳,刘杨,苗宇船[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逍遥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逍遥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逍遥散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MIM)、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Cards)检索NASH的潜在靶点,采用STRING平台获取NASH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的网络,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NASH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将逍遥散的预测靶点与NASH靶点重合,其交集靶点即为逍遥散治疗NASH的潜在靶点。继而运用R软件3.6.3进行生物功能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再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逍遥散治疗NASH的潜在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筛选出162个逍遥散的活性成分,预测出逍遥散治疗NASH的潜在靶点44个。通过GO及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与逍遥散主要成分相关的信号通路127条。结论逍遥散可能通过降脂、抗炎、抗细胞凋亡等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对NASH的治疗作用,可为其后续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筛选提供研究方向。
李志恒[2](2021)在《益肝化瘀汤治疗乙肝肝纤维化(肝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
胡娟娟[3](2021)在《溪黄草中对映-贝壳衫烷型二萜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肝纤维化研究》文中提出
王绒[4](2021)在《茵陈四苓颗粒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茵陈四苓颗粒对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建立“肝-肠”损伤型ALF大鼠模型,观察茵陈四苓颗粒对ALF大鼠肝功能、肠屏障功能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具体步骤如下:1、将40只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干预)及中药组(茵陈四苓颗粒干预)。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采用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腹腔注射2次,剂量为300mg/kg,于第一次腹腔注射后间隔24小时再次注射TAA诱导大鼠ALF。观察造模前后大鼠精神活动状态、进食饮水、体质量变化、死亡数等。通过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及肝肠组织病理学观察,明确ALF大鼠“肝-肠”损伤模型制备成功。2、通过标准药物剂量折算,对照组及中药组分别在第一次腹腔注射完成后即开始灌胃,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及茵陈四苓颗粒剂量分别为0.3g/kg、1.5g/kg,早晚各一次,直至处死大鼠,剩余组分别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3、在第二次TAA腹腔注射48小时后,麻醉并处死大鼠,收集血液标本及肝肠组织;3.1通过检测AST、ALT、TBIL水平及肝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估大鼠肝损伤情况;3.2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D-lactic acid,D-LA)及肠组织中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 protein-1,ZO-1)蛋白的表达水平评估大鼠肠屏障功能;3.3检测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kin-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评估大鼠炎症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的观察:于第一次腹腔注射TAA后,模型组、对照组及中药组大鼠相继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刺激不灵敏、进食饮水逐渐减少、毛发欠光滑、体质量逐渐下降等情况,在第二次腹腔注射TAA12小时后大鼠相继出现死亡状况。2、生化检测:第二次腹腔注射TAA 48小时后,模型组血清AST、ALT及TBIL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0.05),对照组及中药组干预后有所下降(P<0.05),表明腹腔注射TAA后可导致严重的肝损伤,茵陈四苓颗粒可保护TAA诱导的肝损伤。3、病理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结构紊乱,大片肝细胞变性坏死,可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部分细胞水肿;中药组经干预后可见肝损伤程度减轻。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结构较正常组紊乱,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可见明显炎症反应;与模型组相比较,对照组及中药组大鼠经干预治疗后,肠组织结构较整齐,细胞坏死及炎症程度减轻。4、ELISA检测:第二次腹腔注射TAA 48小时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DAO、D-LA升高,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及TNF-α的水平升高(P<0.05);对照组及中药组大鼠血清DAO、D-LA及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升高不明显,较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5、Western-blot检测结果:正常组肠组织中Occludin蛋白、ZO-1蛋白的表达最多,其余各组肠组织中Occludin蛋白、ZO-1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模型组减少最为显着(P<0.05),其中中药组经茵陈四苓颗粒干预后大鼠肠组织中Occludin蛋白、ZO-1蛋白表达有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注射TAA后,大鼠肝损伤严重,肠屏障功能被破坏,可成功建立“肝-肠”损伤型ALF大鼠模型。2、茵陈四苓颗粒可以减轻肝损伤、保护肝功能。3、茵陈四苓颗粒可通过恢复大鼠肠屏障功能,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促进肝脏修复来治疗ALF。
银艳桃[5](2021)在《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人数各30例。对照组行TACE术治疗,术后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服用参灵方。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因子、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FP)等观察指标的水平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中医总疗效、实体瘤疗效结果,并将所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细胞免疫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治疗后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D8+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2.体液免疫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Ig A、Ig G、Ig M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g A、Ig G、Ig M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3.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IL-2、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L-2、IFN-γ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L-4、IL-6、l L-10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L-4、IL-6、l L-10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4.肝功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TBIL、AST、AL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TBIL、AST、ALT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5.AF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AF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AFP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6.实体瘤疗效: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胁痛、乏力、纳呆、腰膝酸软、恶心、畏寒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比较,对照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参灵方能显着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细胞免疫水平,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2.参灵方能显着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体液免疫水平,改善患者体液免疫功能;3.参灵方能显着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肝功能、抑制AFP表达,减轻肝脏损害,抑制肿瘤生长;4.参灵方能显着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疗效,提临床效果。
罗羽莎[6](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肠道菌群介导的栀子肝毒性及栀子豉汤配伍减毒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栀子(Gardeniae Fructus)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导栀子及其主要活性成分京尼平苷(又称栀子苷)具有肝毒性,长期或大量使用可引起肝损伤。由于中草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其毒理机制研究较为困难,早期关于栀子肝毒性的研究主要停留于描述性研究层面,未能揭示栀子致肝损伤的内在机制。栀子在中医临床上较少单用而常与其他药材伍用,常与淡豆豉配伍组成栀子豉汤复方,且在此基础上加味可组成栀子大黄汤和茵陈蒿汤等多个栀子豉汤类方。淡豆豉(Semen Sojae Praeparatum)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成熟果实的发酵加工品,具有解表,除烦,宣发预热等功效。研究表明,栀子豉汤与栀子相比肝毒性降低,其原因可能在于淡豆豉的配伍减毒作用,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且由于其对药物代谢和机体免疫应答等的作用,肠道菌群对药源性肝损伤(DILI)也有所影响。通过文献调研和前期实验我们发现,一方面,肠道菌群分泌的β-D-葡萄糖苷酶可将京尼平苷代谢为京尼平,后者是栀子产生肝毒性的直接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淡豆豉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机体代谢。结合两方面的事实,我们推测淡豆豉可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降低栀子肝毒性。因此,本课题首先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分别从整体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全面揭示栀子致肝损伤的机制;然后对基于肠道菌群的栀子豉汤配伍减毒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明确栀子的肝毒性,本课题首先使用高剂量的栀子提取物建立栀子急性肝损伤模型,并使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血浆及肝脏样本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栀子给药剂量为9g/kg(折算为生药材,相当于京尼平苷300 mg/kg)连续给药5天即可对大鼠造成明显的肝损伤,表现为体质量显着降低,肝指数显着增大,血浆生化指标显着上升以及肝脏组织切片明显异常。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栀子给药组大鼠血浆及肝脏样本均与空白对照组存在明显的分类趋势,结合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分别筛选出43个和25个与栀子致肝损伤相关的血浆和肝脏差异代谢物。对差异代谢物涉及的差异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栀子给药组大鼠的血浆代谢异常主要表现在嘧啶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以及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降解异常;而肝脏主要涉及嘌呤代谢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异常。本部分工作对栀子致肝损伤的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为进一步阐明栀子致急性肝损伤的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对预防和治疗中草药源性肝损伤(HILI)具有借鉴意义。2、为明确栀子致肝损伤的直接物质基础,本课题使用CCK8法比较京尼平苷和京尼平对Hep G2细胞的毒性,并且对二者对细胞自噬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尼平对肝细胞的毒性明显大于京尼平苷,且其可能通过诱导肝细胞自噬引发肝细胞损伤。为探讨京尼平致肝细胞损伤与栀子致大鼠肝损伤的机制是否具有一致性,使用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京尼平处理的Hep G2细胞外液和内液进行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京尼平给药组细胞外液及内液样本均与空白对照组细胞存在明显的分类趋势,结合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分别筛选出39个和24个与京尼平致肝细胞损伤相关的细胞外液和内液差异代谢物。对差异代谢物涉及的差异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尼平给药组细胞外液代谢异常主要表现在嘌呤代谢、色氨酸代谢、嘧啶代谢及精氨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紊乱;而细胞内液主要涉及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维生素B6代谢及嘧啶代谢等代谢途径紊乱。此外,细胞外液中检测出大量胆汁酸相关代谢物,与给药组大鼠血浆中的情况相似。与整体动物中代谢组学结果相比较,在差异性代谢物方面,细胞外液与血浆中寻找到的差异代谢物重合度较高;在差异代谢通路方面,嘌呤代谢、嘧啶代谢、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及氨基酸代谢是整体动物和细胞实验中找到的共同的差异代谢通路。本部分工作表明京尼平致肝细胞损伤与栀子致大鼠肝损伤的机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使用京尼平替代栀子用于细胞层面的研究具有代表性。3、为探讨栀子豉汤配伍降低栀子肝毒性的肠-肝轴机制,本课题使用抗生素建立伪无菌大鼠模型,并使用栀子及栀子豉汤分别对正常大鼠和伪无菌大鼠进行给药。采用大鼠体质量、肝脏组织切片和血浆生化指标作为肝损伤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栀子在伪无菌大鼠中造成的肝损伤小于正常大鼠,且同等剂量的栀子豉汤对正常大鼠造成的肝损伤小于栀子。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空白对照组、栀子给药组及栀子豉汤给药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Alpha多样性结果表明栀子给药组大鼠盲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显着增大,栀子豉汤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当;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栀子组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而栀子豉汤组与空白对照组菌群特征接近,说明栀子导致盲肠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而栀子豉汤配伍可逆转这种变化。物种组成结果表明,栀子可使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使乳酸杆菌等有益菌丰度减少,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丰度增大。栀子豉汤配伍可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同时增大Akkermansia菌和普氏杆菌等益生菌的丰度,表明淡豆豉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栀子肝毒性。此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对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栀子可显着降低肠道中丁酸的含量,而与淡豆豉配伍后丁酸含量恢复正常水平,说明淡豆豉通过增大丁酸产量对栀子导致的肝损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部分工作从肠道微生物系统的角度揭示了栀子豉汤配伍减毒的科学内涵,为今后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降低中药肝毒性,预防和治疗HILI提供参考。4、为验证丁酸在栀子豉汤配伍降低栀子肝毒性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本课题以京尼平和丁酸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动物和细胞水平进行实验。在动物实验中,采用大鼠体质量、肝脏组织切片及血浆生化指标作为肝损伤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丁酸对京尼平所导致的肝损伤具有改善作用;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测定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京尼平可显着上调肝脏中Nrf2蛋白的表达,丁酸可进一步促进其表达及核转移,从而增强机体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血浆微生物脂多糖(LPS)水平和结肠组织切片评价肠道屏障的完整性,结果显示京尼平可增大大鼠肠道通透性,而丁酸可维持肠道屏障完整。在细胞实验中,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丁酸对京尼平肝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丁酸可增大京尼平处理的Hep G2细胞的存活率;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测定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下京尼平和丁酸对Nrf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京尼平可上调Nrf2蛋白的表达,丁酸进一步促进Nrf2蛋白表达,并可延长其表达时间。本部分工作证明丁酸可通过促进肝脏Nrf2蛋白表达,延长其表达时间,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从而降低京尼平的肝毒性。综上,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从动物和细胞水平分别揭示了栀子及其肝毒性直接物质基础京尼平的肝毒性机制,对栀子致肝损伤的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为进一步阐明栀子致肝损伤的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肠道菌群和肠道代谢物的角度探讨栀子豉汤配伍减毒的机制,并对丁酸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验证,从肠道微生物系统的角度揭示了栀子豉汤配伍减毒的科学内涵,为今后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降低中药肝毒性,预防和治疗HILI提供参考。
王文平[7](2021)在《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药源性肝损伤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统计,我国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重楼是一种临床常用中药,因其抗肿瘤活性日益受到重视。重楼皂苷Ⅰ、Ⅱ、Ⅶ是重楼中3种重要的皂苷类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报道显示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但重楼在抗肿瘤作用的同时毒副作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其单体类成分。本研究围绕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期为中药重楼的临床合理应用以及基于重楼皂苷单体的药物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1)从细胞、模式生物-斑马鱼、动物3个层面进行了重楼皂苷单体的毒性评价。首先选择了 9种细胞考察了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情况,包括3种肝细胞(HepaRG、HL-7702和WRL-68细胞),3种肾细胞(HK-2、HKC和293T细胞)和3种心脏细胞(H9c2、HUVEC和HCMEC细胞);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考察不同浓度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确定了 LC50、LC10与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体视荧光显微镜观察重楼皂苷Ⅰ、Ⅱ、Ⅶ给药前后肝脏、肾脏和心脏的形态,统计斑马鱼的肾脏水肿率、心率和心包水肿率。利用Image-Pro Plus 5.1.0软件统计给予重楼皂苷Ⅰ、Ⅱ、Ⅶ前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心脏SV-BA距离,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肝、肾、心毒性;通过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斑马鱼给药前后肝组织病理情况及肝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得出LC50值。然后进行小鼠血清生化检测和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各个层面数据相互支持,补充验证,使研究基础更加全面可靠,结论更加合理。(2)选用HepaRG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肝细胞毒性机制。利用酶标仪、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等对HepaRG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DAPI染色、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等进行测定,利用Western blot对凋亡相关蛋白进行检测;选用HUVEC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心血管毒性机制。从抑制新血管生成和促进心血管细胞凋亡两个方面评价了重楼皂苷Ⅰ的血管毒性机制。进行了LDH释放、细胞迁移、细胞凋亡、DAPI染色、细胞周期以及体外血管生成等研究,测定了近30个相关蛋白的表达。(3)利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GO及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11.0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IPA软件进一步筛选出与表型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利用Q300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样本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情况。采用PCA、OPLS-DA等分析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轮廓变化。比较给药前后小鼠血清样本代谢谱的差异,寻找与重楼皂苷Ⅰ致肝毒性相关的代谢差异物及代谢调控网络。使用Cytoscape对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做关联分析。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肝毒性机制中的关键蛋白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研究结果:(1)重楼皂苷Ⅰ、Ⅱ、Ⅶ毒性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显着的促进H9c2细胞外其余8种细胞的凋亡,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对于H9c2细胞,3种皂苷均呈现出低剂量促进增殖,高剂量抑制增殖的作用;斑马鱼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的LC50分别为121、213、570 ng/mL,LC10分别为109、178、456ng/mL,MNLC分别为99、146、357ng/mL;毒性器官评价方面,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具有显着的肝脏毒性,能明显降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重楼皂苷Ⅰ能显着影响斑马鱼的心率,提示其具有心血管毒性;重楼皂苷Ⅰ和Ⅶ能降低斑马鱼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具有一定的肾毒性,但3种皂苷均未造成肾水肿;斑马鱼病理切片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的肝组织出现空泡和严重的肝细胞坏死;TUNEL染色结果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出现了肝细胞凋亡;动物实验结果:小鼠体内实验发现,重楼皂苷Ⅰ具有体内毒性,其LC50为24.5 mg/kg;给药组血清中ALT、AST显着升高,SOD降低;给药组病理切片显示出显着的肝细胞损伤和脂肪样变性以及一定的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升高了 HepaRG细胞中ROS水平,引起MMP下降,Cyt c从线粒体向胞浆中释放,早期及晚期凋亡细胞增多,LDH的释放量升高。改变了周期蛋白P21、cyclinA、cyclinE和CDK2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并且明显激活了凋亡通路蛋白Fas、P53、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重楼皂苷Ⅰ血管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促进了心血管细胞LDH的释放,抑制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改变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给药后的细胞中VEGFR2、p-VEGFR2、Src、p-Src、PI3K、Src、P38、PLCy 等近 30 种蛋白的表达均发生了改变。(3)蛋白组学结果:共筛选出302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82个,下调蛋白120个。差异蛋白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了脂肪酸代谢、有机酸的代谢、药物代谢、氧化还原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等;Pathway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在细胞色素P450酶对药物的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的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途径上富集程度较高;PPI网络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聚集在三个功能区域,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脂质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IPA商业数据库筛选出9个与肝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结果:给药组代谢物轮廓明显偏离对照组;通过多维和单维的差异代谢物的交集,筛选并初步鉴定出97种差异代谢物,25条代谢通路。结果归纳显示重楼皂苷Ⅰ造成了体内5个方面的代谢异常,包括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其中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影响值相对较高;代表性差异代谢物为花生四烯酸、焦谷氨酸、乙醇酸、酰基肉碱等。对全文中研究的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并推测了重楼皂苷Ⅰ造成肝毒性的机制。采用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了关键蛋白Bax、CYP1A2、P53、Fas的表达,对推测的肝损伤机制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结论:(1)细胞实验研究发现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肝脏、肾脏、心血管细胞毒性;斑马鱼实验研究确定了 3种皂苷中毒性最强的为重楼皂苷Ⅰ,毒性最明确的毒性靶部位是肝脏和心血管;斑马鱼肝脏病理切片、TUNEL染色,小鼠生化指标、病理切片检测进一步验证了重楼皂苷Ⅰ的肝脏和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为ROS应激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心血管毒性主要作用通路为VEGFR2激活的下游PI3K/AKT/mTOR、Src/eNOS、PLCy/ERK/MEK、P38信号通路,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和Bcl-2家族介导的凋亡通路,从诱导心血管细胞凋亡和抑制新生血管两方面产生心血管毒性。(3)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实验结果结合全文数据推测重楼皂苷Ⅰ诱导的肝毒性机制可能为CYP450酶和脂质代谢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体的肝细胞损伤。药物影响了:①多种CYP450酶。主要包括Ⅰ相代谢酶CYP1A1、CYP1A2和Ⅱ相代谢酶GSTA3和UGT1A1表达紊乱,呈现下调趋势。药物在体内的水解、代谢过程被减慢,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毒性反应增加。未被代谢的药物作用可能作用于线粒体,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也很有可能是Ⅱ相药物代谢酶下调,产生的毒性代谢中间产物作用于线粒体,进一步产生了肝脏毒性;②脂质代谢。线粒体损伤后β-氧化的功能受到影响,体内的游离脂肪酸不能被氧化而转化成甘油三脂,导致了体内脂质的蓄积。同时ATP合成减少,供能障碍。脂质蓄积还能产生脂毒性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功能,产生过量ROS;③线粒体氧化应激。过量的ROS生成诱导线粒体氧化应激,释放Cyt c,升高Bax,降低Bcl-2,进而激活caspase家族导致肝细胞凋亡。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药物代谢酶CYP1A2显着下调以及凋亡关键蛋白Bax表达上调。qPCR结果显示凋亡相关基因P53、Bax以及Fas的表达均显着上调,验证实验佐证了机制推论的合理性。
钱毅[8](2021)在《祛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PPARα/CPT-1通路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投喂高脂饲料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并且使用祛痰活血方进行干预,检测相关指标,然后总结出祛痰活血方对NAFLD大鼠PPARα/CPT-1通路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从脂代谢角度探讨其治疗NAFLD的作用。为名老中医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理论传承提供依据。方法:1.分组、造模及给药(1)将32只SPF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共计6只)、造模组(共计26只),正常组大鼠选择投喂充足普通饲料,造模组大鼠投喂充足高脂饲料,正常组和造模组除投喂饲料不同以外,其余条件均相同各组大鼠均自由活动、进食及饮水。造模过程总持续8周。(2)造模8周后,从造模组大鼠中随机抽取2只大鼠验证造模是否成功,禁食12 h,称重、麻醉,解剖、分离大鼠肝脏,生理盐水清洗多余血水,吸水纸擦干多余水分,取肝左叶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得到肝脏病理结果,对比NAS积分确认NAFLD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将剩余NAFLD大鼠(24只)再次随机分组,分别为M组(模型组6只)、D组(祛痰活血方低剂量组6只)、Z组(祛痰活血方中剂量组6只)、H组(祛痰活血方高剂量组6只)。(3)分组后饲料供应不变。C组和M组大鼠按照10 mL·kg-1·d-1的剂量予以医用级别无菌9%NaCl注射液灌胃;D、Z、H组则分别按照6,12,16 g·kg-1·d-1的剂量予以祛痰活血方药液灌胃。此过程总持续4周。2.标本采集与处理(1)干预第4周末,禁食12 h,称重,麻醉,打开大鼠腹腔,一次性采血针行腹主动脉穿刺,负压采血管采集动脉血约5 mL,静置4 h后离心,保留上层清亮血清,-80℃冰箱保存备用。(2)牺牲大鼠,对大鼠进行解剖,摘取肝脏,称取质量。取肝左叶置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行HE染色;另取肝右叶约1.0cm×1.0cm×1.0cm大小行冰冻切片,行油红O染色;剩余肝脏放入冻存管中,保存于-80℃冰箱中。3.比较祛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的影响采用HE和油红O染色观察祛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病理学的影响。4.比较祛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1)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 ALT、AST、TG、TC、LDL-C、HDL-C、FBG含量。(2)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FINS含量。(3)计算 HOMA-IR。5.比较祛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PPARα、CPT-1、IRS-1 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祛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 PPARα、CPT-1、IRS-1 mRNA 表达。6.比较祛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PPARα、CPT-1、IRS-1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祛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PPARα、CPT-1、IRS-1 蛋白的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的比较:与C组相比,M组大鼠喜卧,活动量较少,体型肥胖,毛色黯淡,大便稀溏、臭秽。各干预组较M组一般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H组在外观、活动等方面与C组接近。2.大鼠肝脏病理切片结果:与C组相比,M组大鼠肝组织损伤最为严重,肝小叶结构紊乱,可见大量肝细胞空泡及水样变性,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脂滴;各干预组肝脏损伤程度较M组有所减轻,其中H组损伤程度更小,结果与C组接近。3.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与C组相比,M组大鼠肝损伤最严重,血脂最高,胰岛素抵抗指数最高;与M组相比,各干预组大鼠肝功能(ALT、AST)、血脂(TC、TG)、脂蛋白(LDL-C、HDL-C)及胰岛素指数抵抗均得到好转。其中H组效果最好(P<0.05)。4.PPARα、CPT-1、IRS-1 mRNA及蛋白表达:与C组相比,M组大鼠肝组织表达均明显下降,与M组相比,各干预组表达均升高,其中H组效果最好(P<0.05)结论:1.高脂饲料喂养8周可成功复制NAFLD大鼠模型;2.祛痰活血方能改善肝组织变性及脂质沉积;其中以高剂量组更佳;3.祛痰活血方能改善血清学指标,其中以高剂量组更佳;4.祛痰活血方能上调PPARα、CPT-1、IRS-1表达,其中以高剂量组更佳;5.祛痰活血方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机制可能与祛痰活血方激活PPARα/CPT-1通路,上调IRS-1的表达,进而改善肝脏脂质代谢和IR,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及炎症反应,从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朱晓燃[9](2021)在《清肝化瘀颗粒对原发性肝癌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主要成分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清肝化瘀颗粒是基于姚树坤教授结合中医理论与多年临证经验总结的清肝化瘀方,经完善优化后的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而成的颗粒制剂(课题来源于“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和北京市科委G20 工程创新研究),以清热解毒、破瘀散结、健脾益气为治则治法,可针对大多数肝癌患者的证型。前期临床研究与基础实验证实,清肝化瘀方对缓解肝癌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以及提高免疫功能方面具有显着作用,并可以通过多靶点分子,多信号通路对肝癌的多种细胞生物学行为进行调节,深入开发研究价值。苦参是本研究清肝化瘀颗粒的君药之一,其提取物苦参碱单体明确,药理作用广泛,也是清肝化瘀颗粒的主要组分。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清肝化瘀颗粒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大鼠的治疗作用,评价其药效学,通过体内凋亡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初步探究其靶点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雄性6周龄大鼠192只,适应性饲养5天后,造模组(n=180)采用改良后的造模方法,使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肝癌,空白组(n=12)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取材观察肝脏成癌率>80%时开始干预。将造模组大鼠162只(除去死亡3只和观察不同时间成癌率1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清肝化瘀颗粒低剂量组、清肝化瘀颗粒高剂量组、清肝化瘀颗粒高剂量组、肝复乐组和氟尿嘧啶组,每组各27只。清肝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清肝化瘀颗粒0.47g/kg、0.93g/kg、1.86g/kg,肝复乐组灌胃肝复乐胶囊0.94g/kg,模型组以10ml/kg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氟尿嘧啶组给予氟尿嘧啶注射液20mg/kg腹腔注射,连续给药8周,于末次给药后每组随机选取6只解剖取材。观察指标包括:造模情况及各组大鼠肝脏大体情况、生存期、肝指数、脾指数及肝脏病理组织变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α-L-岩藻糖苷酶(Alpha-L-fucosidase,AFU)等肝功能指标;肝癌特异性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肝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选择清肝化瘀颗粒主要成分苦参碱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用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筛选出IC50;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苦参碱对 HepG2 细胞中 Bax、Bcl-2、P53、Beclinl的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 清肝化瘀颗粒对PLC大鼠的治疗作用1.1 清肝化瘀颗粒对PLC大鼠肝脏大体、肝脾指数及生存期的作用①肝脏表面癌结节数:与模型组比较,清肝化瘀颗粒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氟尿嘧啶组肝脏表面癌结节数均显着降低。②肝、脾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清肝化瘀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肝复乐组及氟尿嘧啶组的大鼠肝指数均显着降低,且清肝化瘀颗粒低剂量组和氟尿嘧啶组的脾指数亦显着降低。③生存期:给药干预8周后,上述各组 PLC 大鼠的存活率分别为 47.62%、52.38%、71.43%、66.67%、52.38%和 85.7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5d、59d、66d、71d、58d和73d。与模型组相比,清肝化瘀颗粒中、高剂量组和氟尿嘧啶组生存期显着延长;与肝复乐组比较,清肝化瘀颗粒高剂量组的生存期显着延长。1.2 清肝化瘀颗粒对PLC大鼠肿瘤标志物AFP的下调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清肝化瘀颗粒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肝复乐组和氟尿嘧啶组大鼠的AFP水平均显着下降;随着清肝化瘀颗粒组给药剂量的增加,AFP水平呈递减趋势,且清肝化瘀颗粒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差异显着。1.3 清肝化瘀颗粒缓解PLC大鼠肝损伤,改善其肝功能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清肝化瘀颗粒高剂量组、氟尿嘧啶组可显着下调AST水平,清肝化瘀颗粒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和氟尿嘧啶组均可显着下调血清GGT、AFU、TBIL水平,清肝化瘀颗粒中剂量、高剂量组和氟尿嘧啶组亦可显着下调ALP水平。1.4 清肝化瘀颗粒对PLC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清肝化瘀颗粒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的CD4+细胞数显着上升,CD8+细胞数显着下降,CD4+/CD8+的比率显着升高。2清肝化瘀颗粒对PLC大鼠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清肝化瘀颗粒组的PLC大鼠发生肝癌凋亡的肝癌细胞数量和比例明显增加,Caspase-3在清肝化瘀颗粒剂量组、肝复乐组和氟尿嘧啶组显着表达,且清肝化瘀颗粒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间Caspase-3的表达差异显着。3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①苦参碱对HepG2细胞活性的影响苦参碱干预24-72小时,HepG2细胞活性显着下降,且苦参碱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给药24h、48h、72h后,IC50分别为2.116mg/mL、0.989mg/mL和 1.121mg/mL。②苦参碱以0.5mg/mL、1.0mg/mL、1.5mg/mL干预HepG2细胞48h,与对照组比较,HepG2细胞Beclin1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且呈浓度依赖性,Bcl-2的表达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1.5mg/mL苦参碱可显着下调Bcl-2的表达水平,Bax和P53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上升。结论:清热解毒、破瘀散结、健脾益气的清肝化瘀颗粒可有效达到对PLC大鼠的治疗作用,显着延长生存期,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Caspase-3的表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起到抗肝癌作用有关。体外实验中清肝化瘀颗粒主要成分苦参碱可通过下调Bcl-2、Beclin1的表达,上调Bax、P53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细胞自噬。
袁付丽[10](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栀子抗焦虑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焦虑症是一种威胁人类生活的精神疾病。栀子是具有抗焦虑作用的天然药物,由于栀子抗焦虑作用机制未完全阐明,导致其在新药开发中受限。因此本研究旨在验证栀子的抗焦虑作用,并基于液质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索焦虑大鼠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以及栀子干预后代谢物的回调情况,构建栀子抗焦虑作用的代谢调控通路,从代谢层面阐明栀子抗焦虑作用的机制;另外,利用网络药理学手段挖掘栀子抗焦虑的潜在药效成分、作用靶点、通路,从分子层面阐明栀子抗焦虑作用的机制。方法:1.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西泮组(阳性药地西泮腹腔注射1.38 mg/(kg·d),1次)、栀子低剂量组(灌胃给药53 mg/(kg·d),连续给药7天)、栀子高剂量组(灌胃给药90 mg/(kg·d),连续给药7天),利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栀子提取物的抗焦虑作用。2.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空白组、模型组、地西泮组、栀子低剂量组、栀子高剂量组的大鼠血浆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结合单变量统计筛选找出模型组相比空白组的差异代谢物,分析给药组中上述差异代谢物的相对含量水平,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阐释栀子的抗焦虑作用机制。3.基于UPLC-Q-TOF/MS结合Masslynx软件解析栀子抗焦虑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使用 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 色谱柱(100 mm × 2.1 mm,1.7 μm),以 0.1%甲酸水(A)-0.1%甲酸乙腈(B)洗脱,洗脱条件为:0~14 min,2%B;14.0~16.5 min,2%-60%B;16.5~18.0 min,60%-98%B;18~20.0 min,98%B,进样量设为5μ1,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进行数据采集,采集范围为m/z 50~1200,基于Masslynx软件及文献鉴定化学成分。4.利用PharmMapper、TCMSP等数据库预测筛选栀子的直接作用靶点;通过OMIM、DrugBank等数据库寻找焦虑症靶点;两者交合分析得到栀子潜在的抗焦虑作用靶点,运用String平台构建其蛋白互作网络,并将其导入Cytoscape软件进行拓扑学分析,找到栀子抗焦虑作用的潜在核心靶点。基于String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GO和KEGG分析,探究栀子抗焦虑可能的药效成分、关键靶点和核心通路。结果: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53 mg/kg、90mg/kg的栀子提取物灌胃给药一周和单次腹腔注射地西泮1.38 mg/kg均增加了大鼠进入开放臂的时间百分比和次数百分比(P<0.05),且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其入臂总次数。2.基于UPLC-Q-TOF/MS的大鼠血浆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焦虑模型大鼠中32个代谢物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些差异代谢物包括柠檬酸、花生四烯酸、甘氨酸、吲哚硫酸、尿素、棕榈酸、硬脂酸和一些脂质类化合物,主要涉及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等,栀子低剂量组回调了其中的15个,高剂量组回调了其中8个,包括尿素、甘氨酸、柠檬酸和一些脂类化合物,提示栀子提取物在代谢层面上可通过调节三羧酸循环、磷脂代谢、甘氨酸代谢等代谢反应发挥抗焦虑作用。3.UPLC-Q-TOF/MS结合Masslynx软件解析结果显示,在负离子模式下,栀子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提取物中鉴定得到23个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类、西红花苷类、单萜类。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发现了栀子中的21个潜在活性成分可能主要是通过作用于SLC6A3、CNR1、MAOB、MAOA、GABA、ERBB2等46个与焦虑相关的潜在靶点,涉及儿茶酚胺结合、胺转运的调节、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通路、胆碱能突触等多种可能的生物功能和代谢通路,以达到影响5-HT、DA等神经递质释放、抗氧化应激、缓解神经元损伤等多种途径来发挥治疗焦虑的效果。结论:通过对SD雄性大鼠连续七天灌胃给药(53 mg/kg、90 mg/kg)发现栀子提取物具有抗焦虑作用;代谢组学结果表明栀子可以从干预三羧酸循环、磷脂代谢、甘氨酸代谢等方面发挥抗焦虑作用;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栀子中的环烯醚萜类、西红花苷类可通过作用多个靶点,影响多个通路协同抗焦虑。本研究为阐明栀子药效机制、开发利用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四种中药复方对肝损伤大白鼠肝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种中药复方对肝损伤大白鼠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逍遥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逍遥散中有效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
1.2 NASH疾病靶点的获取 |
1.3 靶标匹配及网络构建 |
1.4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逍遥散活性成分的筛选 |
2.2 疾病靶点筛取 |
2.3 关键共有靶点的筛选及分析 |
2.4 GO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2.5 逍遥散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
3 讨论 |
(4)茵陈四苓颗粒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基于《金匮要略》理论探讨肝衰竭的辨证施治方法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述 |
1.2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概况 |
1.3 原发性肝癌致病因素及机制 |
1.4 原发性肝癌治疗 |
2 中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1 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名溯源 |
2.2 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因病机 |
2.3 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论治 |
2.4 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 |
4.2 两组患者中医疗效对比 |
4.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
4.4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变化 |
4.5 两组患者IgA、IgG、IgM水平变化 |
4.6 两组患者IFN-γ、IL-2、IL-4、IL-6、IL-10 水平变化 |
4.7 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 |
4.8 两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变化 |
4.9 两组患者实体瘤疗效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原发性肝癌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
2 TACE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
2.1 TACE的优势与局限 |
2.2 TACE栓塞剂及化疗药物的选择 |
3 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免疫水平变化 |
4 中医正气学说与原发性肝癌免疫功能相关性 |
4.1 中药联合TACE对原发性肝癌免疫方面的影响 |
5 中药参灵方 |
5.1 参灵方组成 |
5.2 参灵方立方背景及方解 |
5.3 参灵方现代药理相关研究 |
6 结果分析 |
6.1 参灵方改善细胞免疫水平 |
6.2 参灵方改善体液免疫水平 |
6.3 参灵方改善肝功能水平 |
6.4 参灵方改善血清AFP水平 |
6.5 实体瘤大小改变 |
6.6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疗效比较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1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肠道菌群介导的栀子肝毒性及栀子豉汤配伍减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一、课题背景介绍 |
(一)中药肝毒性简介 |
(二)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肝毒性研究进展 |
(三)基于肠道菌群的药物肝毒性研究进展 |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栀子急性肝毒性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仪器 |
(二)药品与试剂 |
二、实验内容 |
(一)栀子提取物制备及京尼平苷含量测定 |
(二)动物分组及给药 |
(三)样本采集与前处理 |
(四)生化指标测定 |
(五)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 |
(六)UHPLC-Q/TOF-MS分析 |
(七)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一)栀子提取物中京尼平苷含量测定结果 |
(二)大鼠体征变化 |
(三)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四)肝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五)血浆样品代谢组学分析 |
(六)肝脏样品代谢组学分析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细胞代谢组学技术的京尼平肝毒性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细胞株 |
(二)实验仪器 |
(三)药品与试剂 |
二、实验内容 |
(一)HepG2 细胞培养 |
(二)CCK8 法比较京尼平苷和京尼平的细胞毒性 |
(三)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诱导HepG2 细胞自噬情况 |
(四)代谢组学样本收集与前处理 |
(五)UHPLC-Q/TOF-MS分析 |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一)京尼平苷和京尼平细胞毒性比较结果 |
(二)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诱导Hep G2 细胞自噬结果 |
(三)细胞外液代谢组学分析 |
(四)细胞内液代谢组学分析 |
(五)整体动物和细胞代谢组学结果比较分析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肠道菌群的栀子豉汤配伍减毒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仪器 |
(二)药品与试剂 |
二、实验内容 |
(一)栀子及栀子豉汤提取物制备 |
(二)动物实验与分组 |
(三)样本采集与前处理 |
(四)生化指标测定 |
(五)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 |
(六)大鼠盲肠内容物菌群结构分析 |
(七)基于GCMS的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测定 |
三、实验结果 |
(一)栀子及栀子豉汤提取物中京尼平苷含量测定结果 |
(二)大鼠体征变化 |
(三)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四)肝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五)盲肠内容物菌群结构分析结果 |
(六)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Nrf2 通路的丁酸缓解京尼平所致肝损伤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细胞株 |
(二)实验仪器 |
(三)药品与试剂 |
二、实验内容 |
(一)动物实验与分组 |
(二)样本采集与前处理 |
(三)生化指标测定 |
(四)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 |
(五)肝脏组织免疫组化 |
(六)血浆微生物脂多糖含量测定 |
(七)结肠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 |
(八)Hep G2 细胞培养 |
(九)CCK8 法测定丁酸对京尼平肝细胞毒性的影响 |
(十)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Nrf2 蛋白表达水平 |
三、实验结果 |
(一)大鼠体征变化 |
(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三)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四)肝脏免疫组化结果 |
(五)血浆微生物脂多糖测定结果 |
(六)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七)丁酸对京尼平肝细胞毒性的影响 |
(八)Western blot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一、发表论文 |
二、获奖情况 |
三、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7)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重楼的药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
1 药效成分 |
2 药理作用 |
3 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
4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药源性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
1 CYP代谢 |
2 线粒体稳态 |
3 氧化损伤 |
4 细胞凋亡 |
5 胆汁淤积 |
6 Ca~(2+)浓度平衡破坏 |
7 免疫激活介导的炎症因子释放 |
8 特异反应 |
9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
第一节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
2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
3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心血管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2 心血管毒性机制研究 |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探索重楼皂苷Ⅰ的体内肝毒性机制 |
第一节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生物信息分析 |
6 机制分析 |
7 PPI网络 |
8 潜在生物标志物 |
第二节 Q300靶向代谢组学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通路富集 |
6 通路分析 |
7 潜在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
2 Q300靶向代谢组学 |
3 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
第四节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验证 |
1 动物组织Western blot验证 |
2 斑马鱼qPCR实验验证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
2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3 重楼卓苷Ⅰ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
4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推测与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祛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PPARα/CPT-1通路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中医药调控PPAR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清肝化瘀颗粒对原发性肝癌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主要成分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 肝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抑制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肝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肝癌的分子发病机制 |
3 中医药抗肝癌的作用机制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清肝化瘀颗粒对PLC大鼠的治疗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清肝化瘀颗粒对PLC大鼠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清肝化瘀颗粒主要成分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栀子抗焦虑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栀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1 化学成分 |
2 药理作用 |
3 小结 |
综述二 焦虑症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1 5-HT能神经传递与相关信号通路 |
2 多巴胺能及其相关信号、蛋白在焦虑中的作用 |
3 GABA能和NRG1/ErbB4信号通路 |
4 其他信号通路 |
5 小结 |
综述三 代谢组学在焦虑抑郁中的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概述 |
2 代谢组学在焦虑的发病机制及生物标记物研究中的应用 |
3 代谢组学在药效机制探索中的应用 |
4 小结 |
综述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栀子提取物的抗焦虑药效学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基于UPLC-Q-TOF/MS栀子抗焦虑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UPLC-Q-TOF/MS的栀子提取物的化学物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栀子抗焦虑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初探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四种中药复方对肝损伤大白鼠肝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逍遥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J]. 孟雅楠,高艳,郝健亨,张玉伟,李振城,刘晋芳,刘杨,苗宇船.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9)
- [2]益肝化瘀汤治疗乙肝肝纤维化(肝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志恒.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溪黄草中对映-贝壳衫烷型二萜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肝纤维化研究[D]. 胡娟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茵陈四苓颗粒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D]. 王绒.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5]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D]. 银艳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肠道菌群介导的栀子肝毒性及栀子豉汤配伍减毒机制研究[D]. 罗羽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7]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D]. 王文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8]祛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PPARα/CPT-1通路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钱毅.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9]清肝化瘀颗粒对原发性肝癌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主要成分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D]. 朱晓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10]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栀子抗焦虑作用机制研究[D]. 袁付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