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县出土唐代铜镜和铁币

大禹县出土唐代铜镜和铁币

一、大余县出土唐代铜镜和铁钱(论文文献综述)

范淑英[1](2021)在《宋代铸造的唐代年号镜——仿古和逐利影响下的宋代工艺美术个案》文中指出自1945年梅原末治《唐镜大观》着录两面"永徽元年"铜镜以来,考古出土和文物征集发现多件带有"贞观元年""贞观十六年""永徽元年""上元二年""大和元年"等唐代年号的铜镜。这些铜镜因有明确的纪年,在唐代铜镜艺术研究中曾被作为标准器对待。但这些铜镜在造型、铭文书体、纹饰等方面,皆与唐代铜镜有异,而与宋代铜镜相合。本文对5种8件带有唐代年号的铜镜予以重新考察,认为它们与一般宋代的仿唐镜不同,一是没有铸镜作坊铭或是姓氏铭;二是铜质精良;三是花纹清晰。因此,这8件器物应为宋代铸造的仿唐镜。

刘礼堂,陆晗昱[2](2020)在《唐代赣江流域丧葬习俗考》文中指出本文通过系统整理经科学发掘并发表的唐代赣江流域墓葬报告数据信息,研究赣江流域唐代墓葬形制特征,随葬品类别和放置特征,墓室砌筑方式、墓砖花纹、龛、砖柱等装饰特征,分析诸方面特征蕴含的地域丧葬观念和体现的墓葬功能,总结唐代赣江流域丧葬习俗。

万蕊[3](2020)在《《我国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设计研究 ——以望城岗冶铁遗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冶类遗址主要指因采矿、冶炼和铸造而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建筑厂房、手工业作坊、冶炼原料等相关遗迹和文物,不但深刻反映了我国丰厚的矿冶历史文化资源,还见证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历程。矿冶类遗址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手工业及工业生产的文化遗产一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矿冶类遗址因其遗址本体脆弱、专业性较强、价值认知不足等诸多问题,导致阐释与展示工作进展不顺利。随着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作的重视,开始出台众多与工业遗产相关的法律政策,其中有部分条例与矿冶类遗址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应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全面地阐释与展示矿冶类遗址的价值内涵。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两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分别包括34处和37处矿冶类遗址。本文以矿冶类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研究分析这34处和37处矿冶类遗址的阐释与展示方式、内容等现状情况,梳理了目前矿冶类遗址的阐释与展示存在的困境,通过确定矿冶类遗址的阐释主题与视角,以矿冶类遗址价值内涵为核心,结合矿冶类遗址的自身特点,依据矿冶类遗址的构成要素,归纳总结出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的内容;通过分析矿冶类遗址本体情况及所处环境,较为全面的梳理出矿冶类遗址的阐释与展示模式;为大力宣扬矿冶类遗址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多种不同类型的阐释与展示方式,构建适合矿冶类遗址的阐释与展示体系。最后,结合望城岗冶铁遗址公园的实践设计项目,以望城岗冶铁遗址的价值特征为出发点,根据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体系的研究成果,提出“一带、四区、多点”的展示结构,形成以展示汉代冶铁和农耕文化的冶铁遗址公园,为矿冶类遗址公园的阐释与展示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最终促进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多样性。

茹实[4](2020)在《宕昌县博物馆藏“光流素月”镜伎乐飞天所持乐器》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宕昌县博物馆收藏有一枚铜镜。该镜呈圆形,直径18.1厘米,厚0.87厘米。半圆形钮,钮高2厘米,钮台下有八卦纹一周,每个八卦两边施竖向连珠纹作为分隔。往外一圈为镜背纹饰的内区,有8个姿态各异、手持不同乐器的伎乐飞天,八卦纹和伎乐飞天之间以连珠纹相隔。再往外为镜背纹饰的外区,为楷书铭文带一周,铭曰:"光流素月,质禀玄精。澄空鉴水,照回疑清。终古永固,萤此心灵",间以篆书"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字,每个篆字两边施竖向连珠纹作为分隔。内、

陆晗昱[5](2019)在《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文化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历史上长江流域的丧葬习俗是研究古代丧葬民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墓葬等信息勾勒出某一历史时期丧葬活动的面貌,分析各种丧葬现象蕴含的观念和成因,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传承和发展。唐代是继隋代之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各种丧葬活动发展充分;唐代社会继承传统、吸收外来各方面的交流因素,形成了特征鲜明的丧葬民俗。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横贯东西,流域面积广。唐代长江流域的地位至关重要,国家经济重心在唐代时移至长江流域,特别是隋唐长江文化的勃兴,使其在诸多方面独领风骚。探索唐代长江流域的丧葬习俗,能更加清晰地勾画唐代长江上、中、下游广大地区丧葬活动丰富多彩的形式面貌,分析各区域间的丧葬习俗个性和共性特征,梳理丧葬观念的发展演变。本文主要通过墓葬分析,探讨唐代长江上游的岷江地区、峡江地区,中游的荆江地区、湘江地区、赣江地区,下游的皖江地区、扬子江地区和钱塘江地区等地域的丧葬习俗。通过对各区域唐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类型和空间放置、墓葬装饰等墓葬信息内容的深入挖掘,总结唐代长江流域地域丧葬特征,并结合传世文献记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分析地域丧葬观念。在此基础上,梳理墓葬功能的演变,分析演变过程中长江流域丧葬习俗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探索佛教、道教等宗教因素融入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的情况,以及唐代社会丧葬礼俗互动等专题性问题。在长江流域的生态社会环境一章中,依次阐释唐代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政区的沿革、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传统,分析丧葬习俗存在的生态社会环境背景。第二、三、四章是以墓葬信息数据为基础展开的地域丧葬习俗研究。将长江流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建立唐代长江流域区域墓葬信息数据库,穷尽性地考察各区域唐墓的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和放置情况以及墓葬装饰中的砌式、墓砖纹饰、棺床、龛、窗棂、装饰性结构等墓葬信息,归纳总结各项内容的地域性特征,为避免因墓葬信息有限而产生以偏概全的结论,最大限度地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分析地域丧葬习俗特点。第五章探索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第一部分是在第二至四章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墓葬功能的演变及所呈现的丧葬习俗共性特征。将唐代墓葬的丧葬功能置于墓葬的历史发展过程考察,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环境与观念同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和墓葬装饰间的关系,阐述墓葬功能演变所呈现的共性特征。第二部分更为深入地探讨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研究中的个性化问题:佛教、道教因素在丧葬习俗中的反映和唐代丧葬礼俗互动问题。本文致力于以墓葬信息(1)为主要材料分析、考察断代区域性丧葬民俗,弥补了传世文献对唐代民间丧葬活动记载较少的材料缺憾,是对唐代丧葬民俗研究的重要材料支撑。本文不仅分析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还细致考察随葬品的空间放置特点及其蕴含的丧葬观念。探讨墓葬墓壁、墓底砌式,龛的数量、形状、位置和作用等各项装饰性结构的丧葬功能,阐发墓葬信息的各个细节体现的丧葬文化与观念,联系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民族、宗教等社会历史条件分析丧葬习俗的发展和功能的演变。总体而言,本文是基于丰富的考古资料展开的、视角较为独特的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系统性研究。

庞辉[6](2013)在《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作为战略要地的城市案例》文中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文明”一词既可是指有人群聚居且具有一定经济文化的区域,也可是指文化相近的人类群体。在人类历史中曾涌现过众多的“文明体”,它们在岁月的合,最终汇成了今日多彩的世界。磨砺中不断发生着碰撞抑或融判断人类文明是否出现的三驾马车,分别是城市、文字和国家制度。其中,城市作为人类进入文明世界的核心体,浓缩有众多珍贵的信息。从步入文明的那刻起,我们的祖辈便执着于城市的经营,这也使城市成为人类社会的“黑匣子”。研究各类“文明体”的兴衰,必离不开对相应城市的解读。而研究城市的演进,则也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知晓为什么有今天的社会。城市空间是城市的外化表现,它以或实或虚的形式,左右着穿行其间各色人物的情感与行为。在当今城市的研究领域,其空间营造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理清一座城市的空间营造史,可以使我们更有机地把握该城未来的走向,这也使得城市空间的营造研究,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坐落在赣省疆土的中北部,而自南向北纵贯全城的赣江,更是为人类早期文明驻足南昌提供了基础。从豫章最早修筑边城算起,南昌城的建制已绵延走过有两千余年的风雨。在南昌城依旧健壮的体魄中,隐含有吴、越、楚等多个文化因子的基因片断,在闽、粤“苗蛮”同中原“华夏”的反复争夺中,各类文化因子在冲突中或此消彼长,或交汇融合,最终以不同的方式浸染到南昌城市空间的各个层面。今天对南昌城历史的探究,有利于我们从文化及战略的层面去审视南昌城的营造进程。本文撰写的初衷,就是希望以对南昌城市空间营造沿革的审视,挖掘南昌空间营造的影响因子,探索南昌空间营造的内在规律与特性,并以之为基础而对南昌未来城市空间的经营进行预测。本论文系以历史进阶为行文之线索,将全篇分划为五编:第一编为绪论,主要论述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及研究手段。本部分以南昌自然地理为基础,在分析南昌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国内、外城市空间领域的探索成果,从地域文化和战略地位的视角,对南昌各历史阶段的空间营造给予剖析,解读其空间尺度等营造特征的大体成因。第二编为南昌城市空间在古代阶段的发展研究,本部分分三章予以论述:第二章介绍秦代以前南昌地区的城市起源及相关营造,探讨百越文化、吴越文化及荆楚文化对南昌地区空间演绎的影响。第三章所叙述之内容,起于西汉而终于五代,主要是探讨在这一段时间段中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历史。本阶段为南昌城市空间建设的重要时期,由于稳固南疆及经济交往的需求,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南昌成为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重要的交汇点。本章主要讲述中原文化对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的推动,同时揭示其作为军事重地和经济要道的营造特点。第四章的时间起止为由北宋至晚清(1859年),主要阐述宋、明、清时期南昌城的营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南昌在本阶段的军事斗争中屡次成为争夺的重点,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也因其军事需求而发生着变化。本部分的论述,主要是在军事攻防的基础上,结合南昌城在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要作用,分析南昌城市建设的营造特点。第三编为南昌近代城市空间的营造研究,本部分包含有一章:第五章所涉时间段为由1859年至1919年。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作为江西省会的南昌因维新思想而促成了一系列的变革。由于九江开埠的影响,南昌作为经济要道的优势不复存在,南昌开始推进自身新型工、商业的发展。在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出现了以近代工、商业为基础的新特征。第四编是以现代南昌城市的空间营造为分析对象,本部分共包含有两章:第六章分析从1919年至1949年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1925年,南昌市政部门编订了《南昌市政计划大纲》,南昌城市空间也由此而进入现代建设的阶段。由于在中国版图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昌在民国时期成为战争的重灾区。在敌我双方的争夺博弈中,南昌城留下了战争的印记。第七章聚焦于1949年至1979年的三十年,主要探究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历史及其特征。第五编探讨当代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问题,本部分包含有三章:第八章主要是探求自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南昌城市建设受市场经济影响而出现的新的空间营造特点。第九章为总结部分,通过对历史上不同阶段、不同主导因子对南昌城市空间作用的分析,提炼南昌城市空间营建的主要动力机制。第十章结合世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研究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与感召下,南昌城未来三十年的走向,预测南昌在这个时间段中的城市空间营造特点。

昌青海[7](2009)在《江西考古60年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抚旧以怀远,温故而知新。回顾建国以来江西六十年的考古工作,可以用"丰硕成果"四个字来形容。六十年来,有三项考古荣登百年百大考古殿堂,有七项考古列入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版了一大批影响巨大的考古发掘报告和论文专着。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江西考

彭适凡[8](1999)在《稳步前进 硕果累累——江西考古五十年》文中研究说明

邓福元[9](1990)在《大余县出土唐代铜镜和铁钱》文中提出 1987年8月,大余县赤石乡大叶屋村民在后山取土时发现一座唐墓,出土一青瓷罐,内藏有一件海兽葡萄纹铜镜(图一)及一批“开元通宝”铁钱(图二)。这种铜镜,《金石索》收有图录。1987年2月安徽太湖县也出土过(《中国文物报》1987年10月23日)。铜镜直径1.0厘米,三角缘,半球形钮,内区饰海兽葡萄纹,外区铸楷书铭辞,文曰:“光流素月,质禀玄精,澄空鉴水,照回凝清,终古永固,莹此心灵。” 铁钱,始铸于西汉,此后历代均有铸造,

李科友[10](1986)在《江西考古调查发掘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 一九五六年 10—11月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配合基本建设发掘了清江营盘里遗址,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出土较完整的遗物1,000余件,灰坑4个,窑址3座,灶坑1处。石器有斧、锛、铲、刀、凿、(石族)、棒、锥、戈、环、石范、网坠、砺石等。陶器有纺轮、网坠、鼎、鬲、簋、钵、豆、碗、盂、盘、罐、器盖、陶鸡和垫子等。铜器有斧、矛、铲、剑、勺等。这是我省第一次发掘大面积的遗址。定为商周遗址。也有认为其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11月 高安县灰埠镇发现丁家渠遗址和杨村遗址。均开探沟试掘。陶器能辨认器形的有壶、罐、钵、豆。多为平底。纹饰有条纹、回纹、窗格纹、方格纹加圆圈纹。定为商周遗址;也有认为丁家渠下层和杨村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丁家渠上层为商周文化遗存。

二、大余县出土唐代铜镜和铁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余县出土唐代铜镜和铁钱(论文提纲范文)

(2)唐代赣江流域丧葬习俗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墓葬形制特征
二、随葬品特征
    1. 随葬品类别
    2. 典型随葬品分析———堆塑罐、堆塑瓶
    3. 随葬品的空间放置
三、唐墓装饰特征
    1. 墓壁和铺地砖的砌式
    2. 墓砖
    3.龛
    4. 装饰性结构———柱形构造
五、结语

(3)《我国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设计研究 ——以望城岗冶铁遗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1.1. 遗址保护政策
        1.1.2. 矿冶文化遗产的价值
        1.1.3. 矿冶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必要性
        1.1.4. 实践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辨析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辨析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关于考古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方面的研究
        1.4.2. 关于矿冶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
        1.4.3. 关于望城岗冶铁遗址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6.1. 创新点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现状研究
    2.1. 我国古代矿冶遗址概况
        2.1.1. 我国古代冶炼技术发展情况
        2.1.2. 矿冶文化与精神内涵
        2.1.3. 矿冶类遗址的分类
    2.2. 我国矿冶类遗址保存现状
        2.2.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矿冶类遗址
        2.2.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的矿冶类遗址
        2.2.3.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的矿冶类遗址
    2.3.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困境
        2.3.1. 矿冶类遗址自身特征阐释与展示难度大
        2.3.2. 矿冶类遗址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3.3. 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案例研究
    3.1. 古代矿冶遗址
        3.1.1. 原址改建主题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3.1.2. 原生态保护模式—日本石见银山炼银遗址
    3.2. 近现代矿冶遗址
        3.2.1. 主题博物馆群—乔治铁桥博物馆群
        3.2.2. 后工业景观景观公园模式—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3.2.3. 矿山公园模式—黄石矿山公园
    3.3. 其他工业遗址
        3.3.1.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景德镇
        3.3.2. 商业综合开发模式—德国奥伯豪森的森特罗购物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体系研究
    4.1. 矿冶类遗址的价值特征
        4.1.1. 文物价值
        4.1.2. 价值载体构成
    4.2.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内容
        4.2.1. 阐释主题与视角
        4.2.2. 主要阐释与展示对象
    4.3.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的模式研究
        4.3.1.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模式主要影响因素
        4.3.2. 以遗址保护为主
        4.3.3. 以考古研究为主
        4.3.4. 以经济收益为主
    4.4. 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方式研究
        4.4.1. 实物展示方式
        4.4.2. 虚拟展示方式
        4.4.3. 文化活动展示方式
    4.5. 小结
第五章 望城岗冶铁遗址的阐释与展示实践研究
    5.1. 遗址现状评估
        5.1.1. 遗存概况及其分布区域
        5.1.2. 遗址现状与价值
        5.1.3. 遗址影响因素与土地利用
        5.1.4. 遗址考古与保护工作情况
    5.2. 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5.2.1. 总体定位
        5.2.2. 总体布局
        5.2.3. 展示结构与功能分区
        5.2.4. 阐释与展示方式
    5.3. 遗址公园专项设计
        5.3.1. 交通系统展示设计
        5.3.2. 植物景观展示设计
        5.3.3. 导视系统设计
    5.4. 遗址公园节点设计
        5.4.1. 历史环境展示区设计
        5.4.2. 考古发掘文物展示区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语
    1. 结论与建议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B:望城岗冶铁遗址实地调研拍摄照片
    附录C:望城岗冶铁遗址遗存简况表

(4)宕昌县博物馆藏“光流素月”镜伎乐飞天所持乐器(论文提纲范文)

铜镜时代
伎乐飞天手持的乐器
    金—敲钟伎乐飞天
    石—击磬伎乐飞天
    土—吹埙伎乐飞天
    革—敲鼓伎乐飞天
    丝—弹琴伎乐飞天
    木—击敔伎乐飞天
    匏—吹笙伎乐飞天
    竹—吹排箫伎乐飞天
八音与八卦的关系

(5)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长江流域的生态社会环境
    第一节 唐代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
    第二节 唐代长江流域政区沿革
    第三节 唐代长江流域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代长江上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岷江地区
    第二节 峡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代长江中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荆江地区
    第二节 湘江地区
    第三节 赣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代长江下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皖江地区
    第二节 扬子江地区
    第三节 钱塘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共性与个性问题探索
    第一节 墓葬功能的演变及所呈现的共性特征
    第二节 丧葬习俗个性化问题探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6)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作为战略要地的城市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1章 绪论
        1.1 关于课题
        1.1.1 题目的选定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临水系城市空间形态演绎的研究概述
        1.3.1 国外临水系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1.3.2 国内临水系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1.4 研究范围、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技术手段与创新点
        1.5.1 核心任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5.4 研究创新点
        1.6 地域背景
        1.6.1 南昌市自然地理大略
        1.6.2 南昌市社会人文环境概述
        1.6.3 南昌市军事地位概述
        1.6.4 南昌城市建设大略
第二部分 古代南昌空间营造活动的研究
    第2章 先秦及秦代南昌空间营造活动的研究
        2.1 我国战国及其之前的南昌空间营造
        2.1.1 战国及其之前南昌区域的遗址发掘状况
        2.1.2 战国及其之前南昌地区的文化博弈
        2.1.3 战国及其之前南昌地区建筑模式
        2.2 我国秦代南昌空间营造
        2.2.1 秦代南昌地区的军事地位
        2.2.2 秦代南昌地区的文化博弈
        2.2.3 秦代南昌地区的空间营造
    第3章 汉至五代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3.1 五代以前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因子
        3.1.1 汉朝影响南昌空间发展博弈因子的分析
        3.1.2 六朝影响南昌空间发展博弈因子的分析
        3.1.3 隋、唐、五代影响南昌空间博弈因子的分析
        3.2 五代以前南昌地区的空间营造
        3.2.1 汉代南昌地区城市空间的营建
        3.2.2 六朝时期南昌城市空间营造之研究
        3.2.3 隋至五代时期南昌城市空间营造之研究
        3.3 汉至五代时期南昌城市空间尺度研究研究
        3.3.1 体
        3.3.2 面
        3.3.3 线
        3.3.4 点
    第4章 宋至晚清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4.1 南昌宋以前的历史时代背景
        4.2 宋至晚清影响南昌空间发展博弈因子的分析
        4.2.1 宋至晚清南昌在地域政治上地位
        4.2.2 宋至晚清南昌在地域经济上的地位
        4.2.3 宋至晚清南昌在地域文化上的发展
        4.2.4 宋至晚清南昌在地域军事上的地位
        4.3 宋至晚清阶段南昌地区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4.3.1 体
        4.3.2 面
        4.3.3 线
        4.3.4 点
        4.4 小结
第三部分 近代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第5章 1859~191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5.1 近代南昌发展的历史背景
        5.1.1 维新思想在南昌的影响
        5.1.2 九江开埠对南昌的影响
        5.1.3 新型工、商企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5.2 1859~1919年的南昌空间营造研究
        5.3 小结
第四部分 现代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第6章 1919~194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6.1 1919~193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的研究
        6.1.1 五四运动对南昌产生的影响
        6.1.2 1919~1939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南昌的影响
        6.1.3 1919~1939军事斗争对南昌的影响
        6.1.4 1934年开始的新生活运动对南昌的影响
        6.2 1939~194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6.2.1 1939~1945军事较量对南昌城市营造的影响
        6.2.2 1945~1949军事较量对南昌城市营造的影响
        6.3 1919~194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尺度的研究
        6.3.1 体
        6.3.2 面
        6.3.3 线
        6.3.4 点
        6.4 小结
第五部分 现代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第7章 1949~197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
        7.1 1949~197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7.1.1 1949年军事斗争对南昌产生的影响
        7.1.2 1949~1959年对南昌城市的维护、设计及营建
        7.1.3 1959~1979年对南昌城市的维护与设计
        7.2 1949~1979年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分析
        7.2.1 计划经济体系下南昌城市空间营造
        7.2.2 1949~1979年南昌房地产业的发展
        7.3 1949~1979年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尺度分析
        7.3.1 体:城市突破“团型”限制向外拓展,形成“熊掌”状结构
        7.3.2 面:工业区的逐渐形成
        7.3.3 线:南北主轴及四条主干道的形成
        7.3.4 点:由集会广场向纪念广场的转变
        7.4 小结:伴随道路的增长而发展的城市
    第8章 1979~200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8.1 1979~200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8.1.1 1979~198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8.1.2 1989~199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8.1.3 1999~200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8.2 1979~2009年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特征解析
        8.2.1 市场经济作用下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理念
        8.2.2 南昌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8.3 1979~2009年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的尺度分析
        8.3.1 体:从一江两岸到一核五片
        8.3.2 面:工业用地的分布日渐合理
        8.3.3 线:道路体系日益完善
        8.3.4 点:火车站
        8.4 小结
    第9章 南昌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的历史动力机制
        9.1 多文化交融下的空间营造
        9.2 军事斗争影响下之南昌空间营造
        9.3 经济体制影响下之南昌空间营造
    第10章 展望:南昌城市空间未来建设预测
        10.1 2009~2039年多种文化交融下的城市空间
        10.1.1 南昌中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解决:保障性住房营建
        10.1.2 文脉的延续:南昌历史老街区的延续
        10.1.3 经济与生态间的平衡:南昌城市建设的低碳发展
        10.1.4 英雄城文化品牌的打造
        10.2 未来南昌城市空间尺度展望
        10.2.1 体:“一江两岸、两核八片”的城镇空间骨架
        10.2.2 面:复合文化交织下的城市空间拼贴
        10.2.3 线:“三环”、“十一射”营造半小时经济圈
        10.2.4 点:复合文化交织下的空间标志
        10.3 小结:多种文化交融下之南昌开放式空间博弈
        10.3.1 南昌将携手他城打造中国经济之第四级
        10.3.2 营造多种文化交融下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江西考古60年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史前考古
二.商周考古
三.汉晋考古
四.唐宋元明考古

(10)江西考古调查发掘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八年
一九五九年
一九六○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一九六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一九六五年
一九六六年
一九七○年
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二年
一九七三年
一九七四年
一九七五年
一九七六年
一九七七年
一九七八年
一九七九年
一九八○年
一九八一年
一九八二年
一九八三年
一九八四年
一九八五年

四、大余县出土唐代铜镜和铁钱(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铸造的唐代年号镜——仿古和逐利影响下的宋代工艺美术个案[J]. 范淑英.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1(03)
  • [2]唐代赣江流域丧葬习俗考[J]. 刘礼堂,陆晗昱. 江汉考古, 2020(05)
  • [3]《我国矿冶类遗址阐释与展示设计研究 ——以望城岗冶铁遗址为例》[D]. 万蕊.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宕昌县博物馆藏“光流素月”镜伎乐飞天所持乐器[J]. 茹实. 大众考古, 2020(03)
  • [5]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D]. 陆晗昱. 武汉大学, 2019(08)
  • [6]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作为战略要地的城市案例[D]. 庞辉. 武汉大学, 2013(01)
  • [7]江西考古60年综述[J]. 昌青海. 南方文物, 2009(04)
  • [8]稳步前进 硕果累累——江西考古五十年[J]. 彭适凡. 南方文物, 1999(03)
  • [9]大余县出土唐代铜镜和铁钱[J]. 邓福元. 江西文物, 1990(01)
  • [10]江西考古调查发掘大事记[J]. 李科友. 江西历史文物, 1986(S1)

标签:;  ;  ;  ;  ;  

大禹县出土唐代铜镜和铁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