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制备大型输液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1](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田丽娟[2](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孙小霞[4](2017)在《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药学服务理念的角度为核心,调查基层医生的中药合理用药情况及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情况,进一步分析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全面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当前基层中药合理用药领域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同时梳理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与改革方面实施的一些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2)专家咨询法:多次向从事中药合理用药、卫生公共管理、统计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以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进行咨询和论证,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并及时修完善研究方案和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专家咨询、预调研等方面的工作,以基层医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和制定本研究的终版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医生的一般情况、中药的应用、对药物安全问题的认知、继续教育培训及需求等4部分。现场调研时,所有问卷由研究者统一发放,向调研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后,以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自行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内容,然后逐一检查收回,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现场访谈法:以现代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围绕基层医生所在各地区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及发展现况对基层医生进行深入访谈,并将现场访谈资料作为问卷调研分析的辅助资料。(5)统计学方法:运用SAS9.30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主要涉及的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共发放调研问卷4842份,回收4842份,问卷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30份,问卷有效率为99.38%。调研发现:(1)基层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尚不能满足基层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和分布不均衡,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分布明显多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但在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有所不及。基层医生主要存在专业分类不均衡、学历背景参差不齐、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低、门诊工作量大等问题,且中医药专业人员相对匮乏,不利于基层地区中医药服务的开展。(2)基层医生存在中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基层医生由于专业知识、行医技能普遍较差,对于合理用药的认知度不高,存在用药行为不规范的现象,经常会开出许多不合理的处方,致使中药的合理用药现状不理想。在临床用药时,缺乏对中药的处方开具、特殊人群用药、给药途径、用法用量、配伍、用药疗程等方面的关注,不重视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监护,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隐患。(3)基层医生对于药物安全问题的认识尚有不足。基层医生普遍对药物不良反应缺乏认识的问题,忽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ADR监测,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上报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4)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分析可知,基层医生参加培训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同时基层医生认为在培训的地点、时间、次数、内容、形式、师资、激励制度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改进。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基层医生展开问卷调研,确保了基层地区医生中药合理应用现状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本课题对基层医疗机构从业者的现状、基层医生中药应用的情况及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探讨了基层医生的中药应用的现状及影响其合理用药的因素,为提升基层医生的中药合理用药水平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参考依据。
张成林[5](2012)在《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 ——主要以J镇农村社区为考察个案》文中指出本世纪之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构想,这既是承接了上世纪初叶力图以改造乡村挽救旧中国于衰微的先贤未竟之志,又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急需破解之瓶颈,更是面向未来的必然之选,但如何将千年未大变之传统农村改造为充满现代意蕴的新农村仍是国人未完解之题。近年来,学界和政府提出将农村改造为现代生活共同体,也就是把社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方案,应该说是可行之选。这既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又契合当下国家和农民的双重需求。建设农村社区毫无疑问是建设新农村战略构想的明晰化,但农村社区建设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进一步破题求解。信息化是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得到确证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也应充分重视信息化在农村社区建设的作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社区建设的各个层面。这种想法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似乎不具有太多的创新意义,因为各种发展水平的国家如美国、韩国、印度农村的信息化实践已历多年,且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已显露出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国内各省在农村信息化方面也不是无所作为,如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广东、宁夏、云南等省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已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上述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而言更多的是指向农业信息化而非农村信息化,更不具有明确的现代共同体建设意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也就是通过全方位增加和提高社区基本结构要素,为农村社区共同体提供物质载体。但由于社区建设过程总是由相关社会主体参与完成的,如何处理主体间关系,能否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并约束其有损于农村社区建设本质要求的不当行为,就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否则就难以从相关主体那里聚集到必要的社区建设资源,也无法实现资源效益。在治理理论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建构合理的制度化机制去处理社区建设主体间关系以配置社区要素,形成合理的要素结构,否则,社区共同体就无法达成建设所需要的秩序并最终实现要素效率与效果的优化。我国农村发展历史也已充分的证明:没有合理的治理模式是无法有效建设农村,推动农村发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为此,面对为农民建设现代生活共同体的历史性要求,必须要探索和建构合理的社区治理机制以保障农村社区建设的进行。治理模式实质是一种制度结构,而有效的制度必须具有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当我们通过信息化来推动国家及农村村社区建设的时候,当信息技术渐渐进入农村,融入农民日常生活的时候,当利用信息技术成为农民生活方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农村社区内外的社会环境。这种改变对于既存于农村的某种治理模式而言是其治理生态的改变,而治理生态的变化会导致旧治理模式的不适应乃至失败,为此,需要对原有的治理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乃至彻底的推动其转型为新型治理模式。当然,治理模式的调整或转型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通过对美国、韩国、印度及我国广东、宁夏、云南等国内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宏观梳理,还有深入J镇农村社区对那里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的实证考察,发现:第一,信息技术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村政管理改进、社会服务提供、社区文化建设、农民主体性提升等诸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各地农村社区建设的技术模式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遵循了“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运作机制。第三,相较于美国、韩国等农村信息化先进国家,包括J镇在内的国内各地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有:政府投入不足、市场主体存在信息化“市场失灵”现象、社会主体社会参与不足、信息服务内容单一、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低。针对发现的问题,需要采取提升农村社区信息化的在政府战略中的地位、完善促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培育规模化信息消费主体、推动政府管理服务系统由镇下延进村、探索农民信息化培训的新模式以提高应用水平等措施。通过考察信息化对J镇农村社区治理生态带来的影响,发现信息化正深刻的改变着农村社区的治理生态。从外部看,信息化正在建构者一个具有开放特质、互动功能的网络社会,而偏远的农村社区也可以融入其中,分享网络里的资源。同时,信息化推动了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开启了网络问政,这便利了农民和政府双向交流与互动。从内部看,信息化改变着农民的观念,改变着农村的社会关系与行动结构。从农村社区内外行动者的互动方式与博弈机制看,信息系统为多元主体之间搭建起了去中介化的、扁平化的非线性连接通道,乡村政治平台上的博弈结构正在由过去封闭环境下的基层政府和社区的二元博弈趋向开放环境下的多元主体博弈转变。从总体看,信息化正在将农村社区带进一个由社区—社会—基层政府—高层政府所组成的三层四维政治空间。相对于过去封闭的、等级化的农村政治空间,这一新政治空间具有开放性、话语权的平等性、互动的多维性。结合农村治理生态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建设现代生活共同体的终极目标,农村社区治理模式需要在三个向度上进行适应性转型,即:封闭型治理转向开放型治理,生产型治理转向生活型治理,控制型治理转向合作型治理。第一方面主要指治理环境的转变,第二方面主要是指治理标的物的转变,第三个方面主要是指核心治理机制的转变。
葛亚博[6](2019)在《医共体背景下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适宜性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人们对医疗体制的关注也日益增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是医疗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合理地分配并利用医疗资源是改善基层医疗现状的关键。而“医共体”作为医疗改革提出的新模式,为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此同时,小城镇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场,全面提升小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小城镇内的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枢纽将得到更多的重视。近几年乡镇卫生院建设量虽大但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其建筑设计也存在许多问题,并且针对性的研究很有限。本文将以浙北地区的小城镇卫生院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使用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总结出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现存问题,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形成现状的原因:浙北小城镇背景的复杂性以及乡镇卫生院自身的矛盾性,并预估在建设医共体的背景下卫生院未来的发展趋势。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这种矛盾性与复杂性为卫生院的建筑设计带来许多难题,无法简单地套用综合医院的设计方法,需要更加弹性的、针对的、合理的设计方式。然后,文章将基于作者参与设计的一系列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设计心得体会,分析卫生院建筑的功能定位,并结合浙北小城镇的实际需求以及建设医共体的背景,尝试提出适宜性设计原则以及适宜性设计策略,并以一系列相关的实际案例对适宜性设计策略进行说明。本文将补充完善相关研究,并为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杨宇霞[7](2012)在《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下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激活了一大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事实上增强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新农合制度设计中处于枢纽地位的乡镇卫生院,在国家层面受到政府前所未有重视。我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得以迅速开展,呈现出农村居民看病受益、定点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增加、卫生事业发展的“多赢”局面。在农村卫生事业水平整体改善的同时,乡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政策关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供给系统,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主要由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承担:县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以住院为主的疾病诊治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村卫生室承担所在行政村的一般疾病的诊治工作。农村三级医疗网应该有效地分流农村患者,使农村居民的大部分基本医疗需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满足。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和不公平,乡村两级医疗服务机构普遍面临人力资源、技术能力和设备建设滞后的局面,无法为新农合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的服务和质量保障。尽管新农合通过提高补偿比例等手段鼓励农村居民更多地选择基层医疗机构,然而农村基层医疗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不能让参合农民满意,尤其在遇“大病”需要治疗的时候,参合农民宁愿选择价格高、路途远的县级以上医院。因此,目前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无法为新农合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也没有很好实现新农合制度缓解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初衷。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和切身经济利益,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和管理,是当前和今后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关键环节。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质量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新农合实施后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和根源。并将利益相关者和治理理论引入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研究领域,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视角探索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和措施,为新农合成熟规范运行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一、论文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第1章、第2章):通过背景分析与文献研究回顾阐明研究的问题。包括选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回顾与梳理国内外医疗服务治理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形成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问题、治理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第二部分(第3章、第4章、第5章):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与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阐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现实状态,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新农合政策对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格局的影响;在经济学视角分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基础上,以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基层定点医疗机构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切入点,运用结构方程分析等定量方法从供需双方的角度探讨影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样本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质量的问卷及访谈调查,结合国家公布的数据资料,总结和分析新农合实施后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和根源。第三部分(第6章、第7章):运用德尔菲法、问卷及访谈等调查研究方法对新农合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分类及利益取向、利益冲突分析,寻找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条件与机制。通过正反馈、负反馈及延迟结构分析,围绕新农合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医疗质量问题基模分析。将众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整合为政府子系统、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子系统、患者子系统、新农合管理者子系统和药品供应商子系统,采用图形结构进行系统基模分析,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策略。第四部分(第8章):展开新农合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设计。按照治理目标、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结构框架来阐明新农合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过程与机制。构建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协同治理的效用模型,通过模型更为深入地刻画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关键点与作用机制,提出全新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治理思路。第五部分(第9章):总结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展望后续研究。二、论文的主要结论1、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挑战,质量问题已成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也成为新农合有效运转的绊脚石。新农合本身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采取何种付费方式以及主要的付费流向,对于农民的就医行为以及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都有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CHNS筛选数据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表明,新农合持续提高了患者到乡镇卫生院就诊比例,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居民的就医流向趋于基层医疗机构。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布局,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好,但是由于农村乡、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较差,农村居民遇到“大病”宁愿舍近求远地选择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导致城市医院拥挤、看病难,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闲置、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2、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需要正确找寻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目前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较差、药物滥用和诊疗行为不规范的等方面。在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下,从供需两个角度的调查分析发现,乡镇卫生院(供方)比较重视医疗服务技术性质量,主要包括诊疗质量、合理用药、临床诊疗规范等内容;患者(需方)对乡镇卫生院质量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医生诊疗水平、设备条件、职业道德态度、医疗费用等方面;村卫生室(供方)目前关注的主要有:诊疗质量、器械消毒、人员资质等内容;患者(需方)对村卫生室的主要质量问题反映在设备条件差、药品种类少等方面。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医疗技术人员缺乏、内部有效质量管理和外部质量监控机制缺失;村卫生室医疗质量问题显得更为模糊,村卫生室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政策不明朗是影响村卫生室医疗质量管理的根源问题。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都出现政府“包揽一切,,的倾向,政策的制定并没有顾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影响了医疗服务最初目标的实现,同时导致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无力。由于医疗服务产品本身的公益性、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和供给诱导性的特点,决定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同时也决定了服务提供者的供给意愿。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政府是新农合的制度设计者与组织者,新农合的实施使原来简单的医患双方转变为政府、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民的三方关系。现行新农合的制度设计过多地强调医疗费用的控制而忽视了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监管,参合农民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和投诉机制,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和改善。4、医疗服务质量的治理实际上是对医疗服务机构的治理,在新型合作医疗的政策框架下,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作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特殊复合型组织,其利益相关者众多且存在利益冲突,利益的协调与整合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关键。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利益相关者是对医疗服务进行了“投资”,并承担医疗服务结果可能造成的风险的个人或群体。按照他们在医疗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中间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目标的差异性,存在着以下几种利益冲突:第一,医疗服务消费者与提供者及其代理人(医生)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二,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乡镇卫生院、村医及农村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在医疗服务目标的偏好及选择不一致时产生的利益冲突,这些冲突的协调是重要的治理着力点。5、系统基模分析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解释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现存的治理问题及原因。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市场化”浪潮下转变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和医疗卫生工作的性质。一方面,这种“市场化”的大环境让农村三级卫生网络中的主角——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由层级间的协作关系变质为层级间的竞争关系,使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纵向整合质量降低。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本上已经成为相互独立的市场主体。为了重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秩序化和完整性,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提出了“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的政策。但是,当前的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关系,实质上是乡镇卫生院受地方政府的委托对村卫生室进行管理。这种委托管理在所有权缺失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违规操作、与村医争利以及利益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这些失范行为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目标侵蚀。6、当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公益”、“福利”、“非营利”等属性上飘移、争论,新型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也陷入“督”与“办”的含混境地,破解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问题的关键是质量监督机制的重塑。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利益格局。虽然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之间的医疗业务定位不同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因此,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下,可逐步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村医可充当新农合的“守门人”中色,通过首诊过滤,建立村、乡、县逐级转诊制度。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不能向一般的医院模式和诊所方向发展,因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还受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建议落实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在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纵向业务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层次的质量监督机制。7、由于新农合制度设计中特殊的多层级委托—代理关系,在农村地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内部治理中,各核心利益相关者随着医疗卫生服务的延伸环节进行质量的治理。包括医患关系的治理结构、医院运营的治理结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环节的治理结构。可以考虑在政府引导下设置由核心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实体组织,对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进行客观、独立的第三方协调与监督。外部治理的重点则主要是政府外部治理平台的打造以及市场机制与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三、论文的创新之处1、采用供需双方视角的分析,较为准确地发现了新农合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医疗服务质量的定量、定性分析,发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供方)比较重视医疗服务技术性质量,而患者(需方)对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问题的反映则更倾向于非技术性质量维度,这为改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实证依据和启示。2、提出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思路。已有的治理研究多是政府或医院视角的单边治理,本研究将利益相关者与治理理论引入新农合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研究领域,把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作为特殊复合型组织,根据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体系的治理目标,探索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目标、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为政府改善和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沈国秀[8](2019)在《宜兴市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症状监测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综合评价宜兴市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的可行性,为该市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实施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宜兴市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建立的基础状况、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的能力,以及医生传染病症状监测的能力和意愿等三部分展开调查。采用专门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研究相关信息,运用Epidata 3.1数据管理软件录入问卷,使用Excel和SPSS 18.0软件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础状况:基层医疗机构的设置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2017》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医务室均经市卫计委审核校验合格。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千人口拥有医务人员1.2人;机构服务区域内最远平均30分钟步行距离,10分钟机动车距离;服务站电脑和局域网配置达到100%,拥有电脑平均2.3±0.80台;网速稳定;诊所、医务室无诊疗服务电脑设备和系统。2传染病症状监测能力:90%以上的医疗机构全天开诊;服务站门诊日志电子系统化且较为完整,但诊所、医务室门诊日志信息完整率明显不足;处方书写较为完整;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诊治的感染性疾病以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为主;上级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督导和培训力度及频次要好于诊所、医务室。3医生传染病症状监测工作能力及意愿:男女医生的比例为1∶1.1,平均年龄53±11岁,100%医生持证上岗,月工作天数20-30天,平均日诊疗时间6.5小时,80.9%的基层诊疗医生知晓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报告要求和属地化管理,76.6%的服务站医生参加过传染病的核实调查工作。95%以上的医生都愿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但对公卫补贴的数量和计算方式有不同诉求;服务站医生在电脑使用能力及信息化技能方面更优。主要结论:宜兴市基层医疗机构的规模、地理位置、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等方面基本适合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工作,设备设施和医务人员数量基本能满足日常门诊症状监测需要;信息化设备和局域网投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诊时间稳定,诊疗记录规范等适合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的数据收集;医生有能力和意愿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但在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优化人员年龄结构,提高医务人员知识和信息化技术以及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等方面仍需要相关措施和政策。
王萱萱[9](2015)在《农村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与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乡镇卫生院作为我国农村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是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自新医改启动以来,全国各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但其服务质量与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尽管新医改的有关政策中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全国各县级政府有关部门也已开始逐步推进本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绩效管理工作,但当前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理论框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实施绩效管理能够促进乡镇卫生院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改善服务能力,至今也尚未有研究对不同的绩效管理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绩效水平变化的不同影响。本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建立符合农村乡镇卫生院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的绩效管理理论框架,明确开展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与关键环节,为农村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从理论建设到具体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其次,本研究期望通过面板数据与严谨的政策效果评估方法,证明政府实施的绩效管理能够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和改进服务提供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地区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政策的比较研究及其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找出影响绩效管理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为我国政府制定农村卫生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1、资料来源。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简称“卫XI项目”)2008年和2013年的基线、终末调查,以及本研究实施现场调查获得的数据。卫XI项目资料包括基线、终末在40个项目县开展的家庭询问调查结果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处方评价结果,以及5个项目县2011-2013年乡镇卫生院级的卫生统计年报表。现场调查资料包括:(1)4个卫xi项目县的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与政策文件。(2)安徽省2县的调研资料。本研究采取前瞻性干预研究方法,将安徽阜阳界首市全部18家乡镇卫生院纳入干预组,对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从政策制定与执行上进行干预。同时将隶属于同市的太和县全部31家乡镇卫生院纳入对照组,观察两组卫生院在干预政策实施前一年与实施后一年绩效水平的变化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2013-2014年在两县共抽取了4900张门诊处方和2940份住院病历进行评价,收集了402份卫技人员基础知识测试结果,组织了2680位居民的健康素养和满意度调查,并抽取了670名卫生院职工和670名村医开展职工满意度调查。还采用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对两县关键知情者开展了面对面访谈,并收集了政策文件。2、分析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筛选出适用于我国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的前沿理论。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的绩效管理理论框架。(2)倍差法。除界首、太和外,本研究还将卫xi项目县分成了处理组和对照组。利用倍差法分析不同的绩效管理政策对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变化的影响。(3)数据包络分析。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从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两个层面对卫xi项目县乡镇卫生院2011-2013年的运行效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4)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选取数据包络分析中的投入产出指标。(5)tobit回归分析。本研究以数据包络分析得到的整体效率值为因变量,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探索影响卫生院效率水平的主要因素。(6)综合指数法。以项目前期设计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为基础,利用综合指数法测算反映卫生院整体绩效状况的综合指数。以综合指数为因变量,通过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卫生院绩效水平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1、构建了适合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的绩效管理理论框架,明确了关键环节与注意事项。2、对卫xi项目处理组项目县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政策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皋兰的绩效管理政策最为完备,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管理理念贯穿政策始终。甘肃康乐、黑龙江甘南和重庆黔江在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环节的管理活动较为系统。山西泽州、江苏高邮、重庆九龙坡和陕西眉县仍停留在绩效评价阶段,未实施综合的绩效管理制度。与基线水平比较,终末评估时卫xi项目县在乡镇卫生院门诊处方用药数量和费用上均有所下降,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有所提高,孕产妇保健、儿童体检和高血压病人防治指导工作也取得了显着进步,同时项目地区患者满意度和居民满意度也有较大幅度地提升。绩效管理政策效应在处理组和对照组项目县间绩效指标变化趋势上的差异并不显着,但时间趋势效应较为显着。3、基线、终末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皋兰和康乐乡镇卫生院在服务质量与效率上取得了尤为明显地改进,患者满意度和居民满意度也有显着提高。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显示,甘肃康乐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效率在2011-2013年间保持着不断进步的态势。江苏高邮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进步趋势。陕西眉县乡则处于先升后降的退步趋势。山西泽州一直处于退步的状态之中。尽管重庆九龙坡终末调查结果在9个项目县中排名靠后,但其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效率在3年中却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之中。这一结果与九龙坡建立的较为先进的乡镇卫生院内部岗位绩效管理机制有关。tobit回归结果显示,除了护理人员匮乏外,乡镇卫生院的卫生资源投入在数量上已具规模,随着职工人数和财政补助收入的上升,卫生院整体效率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4、通过跟踪观察发现,界首市卫生局并没有真正执行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方案,因此倍差法测算结果显示,大部分绩效指标值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着的几项指标中,住院病历书写合格率与病床使用率均呈现出退步趋势。2014年界首市卫生院的综合指数也明显低于太和县卫生院。此外,两县乡镇卫生院的岗位绩效考核办法是将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其劳动量挂钩,延用新医改前以业务收入为主要依据的分配方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此种分配方式对乡镇卫生院绩效水平有显着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对比卫XI项目县与安徽2县的绩效管理政策及其实施效果,本研究证明了落实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可以逐步规范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行为,促进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合理提供,并改善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效率,提高服务能力。反之,未真正开展规范的绩效管理则会导致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的显着降低,特别是住院服务质量。本研究还指出,开展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应当尤为注重绩效改进环节。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应当首先明确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绩效改进而非实施奖惩。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综合的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激励力度,并重视非经济激励的作用。此外,本研究证明了建立健全的内部岗位绩效管理机制也可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效率。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现阶段乡镇卫生院的职工数量已具规模,单纯补充人员数并不能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绩效水平。应当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重点,革新人员培训策略,提高具有执业资质的卫技人员的比重,特别是注册护士的比重。
张治国[10](2008)在《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和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医疗卫生领域向来以对质量的高要求作为其显着的特征之一,卫生服务质量问题已经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在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农村贫困地区,能否持续改进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农民卫生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本研究试图在卫生Ⅷ项目/卫生Ⅷ支持性项目B1领域近十年来对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干预的实践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系统总结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策略和措施,分析其实施效果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寻找适宜的策略和措施,为今后各级政府改进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借鉴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查阅和内容分析法。通过检索工具获取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还对120篇国内有关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问题表现的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文献计量统计。(2)专家咨询法。通过专家咨询确定了现场调查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并对调查中发现的改进策略和措施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专家咨询。(3)选题小组讨论。使用选题小组讨论分别对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的影响因素、临床诊疗规范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和使质量改进工作真正落实的有效做法3个方面进行调查。(4)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分析方法。使用算术平均数、频数、率等进行了相关的描述性统计。使用卡方检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等统计推断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假设检验。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反馈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数据拟合了相应的模型。(5)运筹学中的鱼刺图方法。借鉴运筹学中的鱼刺图分析方法,对相应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和措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研究结果通过对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策略和措施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总结分析,得出了如下结果:(1)至今尚无统一的卫生服务质量定义,要改进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今后需进一步明确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的概念框架。(2)除硬件等结构质量问题外,目前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过程质量方面,包括:医务人员素质较低导致诊疗水平低下,尤其是缺乏基本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医疗文书书写也缺乏规范;药物使用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抗菌药、激素和静脉输液的不合理使用上;公共卫生服务开展不足等。(3)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策略的具体措施可以从措施产生的方向分为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干预措施两个方面,也可从措施作用的方向分为能力、压力和动力三类。具体包括:①成立领导组织;②开发相关知识手册;③对医务人员保证持续性的培训和宣传教育;④将合理用药制度化;⑤建立有效的外部评价和督导机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价和督导的重点;⑥与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等相关制度相结合,形成合力;⑦充分调动乡镇卫生院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推进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策略。相应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地区经济因素、医务人员因素、患方因素、医疗机构因素、宏观环境因素、药品供应因素、“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因素、药物信息因素、医学教育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等。(4)临床诊疗规范策略的具体措施包括:①成立领导组织;②制定和推行《临床诊疗规范》;③进行各类专业培训;④规范医疗文书书写;⑤实施临床诊疗督导;⑥严格乡镇卫生院考评制度;⑦开展技术交流;⑧开展多方监督,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影响医务人员临床诊疗规范行为的前5个因素分别是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对临床诊疗规范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医务人员的诊疗习惯、是否将医务人员的诊疗质量与绩效考核相挂钩、患者的健康意识。(5)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反馈评价结果表明:①普遍反映最好的质量方面包括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患者治愈好转率、居民满意度。②普遍反映较好的质量方面包括健康教育可及性、五苗及时接种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平均门诊处方药品费用、诊疗合理率、医疗安全性、护士交接班规范性、法定传染病漏报率、门诊处方基本药物使用百分比、门诊抗菌药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设施完好性、质量评价规范性、质量改进全面性、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百分比。③普遍反映一般的质量方面包括门诊激素处方百分比、人员合理性、相对市场份额。④普遍反映较差的质量方面包括选择本院住院分娩百分比、0-7岁儿童体检率、门诊静脉输液处方百分比、医疗文书书写(特别是留观登记书写)。⑤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总体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合理用药、质量改进规范性、诊疗质量、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设施完好程度、医疗文书书写、人员合理程度。研究结论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应该从满足特定医学标准的程度和满足居民需要的程度两个方面来进行,但目前仍以衡量满足特定医学标准的程度为主。(2)世界各国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及相应的改进重点不尽相同,就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卫生服务质量的内涵也不同。针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现实情况,目前在不断改进硬件等结构质量的基础上,主要应从促进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应用和合理用药,推行基本的诊疗规范等方面入手。(3)所有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最终成功均是PDCA循环的结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干预措施和重点。(4)《农村中心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南》目前可有效评价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并对其质量改进起到导向作用。政策建议(1)除了对患者加强用药知识的宣教之外,改进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药物使用状况,目前更多应该从医务人员角度入手。有两类措施对推行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比较重要,一是通过制度设计来纠正乡镇卫生院和医务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不合理使用药物,另一方面,因为用药行为的改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必须持续不断地加强对医务人员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纠正其不合理的诊疗习惯,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2)目前非常有必要就农村贫困地区的临床诊疗规范进行干预,关键在于建立国家级的乡镇卫生院基本诊断和治疗规范,也包括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大范围推广时首先需要针对各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诊疗规范,在推行过程中可采取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方式进行;同时采取适合农村贫困地区教学的方式,推行过程中尽量多采取案例、实践等更适合成人教学的形式,提高干预措施的干预效果。(3)设计的改进策略和措施均应该系统思考,发挥合力的作用。(4)在农村卫生系统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基层卫生部门的制度创新能力。(5)针对基层卫生服务提供者,所有改革干预措施均应围绕能力、动力和压力这“三力”角度加以综合设计。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1.研究的创新性本研究立足于卫生Ⅷ项目/卫生Ⅷ支持性项目B1领域近十年来对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工作,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特别是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和临床诊疗规范两个核心方面的改进策略和措施,分析策略和措施实施效果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找出了适宜的策略和措施,为今后各级政府改进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了借鉴依据。本研究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理论模型,找出了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关键切入点,也为政府和学者研究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的改进提供了相应参考。2.研究的不足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质量涵盖面非常广泛,在博士阶段不可能穷尽其所有内容和所有的核心改进策略和措施,同时卫生服务质量改进也是一个PDCA循环的过程,其核心干预点和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措施也会随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囿于时间、精力和经费的限制,本研究主要立足于《农村中心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南》所评价的内容和两大核心干预策略所涉及的内容展开,虽然可以研究得相对较为详细和深入,但可能会漏掉了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中的一些关键内容,如非技术服务中的服务态度等,虽然居民满意度中有所涉及,但仍然有可能关注不够全面。因此,最好先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建立一个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的概念模型,建立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核心概念的框架,明确其内涵,以使研究成果在今后更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在后续研究中,这是应该努力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另外,本研究主要针对了我国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对于普通乡镇卫生院和更大范围内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特征和改进策略没有进行探讨,这也是需要今后不断改进和关注的一个研究不足之处。
二、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制备大型输液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制备大型输液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源起 |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5 论文的创新点 |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
1.1 药物学的发展 |
1.2 方剂学的成就 |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2.5 药学(西药)教育 |
2.6 药学(西药)研究 |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
3.2 医药教育 |
3.3 医药工业 |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
1.2 药品监督管理 |
1.3 制药工业 |
1.4 医药商业 |
1.5 药学教育 |
1.6 医药科技工作 |
1.7 医院药学 |
1.8 药学社会团体 |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
2.2 中药研究 |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
2.4 药物学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1 |
(4)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概况 |
一、合理用药现状 |
二、基层中药合理应用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层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概况 |
一、我国临床药学服务的现状 |
二、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调研 |
第一节、构建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调研的指标体系 |
第二节、基层医生调研方案的设计 |
第二章 基层医生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
第一节、基层医生的一般情况 |
第二节、基层医生的中药应用情况 |
第三节、基层医生对药物安全问题的认知情况 |
第四节、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及需求情况 |
第五节、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提升基层中药药学服务能力与合理用药水平的思考 |
一、合理规划和配置基层医药卫生资源 |
二、规范基层医生的合理用药行为 |
三、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安全监测工作 |
四、重视基层医生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
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法规政策梳理表 |
附录2 调研问卷 |
附录3 调研问卷 |
附录4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 ——主要以J镇农村社区为考察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一) 农村社区认识论和农村社区建设论研究 |
(二) 多学科视野中的农村治理研究 |
(三) 信息化视野中的农村研究 |
三 研究设计 |
(一) 主要问题和问题网络 |
(二) 理论视角 |
(三) 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
(四) 个案研究对象和研究资料收集 |
(五) 研究进程 |
(六) 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七)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
一 社区重建: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性选择 |
(一) 历史上农村治理模式及其建构逻辑 |
(二) 当前农村现状及农民需求结构转型 |
(三) 以社区重建回应农民多元现代需求 |
二 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问题界定 |
(一) 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
(二) 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及内容 |
(三) 农村社区建设行动主体 |
(四) 农村社区建设行动路径 |
三、 现代治理语境下的农村社区建设 |
(一) 治理:复杂性社会的应对机制 |
(二) 以治理理念导引农村社区重建 |
第三章 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信息化维度 |
一、 农村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
(一) 农村社区信息化内涵界定 |
(二)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内容 |
(三)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路径 |
二、 信息技术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应用指向 |
(一)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
(二) 在村政管理改进中的应用 |
(三) 在社区服务提供中的应用 |
(四) 在社区文化发展中的应用 |
(五) 信息化与农民主体性提升 |
三、 信息化对农村社区的治理意蕴 |
(一) 信息技术驱动农村社区社会背景的变迁 |
(二) 信息化对农村社区内部社会结构的重构 |
(三) 信息化对社区行动者间互动结构的更改 |
第四章 信息化视角下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典型案例 |
一、 信息化视角下典型国家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 |
(一) 信息化视角下的美国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简介 |
(二) 信息化视角下的韩国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简介 |
(三) 信息化视角下的印度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简介 |
二、 信息化视角下国内典型省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 |
(一) 信息化视角下的广东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案例分析 |
(二) 信息化视角下的宁夏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案例分析 |
(三) 信息化视角下的云南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案例分析 |
三、 小结 |
第五章 苏南 J 镇的农村社区建设 |
一、 J 镇的农村社区建设背景 |
(一) 地理环境 |
(二) 社会概况 |
(三) 研究涉及的主要行政村简介 |
二、 J 镇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分析 |
(一) 社区建设领导机构 |
(二) 社区建设规划设计 |
(三) 社区服务基础设施 |
(四) 社区服务提供体系 |
(五) 社区运行管理体系 |
三、 小结:J 镇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
第六章 信息技术在 J 镇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应用 |
一、 J 镇的区域信息化背景 |
(一) J 镇所在区域的信息化实践 |
(二) 区域信息化政策与组织 |
二、 J 镇农村的信息化设施建设 |
(一) 镇村政务信息化现状 |
(二) 农民家庭信息化情况 |
三、 信息技术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应用 |
(一) 信息化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又一支手 |
(二) 用计算机和网络武装起来的村两委 |
(三) 信息系统把社区服务送到农民身边 |
(四) 信息化让农村文化不再边缘化 |
(五) 信息化助力传统小农的现代化转型 |
四、 小结:J 镇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
第七章 信息化背景下 J 镇农村社区的治理生态 |
一、 信息化重构着农村社区外的社会与政府 |
(一) 乡村之外的社会基于新技术的整合 |
(二) 乡村之上的政府开启网络问政 |
二、 信息化影响下的农村内部基础结构变迁 |
(一) 农民上网与社区观念结构的演变 |
(二) 互联网推动“三重权力”呈均衡趋向 |
(三) “节点”化后行动单位和行动结构变迁 |
三、 内部行动者和外部行动者的非线性连接及博弈机制变动 |
(一) 互联网改变着农村社区与高层政府的互动方式 |
(二) 地方事件即时社会化和压力型体制的回应逻辑 |
四、 小结 |
第八章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改进和治理模式转型 |
一、 当前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缺陷和模式改进 |
(一)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缺陷 |
(二)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改进路径 |
二、 信息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 |
(一) 封闭型治理转向开放型治理 |
(二) 生产型治理转向生活型治理 |
(三) 控制型治理转向合作型治理 |
结论 |
附录 1:调研提纲 |
附录 2:调查记录表(选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后记 |
(6)医共体背景下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适宜性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小城镇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场 |
1.2.2 新医改背景下,推行“县域医共体”模式 |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3.1 小城镇 |
1.3.2 乡镇卫生院 |
1.3.3 县域医共体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
1.4.1 国外医疗建筑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2 国内乡镇卫生院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3 国内乡镇卫生院设计的相关规范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论文框架 |
2 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现状 |
2.1 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调研概述 |
2.1.1 调研案例的选择 |
2.1.2 调研方法的选择 |
2.2 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现状总结 |
2.2.1 规模、选址的比对 |
2.2.2 建筑的使用情况 |
2.2.3 运营管理的模式 |
2.3 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现存的主要问题 |
2.3.1 主要功能空间的资源配比不合理 |
2.3.2 立项缺乏长远的规划,加建情况频繁 |
2.3.3 普遍设计水准低,空间品质有待提升 |
2.3.4 过度依赖国家补贴,人才流失、工作受限 |
3 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现状解析 |
3.1 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现状成因 |
3.1.1 小城镇背景的复杂性 |
3.1.2 乡镇卫生院自身的矛盾性 |
3.2 医共体模式对乡镇卫生院的影响 |
3.2.1 医共体为卫生院的发展带来机会 |
3.2.2 医共体对卫生院的功能提出要求 |
3.3 浙北小城镇卫生院发展的趋势 |
3.2.1 强化县域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建设 |
3.2.2 功能向“医养结合”模式发展 |
3.2.3 向社区服务理念模式转变 |
3.2.4 由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 |
4 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适宜性设计原则与策略 |
4.1 适宜性设计原则的提出动因 |
4.1.1 浙北小城镇复杂的设计背景与需求 |
4.1.2 乡镇卫生院的设计难度较大 |
4.1.3 医供体模式以及卫生院发展趋势的影响 |
4.2 适宜性设计原则 |
4.2.1 适应医共体对功能的最新要求 |
4.2.2 高效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 |
4.2.3 适度开放,融入社区 |
4.2.4 考虑小城镇的复杂背景与未来发展 |
4.3 适宜性设计原则指导下的设计策略 |
4.3.1 策划阶段——卫生院的选址 |
4.3.2 策划阶段——卫生院的规模 |
4.3.3 建筑设计阶段——布局流线 |
4.3.4 建筑设计阶段——使用功能 |
4.3.5 建筑设计阶段——形式风格 |
5 浙北小城镇卫生院适宜性设计的相关实践 |
5.1 适宜性设计在策划阶段运用的案例——梅溪镇中心卫生院设计方案 |
5.2 适宜性设计在设计阶段运用的案例——杭垓镇中心卫生院设计方案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7)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医疗服务质量 |
1.2.2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
1.2.3 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 |
1.2.4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
1.2.5 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 |
1.2.6 治理 |
1.2.7 服务质量治理 |
1.3 国内外医疗卫生发展与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医疗卫生发展与研究回顾 |
1.3.2 国内农村医疗卫生发展与研究现状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利益相关者与治理理论的审视性回顾 |
2.1 治理理论述评 |
2.1.1 治理的概念源起与内涵演变 |
2.1.2 治理的一般理论内涵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概念 |
2.2.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观点 |
2.3 利益相关者与治理的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2.3.3 政府规制理论 |
第3章 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历史变迁 |
3.1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下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1949-1978) |
3.1.1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策略 |
3.1.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微与形成(1944-1979) |
3.1.3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1949-1979) |
3.2 农村合作医疗衰落期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1979-2002) |
3.2.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瓦解及其背景 |
3.2.2 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崩溃 |
3.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2003—至今) |
3.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过程 |
3.3.2 新、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比较 |
3.3.3 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变化 |
3.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影响 |
第4章 新农合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经济学分析 |
4.1.1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产品属性与分类 |
4.1.2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均衡分析 |
4.2 供方角度的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因素 |
4.2.2 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
4.2.3 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4.3 需方角度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需方评价 |
4.3.2 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需方评价 |
第5章 新农合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问题及原因剖析 |
5.1 新农合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现状及问题 |
5.1.1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及质量现状 |
5.1.2 新农合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统计性描述 |
5.2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
5.2.1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最大障碍是缺乏人才 |
5.2.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 |
5.2.3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外部监督多头交叉、监督无力 |
5.3 复杂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况决定了医疗质量治理的必要性 |
5.3.1 政府投入机制的偏差 |
5.3.2 运行机制的偏移 |
5.3.3 监督机制的缺失 |
第6章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6.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方法 |
6.1.1 方法综述 |
6.1.2 方法选择 |
6.2 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类 |
6.2.1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6.2.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6.3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 |
6.3.1 Ⅰ级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
6.3.2 Ⅱ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 |
6.3.3 Ⅲ级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
6.4 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分析 |
6.4.1 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
6.4.2 利益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协调 |
第7章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系统基模分析 |
7.1 系统基模分析方法 |
7.2 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质量治理的政府环节问题基模分析 |
7.2.1 政府财政投入成了失衡的富者越富基模 |
7.2.2 政府实施的医药品集中招标政策的引鸠止渴基模 |
7.2.3 政府药品强制降价政策导致用药不合理舍的本逐末基模 |
7.3 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治理中医疗卫生机构的问题基模分析 |
7.3.1 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分析 |
7.3.2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的问题基模分析 |
7.3.3 村卫生室的问题基模分析 |
7.4 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的问题基模 |
7.4.1 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上限基模 |
7.4.2 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增长上限的对策基模分析 |
第8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思路 |
8.1 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目标导向与模型 |
8.1.1 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内涵 |
8.1.2 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目标导向 |
8.1.3 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模型构建 |
8.2 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治理结构分析 |
8.2.1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现行主导治理方式评析 |
8.2.2 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治理结构 |
8.3 改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策略 |
8.3.1 建立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实体组织 |
8.3.2 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设计 |
8.3.3 外部治理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结论 |
9.2 主要政策建议 |
9.3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
致谢 |
(8)宜兴市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症状监测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基础状况调查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章 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建立的能力调查 |
2.1 研究目的 |
2.2 内容和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基层诊疗医生传染病症状监测能力及意愿调查 |
3.1 研究目的 |
3.2 内容与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研究总结和建议 |
4.1 建立症状监测的可行性及建议 |
4.2 研究的创新性 |
4.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定性访谈提纲 |
附录 B 调查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介绍 |
(9)农村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与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 |
2.2 国外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2.3 我国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1.1 卫XI项目资料 |
1.2 现场调查资料 |
2 分析方法 |
2.1 文献研究法 |
2.2 倍差法 |
2.3 数据包络分析 |
2.4 tobit回归分析 |
2.5 综合指数法 |
3 各章节内容 |
第三部分 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理论研究 |
1 从绩效评价到绩效管理 |
1.1 绩效评价的概念与应用现状 |
1.2 绩效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
2 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 |
2.1 确立绩效管理目的 |
2.2 制定绩效计划 |
2.3 落实绩效沟通 |
2.4 开展绩效评价 |
2.5 推动绩效改进 |
第四部分 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实施效果评价(一) |
1 卫XI项目县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政策执行情况 |
1.1 绩效管理开始时间 |
1.2 绩效管理目的与原则 |
1.3 制定绩效计划 |
1.4 开展绩效沟通 |
1.5 实施绩效考核 |
1.6 促进绩效改进 |
2 基于倍差法的卫XI项目县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实施效果评价 |
2.1 基本医疗服务 |
2.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
2.3 社会评价 |
3 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实施效果评价(二) |
1 绩效管理开展前后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变化情况 |
1.1 基本医疗服务 |
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
1.3 社会评价 |
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乡镇卫生院运行效率情况 |
2.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
2.2 动态效率分析 |
2.3 静态效率分析 |
2.4 产出指标实际值与理想值的对比分析 |
2.5 乡镇卫生院整体效率影响因素tobit回归分析 |
3 本章小结 |
第六部分 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实施效果评价(三) |
1 界首市与太和县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政策要点 |
1.1 组织情况介绍 |
1.2 绩效管理目的与原则 |
1.3 绩效计划 |
1.4 绩效沟通 |
1.5 绩效考核 |
1.6 绩效改进 |
2 基于倍差法的界首、太和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实施效果评价 |
2.1 基本医疗服务 |
2.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
2.3 职工与居民满意度 |
2.4 界首市现行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政策要点 |
3 基于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乡镇卫生院总体绩效水平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界首、太和乡镇卫生院总体绩效水平 |
3.2 界首、太和乡镇卫生院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七部分 讨论与建议 |
1 落实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能够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 |
2 未真正开展规范的绩效管理会造成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的降低 |
3 开展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应当尤为注重绩效改进环节 |
4 绩效管理政策中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符合乡镇卫生院职能定位 |
5 建立健全的岗位绩效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乡镇卫生院运行效率 |
6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能够提高乡镇卫生院绩效水平 |
7 创新与不足 |
7.1 创新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和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研究内容 |
资料来源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结果与分析 |
1. 卫生服务质量及质量改进理论分析 |
1.1 卫生服务质量概念框架分析 |
1.2 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理论与实践 |
1.3 本研究的假设和构想 |
2. 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策略 |
2.1 概述 |
2.2 措施与效果 |
2.3 改进措施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 |
3. 临床诊疗规范策略 |
3.1 概述 |
3.2 措施与效果 |
3.3 改进措施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 |
4. 卫生服务质量改进模型分析 |
4.1 卫生服务质量特征分析 |
4.2 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讨论与建议 |
一、质量改进策略的经验与启示 |
二、其它相关经验与启示 |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1. 研究的创新性 |
2.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件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编着作目录) |
附件2(调查表) |
四、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制备大型输液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2]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D]. 孙小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5]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 ——主要以J镇农村社区为考察个案[D]. 张成林. 苏州大学, 2012(11)
- [6]医共体背景下浙北小城镇卫生院的适宜性设计策略研究[D]. 葛亚博. 浙江大学, 2019(01)
- [7]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D]. 杨宇霞. 西南大学, 2012(03)
- [8]宜兴市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症状监测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 沈国秀. 东南大学, 2019(01)
- [9]农村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与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 王萱萱. 南京医科大学, 2015(04)
- [10]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和措施研究[D]. 张治国.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