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脑损伤合并颌面伤在急诊室的救治(附18例死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罗友章[1](1997)在《颅脑损伤合并颌面伤在急诊室的救治(附18例死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昊,高翔,蔡鸿儒,柯铁,许志贤,张旭鸣[2](2017)在《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65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17例;年龄1665岁,平均38.2岁。其中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18例,合并血气胸、创伤性湿肺、多发肋骨骨折及心脏挫伤12例,合并骨盆骨折11例,合并严重口腔颌面部损伤9例,合并四肢骨折15例;GCS≤8分,ISS≥16分。结果 65例患者中,恢复良好30例(46.2%),轻度残疾12例(18.5%),重度残疾8例(12.3%),植物生存状态及自动出院6例(9.2%),9例死亡(13.8%)。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伤情重且复杂,病死率及致残率高,采用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模式及损害控制外科原则,优先处理重型颅脑损伤,结合重症综合治疗,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积极意义。
王勉,高金华,吴高远,钱洪波,殷俊,昂怀清,张春桦,张倩[3](2009)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救治与死亡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救治策略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死亡率进行单因素χ2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伤、胸部损伤、多发伤、休克的病死率高,P<0.05。结论:颈椎伤、胸部损伤、多发伤、休克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必要的影像学检查,颈椎损伤及早颈部制动,积极抗休克治疗,尽早手术控制胸腹腔内出血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病死率的关键。
廖彧[4](2002)在《急诊室12例急性颅脑损伤死亡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环一雷,李震,潘恩裕,张智民[5](2003)在《“轻型颅脑损伤”早期突然死亡原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分析3例颅脑损伤后有中间好转期的病人,入院时神志清楚,头颅CT未见颅内血肿,住院数小时内突然死亡的原因。方法 对3例病人的伤情、治疗及死亡经过进行总结。结果 3例死亡原因可能是颅脑剪应力损伤引起的血管舒缩运动中枢损伤。多为脑底动脉环受刺激,血管舒缩麻痹出现的特急性全脑缺血,或颅颈交界处损伤引起的上颈髓和延脑损伤。结论 在有旋转性损伤的轻型病例中,应特别注意很少发生的突发性猝死情况。为了挽救病人生命和防范医疗纠纷,要重视全面体检和辅助检查,特别是颅颈交界处损伤的检出,做好颅脑损伤患者低血压的升压治疗及呼吸的复苏,降低死亡率。
陈大庆,林露阳,朱烈烈,张俊志[6](2005)在《325例以颅脑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以颅脑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325例以颅脑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资料。结果治愈185例;好转83;重残21例;死亡36例。结论重视院前急救,早期救治与合理手术以及重要脏器的有效支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邰云飞[7](2005)在《重型颅脑损伤17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张晴[8](2021)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的10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2.根据住院期间预后情况,把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相关治疗情况,得出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绘制危险因素与患者死亡关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计算最佳临界值(cut-off)。结果:1.最终10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73例,女29例,男女比例2.52:1。年龄分布:15~84岁,平均年龄49.01±15.83岁,高发年龄段40~49岁(27.5%)。住院期间恶化及死亡20例,死亡率19.6%。致伤机制:交通事故伤62例(60.8%),高处坠落伤29例(28.4%),重物砸伤11例(10.8%)。按照Tile骨盆骨折分型:A型31例(30.4%),B型44例(43.1%),C型27例(26.5%),死亡率分别为:3.2%、22.7%、33.3%,各型死亡率间有统计学差异;A型平均ISS评分22.52±6.12分,B、C型分别为26.27±5.99和28.78±8.80分,A型与B、C型骨盆骨折的平均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型血管介入7例(22.6%),全部合并血管损伤,B型血管介入19例(43.2%),13例(29.5%)血管损伤,C型血管介入16例(59.3%),14例(51.9%)血管损伤,骨盆骨折分型不同,是否血管介入和是否合并血管损伤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ISS评分13~50分,平均25.79±7.22分,主要集中在21~30分,占59.8%;存活组ISS评分平均24.55±6.53分,死亡组平均30.90±7.80分,两组有统计学差异;24h内大量输血组ISS评分平均28.93±8.865分,24h内未大量输血组平均24.61±6.14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有合并伤,以颅脑损伤、胸部损伤及腹部脏器损伤为主。2.单因素分析发现以下13个因素:年龄、入院时体温(Temperature,T)、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24h内大量输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入院24h内最差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APACHEⅡ)、肌酐(Creatinine,C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及乳酸(Lactic acid,Lac)与患者死亡相关。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下4个因素:年龄、ISS评分、SOFA评分、Cr水平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分析示年龄、ISS评分、SOFA评分、Cr水平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5、0.731、0.908、0.799;最佳cut-off值分别为:48.5岁、27.5分、11.5分、105.8 umol/L。结论: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多为中年男性,以交通事故伤和高处坠落伤为主。Tile C型骨折最易合并血管损伤,死亡率最高。ISS评分越高,入院24h内大量输血可能性越大,预后越差。患者基本都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损伤,死亡率高达19.6%。2.年龄、ISS评分、SOFA评分及Cr水平升高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患者年龄、损伤程度和脏器功能与患者预后相关。
姜洪[9](2010)在《某综合性医院急诊多发伤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多发伤患者的致伤相关因素的特征分析和各因素间的比较,探讨多发伤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规律,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急诊科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的1500例多发伤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地区分布、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程度、受伤月份、受伤时间、受伤环境、就诊时间等数据进行调查及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从性别看,男性高于女性,占77.30%,男女比例约为3.4:1;多在21-50岁年龄段间发生,占60.67%;司机和农民工是主要受伤群体,二者合计占78.80%。道路交通事故和高空坠落是受伤的主要原因,4~11月为高发期,每日的高发时间为上午6-8时和下午15-18时,2小时内就诊的患者1123人,占74.86%。在相关因素比较中得出受伤环境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受伤原因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有显着性,受伤程度与职业、文化程度、地区分布、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就诊时问、受伤环境等因素有关。患者大多数来自城市。结论:1.多发伤患者的分布特征以男性、青中壮年为主,多见于司机、农民工;受伤患者多来自城市、农村、城乡结合部。交通事故伤占多数,受伤部位以头颅、四肢骨盆最多。致伤原因为道路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突发事件。多发生在交通环境和公共场所,一年中以4~11月份为高发月份,每日以上午6~8和下午14~18时为高发时间段。2.男性在交通环境和劳动场所中发生多发伤最多,女性在家庭环境中发生多发伤较多;交通环境中司机发生多发伤的比重大,劳动场所中农民工、工人发生多发伤的比重较大,所有年龄段在交通环境中所发生的多发伤比其他环境多。3.所有多发伤就诊及时,特别是严重多发伤基本在24小时之内就诊。头颅、四肢骨盆损伤严重。4.受伤程度与职业、文化程度、地区分布、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就诊时间、受伤环境等因素有关。职业不同受伤程度不同,农民工、司机受伤程度重;文化程度越高,受伤程度较轻;来自农村的多发伤较重;头颈颈、四肢骨盆受伤部位较重;伤者越重,来诊时间越短;交通场所、劳动场所多发伤重。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多发伤是可以诊治和预防的,应建议政府的相关部门对本地区的多发伤流行病学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分析,有针对性的实施政府行政干预措施。
任彦顺[10](2008)在《闭合性腹部战创伤的院外早期救治研究 ——闭合性腹部创伤大出血的院外早期救治及闭合性腹部创伤早期局部使用利多卡因止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对腹部战创伤的院内救治研究的较为充分全面,在创伤后2小时内得到院内正确治疗的患者,约有90%可望治愈。然而据统计,国内对于腹部创伤大出血患者,仅有30%能送至医院。另外70%患者死于受伤现场和运送途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急救医院网络分布,我国城镇间距在内地约在60公里左右,边远地区大多在100公里以上,而且医院多位于城镇繁华地段,交通多数不通畅,一股情况急救人员赶到现场,约需半小时以上,将患者运送到医院约需一小时三十分左右,边远地区则需更长的时间。二是现场急救的情况,目前国内外对创伤现场闭合性腹腔内脏大出血急救研究比较少,在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前几乎没有任何急救措施,而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唯一能做的仅仅只是建立静脉通道,快速后送。除此之外在整个过程中只能看着患者失血过多致生命垂危,而束手无策。对战创伤疼痛的治疗是患者主观最为紧迫的需求,是医患沟通的良好开端,也是患者对疗效评价的第一指标。特别是在战、创伤的早期急救阶段有增强战斗力,减低伤者恐慌,增加救治效率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腹部创伤的疼痛治疗用药及治疗时机的把握,临床上尚没有成熟的方法和规范。由于顾虑早期止痛会掩盖病情或者加重炎症反应,加之部分医生和患者过多考虑使用止痛剂哌替啶等的成瘾性,导致临床上止痛时机普遍较晚,患者对疼痛治疗多有不满。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闭合性腹部战创伤出血的早期救治研究目的:探讨腹腔外加压在闭合性腹部创伤大出血现场急救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手术切断肠系膜动脉行动脉内插管并腹腔内置引流管,制作闭合性腹部创伤肠系膜动脉出血的实验兔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单纯失血(T)组和腹腔外加压处理(P)组,单纯失血(T)组先经引流管向腹腔内滴注平衡盐,至不能输入后将引流管通畅引流,记录输入液体总量。后经动脉内导管放血,当出血量达到输液总量时停止,观察实验兔生命体征,记录各实验兔由开始放血后的存活时间及出血量及速度。当实验兔死亡则停止实验。腹腔外加压处理(P)组:先用医用血压计给实验兔腹部加压,使压力表压力显示为7.5mmHg。然后做与单纯失血组相同的处理。结果:单纯失血组实验兔平均出血量为36.6±1.3ml,平均出血速度为4±0.15ml/min,平均存活时间为13.3±0.2min;腹腔外加压处理组实验兔平均出血量为25.3±3.3ml,平均出血速度为3.3±0.1ml/min,平均存活时间为2.76±0.6h;腹腔外加压处理组实验兔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大于单纯创伤组实验兔平均存活时间。结论:在闭合性腹部创伤大出血的急救处理中,应用腹腔外加压有效的延长了实验动物的生存时间,该实验结果对闭合性腹部创伤大出血的现场急救可能有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第二部分:闭合性腹部战创伤疼痛的早期救治研究目的:观察早期利多卡因表面麻醉止痛和肌注哌替啶对早期闭合性腹部创伤机体急性炎症反应水平的不同影响,评估早期利多卡因表面麻醉止痛在临床上的可用性。方法:家兔经手术制作由缝线切割致肝和肠破裂的闭合性腹部创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单纯创伤(T)组:创伤后5分钟,向腹腔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5ml,并于2h和4h后重复注射2次。②利多卡因(L)处理组:创伤后5分钟,由切口处向腹腔内注射1%利多卡因5ml,并于2h和4h后重复注射2次。③哌替啶(P)处理组:创伤后5分钟,肌注哌替啶5mg/kg,并于2h和4h后重复注射2次。结果:创伤后1小时,三组实验兔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较创伤前均升高,各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利多卡因(L)处理组各观察指标平均值均小于单纯创伤(T)组,哌替啶(P)处理组各观察指标平均值均大于单纯创伤(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单纯创伤(T)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NF-α浓度1、3、5h水平无明显差异,利多卡因(L)处理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NF-α浓度1、3、5h水平呈下降趋势;哌替啶(P)处理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NF-α浓度1、3、5h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腹腔内注射利多卡因止痛可能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外周反应系统,改变机体血管状态,改善创伤部位的血流状态,同时也可能通过对机体生化反应及免疫系统的作用而达到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有利于促进炎症好转的效果。肌注哌替啶则使炎症反应的程度稳定到较高水平。
二、颅脑损伤合并颌面伤在急诊室的救治(附18例死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脑损伤合并颌面伤在急诊室的救治(附18例死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1一般资料 |
2治疗方法 |
3疗效判定 |
结果 |
讨论 |
(5)“轻型颅脑损伤”早期突然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6)325例以颅脑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颅脑损伤类型和程度 |
1.3 合并伤情况 |
1.4 救治情况 |
2 治疗结果 |
3 讨 论 |
3.1 重视院前急救, 加强呼吸道管理 |
3.2 全面检查, 避免漏诊 |
3.3 多发伤的手术治疗问题 |
3.4 1期治疗和损伤控制外科 (DCS) 选择 |
(8)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急诊处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某综合性医院急诊多发伤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多发伤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1.2 多发伤的临床表现、临床评估及诊治 |
1.2.1 多发伤的临床特点 |
1.2.2 多发伤的临床评估 |
1.2.3 多发伤的治疗 |
1.3 多发伤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1 多发伤的研究现状 |
1.3.2 我国多外伤的研究现状 |
1.4 多发伤防治的展望 |
1.5 立题依据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多发伤致伤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 |
3.1.1 多发伤患者一般情况 |
3.1.2 多发伤患者的受伤情况 |
3.2 多发伤患者一般情况与致伤情况的比较 |
3.2.1 多发伤患者一般情况与受伤环境的比较 |
3.2.2 多发伤患者一般情况与受伤原因比较 |
3.3 多发伤患者一般情况与受伤程度分析 |
3.3.1 多发伤受伤程度分析 |
3.3.2 文化程度与受伤程度比较 |
3.3.3 职业与受伤程度比较 |
3.3.4 地区与受伤程度比较 |
3.4 多发伤致伤情况与受伤程度比较 |
3.4.1 受伤原因与受伤程度比较 |
3.4.2 受伤部位与受伤程度比较 |
3.4.3 受伤后就诊时间与受伤程度比较 |
3.4.4 受伤环境与受伤程度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闭合性腹部战创伤的院外早期救治研究 ——闭合性腹部创伤大出血的院外早期救治及闭合性腹部创伤早期局部使用利多卡因止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实验一:腹腔外加压治疗闭合性腹部创伤大出血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利多卡因腹腔内麻醉止痛对早期腹部创伤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颅脑损伤合并颌面伤在急诊室的救治(附18例死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合并颌面伤在急诊室的救治(附18例死亡分析)[J]. 罗友章. 新医学, 1997(01)
- [2]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策略[J]. 林昊,高翔,蔡鸿儒,柯铁,许志贤,张旭鸣. 创伤外科杂志, 2017(10)
- [3]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救治与死亡分析[J]. 王勉,高金华,吴高远,钱洪波,殷俊,昂怀清,张春桦,张倩.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9(01)
- [4]急诊室12例急性颅脑损伤死亡情况分析[J]. 廖彧. 青海医药杂志, 2002(02)
- [5]“轻型颅脑损伤”早期突然死亡原因分析[J]. 环一雷,李震,潘恩裕,张智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3(05)
- [6]325例以颅脑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J]. 陈大庆,林露阳,朱烈烈,张俊志. 重庆医学, 2005(08)
- [7]重型颅脑损伤172例临床分析[J]. 邰云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
- [8]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 张晴.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9]某综合性医院急诊多发伤调查分析[D]. 姜洪. 吉林大学, 2010(05)
- [10]闭合性腹部战创伤的院外早期救治研究 ——闭合性腹部创伤大出血的院外早期救治及闭合性腹部创伤早期局部使用利多卡因止痛的研究[D]. 任彦顺.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