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新泰达通信电源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耿霞[1](2020)在《多视角下精准农业农田网格划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依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研究任务“农机精准作业协同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编号:2013AA10230803)”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项目“基于网格化的村镇土地管理与服务平台研究及应用”,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和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文冠果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区,基于宏观(行政区域)、中观(农作区)、微观(单株作物)三种不同的视角,对精准农业中农田网格划分及其应用展开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精准农业中农田网格划分问题,构建了不同视角下农田网格划分方法。在宏观视角下,借鉴城镇社区网格化分的经验,确定了农田网格划分原则和农田网格划分方案。在中观视角下,根据兖州区农田网格划分的现状,研究了最优农田网格大小,最终决策出400亩农田网格大小是兖州区目前最适宜的网格大小。在微观视角下,通过试验,确定了文冠果管理的适宜网格大小为3 m?4 m。(2)宏观视角下,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角度研究了精准农业中农田的管理问题,构建了基于网格化的农田管理模型,验证了管理模型的合理性并定量比较了网格化和非网格化农田管理模型。借鉴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经验,依托兖州区已有的村镇社区网格化管理现状,对现有的农田管理流程进行了再造和优化,构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七步闭环业务协同法”的农田管理模型。为避免模型中存在的结构错误,为管理模型的后期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构建了一种将Petri网化简技术和逻辑表相结合的结构合理性验证方法。基于PIPE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的合理性以及所提出的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使用Arena仿真工具和基于随机Petri网构建的定量测度模型分别对网格化和非网格化农田管理模型进行了定量客观的比较,表明了网格化农田管理模型具有显着的优势,为后期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是否能够实施和推广进一步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3)中观视角下,基于网格化确定了合理土壤采样点并验证了合理性,得到了优化的多年土壤采样点数据。在兖州区的四个镇得到86个采样点,样点间距大约为1.5km。其中,小孟镇和漕河镇各20个采样点,大安镇和新兖镇各28个和18个采样点;潮褐土、砂姜黑土、潮土区域各68个、12个和6个采样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全面验证了所确定的土壤采样点的合理性。基本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虽然减少了采样点,但各土壤养分的均值、中值、变异系数和变异程度同原始采样数据的统计结果非常接近,标准差也相差不大;根据经典Cochran公式,计算出86个采样点完全可以达到测土施肥的要求;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土壤养分的变程均大于采样间距;选择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空间估值,通过交叉验证进行插值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平均误差(ME)和平均标准误差(MSE)值均接近于0,均方根标准误差(RMSSE)均接近于1,均方根误差(RMSE)与平均标准误差(ASE)的值非常接近。在验证采样方案合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土壤采样进行了优化,得到了采样点数量和布设基本一致的多年的土壤采样点数据。(4)基于验证合理的网格土壤采样点数据,构建了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基于2012-2017年已验证合理的网格土壤采样数据,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影响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随机Petri网建立了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在未来一年土壤肥力下降的概率大约是0.7852。通过比较2016年和2017年土壤肥力,以及进一步分析2012-2016年土壤肥力变化情况,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预测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的方法是有效的。(5)基于验证合理的网格土壤采样点数据,研究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制了研究区土壤养分和肥力时空变异查询“一张图”系统。首先,基于2012-2017年已验证合理的网格土壤采样数据,对土壤养分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磷含量一直比较丰富,处于二级水平。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三种土壤养分在这6年期间具有一定下降的趋势。土壤pH为弱变异,有效磷、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均为中等变异。然后,与划分的农田网格相结合,基于2017年网格土壤采样数据,对研究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呈条状由西到东逐渐降低,所有农田网格的有机质含量都处于中等偏下的四级水平。碱解氮含量北部和南部区域较高,中部偏北区域较低,绝大多数农田网格的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的三级水平。有效磷含量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农田网格的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偏上的二级水平。速效钾含量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农田网格的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的三级水平。四个镇中,小孟镇四种土壤养分含量均较高。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研制了研究区土壤养分和肥力时空变异查询“一张图”系统,可以提供研究区整体和单网格土壤养分与肥力情况查询,为精准施肥提供了决策支持。(6)微观视角下,研究了基于网格识别的田间文冠果精准采摘问题,研发了文冠果图像采集系统,构建了成熟文冠果识别模型。文冠果图像采集系统实现了田间行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网格识别等功能。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根据GPS坐标可以自动得到相应的网格位置和网格编号。为了快速识别成熟文冠果,构建了一种深度学习网络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原始数据集中,训练出来的最优模型对成熟和未成熟文冠果的正确识别率分别达到81%和82%。借助识别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Score四种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训练出来的最优模型无论在原始数据集上还是在模拟数据集上,各项指标值最低也能达到80%。说明构建的成熟文冠果识别模型可以作为文冠果是否成熟的识别工具。通过与未使用模拟数据的模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数据模拟技术,可以扩充训练数据集,从而能够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测的准确性,能够较好地解决“过拟合”问题。
泰尔认证中心[2](2008)在《泰尔认证中心2008年10月部分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名单》文中提出
张英[3](2007)在《基于网络的通信电源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通信电源的自动化远程监控成为一项关键技术.文中在分析TCP/IP和智能设备通信协议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通信电源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监控中心与通信电源的远程通信,可对通信电源进行遥测、遥信和遥控,并将通信电源的相关运行数据存入数据库,方便对通信电源的维护和管理.本系统已在实际通信电源监控中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刘国安[4](2006)在《通信电源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事业的发展,通信系统中的电源系统容量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为了保证通信系统的稳定运行,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电源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除了对电源本身做出改进,降低故障率以外,对电源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也十分重要。 本文设计的通信电源远程监控系统正是从系统的实际需要出发,对通信电源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便于用户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保证了通信电源的稳定运行。本监控系统是以软件工程方法为指导,以.NET作为开发平台,结合SQL Sever数据库技术进行开发。 通信电源远程监控系统在智能设备硬件的基础上,利用TCP/IP协议和智能设备通讯协议,实现了监控中心与通信电源之间的通讯,实现了对通信电源的遥测、遥信和遥控,并将通信电源的相关运行数据存入数据库,方便对通信电源的维护和管理。 整个监控系统主要包括: (1) 系统巡检,对各个通信局站逐一进行监测,监视局站运行参数和告警信息,在设备出现故障或通信出现故障时,采用声音和图像多种方式报警,提示用户及时排除故障; (2) 远程监控管理,对单一局站进行监测,获取各种局站参数; (3) 数据查询,将监测数据以报表形式输出打印; (4) 曲线图表,对监测的模拟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输出直观的曲线; (5) 基础设定,对用户权限、局站参数和监控中心参数进行管理。 本监控系统为通信电源管理人员提供一套功能强大、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的通信电源远程监控软件,达到了预期研究成果。通过深圳世纪新泰达电子有限公司的应用实践表明,通信电源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具有实用价值。
樊刚[5](2003)在《动力源公司客户关系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的组织间营销已不再是简单地开发、推销和分销产品,而是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组织与客户、组织与供应商、组织与内部员工建立和维持相互满意的长期关系,以此获得合作各方的长期利益。 本文以真实案例为背景,介绍了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主打产品——通信开关电源的行业结构,通过对动力源公司的竞争对手情况、市场增长情况、客户变化情况、市场份额等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总结出了动力源公司在行业中作为市场挑战者的竞争地位及自身的五项竞争优势:小容量系统产品质量好、客户认可度高;产品的成本低;在中国联通方面拥有一定的客户资源优势;已拥有覆盖面广泛且成熟的销售服务网络;产品开发能力强、模块生产能力大。同时指出了动力源公司存在的三大威胁:客户关系极不稳定,均存在被替代的威胁;依靠降低价格来扩大市场,存在成本底价限制的威胁;行业正趋于集中,存在品牌的威胁。根据这一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四项营销策略:第一,树立关系营销理念,以关系营销的4Cs理念提升动力源公司原来的市场营销4Ps策略;第二,建立与客户的合作伙伴关系,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了互不相同的具体措施,以促使动力源公司与客户营销关系类型由纯交易关系向纯合作关系转移,来消除被替代的威胁;第三,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实施与客户“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以寻求并满足客户最根本需要,使客户感到物有所值,来消除成本底价限制的威胁;第四,完善动力源公司原有的服务体系,建立独立的客户服务中心,树立全员营销观念和全员服务观念,以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来消除品牌的威胁。
邹敏[6](2007)在《泰永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营销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民用建筑、高层建筑以及工业项目日益增加,依据国家与行业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对于一些较重要的一、二级负荷,应采用双电源供电。为保证重要负荷供电的连续性,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简称ATSE)的应用需求就越来越广泛,技术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其选择就更加显得重要,自动转换开关的技术水平高低以及先进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着各重要场所用电的安全与可靠。目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在国内还处于产品发展的初期阶段,表现在两百多个品牌,多种解决方案都在运用,产品质量差异很大,用户还不十分了解等等。国际上,有两种主流,一种是以欧洲主要断路器厂商为主要供应商提供的以MCCB为ATSE主触头开关电器的CB级ATSE,一种是以美国ASCO、GE为主流的PC级供应商。IEC关于ATSE标准出现PC和CB级的概念,也是世界当前主流解决方案的反映。泰永进入ATSE领域的时间不长,但一开始就确定“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策略,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产品规格系列(CB级和PC级)全国第一(可以制造行业最大电流等级的PC级ATSE);专利第一;认证最多等产品优势,用高投入积累起来的研发优势,不断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缩少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本文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环境分析入手,运用SWOT分析工具和五种竞争力模型,着眼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市场的微观环境,一方面对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市场环境进行深入细致而见解新颖的剖析,另一方面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策略现状、品牌策略等几个方面对行业内主要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竞争企业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泰永营销机构及市场一线调研分析,探寻泰永营销管理的不足之处和解决之道。并创新泰永销售系统人员业务(管理)过程质量月考核方案,实效性高、可操作性强。
黄春松[7](2002)在《跨国公司在中国IT市场的营销策略分析和效应探索》文中指出本文从跨国IT企业进入我国IT市场的历程,在我国IT市场的营销策略和产生的效应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和探索。通过这些分析和探索,作者认为跨国IT企业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消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涉及技术溢出、对外贸易、人力资源、营销管理等方面。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在解决好吸引IT业跨国公司投资的同时,应继续增强IT业跨国公司在IT市场产生的正面效应,减少或消除负面效应。在借鉴IT业跨国公司成功经验及其他各国、地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走出符合自己国情需要的道路。本文根据以下思路安排内容体系:第一章,“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主要在介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第二章,“跨国公司拓展中国IT市场”,主要分析了跨国IT企业拓展中国IT市场的目的和历程。第三章,“跨国公司拓展中国IT市场的营销策略分析”,主要分析了跨国IT企业作为全球性规模庞大的营销组织,拓展中国IT市场的营销策略有明显的特点,而在其推行全球市场营销策略后,其特征更为显着。第四章,“跨国公司在中国IT市场营销活动的效应探索”,主要分析了跨国IT企业在中国IT市场的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在解决好吸引IT业跨国公司投资的同时,继续增强其在IT市场产生的正面效应,减少或消除负面效应,提升本国IT企业竞争力的对策选择。
二、深圳新泰达通信电源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新泰达通信电源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多视角下精准农业农田网格划分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精准农业概述 |
1.2.2 网格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3 农田网格划分的研究现状 |
1.2.4 农田网格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5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区概况 |
1.4.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1.4.2 自然条件和作物情况 |
2 多视角下的农田网格划分研究 |
2.1 宏观视角下农田网格的划分 |
2.1.1 农田网格划分原则的确定 |
2.1.2 农田网格划分方案 |
2.2 中观视角下最优农田网格大小的决策 |
2.2.1 决策目标体系的建立 |
2.2.2 基于灰色决策的最优农田网格大小决策模型的构建 |
2.2.3 决策结果与分析 |
2.3 微观视角下农田网格的划分 |
2.3.1 试验设计 |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三层网格的编码设计 |
本章小结 |
3 宏观视角下基于网格化的农田管理模型构建 |
3.1 基于网格化的农田管理模型构建 |
3.2 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合理性验证 |
3.2.1 基于Petri网的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的流程定义 |
3.2.2 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的合理性验证方法 |
3.2.3 模型合理性验证结果 |
3.2.4 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4 网格化和非网格化农田管理模型的比较研究 |
4.1 案例的选取和描述 |
4.2 基于Arena的农田管理模型的仿真比较 |
4.2.1 仿真模型的构建 |
4.2.2 仿真测评指标的确定 |
4.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农田管理流程的定量测度 |
4.3.1 引入SPN构建信息测度模型的原因分析 |
4.3.2 基于SPN的农田管理流程定量测度模型的构建 |
4.3.3 基于SPN的信息距离计算方法 |
4.3.4 基于SPN测度模型的信息距离测算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5 中观视角下基于网格化的合理土壤采样点的确定 |
5.1 相关研究分析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土壤养分数据的获取 |
5.2.2 土壤肥力指标因素的选取 |
5.2.3 样品的室内测定与特异值处理 |
5.2.4 合理采样点确定的方法 |
5.2.5 采样合理性验证方法 |
5.3 合理采样点的确定结果与验证 |
5.3.1 基于网格化的合理采样点的确定结果 |
5.3.2 采样合理性验证 |
5.4 合理采样方案优化往年采样点 |
本章小结 |
6 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和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
6.1 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 |
6.1.1 土壤肥力预测研究现状分析 |
6.1.2 基于SPN的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模型的构建 |
6.1.3 预测结果与分析 |
6.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
6.2.1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现状分析 |
6.2.2 土壤养分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3 基于网格化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 |
6.3 土壤养分和肥力时空变异查询“一张图” |
本章小结 |
7 微观视角下基于网格识别的田间文冠果精准采摘研究 |
7.1 网格识别 |
7.2 文冠果图像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
7.2.1 系统架构设计 |
7.2.2 系统选用的开发板和服务器 |
7.2.3 系统主体 |
7.2.4 软件开发环境 |
7.3 数据采集与传输 |
7.3.1 数据采集 |
7.3.2 数据传输 |
7.4 果实成熟度识别方法分析 |
7.5 数据预处理和数据模拟 |
7.5.1 数据预处理 |
7.5.2 数据模拟 |
7.6 成熟文冠果果实识别模型构建 |
7.7 试验与结果分析 |
7.7.1 文冠果图像采集系统测试与结果 |
7.7.2 成熟文冠果识别模型试验 |
7.7.3 成熟文冠果精准定位的实现 |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成果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软件着作权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3)基于网络的通信电源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监控系统的组成 |
1.1 监控系统的层次化结构和功能 |
1.2 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 |
2 监控系统的功能模块 |
3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3.2 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 结 束 语 |
(4)通信电源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通信电源远程监控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 |
2.1 通信电源系统的结构 |
2.2 监控系统的组成 |
2.3 监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
2.4 监控系统的层次化结构和功能 |
2.5 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监控系统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 TCP/IP协议 |
3.2 智能设备通信协议 |
3.3 监控系统的通信 |
3.3.1 TCP连接的实现 |
3.3.2 智能设备通信协议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信电源的实时监测与控制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用户需求 |
4.1.2 监控系统软件的功能目标 |
4.2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4.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4 监控中心软件设计与实现 |
4.4.1 系统总体结构和模块划分 |
4.4.2 系统巡检模块 |
4.4.3 远程监控管理模块 |
4.4.4 数据查询模块 |
4.4.5 曲线图表模块 |
4.4.6 基础设定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5)动力源公司客户关系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二章 动力源公司情况概述 |
2.1 动力源公司简介 |
2.2 动力源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
2.3 动力源公司市场营销情况介绍 |
第三章 开关电源行业结构分析 |
3.1 开关电源市场买方情况分析 |
3.2 行业内竞争对手情况分析 |
第四章 动力源公司的目标市场分析 |
4.1 动力源公司市场增长情况分析 |
4.2 动力源公司客户变化情况分析 |
4.3 动力源公司的市场份额分析 |
4.4 动力源公司目标市场的选择 |
4.5 动力源公司目前市场定位的确立 |
第五章 动力源公司的客户关系营销策略 |
5.1 树立关系营销理念 |
5.2 建立与客户的合作伙伴关系 |
5.3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
5.4 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客户服务中心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泰永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营销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深圳泰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1.2 选题背景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本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有关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综述 |
2.1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市场营销管理体系 |
2.2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 |
2.3 市场营销从4P理论到4C理论的发展 |
2.4 市场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
第三章 泰永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营销环境分析 |
3.1 我国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市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分析 |
3.2 泰永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竞争性分析 |
3.3 泰永自动转换开关电器SWOT分析 |
3.3.1 泰永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优势与劣势分析 |
3.3.2 泰永自动转换开关电器机会与威胁分析 |
第四章 泰永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营销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泰永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营销管理现状 |
4.2 泰永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销售系统架构存在弊端 |
4.2.2 对品牌的理解定义不清,品牌建设方法存在错误 |
4.2.3 营销策略因循守旧,创新点不足 |
4.2.4 销售系统人员培训工作明显缺乏 |
4.2.5 信用及应收账款管理不够科学 |
4.2.6 销售管理人员薪酬激励政策明显不够 |
4.2.7 信息平台建设不足 |
第五章 泰永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营销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
5.1 完善销售系统管理架构 |
5.2 树立正确的品牌观,规划正确的品牌建设道路 |
5.3 营销策略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
5.4 打造具有泰永特色的培训体系 |
5.5 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 |
5.6 加大销售管理人员薪酬激励 |
5.7 信息平台的完善 |
第六章 泰永销售系统人员业务(管理)过程质量月考核方案设计 |
6.1 销售系统业务和管理人员工作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
6.2 非销售管理人员业务过程质量月考核方案 |
6.3 销售管理人员管理过程质量月考核方案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资料 |
(7)跨国公司在中国IT市场的营销策略分析和效应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
第二章 跨国公司拓展中国IT市场 |
第一节 跨国公司拓展中国IT市场的目的 |
第二节 跨国公司拓展中国IT市场的历程 |
第三章 跨国公司拓展中国IT市场的营销策略分析 |
第一节 建立战略联盟 积极收购兼并 |
第二节 提供系列化、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
第三节 采取多种渠道并进策略 |
第四节 强化售后服务策略 |
第五节 实施全方位本土化策略 |
第六节 加紧拓展市场新领域策略 |
第七节 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改善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
第四章 跨国公司在中国IT市场营销活动的效应探索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在中国IT市场营销活动的效应探索 |
第二节 我国IT业的对策选择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深圳新泰达通信电源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视角下精准农业农田网格划分及其应用研究[D]. 耿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2]泰尔认证中心2008年10月部分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名单[J]. 泰尔认证中心. 邮电设计技术, 2008(11)
- [3]基于网络的通信电源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 张英.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7(04)
- [4]通信电源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刘国安.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4)
- [5]动力源公司客户关系营销策略研究[D]. 樊刚. 湖南大学, 2003(02)
- [6]泰永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营销管理研究[D]. 邹敏.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7]跨国公司在中国IT市场的营销策略分析和效应探索[D]. 黄春松. 厦门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