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中之魁“两头乌”(论文文献综述)
何麟喜[1](1991)在《猪中之魁“两头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金牛火腿以色、香、味、形"四绝"的特色,名闻海内,誉满全球,它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1912年西湖博览会上获商品质量特别奖,1981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金质奖.金华火腿堪称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金华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金华火腿之所以获得这么高的声誉,是与猪中之魁——金华两头乌猪(简称"两头乌")分不开的.从1988年开始,笔者利用寒暑假期,带领学
李世军[2](2004)在《利用微卫星标记评估10个中国地方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第X次推荐的51对微卫星标记的荧光引物中的20对引物,借助AB1310自动测序仪,检测我国10个地方猪品种(嵊县花猪SX,南阳黑猪NY,嘉兴黑猪JX,淮南黑猪HU,海南猪HN,赣西两头乌GX,监利猪JL,金华猪JH,东山猪DS,沙子岭猪SZ)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20个微卫星座位上,10个猪品种具有的等位基因数目和频率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变异,南阳黑猪具有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最多(11.55),金华猪最少(6.25)。其中,一些等位基因如SW1364:158bp等位基因,SW2439:133 bp等位基因,SW938:144bp和146 bp等位基因,SW2509:176bp和190 bp等位基因,SW142:131 bp等位基因,PDYN:137bp和139 bp等位基因,SW1668:186bp,206bp和208 bp等位基因,SW575:147bp和151bp等位基因,S0167:214 bp等位基因,为10个猪品种所共有,推测它们可能是我国猪基因组中最为“原始”的等位基因:一些等位基因如SW1678座位上的129bp,131bp,137 bp等位基因只在淮南黑猪出现。SW1684座位上的117bp,121bp,127 bp等位基因只在南阳黑猪出现。SW2439座位上的113bp,115bp,117 bp等位基因只在嘉兴黑猪出现。SW1364座位上的146bp,202bp,220 bp等位基因只在赣西两头乌出现。SW938座位上的176 bp等位基因只在嵊县花猪上出现。SW1325座位上的108 bp等位基因只在沙子岭猪上出现.而126 bp等位基因只在海南花猪上出现。SW1632座位上的152bp,158bp,190bp,192bp,194bp,202 bp等位基因只在监利猪上出现。SW2509座位上的148 bp等位基因只在东山猪上出现。SW142座位上的103bp和107 bp等位基因只在金华猪上出现。不同品种,不同位点的特定等位基因见表3。通过20个微卫星座位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遗传杂合度2个指标的比较,10个猪品种内遗传变异程度大小依次为海南猪、嵊县花猪、南阳黑猪、监利猪、沙子岭猪、嘉兴黑猪、淮南黑猪、东山猪、赣西两头乌、金华猪。从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的比较来看,10个猪品种内遗传变异程度大小依次为海南猪、嵊县花猪、南阳黑猪、沙子岭猪、嘉兴黑猪、淮南黑猪、监利猪、东山猪、赣西两头乌、金华猪。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固定指数 华中月犯月七,悦月卜祠民吐月仑大 (F sT)表明,10个猪品种的遗传变异大部分(约78%)存在于品种内,只有少部分 (约22%)存在于品种间。由Nei(1972)氏标准遗传距离,和DA遗传距离 (Nei 1 983),以及在此基础上绘制出NJ聚类图和UPGMA聚类图来看,10个地方猪品种的遗传关系与我国猪种类型划分基本一致,但也略有不同,同属于华中两头乌的4个品种监利猪、东山猪’、赣西两头乌和沙子岭猪以及浙江金华猪在NJ聚类图和UPGMA聚类图上,聚成一类,其它5个品种聚成一类,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从小的分枝来看,嵘县花猪和南阳黑猪,淮南猪和海南猪的遗传距离最近,分别聚成一类,似乎有点让人难以置信,,因此本研究对其分化时间进行推算,发现以上4个猪品种的分化时间大约在620一630年前,即公元1372一1382年,而中国历史上,这段时期正是明朝洪武年间,内地民族大迁徙的时期,在明政府的高压下,中原地带(即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向沿海大搬迁,因此推测原属猪品种的南阳黑猪、淮南猪分别和原嗓县、海南猪品种发生了基因交流。但是要提高此推测的可靠性还需其他的旁证相佐,例如可以把以上地方品种的鸡,狗,鸭,猫或牛同样做亲缘关系的分析,观察上述品种是否出现一到两个类似的结果。本研究结果提示,仅依据地理分布、生产性能和外貌特征等分类,并不能完全反映各个品种间的遗传关系和彼此遗传本质的差异。猪品种的亲缘关系和分化时间在某种程度也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变迁。
张波[3](2014)在《藏猪MC1R及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拥有异常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但由于我国育种工作的滞后,导致中国的养殖企业大量引入成熟的欧洲商业品种,以满足生产需要,频繁的引种工作导致了企业对引入的欧洲商品猪种血统的关注。但大量引种的同时,也导致了我国许多特有的地方猪种遗传资源受到破坏。藏猪作为我国特有的地方猪种,同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型猪种,对其遗传资源多样性的研究和保种工作是当务之急。毛色作为动物的品种特征之一,不仅受多个遗传基因的调控,而且还受到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毛色与许多重要的生产性能相关联,同时可以用作确定杂交组合、品种纯净度等方面,目前,毛色研究开始受到极大重视。藏猪作为中国的地方黑色猪种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大型高海拔的山区草地、低芦苇草地和河谷地带。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lR)基因是控制毛色遗传的一个重要基因,对猪的毛色表达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由于藏猪的群体数量相对较少,及高原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对藏猪的遗传多态性研究将更具特殊意义。本研究测定了67头来自青藏高原不同区域的藏猪和128头引进的丹系长白猪的MClR基因CDS序列,分析MC1R基因的不同单倍型在两个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并下载已公开的其他猪种序列一同构建简约中介网络图,以探讨中国藏猪的遗传多样性及与其他猪种在起源和分化的联系。结果发现,在引进的商业品种丹系长白猪中,MClR基因第125位密码子第一位点都发生了G-A变异,导致D(天冬氨酸)到N(天冬酰胺)的突变。且发现了新的单倍型,发现第31位密码子第三位点的G-A突变,但这种新的突变实际上并没有造成氨基酸的变化,为同义突变。在藏猪中,发现了突变导致的氨基酸变异,MClR基因的第51位密码子的第二位点发生了G-C变异,S(丝氨酸)突变为T(苏氨酸);第125位密码子第—位点发生了G-A变异,导致D(天冬氨酸)到N(天冬酰胺)的突变。根据聚类图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MClR从地理位置上以及毛色可划分为三类,中国黑色猪种、欧洲白色猪种以及亚洲野猪。每个类群中都有一个绝对的主体单倍型,亚洲黑色猪种是以Hap-5为主要单倍型,在这种单倍型中,大多为中国各个地方品种;而欧洲猪种是以Hap-2为主,大部分为白色的欧洲家猪品种;亚洲野猪的单倍型分布广泛,主要以Hap-13为主,野猪的遗传多样性比家猪丰富,表明被驯化后的家猪MClR基因受到了强烈的选择,而野猪很少受到人工选择的干预。最后我们的分类和网络分析结果也应证了之前的研究报道,即在欧洲和亚洲均有独立驯化,但欧洲家猪的MC1R基因伴随有中国家猪的基因渗入。藏猪的遗传多样性比引进的丹系长白猪更丰富,可见其未受到过多的人工驯化。而藏猪的MC1R基因的单倍型分布表明,藏猪的部分分布区受到了外来猪种的基因渗透,表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藏猪的保种工作。世界猪种毛色复杂,不同毛色表型的猪并非完全受到MClR基因的调控,调控毛色基因还有KIT、ASIP等等。本研究是无法以MClR基因多态性阐述所有猪种毛色差异的。只能证明MClR在进化中受到强烈的选择,可以作为一个分子标记来研究。但是该研究补充了藏猪毛色基因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对藏猪起源以及其独特的遗传资源。
姜钧文[4](2016)在《脾虚痰浊AS巴马小猪模型建立及冠脉AS通路基因差异性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血管狭窄甚至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关于其临床和基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小型猪与人类在生理、生化及解剖学上非常接近,故本实验从脂质侵润学说和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出发,参照中国人饮食特点,以高热量、高脂、适量胆盐喂饲的方式对小型猪进行干预,结合机械损伤冠状动脉内膜的的方式建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并且运用以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及心电图为主的模型评价方法影像对巴马小型猪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进行评价,通过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巴马小型猪模型冠状动脉AS通路相关基因变化,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生物学机制,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巴马小型猪冠脉与AS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AS发生的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健康广西巴马小型猪10只,月龄6-8个月龄,随机分为2两组:(1)正常组:基础饲料,不跑步,不球囊拉伤,n=5;(2)模型组:高热量、高脂饲料,跑步,球囊拉伤。对模型组,高热量、高脂饲料喂饲于第3周行左冠前降支中远段1/3球囊拉伤,球囊移动幅度(近心端到远心端/远心端到近心端)大约5mm,连续5次,每次持续30s,两次之间间隔30s,手术结束后,于高脂喂饲第6周行模型组巴马小型猪跑步(脾虚模型)干预19周。结果:1.即时心肌缺血模型实验进行两周后,模型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段1/3内膜造成损伤;模型组行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形成术时,模型组ST段的压低与正常组相比压低明显,两组检查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脉粥样硬化模型IVUS示正常组血管平均面积狭窄率为(5.2±1.36)%,模型组平均面积狭窄率为(39.55±4.5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面积狭窄率不同方法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巴马小型猪TG、TC、HDL、LDL水平显着升高(P<0.01);病理改变,模型组病灶处内膜下可见大量的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含有大量不规则空泡,正常组未见明显异常。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巴马小型猪AS通路基因差异性表达与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有25个,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猪巴马猪冠脉基因表达中,上调11个,下调3个;与脂质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15个,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猪巴马猪冠脉基因表达中,上调5个,下调5个;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19个,经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猪巴马猪冠脉基因表达中,上调9个,下调2个;与细胞生长和增殖相关的基因20个,经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巴马猪冠脉基因表达中,上调10个,下调2个。结论:1.创新了耳缘静脉诱导结合呼吸麻醉全程同步的麻醉方式,大大减少手术过程中室颤的发生率;2.创建了小型猪即时心肌缺血的模型评价方法,创立了在体可视实时的评价手段;3.首创了高热量结合高脂喂养并冠脉球囊拉伤的动脉硬化巴马小型猪模型;4.研创了在体心脏动态电生理、心脏实时影像结合离体病理的巴马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评价方法;5.此次实验巴马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阶段通过应激反应及脂质转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为探索AS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曾琼[5](2006)在《剑白香猪染色体核型及生产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对剑白香猪Ⅰ系与Ⅱ系的染色体核型、C带及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探索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适宜条件,获得剑白香猪两品系染色体核型及C带;并对二者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屠宰性能、肉质常规指标进行测定。旨在了解两者染色体形态、结构、多态性及生产性能,并分析二者在细胞遗传水平上和生产性能方面的差异,为剑白香猪作高档肉产品加工及医用实验动物提供基础数据。 试验结果如下: 1、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时,最适pH值为7.0~7.2,秋水仙素终浓度为0.04ug/ml,作用时间2~2.5h;KCl低渗25~30min,固定液固定3次,可获得良好的染色体标本。C显带时,HCl处理30min,Ba(OH)2处理6min,2×SSC溶液处理1h,Giemsa染色30min,可获得良好的C分带。 2、剑白香猪Ⅰ系和Ⅱ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38;剑白香猪Ⅰ系与Ⅱ系的第3、4、7、9、10、11号染色体的部分核型参数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其它号染色体参数差异不显着(P>0.05)。 3、剑白香猪两品系的核型似近系数为0.9692,进化距离为0.0313,表明亲缘程度很高。 4、剑白香猪两品系的染色体条比值均在1.01~1.05,两者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纯合性高。 5、剑白香猪两品系染色体C带发生位点均一致,C带的发生频率、带型特征具有多态性;剑白香猪Ⅰ系第14号染色体C带面积大于Ⅱ系,差异显着(P<0.05);第15号染色体C带面积大于Ⅱ系,第13、16、17、18号染色体C带面积小于Ⅱ系,差异不显着(P>0.05)。 6、剑白香猪Ⅰ系的生长发育参数均比Ⅱ系的大,仅有6月龄腹围比Ⅱ系的小,差异不显着(P>0.05)。 7、剑白香猪Ⅰ系的产仔数、初生窝重、60日龄个体重、断奶窝重、断奶仔猪数、哺育率等几项参数均大于Ⅱ系,差异不显着(P>0.05),仅有初生重小于Ⅱ系,差异显着(P<0.05)。 8、剑白香猪Ⅰ系的宰前活重、皮厚、膘厚、板油重、眼肌面积指标比Ⅱ系小,胴体重、屠宰率、花油重三项指标大于Ⅱ系,差异不显着(P>0.05)。
潘佩文[6](2003)在《猪不同品种或发育阶段肌肉组织中差异表达EST的分离、鉴定和定位》文中研究指明肌肉生长与肌肉品质性状的改良一直是家畜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二者均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不同猪种尤其是中国地方猪种与外国引进猪种在肌肉生长和肉质性状上表现着极大的差异。骨骼肌组织的基因表达在决定肌肉生长和肌肉品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初步了解造成中外猪种在上述性状上表型差异的遗传本质,本研究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和cDNA宏阵列分析技术对中外猪种中两个代表品种—杜洛克和二花脸成年猪眼肌组织的总RNA进行了比较分析,此外,为了克隆可能与肌肉生长相关的侯选基因,还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和电脑克隆的方法获得了一个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差异表达的新表达序列标签(EST)的全长cDNA。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经过大量的摸索,对mRNA差异显示的相关技术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一套银染差异显示的技术。共使用了5种锚定引物和20种随机引物共100种组合对两品种成年猪眼肌组织总RNA进行了差异显示研究,检测了近5000条cDNA带,发现其中22条为可重复的差异显示EST(ESThp1、ESThp2…ESThp22),其中4条在杜洛克品种猪表达量比二花脸品种猪高,其他18条在二花脸品种猪中表达量比在杜洛克品种猪高。将22条差异显示的EST全部回收、重扩增、克隆和测序,得到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后发现其中4个EST(ESThp1、ESThp3、ESThp9-1和ESThp15)在GenBank中无同源性,将这些EST提交GenBank,其登录号为BI596262-BI596265。其他的EST分别与猪的肌球蛋白重链mRNA(myosin heavy chain mRNA,MyHC)、NADH氧化脱氢酶亚基2(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2,NADH2)、NADH氧化脱氢酶亚基4(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4,NADH4)、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2(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Ⅱ,Co Ⅱ)、12S rRNA、16S rRNA、腺苷三磷酸酶亚基6(ATPase subunit 6,ATPase 6)和磷酸甘油酸激酶亚基1(phosphoglycerate kinase subunit 1,PGK-1)高度同源。由于存在几个由不同引物组合产生的EST与同一个猪的cDNA同源的现象,所以22条EST实际上代表了12个猪的cDNA。利用反Nor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验证了ESThp1和猪NADH2基因在两品种间的表达差异达到显着(P<0.05)和极显着水平(P<0.01)。采用半定量RT-PCR研究了两个新的EST(ESThp1和ESThp9-1)在猪主要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其中ESThp1仅在猪的心脏和骨骼肌组织中表达,ESThp9-1在猪的各主要组织中均有表达。利用体细胞杂种板和辐射杂种板技术将ESThp9-1定位于猪12号染色体长臂(Sscr12q1.1-1.5),与微卫星位点S0090连锁,LOD值为11.86。 2.对cDNA宏阵列分析技术的各种实验条件进行了摸索,采用含327个来源于猪胚胎文库和成年猪骨骼肌文库的EST的宏阵列尼龙膜对杜洛克和二花脸成年猪眼肌组织总RNA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327个EST在两品种间无显着表达差异。 3.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获得了一个在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骨骼肌中差异表达的新 EST M223(GenBank登录号:AA063663)的 3’端序列,接着利用电脑克隆的方法克隆了其全长山NA并对之进行了实验验证。该CDNA全长3901hp,含有一个典型的550aa的开放阅读框架、3 17hp的了 一翻译区(nranslatingregion,UTR)、1902hp的3‘UTR和 32个 A的多聚腺首尾,与人的一个未命名蛋白 XM072203部分同源。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其在猪心脏和骨骼肌组织中表达丰富。体细胞杂种板和辐射杂种板分析将其定位于猪15号染色体长臂侣.5毛.2人与微卫星位点50080连锁,LOD值为 12刀1。 本研究有助于对中外猪种生长、胭体和肉质性状差异形成原因的分子基础的认识,为猪基因组的研究增加了新的资料。
王昕[7](2001)在《中国部分地方猪种微卫星DNA指纹的群体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我国的五指山小型猪、滇南小耳猪、贵州小型香猪及其近交系、南宁巴马香猪近交系、荣昌猪、沂蒙黑猪、汉中黑猪、二花脸猪、金华猪等10地方猪品种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并首次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估计了8个地方猪品种及2个近交群体的近交系数。结果如下: 1.10个地方猪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1.1 本研究所选用的10个微卫星位点,除S0003位点在7个群体中表现为单态,Sw790为中度多态位点外,其它的8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在10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了153个等位基因,其中Sw769最多为23个,S0003位点最少为5个,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5.3个。IGF-1位点的197bp、Sw769的148bp可作为巴马香猪区别于其它群体的特征性条带;S0005位点的281bp、285bp可作为荣昌猪和滇南小耳猪的特征性条带。 1.2 Hardy-Weinberg检验表明:在Sw781位点上,除巴马香猪表现为单态(x1值等于0)外,其余群体都处于遗传不平衡状态;IGF-1位点上,滇南小耳猪、二花脸猪、金华猪和沂蒙黑猪处于平衡状态,其它均处于遗传不平衡状态。 1.3 10个群体的平均位点杂合度在0.4561~0.6446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亦较高,在0.4241~0.6184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在0.2495~3.7573之间,这表明中国地方猪种的遗传多样性比较高。 1.4 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绘制了NJ和UPGMA两种聚类图。NJ聚类结果将本研究10个群体分为3个类群:贵州小型香猪及其近交系、滇南小耳猪和五指山小型猪为一个类群;沂蒙黑猪、汉中黑猪和荣昌猪为一个类群;二花脸猪、金华猪和巴马香猪为一个类群。而UPGMA聚类结果则将这10个猪种分为4个类群:贵州小型香猪及其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二花脸猪和滇南小耳猪为一类群;汉中黑猪、沂蒙黑猪和荣昌猪为一类群;金华猪和巴马香猪各为一个类群。根据Cavalli—Sforza和Edwards余弦距离所得的NJ聚类结果将这10个群体分为4个类群:贵州小型香猪及其近交系和荣昌猪为一个类群;二花脸猪、金华猪和巴马香猪为一类群;沂蒙黑猪和汉中黑猪为一类群;五指山小型猪与滇南小耳猪为一类群。而UPGMA聚类结果则将这10个猪种进一步划分为5个类群:五指山小型猪、沂蒙黑猪、贵州小型香猪及其近交系、荣昌猪和二花脸猪为一个大的类群;汉中黑猪、滇南小耳猪、金华猪和巴马香猪各为一个独立的类群。通过对2种遗传距离所得的4个聚类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运用Net氏标准遗传距离所得的NJ聚类结果比其它的分类方法更为准确。由Net氏标准遗传距离而来的NJ聚类结果中,除巴马香猪外,其它的地方猪品种与它们的地理分布以及根据生产性能、外型特征及血液蛋白所得而来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巴马香猪的分类结果与地理分布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它的近交培育造成的。2.10个地方猪种的群体近交分析ZI 随机交配群体的近交系数都比较低,贵州小型香猪的最高,为0.1992,荣昌猪的最低,为0刀727。小型猪群体内的近交程度较其它5个地方猪种的高,但F检验表明:各个品种间近交系数的差异不显着卜0刀5人2,2贵州小型香猪近交系和巴马香猪近交系的近交系数分别为0.5907和0.4761,这表明两近交系的近交程度较高。
陈孝渝[8](2019)在《舌尖上的猪》文中研究指明500多年前,哥伦布给西班牙国王写信要求风险投资,希望在远航船上配备一些食物,其中不仅包括腌制类的猪肉,还要有活猪和家禽,仿佛"诺亚方舟"的再现,可见猪在哥伦布心中的地位。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市楼庖人、村店伙夫还是厨娘灶婢,也都将猪肉(图1)奉为美食的首选食材。苏东坡虽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还是对猪肉喜爱有加。东坡肉(图2)就是苏老先生的杰作,最早发源地就在他的家乡四川眉山。
李文婷[9](2017)在《基于全基因组SNP对猪品种分子种质特性挖掘与保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畜禽遗传资源是遗传改良的基础素材,是育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优良品种种质特性的挖掘以及最大程度地保护对畜牧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中国优良地方猪品种的典型代表——太湖猪为例,基于重测序技术对其分子种质特性进行挖掘,并针对"高繁殖力"特性进行分析验证。而后,基于全基因组标记的特点,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猪保种群的保种效果进行了评估。论文基于以下两部分研究:(1)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对太湖猪高繁殖力种质特性的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包括太湖猪在内的6个品种4组样品池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其中以太湖猪为中国高繁殖力组,另外3个对照组分别为中国低繁殖力组(藏猪和滇南小耳猪)、外国高繁殖力组(长白猪)和外国低繁殖力组(杜洛克猪)。通过强选择和高度分化两个条件筛选,共鉴定出39个太湖猪分子种质特性区段。进一步对等位基因频率分析,筛选到太湖猪特有的SNP位点132,000个,主要定位在基因的保守非编码区内。对含有最多的太湖特有SNP位点数的前1,000个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胚胎发育及外貌表型发育过程。结合繁殖性状QTL数据,发现位于8号染色体134.05-134.15Mb的选择信号区段是影响繁殖性状重要的候选区段,该区间内的候选基因为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MPR1B)。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在BMPR1B基因第一内含子中存在一个哺乳动物保守的雌激素受体反应元件。双萤光素酶结果表明该位置太湖单倍型结合雌激素受体(ESR1)的能力显着高于杜洛克猪,并且梅山猪孕期子宫内膜BMPR1B基因的表达显着高于杜洛克猪,组织切片结果也表明梅山猪子宫内膜腺体的发育明显优于杜洛克猪。因此,我们认为太湖猪优势单倍型能够促进其与ESR1的结合能力,顺式调节BMPR1B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猪子宫内膜腺体的发育。(2)利用全基因组SNP标记探讨猪保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变化的研究本研究根据猪全基因组SNP分布特点,建立猪全基因组SNP标记模拟实验,模拟猪保种群体在现行保种制度下保存50个世代,并在此过程中监测保种群体世代间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基于开发的双标记SNP,首次获得了 IBD概率的真值来评估群体遗传多样性(GDIBD),同时也利用He、Ho、Ae、Ao、GDBS和F对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猪保种群体在现行的保种制度下,各指标评估的遗传多样性在第10个世代丢失了近5%;He、Ho、Pp、GDIBS在评估遗传多样性时在灵敏度和相关性均表现良好,其中He最为准确;此外,家系基因组组分结果表明平均每5个保种世代会有~7.5%的公猪家系,~30%母猪家系基因组信息丢失。因此,如果长期保持保种群处于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则可以每5个世代向保种群中引入10%同品种的遗传物质(精液、胚胎),以达到预期的保种目标。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鉴定太湖猪种质特性相关的基因组区段39个,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实验验证了太湖猪"高繁殖力"特性的关键候选基因BMPR1B基因;此外,基于猪保种群体全基因组SNP标记模拟实验,分析保种世代间遗传多样性的变化模式,为品种种质特性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公维华[10](2007)在《三个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品种微卫星位点和RBPs家族基因SNPs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巴马小型猪、五指山小型猪、贵州小型猪A系和贵州小型猪B系群体是经多年人工选择培育的实验用小型猪群体。莱芜黑猪是分布于山东省莱芜市的一个地方猪种,本研究所用莱芜黑猪样本采自山东省莱芜黑猪保种场。通过对巴马小型猪、贵州小型猪A系、贵州小型猪B系、五指山小型猪、莱芜黑猪的19个微卫星位点及猪视黄醇结合蛋白基因家族和视黄酸结合蛋白基因家族的研究,结果如下:1.经19个微卫星位点的检测,莱芜黑猪、广西巴马小型猪、贵州小型猪A系、贵州小型猪B系、五指山小型猪的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分别是4.37±1.46、3.00±0.82、4.47±1.47、3.68±1.00、3.47±1.22,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是0.629±0.188、0.449±0.261、0.551±0.177、0.536±0.215、0.451±0.226,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是0.615±0.162、0.406±0.218、0.636±0.169、0.534±0.189、0.440±0.194,(平均数±SD)。2.对各群体各位点的哈代—温伯格平衡的检测结果为,莱芜黑猪不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的微卫星位点是SW24、S0355、S0101、SW72、S0218,广西巴马小型猪不平衡的位点是SW951、S0386和S0218,贵州小型猪A系有SW951、SW240、S0355、S0101和S0218,B系有SW951和S0218位点不平衡,在五指山小型猪有SW911和SW902两个位点不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没有一个群体在所有的微卫星位点或一个微卫星位点在所有的群体都不平衡的情况。3.用计算机件Micro-Checker version 2.2.3进行哑等位基因检测的结果表明,仅在位点S0218在莱芜黑猪和贵州小型B系分别有一个哑等位基因,在其它群体中没有哑等位基因,其它位点在所有的群体中皆没有哑等位基因。4.群体间共祖系数(FST)和基因多样性(Gst)的值分别为0.402和0.327,表明莱芜黑猪、广西巴马小型猪、贵州小型猪A系、贵州小型猪B系、五指山小型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已很高,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已很大。5.用19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频率进行主成份分析,第1主成份(PC1)能解释31.56%的总变异量,第2和第3主成份(PC2、PC3)分别能解释28.99%和24.15%的总变异量。第1主成份将贵州小型猪和莱芜黑猪与巴马小型猪和五指山小型猪分开,第2主成份将贵州小型猪和莱芜黑猪分开,第3主成份将巴马小型猪和五指山小型猪分开。6.用STRUCTURE version2.1软件对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表明巴马小型猪和五指山小型猪,猪群较纯合,已经具有较高的遗传整齐度。贵州小型猪A系和B系的基因组成较为复杂。7.从血缘关系上看,贵州小型猪A系与贵州小型猪B系的遗传距离最近,其次是贵州小型猪与莱芜黑猪的遗传距离较近,五指山小型猪与其它猪种的遗传距离较远。8.猪视黄醇结合蛋白基因RBP1、RBP2、RBP4、RPB5、RBP7和视黄酸结合蛋白基因CRABP1、CRABP2分别被定位于猪染色体的13q31、13q31、14q25-q26、5q21-q24、6q12-q21、7q11-q23、4q22-q23处。9.得到了分别包含RBP5、RBP7、CRABP1、CRABP2基因的CDS全长的728bp、558bp、545bp、585bp的cDNA片段,这四个序列的GenBank acc.no.分别为EF-208120、EF-208119、EF-397416、EF-397415。10.用RT-PCR方法,得出了RBP1、RBP2、RBP4、RBP5、RBP7、CRABP1、CRABP2基因在成年五指山小型猪的肺、骨骼肌、脾、心脏、胃、大肠、淋巴结、小肠、肝、大脑、肾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在通城猪胚胎发育的33天、65天、90天的胚胎骨骼肌中的表达模式。11.用酶切鉴定的方法和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鉴定了猪RBP2-A/G93、-A/G138、-C/T117,RBP4-A/G156,RBP5-A/G63、-A/G39、-A/G42、-A/Gintronl-91、-T/Cintronl-90、-A/G517、-A/G649、-T/C653,RBP7-T/C6,CRABP2-G/C500基因中的14个SNPS位点,并对RBP2-C/T117,RPB4-A/G156,RBP5-A/G63、-T/Cintronl-90、-A/G517SNPS位点,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莱芜黑猪、五指山小型猪、贵州小型猪、广西巴马小型猪和通城实验群体,确定了各SNPs位点每个个体的基因型,计算出了各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12.通过在通城实验群体中,对RBP2-C/T117,RPB4-A/G156,RBP5-A/G63、-T/Cintronl-90、-A/G517 SNPS位点不同的基因型与性状间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RBP2-C/T117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肌肉的大理石纹评分和肌肉嫩度显着相关,RBP4-A/G156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胴体直长、胴体斜长、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细胞血红蛋白量、达上市体重日龄性状显着相关,RBP5-A/G517位点不同的基因型与肩部背膘厚和肌肉颜色性状显着相关,RBP5T/Cintronl-90位点不同基因型与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和红细胞压积性状显着相关,RBP5-A/G63位点不同的基因型与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和肌肉大理石纹评分显着相关。13.通过对RBP2-C/T117,RBP4-A/G156,RBP5-A/G63、-T/Cintronl-90、-A/G517不同SNPS位点的两个等位基因,在五指山小型猪、贵州小型猪、广西巴马小型猪群体中的分布的研究,表明这三种小型猪在检测的大多数SNPs位点的基因频率的分布已高度偏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三种实验用小型猪,经过多年的繁育,其基因已有一定程度的纯合。
二、猪中之魁“两头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中之魁“两头乌”(论文提纲范文)
(2)利用微卫星标记评估10个中国地方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 微卫星标记及其应用 |
1.1 微卫星的结构特征 |
1.2 微卫星的遗传特征 |
2 微星标记在猪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
2.1 构建猪遗传连锁图谱 |
2.2 标记辅助选择 |
2.3 评估遗传多样性,考察品种间亲缘关系和品种内的遗传变异 |
3 微卫星标记评估遗传多样性的主要指标和计算方法 |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试验用猪 |
1.2 主要试剂配制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 方法 |
2.1 猪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浓度检测 |
2.2 PCR扩增 |
2.3 数据处理 |
结果 |
1 、 PCR扩增产物检测结果 |
2 、 8个地方猪品种内的遗传变异 |
2.1 等位基因频率 |
2.2 多态信息含量 |
2.3 有效等位基因数 |
2.4 期望杂合度 |
3 、 10个地方猪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
3.1 遗传分化系数和固定指数 |
3.2 10个中国地方猪品种的标准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图 |
讨论 |
1 关于遗传多样性 |
1.1 等位基因数目问题 |
1.2 杂合度问题 |
1.3 多态信息含量问题 |
2 关于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
2.1 华中两头乌猪与金华猪的遗传关系 |
2.2 其他5个地方品种猪的遗传关系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
3 本次研究结果与国内国际其他研究结果的比较 |
小结 |
一、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
二、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
三、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相关的工作建议或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1 |
附录 |
附录1: 10个地方猪品种在20个微卫星座位上的等位基因频率 |
附录2: Genetic dive rsity analyses of 10 indigenous Chinese pig populations based on 20 microsatellites |
(3)藏猪MC1R及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毛色的形成 |
1.1.1 色素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及信号通路 |
1.1.2 黑色素细胞的发育分化 |
1.1.3 黑色素的合成迁移 |
1.1.4 毛色的信号通路和分子调控 |
1.2 毛色的功能与作用 |
1.3 毛色研究在生产育种上的意义 |
1.4 MC1R基因与毛色相关研究 |
1.4.1 MC1R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
1.4.2 MC1R基因表达对毛色表型的影响 |
1.4.3 猪的MC1R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4 其他动物MC1R基因的研究进展 |
1.5 本实验设计的相关原理 |
1.5.1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标记 |
1.6 本实验目的和意义 |
1.6.1 本实验目的 |
1.6.2 本实验的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3 主要试剂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2.5 试验方法 |
2.5.1 基因组DNA抽提 |
2.5.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产物 |
2.5.3 引物设计 |
2.5.4 摸索引物最适工作温度及建立标准曲线判断扩增效率 |
2.5.5 样品PCR反应 |
2.5.6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MC1R单倍型与核苷酸、氨基酸的变异 |
3.2 MC1R单倍型与毛色分类对应关系 |
3.3 MC1R基因的单倍型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及关系 |
3.4 不同地区猪种毛色与单倍型的关系 |
3.5 不同地区MC1R单倍型的遗传多样性 |
3.6 MC1R单倍型聚类图分析 |
3.7 MC1R基因的简约中介网络图构建分析 |
4 讨论 |
4.1 MC1R基因反映亚欧猪种独立驯化及受到强烈人工选择 |
4.2 MC1R与毛色的相关性 |
4.3 亚欧野猪和家猪MC1R遗传多样性对比 |
4.4 藏猪毛色上的研究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脾虚痰浊AS巴马小猪模型建立及冠脉AS通路基因差异性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脾虚痰浊动脉粥样硬化巴马小型猪模型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脾虚痰浊动脉粥样硬化巴马小型猪冠脉AS通路基因差异性表达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实验用小型猪种类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实验用小型猪麻醉方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与评价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剑白香猪染色体核型及生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香猪简介及研究现状 |
1.1.1 香猪简介 |
1.1.2 香猪研究现状 |
1.2 染色体概述及研究方法 |
1.2.1 染色体概述 |
1.2.2 染色体研究方法 |
1.2.3 染色体研究现状 |
2 剑白香猪染色体核型及C带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猪来源 |
2.1.2 试验器材 |
2.2 染色体标本制备过程及分析方法 |
2.2.1 染色体标本制备过程 |
2.2.2 染色体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剑白香猪染色体数目分析 |
2.3.2 剑白香猪染色体核型分析 |
2.3.3 剑白香猪核型似近系数与进化距离分析 |
2.3.4 剑白香猪染色体杂合性分析 |
2.3.5 剑白香猪染色体C带分析 |
2.4 讨论 |
2.4.1 染色体标本制备的影响因素 |
2.4.2 剑白香猪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分析 |
2.4.3 剑白香猪染色体核型分析 |
2.4.4 剑白香猪染色体核型似近系数与进化距离分析 |
2.4.5 剑白香猪染色体杂合性分析 |
2.4.6 C显带处理关键 |
2.4.7 剑白香猪染色体C带分析 |
2.4.8 染色体核型与带型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
2.5 结论 |
2.5.1 剑白香猪染色体标本制备及 C显带适宜条件 |
2.5.2 剑白香猪两品系染色体核型比较 |
2.5.3 剑白香猪两品系染色体C带比较 |
3 剑白香猪生产性能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猪来源 |
3.1.2 试验器材 |
3.2 试验方法 |
3.2.1 生长发育测定 |
3.2.2 繁殖性能测定 |
3.2.3 屠宰测定 |
3.2.4 肉质常规指标测定 |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饲料营养水平 |
3.3.2 剑白香猪生长发育分析 |
3.3.3 剑白香猪繁殖性能分析 |
3.3.4 剑白香猪屠宰性能分析 |
3.3.5 剑白香猪肉质常规指标分析 |
3.4 讨论 |
3.4.1 剑白香猪生长发育 |
3.4.2 剑白香猪繁殖性能 |
3.4.3 剑白香猪屠宰性能 |
3.4.4 剑白香猪肉质 |
3.4.5 香猪的开发利用前景 |
3.4.6 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保护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 |
备注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6)猪不同品种或发育阶段肌肉组织中差异表达EST的分离、鉴定和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猪生长等产肉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1.1 猪生长和胴体性状基因研究进展 |
1.2 猪肉质性状基因研究进展 |
2 中国地方猪种与国外引进猪种生长等产肉性状的差异及研究现状 |
3 利用差异表达分析技术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和EST |
3.1 概述 |
3.2 mRNA差异显示技术(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DD) |
3.2.1 DD的原理 |
3.2.2 DD的改进 |
3.2.3 DD的应用 |
3.3 cDNA宏阵列分析技术(cDNA macroarray analysis) |
3.3.1 cDNA宏阵列分析技术的原理 |
3.3.2 cDNA宏阵列分析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
4 获得全长cDNA方法的研究进展 |
4.1 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RACE) |
4.1.1 RACE的原理和技术改进 |
4.1.2 RACE的应用与前景 |
4.2 电脑克隆(In silico cloning) |
4.2.1 电脑克隆的原理 |
4.2.2 电脑克隆的应用和展望 |
第2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章 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中外猪种眼肌组织差异表达EST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眼肌等组织样品 |
2.1.2 差异显示引物 |
2.1.3 定位用杂种克隆板 |
2.1.4 菌株和质粒 |
2.1.5 主要试剂来源与配制 |
2.1.6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总RNA的提取、检测和DNase-Ⅰ处理 |
2.2.2 反转录、扩增及差异显示EST的检测 |
2.2.3 差异显示EST的重扩增 |
2.2.4 重扩增产物的回收纯化 |
2.2.5 差异表达EST与质粒载体的连接 |
2.2.6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连接产物转化DH5α |
2.2.7 差异显示EST克隆后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2.2.8 差异显示EST的反Northern blot鉴定 |
2.2.9 差异显示EST的Northern blot鉴定 |
2.2.10 猪肌肉组织新EST的组织表达谱研究 |
2.2.11 猪肌肉组织新EST的染色体定位 |
3 结果 |
3.1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结果 |
3.2 差异显示锚定引物的筛选 |
3.3 不同电泳条件对差异显示的影响 |
3.4 性别对差异显示的影响 |
3.5 差异显示结果 |
3.6 差异显示EST的重复性 |
3.7 差异显示EST的回收和重扩增 |
3.8 差异显示EST克隆后的酶切鉴定 |
3.9 差异显示EST序列的同源性比对 |
3.10 反Northern blot鉴定差异显示EST |
3.11 Northern blot鉴定差异显示EST |
3.12 猪肌肉组织新EST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
3.13 猪肌肉组织新EST的染色体定位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差异显示技术 |
4.1.1 总RNA的质量 |
4.1.2 差异显示引物 |
4.1.3 差异显示EST的检测和重扩增 |
4.1.4 差异显示EST的鉴定 |
4.2 关于两品种眼肌组织的差异表达EST |
4.3 关于EST技术在猪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4.4 关于SCHP和RH |
4.5 关于下一步的工作 |
第4章 中外猪种肌肉组织差异表达EST的cDNA宏阵列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眼肌组织样品 |
2.1.2 cDNA宏阵列尼龙膜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2.2.2 探针的制备和纯化 |
2.2.3 探针标记效率的检测 |
2.2.4 cDNA宏阵列分析杂交 |
2.2.5 杂交信号的收集、量化、标准化与分析 |
2.2.6 尼龙膜上探针的洗脱 |
2.2.7 Northern blot探针的扩增 |
2.2.8 Northern blot分析 |
3 结果 |
3.1 总RNA质量对杂交的影响 |
3.2 宏阵列分析的重复性 |
3.3 cDNA宏阵列分析两品种间眼肌基因表达的结果 |
3.4 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cDNA宏阵列分析技术 |
4.1.1 RNA的质量 |
4.1.2 非特异杂交的消除 |
4.1.3 杂交信号的标准化 |
4.2 关于cDNA宏阵列分析技术在本研究中的可行性 |
4.3 关于cDNA宏阵列分析在猪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第5章 一个在不同发育阶段肌肉组织中差异表达的新EST的全长cDNA分离、定位和组织表达谱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组织样品 |
2.1.2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新EST的获得 |
2.2.2 新EST的RACE |
2.2.3 新EST的电脑克隆和验证 |
2.2.4 新EST的物理定位 |
2.2.5 新EST的组织表达谱研究 |
3 结果 |
3.1 新EST的RACE结果 |
3.2 新EST的3′ RACE产物的克隆、酶切结果 |
3.3 新EST的3′ RACE产物序列测定与同源性比对结果 |
3.4 新EST的电脑克隆结果 |
3.5 新EST的5′-末端电子延伸的实验验证结果 |
3.6 新EST的物理定位结果 |
3.7 新EST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
4 讨论 |
4.1 关于RACE |
4.2 关于电脑克隆 |
4.3 关于新EST-M223 |
第6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中国部分地方猪种微卫星DNA指纹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微卫星标记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
1. 微卫星标记的原理及优点 |
1.1 保守性 |
1.2 共显性遗传 |
1.3 微卫星标记位点杂合程度高 |
2. 微卫星标记应用的研究进展 |
2.1 制作DNA指纹图 |
2.2 鉴定亲缘关系 |
2.3 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2.4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
2.5 定位功能基因和QTL |
2.6 标记辅助选择 |
2.7 群体近交分析 |
2.8 基因鉴定(诊断) |
3. 结束语 |
第二部分 中国部分地方猪种的群体遗传变异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2.2 等位基因频率 |
2.3 基因型频率的Hardy-Weinberg检验 |
2.4 平均杂合度 |
2.5 多态信息含量 |
2.6 有效等位基因数 |
2.7 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与系统的聚类 |
3. 讨论 |
3.1 地方猪品种间的遗传关系分析 |
3.2 关于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 微卫星标记在估测群体遗传关系上的可靠性问题 |
3.4 关于取样的问题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中国部分地方猪种的群体近交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资料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非近交系群体的亲缘系数分析 |
2.2 近交系群体的近交系数分析 |
3. 讨论 |
3.1 近交分析方法及检测手段的比较 |
3.2 近交动物模型建立的理论与实践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全基因组SNP对猪品种分子种质特性挖掘与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猪遗传资源概况 |
1.1.1 中国猪遗传资源的结构 |
1.1.2 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种质特性 |
1.2 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 |
1.2.1 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种进程 |
1.2.2 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方法 |
1.2.3 地方猪保种群体现行的保种制度 |
1.3 遗传多样性评估手段及指标 |
1.3.1 遗传多样性 |
1.3.2 遗传多样性检测手段 |
1.3.3 基于分子标记评估遗传多样性的指标 |
1.3.4 基因组遗传多样性 |
1.4 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应用 |
1.4.1 Illumina HiSeq测序原理及流程概述 |
1.4.2 全基因组重测序的分析策略 |
1.4.3 全基因组重测序的研究进展 |
1.5 计算机模拟在畜禽保种中的研究进展 |
1.5.1 基于群体遗传学理论对畜禽保种方案的模拟研究 |
1.5.2 基于分子标记对畜禽保种方案的模拟研究 |
第二章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方案 |
第三章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对太湖猪高繁殖力种质特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动物、细胞、菌株及质粒 |
3.2.2 试剂及细胞培养耗材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3.2.4 主要溶液配制 |
3.2.5 分析软件 |
3.2.6 猪耳组织基因组DNA提取 |
3.2.7 测序文库构建及全基因组重测序流程 |
3.2.8 数据分析流程 |
3.2.9 基因分型 |
3.2.10 组织总RNA提取 |
3.2.11 Quantitative PCR反应 |
3.2.12 猪ESR1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 |
3.2.13 猪BMPR1B基因内含子调控区活性检测 |
3.2.14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
3.2.15 冰冻切片 |
3.2.16 Western Blot免疫印记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概况 |
3.3.2 选择性清除分析 |
3.3.3 太湖猪正选择信号分析 |
3.3.4 太湖猪受选择位点功能富集分析 |
3.3.5 太湖猪高繁殖力候选基因——BMPR1B基因 |
3.3.6 BMPR1B基因内含子Ⅰ的突变对猪高繁殖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
3.4 讨论 |
3.4.1 候选的受选择区域与太湖猪种质特性分析 |
3.4.2 随机遗传遗传漂变对品种种质特性的影响 |
3.4.3 非编码突变对性状形成的效应 |
3.4.4 BMPR1B基因对繁殖力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利用全基因组SNP标记监测猪保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变化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基础群的产生 |
4.2.2 保种群实施的保种策略以及群体遗传多样性估计 |
4.2.3 基于IBD概率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 |
4.2.4 家系基因组组分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基础群的产生及标记密度的选择 |
4.3.2 保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
4.3.3 基于IBD和IBS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和近交系数在保种世代间的变化规律 |
4.3.4 遗传漂变对小保种群体基因频率的影响 |
4.3.5 公猪家系基因组组分分析 |
4.3.6 母猪家系基因组组分分析 |
4.4 讨论 |
4.4.1 遗传多样性评估指标的相关性及灵敏性分析 |
4.4.2 影响遗传多样性评估标记选择的因素 |
4.4.3 双标SNP标记对优化保种策略的效应 |
4.5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品种分子种质特性的挖掘的必要性 |
5.2 基于"品种种质特性"监测保种效果 |
5.3 展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10)三个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品种微卫星位点和RBPs家族基因SNP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国内主要小型猪品种 |
1.1.2 国外主要小型猪品种 |
1.1.3 小型猪的应用 |
1.1.4 微卫星标记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群体 |
2.1.2 微卫星位点 |
2.1.3 实验仪器 |
2.1.4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基因组 DNA的提取 |
2.2.2 组织总 RNA的提取及 RNA的反转录 |
2.2.3 PCR及其产物的连接转化 |
2.2.4 基因的定位、克隆、时空表达谱分析、SNPs位点的鉴定关联分析 |
2.2.5 PCR产物的变性、ABI3700Genetic Analyzer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 DNA的提取结果 |
3.2 微卫星标记检测结果 |
3.2.1 PCR扩增结果 |
3.2.2 ABI3700检测结果 |
3.2.3 微卫星数据的分析 |
3.3 猪视黄醇结合蛋白基因家族和视黄酸结合蛋白基因家族的研究结果 |
3.3.1 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3.3.2 猪RBP5、RBP7、CRABP1、CRABP2基因的CDS全长 |
3.3.3 时空表达谱分析 |
3.3.4 SNPs位点的鉴定和关联分析 |
4 讨论 |
4.1 猪RBPs和CRABPs |
4.1.1 基因的定位 |
4.1.2 猪RBP5、RBP7、CRABP1、CRABP2基因的CDS全长 |
4.1.3 时空表达谱分析 |
4.1.4 SNPs位点的鉴定和关联分析 |
4.2 微卫星标记检测结果 |
4.2.1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4.2.2 群体的进化关系及遗传结构 |
4.3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4.3.1 主要成果 |
4.3.2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特色 |
4.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猪中之魁“两头乌”(论文参考文献)
- [1]猪中之魁“两头乌”[J]. 何麟喜. 大自然, 1991(04)
- [2]利用微卫星标记评估10个中国地方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D]. 李世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1)
- [3]藏猪MC1R及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张波.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7)
- [4]脾虚痰浊AS巴马小猪模型建立及冠脉AS通路基因差异性表达[D]. 姜钧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5]剑白香猪染色体核型及生产性能研究[D]. 曾琼. 贵州大学, 2006(11)
- [6]猪不同品种或发育阶段肌肉组织中差异表达EST的分离、鉴定和定位[D]. 潘佩文.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7]中国部分地方猪种微卫星DNA指纹的群体遗传学研究[D]. 王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
- [8]舌尖上的猪[J]. 陈孝渝. 集邮博览, 2019(01)
- [9]基于全基因组SNP对猪品种分子种质特性挖掘与保护的研究[D]. 李文婷.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10]三个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品种微卫星位点和RBPs家族基因SNPs的研究[D]. 公维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