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树脂牌号及其主要性能

各国树脂牌号及其主要性能

一、各国树脂牌号及其主要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峰[1](2017)在《形状记忆碳纤维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文中指出形状记忆聚合物是一种智能材料,它可在没有外界机械辅助条件下主动变形,完成“记忆初始态-固定变形态-恢复初始态”的形状记忆过程。将碳纤维材料作为增强体与其复合,可生产出高性能形状记忆碳纤维复合材料,兼顾两种材料的优异性能,但这种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3D打印技术可生产形状复杂的零件,将它应用于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对于促进形状记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和拓展3D打印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环氧树脂、聚乳酸(PLA)和氰酸脂三种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重要性能,设计了一种3D打印碳纤维复合材料工艺,测试了3D打印形状记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了3D打印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回复率情况,并对打印试样进行了性能表征。研究了形状记忆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本构关系,采用真空袋成型法制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动态和静态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比较了不同铺层方式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差异。实验还进行了碳纤维氰酸脂复合材料片层回复率与回复力的测试。设计了复合材料的3D打印工艺方案,根据该方案对reprap prusa i3打印机进行了改造和调试。并研究了以PLA为基体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为了提高打印性能,构建了打印机喷头的三维模型,研究分析了打印机挤出机构驱动力情况,分析了打印喷头的温度场。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碳纤维PLA复合材料线材,利用打印机成功打印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试件。研究了在不同打印温度、速度、层厚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打印试件的力学性能,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打印参数对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表征了3D打印复合材料试件的力学性能,利用扫描电镜表征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断口形貌特征、碳纤维在基体中的分布情况,探究了不同温度的碳纤维PLA复合材料中基体与增强体的形貌变化,测试了3D打印碳纤维PLA复合材料的形状回复情况。

吕立斌,荀勇[2](2010)在《预应力碳纤维织物增强混凝土簿板中织物的设计与生产》文中提出采用预应力织物增强混凝土簿板制作永久性模板或加固已有建筑,将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层更加密实,抗裂性能更好,并且更有利于高性能纤维在簿板开裂前,充分发挥高强度高弹模作用;预应力方法使簿板刚度提高,有利于簿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协同工作。介绍了碳/玻混编织物复合材料的设计过程,从原料的选择,织物形成的方式,织物的规格以及浸润剂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且对织物进行了简单的测试。

周大鹏[3](2005)在《快速成型与耐热、高强度酚醛注塑料的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酚醛注塑料具有制品成型快,产量高,质量优异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快速成型酚醛注塑料和耐热、高强度酚醛注塑料是其两个主要发展方向,另外对酚醛注塑料制品进行后固化处理可以强化其使用性能。本文主要对快速成型酚醛注塑料,耐热、高强度酚醛注塑料和酚醛注塑料制品后固化中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酚醛注塑料的成型性能主要涉及固化性能和流动行为两个方面,制备快速成型酚醛注塑料的技术关键在于合理解决快速固化与流动特性之间的矛盾。论文通过调控酚醛树脂结构,研究树脂的固化行为及其注塑料制备与成型过程中的化学流变特性,优化了制备工艺,有效地平衡了注塑料的固化成型性与流动特性间的关系。 首先考察了酚醛缩合反应体系中pH值、催化剂及物料配比等因素对酚醛树脂结构的影响,探索了高邻位酚醛树脂合成过程中影响反应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采用复合催化剂可以调控树脂的结构,得到不同O/P值(酚醛树脂链结构中的邻对位比)的酚醛树脂;控制反应后期羟甲基的浓度,可以抑制支化反应,使反应稳定地进行;用13C-NMR方法可定量地表征酚醛树脂的结构及其O/P值。 酚醛树脂的固化行为直接影响到其注塑料的成型与注塑制品的性能。本文分别采用DSC分析和抽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O/P值酚醛树脂的固化活化能及固化历程。发现酚醛树脂的固化活化能随着其O/P值的增加而降低,固化进程变得更加容易。在酚醛树脂的固化过程中,先形成大量微凝胶,形成微凝胶的速度随树脂O/P值的增加而加快;微凝胶继续相互碰撞挤压进一步形成固化网络结构,该过程为扩散控制,固化速度不受酚醛树脂O/P值的影响。提高固化温度或树脂的O/P值可有利于固化结构与组成的均一性。 为了调控快速成型酚醛注塑料的固化程度及平衡注塑料的成型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考察了辊炼工艺、树脂O/P值对酚醛注塑料的成型时间及流动特性的影响。发现树脂O/P值愈高,其注塑料的流动性随辊压温度或辊压时间的增加而

张贵清[4](2003)在《连续离子交换除镍电解液中微量铅锌的研究》文中提出镍电解液中除微量铅、锌是镍精炼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文针对现行镍电解液中固定床离子交换除微量铅锌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从镍电解液中离子交换除微量铅锌的方法,即密实移动床-流化床连续离子交换技术除铅锌新方法,并成功地将这一新方法实现了工业化。研究内容包括实验室固定床小试、离子交换平衡和动力学研究、密实移动床-流化床连续离子交换技术扩大试验、密实移动床-流化床连续离子交换技术工业化研究以及镍电解液中微量铅分析新方法的研究开发。 经筛选试验确定采用大孔弱碱性树脂D363和大孔强碱性树脂D201分别作为从镍电解液中离子交换除微量铅、锌的树脂,在小型固定床离子交换柱中考察了料液pH值、温度、接触时间对离子交换吸附铅锌的影响,测出了树脂的吸附容量并考察了树脂的解吸性能。结果表明,D363树脂和D201树脂不仅分别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除铅、锌能力,而且负载树脂用水即可解吸,解吸性能优越。D363树脂和D201树脂无论从交换除铅、锌能力、解吸性能方面还是从耐磨性、机械强度及抗污染能力方面均优于现行工业固定床离子交换工艺中使用的除铅树脂331和除锌树脂201×7。 采用搅拌瓶法研究了D363树脂交换除铅和D201树脂交换除锌的离子交换平衡和动力学。离子交换平衡研究结果表明,溶液Cl-浓度、酸度和温度对D363树脂离子交换吸附铅的平衡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最为显着,降低酸度和升高温度均不利于D363树脂对铅的吸附,但D201树脂离子交换吸附锌与D363树脂离子交换吸附铅不同,酸度和温度对其平衡影响甚微。研究发现,D363树脂离子交换铅和D201树脂离子交换锌的等温平衡线(q-c曲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为一直线。根据D363树脂离子交换铅的线性关系及温度对q-c曲线的影响,测出了D363树脂离子交换铅的ΔH和ΔS,得出了D363树脂吸附铅的饱和容量的计算公式。同样,根据D201树脂离子交换锌q-c曲线的线性关系,得出了计算D201树脂吸附锌的饱和容量计算公式。 离子交换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D201树脂吸附锌比D363树脂吸附铅的交换速率要慢,二者均为大孔树脂的微球扩散控制,根据试验得出了这两种离子交换过程的表观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 进行了D363树脂密实移动床-流化床连续离子交换除铅扩大试验,确定了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密实移动床一流化床连续离子交换设备的基本模式和操作方法。结果表明,密实移动床吸附除铅效果良好,其树脂的操作容量比固定床操作时树脂的穿透容量大1倍以上。密实移动床树脂移动顺利,不乱层,流化床解吸、再生速度快,耗水量小。密实移动床一流化床连续离子交换操作方便,设备运行稳定,试验重现性好,能够基本实现连续吸附操作。 研究了密实移动床一流化床连续离子交换法从镍电解液中除微量铅、锌的工业化,确定了离子交换除铅锌工序在整个镍电解液净化工艺中的位置及其工艺流程,设计并建立了密实移动床一流化床连续离子交换除铅、锌工业生产线,打通了工艺流程,成功地将这一除铅锌新方法实现了工业化。通过工业试生产,证明所设计的工业设备运行稳定,操作简单,易控制。工业试生产考察了工业设备的除铅锌效果,设备的处理能力,取得了各种工业操作参数和辅助材料消耗数据。结果表明,相对于工业固定床操作,工业密实移动床能够基本实现连续吸附操作,排放的负载树脂饱和度高,设备处理能力大;工业流化床强化了解吸再生过程,速度快,时间短,大大提高了解吸再生的工作效率,并且增强了系统对料液固体悬浮物的适应性。新工艺与现行工业固定床相比,树脂用量及设备投资大为降低,工业盐酸和自来水消耗大幅度减少,故投资成木和操作成本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针对目前镍电解液中微量铅分析方法操作烦杂、分析时间长、难以满足生产现场控制需要的问题,利用D363吸附除铅的良好性能,首次开发了一种快速有效的镍电解液微量铅的分析新方法,即流动注射离子交换在线富集分离一原子吸收检测法,确定了该方法的工艺条件。该方法操作简易,快速、准确,与原有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邱伟娟[5](2002)在《M46J/QY8911-Ⅱ复合材料预浸纱制备与缠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新型高推比发动机为背景,重点研究树脂基缠绕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中应用的基础问题。通过制定合理的工艺和大量的反复实验,主要完成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针对缠绕工艺特点,对QY8911-Ⅱ双马来树脂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通过测试数据及对大量数据分析,确定了用QY8911—Ⅱ进行加热缠绕的合理工艺窗口,指明了用QY8911-Ⅱ进行加热缠绕工艺的可行性; 2)开展了预浸纱制备工艺实验研究,通过反复调试获得了满意的工艺参数,制备出了满足工艺要求的预浸纱,为M46J/QY8911-Ⅱ缠绕复合材料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3)用M46J/QY8911-Ⅱ完成了复合材料NOL环的缠绕与制备,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周智彦,庞洪岸[6](1989)在《我国抗静电聚丙烯纤维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抗静电纤维及织物的制备方法,综述了我国抗静电聚丙烯纤维的进展。在聚丙烯树脂内添加抗静电剂进行共混纺丝是制备聚丙烯抗静电纤维的主要方法,产品主要为BCF地毯纱和丙纶复丝。服用细旦丝和装饰用中粗旦丝是其发展趋势。

张国基[7](1987)在《新型电缆屏蔽护层材料—EAA型复合铝带》文中研究说明 一、前言对于电缆护套来说,采用塑料复合金属带有三大好处:可以与电缆护套粘附在一起,形成一个机械性能优良的粘接护套;当复合金属带纵包在缆芯上时,纵包缝可热封,使复合金属带呈一圆筒状,从而给电缆提供了一层可靠的防潮层;保护为电缆提供屏蔽作用的金属层免遭腐蚀。由于上述原因,各国对于塑料复合金属带进行了开发研究。金属带主要有铝带、钢带和铜带。为了改善其弯曲性可以轧纹;为了防锈蚀,钢带可以镀锡或镀铬。塑料层主要是聚乙烯或乙烯共聚物树脂,其具有拉伸强度大,对金属粘合力牢,热封强度大,熔点低等特点。本文采用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黄颖[8](1984)在《关于均孔型离子交换树脂的一些情况》文中认为 (一)概述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不溶于水、酸、碱、盐和各种有机溶剂、能和外界溶液进行离子交换的高分子化合物。为了使这种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上述不溶于各种溶液、溶剂的特性,必须将这种高分子化合物交联成网状——或者更确切一些说——交联成体型结构。在苯乙烯系离子交换树脂中,通常采用二乙烯苯作交联剂。所谓交联度,就是指在

张孝传[9](1982)在《西欧PVC窗框的生产和应用》文中认为 将PVC用于建筑是我国增加聚氯乙烯硬制品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筑上的以塑代木工作已经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我国在建筑上已应用了一些硬质聚氯乙烯制品,并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面临的任务仍很繁重,不少地方正在从事PVC异型材的研制和生

陈永健[10](1976)在《西德离子交换树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西德离子交换树脂的牌号为Lewatit,制造厂为拜耳(Bayer)染料工厂。西德树脂的详细牌号及主要性能见本刊《各国树脂牌号及其主要性能》。

二、各国树脂牌号及其主要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各国树脂牌号及其主要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形状记忆碳纤维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形状记忆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概述
        1.2.1 SMP的形状记忆变形机理
        1.2.2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发展及应用
    1.3 碳纤维生产工艺研究现状
    1.4 3D打印复合材料技术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碳纤维复合材料 3D打印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形状记忆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与制备
    2.1 形状记忆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本构关系研究
        2.1.1 形状记忆聚合物本构关系的研究
        2.1.2 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本构关系的研究
    2.2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实验制备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环氧板的制备
        2.2.3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
        2.2.4 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2.2.5 氰酸脂复合材料回复率与回复力测试
    2.3 碳纤维PLA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3D打印工艺研究与设备性能分析
    3.1 碳纤维复合材料 3D打印方案设计
        3.1.1 碳纤维复合材料 3D打印方案设计
        3.1.2 Rep Rap Prusa i33D打印机介绍
    3.2 3D打印机驱动力与喷头温度场分析
        3.2.1 熔融沉积打印机挤出驱动力分析
        3.2.2 3D打印机喷头温度场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纤维PLA复合材料 3D打印制备与研究
    4.1 PLA 3D打印耗材制备及回复实验
    4.2 碳纤维PLA复合材料 3D打印
        4.2.1 碳纤维PLA复合材料 3D打印耗材制备
        4.2.2 碳纤维复合材料回复实验与力学实验
        4.2.3 不同打印温度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4.2.4 不同速度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4.2.5 不同层厚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3D打印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测试
    5.1 3D打印碳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5.1.1 3D打印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测试
        5.1.2 不同温度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5.2 扫描电镜分析
    5.3 3D打印复合材料形状记忆回复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快速成型与耐热、高强度酚醛注塑料的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内容
    References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酚醛树脂
        2.1.1 酚醛树脂的发展历史
        2.1.2 酚醛树脂的合成
        2.1.3 酚醛树脂的应用
        2.1.4 酚醛树脂的现状及发展
    2.2 酚醛注塑料
        2.2.1 酚醛注塑料的组分
        2.2.1.1 酚醛树脂
        2.2.1.2 填料
        2.2.1.3 固化剂及助固化剂
        2.2.1.4 增塑剂
        2.2.1.5 润滑剂
        2.2.2 酚醛注塑料的发展
    2.3 快速成型酚醛注塑料
        2.3.1 高邻位酚醛树脂的合成进展
        2.3.2 酚醛树脂的固化行为研究
        2.3.3 酚醛注塑料的流变行为研究
    2.4 耐热、高强度酚醛注塑料的研究
        2.4.1 酚醛树脂的耐热、高强度改性
        2.4.2 填料增强耐热、高强度酚醛注塑料
    2.5 酚醛复合材料的粘弹性研究
    2.6 酚醛注塑料制件后固化行为研究
    References
上篇 快速成型酚醛注塑料
    第三章 高邻位酚醛树脂合成与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聚合
        3.2.4 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选择
        3.3.2 高邻位酚醛树脂反应历程分析
        3.3.3 反应稳定性研究
        3.3.3.1 加成阶段
        3.3.3.2 缩聚阶段
        3.3.4 高邻位酚醛树脂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3.3.4.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3.4.2 P/F的影响
        3.3.4.3 反应体系pH值的影响
        3.3.4.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5 Novolac型酚醛树脂邻对位结构的表征
        3.3.5.1 酚醛树脂的红外光谱(FT-IR)表征
        3.3.5.2 酚醛树脂的核磁共振(NMR)表征
        3.4 结论
        References
    第四章 不同邻对位比酚醛树脂的固化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准备及其基本性能
        4.2.2 DSC实验
        4.2.3 抽提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SC法研究酚醛树脂的固化行为
        4.3.1.1 不同O/P值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活化能求解
        4.3.1.2 不同O/P值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历程分析
        4.3.1.3 不同O/P值酚醛树脂固化反应速率
        4.3.2 抽提法研究酚醛树脂的固化进程
        4.3.2.1 抽提条件的确定
        4.3.2.2 树脂的O/P值对酚醛树脂两阶段固化速度的影响
        4.3.2.3 不同O/P值酚醛树脂的固化历程分析
        4.4 结论
        References
    第五章 快速成型酚醛注塑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与仪器
        5.2.2 制备工艺
        5.2.3 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制备工艺的影响
        5.3.1.1 工作辊温度的影响
        5.3.1.2 辅助辊筒温度的影响
        5.3.1.3 辊压时间的影响
        5.3.2 酚醛树脂O/P值的影响
        5.3.3 不同O/P值酚醛树脂注塑料的注塑性能及其他性能
        5.4 结论
        References
    第六章 酚醛注塑料的化学淹变行为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流变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等温流变行为
        6.3.2 流变模型的建立
        6.3.3 动态流变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测
        6.4 结论
        References
    第七章 镁盐晶须原位复合酚醛树脂及其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原料准备
        7.2.2 镁盐晶须酚醛树脂复合物的制备
        7.2.3 性能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酚醛树脂体系的选择
        7.3.2 镁盐晶须的表面改性
        7.3.2.1 晶须表面的偶联机理
        7.3.2.2 偶联剂的选择
        7.3.2.3 偶联方法的比较
        7.3.2.4 偶联剂的用量
        7.3.3 镁盐晶须的分散
        7.3.4 晶须含量对复合体系性能的影响
        7.3.4.1 镁盐晶须酚醛树脂复合物的热稳定性
        7.3.4.2 固化性能
        7.3.4.3 力学性能
        7.3.4.4 注塑性能
        7.4 结论
        References
中篇 玻璃纤维增强耐热、高强度酚醛注塑料
    第八章 玻纤增强复配酚醛树脂体系注塑料的研究
        8.1 前言
        8.2 实验部分
        8.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8.2.2 注塑料配方
        8.2.3 注塑料制备工艺
        8.2.4 注塑料性能表征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8.3.1 树脂基质和固化体系
        8.3.2 玻纤的预处理
        8.3.3 玻纤的分散
        8.3.4 玻纤增强酚醛注塑料的性能
        8.3.4.1 力学性能
        8.3.4.2 耐热性能
        8.3.4.3 流变性能
        8.4 结论
        References
    第九章 玻纤增强复配酚醛树脂注塑料制件的粘弹性研究
        9.1 前言
        9.2 实验部分
        9.2.1 实验原料
        9.2.2 DMA测试
        9.3 结果与讨论
        9.3.1.动态粘弹变化历程分析
        9.3.2 建立模量主曲线
        9.3.3 动态粘弹模型的建立
        9.3.4 过渡态描述
        9.4 结论
        References
    第十章 N-苯基马来酰亚胺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10.1.引言
        10.2 实验部分
        10.2.1 实验原料
        10.2.2 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
        10.2.3 结构与性能表征
        10.3 结果与讨论
        10.3.1 N-苯基马来酰亚胺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
        10.3.2 PPMF树脂的结构表征
        10.3.3 改性酚醛树脂的固化性能
        10.3.4 改性酚醛树脂的耐热性能
        10.4 结论
        References
下篇 不同填科体系增强酚醛注塑料制件的后固化行为研究
    第十一章 不同填料体系增强酚醛注塑料制件的后固化行为研究
        11.1前言
        11.2 实验部分
        11.2.1 实验原料
        11.2.2 样条制备
        11.2.2.1 样条制备基本配方
        11.2.2.2 样条压制
        11.2.3 后固化试验
        11.2.4 性能表征
        1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11.3.1 耐热性能
        11.3.2 力学性能
        11.3.2.1 冲击强度(缺口)
        11.3.2.2 弯曲性能
        11.3.3 吸水性能
        11.3.4 电性能
        11.3.5 重量损失
        11.4 结论
        References
    第十二章 结论
致谢

(4)连续离子交换除镍电解液中微量铅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论
    1.1 镍精炼过程概述
    1.2 镍电解液中的除铅、锌方法
    1.3 离子交换技术发展概述
    1.4 课题的来源及其背景
    1.5 镍电解液中离子交换除微量铅锌新方法设想及其可行性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固定床离子交换除铅、锌方法实验室研究
    2.1 引言
    2.2 离子交换除铅、锌原理
    2.3 实验研究方法
    2.4 离子交换除微量铅
    2.5 离子交换除微量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子交换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研究方法
    3.3 D363树脂吸附铅的平衡和动力学
    3.4 D201树脂吸附锌的平衡和动力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密实移动床-流化床连续离子交换技术除铅扩大实验
    4.1 引言
    4.2 密实移动床-流化床装置模型选择
    4.3 试验研究方法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密 实移动床-流化床连续离子交换除铅锌的工业化研究
    5.1 引言
    5.2 工艺流程
    5.3 密实移动床、流化床工业化设备的设计依据
    5.4 工业试生产的设备及运行方法
    5.5 工业试生产运行效果
    5.6 工业化装置的扩产方案探讨
    5.7 废水处理问题
    5.8 经济效益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动注射-原子吸收在线检测镍电解液中微量铅新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研究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完成的成果

(5)M46J/QY8911-Ⅱ复合材料预浸纱制备与缠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中的应用
    1.2 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
    1.3 纤维缠绕技术简介
        1.3.1 纤维缠绕技术的发展历史
        1.3.2 纤维缠绕技术及其分类
        1.3.3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的特性
        1.3.4 纤维缠绕技术的应用
        1.3.5 缠绕工艺简介
    1.4 实验用原材料
        1.4.1 M46J碳纤维性能
        1.4.2 QY8911—Ⅱ树脂简介
    1.5 研究的问题
    1.6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用DSC研究QY8911—Ⅱ加热缠绕工艺
    2.1 引言
    2.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的测试原理
        2.2.1 差示扫描量热法定义
        2.2.2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原理
        2.2.3 功率补偿型DSC工作原理
        2.2.4 影响差示扫描量热法曲线的因素
        2.2.5 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应用
    2.3 用DSC研究QY8911—Ⅱ缠绕工艺
        2.3.1 主要原材料
        2.3.2 仪器及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工艺窗口确定
        2.3.5 结论
第三章 预浸纱成型设备的设计与制造
    3.1 设备设计
        3.1.1 实验系统示意图
        3.1.2 浸胶槽设计
        3.1.3 张力控制装置设计
        3.1.4 烘道设计
    3.2 系统调试
第四章 溶剂一步法预浸纱制备工艺研究
    4.1 预浸纱的制备工艺简介
        4.1.1 溶液浸渍法
        4.1.2 热熔法
        4.1.3 预浸纱性能
        4.1.4 缠绕工艺参数的选择
    4.2 预浸纱的制备过程
        4.2.1 预浸纱制备所用原材料
        4.2.2 预浸试验条件
        4.2.3 性能试验方法
        4.2.4 预浸纱的制备步骤
    4.3 预浸纱性能分析
        4.3.1 前期准备工作
        4.3.2 含胶量测定
        4.3.3 数据计算与分析
    4.4 NOL环试样性能测试
        4.4.1 NOL制备
        4.4.2 NOL环性能实验
    4.5 结论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工作
    5.2 后继工作展望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四、各国树脂牌号及其主要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形状记忆碳纤维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D]. 王国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2]预应力碳纤维织物增强混凝土簿板中织物的设计与生产[J]. 吕立斌,荀勇.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3]快速成型与耐热、高强度酚醛注塑料的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D]. 周大鹏. 浙江大学, 2005(06)
  • [4]连续离子交换除镍电解液中微量铅锌的研究[D]. 张贵清. 中南大学, 2003(04)
  • [5]M46J/QY8911-Ⅱ复合材料预浸纱制备与缠绕技术研究[D]. 邱伟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2(02)
  • [6]我国抗静电聚丙烯纤维进展[J]. 周智彦,庞洪岸. 现代化工, 1989(02)
  • [7]新型电缆屏蔽护层材料—EAA型复合铝带[J]. 张国基. 塑料, 1987(03)
  • [8]关于均孔型离子交换树脂的一些情况[J]. 黄颖. 净水技术, 1984(01)
  • [9]西欧PVC窗框的生产和应用[J]. 张孝传. 塑料科技, 1982(01)
  • [10]西德离子交换树脂[J]. 陈永健. 电力技术通讯, 1976(S2)

标签:;  ;  ;  ;  ;  

各国树脂牌号及其主要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