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和运煤车调查报告

矿山和运煤车调查报告

一、矿、煤车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乌云[1](2019)在《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化过程改变了中国内陆边疆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每个时期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从北部屏藩到抗战边疆,再成为现代国家的边境,如今又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桥梁的使命,互通世界。本文以民族学为视角、历史学为基础,结合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理论,选择乌拉特地区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小见大”,全面梳理了内蒙古边境地区从边缘到中心、从边疆到边境、再从无国界线到最终确定边界的历史,探究了新的国际格局下中蒙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以期还原真实的边境历史。而这一历史并不仅限于“政治型”的大历史,也关乎不同边境群体的小历史,为人们展现更全面的边疆画卷,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意义所在。乌拉特地区历史变迁是近代中国北部边疆历史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国家边界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条约下与各国之间一种新的合作共赢。也是中国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为止的百年文明复兴历程,由弱变强,为打造互联互通的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最现实写照。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旨在说明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综述、基本史料以及研究方法等。正文部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面对外蒙古宣布独立、中苏交往以及日本侵略战争等不同历史危机与挑战,采取的立场和发挥的历史作用。二,建国初在同盟阵营下的中蒙“蜜月”期,内蒙古边境地区从传统边疆转变为现代边境地区,经历了看似和睦、并伴随了人畜越境、移民涌向边疆等不同的过渡状态。三,中苏关系恶化影响下,随着中蒙两国边境矛盾的加深,内蒙古边境地区又成为主要战备区之一,促进了边界的确定,进一步推动了现代边境制度的形成。四,随着国际格局变化,中蒙开启全面开放时代,双方互设口岸进行对外贸易,内蒙古边境地区又变成全球化视野下的经济合作区域,也成为了不同政治实体和社会文化接触的主要场域。五,进入21世纪,中蒙开启战略伙伴关系,内蒙古边境地区又有了新局面,口岸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成为了跨界民族的聚居地。结论部分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实施,不断巩固和扩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它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开世界范围内区域合作的新局面。而内蒙古边境地区作为互联互通中国与世界的主要通道和窗口,发挥了桥头堡作用,带来了中蒙两国发展的新机遇。

宋铁勇[2](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指出“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白鹏晓[3](2020)在《满铁对中国华北煤矿资源的掠夺研究(1931-1945)》文中研究指明“满铁”全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日本政府在日俄战争后为“经营满洲”而设立的执行机构。“满铁的一切措施都秉承日本政府的意图,并受日本军部和关东军的指挥。”(1)它具有殖民侵略机构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企业的双重性。在日本侵华期间,煤炭作为重要的军需资源,在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这一时期满铁对华北煤矿资源的掠夺为研究对象,重点探析满铁对华北煤矿的调查、掠夺及因此而产生的危害,并以井陉煤矿为例进行个案分析,具体探究满铁对资源的掠夺情况,揭露其侵华罪行。日本侵华期间,满铁作为日本侵华的急先锋,在九一八事变后加紧侵略华北。它不仅为日本政府与军部提供物资支持,还积极“接收”并经营中国华北重要的煤矿产业,巩固日本政府占领的“成果”,充当日本殖民渗透和势力扩张的工具,积极配合日军的侵略活动。此外,满铁投资多家大型矿业公司,与其它垄断资本一道“开发”并掠夺华北煤矿资源。满铁对华北煤矿资源的掠夺,沉重打击了华北民族资本,制约了华北煤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摧残了华北人民,扼制了华北乃至中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周新富[4](2020)在《民国时期西北煤矿厂研究(1934-1949)》文中提出近代以来,山西各地兴起了开办煤矿的热潮。在20世纪初的争矿运动中,山西士绅、商人创办了保晋矿务公司,标志着山西近代煤矿业起步。辛亥革命后,随着一系列政府矿业法令的接连出台,全国掀起了振兴实业的热潮,各地官僚、商人纷纷来晋投资兴矿,山西煤矿业开始快速发展。其中,成立于1934年的西北煤矿厂是近代山西煤矿业的典型代表,作为自保晋矿务公司、晋北矿务局之后的又一大型煤矿企业,西北煤矿厂在山西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坏境下形成了其独具一帜的发展模式。西北煤矿厂在组织管理方面,实行厂长责任制,采取三层五级的垂直领导,责任落实到人,并设有专门的奖惩机制;在煤炭生产方面,整合小煤窑以扩大煤矿规模,引进先进机器设备积极进行技术改良,制定相应的生产奖励机制;在煤炭运输方面,引进轨道矿车、电绞车等机器设备,修建各类岔道、各铁路支线、煤库和煤炭贮藏处,并设立铁路运输管理处负责统筹调度;在煤炭销售方面,设立售煤机构,实行分产合销的销售策略,改善煤炭运输条件和销售网络。作为阎锡山创办的官办煤矿厂,其命运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坏境、阎当局的发展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与其他近代煤矿所不同的办厂特点。当然,其发展也受到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经营管理上的种种弊端所影响。深入研究西北煤矿厂的管理经营,不仅对研究近代山西煤矿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参考意义,而且对探索山西工业近代化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叶雪洁[5](2017)在《现代矿业科技的引进与淮南煤矿的早期发展(1909-1949)》文中提出淮南是全国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和全国六大煤电基地之一。淮南煤矿曾是中国人自己开发和经营的为数不多的大型煤矿,是我国近代新式煤矿的缩影,现代矿业科技在淮南煤矿的发展过程中地位独特,作用特殊。本文在研究中,以新中国成立之前淮南煤矿四十年的发展历史为对象,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新旧历史史料,运用数据分析法、比对法和综合分析法,通过对近代淮南煤矿的科技发展历程和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历史事件加以研究,以期找到现代矿业科技的引进与淮南煤矿早期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以丰富的档案资料,梳理和还原了与淮南矿业科技有关的四个不同发展历史时期:一是(1909-1928年)现代开采技术的起步时期。商办性质的淮南大通煤矿,其主要生产方式以人工开采为主。二是(1928-1937年)煤矿科技发展的“黄金十年”时期。官办国营的淮南煤矿局通过矿业科技的引进和生产运销模式的有效组织,使淮南煤矿一跃成为国民政府经营最为成功的国有企业。三是(1938-1945年)日本统治下煤炭开采技术的停滞和倒退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以人工开采代替机械生产的煤炭采掘技术的停滞和倒退。四是(1945-1949年)战后矿业科技的全面恢复和提升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大量前沿技术的引进、矿业人才培养,以及向美援会寻求资金和技术上的援助,使得淮南煤矿的机械化开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在对以上四个历史时期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同时,还从四个不同侧面还原和归纳了淮南矿业科技的重大历史进程和科研成果:一是有关淮南煤田的地质学理论和勘探技术。从淮南地质构造理论到推断淮南八公山新煤田的存在;从地质勘测规范的确立,到淮南新煤田的“一钻得煤”,以及后来谢家荣先生“大淮南盆地”的提出。二是以全新的经济地质学视角,阐述了淮南煤矿在我国经济地质学发展中的历史贡献。淮南新煤田的发现是谢家荣先生经济地质学思想在淮南煤矿的成功实践,是经济地质学理论用于指导实践的有力例证,提醒人们应当重视地质矿产资源的“经济”特性。三是对淮南近代矿业科技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地归纳总结。包括政治经济环境的分析,先进技术理念、设备的引进,矿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煤炭产、运、销的有效组织管理。四是考证了淮南煤炭的深加工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早期实践。内容涵盖当时条件下的煤质分析,炼焦科学试验,合煤法炼焦的选择,以及借助上海先进的科研条件为淮南煤炭进行各种检测实验,此举可看成是今天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早期实践。通过对淮南煤矿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的总结分析,得出以下五点重要启示:一是提高对煤炭资源的重要性认识。煤炭是工业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从国家层面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二是加大对矿业经济的政策支持。要加大对煤矿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税收和财政投入带来的撬动效应,做大做强矿业经济。三是发挥好科学技术在矿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四是统筹协调矿业发展。矿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科学有效地组织好、统筹好煤矿企业和地方的关系,以及企业在生产、运输和市场营销等领域中的诸多因素。五是正确把握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以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为指导,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强化两型城市建设,为众多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郭文娜[6](2015)在《1929-1945年大同煤矿的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大同煤矿储量丰富,尤其以出产优质动力煤着称于世,在世界煤炭工业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代以来,自德国人李希霍芬之后,相继有不少中外人士都对山西的煤炭资源储量进行过勘探和宏观估算,从而引发了世人包括晋人在内对山西煤炭资源异常关注,兴起了开矿兴业的热潮,由此也展开了对于煤炭资源的权力争夺。近代大同煤矿也是在此背景下逐步展开运营的。本文以1929年晋北矿务局建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这个时段内的大同煤矿为考察对象,以此来探讨大同煤矿在此期间的企业发展史。近代山西人民发动了一系列争矿权运动,山西民族资本经营的煤矿由此获得了生存和发展,促进了山西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勃兴。山西近代煤矿业首由民办开始,自保晋公司成立以来,山西采煤业逐渐从手工开采进入到半机械化采掘时代,标志着山西民族资本煤炭企业的诞生。1909年以民族资本创办的大同保晋矿务分公司成立,拥有近代第一对半机械化矿井——忻州窑竖井,此乃大同近代采煤业的发轫。1929年,秉承阎锡山的旨意,山西成立了晋北矿务局,该局以阎锡山所操纵的官僚资本为主,在阎氏的扶持下,晋北矿务局发展迅速,逐渐垄断了大同煤业。从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日军占领了大同煤矿。根据日本关东军命令,大同煤矿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经营管理。在1940年1月10日经日本政府批准,华北开发公司、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出资4000万元创办了大同煤矿株式会社,大同煤矿成为开滦煤矿式的华北最大的煤矿公司。日军侵占大同煤矿期间,实行“以人换煤”的政策,奴役劳工进行野蛮的掠夺式开采。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大同煤矿重新由阎锡山接收。本文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具体展示大同煤矿在复杂历史背景下的曲折运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闫觅[7](2015)在《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工业建筑入手,以保护再利用为切入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关注点常在于建筑的空间、结构、风格等方面,所建立的工业遗产认定和保护体系也以从工业建筑为基准。但是工业遗产不应该局限于工业建筑,还应包括工艺流程、机器设备、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应该纵观整体,只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才能对其准确的定位。天津作为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中心,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更反映了天津和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再到日本占领的萧条时期,天津作为早期的开埠城市,俨然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同样天津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它反映当时中外之间的政治、权利、利益错综复杂的关系。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工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华资工业进行资源掠夺和物资倾销,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探寻工业发展的途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因此选择天津这个叱咤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更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全貌。本文首先对中国现存的近代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将中国现存的工业遗产分为七个工业遗产群,选取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理清工业发展脉络,并提出工业遗产行业的分类标准,对现存遗产从历史、行业、形态和保护级别四个方面的遗产构成分析,并总结出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特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城市、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构建了遗产群的“群-链-点”的阶梯模式,通过对军工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化工产业链以及公用设施中的典型案例的历史研究,明确了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从最初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到最后精英阶层终于利用所习得的知识开展技术创新这一发展历程;在工业的建设选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中方与西方之间的角力与博弈;工业建筑的形式风格与功能布局从中体西化演变为全盘西化,最后发展到以功能为主的厂区格局,揭示了旧直隶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工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评估提供基础。工业遗产群是针对区域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的保护理念,本文根据《下塔吉尔宪章》、《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中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定标准,分析了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定位,为天津工业遗产群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王林楠[8](2010)在《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研究(1895-1931)》文中研究说明受所处自然环境和区域社会环境的影响,东北煤炭资源开发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本文以1931年以前的东北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线,通过分析当时区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政治因素,特别是当时区内日本殖民者对区内煤炭资源的抢占和开发等特殊的情况,对区内煤炭资源开发格局的变迁和整体发展态势加以评估和讨论。论文的主体共有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东北煤炭资源存在情况的总体概述。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东北地区煤炭资源的分布、储藏情况以及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总体评述。作为文章的整体基础,该部分在论述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及水系分布等相关情况的同时,着重讨论了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储藏情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在资源的区划问题上,本章打破以往单一的以行政区划作为依据的做法,采引地质矿产学科中含煤区的概念,依照煤炭所属地质年代进行分类,并结合东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对煤炭的地理分布情形进行重新的区划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东北煤炭的储量、品质以及空间区位特征进行细致的论述。在论述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的同时,本章将历经弛禁之变后的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作为煤炭资源开发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加以讨论,分析区域政治环境、经济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并对这一时期对东北地区煤炭资源的勘测活动及储量的估算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煤炭资源开发的空间格局。以第一章对东北煤炭资源分布的情况为基础,讨论近代区内煤炭资源开发空间布局特点及形成过程,分析各种自然、社会因素在格局的变化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虽然在资源分布上并不存在关内那种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同样受到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开发的水平在总体上却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失衡的态势。与关内华北地区的开滦煤矿相似,由日系满铁抢占开发的抚顺煤矿,由于其背后日本帝国主义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该矿的开采规模和技术条件远远超越区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加速资源掠夺的同时,依靠铁路和日渐膨胀的殖民工商业体系所形成的市场垄断体系严重的抑制了东北其他地方煤矿业的发展和煤炭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在区内形成了一支独大的局面。而同期北部,如松花江流域丰富的煤炭资源却受到包括日系抚顺煤矿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干扰,发展缓慢。1920年代中后期,华营铁路体系的延伸带动了沿线煤炭采掘业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开发局面,为日后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的格局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资源、资本、劳动力是近代工业生产环节的三大要素,这三种要素在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作用各不相同,并充分的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东北地区的煤炭并未体现出如关内一般鲜明的南北失衡的特点,因此资源及储量的分布状态同当时煤炭开发格局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应关系,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品质或埋藏条件对局部区域的开采经营的影响;劳动力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是否充足方面,多集中于有条件从事大规模开采活动的新式煤矿之中,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东北地区仍属于个别现象,大多数煤矿大都实行所谓的包采制度,劳工数量并不固定,且矿方与劳工之间尚未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稳定的直辖管理关系。相比较而言,资本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且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资本的多寡,而在于是否具备有效稳妥的积聚方式,民营资本的羸弱向来被视为近代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短板,但背后更重要的则是缺少成熟有效的融资和积聚方式来实现社会财富向资本的转化。相比之下,日系满铁则通过融资渠道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充足的资本得以开展大规模的开采掠夺活动,而以奉系军阀为首的官僚体系则可以凭借手中的政治经济权利满足煤矿开采对资本的需求。于是,不同属性的资本在特定的时代中对东北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异。第四部分:煤炭资源开发中的败笔—阜新煤矿。不同于区内其他煤矿的发展,阜新煤矿是东北地区储量最为丰富,也是受到时局变迁和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开发最为缓慢、曲折和失败的大型煤田。由于在1931年前当地交通条件和区内北票等煤矿竞争的影响,阜新煤矿的开发是极为有限和缓慢的,日系满铁和奉系地方当局在区内针对矿权的斗争进一步迟滞了铁路运输等相关条件的改善,煤炭资源开采一度陷入僵局,对资源的控制一度超越开发成为主要目标。而在东北地区沦陷后,因应战争的需求,日本殖民者对该矿开展了区内最为野蛮的掠夺式开采,在产量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的同时,该矿原有的矿床结构和周边地质、自然环境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大大减损了阜新煤矿的开采寿命,成为近代区内煤炭资源开发最为失败的个案。第五部分:抚顺煤矿—现代因素的集大成者。作为区内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矿,抚顺煤矿在日本殖民侵略者的控制下,成为长期影响和左右东北煤炭整体开发水平的重要因素。本章以抚顺煤矿产量增长的构成为切入点,将整个过程分为生产导向期和市场导向期两个部分,通过讨论抚顺煤矿在1931年之前殖民开发的发展情况,包括开采规模的迅速膨胀和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以及其利用日系发达的铁路运输系统在区内外煤炭市场的垄断扩张过程,分析抚顺煤矿在区内形成一支独大局面的成因。第六部分,在前五个部分的基础之上,梳理近代东北煤炭开发的历史轨迹,分析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的时间脉络和整体状况,并重点讨论诸如铁路、技术设备等新式因素的相继出现,以及日、俄等殖民者对东北煤炭资源掠夺的日渐深入,对区内原有的煤炭开发体系的发展所产生的复杂的影响。受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区内原有的开发体系加速了转型和分化速度,而失衡的开发态势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固定下来的。第七部分:近代东北煤炭资源的开发从整体上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开发过程,既有以日系满铁为代表的外来殖民开发体系的开采掠夺,也有本国的开发体系按照历史和社会经济前进的轨迹逐步发展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开发体系共存于同一个空间之下,造就了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的特殊形态,特别是殖民者的开发掠夺体系的膨胀和扩张,不但打乱了区内煤炭资源开发的整体发展步伐,加速了区内原有的传统开发体系的分化和转型,同时也以自身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绝对优势造就了东北区域畸形的煤炭资源开发优势和南北失衡的开发格局。

王瑛[9](2011)在《1937-1945年间日本对井陉煤矿的掠夺与“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代,煤炭作为当时世界工业的主要能源,是一切轻重工业和交通的主要原动力,更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1937-1945年日军侵华时期,亦将煤炭列为其重要的掠夺物资。本文以这一时期日军对井陉煤矿的占领为研究对象,重点介绍了日军对井陉煤矿的占领过程、掠夺破坏、开发管理等内容。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日军侵华的实质。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1937-1945年间日本对井陉煤矿的掠夺与开发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日本对井陉煤矿的侵占与掠夺。战争中,日本对强粘结性烟煤的急需,使其觊觎井陉煤矿。随之展开对井陉煤矿的占领和掠夺,并分别于1937年10月11日和1938年5月13日占领井陉矿和正丰矿,随之展开了对井陉煤矿长达八年之久的掠夺破坏,共掠走井陉煤矿煤炭资源827.845万吨。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日本对井陉煤矿的“开发”与管理。为了更多的掠夺井陉煤碳资源,日军制定详细的“开发”计划,对井陉矿、正丰矿分级组织管理,并改善交通条件、建立华北石炭贩卖股份有限公司及石家庄储煤场,日军从产、运、销等各个方面都对井陉煤矿进行改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更多更迅速的掠夺煤炭资源。第三部分,主要揭露了日本对井陉矿工的高压统制与矿工的反抗斗争。日军在占领井陉煤矿的八年中,矿难频发,矿工死伤不断;日军还用汉奸和特务统制压迫工人,在这种高压统制下,井陉、正丰煤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斗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速掠夺井陉煤炭资源的同时,更加速了它的灭亡。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井陉煤矿工人在井陉县党委的领导下坚持战斗,井陉煤矿最终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日本对井陉煤矿的掠夺破坏和“开发”管理,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论文认为,日军在占领井陉、正丰煤矿初期,采取军事管理,垄断煤炭资源的开采,在严酷的管制下煤矿生产得以初步恢复;日军不断完善煤矿的交通运输网,也在客观上影响着煤矿周围的城市化进程。但是,日军的这些“开发”手段和措施都是以掠夺井陉煤炭资源为目的的,掠夺性开发贯穿于日军统治井陉煤矿的整个历史过程。

张学见[10](2012)在《青岛港、胶济铁路与沿线经济变迁(1898-1937) ——现代交通体系视域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青岛从此沦为德占区,以此为契机,胶济铁路这一年正式开工兴筑,并于1904年全线开通。在此期间,青岛港也得以兴建。贯通鲁省南北部,并在济南与胶济铁路对接的津浦铁路也于1912年全线开通。从1903年至抗战前夕,山东公路建设开始起步,而这些已修的公路多围绕胶济铁路而建。由于山东境内的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网络尚不完善,运输能力还很有限,传统的水运、海运运输方式在近代山东并没有消失,其继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这些以水运、海运为主的传统运输方式与以铁路、公路为代表的现代运输载体,组成了一个近代山东新旧相间的运输网络,而它们的关系也很复杂,合作中夹杂着冲突。胶济铁路从1904年修竣,并开始营运,至抗战前的1937年,历经德占、日占、中国政府管理三个时期。这期间胶济铁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运输客货能力逐渐提高,然而近代山东乃至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决定了胶济铁路除了饱受战争摧残外,还有诸如税捐、日债、管理机构腐朽、疫情与匪患、自然灾害与人为浪费、中外官商的巧取豪夺等因素影响其运输业的发展,这导致了胶济铁路一直盈利不佳。胶济铁路作为现代交通方式嵌入鲁省境内,是西方近代物质文明东渐的一部分。铁路作为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产物,其社会功用的最大化,由于受近代中国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制约,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其现代性的一面,还是在以下多个方面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先后贯穿济南,济南虽然作为鲁省政治中枢的角色并没有改变,但其经济职能、经济地位在跃升。近代济南在东西、南北铁路两大干线的牵引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不过胶济铁路沿线其他中小城市并非都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决定一个城市发展趋向的因素很多,交通只是其中之一。胶州紧邻青岛、周村紧邻济南,由于区域经济资源有限,且具有积聚效应,当胶济铁路出现则引起这些资源过分向青岛、济南倾斜,最终导致其逆反性衰落。而近代胶济铁路沿线旅游业、转运业的兴起及铁展会在青岛的举办,则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体现。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的主要动机,就是方便运销以淄博为代表的鲁省中部煤炭。实际上胶济铁路修竣后对其沿线煤矿业的产、运、销乃至其自身采煤生产方式的革新,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过随着胶济铁路1922年从日人手中收回后,胶济铁路沿线煤矿与胶济铁路管理当局分属不同利益主体,它们在总体合作中还伴有冲突和争吵。此外还有诸如胶济铁路当局对华洋煤矿所采取的歧视性政策、天灾人祸、日煤倾销以及胶济铁路本身的运力不足等因素,严重地困扰着胶济铁路沿线煤矿业的发展。为此山东当局以及胶济铁路当局不得不采取诸如筹建鲁东煤业产销合作公司、收买博山轻便铁路、增购车辆、更换重轨来促进胶济铁路沿线煤矿业的健康发展。以美烟在山东中部广泛种植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为例,山东区域农业经济,也深受胶济铁路的影响。胶济铁路沿线美烟的商品化、销售的国际化,促进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一定时期里农民生活质量,农村市场经济水平也得以提高。胶济铁路沿线烟草业的发展,还刺激了胶济铁路沿线高利贷与金融业的发展、带动了沿线城镇经济的勃兴、导致其他农作物种植及其相关产业的衰落。但随着胶济铁路沿线农民日益成为世界烟叶购销市场体系中的一员,一旦世界经济出现波动,导致烟叶价格下跌,其不得不承担由此带来的悲惨后果。鲁南、鲁西、鲁北及豫北、冀南的花生、棉花、牛等大宗物品从各自的产地市场流向济南中级市场、再最终转运至青岛终极市场,这些区域最终主要被纳入了青岛港的腹地范围。这些大宗货品沿着这样的运销流动轨迹,也与天津港、上海港之腹地有所重合。青岛港与它们有着竞争关系,但从上述物品主体流向来看,青岛港占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些广袤的区域之所以能主要成为青岛港的腹地,其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胶济铁路和青岛港自身的作用,及它们所采取的种种优惠措施。胶济铁路、青岛港为代表的现代山东交通体系,及它们所构建的贸易网络,直接导致了明清以来山东区域经济西强东弱而逐渐演变成东强西弱,山东整体经济面貌由此得到了根本性的变迁。通过青岛港、胶济铁路与沿线经济变迁为个案的考察,不难窥探出交通方式的现代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近代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和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矿、煤车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煤车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一)边疆、边境与边界的概念界定
        (二)边疆与边境的地理范围
        (三)国际关系与边界意识
        (四)时间范围的确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中国北部边疆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边疆、边界、边境的研究
        (三)国际关系研究
        (四)乌拉特相关研究
    四、基本史料
        (一)民国时期史料
        (二)建国以后的史料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1911—1949)
    第一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一、清朝的覆亡与“外蒙古独立”
        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三、民国前期的乌拉特草原与中苏交通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一、南京政府的边疆政策
        二、成为抗战前线的内蒙古地区
第二章 同盟阵营下的和睦边境(1949—1962)
    第一节 同志加兄弟般的和睦边境
        一、友谊边境
        二、中蒙边界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边境轶事
        一、借境放牧
        二、越境事件
    第三节 建国初的边疆移民
        一、边疆移民
        二、知识青年支援边境地区
第三章 对立时期的中蒙边境(1963—1989)
    第一节 中苏关系与中蒙边境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
        二、中蒙边界的最终确定
    第二节 中蒙边境线上的乌拉特中旗
        一、中蒙冷淡时期的边境
        二、乌拉特中旗境内的边界线
    第三节 生产建设兵团与边防
        一、巴彦淖尔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
        二、生产建设兵团与边防
    第四节 边境检查制度的雏形
        一、民兵组织
        二、武装放牧点和堵卡站
        三、“净化边境”
        四、会晤站
第四章 全面开放的中蒙边境(1990—2004)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口岸发展
        一、内蒙古边境口岸发展概况
        二、甘其毛都口岸发展现状
        三、口岸与园区一体化模式
    第二节 口岸与边境社区的联系——以图古日格嘎查为例
        一、边境社区——图古日格嘎查
        二、口岸建设中当地牧民的生活变迁
第五章 战略伙伴时期的中蒙边境(2005—2014)
    第一节 中蒙关系演变与对外贸易发展
        一、中蒙关系及其演变
        二、中蒙对外贸易
    第二节 乌拉特中旗边境地区的新格局
        一、口岸贸易发展对乌拉特中旗经济的影响
        二、边境城镇化的驱动因素
        三、新兴口岸城市——甘其毛都镇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引言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引言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引言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引言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一、扎赉诺尔光复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引言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二、单位制社区
    本章小结
终章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3)满铁对中国华北煤矿资源的掠夺研究(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满铁对华北煤矿资源的调查
    第一节 满铁对华北调查的背景
        一 抚顺煤矿后劲不足
        二 华北煤矿资源丰富
        三 华北煤矿企业处于劣势
        四 满铁调查理论
    第二节 满铁调查机构的设置
    第三节 满铁对华北的调查实施
        一 初步调查阶段
        二 深入调查阶段
第二章 满铁对华北煤矿资源的控制
    第一节 满铁控制华北煤矿
        一 满铁控制交通
        二 兴中公司控制华北煤矿
    第二节 满铁投资多家公司
第三章 个案分析——满铁对井陉煤矿的掠夺
    第一节 井陉煤矿曲折发展
    第二节 满铁对井陉煤矿的掠夺
        一 满铁攫取井陉煤矿利权
        二 满铁调查井陉煤矿
        三 满铁经营井陉煤矿
    第三节 满铁对井陉矿工的剥削
        一 矿工来源
        二 矿工收入
        三 矿难频发
        四 矿工生活
第四章 满铁对华北煤矿资源掠夺的危害
    一 给中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 沉重打击华北民族资本
    三 严重破坏华北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 满铁对华北人民的摧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民国时期西北煤矿厂研究(193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起和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4 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西北煤矿厂的创建过程
    1.1 西北煤矿厂创建的背景
        1.1.1 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发展
        1.1.2 山西的自然条件及煤炭开发历史
        1.1.3 近代山西官僚资本的扩张与煤矿业的发展
    1.2 西北煤矿厂的创建及发展
        1.2.1 西北煤矿厂的建立
        1.2.2 西北煤矿厂的组织运行
第二章 西北煤矿厂的管理
    2.1 西北煤矿厂的职工管理
        2.1.1 职工任命与招募管理
        2.1.2 职工工作管理
    2.2 西北煤矿厂的矿区管理
        2.2.1 矿区安全管理
        2.2.2 矿区救助管理
        2.2.3 矿区生活管理
第三章 西北煤矿厂的经营
    3.1 西北煤矿厂的生产
        3.1.1 生产组织制度
        3.1.2 生产技术与设备
    3.2 西北煤矿厂的运输
        3.2.1 厂内的煤炭运输
        3.2.2 厂外的煤炭运输
    3.3 西北煤矿厂的销售
        3.3.1 阎锡山统治时期的销售状况
        3.3.2 日军统治时期的销售状况
第四章 西北煤矿厂的评价
    4.1 西北煤矿厂的影响及其发展的局限性
        4.1.1 西北煤矿厂的影响
        4.1.2 西北煤矿厂发展的制约因素
    4.2 从西北煤矿厂看山西近代煤矿业的发展
        4.2.1 山西近代煤矿业的发展历程
        4.2.2 山西近代煤矿业的发展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鼓励生产及其激励办法
    附录二 职员抚恤规则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现代矿业科技的引进与淮南煤矿的早期发展(190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 前人研究概述及本文研究目标
    三. 材料分析、研究方法和内容架构
第一章 关于煤田范围的地质学调查
    1.1 舜耕山岩层倒置现象的发现
    1.2 舜耕山及上窑矿区向斜构造的揭示
    1.3 “大淮南煤田”概念的提出
    1.4 “大淮南盆地”概念的最终确立
第二章 关于煤田储量的勘探研究
    2.1 淮南煤田勘探的早期成果
    2.2 原有勘探方法的不足
    2.3 八公山新煤田的“一钻得煤”
    2.4 勘探新设备的大量引进与新规范的推广
第三章 经济地质学在淮南煤田调查与勘探中的体现
    3.1 经济地质学产生的现实基础
    3.2 淮南煤矿早期发展的经济地质学调查
    3.3 对谢家荣先生经济地质学思想的考察
    3.4 经济地质学对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现代开采技术的起步
    4.1 近代新式煤矿的萌芽
    4.2 阻碍煤矿发展的因素
    4.3 大通煤矿的技术革新
    4.4 中兴煤矿的技术援助
第五章 技术进步与“黄金十年”
    5.1 “黄金十年”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
    5.2 新井开采技术和动力设备的改进
    5.3 生产效率快速提升带来的新问题
    5.4 淮南铁路所解决的煤炭处运难题
第六章 矿工和日本统治下的矿业科技
    6.1 日本统治下煤矿技术的总体停滞
    6.2 矿工问题和煤矿安全技术的部分改进
    6.3 统一管理和设备引进
第七章 战后各项技术的快速提升
    7.1 战后全面的矿业恢复计划
    7.2 前沿技术的学习与人才的培养
    7.3 美援会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7.4 采煤方法的改进和机械生产的普遍应用
    7.5 内战对技术改进的制约
第八章 煤炭深加工技术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早期实践
    8.1 早期的淮南煤质分析
    8.2 淮南煤炭的炼焦性试验
    8.3 淮南合煤法炼焦的确立
    8.4 淮南煤炭深加工的优化
结语与思考
    一. 淮南煤矿早期发展中的科技革新
    二. 淮南矿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三. 淮南未来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附录
    1. 1947 年淮南煤矿各矿区设备表
    2. 1948年上海市工业协会限额进口原料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1929-1945年大同煤矿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
1 争矿权运动时代的大同煤矿
    1.1 近代山西的争矿运动
    1.2 大同保晋矿务分公司的创建与发展
2 晋北矿务局时期的大同煤矿(1929--1937)
    2.1 晋北矿务局的成立及发展
    2.2 晋北矿务局的经营管理
        2.2.1 组织结构
        2.2.2 工人类别及工资
        2.2.3 管理制度
        2.2.4 煤炭产量与销售
    2.3 晋北矿务局的工程设备
        2.3.1 采煤工程
        2.3.2 建筑设备与机厂设备
        2.3.3 铁路工程
        2.3.4 医疗、教育等设施建设
    2.4 晋北矿务局的工人生活状况
3 日占山西时期的大同煤矿(1937--1945)
    3.1 日本的煤炭资源掠夺计划
        3.1.1 日本当时国内的煤炭需求
        3.1.2 日本抢占大同煤矿的原因
        3.1.3 日本对大同煤矿的掠夺计划
    3.2 日军统治下的大同煤矿
        3.2.1 兴中公司和华北开发公司的建立
        3.2.2 伪“晋北自治政府”与伪“蒙疆联合委员会”成立
        3.2.3 大同煤矿株式会社的成立
    3.3 日寇对矿工的压榨
        3.3.1 日寇强征劳工
        3.3.2 矿工的生活状况
        3.3.3 矿工的反抗与斗争
4 抗战胜利后的大同煤矿
    4.1 日军投降后大同煤矿的接收、恢复情况
    4.2 大同煤矿整理筹办委员会的成立
    4.3 大同煤矿正式解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亚洲工业遗产亟待保护
        1.1.2 快速城市化催生大量工业遗存
        1.1.3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存在矛盾
    1.2 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2.2 旧直隶工业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近代史的需要
        1.3.2 城市史及建筑史的需要
        1.3.3 工业遗产保护的需要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主要内容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1.6 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1.6.1 创新之处
        1.6.2 未尽事宜
第二章 中国潜在近代工业遗产群
    2.1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2.1.1 萌芽时期——清末洋务运动时期
        2.1.2 兴盛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时期
        2.1.3 衰退时期——工厂内迁时期
    2.2 中国潜在的近代工业遗产群分布
        2.2.1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工业遗产群
        2.2.2 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工业遗产群
        2.2.3 以济南为中心的胶东工业遗产群
        2.2.4 以重庆为中心的川西工业遗产群
        2.2.5 以武汉为中心的鄂湘赣工业遗产群
        2.2.6 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工业遗产群
    2.3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
        2.3.1 发展脉络
        2.3.2 调查方法
        2.3.3 构成分析
        2.3.4 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器物的引进:军工产业链
    3.1 军火制造——天津机器局
        3.1.1 水运便利促进工业萌芽
        3.1.2 生产设备的引进与输出
        3.1.3 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
    3.2 能源提供——开滦煤矿
        3.2.1 开滦煤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2 原煤开采技术的发展
    3.3 运输变革——铁路的诞生
        3.3.1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角力
        3.3.2 中国铁路先驱——金达技师
        3.3.3 铁路控制权的争夺
        3.3.4 铁路附属设施
    3.4 建筑材料——启新洋灰公司
        3.4.1 启新公司建造始末
        3.4.2 核心工艺——“二磨一烧”
        3.4.3 绅商集团的代表——周学熙
    3.5 小结
第四章 技术的引进:纺织产业链
    4.1 棉纺准备——棉纺工业
        4.1.1 工艺流程
        4.1.2 案例——恒源纱厂
    4.2 棉纺成品——织布工业
        4.2.1 工艺流程
        4.2.2 案例——天津第三棉纺织厂
    4.3 毛纺准备——毛纺工业
        4.3.1 工艺流程
        4.3.2 案例——东亚毛纺厂
    4.4 毛纺成品——地毯工业
        4.4.1 工艺流程
        4.4.2 案例——仁立毛纺厂
    4.5 锦上添花——印染工业
        4.5.1 工艺流程
        4.5.2 案例——东亚毛纺厂印染部
    4.6 其他纺织工业
    4.7 小结
第五章 技术的创新:化工产业链
    5.1 海盐资源——塘沽盐田
        5.1.1 滩晒技术的应用
        5.1.2 机器设备的分类
    5.2 化工原料——久大精盐
        5.2.1 精盐提纯技术的提高
        5.2.2 精英阶层的崛起
        5.2.3 私人研究团体发轫
    5.3 化工基础——永利碱厂
        5.3.1 历史发展脉络
        5.3.2 厂区空间布局
        5.3.3 制碱技术探索
        5.3.4 工业厂房分类
    5.4 其他化学工业
        5.4.1 制革业
        5.4.2 制皂业
        5.4.3 火柴业
        5.4.4 玻璃业
    5.5 小结
第六章 工业的基础:公用设施
    6.1 水运枢纽的形成
        6.1.1 码头——城市中心南移
        6.1.2 桥梁——海河两岸连结
    6.2 华洋之间的博弈
        6.2.1 天津自来水公司
        6.2.2 济安自来水公司
    6.3 电力设施的引入
        6.3.1 工厂动力提供——发电厂
        6.3.2 公共性的引入——有轨电车
    6.4 金融币制的改革
        6.4.1 新式造币厂诞生
        6.4.2 机器设备与工艺
        6.4.3 造币厂建筑形式
    6.5 小结
第七章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与保护方法
    7.1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
        7.1.1 历史重要性
        7.1.2 工业设备与技术
        7.1.3 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
        7.1.4 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
        7.1.5 推动地方社会发展
        7.1.6 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
        7.1.7 地域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
        7.1.8 其他评价因子
    7.2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1 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2 工业遗产产业链保护方法
        7.2.3 工业遗产点保护方法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天津工业大事记
    附录二 天津显着工业列表
    附录三 直隶工业遗产目录
    附录四 机器局生产技术及产品
    附录五 唐山工厂员工于1909年寄给金达的信
    附录六 天津碱厂的生产工艺
    附录七 天津碱厂保护事记
    附录八 其他工业
    附录九 民族工业中的中国工程师
    附录十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国技师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研究(1895-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评析
    三、资料的运用和搜集
    四、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煤炭资源的存在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地质条件及煤炭品质、分布
    第三节 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
    第四节 勘测及储量估算
第二章 煤炭资源开发的空间格局
    第一节 产量增长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开发水平的南北失衡
    第三节 铁路延伸下的格局变迁
    第四节 辽东地区的煤铁结合
第三章 煤炭资源开发中的三大要素
    第一节 煤炭资源的储量分布
    第二节 资本属性的复杂影响
    第三节 劳动力的构成与管理
第四章 阜新煤矿——殖民扩张的牺牲品
    第一节 “大日方事件”——初期的缓慢发展与蚕食
    第二节 “路权与矿权”——中日折冲博弈中的停滞
    第三节 统制体系下开采规模的膨胀和破坏性掠夺
第五章 抚顺煤矿——新式因素的集成者
    第一节 攫取矿权背后的真实意图
    第二节 生产导向期开采规模的膨胀
    第三节 市场导向期的扩张与垄断态势
    第四节 战时统制下的衰退
第六章 煤炭资源开发的两重性——传统的分化与延续
    第一节 时代的烙印——传统煤矿业的再生与延续
    第二节 现代因素的出现及传统煤矿业的发展与分化
    第三节 传统因素的延续和残留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后记

(9)1937-1945年间日本对井陉煤矿的掠夺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点
    (四) 研究的难点及不足
    (五) 本研究范围说明
一、日本对井陉煤矿的侵占与掠夺
    (一) 日本对井陉煤矿的侵占
    (二) 日本对井陉煤矿的掠夺
二、日本对井陉煤矿的"开发"与管理
    (一) 制订"开发"计划
    (二) 实施"开发"计划
    (三) "统一"经营管理
三、日军的高压统制与矿工的反抗斗争
    (一) 日军对煤矿工人的剥削与压迫
    (二) 煤矿工人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四、关于日本掠夺与"开发"井陉煤矿的思考
    (一) 日本劫掠井陉煤炭资源酿成了灾难性后果
    (二) 日本对井陉、正丰煤矿"开发"技术的改进
    (三) 开发是手段,掠夺是目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青岛港、胶济铁路与沿线经济变迁(1898-1937) ——现代交通体系视域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相关理论
    四、学术史回顾
    五、资料概况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山东交通体系近代化转型
    第一节 从帆船到轮船:山东水运概述
        一、 内陆河运
        二、 海运
    第二节 从驿路到公路:近代山东公路建设的起步
        一、 驿路
        二、 近代山东公路建设概况
        三、 近代山东公路的管理与运营
    第三节 胶济铁路的诞生与诸种交通方式的复杂关系
        一、 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的先后贯通
        二、 胶济铁路与诸种交通方式的复杂关系
    小结
第二章 胶济铁路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胶济铁路的基础设施
        一、 德占时期
        二、 日占时期
        三、 中国政府接管时期
    第二节 胶济铁路管理机构变革
    第三节 胶济铁路的营业状况
        一、 德占时期
        二、 日占时期
        三、 中国政府接收时期
    第四节 影响胶济铁路营业的不利因素
        一、 战争的破坏
        二、 日债的困扰
        三、 其他诸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胶济铁路与沿线城市、新式产业的兴衰
    第一节 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衰——以济南为中心的考察
    第二节 胶济铁路沿线新式行业(活动)的兴衰——以旅游业、转运业、铁展会为例
        一、 旅游业
        二、 转运业
        三、 铁展会
    小结
第四章 胶济铁路沿线煤矿业的发展
    第一节 胶济铁路沿线煤矿产销状况——以 1930 年代为例
        一、 胶济铁路沿线煤矿生产状况
        二、 胶济铁路沿线煤炭销售系统
        三、 上海煤炭销售系统
    第二节 抗争与妥协:1931 年胶济铁路沿线煤商罢运风波
    第三节 影响胶济铁路沿线煤矿业发展之若干要素
        一、 歧视性政策
        二、 胶济铁路运力不足
        三、 天灾人祸
    第四节 为改善山东煤矿业发展所采取之若干措施
        一、 筹建鲁东煤业产销合作公司的尝试
        二、 收买博山轻便铁路之波折
        三、 采取的其他相关措施
    小结
第五章 胶济铁路沿线农业经济的变动——以烟草业为例
    第一节 胶济铁路沿线烟草业的发展
        一、 胶济铁路促进了沿线美烟种植的区域化、专业化
        二、 胶济铁路推动了沿线美烟的商品化、外向型发展
        三、 制约胶济铁路沿线烟草业发展的若干因素
    第二节 胶济铁路沿线烟草业发展的溢出效应
        一、 刺激了胶济铁路沿线高利贷与金融业的发展
        二、 带动了胶济铁路沿线城镇经济的勃兴
        三、 导致其他农作物种植及其相关产业的转型
    第三节 烟农的生活状况
    小结
第六章 港口与腹地:胶济铁路沿线商贸流通概况
    第一节 胶济铁路沿线商品运销之轨迹——以几种大宗农牧产品出口为例
        一、 牛
        二、 花生
        三、 棉花
    第二节 胶济铁路沿线进出口贸易特点评析
    第三节 腹地的演变:以济南为个案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矿、煤车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D]. 乌云.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2]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3]满铁对中国华北煤矿资源的掠夺研究(1931-1945)[D]. 白鹏晓.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民国时期西北煤矿厂研究(1934-1949)[D]. 周新富. 河北大学, 2020(08)
  • [5]现代矿业科技的引进与淮南煤矿的早期发展(1909-1949)[D]. 叶雪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6)
  • [6]1929-1945年大同煤矿的变迁[D]. 郭文娜.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9)
  • [7]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D]. 闫觅. 天津大学, 2015(08)
  • [8]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研究(1895-1931)[D]. 王林楠. 吉林大学, 2010(05)
  • [9]1937-1945年间日本对井陉煤矿的掠夺与“开发”研究[D]. 王瑛. 河北师范大学, 2011(10)
  • [10]青岛港、胶济铁路与沿线经济变迁(1898-1937) ——现代交通体系视域下的研究[D]. 张学见. 南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矿山和运煤车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