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企业集团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彭巨水[1](201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所有制问题是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制问题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演进、更替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来看,所有制的演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现实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所有制改革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方位,所有制改革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所有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的战略方位和时代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所有制改革提出新部署、做出新动员,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时代命题,从“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强调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举措,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还存在“混合就是私有化”“混合就是新的公私合营”等理论争议、“混合是否要国有股‘一股独大’”“混合到底是‘谁混谁’”等实际操作难题,影响了这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深入辨析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有制变革的历史脉络,从中找出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主线,进而通过回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以此为基础,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从宏观、微观层面探讨如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提出总体性思考和针对性举措,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实践、对策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问题。首先,从一般理论层面入手,对建国以来混合所有制方面的研究文献作了综述,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要探讨混合所有制理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入手。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并将其与西方产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希望能够对混合所有制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接着,从实践层面出发,讨论了建国以来所有制理论发展和实践情况,总结了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规律和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就是混合所有制,这是一种经济发展规律,也是一种生产力发展趋势。由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混合所有制理论及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再次,从对策层面入手,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和探讨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坚持原则、构造环境、改革重点,然后从宏观层面转入微观层面,具体深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选择的路径。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讨论的逻辑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从整体上阐释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轨迹、演化趋势和内在规律,对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到党的十九大,把“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在所有制变革方面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二是研究分析的结构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在阐释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具体领域中,构建了一个涵盖“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分析视阈,在差异化问题导向下分析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发展中所需的条件保障和应坚持的科学路径;三是研究结论的实践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全盘私有化”和“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新的公私合营”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了混合所有制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的结论,以此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讨论了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有制与非公所有制的混合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大课题。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有益观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探索一种新的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才能积极拓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要深刻认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既要发挥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动性、引领性,也要发挥民营经济倒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参与性;既要注重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预期,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共识。
付兆坤[2](2019)在《阿里巴巴统分结合财务管控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呈现出跨行业、跨地域乃至跨国的集团化发展趋势,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组织架构愈益复杂,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集团化管控特别是财务管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问题成为影响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控制力是大型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集团管理普遍存在过度集权或过度分权的问题,统分适度的财务管控模式成为大型企业集团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保障。阿里巴巴集团作为新兴互联网企业集团的代表,企业规模巨大,不仅要面对企业扩张带来的管理问题,还要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上的创新性和用户需求的多变性等诸多问题的考验,对其财务管控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阿里巴巴的财务管控模式在其发展历程中同样经历了集权和分权的困扰,直至基于其“大中台、小前台”的运营战略提出了统分结合的财务管控模式。本文选择阿里巴巴做为案例进行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控模式研究,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集团财务管控理论、风险管控理论,对其财务管控模式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厘清了其集权化、分权化、统分结合的三个财务管控阶段和特点,重点总结了阿里巴巴基于“大中台、小前台”的统分结合的财务管控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创新常态化的员工“轮岗”制度是阿里巴巴实行“统分结合”财务管控模式的重要前提;灵活高效、及时可靠的“中台”满足了集团快速扩张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如员工创客化、机构精简化、流程标准化、手段智能化、控制精准化、成效显着化等优势。阿里巴巴基于“大中台、小前台”统分结合的财务管控模式对其他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基于组织再造提升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立足财务管控的统分适度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组织变革。
谭云丹[3](2019)在《GT集团财务管控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积累以后,都走上了集团化发展的道路。集团化发展是为了整合现有资源,发挥规模化优势,谋得企业长远发展的管理之路。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我们可知在现在企业的发展中,经营权和所有权逐渐分离,而集团化发展,更加剧了这种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要解决集团与下属子公司管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必须要对下属子公司进行必要的监控,其中财务管控是集团对下属单位展开管控活动的常用手段。本文从规模、行业地位、是否多元化、跨区域、资料的可获取性这几个指标来筛选被研究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企业集团面临的共性问题,最终确定以GT集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来了解GT集团财务管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GT集团财务管控存在着管控模式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全面预算未能有效执行、内审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现有管控模式不适用、信息化水平不高、资金管控方式不合理、全面预算和内审的作用未能引起集团重视等。为了能有效改善提升GT集团财务管控现状,本文认为根据GT集团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战略,必须要采用统分结合的财务管控模式,并且配合有效的财务委派制度、强有力的资金管控、高效的电子信息化平台、与考核制度有机结合的全面预算管理,此外还必须要发挥内审部门的监督作用。本文还在现有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提出的优化措施效果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这些优化措施确实能降低GT集团资金成本、降低期间费用。为保证优化措施的顺利实施,GT集团要在组织体系、财务团队建设和内审监控方面做出一定的安排。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两点:(1)针对案例集团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了公司的现实需求和战略需求建立合适的管控模式框架,丰富了现有财务管控理论研究;(2)提出了较为实际的解决方案并对优化措施效果进行了预估,为我国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数据。
卢晓静[4](2019)在《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广宗县为例》文中指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但由于资源开发不足、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破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可能会实现快速发展。由此,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贫困地区的必然选择。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扶持资金不断攀升,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尤其是对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明确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矛盾,摸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思考,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广宗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案例分析,并结合调查问卷及相关财务数据找出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措施,由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农村集体经济概述。文章阐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概念、理论和特征,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2)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贫困地区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国家级贫困县-广宗县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广宗县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集体经营信心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缺乏造血功能、人力资本短缺和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发育不健全等问题及成因。(3)提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从选择集体经济增收方式,走以地生财之路,盘活集体资产,夯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优化农村集体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应建均[5](2018)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文中认为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20世纪50年代以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直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织,是乡村微观经济组织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然而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推行与深化,以及乡村治理体制的变化与更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个几乎纯粹概念意义上的存在,没有一部法律对其内涵、范围等作出权威的规定和解释,法律制度建构十分粗糙。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在悄然改变,政策法律背景也在深刻发展。一方面,国家政策、文件连续聚焦并不断部署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与立法完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了进入《民法总则》的机会,被确立了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因此,系统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制度及其如何实现,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六个部分。第一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启示。当前,人们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事实性存在极大困惑。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统计层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量及其运行情况总体稳定,稳中有升;另一方面,在理论判断层面,学者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事实属性普遍持悲观的态度,或者认为已被取消,或者认为不复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历史性概念,必须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史的纵向角度去理解其核心要义,评定其事实属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起源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组织形式的差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以及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四个主要阶段。其中,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结构形塑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格局。第二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辨析。当前,法律界以及地方立法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义卷轶浩繁,林林总总。归纳而言,比较有影响的定义范式主要有“广义——狭义”、类型化和特征描述三种。综合比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的优劣,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种属序列,“农村”、“功能特殊性”以及“社区性”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的必备“种差”。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在乡镇人民政府管辖的区域,以村民小组、行政村、乡(镇)等社区为单位建立,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和服务集体成员的经济组织,同时承担一定的集体公共社会功能。第三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及其证成。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存在重大理论分歧。实践中,全国规范性文件缺位,各地规定相互矛盾,存在立法困惑和制度缺陷。因此,在民法典编纂前、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以及《民法总则》通过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并不是一项高度的立法共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具有必要性,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争取平等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实现物权主体统一于民事主体的需要,是因应国家政策,平衡改革探索和于法有据关系的需要,是推进中国农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具有可行性,从政策引领、实践探索、历史渊源和时代契机等方面,都是可行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基本选项是特别法人。第四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作为特别法人,它的特别性是其得以独立于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能够独立建构的基础和依据,也是进行自我肯定的最简单办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反映在多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管理的财产性质的特别性、承担的职能的特别性、设立的特别性、终止的特别性和成员的加入和退出的特别性五个方面。同时,从特别法人内部的视角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还存在与其他三种特别法人类型(机关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的内在特别性,需要体系上的补充。第五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组织形式。依据民法的主体规则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予以明确,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改革的核心问题。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以及名为“XX(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并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可选择的组织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选择应当贯彻组织形态法定缓和论,最具法律意义的因素是设立目的和意欲从事的活动类型。在恪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私法性、独立性、社区性的基础上,且有合适的方式予以公示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可采取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包括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以及公司、企业形态。第六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实现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主体层级、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股权设置与管理、成员大会的决议机制以及经营管理机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实现机制完善中的五个重大争议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级组织的形成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宜一般性地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或组集体经济组织。三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格局正在被逐渐打破,应当根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的不同归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形,具体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主体层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应当采“生活保障+户籍”的双重标准:第一层次,以是否依赖农村集体土地为基本生存保障界分“全民”与“集体”,解决特定自然人“是否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的问题;第二层次,以户籍界分“集体”与“集体”,解决特定自然人“属于哪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设置应以成员股为主,成员股的种类、集体股的设置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民主讨论决定,并以贯彻动态管理模式为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大会的决议机制应当坚持“一人一票”为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经营管理机制可采自营或他营模式,他营模式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作为一种利益分配机制而存在的法人实体。
杜欣[6](2017)在《DT钢铁集团财务管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集团化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资料显示,在公司制改革方面,目前,中央企业的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超过92%。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户数占比已达到68%。在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方面,10家中央企业开展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试点,各省完成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52家。在央企重组方面,在2015年完成6对12家中央企业重组的基础之上,2016年,国资委继续推动了港中旅集团与国旅集团、中粮集团与中纺集团、宝钢与武钢5对10户中央企业的重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伴随着企业集团的改革与发展,其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企业集团的内部管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财务管控能力的滞后与不足成为阻碍企业集团发展的关键点,也是当前学术界有关企业内部管控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集团管控相关的理论及方法,阐述了基本的企业战略和财务战略理论,指出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和“财务”个性,分析了集团控制运作原理和集团控制过程机制,并介绍了三种常见的集团财务管控模式。本文以DT集团为研究对象,考察了DT集团财务管控环境、财务管控现状以及集团内部财务管控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改进建议。希望给DT集团财务管控提供借鉴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采取研究背景和意义、基础理论分析、提出问题、案例分析、改进建议的结构。首先从财务管控的概念及其财务管控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集团财务管控的理论分析。参考了大量有关集团财务管控的相关书籍和文献,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对DT集团财务管控环境和管控现状做了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对DT集团财务管控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列举了DT集团财务管控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DT集团财务管控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从财务管控模式、资金预算管理体系、成本管理、投融资风险管理、财务管控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分别对DT集团的财务管控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可以为DT集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胡良才[7](2015)在《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为“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为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背景下的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按照《公司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国有资产向企业出资,“国家”依法当然成为出资人,国有资产所有权亦自然转变为资本形态的股份所有权(即,法律意义上的国有股权)。可以说,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是国家作为出资人厉行法治的基本要义。中国现行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就是适应国企股份制、公司制改革,顺应国有资产市场化、资本化经营的发展要求而建构起来的。经过出资股权转化后的国有资产,客观上就需要塑造一个具有商业行为模式的持有和行使主体,以股东的角色依法进入国家出资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形成法人治理机制。国有资产部门分割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显然难以适应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的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拟商业化资产运作模式,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与管理体制,自然成为改革的理性逻辑。按照党的十六大的决策部署,中央和地方政府依法相继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即,国资委),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国资委的诞生,标志着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入出资人时代,其体制特点是:国家出资人职责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资委行权履责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三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三结合。然而,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职能定位,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与质疑和争议相伴。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并没有理清国资委的职权边界。由于监管与行权对象的含混与模糊,国资委不仅在管理国有资本,还在管国有企业的资产(法人财产),名为管资产、管事实则“管企业”,“婆婆”+“老板”是对国资委职能与地位的生动写照。实践中,国资委一度倾向于做“中投二号”,过多强调其作为股东的微观角色,而对国有资产面上的宏观监管职能被弱化,使得国资监管的政策与规则“政出多门”,国有资产统一所有、统一监管的体制格局难以真正形成。2008年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法》,非但没有直面国资监管的体制弊病,反倒赋予了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权限,现行立法在“中庸”的道路上加剧了国资在部门间“依法割据”的态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之路该往处去,成为理论迷茫实践亦困惑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为此,本文以“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立足于“管资本”的改革进路,对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有关法律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运营与监管的法律改革与制度建构问题进行了回应性的探究。论文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实现”中去的研究路径,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与文法,通过考察国企改革历程,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进路进行了回顾,从实践与实证的视角,阐释了建构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塑造具有行为理性的国有资本(股权)行使与监管主体问题。针对理论和实践中对国有资产的基本含义缺乏统一认知的状况,论文在大陆法系的理论框架里,对“财产”概念进行了法学探源,提出了国有资产所有权为“归属权意义的国家所有权”的观点,使“国有资产”有关法律问题能在统一认知的法学范式中进行研讨。“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向企业投资后身份转为出资人,论文对国家的法律人格和国家职能的学说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论,主张国家作为出资人始终是公法人格,凭据民事法律人格“功能说”,认为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具有公私兼备法律特性。论文还将国家的职能统合重构为公共管理与所有者职能的二维构成,并将国家出资人职能归属于国家的所有者职能。由于国家政治实体的主权特性以及法律人格的抽象性,使得“国家”难以满足公司股东人格具体化要求。国家作为出资人,并不意味着国家自然可以成为民商法域的“股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职能承担与权利行使问题,必须通过立法的功能创设,通过制度建构进行法律拟制。论文认为,所谓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是指确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对国家出资企业的出资人地位和出资人职能,规定各级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及其管理体制,以及规制出资人权利(股权)和出资人监管权力行使等一整套法律制度规范的总称。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职能界分功能,二是主体塑造功能,三是职责建构功能。论文将现行立法建构的出资人法律制度归结为出资人管理体制、出资人主体以及出资人职责三个方面内容。为厘清推动改革的思路和方向,论文对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理论争议与实践困惑进行了综述与解析。理论争议表现为对国资委的法律主体地位及其行权履责“出资人”抑或“监管人”的职能定位之争。实践困惑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基础法律关系辨识的困惑,二是“三层构架”间产权所有与行使的困惑,三是如何厘清监管层的国资委与经营层的授权运营机构之间关系的困惑。论文还对美英日法以及新加坡等西方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的立法政策与法制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值得借鉴的域外经验。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出资人职责由国家所有权制度演化而来,成为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元”概念。论文认为,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对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诸多分歧与困惑,根源于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这一概念的混沌认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推动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改革,既要超越现实的纷繁争鸣和体制博弈的利益趋向,更要追根溯源的“学术回归”,需以法治的理性思维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进行学术检讨和法律重述。论文认为,所谓国家出资人职责是指“国家”向企业出资后,基于出资人的法律地位而具有的监督管理出资人权益和对国家出资企业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的职权和责任。结合国资委的法定职责以及国资委要么做“出资人”(即,股东)、要么做“监管人”职能定位争议,论文从本源属性和权能结构的两个维度,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进行了法学重构。论文主张,国家出资人职责是一个蕴藏“私”权基因且公私并存的复合体,具有公私兼备法律特性的新生概念。基于权利与权力构成“法权”统一体的分析范式,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法律定位是“权利与权力内在统一的经济法权”。按照股东权利(股权)及法人财产均源自出资财产的公司法原理,论文认为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权源于国家所有权,甚或说,国家出资人职责就是国有资产资本化或通过出资转化了的国家所有权。论文基于对国家所有权的权能及结构的解析,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权能由“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权能同体构造的观点。在借鉴德国行政私法“双阶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职责权能结构是由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一体双阶”构成的学术观点,并对两项权能之间的隶属性的位阶关系进行了阐析。基于对国家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权能认识,论文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国资委法律主体地位的行政机关属性,而且阐释了国资委行权履责的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职能应当一体行使、不能部门分割的法理,回应了国资委“出资人”抑或“监管人”的实践争论与理论纠结,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价值。在借鉴国外法制经验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三项改革设想:(1)坚持“国家统一所有”改革出资人职责“分别代表”制度,建构统分结合的“大国资”管理体制。(2)把握“出资人监管”的职能定位,推动国资委组织机构改革与功能再造。(3)实行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纵向分离”,探索出资人职责权能配置模式的实践路径。基于国家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的权能构造,论文将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权能类型化行使,归结为出资人职责机构代表国家或政府行使的出资人行政监管权和股东治理权两类法定职权,并分别就出资人监管权和股东治理的行使及内容进行了解析。为强化对监管者的监管、对规制者的规制,最后,论文对出资机构人履行权履职监督与法律责任的内容进行解构和论述。
于金富,孙世强[8](2015)在《程恩富关于中国产权制度与经营方式的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程恩富教授特别重视马克思产权制度与经营方式理论的科学研究,在西方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比较分析、坚持与创新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制度与构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对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制度与经营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周倩[9](2015)在《浅议我国企业集团统一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认为我国企业集团传统的分散型保险管理模式在发展中遇到了包括漏保和投保不足、保费支出偏高、索赔效果差及部分企业被拒保等严重影响其风险保障的突出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发展困境,并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企业集团应进行保险管理模式转型,重点推行"集中管理、分包采购、分别投保"的统分结合的企业集团统一保险管理模式。
李方叶,张晓燕[10](2015)在《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控的三种模式》文中提出在新型的母子公司关系框架下,如何进行科学的组织结构设计和有效的控制,使母子公司的结构能够有效率地运转?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母子公司体制逐渐成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母子公司关系的出现引发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和管理问题。经典管理理论中,组织结构、组织设计思想和管理控制系统,着重于研究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与控制,而母子公司的出现及其控制和管理是一个新课题,因为母公司与子公司在法律意义上是完全独立的法人实体,双方在法律上是各自独立、平等的,母公司只是通过资本或行政性的控制权与子公司相
二、试论企业集团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企业集团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评述 |
一、改革开放前所有制研究评述 |
二、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研究评述 |
三、当前所有制改革研究评述 |
四、存在问题及深化方向 |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 |
一、论文内容 |
二、结构安排 |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混合所有制思想综述 |
一、建国初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
一、混合所有制理论探索阶段的研究综述 |
二、混合所有制理论成长阶段的研究综述 |
三、混合所有制理论完善阶段的研究综述 |
四、混合所有制理论突破阶段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简要评述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有关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列宁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三、斯大林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二节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
一、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解 |
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
三、如何认识重建个人所有制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演进规律 |
一、所有制演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规律 |
二、所有制演进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相统一规律 |
三、所有制演进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统一规律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对比研究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产权解析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所有权概念 |
二、马克思注意区分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
三、产权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应有之义 |
四、简要评述 |
第二节 西方产权理论的综述 |
一、西方产权理论的概念 |
二、西方产权的属性和功能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节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辨析 |
一、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联系 |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 |
三、两种产权理论对比的启示 |
第四章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突破 |
第一节 我国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
一、建国初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
三、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僵化固化阶段 |
第二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三次突破 |
一、“单一到补充”: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一次突破 |
二、“补充到共同”: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二次突破 |
三、“共同到混合”: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三次突破 |
第三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
一、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 |
二、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教训 |
第五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发展实践、基本经验及现实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的提出 |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产生的必然 |
三、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实践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回顾 |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逻辑 |
第三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 |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 |
四、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第四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的现实问题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形式主义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意识形态争论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混合所有制失灵”现象 |
第六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完善的环境和把握的重点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
一、坚持“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形态 |
二、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混合所有制判断标准 |
三、坚持共同富裕的混合所有制价值取向 |
四、坚持互利共赢的混合所有制发展理念 |
五、坚持中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方向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完善的环境 |
一、宏观制度层面 |
二、中观体制层面 |
三、微观机制层面 |
第三节 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
一、宏观层面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微观层面国有企业异质股权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三、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七章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一节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意义重大 |
一、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二、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
三、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
四、有利于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 |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理论困境 |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现实难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途径 |
一、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
二、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 |
三、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四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环境构造 |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
二、平等保护各类产权 |
三、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
第八章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一节 农村所有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所有制变革 |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所有制改革历程 |
三、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目前现状 |
二、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实现方式 |
一、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 |
二、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方式 |
三、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模式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
一、加快理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关系 |
二、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
第九章 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
第一节 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 |
一、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念 |
二、从所有制角度看民营经济 |
三、民营经济存在发展的内在逻辑 |
第二节 民营经济是混合所有制内在要素的逻辑分析 |
一、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
二、民营经济是提升国有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
三、民营经济融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分析 |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 |
二、民营经济的现状分析 |
第四节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
一、自上而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
二、自下而上激发民营经济发展 |
三、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 |
结语与展望 |
一、研究预期达到目的 |
二、本文的政策建议 |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文图表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2)阿里巴巴统分结合财务管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财务管控模式 |
1.2.2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结构变革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内容、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3.4 研究方法 |
1.3.5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集团财务管控 |
2.1.2 集权式集团财务管控 |
2.1.3 分权制财务管控模式 |
2.1.4 混合型财务管控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财务风险管控理论 |
2.2.3 柔性组织理论 |
2.2.4 组织变革理论 |
第三章 案例选择 |
3.1 行业概况 |
3.2 案例选择的典型性 |
3.3 阿里巴巴集团化财务管控变革的背景 |
3.3.1 战略与组织结构发展不匹配 |
3.3.2 财务数据整合期限长 |
3.3.3 集团管控权责定位不清晰 |
3.3.4 子公司管理存在漏洞 |
第四章 阿里巴巴集团财务管控模式分析 |
4.1 阿里巴巴集团财务管控模式发展历程 |
4.1.1 高度集权的财务管控体系(1999-2012) |
4.1.2 由集权到分权(2012-2015) |
4.1.3 实施“统分结合”财务管控模式(2015 至今) |
4.2 阿里巴巴的内控制度 |
4.2.1 轮岗制度 |
4.2.2 交流培训 |
4.2.3 内部沟通顺畅 |
4.2.4 自下而上的创新 |
4.3 统分结合的财务管控模式 |
4.3.1 组织结构平台化的统分结合财务管控模式 |
4.3.2 降低管理风险,提高数据客观性的统分结合财务管控模式 |
4.3.3 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统分结合财务管控模式 |
第五章 统分结合财务管控模式效果分析 |
5.1 财务指标分析 |
5.1.1 偿债能力分析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5.1.3 盈利能力分析 |
5.1.4 发展能力分析 |
5.2 非财务指标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2.1 不足 |
6.2.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GT集团财务管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集团 |
2.1.2 财务管控 |
2.2 集团财务管控模式及其特点 |
2.2.1 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管控模式及其特点 |
2.2.2 集团财务管控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2.3 公司财务管控内容 |
2.3.1 资金管控 |
2.3.2 信息系统管控 |
2.3.3 全面预算管控 |
2.3.4 内部审计管控 |
2.4 公司财务管控的理论基础 |
2.4.1 不完全契约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两种理论在企业集团财务管控中的应用 |
3 GT集团财务管控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GT集团简介 |
3.2 GT集团财务管控现状 |
3.2.1 现有管控模式现状 |
3.2.2 资金管理现状 |
3.2.3 信息化实施现状 |
3.2.4 全面预算实施现状 |
3.2.5 内审的现状 |
3.3 GT集团现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对象的选择 |
3.3.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4 GT集团财务管控存在的问题 |
3.4.1 现有管控模式存在的问题 |
3.4.2 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3 信息化实施存在的问题 |
3.4.4 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 |
3.4.5 内审存在的问题 |
4 GT集团财务管控策略 |
4.1 GT集团财务管控策略的原则 |
4.1.1 集团价值最大化原则 |
4.1.2 符合集团财务总部职能定位 |
4.1.3 成本效益原则 |
4.1.4 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管控原则 |
4.2 GT集团财务管控策略的目标 |
4.2.1 提升GT集团整体价值 |
4.2.2 提高GT集团的市场竞争力 |
4.3 针对财务管控模式的策略 |
4.3.1 有的放矢的统管 |
4.3.2 有管有控的分权管控 |
4.3.3 完善财务委派制度 |
4.4 针对现有财务管理问题的策略 |
4.4.1 建立合理统一的资金管控 |
4.4.2 收紧资金的支付权降低财务费用 |
4.4.3 搭建电子信息平台并建立预警机制 |
4.4.4 贯彻落实全面预算 |
4.4.5 切实发挥内审监督作用 |
4.5 GT集团财务管控策略预期实施效果 |
4.5.1 能够强化集团财务管理能力 |
4.5.2 减少财务风险 |
4.5.3 有效降低资金成本 |
4.5.4 提高绩效考核对企业价值的提升 |
5 GT集团财务管控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优化财务组织体系 |
5.2 加强财务团队建设 |
5.2.1 搭建合理的人才队伍 |
5.2.2 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养 |
5.3 完善内审管控制度 |
5.3.1 保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 |
5.3.2 健全内审工作流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集团财务管控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广宗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二)国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
(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概述 |
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内涵的演化 |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内涵 |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 |
(三)新时代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新内涵 |
(四)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确定 |
二、农村集体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理论 |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实现形式 |
(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
(二)合作经济 |
(三)股份合作经济 |
四、农村集体经济的特点 |
(一)实现形式多样化 |
(二)发展水平低 |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
(四)发展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
第三章 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贫困地区概述 |
(一)贫困地区 |
(二)贫困人口 |
二、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增长缓慢,实力薄弱 |
(二)增收渠道单一,发展缺乏后劲 |
(三)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农村债务负担沉重 |
(四)人才匮乏,缺乏科学决策与领导 |
(五)思想认识不足,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偏见 |
第四章 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广宗县为例 |
一、广宗县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一)广宗县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状况 |
(二)发展水平不平衡 |
(三)“村集体+合作社”的股份经营模式初步形成 |
二、广宗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对集体经营信心不足 |
(二)农村集体经济缺乏造血功能 |
(三)人力资本短缺 |
(四)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发育不健全 |
三、广宗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成因 |
(一)重视不够,发展氛围不浓 |
(二)能力不足,发展层次不高 |
(三)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
(四)扶持不力,缺乏发展后劲 |
第五章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经验借鉴 |
一、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
(一)华西村模式 |
(二)温州模式 |
(三)窦店模式 |
二、典型案例启示 |
(一)坚持市场导向作用 |
(二)坚持能人带动作用 |
(三)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
第六章 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
一、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
(一)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
(二)依托农业产业园增收,发展多元经济 |
(三)引导发展物业经济 |
二、充分利用集体土地,走以地生财之路 |
(一)规范农村集体承包合同 |
(二)加强农村荒废土地开发,有序进行土地整理 |
(三)开展土地流转服务 |
三、盘活集体资产 |
四、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优化农村集体发展环境 |
(一)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 |
(二)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之缘起 |
二、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本文的四点说明 |
第一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事实性的困惑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 |
一、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史起源的不同学说及分析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阶段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史变迁的启示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历史性概念 |
二、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结构形塑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格局 |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辨析 |
第一节 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范式 |
一、基于内涵和外延的范围大小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二、基于类型化方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三、基于特征描述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第二节 本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的选择 |
一、如何选择定义的范式 |
二、特征描述法再评价: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本质要素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含义 |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及其证成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理论争议 |
一、民法典编纂前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观点概览 |
二、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不同方案 |
三、《民法总则》通过后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立法审视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必要性分析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化选项——特别法人 |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 |
第一节 特别法人的提出与解释困惑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设立的特别性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终止的特别性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加入和退出的特别性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其他特别法人的关系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机关法人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 |
第五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组织形式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实践考察 |
一、经济合作社 |
二、股份经济合作社 |
三、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 |
四、村社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
五、公司 |
六、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理论梳理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现实样态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改革方略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选择 |
一、实践之评析与理论之反思 |
二、选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原则与因素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多元化组织形式 |
第六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实现机制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主体层级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层级:文本分析与实践探索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层级的改革及评析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层级的设立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认定的地方立法探索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认定的司法实践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认定的应然标准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设置与管理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设置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管理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大会的决议机制 |
第五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经营管理机制 |
结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中国民法典表达、制度配套与法人制度再体系化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中国民法典表达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制度配套 |
三、《民法总则》法人制度再体系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DT钢铁集团财务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企业战略理论 |
2.2 集团财务战略理论 |
2.3 集团管控理论 |
2.4 集团财务管控理论 |
第3章 DT钢铁集团财务管控环境 |
3.1 DT钢铁集团简介 |
3.2 DT钢铁集团管理架构 |
3.3 DT钢铁集团财务管控目标 |
第4章 DT钢铁集团财务管控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DT钢铁集团财务管控现状 |
4.1.1 DT集团主要管理职责和权限分布 |
4.1.2 DT集团财务管控模式 |
4.1.3 财务系统三级组织架构 |
4.1.4 财务系统总体管控要点 |
4.1.5 现金管理 |
4.1.6 筹融资和对外投资管理 |
4.1.7 预算管理 |
4.1.8 内部财务稽查和审计 |
4.2 DT钢铁集团财务管控存在的问题 |
4.2.1 集团财务管控高度集权制 |
4.2.2 资金预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4.2.3 成本管理短视性 |
4.2.4 投融资管理未有效控制风险 |
4.2.5 集团内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
第5章 DT钢铁集团财务管控改进建议 |
5.1 建立统分结合制财务管控模式 |
5.2 完善资金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
5.3 集中式成本管理 |
5.4 降低投融资管理风险 |
5.4.1 全面考虑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 |
5.4.2 提高投资风险管控所需信息与数据的客观性 |
5.4.3 开创风险规避体系 |
5.4.4 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
5.5 加强财务管控信息化建设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
(二)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情况 |
(二) 国内情况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理论认识 |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与本文的限定 |
二、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民法学解读及本质属性 |
第二节 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及职能定位 |
一、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 |
二、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职能定位 |
第二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源起的改革进路——国企改革视域下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进路 |
第一节 “国有国营”体制内的扩权让利 |
一、利润留成 |
二、实行经济责任制 |
三、实施“利改税” |
第二节 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 |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 |
二、企业经营权法定 |
第三节 国有资产实行股份(股权)制公司化运营 |
一、股份制改革试点 |
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 |
第三章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法理解构及实践困惑 |
第一节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法理解析 |
一、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内涵界定及功能分析 |
二、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构成的解读 |
第二节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实践的争议与困惑 |
一、国资委法律定位之争 |
二、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模式的实践困惑 |
第四章 国外国有资产出资人相关法律制度的实践及其经验借鉴 |
第一节 西方主要国家企业国有资产的立法政策与法制实践 |
一、美国 |
二、英国 |
三、法国 |
四、日本 |
五、新加坡 |
第二节 西方主要国家企业国有资产法制实践的经验借鉴 |
一、 “一企一法” 特别立法,营造体现国有资产运营与监管特性的法制环境 |
二、划清功能定位,分类监管企业国有资产 |
三、国有资产监管职能权责明晰,专职化、专业化管理成为新 |
四、国有控股公司承担国有资产资本经营职能,国有资产监管与 |
第五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法学重构与完善出资人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法学重构 |
一、本体属性的法律重述——公私兼备的经济法权 |
二、权能结构的法律重塑——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权能“一体双阶”构造 |
第二节 完善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改革设想 |
一、坚持“国家统一所有”改革出资人职责“分别代表”制度,建构统分结合的“大国资”管理体制 |
二、把握“出资人监管”的职能定位,推动国资委组织机构改革 |
三、实行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纵向分离,探索出资人职责权能配置模式的实践路径 |
第六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权能的类型化行使 |
第一节 出资人行政监管权 |
一、出资人行政监管权的界定与行使 |
二、出资人行政监管权的构成 |
第二节 出资人股东治理权 |
一、出资人股东治理权的界定与行权主体 |
二、出资人股东治理权的构成及行使 |
第七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监督与法律责任 |
第一节 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监督 |
一、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监督的理论基础 |
二、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监督的法律途径 |
第二节 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法律责任 |
一、出资人职责机构的经济责任 |
二、出资人职责机构的行政责任 |
三、出资人职责机构的民事责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浅议我国企业集团统一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散型保险管理模式遇到的困境 |
二、构建企业集团统一保险管理模式 |
三、企业集团统一保险管理模式的优势 |
(一)能够有效解决漏保和投保不足问题 |
(二)能够大幅降低保费支出 |
(三)能够提高索赔时效,增加保险效益 |
(四)能够帮助高风险企业获得保险保障 |
四、统一保险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
(一)建立统保实施的组织机构 |
(二)进一步风险分析与保险调研 |
1. 进一步调研各下属企业商业保险情况及需求 |
2. 风险调查及评估 |
(三)组织实施招标工作 |
(四)下发正式统保管理通知文件 |
(五)统保工作的具体实施 |
(六)统保工作的事后审计监督 |
(10)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控的三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管理控制模式的分类 |
1.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2.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管理控制模式的分析 |
1.集权管理模式 |
2.分权管理模式 |
3.统分结合管理模式 |
母子公司的管理控制研究概述 |
1.国外学者关于管理控制的相关研究 |
2.国内学者关于管理控制的相关研究 |
四、试论企业集团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D]. 彭巨水.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阿里巴巴统分结合财务管控模式研究[D]. 付兆坤.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GT集团财务管控策略研究[D]. 谭云丹.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4]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广宗县为例[D]. 卢晓静.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D]. 应建均.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6]DT钢铁集团财务管控研究[D]. 杜欣. 吉林大学, 2017(10)
- [7]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D]. 胡良才.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3)
- [8]程恩富关于中国产权制度与经营方式的思想研究[J]. 于金富,孙世强. 海派经济学, 2015(02)
- [9]浅议我国企业集团统一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J]. 周倩. 金融经济, 2015(10)
- [10]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控的三种模式[J]. 李方叶,张晓燕. 经营与管理,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