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群感染IBD强毒对ND免疫抑制的实验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臧为民,王川庆,李清,王彦斌,崔青兰[1](1995)在《鸡群感染IBD强毒对ND免疫抑制的实验观察》文中研究指明6周龄商品AA肉鸡单独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强毒(IBDV)后,紧急注射IBD高免卵黄,可在2天内得到控制;单独感染新城疫(ND)强毒后,紧急注射NDⅠ系疫苗,可在5天内得到控制;而混合感染IBDV和NDV或感染IBDV后继发感染NDV,紧急注射NDⅠ系疫苗,未能在7天内控制疫情。由此证明鸡群感染强毒IBDV可对ND产生严重免疫抑制。
赵春青[2](2007)在《青岛地区肉种鸡群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项目对2001年至2006年问山东青岛地区肉种鸡群新城疫(ND)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18个父母代肉种鸡场,48个鸡群,共计274万套父母代肉用种鸡。采用鸡胚尿囊腔接种法从发病严重鸡场分离到28株有血凝性的病毒,经血球凝集试验(HA)、血球凝集抑制试验(HI)及血清中和试验,结果23株被确定为鸡新城疫病毒。参照国际上规定的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及其方法,测定23株鸡新城疫病毒的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为37.4~55.7小时;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70~1.89;6周龄鸡静脉注射致病指数(IVPI)为2.39~2.71。测定结果表明,23株鸡新城疫病毒均为鸡新城疫病毒强毒。用23株分离的鸡新城疫病毒接种30日龄新城疫非免疫鸡,其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70%~100%。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鸡新城疫一直是严重影响青岛地区肉用种鸡饲养生产的最主要的疫病,在青岛地区的胶南市、胶州市、平度市、即墨市、莱西市等地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流行,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冬未春初季节发病的频率最高(19/23)。鸡新城疫可使不同品种鸡发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不同周龄的鸡均可发生鸡新城疫,但其主要的发病高峰集中在育雏阶段(20~40日龄)和产蛋高峰前后(200~350日龄)。种鸡群ND抗体水平的高低并不能阻止新城疫病毒对鸡群的感染。较高的鸡群抗体可控制鸡群的死亡,但不能有效控制产蛋性能的下降。鸡新城疫免疫既需要血清抗体,也需要粘膜抗体。所以,在控制鸡新城疫时,要重视通过点眼、滴鼻、气雾等免疫接种方式来建立鸡只粘膜免疫非常关键。采用从青岛地区某种鸡场分离的新城疫强毒株制成疫苗进行的肉种鸡产蛋期ND分离株疫苗免疫保护试验表明,目前生产中常用的传统毒株新城疫疫苗并不能完全保护鸡群免受当前流行NDV毒株的攻击,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高效价血清抗体不能保护病毒从粘膜面的侵袭;病毒除了发生基因型的变异外,也可能发生了血清特异性方面的变异;这可能正是种鸡生产中高免抗体鸡群仍能爆发ND的主要原因。建议种鸡群ND免疫接种时在使用传统毒株疫苗的基础上,进行ND流行毒株灭活疫苗的加强免疫,以提高免疫效果,降低ND的发生率。通过对青岛地区18个父母代肉种鸡场、23群种鸡发生新城疫疾病的原因分析,制定了种鸡场防治新城疫疾病发生的综合措施,在其中的10个种鸡场推广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结果。试验表明:试验种鸡场采用综合防制对策后,发生鸡新城疫的次数显着减少,ND疾病发生率下降了81.25%。所以,对肉种鸡新城疫疾病控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白洪文[3](2014)在《长春地区蛋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蛋鸡的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一直是蛋鸡饲养生产中的主要疫病,每年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针对2011年-2012年间长春周边地区(德惠、农安、榆树、九台、双阳)95家蛋鸡养殖厂及养殖专业户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对其中疑似新城疫的20个蛋鸡场病死鸡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15株被确诊为鸡新城疫病毒。对其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15株新城疫病毒有3株强毒株,4株中等毒株,8株弱毒株。分别用分离到的新城疫毒株接种30日龄未免疫新城疫疫苗的雏鸡,同时设置对照组,试验组鸡的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30%-100%不等。对照组鸡未发病。攻毒鸡多在第2-3d开始发病,第4-6d开始死亡,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与自然发病鸡相同。对疑似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15个蛋鸡群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通过病毒分离鉴定,琼脂沉淀扩散(AGP)试验、ELD50测定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分离到12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接种4周龄未免疫蛋鸡雏,同时设置对照组,试验组的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20%-100%不等。对照组鸡未发病。调查结果:长春周边地区蛋鸡的新城疫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冬季多发;不同日龄的蛋鸡均可发生新城疫,但30-50日龄和180-260日龄的蛋鸡群多发,亦有10日龄以内的雏鸡发病,死亡率较高,可达60%;产蛋鸡发病后,产蛋明显下降,幅度为10%-50%不等,死亡率不高,多在2%-5%之间。而蛋鸡群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季节有全年化趋势,5-9月为高发季节;发病鸡的日龄范围扩大;免疫鸡群亦可发病,疾病呈非典型且复杂化。通过分析蛋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制定了相应的综合性防制对策。
秦卓明[4](2006)在《新城疫病毒流行株致病性和抗原性及其与F和HN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一种Ⅰ型副黏病毒-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未经免疫的鸡群,传播性极强,发病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即使一些已经多次免疫的鸡群,由NDV引发的急性和亚急性死亡仍不断零星发生,而由新城疫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亚临床感染及产蛋下降则更为普遍。六十年来,NDV一直是对鸡群危害最大的疫病。近十年中,国内禽病界一直试图在分子遗传水平阐明NDV毒株的变异趋势,在分子流行病学上已积累了大量毒株的资料和信息。但是,这些研究对信息的比较分析的深度不够,缺乏系统的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与基因变异相关性的研究,特别是还没有在疫病控制方面最为关心的对不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及其与抗原性变异的相关性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测定和比较了三十株NDV野毒株的融合蛋白(F)基因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的全基因序列,首次对大量NDV毒株的F基因、HN基因,从致病性和抗原性变异两个方面及其与基因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获得了以下进展:一、NDV的分离鉴定和蚀斑纯化所用30个毒株均是1996~2005年期间从山东、江苏等不同地区的鸡、鸭、鹅、鸽等不同家禽分离,经用已知对NDV、禽流感(H5和H9型)等单因子阳性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HI)证明均为NDV。同时对其中20株在细胞培养上完成了蚀斑纯化。二、NDV的致病性比较研究经MDT(鸡胚平均死亡时间)、ICPI(1日龄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及IVPI(6周龄雏鸡静脉致病指数)测定试验,30株NDV野毒有28株为强毒,1株为中等毒力,另一株尚未确定。对20个已蚀斑克隆纯化的病毒株的致病性作了重复实验,各毒株克隆纯化前后的毒力水平基本一致,表明分离物中的病毒组成是同源的。但有2个未能适应细胞的毒株例外,在经鸡胚连续传代后,与原代毒相比,一株的致病指数显着降低(SBZ02),而另一株(SY03)从第5代则显着升高。这表明,有一部分原始毒可能存在着致病性不同的病毒混合物。三、NDV流行毒株的抗原性变异选择了17个克隆化毒株和3个参考株(La Sota、Clone30和F48E9),利用SPF鸡分别制备了单因子阳性血清,分别用HI和病毒中和反应比较了它们与我国最广泛应用的Ⅱ型疫苗毒La Sota株和中国经典强毒F48E9间的抗原性交叉反应。结果表明:在我国鸡群中已
朱瑞良[5](2003)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细胞克隆化毒在回鸡过程中致病性与VP2基因变异比较》文中指出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以侵害雏鸡中枢免疫器官中的法氏囊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1957年该病首次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甘布罗镇(Gumboro)的肉鸡群中发生。最初分离到的病毒发病率高,但致死率通常在2—5%,偶尔20—30%,这种病毒株称之为标准毒IBDV(vIBDV)。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与标准毒在抗原性上有明显差异的变异株。欧洲国家首先报道了致死率高达90—100%的超强毒(vvIBDV),90年代初传至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vvIBDV感染现已遍布于全球主要养禽地区,在工业化养鸡业发达的国家尤为严重,鸡群感染vvIBDV后,除直接引起死亡外,还可使雏鸡产生免疫抑制,导致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和多种疫苗免疫失败,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分子病毒学技术的普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同实验室都对vIBDV、vvIBDV及变异株IBDV的VP2基因的高变区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做了比较。最初发现所有的vvIBDV都有一些可能与致病性相关的氨基酸变异,但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vvIBDV相关的VP2高变区的氨基酸有规律变异只是病毒演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通的遗传标志,而不是与致病性相关的遗传标志。由此看来仅靠未经纯化克隆的由同种病毒不同亚群(quanspecies)组成的不同野毒株分离物的VP2基因的比较,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本课题试图将一个vvIBDV中国株在细胞培养上克隆化后,再返回SPF鸡连续传代,通过比较若干病毒克隆返鸡后不同代次的传代毒致病性与VP2基因变异,来从另一个角度验证VP2高变区变异是否与致病性有关。 在实施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的过程中,本人所在实验室从全国30个省市已经收集了72株IBDV株,在对其中40株IBDV株进行毒力、血清学以及致病性检测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毒力最强的、致死率高达90%的vvIBDVGX8/99株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将vvIBDV GX8/99株通过传代,研究从原始毒(鸡源囊毒)→鸡胚毒→细胞适应毒→细胞克隆化毒→回传SPF鸡传代b’扬州人学博十学位论文毒(鸡源毒)个轮回过程中系列毒株致病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核普酸、氨基酸变异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了vvIBDV在整个传代循环过程中的致病特点,研究了vvIBDv从未经克隆的病毒的“群体致病性”到克隆化病毒的“个体致病性”的变化规律。引进这一方法将有助于揭示vvIBDV的演变规律和毒力改变的分子基础,有助十解决超强毒毒力如何增强?超强毒能否致弱?致弱过程中核普酸和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病毒生物学特性有着怎样的关系?弱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如何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结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GX8199株传代培养及病毒的克隆化:本研究将vvIBDV Gx8/99株首先在SPF鸡胚上传10代,然后在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上日传22代,开始适应CEF,并引起细胞病变(CPE),表现为细胞聚缩、拉成纤丝状,最后变圆、脱落。再经无限稀释法进行2次病毒的克隆化,筛选得到了4株克隆化病毒。以克隆化病毒为起点,再将这4株克隆化病毒分别连续回归3一5周龄SPF鸡连传15代。各传代毒通过免疫胶体金试纸膜检测,除CEF适应之前的细胞毒检测不到IBDV外,其余各传代毒均可检测到IBDv。vvIBDV GX8/99株不同代次传代毒的获得,为研究该病毒从原始毒(鸡源囊毒)一鸡胚毒一细胞适应毒一细胞克隆化毒回传SPF鸡传代毒(鸡源毒)一个轮回系列毒株致病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核营酸、氨基酸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vvIBDV在整个传代循环的过程中的致病特点,vvIBDV从“群体致病性”到“个体致病性”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新的技术平台。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GX8/99株原始囊毒及其传代毒的致病性试验:IBDV GXS/99株系1 999年从广一西一自然发病鸡群采集到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经动物实验证明为超强毒。即用原始病鸡法氏囊悬液在SPF鸡连续二二次人工感染后,再取法氏囊制备恳液分装在一700c保存,并用8日龄sPF鸡胚经卵黄囊接种测定其鸡胚半数致死量(ELDS。)后,再经接种SPF鸡的致病性试验表明,随鸡的l:1龄和接种剂量的不同,其致死率有很大差异。对28一30日龄SPF鸡,病毒接种量为200个ELDS。时,感染后7日内死亡率高达60一90.5% (18/30和19/21);感染量为20个ELDS。日寸,死亡率亦可达53一92%(8/15不[]23/25)。再用此vvIBov Gxs/99株的sPF鸡胚传代毒、4株克隆化细胞毒及其分别连续回归3一5周龄SPF鸡的传代毒,进行了SPF鸡胚及SPF鸡的致 朱瑞良vvIBDV细胞克隆化毒在回鸡过程中致病性与VPZ基因变异比较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对8日龄SPF鸡胚卵黄囊接种后,GXS/99株原始囊毒在鸡胚中传代的过程中病毒滴度即ELDS。值在逐渐增大;但适应鸡胚的病毒在适应细胞后,获得的4株在细胞培养上纯化的克隆化病毒,在重新接种鸡胚时,病毒滴度却显着降低;然而,在再回传SPF鸡的过程中,其在鸡胚上产生的病毒滴度即ELDS。值又逐渐升高。由此可见,鸡胚毒对SPF鸡胚的致病性强,而细胞克隆化毒对鸡胚致病性弱,回传SPF鸡后又增强。各?
阳秀英[6](2006)在《我国部分省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害雏鸡法氏囊等免疫器官中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或B淋巴前体细胞,使鸡群产生严重、长期的免疫抑制,从而对其它病毒性或细菌性继发感染的敏感性增加,对各种疫苗应答下降,甚至引起免疫失败,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解目前我国养鸡生产上IBDV的流行情况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的特征,我们应用实验室已建立的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对2003.9~2006.3期间收集于广西(包括南宁、北海、玉林)、江苏、浙江、安徽各地的临床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病鸡的法氏囊组织、骨髓和脾脏等器官进行检测;对检测呈阳性的病料采用9~11天龄的鸡胚通过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或鸡胚成纤维细胞接种的方法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的分离和传代(2~3代);对致死的鸡胚或出现细胞病变的细胞分别取其尿囊液和收获细胞毒进行常规的细菌检查和血凝试验(HA),阴性者取其CAM和收获的细胞毒进行IBDV的RT-PCR鉴定。结果证实并成功分离到20株IBDV;采用Ssp I和Sac I两个特异性核酸内切酶对分离株的VP2基因高变区(vVP2)进行酶切分析,结果有10株只有Ssp I酶位点而无Sac I酶位点,属于超强毒株(vvIBDV),另外10株则只有Sac I酶而无Ssp I酶位点,属于经典毒株(cIBDV)。本研究的结果证实,IBDV的感染广泛存在于商业鸡群中,而且流行的毒株属vvIBDV和cIBDV,而未发现变异株的存在。 为了解现场流行毒株的关键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研究应用RT-PCR技术对分离自广西、江苏、浙江、安徽四个省的22个IBDV分离株以及5株中等和中等偏强毒力商品疫苗株B87(in)、B87(BJ)、FW2512、Bursine-2、YSLMB的VP2基因高变区(vVP2)进行扩增及其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将
李银聚[7](2005)在《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流行日益复杂,免疫失败经常发生的现状,为做好本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制工作,对2002~2004年间河南省15个地区鸡群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防制措施。 1.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情况调查 对2002~2004年间河南省15个地区鸡群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季节有全年化趋势,但每年仍以6~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发病鸡的日龄范围扩大;病变以法氏囊呈胶冻样水肿和肾脏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特征,二者出现率分别占67.2%和73.11%;其它病变多不典型;发病鸡群中免疫鸡群占78.17%,二次发病鸡群约占16.98%;宿主和易感家禽的范围扩大。对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2.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为探究IBD流行呈现新特点的原因,对2002~2004年间收集的河南省15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9株IBDV病料进行了分离鉴定、VP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有30株地方流行株属于IBDV超强毒株,但各毒株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有9个分离株,既不符合超强毒的特征,也不完全符合弱毒株的特征,是基因已经发生变异的弱毒株。同一鸡群再次发病可能是由同一毒株引起的,但基因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分离于各地区的IBDV毒株呈分散分布,但也呈现部分的地区特点。 3.IBDV超强毒和弱毒株VP2基因同义密码子使用的偏爱性研究 对河南省2002~2004年间收集并鉴定的30株IBDV超强毒株和9株弱毒株VP2基因cDNA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IBDV超强毒株和弱毒株的VP2高变区基因不同位点同义密码子的使用情况,发现超强毒和弱毒株除特征性氨基酸变化外,许多位点的氨基酸在同义密码子的使用上也有明显的偏爱性。这预示着同义密码子的使用与VP2基因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的关系,进而可能影响到IBDV的
邓友安[8](2007)在《种鸡场的免疫与注意事项》文中研究说明饲养种鸡通常比饲养商品蛋鸡有更大的利润空间,但是饲养种鸡需要有较高的投入及较高的饲养水平,例如需要饲养一定数量的公鸡,营养要求较高,人工输精,种鸡疫病净化技术,使雏鸡保持较高的母源抗体等。一旦出现问题将损失巨大,也就意味着承担较高的风险。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对于一个种鸡场至关重要。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选择好恰当的疫苗,注意免疫过程中的环节控制,确保免疫效果是防止种鸡场发生传染病的基础;坚持人、物共管的良好防疫措施,加上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就能够保证种鸡群的健康,保证种鸡场的正常生产,促进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智海东[9](2002)在《表达新城疫病毒F基因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染性喉气管炎和新城疫是鸡的主要呼吸道疾病,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现代养鸡业必须防疫的疾病。尽管传统方法制备的疫苗在疾病的控制上曾经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人们对疾病清除计划呼声的日渐高涨,特别是食品安全性意识的提高,呼唤着新型疫苗来替代常规疫苗。在这方面,禽痘病毒载体疫苗以其特有的优势和竞争力吸引了各国科学家的注意,构建了许多表达禽类病原体主要免疫原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而且已有部分产品投入使用。构建表达多个病原体基因的重组禽痘载体疫苗对于面临多种疾病威胁的养禽业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试验将新城疫病毒F48E9株F基因置于LP2EP2启动子控制之下,构建禽痘病毒转移载体,之后与以前构建的表达ILTV gB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rFPV-ILTVgB)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采用蚀斑表型反向筛选的方法(即从兰色的背景反向筛选白色蚀斑),筛选并纯化得到表达F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rFPV-NDV F),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NDV F蛋白在rFPV-NDVF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中获得表达。 以本实验室构建的含有ILTV gB基因的禽痘病毒转移载体为基础,构建禽痘病毒转移载体pSY-gB-F,该载体含有P7.5启动子控制下的F基因和LP2EP2启动子控制下的gB基因。将pSY-gB-F和禽痘病毒疫苗株S-FPV-017株公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通过蓝斑试验筛选出重组禽痘病毒,并进行克隆纯化,将其命名为rFPV-gB-F。PCR方法证明rFPV-gB-F基因组中含有ILTV gB基因和NDV F基因;Dot-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与Western-blot试验分别证明NDV F基因和ILTV gB基因能在rFPV-gB-F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中表达。 为了检测重组病毒对SPF鸡的保护效果,将90只四周龄的SPF鸡分为六组,分别免疫rFPV-gB-F(20只)、ND弱毒疫苗(La Sota,10只)、ILT弱毒疫苗(10只)、rFPV-ILTV gB(10只)、S-FPV-017(20只),同时设立非免疫对照鸡(20只)。抗体检测结果表明rFPV-gB-F免疫组能诱发机体产生抗新城疫病毒的抗体,但抗体水平明显低于La Sota免疫组,S-FPV-017免疫组和非免疫对照组没有产生抗新城疫病毒抗体。rFPV-gB-F和rFPV-ILTVgB免疫后诱发抗ILTV抗体的水平相当,在免疫后三周呈阳性,但低于ILT弱毒疫苗免疫组,免疫后四周,以103 ELD50 F48E9株NDV强毒对rFPV-gB-F免疫鸡(10只)、La Sota免疫鸡(10只)、S-FPV-017免疫鸡(10只)以及非免疫对照鸡(10只)进行肌肉注射攻击。La Sota免疫鸡获得完全保护,rFPV-gB-F免疫组的部分鸡(2/10)抵抗ND强毒的攻击,免于死亡,而且发病和死博土学位论文 摘 要 甲同农业科学院亡时间明显滞后于对照组。S-FPV-017兔疫组和非免疫对照组则完全没有获得保护。兔疫后五周,用 105 EID50 ILT WG株强毒对 OFPV唱BF兔疫鸡门 只人 ILT弱毒疫苗免疫鸡(10只)、FPV-I厂V gB e疫鸡(10只)、S-FPV-of 7兔疫鸡(10只)以及非免疫对照鸡门 只)攻击。结果显示 rFPV宫BF、rFPV二LTV gB和 ILT弱毒疫茵兔疫鸡对死亡的保护均为10/10,S.FPV-017免疫组与非免疫对照组均有S/10的死亡率:V的分离和P*R检测结果表明rFP*名F具有和ILT商品化弱毒疫苗同样的保护效果。 综上所述,表达 NDV F和 ILTV gB双基因重组禽痘病毒接种 SPF鸡,可使形种鸡产主兔疫反应,对ILTV强毒的攻击产生完全的保护,并且对NDV攻击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为今后构建高效的三价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付兴周[10](2006)在《山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三联高免血清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新城疫(ND)是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流行甚广,是危害养鸡业十分严重的两大病毒性传染病,且易发生混合感染,据报道其混合感染率可达70~80%,混合感染鸡群病死率常在80%以上,而且它们常常并发或继发大肠菌病(E.coli)。生产上三种传染病常混合或继发感染鸡群,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病原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这三种传染病的研究现状,并报道了利用山羊制备抗鸡ND-IBD-E.coli三联高免血清的基本过程和临床应用情况。本试验制定了利用山羊制备抗鸡ND-IBD-E.coli三联高免血清的最佳免疫程序,既按照0.4ml/kg IBD油乳剂灭活苗+5ml/只ND油乳剂灭活苗+5ml/只E.coli油乳剂灭活苗首免,间隔10d以0.4ml/kgIBD油乳剂灭活苗+10ml/只ND油乳剂灭活苗+10ml/只E.coli油乳剂灭活苗进行二免,10d后再以0.6ml/kgIBD油乳剂灭活苗+10ml/只ND油乳剂灭活苗+10ml/只E.coli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加强的免疫程序免疫。经实验室检验和临床应用证明,山羊抗ND-IBD-E.coli三联高免血清具有安全性好、治疗效果可靠等优点,以小鸡0.5ml/只、大鸡lml/只的剂量,皮下或肌肉注射高免血清,用于治疗IBD、ND和E.coli混合感染病鸡群的治疗效果明显。
二、鸡群感染IBD强毒对ND免疫抑制的实验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群感染IBD强毒对ND免疫抑制的实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青岛地区肉种鸡群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鸡新城疫的历史分布及流行状况 |
2 病原学 |
2.1 病毒分类地位 |
2.2 鸡新城疫病毒的形态结构 |
2.3 理化特性 |
2.4 鸡新城疫病毒的血清型及毒力 |
2.5 鸡新城疫病毒的血凝性 |
2.6 新城疫病毒的致病性 |
3 鸡新城疫临床和流行病学 |
3.1 宿主 |
3.2 传播与扩散 |
3.3 NDV病型分类 |
3.4 临床症状 |
3.5 病理剖检变化 |
4 新城疫诊断 |
4.1 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
4.2 血清学检测技术 |
4.3 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第二章 青岛地区肉种鸡群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材料 |
2.1 病料 |
2.2 血清与毒株 |
2.3 鸡与鸡胚 |
2.4 试剂与溶液配制 |
2.5 主要仪器设备 |
3 研究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样品的病毒分离及鉴定 |
3.3 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毒力测定 |
3.4 新城疫病毒分离株动物回归试验(人工感染试验) |
3.5 确诊新城疫病鸡群的HI抗体效价测定 |
3.6 与ND流行发生相关因素的调查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样品细菌学检测结果 |
4.2 样品的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
4.3 鸡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毒力测定结果 |
4.4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4.5 确诊ND发病鸡群基本情况统计结果 |
5 讨论及总结 |
5.1 细菌混合感染普遍存在 |
5.2 ND强毒分布广泛 |
5.3 新城疫流行防治出现新需求 |
5.4 新城疫呈明显季节性流行 |
5.5 新城疫发生没有明显品种差异 |
5.6 不同周龄种鸡群发生ND的表现差异显着 |
5.7 管理和免疫因素对预防ND具有重要意义 |
5.8 种鸡高ND HI抗体并不能阻止NDV感染 |
第三章 种鸡产蛋期新城疫分离株疫苗免疫保护试验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材料 |
2.1 病毒株 |
2.2 普通疫苗 |
2.3 鸡胚 |
2.4 试验鸡 |
3 试验方法 |
3.1 疫苗制备 |
3.2 免疫保护试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鸡群接种免疫后表现及抗体消长情况 |
4.2 交叉攻毒试验结果 |
5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肉种鸡新城疫综合防治措施研究推广 |
1 种鸡群发生新城疫疾病的原因分析 |
1.1 种鸡群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缺乏或不完善,防疫意识淡薄 |
1.2 基础饲养设施落后,鸡群饲养应激大 |
1.3 免疫抑制性病原体的存在 |
1.4 鸡群ND免疫因素影响 |
1.5 忽视新城疫局部免疫保护 |
1.6 NDV抗原性的变异 |
1.7 鸡群ND免疫操作失当 |
1.8 其它病原体并发感染 |
1.9 野毒、强毒的入侵 |
1.10 其它可能导致鸡群新城疫发生的原因 |
2 制定鸡新城疫综合性防制对策并在曾发生过鸡新城疫的鸡场推广使用 |
2.1 肉种鸡新城疫病综合性防制措施 |
2.2 鸡新城疫综合性防制对策在曾发生过鸡新城疫的鸡场推广使用 |
3 新城疫综合防治措施推广应用效果 |
4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长春地区蛋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新城疫的研究进展 |
1.1 鸡新城疫的历史流行概况 |
1.2 鸡新城疫的病原学 |
1.3 鸡新城疫的流行病学 |
1.4 鸡新城疫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
1.5 鸡新城疫的诊断 |
1.6 小结 |
第二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
2.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简介 |
2.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病原学 |
2.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 |
2.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
2.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方法 |
2.6 小结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长春地区蛋鸡新城疫的流行病学调查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长春地区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新城疫病毒流行株致病性和抗原性及其与F和HN基因变异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本研究克隆测序的新城疫毒株及其序列 |
本研究从GenBank 下载的NDV 的HN 和F 基因序列 |
英文缩写注释 |
摘要 |
Abstract |
新城疫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我国部分地区不同宿主NDV 的分离鉴定 |
第二章 NDV 分离株的蚀斑纯化及生物学毒力比较 |
第三章 新城疫病毒分离株抗原性的比较 |
第四章 新城疫病毒F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五章 新城疫病毒HN 基因的克隆与分子特性分析 |
第六章 新城疫病毒 HN 和F 基因分型、遗传变异和时空分布相关性的比较 |
第七章 新城疫病毒抗原性与F 和HN 基因氨基酸的相关性 |
第八章 基因Ⅱ型NDV 强毒的分离鉴定和分子特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 谢 |
(5)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细胞克隆化毒在回鸡过程中致病性与VP2基因变异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一栏表 |
文献综述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现状 |
一、 概述 |
二、 IBDV基因组的结构及其功能 |
三、 超强毒IBDV的发生及其研究 |
四、 IBDV在细胞中的增殖及其分子机制 |
五、 IBDV的免疫抑制作用 |
六、 IBDV的致病机理 |
七、 病毒抗原变异和毒力差异的分子基础 |
八、 IBDV的免疫防制 |
九、 我国对IBDV的研究 |
十、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试验研究一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GX8/99株传代培养及病毒的克隆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二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GX8/99株原始毒及传代毒的致病性试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三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GX8/99株原始毒及传代毒VP_2基因高变区与致病性的关系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6)我国部分省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1 病原简介 |
1.2 IBDV导致免疫抑制的机理及其危害 |
1.2.1 IBDV导致免疫抑制的机理 |
1.2.2 IBDV引起免疫抑制的危害 |
1.3 IBDV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 |
1.3.1 IBDV基因组结构 |
1.3.2 VP5 |
1.3.3 VP2 |
3.1.4 VP4 |
1.3.5 VP3 |
1.3.6 VP1 |
1.4 IBDV抗原变异和毒力差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1.4.1 影响毒力的因素 |
1.4.2 与毒力相关的其它区域 |
1.5 免疫预防 |
1.6 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IBDV现场流行株的分离及其致病型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病料IBDV核酸检测的结果 |
2.2.2 病毒分离的结果 |
2.2.3 分离株PCR产物Sac I/Ssp I酶切的结果 |
2.2.4 分离株的基本情况 |
2.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IBDV分离株VP2基因高变区(vVP2)序列的测定与比较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分离株vVP2扩增的结果 |
3.2.2 分离株vVP2序列测定的结果及其对比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IBD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 IBDV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
2 IB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3 IBDV抗原与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
第二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研究进展 |
1 环境消毒 |
2 卫生防卫 |
3 免疫接种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应用研究 |
第三章 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情况调查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四章 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五章 IBDV超强毒和弱毒株VP2基因同义密码子使用的偏爱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六章 IBDV流行株鸡胚适应毒的培育及各变异代次VP2基因比较分析与回归鸡后的致病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七章 IBDV地方株鸡胚毒三价油乳灭活苗的研制及其免疫效果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八章 河南省IBD控制措施的探索和三价油乳灭活疫苗的应用效果分析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九章 IBD防制方案和三价油乳灭活疫苗的推广应用与评价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全文总结 |
附图1 |
附图2 |
致谢 |
2002~2005年间获得成果、出版着作和论文发表情况 |
(8)种鸡场的免疫与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程序 |
1.1 饲养场本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 |
1.1.1 本地区尚未确认有某种疾病存在时, 对本病的疫苗接种应慎重 |
1.1.2 接种的疫苗种类和引起发病的病毒血清型应对应 |
1.1.3 应选择毒力恰当的疫苗 |
1.2 家禽的日龄及抗体水平 |
1.3 疫苗的质量、免疫途径、剂量 |
1.3.1 疫苗的质量 |
1.3.2 免疫途径 |
1.3.3 剂量 |
1.4 接种的先后次序及疫苗间的干扰作用 |
1.4.1 接种的先后次序 |
1.4.2 疫苗间的干扰作用 |
1.5 疫苗的联合应用 |
1.6 生产需要 |
1.6.1 产蛋鸡应在开产前接种IBD灭活苗, 为长久保证 |
1.6.2 开产前接种IB+ND 2联灭活苗因为IB、ND |
1.6.3 做好霉形体、鸡白痢、白血病的净化工作 |
1.6.4 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接种工作 |
2 疫苗的管理和免疫接种的管理 |
2.1 疫疫苗的管理 |
2.2 疫苗接种的管理 |
2.2.1 每次接种疫苗前要对接种所需器具正确地消毒, 要用物理消毒的方法不要用化学消毒药。 |
2.2.2 稀释疫苗时, 严格按要求的稀释倍数稀释, 现用现配。疫苗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 |
2.2.3 认真做好免疫接种纪录, 包括:接种日期、鸡的日龄、疫苗的种类、批号、生产厂家、剂量和有效期等。 |
2.2.4 对盛装疫苗的空瓶、包装等物品要集中焚烧, 不可到处乱扔, 以免散毒。 |
2.2.5 饮水免疫时应加0.2%~0.5%的脱脂奶粉, 以保 |
2.2.6 免疫接种后应及时进行抗体监测。活苗接种1周 |
2.2.7 活苗免疫的前后2 d, 禁止进行带鸡消毒和饮水消毒;在接种活菌苗的前后各5 d禁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
2.2.8 如果鸡群发生疫病需要进行紧急接种时, 应从假 |
3 专业技术队伍 |
3.1 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要明白免疫的机理, |
3.3 对操作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 掌握正确的接种技术, 不要临时拼凑人员, 或为了赶时间而影响免疫质量。 |
4 配套的防疫措施及饲养管理条件 |
4.1 防疫措施 |
4.2.1 饲料营养水平影响免疫活性 |
4.2.2 应激因素 |
(9)表达新城疫病毒F基因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实验一 新城疫病毒F基因在重组鸡痘病毒中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和新城疫病毒F基因在重组禽痘病毒中的表达 |
1 材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重组禽痘病毒对SPF鸡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山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三联高免血清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鸡新城疫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 |
综述三 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实验一 山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三联高免血清制备的免疫程序制定与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实验二 山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三联高免血清的制备与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四、鸡群感染IBD强毒对ND免疫抑制的实验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鸡群感染IBD强毒对ND免疫抑制的实验观察[J]. 臧为民,王川庆,李清,王彦斌,崔青兰.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5(01)
- [2]青岛地区肉种鸡群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D]. 赵春青.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3]长春地区蛋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 白洪文.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4]新城疫病毒流行株致病性和抗原性及其与F和HN基因变异的相关性[D]. 秦卓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5]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细胞克隆化毒在回鸡过程中致病性与VP2基因变异比较[D]. 朱瑞良. 扬州大学, 2003(04)
- [6]我国部分省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阳秀英. 广西大学, 2006(01)
- [7]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制[D]. 李银聚.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 [8]种鸡场的免疫与注意事项[J]. 邓友安. 北京农业, 2007(24)
- [9]表达新城疫病毒F基因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的研究[D]. 智海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02)
- [10]山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三联高免血清的研制与应用[D]. 付兴周. 吉林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