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伏地形条件下激电异常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王猛,刘媛媛,王大勇,董根旺,田亮,黄金辉,林曼曼[1](2022)在《无人机航磁测量在荒漠戈壁地区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人机航磁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不同地貌景观区的应用空间得到了逐步拓展。为验证无人机航磁测量在我国戈壁荒漠地区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结合戈壁荒漠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开展了机型适用性试验,从抗风能力、地形跟随能力、续航能力与工作效率、数据采集质量等几个方面,对多旋翼型、垂直起降固定翼型无人机在戈壁荒漠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通过无人机航磁与已有地面磁测成果的定性、定量对比分析,衡量了无人机航磁测量在我国西部戈壁荒漠地区的实用性与可靠性,认为无人机航磁相对于地磁测量具有采集精度高、工作效率高的优势,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技术。
雷光学[2](2021)在《起伏地形条件下瞬变电磁法探测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勇馨[3](2021)在《陕西省山洪灾害驱动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洪灾害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是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陕西省设立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小组,积极开展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调查成果数据缺少系统性的分析研究,数据没有被充分利用。本文采取相关研究方法,深度挖掘成果数据,对陕西省山洪灾害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充分体现数据价值,对陕西省山洪灾害的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析探究陕西省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合陕西省1949~2015年间山洪灾害情况,梳理统计陕西省山洪灾害历史调查结果,分别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方面来分析陕西省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陕西省山洪灾害的分布情况从北向南逐渐增多,具有成片、成带分布的规律。陕西省山洪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区域性明显、发生频繁、季节性强、易突发、难预测、成灾快、危害大等特点。山洪灾害的分布规律受降雨、下垫面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2)分析陕西省山洪灾害致灾因子的驱动力。选取陕西省山洪灾害相关的9类驱动因子,定量分析各致灾因子对山洪灾害的影响程度,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陕西省山洪灾害的致灾因子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山洪灾害是多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降雨因子是诱发山洪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地形地貌是发生山洪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山洪的危害程度。多因子共同作用于山洪灾害会加强山洪灾害的发生及危险程度,影响灾害的空间分布。(3)分析陕西省山洪灾害的风险程度并进行风险评价。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选取风险评价指标,进一步剖析陕西省及各地区的山洪灾害危险性分布及易损性分布情况,并对山洪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山洪灾害危险性自北向南逐渐增大;易损性是关中地区大于陕南地区大于陕北地区。陕西省山洪灾害风险程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特别应加强对陕南秦巴山区的防护。评价结果及风险图可为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陕西省山洪灾害进行驱动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有利于对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部分内容进行升级改造;有利于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有利于开展山洪灾害影像资料汇编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有利于不断提升洪涝灾害综合防御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已建非工程措施体系。对陕西省开展山洪灾害风险分析工作,对陕西省各地区山洪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
陈路凯[4](2021)在《台风灾害下城市空间脆弱性评价研究 ——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余锦慧[5](2021)在《DEM局部地形形态误差度量模型 ——以黄土高原为例》文中指出
吕明慧[6](2021)在《三维高精度频率域井地电磁法研究》文中指出
邓锐[7](2021)在《基于InVEST模型的稀土矿区生境质量评价 ——以全南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是各类生态系统的承载体,土地利用的一系列改变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是经济社会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中间传递表现。同时,稀土作为经济生产和国防安全等方面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全球战略资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生态空间、生境质量等名词的出现,大量定性和定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理念和方法也随之广泛应用。本文在文献分析法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基于InVEST模型的稀土矿区生境质量评价方法,可以实现位于稀土矿区的城镇的生境质量评价。该方法综合考虑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运用模型分析、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可囊括研究区域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全面覆盖研究区域的基本土地利用类型及特有土地利用类型,能很好的对研究区域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本文以赣南地区富含稀土资源的全南县作为研究实例,研究内容及成果总结如下:(1)面向生境质量评价的生态空间变化特征分析。通过对生态空间的划定,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两大类:生态空间(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和非生态空间(建设用地)。生态空间变化特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生态空间数量变化特征分析、生态空间结构类型变化特征分析和生态空间动态度分析。研究区生态空间处于主要地位,其中占比重最大的为林地,其次以耕地为主,园地、草地与水域面积处于同一水平,未利用地面积最少。生态空间类型的变更以园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向耕地转入与建设用地向林地转出为主。(2)InVEST模型的参数改进及设置。InVEST模型的运行基础是土地利用数据、胁迫因子相关参数及生境类型对胁迫因子的敏感性参数,本文在研究对象的地理位置、区域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上,结合已有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提出了适合于稀土矿区的胁迫因子:耕地、村庄、城镇、交通用地和采矿用地。确定胁迫因子之后,进而确定相关参数,其中胁迫因子对生境类型的影响权重采用熵权法确定。(3)基于InVEST模型生境质量分析及评价。通过InVEST模型对研究区生境质量进行模拟,对生境质量图与生境退化度图的数量特征及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统计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高生境质量等级与较高生境质量等级占比大,高生境质量区域大部分处于区划边界的林场,低生境质量区域集中在中部乡村和城镇。对各时间点的生境质量指数等级面积进行统计,由于城镇化的原因,低生境质量区域范围增加,高生境质量区域减少。同时,对不同用地类型生境质量变化情况分析,林地等用地类型生境质量变化基本在0.01以内,并以正负0.3为临界点,将变化情况分为3类:生境质量负向变化(-1~-0.3)、生境质量微弱变化(-0.3~0.3)、生境质量正向变化(0.3~1)。综合实验证明,基于InVEST模型研究区生境质量分析结果与研究区生态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一致。从基于客观存在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空间变化特征分析,到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胁迫因子的生境质量模型评价,协同完善地对稀土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全面评价,为相关规划政策和治理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边疆[8](2021)在《降雨、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以山西金灯寺边坡为例》文中认为
段瑞锋[9](2021)在《基于重磁电资料的山阳池沟铜钼矿区深部找矿研究》文中认为池沟矿区位于陕西省山阳县以西约25km处,面积约为14km2,属于柞-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该区的地质背景以及成矿条件研究较为丰富。90年代以来,多家单位相继在池沟地区开展工作,但只是发现一些矿化点,没有发现较大规模工业矿床,寻找大型铜矿依然未突破。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矿构造和动力学背景分析等方面,对于地球物理找矿勘查方面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重、磁、电法资料以及化探、成矿地质、钻孔等资料,综合反演解译了区内隐伏岩浆岩体分布范围、空间赋存特征及区内断裂构造、找矿有利区等信息。建立了研究区找矿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为研究区深部找矿分析预测提供资料支撑,进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深部找矿勘查综合物探方法体系及思路流程,为池沟矿区找矿突破提供相关依据和指导。本文利用研究区新完成的重、磁、电资料,通过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对重、磁、电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地质、钻井、前人的研究成果等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重、磁、电异常特征,推断了研究区内的断裂构造体系,隐伏岩体空间展布形态,预测了找矿有利区。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物性、重磁电异常特征,通过对重磁资料进行垂向一阶导数、水平总梯度等场源边界识别技术处理研究,划定了控岩控矿断裂构造、找出岩浆主侵通道,圈定了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隐伏岩体的分布范围,确定了Ⅰ号隐伏岩体为研究区主隐伏岩体。通过激电中梯扫面、激电测深和AMT测深划定了岩体接触带“低阻高极化”异常分布位置。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钻孔等资料,厘清了隐伏岩体、岩体接触带、矿化体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指出岩体与地层接触带为主成矿部位,预测了找矿有利区,经钻孔验证获得找矿突破,研究结果对该区进一步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通过对完成的重、磁、电法测量资料的综合研究,提出了池沟斑岩型铜矿物探勘探方法技术及勘查思路。首先,通过大比例尺高精度重磁测量圈定隐伏岩体范围,划分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和控岩断裂构造;其次,通过激电中梯扫面摸排接触带平面“低阻高极化”异常分布区域;最后通过激电测深、AMT确定异常深部走向分布范围,对重点区进行钻孔验证。该技术思路流程对其他类似矿区深部找矿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陈全[10](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及时空演变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以来,随着对自然资本价值的认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为核心的生态资产估算需求日益迫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由于受复杂地表与光学卫星成像条件的限制,区域生态环境遥感长期以来面临着混合像元现象严重、高质量光学遥感影像缺失等瓶颈问题,传统基于像元/格网尺度的定量遥感研究方法无法满足区域生态资产精准评估、时空演变机制挖掘以及生态修复决策支持的需求目标,引入遥感图谱认知的前沿理论与方法开展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典型研究区,以遥感图谱认知理论的“图谱耦合”思想和地理图斑智能计算模型“分区分层感知—时空协同反演—多粒度决策”的方法论为指导,从生态资产质量与生态资产服务功能维度出发构建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评估框架,按照“空间—时间—属性”的线性认知过程,深度探索融入地貌分区控制的生态资产基本地理空间单元解构,开展多源数据协同的关键生态因子反演计算与生态资产时空动态评估,并基于经典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挖掘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模式与驱动机制,初步实现对区域近20年来生态资产“位置—结构—指标—演化”的深层理解。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生态资产遥感评估与时空演变研究的理论背景深入分析,从评估与挖掘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近20年来生态资产时空演变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遥感图谱认知理论和地理图斑智能计算模型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评估框架,提出了深度融入地貌分区控制的生态资产地理单元解构、多源数据协同的生态资产时空动态评估、基于地学空间分析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格局理解和驱动机制揭示等关键问题,为按照“空间—时间—属性”的维度递进开展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在分析传统生态环境定量遥感研究方法长期存在的问题与短板的基础上,论述了以具有明确地理意义的基本空间单元为空间基准开展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机制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分区分层感知模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基本空间单元解构思路,并基于高精度DEM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实现了区域地貌单元、地理单元与地理图斑/地块三级基本空间单元的解构。(3)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特征,基于生态资产“存量(stock)”和“流量(flow)”的理论内涵和去价值化的系统评估思路,系统构建了以生态系统类型与数量、NPP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岩石裸露率、植被覆盖度等关键生态因子驱动的生态资产质量与服务功能状况评估模型和生态资产综合指数评估模型,完成不同监测期生态资产质量与服务功能等级划分以及地理单元尺度下区域2000-2018年的生态资产综合评估。(4)围绕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机制理解的目标,以地理单元与地貌单元为基准,将经典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引入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机制研究中,从生态资产时空变化格局和生态资产时空变化驱动机制分析两个方面,分别叠加2000-2018年生态资产变化“图”和驱动因素作用“图”,实现了对不同时间阶段、不同空间尺度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制的阐述和揭示,为区域生态治理与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与科技支撑。
二、起伏地形条件下激电异常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起伏地形条件下激电异常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无人机航磁测量在荒漠戈壁地区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荒漠戈壁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
2 机型适用性对比试验 |
2.1 抗风能力 |
1) 多旋翼无人机: |
2)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
2.2 地形跟随能力 |
2.3 续航能力与工作效率 |
2.4 数据采集质量 |
3 无人机航磁测量质量评价 |
3.1 测量系统 |
3.2 测量质量评价 |
1) 航偏、航高、航速: |
2) 数据收录质量: |
3) 航磁测量总精度: |
4 无人机航磁与地面磁测对比分析 |
4.1 定性分析 |
4.1.1 航磁、地磁工作方法对比 |
4.1.2 测量成果的宏观对比 |
4.1.3 测量成果的微观对比 |
4.2 定量分析 |
5 结论 |
(3)陕西省山洪灾害驱动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地质构造 |
2.1.4 水文气象特征 |
2.1.5 土壤植被特征 |
2.2 社会经济特征 |
2.2.1 行政区划 |
2.2.2 人口分布 |
2.2.3 社会经济 |
2.3 数据来源 |
3 基于GIS的山洪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 |
3.1 山洪灾害统计 |
3.2 山洪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
3.2.1 时间分布规律 |
3.2.1.1 年际变化规律 |
3.2.1.2 年内变化规律 |
3.2.2 空间分布规律 |
3.2.2.1 历史山洪灾害分布规律 |
3.2.2.2 山洪灾害防治区分布规律 |
3.2.2.3 防治区人口分布规律 |
3.2.2.4 山洪灾害承载能力分析 |
3.3 山洪灾害影响因子研究 |
3.3.1 降雨因子 |
3.3.2 下垫面条件 |
3.3.2.1 高程因子 |
3.3.2.2 坡度因子 |
3.3.2.3 地貌因子 |
3.3.2.4 土壤因子 |
3.3.2.5 植被因子 |
3.3.2.6 土地利用因子 |
3.3.3 人类活动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山洪灾害驱动力分析 |
4.1 地理探测器 |
4.1.1 模型理论 |
4.1.2 模型使用 |
4.2 驱动因子的选取与处理 |
4.2.1 降雨因子 |
4.2.2 下垫面条件 |
4.2.2.1 高程因子 |
4.2.2.2 坡度因子 |
4.2.2.3 地貌因子 |
4.2.2.4 土壤因子 |
4.2.2.5 植被因子 |
4.2.2.6 土地利用因子 |
4.2.3 人类活动因子 |
4.2.3.1 人口密度 |
4.2.3.2 GDP |
4.3 主要驱动力分析 |
4.3.1 驱动力分析流程 |
4.3.2 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
4.3.2.1 陕西省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
4.3.2.2 陕北地区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
4.3.2.3 关中地区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
4.3.2.4 陕南地区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
4.3.3 多因子驱动力交互探测分析 |
4.3.3.1 陕西省多因子驱动力交互分析 |
4.3.3.2 陕北地区多因子驱动力交互分析 |
4.3.3.3 关中地区多因子驱动力交互分析 |
4.3.3.4 陕南地区多因子驱动力交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
5.1 风险评价方法 |
5.1.1 模糊层次分析法 |
5.1.2 ArcGIS空间分析 |
5.1.2.1 空间插值 |
5.1.2.2 叠加分析 |
5.2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5.2.1 指标选取原则 |
5.2.2 指标选取与处理 |
5.2.3 指标权重确定 |
5.3 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价 |
5.4 山洪灾害易损性评价 |
5.5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
5.5.1 陕西省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
5.5.2 陕北地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
5.5.3 关中地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
5.5.4 陕南地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基于InVEST模型的稀土矿区生境质量评价 ——以全南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生态空间研究现状 |
1.2.2 生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与结构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区概况 |
2.1 生态空间理论 |
2.2 生境质量理论 |
2.3 熵权理论 |
2.4.1 信息熵理论 |
2.4.2 熵权法 |
2.4 INVEST模型 |
2.5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2.5.1 研究区概况 |
2.5.2 实验数据与预处理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面向生境质量评价的生态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
3.1 生态空间变化特征分析方法 |
3.1.1 动态度 |
3.1.2 转移矩阵 |
3.2 生态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
3.2.1 生态空间数量变化特征分析 |
3.2.2 生态空间结构类型变化特征分析 |
3.2.3 生态空间动态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NVEST模型参数改进及设置 |
4.1 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分辨率选择 |
4.2 胁迫因子的选取 |
4.3 胁迫因子部分相关参数改进 |
4.4 生境类型对胁迫因子的敏感性 |
4.5 半饱和参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INVEST模型生境质量分析及评价 |
5.1 生境质量评价方法 |
5.2 生境质量评价 |
5.2.1 研究区整体生境质量评价 |
5.2.2 乡镇尺度的生境质量分布 |
5.3 生境退化分析 |
5.4 相关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重磁电资料的山阳池沟铜钼矿区深部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深部找矿现状 |
1.3.2 研究区找矿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研究区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区域地质概况 |
2.1.3 区域矿产概况 |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3 研究区矿化特征 |
2.3.1 南部-部号岩体铜钼矿化带 |
2.3.2 中部-池沟隐伏铜钼矿化带 |
2.3.3 北部-矽卡岩型铜矿化带 |
第三章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
3.1 物性特征 |
3.1.1 密度特征 |
3.1.2 磁性特征 |
3.1.3 电性特征 |
3.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3.2.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
3.2.2 区域磁力异常特征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四章 研究区重磁电探测技术与数据处理 |
4.1 重力测量 |
4.1.1 数据采集 |
4.1.2 资料预处理 |
4.1.3 数据精度 |
4.2 高精度磁测 |
4.2.1 数据采集 |
4.2.2 资料预处理 |
4.2.3 数据精度 |
4.3 激电测量 |
4.3.1 激电中梯测量 |
4.3.2 激电测深 |
4.3.3 数据精度 |
4.4 音频大地电磁(AMT)测量 |
4.4.1 数据采集 |
4.4.2 资料处理 |
4.4.3 数据精度 |
第五章 重磁电资料综合解释及铜矿有利区确定 |
5.1 重力异常特征 |
5.1.1 布格重力异常 |
5.1.2 区域重力异常 |
5.1.3 剩余重力异常 |
5.1.4 断裂构造识别 |
5.1.5 隐伏岩体边界识别 |
5.2 磁力异常特征 |
5.2.1 Ⅰ类异常 |
5.2.2 Ⅱ类异常 |
5.2.3 Ⅲ类异常 |
5.3 激电异常 |
5.4 综合物探异常分析 |
5.4.1 重、磁、电综合剖面异常 |
5.4.2 激电中梯扫面异常 |
5.4.3 激电测深异常 |
5.4.4 音频大地电磁(AMT)测深异常 |
5.5 综合解释推断 |
5.5.1 隐伏岩体推断 |
5.5.2 断裂构造推断 |
5.5.3 铜矿有利区确定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及时空演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生态资产理论研究进展 |
1.2.2 生态资产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进展 |
1.2.3 生态资产遥感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
1.2.4 喀斯特地区生态资产评估研究进展 |
1.2.5 研究进展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科学问题 |
2.2 研究内容 |
2.2.1 研究内容设计 |
2.2.2 研究内容逻辑关联 |
2.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2.3.1 研究方案 |
2.3.2 研究技术路线 |
2.4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4.1 研究区代表性论证 |
2.4.2 研究区概况 |
2.4.3 研究区自然环境 |
2.4.4 研究区社会经济 |
2.4.5 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三章 生态资产评估与时空演变研究框架构建 |
3.1 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资产评估 |
3.1.1 生态资产评估范围 |
3.1.2 生态资产评估内容 |
3.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面临的困难 |
3.3 遥感图谱认知理论 |
3.3.1 地学信息图谱 |
3.3.2 遥感信息图谱 |
3.3.3 遥感图谱认知理论 |
3.3.4 地理图斑智能计算模型 |
3.4 基于遥感图谱认知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研究框架 |
3.4.1 评估框架 |
3.4.2 关键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态资产评估基本空间单元解构 |
4.1 引言 |
4.2 基于分区分层感知模型的生态资产基本空间单元解构 |
4.2.1 分区分层感知模型 |
4.2.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基本空间单元解构 |
4.3 基于高精度DEM的地貌/地理单元划分 |
4.3.1 基于高精度DEM的地貌单元边界优化 |
4.3.2 基于高精度DEM的地理单元划分 |
4.4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地理图斑/地块提取 |
4.4.1 地理图斑/地块提取方法 |
4.4.2 地理图斑/地块精度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源数据协同的生态资产时空动态评估 |
5.1 引言 |
5.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 |
5.2.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评估体系 |
5.2.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方法 |
5.3 多源数据协同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反演 |
5.3.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反演 |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3.3 喀斯特山区岩石裸露率反演方法 |
5.3.4 喀斯特山区岩石裸露率反演结果 |
5.4 基于时序遥感数据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NPP估算 |
5.4.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NPP估算 |
5.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4.3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NPP估算方法 |
5.4.4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NPP估算结果 |
5.5 不同尺度下生态资产时空动态评估结果 |
5.5.1 地块与像元尺度的生态资产质量与服务功能状况评估 |
5.5.2 地理单元尺度的生态资产综合评估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机制分析 |
6.1 引言 |
6.2 基于时空动态度模型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6.2.1 不同地理单元生态资产时空变化特征 |
6.2.2 不同地貌单元生态资产时空变化特征 |
6.3 基于ESTDA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格局分析 |
6.3.1 生态资产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6.3.2 生态资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6.3.3 生态资产局部空间格局演化趋势分析 |
6.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驱动因素分析 |
6.4.1 生态资产时空变化分异的地理探测 |
6.4.2 生态资产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交互作用分析 |
6.4.3 生态资产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作用强度变化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总结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起伏地形条件下激电异常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无人机航磁测量在荒漠戈壁地区的应用效果分析[J]. 王猛,刘媛媛,王大勇,董根旺,田亮,黄金辉,林曼曼. 物探与化探, 2022(01)
- [2]起伏地形条件下瞬变电磁法探测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应用研究[D]. 雷光学.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陕西省山洪灾害驱动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研究[D]. 黄勇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台风灾害下城市空间脆弱性评价研究 ——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D]. 陈路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DEM局部地形形态误差度量模型 ——以黄土高原为例[D]. 余锦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三维高精度频率域井地电磁法研究[D]. 吕明慧. 长江大学, 2021
- [7]基于InVEST模型的稀土矿区生境质量评价 ——以全南县为例[D]. 邓锐.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8]降雨、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以山西金灯寺边坡为例[D]. 边疆.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9]基于重磁电资料的山阳池沟铜钼矿区深部找矿研究[D]. 段瑞锋.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10]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及时空演变机制研究[D]. 陈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