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宋书》纠错——郝毅《邢病四书校对注》

新版《宋书》纠错——郝毅《邢病四书校对注》

一、新版《宋书》纠谬——郝懿行病中四书校勘手记(论文文献综述)

曹志敏[1](2019)在《时代·性情·家人与郝懿行学术道路的选择》文中提出清代考据学兴盛,乾嘉学人埋头整理文化典籍,形成一种追求以立言着述为不朽的士林风气。作为训诂学家的郝懿行,成进士后无意于仕途进取,却因一意治经而着作等身,是乾嘉学者当中以着述不朽的典型代表。目前学术界关于郝懿行的研究,大多以文献学方法来阐扬其训诂学成就,而对其学术道路选择的影响因素鲜有关注。事实上,郝懿行的学术道路是诸多乾嘉学者的缩影。郝懿行学术道路的选择与乾嘉时代风气、师友赞助、个人性情、家人支持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乾嘉学人精神世界的微观具象。

郭洁[2](2017)在《郝懿行《晒书堂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郝懿行是清代乾嘉时期着名的经学家,其所着《尔雅义疏》堪称《尔雅》研究的扛鼎之作,历来关于郝懿行的研究也主要聚集在此。虽郝懿行以经学显,但其文学作品亦有可观处,这在之前是很少有学者关注的,其以经学家而进行文学创作的现象同样值得研究。《晒书堂集》作为郝懿行的个人文集,保存了郝懿行大量的诗文笔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郝懿行的生平、思想、着述情况、诗文特色等在这部文集中都有较为全面的反应。本文将在对郝懿行着述及研究资料进行阅读的基础上,从郝懿行的着述情况、诗文笔记内容与特色、经学对郝懿行及其文学作品的影响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本文绪论部分首先说明选题缘由,并介绍有关郝懿行及其着述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晒书堂集》的研究情况,继而指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正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晒书堂集》所收书目为线索,对郝懿行已刊着述进行详细的考证,包括着述的时间、经过以及价值意义等,在了解郝懿行主要着述情况的基础上,把握其治学里路;第二部分主要探讨郝懿行诗歌的分类与艺术特色,从文本的角度对郝懿行的生平及心态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第三部分则对郝懿行的文进行了归类与赏析;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郝懿行所作笔记的主要内容与特色;第五部分从经学对郝懿行及其文学作品的影响的角度对郝懿行文学创作的风格作进一步的把握。本文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郝懿行诗文笔记的特色以及其作为经学家的特殊身份对其为文的影响。文末附有对许维遹先生所撰《郝兰皋夫妇年谱》的订补,对这部年谱做了一定的订讹增补工作。

张述铮[3](1992)在《新版《宋书》纠谬——郝懿行病中四书校勘手记》文中提出 《晋宋书故》、《补宋书刑法志》、《补宋书食货志》、《宋琐语》四书,系清人郝懿行养痾废业三年间的史着。其中《晋宋书故》为关于《晋书》、《宋书》的训诰考论,《补宋书刑法志》、《补宋书食货志》为关于《宋书》两志的钩稽联缀,《宋琐语》则为《宋书》的摘编。此四书搴剟词语,厘订章句,悉据晋宋原书,遇有异文,必出校语。因之,四书遗惠后世,除

马振君[4](2015)在《孙星衍年谱新编》文中认为孙星衍是乾嘉时期着名的学者,在小学、经学、文献学(目录、版本、校勘、辑佚)、方志编纂、古籍出版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现在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以上领域,这些成果,虽然也多借助勾勒孙星衍生平来“知人论世”,但囿于材料的限制,终究不免疏失,因此编制翔实的年谱就成了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存唯一的年谱大约成书于道光间,由张绍南、王德福编纂,这部年谱为学界提供了颇多便利。可是因其过简,所遗又多,价值终究有限。现以旧谱为基本文献,依据谱主传世的诗文、佚文、书画、丛书、手札,以及友朋别集、政书、方志等史料勾辑爬梳,编制《孙星衍年谱新编》,以期全面客观地反映谱主一生的行实。为了更好地展现谱主人生的转折、学术思想的变迁,《新编》将谱主一生分为五个时期:“读书修业,幕府生涯(1753—1786)”、“连捷入仕,京官八稔(1787—1794)”、“初官山左,继归金陵(1795—1803)”、“朝廷追赔,再官山左(1804—1811)”、“退居江南,着述讲学(1812—1818)”,每时期为一卷。第一时期为学术积累期。勾辑谱主早年读书应举之事,尤重与里中诸子交游唱酬、切磋砥砺学行的事迹。入钟山书院,师从卢文弨、钱大昕,这是从文学入经学的契机。入刘权之、章攀桂、毕沅幕府的经历更是此期的重点,尤其是毕沅幕,因在其幕时间最久,受毕沅影响很深,交游也最盛,其学术取向也于此时确定:酷嗜金石小学,遵从汉唐古注,重视诸子、地理方志之学等。第二时期为学术发展期。勾辑考察谱主任京官期间的交游及学术活动,特别是校刻、抄辑古籍方面。这一时期因京中观书之便,辑佚之作尤多,为后来的刊刻出版作了准备。同时居官刑部时,谱主接触了大量案件,因此后来他非常重视法律文献的整理。在京中接触大量的官员、学者、文人,他的交际圈更加扩大了,这都是他以后开展学术活动的重要资源。此期与袁枚、焦循、章学诚等札中有关于考据的辩论,展开了乾嘉学术史上的着述与考据之争。第三时期为学术精进期。初官山左的政事,对地方风俗文化以及古迹的考察,与谢启昆等展开学术论争,岱南阁刻书,丁忧后在江南任教及学术活动,使他声望日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任职山东时,正当白莲教起义之时,山东也连续多年遭遇自然灾害,再加乾隆多次南巡,山东经济已经到崩溃的边缘,所以他参与运兵援楚、防治河患、抗击旱灾,这些又使他的学术中多了经世致用的内容,他后来重视兵书,关注水利,都与这时的经历有关。第二件事即任职蕺山书院、诂经精舍,在两所学校任教时,他充分实践了自己的提倡经学训诂、经世致用的主张,培养了大批重朴学、精训诂的高材生(如洪颐煊等)。第四时期为成熟期。这一时期督运漕粮事务繁忙,但他不放过任何空闲,以至于在漕艘中也校书不辍。于平津馆募士校刻古籍,这期间刻书最多,幕中人才也最盛,如顾广圻、洪颐煊、毕亨、严可均、臧庸、管同等齐集幕中,贤主嘉宾,紧密合作,有计划地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古籍的整理与刊刻。第五时期为总结期。此期谱主疾病缠身,却仍然全力着述,生平最重要的着作《尚书今古文注疏》于逝前二年刊成,此书前后费二十年之功。为了生计和刻书事宜,谱主马不停蹄地奔波于江宁、常州、苏州、扬州等文化中心之间,与友朋诗酒唱和,举行耆英之会,主讲钟山书院,此时的他已享有很高的声望。奔波劳碌,宿疾渐重,最后带着对老父幼子的眷念和对未刻诸书的牵挂离开了人世。生活在乾隆、嘉庆这一特殊的时代,在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孙星衍与当时的主流汉学阵营有着共同的学术认同,但也因为亦官亦儒的身份,他的学术里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方面。为了使人更充分地认识这一点,应该努力把当时的重要时事、政策,与同时代人的学术交流甚至论争,个人的特定成长轨迹等详细勾勒出来,以时代为经,以人与事的共同作用为纬,客观再现彼时、彼地、彼人与彼事,用丰富的细节展现谱主丰富的人生,这是编制新谱的最高追求,《新编》也是这样做的。

傅炜莉[5](2013)在《《文心雕龙》文论术语的认知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文心雕龙》术语研究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言韵语兼有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双层功用,颇具审美与认知双重价值;其次,中国文艺理论因蹈袭西方而罹患的“失语症”并不是真正“失语”,而是削足适履丧失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文论话语体系。要重建中国古代文论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必须从中国古代文论本体出发、从古代文论着作本身去找寻,故而《文心雕龙》术语研究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论文的目的,是希望结合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义学、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框架语义学、意象图式等全新理论方法,对《文心雕龙》文论术语做出系统性梳理和科学解释,对认知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本的解读的结合做一番创新性的尝试。论文难点有三:一是《文心雕龙》本身“体大虑周”而“枝派多”、“譬象杂”:二是术语界定各家不一,术语本身又因一词多义、为刘勰自造新词等原因而解说纷纭;三是认知语言学虽在欧美语言学界如火如荼,尤其是认知隐喻在上世纪70年代已形成一股“隐喻”狂热,但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尤其是词汇学的认知研究却相对滞后,难以借鉴。论文创新点亦有三:一是源流考求和内部求证相结合;二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刘勰文学思想、哲学体系中运用认知隐喻和语义场理论来分析,深入术语词义象征层面,还原术语的文化语境;三是多学科综合,对象是《文心雕龙》文哲术语,研究方法则注重传统“语文学”、新式认知语言学理论方法的运用,是多学科跨越的综合分析。论文在综合运用词汇学、认知语义学、认知隐喻等相关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心雕龙》文本出发,通过对《文心雕龙》全书宏观结构的梳理,对其术语进行了有组织、有条理的分类,然后结合对具体术语出现文句的统计和分析,力图更加真实、客观地分析《文心雕龙》文哲术语。文章共七章,各章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当前研究状况、写作目的、要点、创新点等做出了陈述,并将本文所涉及的主要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做简要说明。第二章研究《文心雕龙》最核心认知对象,也即《文心雕龙》全书的论述主体——文。第一节论述《文心雕龙》全书的宏观隐喻——即其在“文原论”部分体现出的哲学认知构架。在这个构架中存在三个基本要素即“道”、“圣”、“文”。第二节在梳理了“文”字传统用法和意义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文心雕龙》中出现的“文”字的意义层次。“文”字从最初的“雕刻花纹”义到后来引申出诸多义项,《文心雕龙》中有500多处“文”字,涵盖最上位的“世间万物的形容声貌”义到最单纯意义的“花纹”义,但其认知特征,或者说发生隐喻的认知相似性自始至终保持。其核心义素是“[+交错]、[+刻画]和[+花纹]”,[+花纹]是“文”从表示文字到文章所共同具有的核心认知特征,所以《文心雕龙》是一部“文美论”巨着,因为“文”本身的性质就具有美的规定性。而“文”意味着交织文字、文辞而成章,其目的便是刻画“物色”和“物色”摇荡之性情。“道”是哲学认知的起点,也是文之所生的本源,正因如此,《文心雕龙》中的“文”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体道”这一基本点。第三节则结合认知范畴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即“家族相似性”理论和“原型”理论分析刘勰“征圣”、“宗经”思想。“圣”、“经”分别作为创作主体和作品这两个范畴的“原型”,集合了人们对这两个范畴最为理想化的特性的认知。本节便在对《文心雕龙》全书对于“圣”和“经”的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它们作为“原型”的特性;而“文”和“笔”主要是结合认知范畴的属性来谈。第三章分析文章创作的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主观“情”范畴、客观“物”范畴以及艺术想象“神思”。在这三个大范畴划分下,分三节讨论各范畴内的次位范畴。“情志为神明”,“情志”发于创作主体而体现于文章,故“情志”首先可分作者之情志和作品之情志,但二者又密不可分,从作者之情志到作品之情志的转化,便是《文心雕龙》全书所要关注的焦点。而与主体的“情志”变化相关者,最重要是“志”,还有主体之“体性”,作者之“才”与“学”。“性”对“情”具有先决性。第二节针对客观“物”范畴分析刘勰所论“物色”。认知语言学关注主观认知活动,更注重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这与中国古代哲学观不谋而合。人感于外物而情动,“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外界事物无时无处不影响人的主观感知。第三节论“神思”,主要探讨创作的构思过程及与主客观“情”、“物”关系。第四章分析《文心雕龙》中“风骨”、“体势”及“赋、比、兴”等几个传统文论术语。“风”最初指自然形态的天地之气,其后隐喻为“风教、风化”,作为文哲术语则指“文意”、“文气”的“风骨”之“风”。在其术语化的过程中,“风”最初的两个认知焦点即“博汜”和“无形而致”是贯穿始终的。“风”的“无形而致”而“动物”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理性质的吹动,一是政教所施虽无形而化动人心,所以“风”始终以符合儒家礼乐政教为前提,然后才是其“摇荡性情”、“催发情志”的作用。“气”有清浊之体,“风”亦有清浊,即有化感之功,能使文章包含真情实意的“风力”(即文章情意所含感动人心的力度)。“骨”即“文辞”,可总结为点、线、面三方面:“点”指文章之主旨、中心点立意高远;“线”指文章之主干条理明晰;“面”则指文辞质朴、端直而不浮夸,即清癯。三者综合,形成文章之“骨”。而“体势”则着重分析“体”、“势”含义及关系,“体”由“躯体、肢体”义隐喻“体制、形体”,进而在《文心雕龙》中指“体”,此时的“体”实际包括“体统”、“形制”、“风格”三个方面(甚至“写作方法”也包含在内)。而这个“势”也同“体”一样,也包含“形势”、“姿态”、“趋向”等多个含义。“势”由“体”决定,其关键即刘勰所说的“因情以立体,即体成势”,“体”能够“并总群势”。“立体”包括确定主旨,还包括选用何种体裁、形制来表明情理。确定这些以后,才有写作中“即体成势”这个动态的过程,而最终结果便是表现出来的风格。第三节论“赋”、“比”、“兴”,结合传统文论分析《文心雕龙》中“赋”“比”、“兴”的意义,并对认知语言学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即认知隐喻、转喻和“比”、“兴”进行了对比。其中着重分析了“兴”的认知隐喻机制和刘勰对传统“兴”义的继承和突破。包括提出“风通而赋同”;明确“兴”最本质功能在于“起情”;点出“兴”的工作机制为“称名取类”、“拟容取心”;以“胡越肝胆”点出隐喻合适与否的标准;点出“比显而兴隐”的分别等几个方面。第五章是对创作论部分的隐喻系统分析,最重要的是刘勰《附会》篇提出的人体隐喻系统。刘勰提出文章写作要注重“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本文分别对“情志”、“神明”、“事义”、“骨髓”、“辞采”、“肌肤”等范畴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各组比喻之所以发生认知隐喻的原因。第二节则讨论了其它几个通过实体隐喻形成的创作论术语,如“镕裁”、“檃栝”、“司契”。文章的文辞通过文字的具体形态呈现,然而文章的文意、内容却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些抽象的事物表达出来,刘勰通过这些实体隐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创作的过程。第六章讨论风格论部分的相关术语,包括“奇正”、“华实”、“隐秀”、“圆通’等。这些术语除“圆通”外都是呈相对意义出现,却不是绝对对立。相反,《文心雕龙》中谈的正是如何在这些相对的风格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与调和,实现“执正驭奇”、“舒华布实”、“旨味深远”的同时又“秀挺于篇”。第二节是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术语的特点,不但古代文学创作追求一种不可言说的抽象之美,古代文论术语同样如此。最后第七章为本文结语,总结全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同时列出本文诸多不足之处和有待于以后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本刊编辑部[6](1996)在《《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文中研究表明1.《文献》杂志自1979年创刊,至1985年共计出版二十二辑,1986年以后每年出版四辑。2.本索引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进行编排,共分为:文学;史学;敦煌、帛书;方志、舆图;谱牒、碑刻;传记、行实;善本叙录;抄本、写本、未刊本;目录;序跋、题记;版本、校勘;辨误、补正;辑侠;文献;书札;书史;刻书、藏书、访书;怀念、回顾及其他;书目文献出版社图书介绍等十九大类。编写顺序依次为篇名、作者、年代、期数(1979—1985年则为总辑数)。3.本索引编制匆促,分类难称允当,请读者使用时注意。

二、新版《宋书》纠谬——郝懿行病中四书校勘手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版《宋书》纠谬——郝懿行病中四书校勘手记(论文提纲范文)

(1)时代·性情·家人与郝懿行学术道路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乾嘉学人以着述不朽的人生追求
二、个人性情、师友赞助与郝懿行的一意治经
三、家人支持与郝懿行的学术道路

(2)郝懿行《晒书堂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郝懿行着述考
第二章 郝懿行诗歌之创作
    第一节 郝懿行诗歌分类
        一、纪游诗
        二、咏物诗
        三、言志诗
    第二节 郝懿行诗歌特色
        一、以记为诗,纪实性强
        二、各体皆备,写法多样
        三、平淡质朴,雅致通畅
第三章 郝懿行文的创作
    第一节 郝懿行文的分类
        一、说经解经文
        二、记人记事文
        三、写景状物文
    第二节 郝懿行文的艺术特色
        一、学文合一,实事求是
        二、情真意切,随性洒脱
        三、语言传神,句式多变
第四章 郝懿行之笔记写作
    第一节 笔记的主要内容
        一、考据辨证类
        二、记异志怪类
        三、博闻广识类
        四、绎古贬俗类
    第二节 笔记所展现的特色
        一、包罗万象,以类相从
        二、实事求是,讲求科学
        三、见识明达,趣味渊雅
第五章 经学对郝懿行及其为文的影响
    第一节 经学对郝懿行思想的影响
        一、积极入世,志学立言
        二、民胞物与,心系庶黎
        三、提倡孝悌,表扬节烈
    第二节 经学研究对郝懿行为文的影响
        一、经学内容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二、经学研究方法与精神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郝兰皋夫妇年谱订补
致谢

(4)孙星衍年谱新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世谱
年谱
    卷一 读书修业,幕府生涯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 一岁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 二岁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 三岁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 四岁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 五岁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 六岁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 七岁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 八岁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 九岁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 十岁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 十一岁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 十二岁
        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 十三岁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 十四岁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 十五岁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 十六岁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 十七岁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 十八岁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 十九岁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 二十岁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 二十一岁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 二十二岁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 二十三岁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 二十四岁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 二十五岁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 二十六岁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 二十七岁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 二十八岁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 二十九岁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 三十岁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 三十一岁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 三十二岁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 三十三岁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 三十四岁
    卷二 连捷入仕,京官八稔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 三十五岁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 三十六岁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 三十七岁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 三十八岁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 三十九岁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 四十岁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 四十一岁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 四十二岁
    卷三 初官山左,继归金陵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 四十三岁
        嘉庆元年丙辰(1796) 四十四岁
        嘉庆二年丁巳(1797) 四十五岁
        嘉庆三年戊午(1798) 四十六岁
        嘉庆四年己未(1799) 四十七岁
        嘉庆五年庚申(1800) 四十八岁
        嘉庆六年辛酉(1801) 四十九岁
        嘉庆七年壬戌(1802) 五十岁
        嘉庆八年癸亥(1803) 五十一岁
    卷四 朝廷追赔,再官山左
        嘉庆九年甲子(1804) 五十二岁
        嘉庆十年乙丑(1805) 五十三岁
        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 五十四岁
        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 五十五岁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 五十六岁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 五十七岁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 五十八岁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 五十九岁
    卷五 退居江南,着述讲学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 六十岁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 六十一岁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 六十二岁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 六十三岁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 六十四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 六十五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 六十六岁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
        道光二年壬午(1822)
        道光六年丙戌(1826)
        道光七年丁亥(1827)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古籍整理成果
致谢

(5)《文心雕龙》文论术语的认知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和目的
        1.1.1 术语的界定
        1.1.2 《文心雕龙》术语研究的重要性
    1.2 《文心雕龙》研究概况
    1.3 《文心雕龙》术语研究概况
    1.4 难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4.1 难点及创新点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认知语言学理论
        1.5.1 范畴化理论
        1.5.2 认知隐喻
        1.5.3. 认知转喻
        1.5.4 意象图式
        1.5.5 框架语义学
第二章 《文心雕龙》哲学认知构架及相关术语
    2.1 《文心雕龙》“文原论”的哲学认知构架
        2.1.1 “道—圣—文”宏隐喻结构
        2.1.2 “道”是“文”的本源
        2.1.3 “德”是“文”的本质
        2.1.4 “心”是“道-人-文”的核心执行者
        2.1.5 小结
    2.2 《文心雕龙》之“文”的多层范畴
        2.2.1 世间万物之“文”
        2.2.2 “人文”之“文”
        2.2.3 文字之“文”
        2.2.4. 文章之“文”及其多层次下位范畴
    2.3 《文心雕龙》“圣”、“经”——两个最佳原型
        2.3.1 家族相似性与原型理论
        2.3.2 《文心雕龙》“圣”、“经”及其理想原型特质
        2.3.3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论文叙笔”
第三章 《文心雕龙》的哲学认知论
    3.1 “情”范畴及其相关术语分析
        3.1.1 《文心雕龙》“清”字含义
        3.1.2 “情”字义的历时考察
        3.1.3 《文心雕龙》对“情”的认知
    3.2 “物”范畴与“物色”
        3.2.1 《文心雕龙》“物”范畴
        3.2.2 《文心雕龙》“物色”的认知
    3.3 “神思”
        3.3.1 传统对“神”的认知
        3.3.2 《文心雕龙》论“神之思”
        3.3.3 “神思”论认知观分析
第四章 创作过程相关术语分析
    4.1 “风骨”论
        4.1.1 《文心雕龙》论“风”
        4.1.2 《文心雕龙》论“骨”
        4.1.3 《文心雕龙》论“风骨”
    4.2 “体势”论
        4.2.1 《文心雕龙》论“体”
        4.2.2 《文心雕龙》论“势”
        4.2.3 《文心雕龙》论“体势”
    4.3 “赋”、“比”、“兴”释
        4.3.1 释“赋”
        4.3.2 释“比”
        4.3.3 释“兴”
        4.3.4 总结
第五章 创作论部分的隐喻系统
    5.1 文学创作论部分的人体隐喻系统
        5.1.1 人体认知隐喻理论
        5.1.2 “情志为神明”
        5.1.3 “事义为骨髓”
        5.1.4 “辞采为肌肤”
        5.1.5 “宫商为声气”
        5.1.6 《文心雕龙》其它人体隐喻
        5.1.7 小结
    5.2 文学创作论部分的实体隐喻系统
        5.2.1 实体和物质隐喻理论简述
        5.2.2 《文心雕龙》中的实体和物质隐喻
        5.2.3 小结
第六章 风格论部分相关术语
    6.1 相关术语分析
        6.1.1 “奇”与“正”
        6.1.2 “华”与“实”
        6.1.3 “隐”与“秀”
        6.1.4 “圆”与“通”
    6.2 论风格论部分术语特点
        6.2.1 生成方式
        6.2.2 表达形态
        6.2.3 美学内涵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7.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2.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7.2.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调查与引用的语料
    (1) 本文主要引用的语料文献
    (2) 朱氏语料库主要参考语料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新版《宋书》纠谬——郝懿行病中四书校勘手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时代·性情·家人与郝懿行学术道路的选择[J]. 曹志敏. 晋阳学刊, 2019(06)
  • [2]郝懿行《晒书堂集》研究[D]. 郭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3]新版《宋书》纠谬——郝懿行病中四书校勘手记[J]. 张述铮. 文献, 1992(04)
  • [4]孙星衍年谱新编[D]. 马振君.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5]《文心雕龙》文论术语的认知阐释[D]. 傅炜莉. 山东大学, 2013(10)
  • [6]《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J]. 本刊编辑部. 文献, 1996(03)

标签:;  ;  ;  ;  ;  

新版《宋书》纠错——郝毅《邢病四书校对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