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岗岩浆结晶过程晚期铌、钽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机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荣,李加田,卢家烂,樊文苓[1](1979)在《花岗岩浆结晶过程晚期铌、钽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 铌、钽的地球化学问题,吸引着许多地质工作者的注意。这不仅是由于它们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地球化学理论的研究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的进展,促使这一课题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王艳丽[2](2014)在《湘东南地区燕山早期花岗岩浆—热液演化及钨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有色金属产地,区内广泛分布大型、超大型钨矿。南岭花岗岩成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一直被学术界所关心。80年代以来,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随着“岩浆-热液过渡阶段”观点的提出,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性质及成矿作用研究引起大家重视。以往主流观点认为石英脉型、矽卡岩型矿化为岩浆期后热液型,近年研究工作在湘东南地区与钨矿床有关的燕山期花岗岩岩株中发现大量岩浆液态不混溶地质现象,包括花岗岩型矿化、矿囊、云英岩析离体、碱交代脉、“眼球构造”、似伟晶岩(脉)等,其中一些不混溶地质现象中有明显岩浆→热液过渡性质表征,如析离体核部为热液结构,成分以石英和云母为主,边部为岩浆结构,具有花岗岩矿物组成;早阶段碱交代脉中间为花岗岩,两侧为钾长石-萤石脉等……以湘东南地区瑶岗仙、柿竹园、湘东钨矿为典型矿床,结合区内多个石英脉型及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对比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工作,针对高分异演化花岗岩晚期岩浆-热液过渡阶段花岗岩演化与成矿作用开展研究,取得以下新认识:1、发现一批具重要研究价值的代表岩浆晚期液态分异的地质现象。2、建立晚期花岗岩浆-热液连续演化过程,确定石英脉型、矽卡岩钨矿属于岩浆-热液型矿床。在云英岩析离体、碱交代脉、“眼球”状析出物等地质体中,广泛发育熔流包裹体,岩浆与热液之间存在浆液过渡态流体,岩浆→热液是连续演化过程,碱交代脉也有类似特点。3、建立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的迁移过程。岩浆液态分异过程中实现元素的迁移,以云英岩析离体为例,从碱长花岗岩I→析离体边部→核部,成矿元素W、Mo、Bi、Pb、Zn、Nb、Ta富集,挥发性元素Li、F富集,LREE/HREE减小,δEu亏损更加明显。各元素变化具有连续性,迁移方向也有所差异,W在析离体核部富集更明显,而Mo在析离体边部富集更强烈。4、初步建立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岩浆-热液演化成矿模型,矿化严格受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的控制。脉型钨矿床中,岩浆岩型矿化形成于岩浆晚期分异的富挥发份岩浆;云英岩析离体形成于浆液过渡态流体;含钨石英脉多形成于高温热液阶段。矽卡岩型矿床中,早阶段碱交代脉具有浆液过渡态特点;晚阶段与早阶段碱交代脉渐变过渡,以热液流体为主,是成矿主要阶段。
赵振华,熊小林,王强,乔玉楼[3](2008)在《铌与钽的某些地球化学问题》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地球圈层之间Nb、Ta质量不平衡的难题,较系统收集分析了我国基性岩墙(脉)群、太古宙基性火山岩、碱性岩、大火成岩省火山岩,俯冲带中富Nb玄武岩、高压变质岩、花岗岩类的Nb、Ta含量、比值、相关同位素组成以及Nb、Ta实验地球化学资料。这些资料表明,Nb、Ta在这些岩类中的分布呈现非常不均匀变化,除花岗岩外,上述岩石的Nb/Ta比值均高于或近于球粒陨石值17.5。花岗岩中的幔源斜长花岗岩及与裂谷、热点环境有关的碱性花岗岩Nb/Ta比值近于地球平均值,而普通S型及I型花岗岩,特别是高演化花岗岩,Nb/Ta比值均明显低于球粒陨石(<10),甚至呈现Nb/Ta≤1。这些资料表明,在不均匀的地幔中可能存在呈布丁状分布的Nb/Ta比值高于球粒陨石的储源。金红石的稳定性及Nb、Ta分配系数实验资料不支持地球深部存在高Nb/Ta比值的含金红石榴辉岩。
吴欢欢,王涛,张招崇,黄河,秦切[4](2019)在《新疆拜城县波孜果尔碱性花岗岩体中角闪石与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记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角闪石和黑云母是含稀有稀土金属矿物的高分异碱性花岗岩中常见的暗色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对不同元素(尤其是Nb、Ta、Zr、REE等稀有稀土金属元素)的相容性特点使它们的主微量元素特征成为岩浆演化的"日志",对构建含矿岩浆的成岩成矿模型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针对新疆拜城波孜果尔碱性花岗岩体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等分析技术,开展精细的矿物学研究,综合厘定Nb、Ta等元素在岩浆结晶过程中的富集和分配过程。波孜果尔岩体中的角闪石均为亚铁钠闪石,总体表现为较高的Na和Fe含量,而相对贫Ca(<0.15 apfu)、Mg(<0.06 apfu)和Ti(<0.07 apfu),成分的均一性以及轻稀土元素的亏损特征暗示了角闪石较晚结晶且角闪石结晶前大量富轻稀土元素矿物结晶分离。根据共生关系黑云母可分为A、B两类,它们显示出不同的化学成分。A类黑云母具有相对较高的F含量(A类为3.81%~4.82%,B类为1.68%~3.65%)和SiO2含量(A类为41.5%~43.3%,B类为35.9%~38.5%),相对较低的TFeO含量(A类为28.0%~31.4%,B类为32.2%~35.7%)和Al2O3含量(A类为6.45%~7.62%,B类为9.70%~11.00%)。黑云母与角闪石中氟的含量变化指示了氟在结晶过程中的富集、饱和过程以及氟饱和引起的稀有稀土金属矿物大量结晶现象。由于在主要矿物中的不相容性,成矿元素Nb、Ta在熔体中含量逐渐上升,但主要矿物及大部分副矿物中均高于全岩的Nb/Ta值产生了"Ta丢失"现象。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气热相带出与锆石的结晶分离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导致Ta从熔体中分离。
王艳丽,彭齐鸣,祝新友,程细音,傅其斌,杨毅[5](2013)在《广西栗木锡钨铌钽矿床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及其与矿化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锡钨多金属矿化多与Li-F碱长花岗岩有关,其岩浆演化晚期常发生较大规模的液态分异作用。广西栗木锡钨铌钽矿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包括肉红色中粒碱长花岗岩以及顶部的白色细粒碱长花岗岩。矿化产于碱长花岗岩顶部附近,主要矿化类型包括花岗岩型钨锡铌钽矿化、似伟晶岩型钨矿化、长石石英脉型钨矿化和石英脉型钨锡矿化。碱长花岗岩中存在大量岩浆液态不混溶现象,包括矿囊、似伟晶岩和细晶岩等。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贯穿于栗木碱长花岗岩分异演化的全过程,矿囊代表岩体中富含钨锡和挥发份的岩浆,岩体顶部的似伟晶岩和细晶岩是碱长花岗岩岩浆分异的结果。在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过程中,W、Sn、Nb、Ta等成矿元素以及挥发份不断富集,形成岩浆岩型、长英质脉型以及石英脉型矿化。不同类型的矿化对应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不同阶段,由此建立了栗木矿床岩浆液态不混溶的成矿演化模型。
王艳丽,祝新友,杨毅,王超,程细音[6](2016)在《湖南茶陵邓阜仙花岗岩中“眼球"状析出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文中指出湖南茶陵邓阜仙岩体燕山期细粒二云母花岗岩(γⅡ)中分布大量"眼球"状析出物,单个"眼球"大小约13 cm,其分布呈单个的"眼球"独立产出,或由大量"眼球"连成条带,延伸可达几米至数十米。"眼球"状析出物具有明显的成分分带,核部"黑眼珠"富含黑云母(大部分蚀变为绿泥石),边部"白眼仁"富含石英;"眼球"与花岗岩围岩(γⅡ)界线清楚截然,具有流动构造,可能是岩浆液态分异的结果。南岭主要钨矿成矿花岗岩具有高分异演化特征,同时发生液态分异作用。对比邓阜仙"眼球"及附近二云母花岗岩∑REE为97.83×10-6219.37×10-6,LREE/HREE为10.4115.29,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的"V"字形,不具有四分组效应,δEu负异常不明显,指示其演化程度不高,由此认为南岭岩浆液态分异作用主要发生在高分异演化的碱长花岗岩阶段,但在岩浆演化至二云母花岗岩阶段就已经开始,甚至可能发生的更早。岩浆液态分异作用使"眼球"中挥发分元素Li、F含量升高,成矿元素Cu、Pb、Zn等富集,岩浆液态分异制约着元素的迁入迁出,促进了挥发分元素以及成矿元素的富集,对矿化的形成也有一定制约作用。
户双节[7](2018)在《川西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意义》文中认为川西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矿区,同时也是最大的固体锂矿区,具有Be-Li-Nb、Ta成矿系列。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X03号超大型锂辉石伟晶岩矿床以及NO.528号铌钽伟晶岩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稀有金属赋存状态与富集规律、围岩蚀变特征以及找矿标志进行分析研究,为指导该区进一步找矿提供理论依据。获得的主要认识有:1、X03号锂辉石伟晶岩脉和NO.528号铌钽型伟晶岩脉分别位于IV、V型伟晶岩带中,其不同类型伟晶岩脉体在空间上严格受控于二云母花岗岩。X03号脉受成穹后期张性裂隙控制,由多期次(三期)脉动式充填交代形成,矿体分带性差。NO.528号脉则受同构造作用(右旋张扭性裂隙)控制,矿体分带性好。2、X03及NO.528号脉体均属分异程度高的低钾-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含量均低,平均值分别为12.43、5.74,轻重稀土的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X03号Li矿脉中δEu显示为弱的负铕异常,NO.528号矿体中富Nb、Ta部分地段显示弱的正铕异常,X03号脉及NO.528号脉δCe则大部分均具弱-中等负铈异常。3、X03及NO.528号脉,Li主要赋存于锂辉石中,其次为铁锂云母,然后为Li-多硅白云母、白云母,其它矿物中Li含量较少;Nb、Ta主要集中于铌钽矿物中,其中X03号脉体中主要为铌锰矿,NO.528号脉体中主要为钽锰矿,铌钽其次主要赋存在锡石及白云母中,且NO.528号不同结构带中白云母中Ta含量有由矿体外至内增高的趋势,Nb含量则相反,其它稀有元素含量均较少,仅可作为伴生矿物综合利用。4、X03号脉中不同类型伟晶岩中稀有金属未表现有随世代早晚有增减的趋势,整体呈震荡变化。从矿体空间上看:沿矿体走向上,Li、W、Sn含量在矿体北段相对于南段较富集,Nb、Ta、Rb则相反,Be、Cs含量较均匀。沿矿体倾向上,仅矿体北段Li沿矿体倾向上有增高的趋势。沿矿体厚度方向上,仅Li在2号勘探线中,有呈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NO.528号脉体中,Nb、Ta含量由外带细晶岩至内带伟晶岩急剧增高,且矿体下盘中Nb、Ta含量大多高于上盘。矿体内仅内带部分达到工业边界品位,矿体整体较贫。5、X03及NO.528号脉近脉围岩均有电气石化角岩带和堇青石化带,且蚀变带宽度、蚀变矿物含量均与脉体的规模、产状、距脉远近等有一定的联系。岩石化学分析表明,围岩中Li、Rb、Cs、B、F等元素大致有距脉愈远,含量愈低的特点,但各晕带的强度不一,Li晕最强,其它晕带均较弱。6、通过对甲基卡典型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的研究,系统总结了成矿地质特征以及找矿标志。基于此,划分出了两个稀有金属找矿远景区,即甲基卡矿区外围东部及东北部和甲基卡外围北部德哲科。
王玉荣,顾复,袁自强[8](1992)在《Nb、Ta分配系数和水解实验研究及其在成矿作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改进了K2NboF5·H2O及K2TaF7配合物的制备方法,用快速淬火高压釜及Ar气作为压力介质,对过去实验用莫雷釜所获得结果(王玉荣等,1979;成矿实验研究组,1972)进行了重新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增高(250—550℃1×108Pa)、压力增大(5—15×107Pa550℃)K2NbOF5及K2TaF7水解作用不断增强。K2NboF5及K2TaF7水解作用仅与HF浓度有关,与NaF浓度无明显关系。本文对Nb、Ta在花岗岩熔体及流体相之间的分配实验(王玉荣,1979)进行了计算,Ta在HF介质中的分配系数的变化明显大于Nb。对成矿机理作进一步讨论。
蒋宗和[9](2021)在《湘南长城岭矿区风吹罗带岩体稀有金属含矿性与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湘南宜章县长城岭矿区地处钦杭成矿带与南岭成矿带叠合部位,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铷矿。矿区铷资源赋存于沿NE向、NW向和SN向断裂构造侵入的花岗斑岩中。论文通过对风吹罗带花岗斑岩进行构造蚀变岩相填图与系统采样的基础上,开展岩相学、矿物学、岩石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合主要造岩矿物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等工作,总结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稀有金属含矿性、赋铷矿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该矿床岩浆演化程度、稀有金属富集规律及成矿机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风吹罗带花岗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主量元素具富硅、富碱、富铝的特征,指示岩石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U、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Ba、Sr、Ti等元素呈负异常。稀土元素总量极低(8.31×10-6~31.77×10-6),轻稀土富集,具强负δEu异常,配分模式呈“海鸥型”的四分组,指示了岩浆具较高的分异演化程度。(2)通过风吹罗带隐伏花岗斑岩和隐爆角砾岩(花岗斑岩角砾)中Rb等稀有金属元素含量分析,表明岩体Rb的平均含量为1525×10-6,达到工业品位,Nb+Ta平均总量为140×10-6,达到边界品位。风吹罗带岩体铷矿化较均匀,具较好找矿潜力。(3)花岗斑岩主要造岩矿物LA-ICPMS原位微区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矿区赋铷矿物以白云母为主,长石次之。白云母具原、次生之分。其中,原生白云母在花岗斑岩中分布均匀,为典型岩浆冷凝结晶析出的白云母。次生白云母主要存在于花岗斑岩角砾中,多沿角砾基质的细小裂隙发育,形成与引发隐爆作用的岩浆热液有关。原生白云母类型介于白云母-多硅白云母之间,次生白云母为富锂多硅白云母。原生白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同样指示了岩浆经历了高分异演化。(4)原生白云母与次生白云母中稀有金属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原生白云母更富集Nb、Sn、Ga,次生白云母更富集Li、Rb、Cs,指示了Nb、Sn、Ga在岩浆中可能更趋向分配于岩浆熔体,Li、Rb、Cs则在岩浆析出并引发隐爆作用的岩浆热液中进一步富集。(5)综合风吹罗带岩体的稀有金属含矿性分析、岩浆分异演化程度以及两类白云母中稀有金属的富集规律的探讨,认为长城岭矿区的铷等稀有金属成矿与岩浆高分异演化及晚阶段伴随的岩浆热液作用密切相关。
王贤觉,牛贺才,郭国章[10](1998)在《阿尔泰三号伟晶岩脉岩浆演化过程中铌、钽示踪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三号伟晶岩脉某些不相容元素的分异与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浆作用中的不相容元素Nb、Ta的不相容性在花岗伟晶岩浆演化过程中已大大减弱,Nb、Ta独立矿物如铌钽铁矿、细晶石等能形成于伟晶质熔体的各个演化阶段。依据地质观察和分析数据对三号伟晶岩脉的分离结晶过程进行恢复。同时,计算了Nb、Ta在熔体与白云母、微斜长石、钠长石、锂辉石等主要矿物之间的分配系数,对Nb、Ta的成矿作用也进行了讨论。
二、花岗岩浆结晶过程晚期铌、钽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机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岗岩浆结晶过程晚期铌、钽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湘东南地区燕山早期花岗岩浆—热液演化及钨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南岭花岗岩成因与演化 |
1.2.2 花岗岩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 |
1.2.3 钨多金属矿主要类型 |
1.2.4 钨多金属矿成矿主要观点 |
1.2.5 晚期花岗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与岩浆液态不混溶 |
1.2.6 存在问题 |
1.2.7 选题依据 |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
1.4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 |
3.1 瑶岗仙钨矿 |
3.1.1 地质概况 |
3.1.2 岩浆岩地球化学 |
3.2 柿竹园钨多金属矿 |
3.2.1 地质概况 |
3.2.2 矿区各类岩体(脉)特征 |
3.2.3 岩浆岩地球化学 |
3.3 湘东钨矿 |
3.3.1 地质概况 |
3.3.2 岩浆岩岩相学 |
3.3.3 岩浆岩地球化学 |
第4章 花岗岩浆→热液演化地质地球化学 |
4.1 晚期花岗岩岩浆-热液演化空间架构 |
4.2 岩浆液态不混溶地质现象及典型现象剖析 |
4.2.1 岩浆液态不混溶地质现象 |
4.2.2 典型现象剖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
5.1 石英脉型钨矿 |
5.1.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1.2 显微测温特征 |
5.1.3 包裹体的激光拉曼特征 |
5.1.4 熔流包裹体加热熔化实验 |
5.1.5 脉型钨矿成矿流体演化及性质 |
5.2 矽卡岩型钨矿 |
5.2.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2.2 显微测温特征 |
5.2.3 矽卡岩型钨矿成矿流体演化及性质 |
5.3 成矿流体来源 |
第6章 成矿机制 |
6.1 钨多金属成矿地质体 |
6.1.1 成矿地质体岩性厘定 |
6.1.2 碱长花岗岩地质特征 |
6.1.3 碱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6.2 成矿作用模型 |
6.2.1 石英脉型钨矿 |
6.2.2 矽卡岩型钨矿 |
第7章 结论 |
7.1 取得主要成果 |
7.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分析技术与实验方法 |
附录 2 个人简介 |
(4)新疆拜城县波孜果尔碱性花岗岩体中角闪石与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岩体地质特征 |
2 分析方法 |
3 分析结果 |
3.1 角闪石 |
3.1.1 角闪石主量元素特征 |
3.1.2 角闪石微量元素及稀土特征 |
3.2 黑云母 |
3.2.1 黑云母主量元素特征 |
3.2.2 黑云母微量元素特征 |
4 讨论 |
4.1 角闪石微量元素对岩浆结晶过程的记录 |
4.2 氟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
4.3 岩浆结晶中Nb、Ta的分配 |
5 结论 |
(5)广西栗木锡钨铌钽矿床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及其与矿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栗木矿床地质概况 |
2 液态不混溶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 |
2.1 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及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
2.2 岩浆液态不混溶地球化学证据 |
3 讨论 |
3.1 岩浆液态不混溶是栗木矿床岩浆演化主要机制 |
3.2 岩浆液态不混溶过程中成矿物质的富集作用 |
3.3 栗木矿床成矿模式 |
4 结论 |
(7)川西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伟晶岩类型划分 |
1.2.2 伟晶岩成因 |
1.2.3 控矿构造 |
1.2.4 伟晶岩的分带性及成矿规律 |
1.3 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项目依托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层 |
2.2 矿区构造 |
2.3 岩浆岩 |
2.3.1 花岗岩 |
2.3.2 伟晶岩 |
2.4 矿区变质作用 |
3 X03号脉矿床特征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2.1 主量元素特征分析 |
3.2.2 稀土元素特征分析 |
3.3 稀有金属富集规律及赋存状态 |
3.3.1 各主要矿物成分特征分析 |
3.3.2 不同类型矿石中稀有元素分布特征 |
3.3.3 脉体中稀有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
3.3.4 元素相关性分析 |
3.4 蚀变围岩(晕)特征分析 |
4 NO.528号脉矿床特征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1 主量元素特征分析 |
4.2.2 稀土元素特征分析 |
4.3 稀有金属富集规律及赋存状态 |
4.3.1 脉体中各主要矿物成份特征分析 |
4.3.2 脉体中稀有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
4.4 蚀变围岩特征 |
5 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找矿标志及远景分析 |
5.1 找矿标志 |
5.2 找矿远景分析 |
结论 |
参考论文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湘南长城岭矿区风吹罗带岩体稀有金属含矿性与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 |
1.1.1 交通位置 |
1.1.2 自然经济地理 |
1.2 铷资源概况 |
1.2.1 国内外铷资源分布 |
1.2.2 铷的富集矿物 |
1.2.3 铷矿床成因类型与富集机制 |
1.3 长城岭矿区研究现状 |
1.3.1 锑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
1.3.2 岩浆岩研究进展 |
1.3.3 矿区铷矿床的发现 |
1.4 存在的问题与选题依据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选题依据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大地构造位置 |
3.2 地层 |
3.3 构造 |
3.4 岩浆岩 |
第四章 岩体稀有金属含矿性 |
4.1 岩体地质特征 |
4.2 主量元素特征 |
4.3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 |
4.4 岩体含矿性 |
第五章 稀有金属富集规律与成矿机制 |
5.1 矿物化学组分 |
5.1.1 白云母化学组分 |
5.1.2 长石假象的化学组分 |
5.1.3 石英化学组分 |
5.2 岩浆演化程度 |
5.3 稀有金属元素富集规律 |
5.4 稀有金属元素成矿机制 |
第六章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6.1 结论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四、花岗岩浆结晶过程晚期铌、钽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机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花岗岩浆结晶过程晚期铌、钽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机理探讨[J]. 王玉荣,李加田,卢家烂,樊文苓. 地球化学, 1979(04)
- [2]湘东南地区燕山早期花岗岩浆—热液演化及钨矿成矿作用研究[D]. 王艳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3]铌与钽的某些地球化学问题[J]. 赵振华,熊小林,王强,乔玉楼. 地球化学, 2008(04)
- [4]新疆拜城县波孜果尔碱性花岗岩体中角闪石与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记录[J]. 吴欢欢,王涛,张招崇,黄河,秦切.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9(02)
- [5]广西栗木锡钨铌钽矿床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及其与矿化的关系[J]. 王艳丽,彭齐鸣,祝新友,程细音,傅其斌,杨毅. 地质与勘探, 2013(06)
- [6]湖南茶陵邓阜仙花岗岩中“眼球"状析出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王艳丽,祝新友,杨毅,王超,程细音. 矿床地质, 2016(03)
- [7]川西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意义[D]. 户双节.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8]Nb、Ta分配系数和水解实验研究及其在成矿作用中的应用[J]. 王玉荣,顾复,袁自强. 地球化学, 1992(01)
- [9]湘南长城岭矿区风吹罗带岩体稀有金属含矿性与富集规律研究[D]. 蒋宗和.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阿尔泰三号伟晶岩脉岩浆演化过程中铌、钽示踪的研究[J]. 王贤觉,牛贺才,郭国章. 地球化学, 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