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洛他唑对老年糖尿病性慢性动脉缺血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说明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2](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 其中约30%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7 813万, 95%以上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控制欠佳所致并发症是老年人健康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防治已是健康中国(2019—2030年)的重点行动之一。延续"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主旨, 制订"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汇总国内外老年糖尿病相关指南和研究信息, 旨在进一步优化老年糖尿病防治理念, 促进规范化预防、诊疗临床措施的实施, 不断提高老年糖尿病总体管理水平。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4](2018)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文中研究指明1前言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IV(DPP-4)抑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5](2018)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文中提出前言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
杨文利[6](2016)在《庞鹤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治疗质量。药物治疗现代医学的药物、手术疗法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单一的药物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不能针对病因根本上治愈,因而治愈率较低。传统的血管外科开放性手术由于适应症的选择,大部分患者不可能采用手术治疗。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不断发展,血管腔内治疗能有效改善下肢血供,但术后再狭窄的高发生率,造成血管通畅率降低而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因此,降低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提高通畅率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中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具有自身优势,其作用机理多为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抗血小板、抗血栓,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等作用。然而,中药对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治疗的研究报道极少,个别报道是以活血化瘀治疗为主,也没有相对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和明确的药物作用时间靶点和疗程,因此,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研究。在ASO治疗中,将发生动脉硬化性闭塞的肢体血管通过动脉腔内治疗技术使血管开通,从而改善肢体的远端供血,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指标得到改善。但其原发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没有停止,由于肢体动脉硬化的继续发展,从而造成治疗靶血管及其近远端或其他部位再发狭窄或闭塞。庞鹤教授在继承陈淑长教授“血瘀证”辨证思路基础上,提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病机为“正虚瘀浊化毒阻络”,以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ASO,对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闭塞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次,现代研究表明血管腔内介入术后再狭窄主要因素可能为血管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所致。很多研究表明中药对抑制血管内皮增生和血管重塑具有干预作用。如:破瘀药物能水蛭提取物可使内皮细胞跨膜受体VEGFR2表达明显减少,从而抑制血管内膜生成。再者,血管腔内治疗球囊及支架对内膜刺激损伤后导致血管内膜增生的原因可能为支架刺激切割血管内膜,由此引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近年来,众多学者认为动脉内膜损伤导致的炎症是动脉硬化形成的初始动因,即“炎症-损伤-反应”学说。因此,对动脉腔内成形后血管损伤引起的血管内皮炎症的干预治疗,保护血管内膜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对提高ASO介入术后的通畅率至关重要。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对提高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术后通畅率具有治疗意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早期患者无缺血症状,患者往往不会进行中药治疗,早期应用中药提高动脉腔内治疗后血管通畅率成为必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对血管腔内成形术后疗效研究,对提高动脉腔内治疗术后通畅率,避免再狭窄反复手术及因此而造成的下肢缺血加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应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患者,观察通畅率及临床疗效(包括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为益气活血解毒中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及闭塞提供临床依据。并为中药干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时机探索新途径和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依据统计学估算所需病例数,按脱落率20%计算,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100名,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治疗90天。观察入组后3个月、6个月肢体ABI、TcPO2、下肢动脉彩超血管通畅情况等指标。结果:共完成病例观察88例,两组患者6个月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血管通畅率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高于对照组;A组治疗前后经皮氧分压比较差异显着,治疗后优于治疗前。A组出现血管再狭窄、闭塞的患者治疗前后TcP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可以提高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血管通畅率,同时可以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提高局部经皮氧分压,改善局部循环。当血管出现再狭窄、闭塞时,可以缓解缺血症状,提高局部供血,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7](2015)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研究表明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
翁建平[8](2014)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指出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 577亿美元。而近年的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9](2014)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指出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WHO估计,20052015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0](2014)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研究表明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问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
二、西洛他唑对老年糖尿病性慢性动脉缺血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洛他唑对老年糖尿病性慢性动脉缺血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
2.“四早”原则 |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
2.血脂异常的管理 |
3.控制高尿酸血症 |
4.体重管理 |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DKA |
2.HHS |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
2.1 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演进 |
2.2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
2.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响因素 |
3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3.1糖尿病的诊断 |
3.2糖尿病的分型 |
3.3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
3.3.1 1型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鉴别点 |
3.3.2 胰岛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
3.3.3 GDM |
4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
4.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
4.2 一级预防的策略 |
4.3 二级预防的策略 |
4.3.1 高危人群的定义 |
4.3.1. 1 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
4.3.1. 2 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
4.3.2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
4.3.2. 1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
4.3.2.2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
4.3.3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
4.3.4 血糖控制 |
4.3.5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及阿司匹林的使用 |
4.4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
4.4.1 继续血糖、血压、血脂控制 |
4.4.2 |
5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5.1 基本原则 |
5.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
5.3 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
5.4 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
5.5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 |
5.5.1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者, 强调多学科团队 |
5.5.2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者的关键时间点 |
5.5.3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有效评估 |
5.6 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
6 血糖监测 |
6.1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
6.2 Hb A1c |
6.3 GA |
6.4 CGM |
7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7.1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72-73, 75] |
7.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
8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8.1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
8.2 膳食营养因素 |
8.2.1 能量 |
8.2.2脂肪 |
8.2.3 碳水化合物 |
8.2.4 蛋白质 |
8.2.5 饮酒 |
8.2.6 膳食纤维 |
8.2.7 钠 |
8.2.8 微量营养素 |
8.2.9膳食模式 |
8.3 营养教育与管理 |
9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1 0 戒烟 |
1 1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 1.1 口服降糖药物 |
1 1.1.1 二甲双胍 |
1 1.1.2 磺脲类药物 |
1 1.1.3 TZDs |
1 1.1.4 格列奈类药物 |
11.1.5α-糖苷酶抑制剂 |
1 1.1.6 DPP-4抑制剂 |
1 1.1.7 SGLT2抑制剂 |
1 1.2 GLP-1受体激动剂 |
1 1.3 胰岛素 |
1 1.3.1 概述 |
1 1.3.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
1 1.3.3 胰岛素的多次治疗[171-178] |
1 1.3.3.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
1 1.3.3. 2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
1 1.3.4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
1 1.3.5 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164] |
1 2 2型糖尿病的代谢手术治疗 |
1 2.1 代谢手术的适应证 |
1 2.2 代谢手术的禁忌证[193] |
1 2.3 代谢手术的疗效判定 |
1 2.4 代谢手术的术式与选择 |
1 2.5 代谢手术的风险 |
1 2.6 代谢手术的管理 |
1 2.6.1 术前筛选及评估 |
1 2.6.2 代谢手术治疗 |
1 2.6.3 术后管理 |
1 2.6.4 术后随访 |
1 3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
1 3.1 筛查 |
1 3.2 心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
1 3.2.1 降压治疗 |
1 3.2.2 调脂治疗 |
1 3.2.3 抗血小板治疗 |
1 4 低血糖 |
1 4.1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
1 4.2 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
1 4.3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
1 4.4 低血糖分层 |
1 4.5 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及预防对策 |
1 4.6 低血糖的治疗 |
1 5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 5.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要点提示 |
1 5.1.1 临床表现 |
1 5.1.2 化验检查 |
1 5.1.3 诊断 |
1 5.1.4 治疗 |
1 5.1.5 DKA的预防 |
1 5.2 高血糖高渗状态 (HHS) |
1 5.2.1 临床表现 |
1 5.2.2 诊断 |
1 5.2.3 治疗 |
16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16.1糖尿病肾病 |
16.1.1筛查 |
16.1.2诊断 |
16.1.3治疗 |
16.1.4随访与转诊 |
16.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16.2.1诊断与分级 |
16.2.2筛查 |
16.2.3随访 |
16.2.4治疗 |
16.3糖尿病神经病变 |
16.3.1 DPN的分型及临床表现[72] |
16.3.2 DPN的筛查与诊断 |
16.3.2.1糖尿病DSPN的筛查 |
16.3.2.2糖尿病DSPN的诊断 |
16.3.2.3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 |
16.3.3治疗 |
16.3.3.1针对病因治疗[72, 294, 296] |
16.3.3.2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 |
16.3.3.3疼痛管理 |
16.3.3.4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
16.3.4预防 |
16.4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 |
16.4.1 LEAD的筛查[323-324] |
16.4.2 LEAD的诊断[325] |
16.4.3 LEAD的预防及治疗 |
16.4.3.1 LEAD的治疗目的[324] |
16.4.3.2糖尿病性LEAD的预防 |
16.5糖尿病足病 |
16.5.1糖尿病足病的诊断及分级 |
16.5.2糖尿病足病的预防 |
16.5.3糖尿病足病的治疗 |
16.5.3.1在进行足溃疡治疗之前, 首先要评估溃疡性质 |
16.5.3.2足溃疡感染的处理 |
17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
17.1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
17.1.1术前准备及评估 |
17.1.2术中处理 |
17.1.3术后处理 |
17.2危重症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管理 |
17.2.1血糖控制目标 |
17.2.2治疗方案 |
17.3孕期糖尿病管理 |
17.3.1孕期糖尿病的危害 |
17.3.1.1短期危害[388] |
17.3.1.2长期危害 |
17.3.2孕期糖尿病与诊断标准 |
17.3.2.1 GDM |
17.3.2.2妊娠期显性糖尿病 |
17.3.2.3孕前糖尿病 (PGDM) |
17.3.3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孕前管理 |
17.3.3.1孕前咨询[393-394] |
17.3.3.2关于孕前药物应用[395] |
17.3.3.3孕前血糖目标 |
17.3.4孕期糖尿病的筛查 |
17.3.4.1高危人群筛查 |
17.3.4.2非高危人群筛查 |
17.3.5孕期糖尿病的管理 |
17.3.5.1饮食和运动的指导 |
17.3.5.2血糖监测 |
17.3.5.3血压监测 |
17.3.5.4体重管理 |
17.3.5.5孕期降糖药物 |
17.3.5.6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与低血糖 |
17.3.5.7孕期糖尿病产后管理 |
17.4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 |
17.4.1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 |
17.4.2治疗 |
17.4.2.1健康教育 |
17.4.2.2饮食治疗 |
17.4.2.3运动治疗 |
17.4.2.4药物治疗 |
17.4.2.5血糖监测 |
17.5老年糖尿病 |
17.5.1老年糖尿病定义及流行病学 |
17.5.2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
17.5.3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
17.5.3.1急性并发症 |
17.5.3.2慢性并发症 |
17.5.3.3低血糖 |
17.5.3.4老年综合征 |
17.5.3.5 |
17.5.3.6 |
17.5.3.7 |
17.5.4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
17.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与高血糖 |
17.6.1糖尿病合并OSAHS患病率 |
17.6.2 OSAHS的诊断 |
17.6.2.1 OSAHS诊断标准[427] |
17.6.2.2 OSAHS的诊断方法 |
17.6.3糖尿病合并OSAHS的治疗 |
17.6.3.1生活方式干预 |
17.6.3.2降糖药物治疗 |
17.6.3.3改善OSAHS的治疗 |
17.7糖尿病与感染 |
17.7.1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 |
17.7.2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
17.8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
17.8.1糖尿病口腔疾病的种类 |
17.8.2糖尿病口腔疾病的防治 |
17.9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 |
17.9.1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风险 |
17.9.2糖皮质激素导致血糖升高的机制 |
17.9.3糖皮质激素所致高血糖特点及临床筛查策略 |
17.9.4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增多 (库欣综合征) 引起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
17.9.5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所致糖尿病的治疗策略选择 |
17.10糖尿病伴抑郁焦虑障碍 |
17.10.1临床特点 |
17.10.2治疗及管理 |
17.11重性精神障碍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药物治疗 |
17.11.1重性精神障碍 |
17.11.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 |
18代谢综合征 |
18.1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18.2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
18.2.1生活方式干预 |
18.2.2针对各个组分如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等的药物治疗 |
19糖尿病与中医药 |
19.1治疗建议 |
19.2糖尿病前期治疗的循证证据 |
19.3糖尿病治疗的循证证据 |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
附录2糖尿病筛查、初诊及随诊简要方案 |
1筛查 |
2初诊 |
2.1 |
2.2制定最初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
3随诊 |
附录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方法 |
附录6常用体质指标 |
本指南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
(6)庞鹤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庞鹤教授经验总结 |
1.1 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 |
1.2 辨证方法和论治特点 |
1.2.1 沿袭仲景“阴阳和,病乃愈”;临证治疗以“调畅气机、交通阴阳” |
1.2.2 重视外科疾病内治,辨证“首分脏腑,经络入手”治以“调理气血” |
1.2.3 辨邪气性质,因势利导择路驱邪 |
1.2.4 顾护脾胃而扶正 |
1.3 庞鹤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病的经验总结 |
1.3.1 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 |
参考文献 |
1.3.2 慢性下肢静脉瘀滞性疾病的经验 |
参考文献 |
1.3.3 “臁疮”的特点及用药经验 |
1.3.4 淤积性皮炎 |
1.4 杂病治疗经验 |
1.4.1 失眠 |
1.4.2 高血压、高血脂 |
1.4.3 小儿多动症 |
1.4.4 肢体麻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腰椎退行性变) |
1.4.5 复视 |
1.4.6 胸痹 |
1.4.7 下肢水肿 |
1.4.8 发热的治疗 |
1.4.9 慢性胃炎 |
1.4.10 便秘 |
1.5 选用药特点 |
1.5.1 下肢血管病温阳、活血药物用药特点 |
1.5.2 重视清热解毒药物在下肢血管病中的应用 |
1.5.3 治疗疼痛的药物小结 |
1.5.4 皮肤病变的选药组方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2.1 现代医学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现状 |
2.2、中医古籍对本病的相关记载 |
2.3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 |
2.4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防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2 诊疗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入组标准 |
2.3 剔除或中止标准 |
2.4 病例脱落 |
2.5 疗效观察指标 |
3 方法 |
3.1 样本含量及随机化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
4 统计结果 |
4.1 入组及完成情况 |
4.2 人口学资料 |
4.3 入组时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
4.4 入组时治疗组、对照组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组间比较 |
4.5 6个月通畅率比较 |
4.6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比较 |
4.7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比较 |
5 讨论与分析 |
6 结论 |
7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序 |
前言 |
1中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
2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3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 |
4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5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6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7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8戒烟 |
9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0低血糖 |
11.2减重手术的禁忌证 |
12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
13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
14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
15代谢综合征 |
16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
附录 |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
附录2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 |
1初诊 |
2随诊 |
附录3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
附录4常用降糖药(不包括胰岛素) |
附录5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
附录6高血压常用降压药 |
附录7常用调脂药物 |
附录8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方法 |
附录9常用体质指标 |
附录10常用实验室检查数据及换算 |
(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序 |
前言 |
中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
一、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
二、妊娠期糖尿病 (GDM) 的流行病学 |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
四、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 |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 |
一、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概念 |
二、2型糖尿病防治中一级预防的策略 |
(一)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干预策略 |
(二)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
(三) 普通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
(四)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
(五)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
三、2型糖尿病防治中二级预防的策略 |
(一) 血糖控制 |
(二)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
四、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
(一) 血糖控制 |
(二)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一、基本原则 |
二、教育和管理的目标和形式 |
三、教育管理的落实 |
四、糖尿病教育的内容 |
五、糖尿病初诊和随诊方案 |
六、血糖监测 |
(一) HbA1c |
(二) 自我血糖监测 (SMBG) |
七、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监测 |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一、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
二、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一、营养治疗总则 |
二、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
三、营养素 |
(一) 脂肪 |
(二) 碳水化合物 |
(三) 蛋白质 |
(四) 饮酒 |
(五) 膳食纤维 |
(六) 盐 |
(七) 微量营养素 |
(八) 膳食模式 |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戒烟 |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一、口服降糖药物 |
(一) 二甲双胍 |
(二) 磺脲类药物 |
(三) TZDs |
(四) 格列奈类药物 |
(五) α-糖苷酶抑制剂 |
(六) DPP-4抑制剂 |
二、GLP-1受体激动剂 |
三、胰岛素 |
(一) 概述 |
(二)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注意事项 |
(三)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 |
(四)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
(五) 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 |
低血糖 |
一、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
二、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
三、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
四、低血糖分类 |
五、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和预防对策 |
六、低血糖的治疗 |
2型糖尿病的减重手术治疗 |
一、减重手术的适应证 |
二、减重手术的禁忌证 |
三、减重手术的疗效判定 |
四、减重手术方式与选择 |
五、减重手术的风险 |
六、减重手术的管理 |
(一) 术前筛选及评估 |
(二) 减重手术治疗 |
(三) 术后管理 |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
一、DKA |
(一) 临床表现 |
(二) 检查 |
(三) 诊断 |
(四) 治疗 |
二、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HHS) |
(一) 临床表现 |
(二) 化验检查 |
(三) 诊断 |
(四) 治疗 |
(五) 预后 |
三、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
(一) 临床表现 |
(二) 实验室检查 |
(三) 治疗 |
(四) 预防 |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
一、CKD |
(一) 筛查 |
(二) 诊断 |
(三) 治疗 |
二、DR |
(一) 筛查 |
(二) 诊断 |
(三) 治疗 |
三、DPN |
(一) DPN分型 |
(二) DPN诊断 |
1.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的诊断 |
2.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 |
(三) 管理和治疗 |
四、下肢血管病变 |
(一) 下肢动脉病变 |
五、糖尿病足病 |
(一) 糖尿病足病的危险因素 |
(二) 糖尿病足病的筛查 |
(三) 糖尿病足病的预防 |
(四) DFU的治疗 |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
一、筛查 |
二、心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
(一) 高血压 |
(二) 血脂异常 |
(三) 抗血小板治疗 |
MS |
一、MS的诊断标准 |
二、MS的防治 |
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
一、妊娠期糖尿病 (GDM) 与糖尿病合并妊娠 |
(一) GDM的筛查 |
(二) 计划妊娠的糖尿病妇女妊娠前的准备 |
(三) GDM的管理 |
(四) 分娩后糖尿病的管理 |
(五) 糖尿病合并妊娠时的特殊问题 |
二、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
(一) 1型糖尿病 |
(二) 2型糖尿病 |
三、老年糖尿病 |
(一)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
(二) 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
(三)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
(四) 老年糖尿病的预防 |
四、糖尿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一) 糖尿病与OSAHS |
(二) OSAHS对糖尿病的影响 |
(三) OSAHS的诊断 |
(四) 糖尿病合并OSAHS的治疗 |
五、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
(一) 术前准备及评估 |
(二) 术中处理 |
(三) 术后处理 |
六、糖尿病与感染 |
(一) 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 |
(二)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
七、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
(一) 糖尿病口腔疾病的种类 |
(二) 糖尿病口腔疾病的防治 |
八、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 |
九、抑郁症 |
十、精神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 (HIV/AIDS) 和糖尿病 |
附录 |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
附录2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 |
一、新诊断 |
二、随诊 |
附录3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
附录4常用降糖药 (不包括胰岛素) |
附录5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
附录6高血压常用降压药 |
附录7常用调脂药物 |
附录8 OGTT方法 |
附录9常用体质指标 |
附录10常用实验室检查数据及换算 |
四、西洛他唑对老年糖尿病性慢性动脉缺血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内科杂志, 2022(01)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04)
-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01)
- [6]庞鹤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治疗作用[D]. 杨文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03)
- [8]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翁建平.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10)
- [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08)
- [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