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参健脾丸的药理及毒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新艳[1](2021)在《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丰富临床经验。方法:纳入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72例患者,病例来源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门诊,并由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用药为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对照组用药为健脾益肾颗粒,两组均连续服用28天。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以及IBS-SSS积分,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结果:经统计,两组共有63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后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8例(25.81%),显效14例(45.16%),有效7例(22.58%),无效2例(6.45%),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治愈4例(12.5%),显效10例(31.25%),有效12例(37.5%),无效6例(18.75%),总有效率为81.25%。(2)治疗后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比腹泻、腹部冷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证候积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不欲饮食证候积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IBS-SSS积分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整体疗效优于健脾益肾颗粒,在改善腹泻、腹部冷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方面疗效突出,能降低患者IBS-SSS评分,提高生活质量,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崔庆丽,胡彦辉,崔庆安,张新峰[2](2021)在《人参健脾丸治疗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及对肠道菌群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人参健脾丸对结直肠癌伊立替康迟发性腹泻的临床作用及对肠道菌群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FOLFIRI)方案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人参健脾丸。观察两组患者迟发性腹泻发生情况、卡氏评分(KPS)评分变化,肠道菌群变化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迟发性腹泻发生率57.5%(23/40);治疗组腹泻发生率27.5%(11/40)。两组腹泻分级构成比差异显着(P<0.05),化疗后两组K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肠道菌群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后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治疗组TNF-α、IL-6、IL-1β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参健脾丸防治结直肠癌伊立替康迟发性腹泻有效,具有平衡肠道菌群稳态,降低TNF-α、IL-6、IL-1β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作用。
黄兰叶[3](2021)在《健脾燥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燥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病在临床上中医药诊疗方面提供理论指导与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20年03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葛院区及仙葫院区就诊的患者62例,均符合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泻,证型为脾虚湿盛证。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脾燥湿汤组)和对照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组),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剔除脱落病例后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按治疗方案治疗4周,并于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随访。记录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观察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变化、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主症及次症组内比较情况: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中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肠鸣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肢体困倦及精神状况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能很好的改善脾虚湿盛型FDr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对照组能改善脾虚湿盛型FDr患者粪便性状、排便频率、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肠鸣症状,而对于改善患者肢体困倦及精神状况效果欠佳。2.两组组间比较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单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肠鸣积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粪便性状、排便频率、肢体困倦、食欲、精神状况积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在改善粪便性状、排便频率、肢体困倦、食欲、精神状况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改善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肠鸣方面疗效相当。3.有效率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4.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13.3%,对照组复发率为53.3%,经卡方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无明显不适症状,表明本治疗方案在治疗功能性腹泻上安全有效。结论:1.健脾燥湿汤能有效改善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2.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健脾燥湿汤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在临床疗效方面,健脾燥湿汤明显优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尚鑫阳[4](2021)在《参苓白术散加味方治疗儿童脾胃虚弱型白癜风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加味方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儿童脾胃虚弱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儿脾胃虚弱症状的改善,对血清TNF-α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脾胃虚弱型白癜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参苓白术散加味方内服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对照组他克莫司软膏外用,两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末各复诊一次,记录两组皮损面积,并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皮损色素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TNF-α,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0例病例,最终完成治疗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分期、分型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皮损面积、色素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TNF-α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指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1)皮损面积对比:(1)治疗4周后,治疗组皮损面积(13.30±5.85)cm2,对照组皮损面积(11.69±5.82)cm2,两组的皮损面积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在治疗4周后皮损面积改善程度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8周后,治疗组皮损面积(8.06±5.78)cm2,对照组皮损面积(11.07±5.64)cm2,两组的皮损面积均较治疗4周后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5)。(3)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皮损面积(6.46±6.23)cm2,对照组皮损面积(9.90±5.90)cm2,两组的皮损面积均较治疗8周后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5)。(4)治疗12周后,两组的皮损面积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5)。(2)色素积分对比:治疗12周后治疗组色素积分(1.40±0.93)分,对照组色素积分(0.90±0.80)分,两组的色素积分均较前升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着(P<0.05)。(3)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3.63±1.97)分,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7.56±2.82)分,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未见明显下降(P>0.05)。(4)血清TNF-α:治疗12周后,治疗组血清TNF-α(25.16±5.52)pg/ml,对照组血清TNF-α(28.29±4.94)pg/ml,两组的血清TNF-α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5)临床疗效对比: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对比: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有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有1例,不良反应反应发生率3.3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检测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参苓白术散加味方内服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较单纯他克莫司软膏外用疗效更好,并且参苓白术散加味方内服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能够改善患儿脾胃虚弱的症状;(2)参苓白术散加味方内服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能降低患儿血清TNF-α水平;(3)参苓白术散加味方内服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
国文文[5](2021)在《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对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临床文献中的方剂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探究现代临床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中药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诊疗用药及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方 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12-31收录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呃逆、口腔黏膜炎、便秘、腹泻等单一症状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中涉及的方剂及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相应的处方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自身集成的数据挖掘技术,从用药频次、性味归经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方面,分别挖掘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各单一症状的组方用药规律,发掘新处方;并对挖掘出的用药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 果:1.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的用药研究共纳入283篇文献,涉及300首中医处方,171味中药。高频使用的中药有半夏、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以性温、味甘、归属脾胃经的药物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84个常用药物组合,应用频次最多的3组依次为“半夏,甘草”、“白术,茯苓”、“甘草,茯苓”;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22个新方核心组合,总结出11首新方。2.中药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用药研究共纳入295篇文献,包括325首方剂,163味中药。高频常用药物有半夏、甘草、茯苓、生姜、陈皮;使用最多的为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组76个,以“半夏,甘草”、“半夏,茯苓”、“生姜,半夏”最常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新方核心组合22个,进一步提取出新方11首。3.中药治疗化疗后食欲减退的用药研究共纳入文献14篇,有处方14首,中药44味。高频常用药为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砂仁;性味归经以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以“白术,甘草”、“白术,茯苓”使用最多;基于系统熵聚类得到10个新方核心组合,演化出5首新方。4.中药治疗化疗后呃逆的用药研究纳入14篇文献,含14条方剂,54味中药。常用中药包括柿蒂、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党参、甘草;使用最多的为寒性、甘味、胃肺经的药物;得到中药关联规则72条,“旋覆花,代赭石”使用频次最高;熵聚类分析的新方核心组合有2个,提取到新方1首。5.中药治疗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用药研究共纳入57篇文献,包括68首中医处方,134味中药。高频用药有甘草、黄连、生地、白术、黄芪;以温性、甘味、脾经的药物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物组合22个,使用频次最高的是“黄连,甘草”、“黄连,生地”、“生地,甘草”;熵聚类得到12个新方核心组合,总结出6首新方。6.中药治疗化疗后便秘的用药研究共纳入文献31篇,有方剂32首,中药62味。高频常用中药包括白术、枳实、当归、大黄、火麻仁、厚朴;性味归经以温性、苦味、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关联规则得出39个常用药组,以“大黄,枳实”、“白术,枳实”最常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新方核心组合12个,提取出新方6首。7.中药治疗化疗后腹泻的用药研究共纳入66篇文献,涉及73首处方,9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甘草、白术、茯苓、党参、白芍;使用最多的为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分析得出60条药物关联规则,“白术,茯苓”、“白术,甘草”、“甘草,茯苓”应用最多;熵聚类得到12个新方核心组合,演化出6首新处方。结 论:1.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多使用化痰止呕、健脾补虚、理气除湿的药物,兼顾祛邪扶正;但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常用高频药物组合可以看出治疗上更注重扶正,多用甘温益气之品以健运脾胃、培中补虚。2.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各单一症状的用药上存在共性,均以健脾扶正为本,符合恶性肿瘤及化疗后消化道副反应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各单一症状均可使用白术和甘草治疗。除化疗后口腔黏膜炎多使用寒性药物外,其他消化道症状均以温性药物治疗为主;化疗后呃逆与便秘使用苦味药物最多,其他症状均以甘味药物最多;化疗后呃逆与口腔炎以归胃经的中药治疗为主,其他均以归脾经的药物为主。高频中药组合方面,不同的消化道症状亦共有相同的常用药物组合。因此临床中对多个消化道症状可同时用药干预,作为症状群整体管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3.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组方用药规律具有重要价值,挖掘出的用药规律及新处方可为临床选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为癌症患者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防治与管理提供思路和借鉴,但新方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姜云宁[6](2021)在《中药复方治疗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中药复方治疗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别对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进行全面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0月,检索完成后按照制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改良Jadad量表),根据不同结局指标使用Review Manager 5.0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包括肺功能、mMRC分级、CAT评分、SGRQ评分、6MWD、BODE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结果以均数差(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的可信区间表示,异质性通过I2统计量评估,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出7766篇文献,最终纳入29篇,包括2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066例患者。在改善肺功能方面,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FEV1%:MD=3.18,95%CI(1.80,4.56),Z=3.16,P=0.02<0.05,FEV1/FVC:MD=1.44,95%CI(0.04,2.83),Z=2.02,P=0.04<0.05。在降低 mMRC 分级方面,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MD=-0.57,95%CI(-0.66,-0.49),Z=13.16,P<0.00001。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相较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也能够更好地降低CAT评分,MD=-1.81,95%CI(-2.89,-0.82),Z=3.25,P=0.001<0.05。在改善 SGRQ评分方面,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呼吸症状评分:MD=-6.98,95%CI(-10.76,-3.19),Z=3.61,P=0.0003,活动能力评分:MD=-6.41,95%CI(-8.43,-4.39),Z=6.23,P<0.00001,疾病影响评分:MD=-5.48,95%CI(-7.19,-3.77),Z=6.29,P<0.00001,SGRQ 总分:MD=-6.29,95%CI(-7.95,-4.63),Z=7.41,P<0.00001。在提升6MWD方面,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MD=37.69,95%CI(14.56,60.82),Z=3.19,P=0.001<0.05。在优化 BODE 评分方面,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比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效果更好,MD=-0.39,95%CI(-0.69,-0.08),Z=2.49,P=0.01<0.05。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的咳嗽、咳痰、气短、喘息方面,中药复方单用或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安慰剂或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咳嗽:SMD=-0.99,95%CI(-1.87,-0.10),Z=2.19,P=0.03<0.05,咳痰:SMD=-1.53,95%CI(-2.85,-0.22),Z=2.28,P=0.02<0.05,气短:SMD=-0.56,95%CI(-0.81,-0.31),Z=4.37,P<0.00001,喘息:SMD=-0.34.95%CI(-0.56,-0.12),Z=3.07,P=0.002<0.05;在减轻乏力症状方面,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无差异,SMD=-0.58,95%CI(-1.69,-0.54),Z=1.02,P=0.31>0.05。安全性评价:12篇文献未进行安全性评价报告,10篇文献报告未发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7篇文献中报告了口干、头痛、心悸或胃肠道症状等不良反应,均未构成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改善气虚型COPD患者肺功能和mMRC、CAT、SGRQ、6MWD、BODE五项评估量表的结果以及中医症状评分方面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更好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王欢欢[7](2020)在《消白2号方加减治疗进展期白癜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进展期白癜风(脾胃虚弱证)治疗前后的皮损面积、色素积分,分析消白2号方在治疗进展期白癜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进展期白癜风(脾胃虚弱证)提供更多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将纳入的72例辩证为脾胃虚弱证的进展期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消白2号汤加减口服,对照组给予人参健脾丸加减口服,两组均给予白癜风酊外擦治疗。12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白斑面积及色素变化,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疗效判定,统计描述和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4周、8周、12周后皮损面积变化,p=0.00(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白斑面积皆显着缩小。组间对比:治疗4周后p=0.277(p>0.05),治疗8周后p=0.197(p>0.05),表明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白斑面积变化无显着差异。治疗12周后p=0.044(p<0.05),结合中位数,可以得出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12周后白斑面积减少程度显着大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色素积分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色素积分,p=0.00(p<0.05),表明两组都可以使色素积分显着增加。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p=0.202(p>0.05),治疗8周后p=0.001(p<0.05),治疗12周后p=0.001(p<0.05),对比两组的中位数后,可以得出治疗组色素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且从第8周开始色素积分具有显着差异。3.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疗效比较p=0.032(p<0.05),结合治疗组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有效率(88.6%>70.6%),说明两组均有疗效,且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好。结论:1.消白2号方与人参健脾丸均可缩小进展期白癜风(脾胃虚弱证)白斑面积和增加色素积分。2.消白2号方治疗进展期白癜风(脾胃虚弱证)疗效优于人参健脾丸。3.消白2号方治疗进展期白癜风(脾胃虚弱证)安全有效,可以临床推广。
张春霞[8](2020)在《人参皂苷系统表征多技术比较与人参属多品种中药同时鉴别研究》文中指出质量控制是保障中药临床有效、安全的必要手段,系统物质基础阐释、真伪鉴别与质量优劣评价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核心。人参属来源中药,特别是人参、西洋参、三七,具有明显的补益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极其广泛。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七种人参属来源中药: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红参(Red ginseng)、西洋参(P.quinquefolius L.)、三七(P.notoginseng(Burk.)F.H.Chen)、人参叶(leaf of P.ginseng)、竹节参(P.japonicus C.A.Meyer)、珠子参(P.japonicus C.A.Mey.var.major(Burk.)C.Y.Wu et K.M.Feng)。皂苷是人参属中药的共有成分,是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鉴于这些同属植物来源的中药都含有皂苷成分,人参属中药的精准质量控制面临着挑战。系统阐明人参属中药所含皂苷组成,建立“鉴别标志物”,是实现人参属中药精准鉴别的可行之路。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类结构同法表征”多技术集成的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新模式)核心研究任务,本论文综合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多种数据采集技术,建立高效、高灵敏、高覆盖度的表征方法,基于一法同时实现多种人参属来源中药中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差异分析。基于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Q-Orbitrap)灵活多变的扫描技术,本论文首先建立6种非靶向/靶向扫描技术,以人参花中皂苷成分的表征为例比较其性能差异,表明包含母离子列表数据依赖采集(PIL-DDA)同时开启“If idle-pick other”(IIPO)功能是一种高灵敏、高覆盖度的中药多成分表征技术。基于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人参皂苷数据库(记录499个人参皂苷,对应169种质量数),构建了目标皂苷成分母离子列表。通过系统参数优化在Q Exactive Q-Orbitrap高分辨液质联用仪上建立6种质谱采集方法:1)Full MS/dd-MS2(M1);2)Full MS/dd-MS2/PIL/IIPO(M2,含PIL);3)ISCID-Full MS/dd-MS2-Tags(M3);4)Full MS/AIF/NL-dd-MS2(M4);5)PRM(M5,含PIL);6)Targeted SIM/dd-MS2(M6,含PIL)。通过“两步法”比较不同扫描技术对人参花皂苷的表征效果:首先基于已知人参皂苷对应的169种不同质量数计算减氢离子理论质荷比,通过质量亏损过滤(MDF:允许±10 m Da变异)统计每种方法扫描到的目标成分个数-NT;在此基础上继续统计其中能够采集二级碎片的数目-NT2。依照数目大小降序排列依次为(NT/NT2):M5(17670/17704),M6(602/606),M2(487/347),M3(469/339),M4(489/246),M1(459/339)。相比较,作为靶向二级采集技术,M5与M6获取目标成分质谱信息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4种非靶向采集方法,但面对复杂化学体系其鉴定未知成分的能力最低,且无全扫描数据;M2扫描到目标质量数与M4相当,但NT2高于其它3种方法。故认为M2是一种高灵敏、同时靶向与非靶向采集技术,能够增强传统DDA对于目标质量数的覆盖度,这种优势在面对极为复杂化学基质时(例如体内生物样品)可能优势更为明显。为进一步增强M2方法对未知皂苷成分的覆盖度,本论文提出一种通过大规模分子设计构建“人参皂苷虚拟库”与MDF获取母离子列表的新方法,建立Full MS/dd-MS2/PIL/IIPO法从人参花中鉴定164个皂苷成分。制定了人参皂苷分子设计规则(27种苷元、5种不同糖基、24种非糖取代基;每个分子含糖基数≤6个、取代基个数≤2个),通过C语言编程构建共含有13536种不同质量数人参皂苷虚拟库;并结合固定变异范围(±10 mDa)MDF处理,从人参花提取物的负离子全扫描数据中筛选得到1859个目标质量数,生成人参花的母离子列表PIL-2,并构建新的M2采集方法。相对于已知皂苷数据库构建的PIL,包含基于“人参皂苷虚拟库”所构建的母离子列表的DDA方法,能够新采集到17个成分的二级质谱,对其中9个成分的结构进行了推导。基于M2采集的HCD-MS2数据,最终从人参花中鉴定了164种人参皂苷,其中29个通过与对照品对比保留时间与质谱信息,34个为未知质量数皂苷。进一步探讨DDA与DIA在中药多成分表征中的差异,本论文基于VionTM IMS-QTOF离子淌度高分辨液质联用仪,以竹节参为例建立了DDA(MS-MS/MS,不含PIL)、HDMSE两种采集方法以及基于UNIFI高效峰注解的技术流程,对竹节参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定性分析,鉴定或初步推导了178个皂苷,体现了DDA与DIA两种模式采集的互补性。通过色谱-质谱参数优化,构建了基于BEH Shield RP18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Vion IMS-QTOF高分辨质谱仪负离子模式DDA与HDMSE采集方法。特别地,首次提出一种“三步法”策略用于优化DDA方法设置中的质量依赖裂解能量(MDRCE)。在UNIFI平台建立了自建人参皂苷数据库(记录504个已知皂苷与60个标准品)高效注解DDA与HDMSE数据的标准化流程。最终我们从竹节参中鉴定或推导178个皂苷,其中包括75个可能未知的皂苷结构。这些鉴定的结构中,168个成分是通过DDA数据分析,另外10个从HDMSE数据补充鉴定。相比较,DDA采集的裂解信息更加可靠、假阳性结果少;HDMSE能够方便提供皂苷成分的CCS值(碰撞截面值),覆盖度更高。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够获得互补的代谢物结构鉴定信息。在人参皂苷组成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本论文旨在建立一种基于人参皂苷正离子源内裂解(p-ISF-G)产物离子选择性监测的新颖特征图谱,实现人参属多品种中药鉴别。通过选择性监测4种苷元产物离子,成功构建人参皂苷亚型分组表征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通过差异色谱峰监测,在Vion IMS-QTOF与QTrap4500两种质谱仪上实现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7种人参属来源中药同时鉴别与15种中成药中人参、西洋参与三七的鉴别。在6台高分辨质谱仪上(Agilent 6520与6545 QTOF,Waters Xevo G2-S QTOF与Vion IMS-QTOF,Thermo Fisher Q Exactive Q-Orbitrap与LTQ-Orbitrap Velos Pro)测定表明pISF-G容易发生;通过对58个皂苷对照品分析,在正离子模式一级质谱中低质量端的丰富产物离子是由于脱糖后质子化皂苷元连续脱去H2O产生,因而具有苷元特异性。通过选择性离子监测4种特征苷元产物离子(PPD型:m/z 407.37/CCS206.24?2;PPT型:m/z 423.36/CCS 211.26?2;OA型:m/z 439.36/CCS 209.60?2;OT型:m/z 457.37/CCS 217.81?2)可以实现人参皂苷的非靶向分类表征,并构建7种人参属中药的特征图谱。基于多批次特征图谱数据的化学计量学分析,揭示了35种皂苷标志物。更为重要地,特征标志物监测实现了15种中成药中人参,西洋参或三七原料的区分。这些结果能够在QTrap 4500质谱仪上重现。特征图谱技术,初步验证了“类结构同法表征”策略的可行性,是一种支撑“一法多用”中药质量控制策略的新技术。本论文,在Q-Orbitrap质谱仪首次建立一种基于虚拟数据库包含母离子列表高灵敏、高覆盖度、同时靶向/非靶向改进型DDA扫描技术,适用于中药中人参皂苷的系统表征;首次在Vion IMS-QTOF上证实结合DDA与DIA采集技术在中药多成分鉴定时可获得互补的质谱信息;首次系统研究了正离子人参皂苷源内裂解,建立一种新颖特征图谱技术,实现中药材,特别是中成药中人参属中药的鉴别。这为中药的系统物质基础研究与精准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王婷婷[9](2020)在《滴速控制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滴速变化对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利用黄褐斑的中医证候评分和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进行疗效评价,利用自评量表进行舒适度评价,探索使药物保留时间较久的滴药速度,探索出一个疗效高、舒适度佳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选择符合黄褐斑诊断标准并符合肝郁气滞型的黄褐斑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称为高速灌肠组、中速灌肠组、低速灌肠组。在保证药液温度、灌肠管插入深度、灌肠压力等一致的情况下,改变滴药速度,使高速灌肠组灌肠速度控制在80-90滴/分,中速灌肠组控制滴速为60-70滴/分,低速灌肠组控制滴速为40-50滴/分,治疗均予以逍遥散灌肠,并辅以玉容散敷面。治疗以15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2疗程、治疗3疗程记录患者黄褐斑MAS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在每次治疗后记录药物直肠保留时间及进行舒适度自评。统计数据后,利用SPSS20.0进行疗效及舒适度的评价。结果:(1)治疗疗效比较本研究治疗结束后,高速组治疗的20例,基本治愈0人,显效3人,好转10人,无效7人,有效率为65%;中速组治疗的20例,基本治愈1人,显效8人,好转10人,无效1人,有效率为95%;低速组治疗的20例,基本治愈0人,显效4人,好转9人,无效7人,有效率为6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组间比较,中速组与高速组、低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高速组与低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舒适度及药物直肠保留时间比较三组患者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三组舒适度不全一样,进一步两两比较,中速组与高速组、低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高速组与低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药物直肠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三组保留时间不全一样,进一步两两比较,中速组与高速组、低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高速组与低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逍遥散直肠滴注可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同时,滴速的变化会影响药物在直肠的保留时间,影响药物吸收效果,也影响到患者灌肠时的舒适感,以60-70滴/分的滴药速度为佳。
王婧夷[10](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周正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及其分子机制初探》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周正华主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中药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其治疗UC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初步探讨周正华主任治疗UC基础用药组合治疗本病的潜在靶点及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及Microsoft Excel(2016),整理并收集2017年9月~2019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消化科门诊及病房经周正华主任辨治后予中医药治疗的UC患者病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数据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中分析处理,获得周正华主任治疗UC的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其用药经验与临证心得。经周师指导选取上述研究中基础用药组合,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收集并筛选中药活性成分与靶点,与UC相关靶点对比,利用韦恩图筛选出共同基因。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根据前述数据制作“基础用药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根据蛋白互作网络PPI数据库构建靶点互作网络,提取出基础用药组合治疗UC候选靶标,并对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初步探讨基础用药组合治疗UC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1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周正华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3例,处方共309首。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中,得出以下结果:纳入的UC患者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约为47.6岁。其中男性58人,女性45人,性别无明显差异。证候及活动性分析:就诊患者证候以脾虚湿蕴证为主,其余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以缓解期为主。药物性味归经分析:周主任治疗本病寒温并用,温性药物使用1621次(30.25%),寒性药物使用1556次(29.04%)。药味以苦(32.40%),甘(31.10%),辛(21.63%)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经多见。309首处方中包含97味中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白术、白芍、茯苓、甘草、薏苡仁、党参、麸炒薏苡仁、地榆、黄连、姜炭。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后得出周正华主任治疗本病基础用药组合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白芍、薏苡仁、麸炒薏苡仁、黄连、败酱草、地榆、姜炭。基于层次聚类分析的药物间关联度及新处方分析:获得周主任治疗UC的核心组合16对:①乌药,厚朴,莱菔子②肉豆蔻,败酱,黄连③车前子,大血藤,苍术④车前子,甘草,陈皮⑤茯苓,当归,苍术⑥大血藤,木香,干姜⑦白头翁,马齿苋,青黛⑧泽兰,地榆,佩兰⑨柴胡,麸炒薏苡仁,厚朴⑩黄芩,白扁豆,葛根,黄连(11)车前子,小通草,苍术,陈皮(12)车前子,大血藤,甘草,党参(13)当归,木香,柴胡,紫苏梗(14)补骨脂,木香,干姜(15)秦皮,白头翁,关黄柏,马齿苋(16)广藿香,佩兰,大腹皮。进一步得到新方8首:①乌药,厚朴,莱菔子,柴胡,麸炒薏苡仁②肉豆蔻,败酱,黄连,黄芩,白扁豆,葛根③车前子,大血藤,苍术,小通草,陈皮④车前子,甘草,陈皮,大血藤,党参⑤茯苓,当归,苍术,木香,柴胡,紫苏梗⑥大血藤,木香,干姜,补骨脂⑦白头翁,马齿苋,青黛,秦皮,关黄柏⑧泽兰,地榆,佩兰,广藿香,大腹皮。常用药药量及处方药味分析:周师常用药量以6g~30g为多,处方以14~20味药物居多。主要证型用药分析:脾虚湿蕴证用药以温性为主,药味以甘、苦为多,归经多属脾、胃、肝经。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茯苓、白术、党参、甘草、白芍、麸炒薏苡仁、姜炭、地榆、山药、薏苡仁、仙鹤草、败酱。大肠湿热证用药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甘、辛居多,归经多属脾、胃经。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依次为黄连、白术、薏苡仁、白芍、地榆、葛根、败酱、黄芩、麸炒薏苡仁、当归。脾肾阳虚证用药以温性为主,多为甘、苦之味,归经多属脾、胃、肺、肾经。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位药物是白术、茯苓、甘草、党参、干姜、白芍、补骨脂、肉豆蔻、薏苡仁。2周正华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用药组合的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研究基础用药组合共9味中药包含81个化学成分,收集上述成分的全部潜在靶点,经整理对比去重后获得200个潜在靶点。在GeneCards、Digsee数据库检索后共获得2408个UC相关基因,与前述靶点对比,得到137个共同基因。利用成分埠靶点关系构建基础用药-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得到48个有效成分。根据共同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发现AKT1、CASP8、CDKN1A、IL10等靶标处于核心地位。进一步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基础用药组合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结合等生物过程及P13K-Akt、IL-17、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起到治疗UC的作用。结论:1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周正华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周正华主任治疗UC寒温并用,以苦、辛、甘味药物为主,多涉及脾经、胃经。基础用药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连、地榆、败酱、白芍、薏苡仁、麸炒薏苡仁、姜炭。从脾虚湿蕴证、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等主要证型用药情况来看,均以健脾祛湿,调和气血为基础。证属大肠湿热者,酌加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品;证属脾肾阳虚者,酌加温阳助气,温经止血之品。新方肉豆蔻-败酱-黄连-黄芩-白扁豆-葛根,白头翁-马齿苋-青黛-秦皮-关黄柏,可分别作为大肠湿热证及热毒炽盛证基础方,其疗效有待临床验证。用药特点上,总以调和气血入手,寒温并用,以健脾为先,佐以祛湿化毒,凉血止血贯穿始终。整体辨证,分期论治,活动期首重驱邪,不忘扶正;缓解期培补脾肾,兼以驱邪。体现出周师治疗UC时谨守病机,用药灵活。2周正华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用药组合的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研究周师治疗UC基础用药组合共含48个治疗UC的有效成分,涉及137个靶点,通过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多个生物过程,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周师治疗UC基础用药组合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通路治疗UC的复杂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人参健脾丸的药理及毒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参健脾丸的药理及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案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立法思想 |
2 方药分析 |
2.1 方药简解 |
2.2 现代药理作用 |
3 临床结果分析 |
4 不足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人参健脾丸治疗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及对肠道菌群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及检测指标 |
2.2.1 迟发性腹泻诊断分级标准 |
2.2.2 生存质量评分 |
2.2.3 肠道菌群测定 |
2.2.4 血清炎症因子测定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治疗后迟发性腹泻发生情况比较 |
3.2 两组治疗后KPS评分 |
3.3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 |
3.4 两组治疗后肠道菌群失调分度 |
3.5 血清炎症因子变化 |
4 讨论 |
(3)健脾燥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价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 |
6 统计分析与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
1.1 性别 |
1.2 年龄 |
1.3 病程 |
2 治疗前两组资料分析 |
2.1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3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组内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组内比较 |
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 |
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6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
7 不良反应 |
8 剔除、脱落病例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
1.1 功能性腹泻的病因病机 |
1.2 西医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 |
2.2 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
3 健脾燥湿汤立方依据 |
4 健脾燥湿汤组方解析 |
5 健脾燥湿汤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6 疗效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4)参苓白术散加味方治疗儿童脾胃虚弱型白癜风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西医分期、分型标准 |
1.2.4 纳入标准 |
1.2.5 排除标准 |
1.2.6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3 具体药物及用法 |
2.4 注意事项 |
2.5 观察指标 |
2.5.1 皮损面积 |
2.5.2 色素积分 |
2.5.3 中医症候积分 |
2.5.4 血清TNF-α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安全性分析及处理措施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3.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
3.2 一般基线资料对比 |
3.2.1 两组患儿性别对比 |
3.2.2 两组患儿年龄对比 |
3.2.3 两组患儿病程对比 |
3.2.4 两组患儿分期对比 |
3.2.5 两组患儿分型对比 |
3.3 治疗前观察指标对比 |
3.4 治疗后观察指标对比 |
3.4.1 皮损面积对比 |
3.4.2 色素积分对比 |
3.4.3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3.4.4 血清TNF-α对比 |
3.5 疗效对比 |
3.6 安全性评价 |
3.6.1 不良反应 |
3.6.2 实验室检查 |
4 研究背景 |
4.1 西医对儿童白癜风的认识 |
4.1.1 儿童白癜风的一般特点 |
4.1.2 白癜风的发病机制 |
4.1.3 儿童白癜风的西医治疗 |
4.2 白癜风的中医理论 |
4.2.1 古代中医理论 |
4.2.2 现代中医理论 |
4.3 儿童白癜风中西医联合治疗 |
5 讨论 |
5.1 立方依据 |
5.2 参苓白术散加味方分析 |
5.2.1 组方分析 |
5.2.2 单味药分析 |
5.3 他克莫司软膏 |
5.4 白癜风与TNF-α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皮损面积与色素积分 |
6.2 中医证候积分 |
6.4 血清TNF-α |
6.5 临床疗效分析 |
6.6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
7 结论 |
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缩略词表 |
综述 外治法治疗儿童白癜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
1.1 发病机制 |
1.2 治疗进展 |
2. 化疗相关性食欲减退 |
2.1 发病机制 |
2.2 治疗进展 |
3. 化疗相关性呃逆 |
3.1 发病机制 |
3.2 治疗进展 |
4.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
4.1 发病机制 |
4.2 治疗进展 |
5. 化疗相关性便秘 |
5.1 发病机制 |
5.2 治疗进展 |
6. 化疗相关性腹泻 |
6.1 发病机制 |
6.2 治疗进展 |
7. 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管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整体治疗 |
1.1 中医认知 |
1.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2.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
2.1 中医认知 |
2.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3. 化疗相关性食欲减退 |
3.1 中医认知 |
3.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4. 化疗相关性呃逆 |
4.1 中医认知 |
4.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5.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
5.1 中医认知 |
5.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6. 化疗相关性便秘 |
6.1 中医认知 |
6.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7. 化疗相关性腹泻 |
7.1 中医认知 |
7.2 中医药治疗概况 |
8. 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对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群管理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
1.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的用药规律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用药规律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食欲减退的用药规律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4.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呃逆的用药规律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5.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用药规律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6.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便秘的用药规律 |
6.1 资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7.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用药规律 |
7.1 资料与方法 |
7.2 结果 |
7.3 讨论 |
8. 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用药规律对比 |
9. 总结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药复方治疗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COPD相关危险因素 |
1.1 环境因素 |
1.2 遗传因素 |
1.3 其他因素 |
2 COPD的发病机制 |
2.1 炎症机制 |
2.2 氧化应激机制 |
2.3 线粒体功能异常 |
2.4 细胞衰老 |
3 COPD的评估方式 |
3.1 肺功能检查 |
3.2 mMRC问卷 |
3.3 CAT |
3.4 SGRQ |
3.5 BODE评分 |
3.6 6MWD |
3.7 其他评估内容 |
4 COPD稳定期的药物治疗 |
4.1 支气管扩张剂 |
4.2 抗炎药物 |
4.3 抗氧化剂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COPD稳定期的中医认识及中药复方研究概况 |
1 COPD稳定期的病机阐述 |
1.1 脏腑虚损为病机之本 |
1.2 内外实邪为病机之标 |
1.3 气虚对COPD稳定期的影响 |
2 中药复方在COPD稳定期的应用 |
2.1 中药汤剂 |
2.2 中药膏方 |
2.3 中成药 |
2.4 中药注射剂 |
2.5 中药外治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方案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文献检索 |
2.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质量评价 |
3.3 纳入文献信息 |
3.4 Meta分析结果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中药复方治疗气虚型COPD稳定期的有效性分析 |
4.2 中药复方用药分析 |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消白2号方加减治疗进展期白癜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技术路线图 |
3.2 样本量的计算 |
3.3 随机方法 |
3.4 治疗方法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复发性观察 |
3.8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4.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5.结果 |
5.1 脱落病例 |
5.2 基线比较 |
5.3 疗效比较 |
5.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 |
5.5 随访情况分析 |
6.小结 |
第二章 讨论 |
1.选病及选期依据 |
2.中医对白癜风的认识 |
3.年龄选择依据 |
4.选证依据 |
5.选方依据 |
6.处方用药分析 |
6.1 消白2号方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6.2 人参健脾丸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6.3 消白2号方与人参健脾丸比较 |
6.4 白癜风酊处方用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7.研究结果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疗效分析 |
7.3 安全性及随访情况分析 |
8.本课题的创新性 |
9.问题与展望 |
9.1 本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
9.2 展望 |
10.典型病例及图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人参皂苷系统表征多技术比较与人参属多品种中药同时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平台6种数据采集技术用于人参花皂苷成分系统表征与鉴定的性能比较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药品 |
1.2 仪器 |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 UHPLC/Q-Orbitrap-MS分析条件构建 |
2.1 固定相筛选 |
2.2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
2.3 离子源参数优化 |
3 六种质谱采集方法构建 |
3.1 基于自建数据库人参皂苷母离子列表构建 |
3.2 二级裂解能量(NCE)比较 |
3.3 Full MS/dd-MS~2/Tag Masses与Full MS/AIF/NL-dd-MS~2中源内裂解能量与AIF二级裂解能量优化 |
3.4 Inclusion、Neutral Loss与Tag Masses的Global Lists设置 |
4 六种质谱采集方法在人参花皂苷成分表征的性能比较 |
5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人参皂苷虚拟库结合同时靶向/非靶向采集技术的人参花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药品 |
1.2 仪器 |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4 UHPLC/Q-Orbitrap-MS分析条件 |
1.5 数据采集 |
2 人参皂苷虚拟库构建 |
3 基于“虚拟数据库-MDF筛查”技术的人参皂苷母离子列表构建 |
4 虚拟数据库与传统文献数据库构建母离子列表在人参花皂苷成分表征中的优势分析 |
5 基于人参皂苷虚拟库Full MS/PIL-dd-MS~2技术人参花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 |
5.1 人参花样品中PPT型人参皂苷表征与鉴定 |
5.2 人参花样品中OA型人参皂苷表征与鉴定 |
5.3 人参花样品中PPD型人参皂苷表征与鉴定 |
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离子淌度高分辨液质联用数据依赖采集(DDA)与数据非依赖采集(HDMS~E)技术的竹节参皂苷成分的表征与鉴定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药品 |
1.2 仪器 |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 DDA与HDMS~E方法构建 |
2.1 UHPLC与Vion~(TM) IMS-QTOF质谱条件建立 |
2.2 基于“三步法”DDA中质量依赖裂解能量(MDRCE)优化 |
2.3 HDMSE中高能裂解能量优化 |
3 DDA与HDMS~E采集相结合竹节参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 |
3.1 UNIFI~(TM)结合自建数据库自动峰注解流程 |
3.2 DDA与HDMS~E互补性阐释 |
3.3 竹节参皂苷成分系统表征与鉴定 |
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正离子人参皂苷源内裂解(p-ISF-G)特征产物离子选择性监测的新颖特征图谱技术及其在七种人参属来源中药材及相关中成药中的鉴别应用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药品 |
1.2 仪器 |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 p-ISF-G在6种高分辨质谱仪上普适性研究 |
3 p-ISF-G可能的发生机制 |
4 p-ISF-G关键影响因素 |
4.1 流动相 |
4.2 离子源参数 |
5 基于p-ISF-G皂苷元特征产物离子选择性监测的特征指纹图谱技术构建 |
5.1 色谱条件优化 |
5.2 质谱扫描方法比较 |
5.3 Vion~(TM) IMS-QTOF上HS-SIM方法构建 |
5.4 QTRAP 4500 上SIM特征图谱验证 |
5.5 HS-SIM特征图谱方法学验证 |
6 源自人参属七种药材IM-SIM特征图谱的构建 |
7 基于IM-SIM中成药中人参品种的鉴别研究 |
8 小结 |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快速表征技术与人参属来源中药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
1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快速表征技术 |
1.1 色谱-质谱联用 |
1.2 直接进样质谱法(DIMS) |
1.3 质谱成像(MSI) |
2 人参属来源中药鉴别技术 |
2.1 TLC |
2.2 DNA条形码 |
2.3 指纹图谱 |
2.4 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滴速控制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对黄褐斑的研究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内分泌因素 |
2.2 紫外线照射 |
2.3 精神因素 |
2.4 遗传易感性 |
2.5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
3 黄褐斑西医治疗 |
3.1 系统药物治疗 |
3.2 外用药物 |
3.3 物理激光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对黄褐斑的研究 |
1 病因病机 |
1.1 从脏腑论治 |
1.1.1 从肝论治 |
1.1.2 从脾论治 |
1.1.3 从肾论治 |
1.2 从瘀血论治 |
2 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案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价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研究病例情况介绍 |
4.2 一般资料分析 |
4.3 三组治疗前MASI、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4.4 三组患者治疗后MASI评分 |
4.5 三组疗效比较 |
4.6 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 |
4.7 中医证候疗效 |
4.8 舒适度评分 |
4.9 药物保留时间 |
5 结果 |
讨论 |
1 中药直肠滴注治疗有效性的分析 |
2 探索中药滴注速度的重要性 |
3 选择证型为肝郁气滞型的原因 |
4 逍遥散的治疗依据 |
5 玉容散的原理探索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药直肠滴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10)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周正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及其分子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周正华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收集 |
2.2 中药名称规范化处理 |
2.3 中药及疾病数据库的完善 |
2.4 数据库建立 |
2.5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情况 |
3.2 患者一般信息情况 |
3.3 证候统计 |
3.4 疾病活动性分布 |
3.5 处方用药分析 |
3.6 根据主要证型进一步分析处方用药规律 |
讨论 |
1 数据挖掘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有效手段 |
2 一般信息及证候分析 |
3 用药规律分析 |
3.1 常用药物分析 |
3.2 药物核心组合及候选新方分析 |
4 周正华主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4.1 病名探讨 |
4.2 病机探讨 |
4.3 用药经验归纳 |
5 典型验案举隅 |
5.1 大肠湿热证 |
5.2 脾肾阳虚证 |
5.3 脾虚湿蕴证 |
5.4 寒热错杂证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周正华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用药组合的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处方来源 |
1.2 活性成分及靶点的收集与筛选 |
1.3 UC疾病靶点的获取 |
1.4 基础药物治疗UC靶点筛选与网络构建 |
1.5 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
1.6 靶点的生物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础用药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 |
2.2 UC相关基因筛选 |
2.3 基础用药-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
2.4 PPI网络分析 |
2.5 GO生物学过程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改良Mayo评分 |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溃疡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人参健脾丸的药理及毒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姜新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人参健脾丸治疗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及对肠道菌群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 崔庆丽,胡彦辉,崔庆安,张新峰. 中医药学报, 2021(05)
- [3]健脾燥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兰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参苓白术散加味方治疗儿童脾胃虚弱型白癜风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尚鑫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D]. 国文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中药复方治疗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系统评价[D]. 姜云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消白2号方加减治疗进展期白癜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欢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人参皂苷系统表征多技术比较与人参属多品种中药同时鉴别研究[D]. 张春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滴速控制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D]. 王婷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周正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及其分子机制初探[D]. 王婧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