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网管系统综合数据通信网的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丁凤军[1](1997)在《全国网管系统的网络传输平台——综合数据通信网》文中指出本文叙述了网管系统综合数据通信网(DCN)的功能及其在电信管理网中的位置,并介绍了建设网管系统综合DCN的必要性及综合DCN的网络组织、网络拓扑、传输手段等内容
张晓蓉[2](2007)在《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各个运营商陆续引进或开发的不同专业网络管理系统,大多采用不同的技术和管理协议,导致整个网络的管理分散、操作界面不一。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对网络管理系统的要求日益提高。通信网管系统是通信产业中新兴的智能化科技,其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电信网络资源,提高网络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向用户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电信管理网(TMN)则为电信网络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并建立了一个标准的管理界面,使得对于不同的厂商、不同软硬件平台的网络产品的统一管理成为可能。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在网络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四个网络管理解决方案,即OSI管理、TMN、SNMP及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然后,按照总后通信网络管理的建设需求,在对当前比较有影响的四种网管系统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实现总后通信网络管理的分步实施建设设想方案。该设想以TMN为主要技术标准,而对于电信管理网自身的管理,则采用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在这个方案中,考虑到总后网管建设的现状和要求,以及对综合网管系统的需求,采用一种综合方法,即在各专业网网管系统事务管理层,通过数据库系统作为中介,实现整个网管系统在事务管理方面的综合,从而避开了复杂的网管接口的问题。待下一步技术成熟的时候,逐步向下层管理的综合过渡,直至网络层以下,最终实现网管系统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本文在最后给出了基于上述思想开发的“通信网络值勤维护管理系统”的实现。
张茗[3](2019)在《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通信系统,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于2004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由于建设时间不同,产品的技术水平、运行的稳定性参差不齐,机电系统尤其是硬件设备已不能满足继续使用需求,对原有路网机电系统升级改造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对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包括省高速监控中心、省收费中心和省通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研究。对原有省交通监控系统软硬件进行研究,提出硬件系统更新、软件系统功能完善方案,重新设计数据、视频传输方案,完善视频监控业务,研究改建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并研究新建交通地理信息平台系统、GPS车辆应急调度系统。对原有的省结算中心改造方案进行研究,提出对软硬件更新,研究改造双机热备主机系统、新建异地容灾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完善IC卡发行与管理系统、通行费拆分结算系统、内部查询与对外服务系统功能。对通信系统进行研究,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是保证全省高速公路各级收费业务、路网监控服务、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工作的保证;原有的省通信中心已不能满足新路网规划的容量需求,研究提出对干线传输系统进行提档升级方案,更换支持ASON技术的10G传输设备,并更换支持千门程控数字交换机,对网管系统、综合定时供给系统进行功能完善和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丁凤军[4](1997)在《全国网管系统综合数据通信网的建设》文中指出管理网是现代化电信网的组成部分,网管系统专用的综合数据通信网是一个公共的网络传输平台,它在管理网中承担传送信息的职能。随着电信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管显得更加重要。相应地,对在数据通信网(DCN)上所传递的管理信息的实时性、高效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全国网管系统综合DCN的建设是关系到整个管理网乃至整个电信网正常运转的一件大事。本文叙述了网管系统DCN的功能及其在电信管理网中的位置,并重点描述了组建网管系统综合DCN的必要性及DCN网的组网分析、网络结构等。
徐德樟[5](2019)在《电力通信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电力通信网是供电公司实现各项电力生产及服务业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提供电网运维管理的业务数据通信服务。电力通信网的管理涉及到众多业务软件,因此为了实现集成化的电力通信网运维管理,在这些业务软件基础上实现电力通信网数据的集中处理和展示,是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本文设计和实现了南充供电公司的电力通信网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在公司的TMIS、IMS、IDS、ISS、IRS等业务软件基础上,实现电力通信网实时状态数据的采集和汇总,并通过大屏幕显示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在电力通信网监控中心内部进行展示,提供控制功能服务。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如下:首先对国内外的电力通信网监控信息化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整理,明确本系统的关键技术,阐述主要的技术要点和原理;其次,分析考察南充供电公司当前的电力通信网自动化管理的业务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明确了本系统的信息化方案及目标,并对系统进行功能和非功能需求分析,考察了系统的后台数据交互需求;在需求工作基础上,研究了系统的技术方案的设计过程,包括硬件拓扑、网络拓扑、软件功能模型、内部功能模块结构、数据后台交互功能和数据库等,得到系统的详细技术框架和方案;最后,通过硬件选型和部署,对系统的大屏幕相关功能、后台数据交互相关功能、电力通信网控制相关功能进行了开发实现,并测试了系统的实际表现,得到系统达到了预期目标。电力通信网监控系统在上线之后,将公司目前和电力通信网管理及状态监控相关的业务软件进行了数据集成,并为监控中心用户提供集中化的数据可视化服务和控制服务,避免了在多套系统之间进行频繁切换的问题,同时可以从总体角度对电力通信网的状态进行把控,提高了公司电力通信网的管理效率。
卢惠荧[6](2012)在《东莞供电局智能通信网管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通信网是现代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三大支柱之一,它是一个技术集中、通信设备品种众多的异构型网络。随着电力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通信在电网生产中重要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改善电力通信运行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电力通信系统面临的难点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智能通信网管控制系统来进行整个通信网络资源和业务的综合管控。本论文就电力智能通信网管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在东莞电力通信网络中加以应用,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进行了综述,详细论述了电力通信网管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分析了东莞供电局通信网系统的现状,主要包括光缆、光传输、调度数据、综合数据网络、PCM接入设备网络及交换网络现状的分析。论述了东莞供电局通信网管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其发展智能通信网管系统的必要性。第三:对电力智能通信网管控系统的功能、通信网管控系统构架、应用软件功能构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与电力通信网相适应的基于Web层次化的智能网管系统体系结构。第四:对智能通信网管控系统的核心技术的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包括系统的统一采集适配平台、统一数据模型、综合监视机制和专业流程引擎等,同时,对主要支撑技术——CORBA接口原理和协议、告警映射——进行了研究。第五:针对东莞供电局通信网络和业务的现状,开发了一套东莞局智能通信网管控系统,对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模块、硬件平台和软件结构进行了设计,并且研究了关键技术:数据采集接口和根告警定位,系统实现了对东莞局整个通信网络的有效管理,切实提高通信网络的管理水平和运行分析水平。
张敏[7](2014)在《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算法研究》文中提出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作为电力通信网主干电路可靠运行的支撑系统,其安全运行能够确保整个电力通信网网络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本文通过对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在运行中存在的脆弱性及可能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完成了对该系统的风险值计算以及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对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的实现功能和业务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得出了网管系统中存在的脆弱性和面临的风险。在研究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层次结构和业务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电网中网管系统的分层结构,并根据不同层次的结构特点确定了相应的评估模型。针对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结构特点,进行了层次划分,依据各层次所采用模型的特殊性,计算各模块的脆弱性和故障平均持续时间,得出该模型相应风险值的大小,并利用逐级求解的方式,计算求得整个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综合风险值。另外,以青海省电力通信网主干电路支撑系统安全风险评估项目为基础,确定了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评估指标、评估过程算法,以及评估结果的表现形式。最后,以Visual C++6.0作为算法开发工具,通过以软件的方式实现对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评估软件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估算法及其实现流程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研究结果通过了青海省部级运行鉴定和测试考验,符合安全风险评估要求,并能够满足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功能需求。
黄德松[8](2020)在《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有力地推动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随之扩大了通信网络规模,并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复杂度,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电力通信网的省地监控集约化管理,对生产管理平台提出了“应用集中部署、系统互联互通、网络集中监控、资源共享”的建设要求。目前,XX电网已建成了省地两级SDH光传输网AB平面及省级OTN传输网,一共有30多套传输网管,分别在省级主站和各个地市呈分布式管理,每套网管系统只针对各自的传输、设备等进行管理,数据存在散、乱状态,缺乏集中存储数据,不能实现对运行系统的综合监控,没有对网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距离网络集中监视、设备统一维护、资源集中存储有一定的差距。另外相关的通信资源分散在各个运维人员的手中,未进行资源整合及网络共享,管理人员对全网的综合分析困难重重,不能实现通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及动态化管理。本课题针对XX地区的电力通信网组网现状进行研究,主要采用B/S三层结构,UI界面采用HTML+CSS技术进行布局和设计,结合JQuery、AJAX技术和My SQL数据库,并采用主流的CORBA北向接口技术进行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研究设计而形成的电力通信管控系统,通过集中部署应用,集中化管理数据,集中监控网络从而实现通信资源管理、运行管理和网管综合监控功能的全方位管理。
于海广[9](2020)在《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力通信网络也逐渐形成和发展,作为新一代的电力通信网络,作为综合业务的载体平台,网络规划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承载的多类型业务的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提高通信网的业务支撑能力,支撑电网发展和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本文对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进行规划研究。本文首先对白城地区骨干通信网和10k V接入网进行了现状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白城市城市电网发展总体规划,参考有关的标准文件和技术规范,分析了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的接入业务需求,选取地市公司和县公司为业务断面,采用直观预测和弹性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进行带宽预测,最后给出白城地区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10k V通信接入网的规划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成效分析,使网络规划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宁强[10](2009)在《陕西电力通信网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文中指出陕西省电力公司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庞大的通信网络,目前己建成了相当规模的电话交换网、光纤传输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以及配套支撑网等。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电力通信公司需要一套综合的网络管理系统,对现在的网络设备情况进行全面地管理。本文首先对陕西电力通信网的现状及其管理和运行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建立电力通信网综合网管的必要性和设计目标。接着再根据陕西省的具体情况和电信管理网的基本概念重点设计了陕西电力通信综合网管功能体系结构的模型,对综合网管的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并且研究了关键技术的选择和系统的接口,最后对整个系统的软件结构和硬件支持平台进行了研究,为系统更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全国网管系统综合数据通信网的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网管系统综合数据通信网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2)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所做的工作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典型网络管理解决方案研究 |
2.1 基于CMIP/OSI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
2.1.1 OSI/CMIP管理体系结构 |
2.1.2 OSI系统管理功能域 |
2.1.3 OSI的管理信息模型 |
2.1.4 OSI管理的通信模型 |
2.1.5 OSI/CMIP解决方案分析 |
2.2 基于TMN/ITU-T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
2.2.1 TMN功能结构 |
2.2.2 TMN的物理结构 |
2.2.3 TMN的逻辑分层结构 |
2.2.4 TMN的管理功能域 |
2.2.5 TMN解决方案分析 |
2.3 基于SNMP/INTERNET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
2.3.1 SNMP/INTERNET管理的体系结构 |
2.3.2 SNMP MIB |
2.3.3 SNMP PDU |
2.3.4 SNMP操作 |
2.3.5 SNMP解决方案分析 |
2.4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 |
2.4.1 WBM的产生 |
2.4.2 WBM的优势 |
2.4.3 WBM实现的两种策略 |
2.4.4 WBM应用程序的实现 |
2.4.5 WBM安全 |
2.5 小结 |
第三章 通信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研究 |
3.1 系统建立的目标 |
3.2 通信网综合网管系统的设计原则 |
3.2.1 综合网管系统的主要特点 |
3.2.2 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
3.2.3 兼容其它网管系统标准 |
3.2.4 网管系统的开发基础 |
3.2.5 网管系统的网络化 |
3.2.6 综合接入性 |
3.2.7 应用功能及客户应用接口的开放性 |
3.2.8 网管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 |
3.2.9 网管系统的人机界面 |
3.3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4 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 |
3.5 系统实施结构 |
3.6 网管平台设计 |
3.7 系统软件设计 |
3.8 用户接入方法 |
3.8.1 TMN的F接口 |
3.8.2 用户接入方式 |
3.9 网络管理功能框架 |
3.9.1 网元级管理功能 |
3.9.2 网络级管理功能 |
3.9.3 事务级管理功能 |
3.10 综合网络管理建设策略 |
3.11 小结 |
第四章 “通信网络值勤维护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设计思想 |
4.2 系统结构 |
4.3 系统功能概述 |
4.4 系统实现中的关键问题 |
4.4.1 网管监控数据库的建设 |
4.4.2 数据处理流程 |
4.4.3 通信网络安全 |
4.5 系统平台 |
4.5.1 系统硬件平台 |
4.5.2 系统软件平台 |
4.6 网络系统的评估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网络管理发展新趋势 |
5.2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
1.3.1 目的 |
1.3.2 意义 |
1.3.3 必要性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路网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2.1 路网监控系统现状研究 |
2.1.1 监控系统硬件情况研究 |
2.1.2 监控系统软件功能情况研究 |
2.2 路网监控系统方案设计目标 |
2.3 路网监控数据视频传输方案研究 |
2.3.1 数据传输方案研究 |
2.3.2 视频传输方案研究 |
2.4 路网监控系统总体构成方案研究 |
2.4.1 视频监控业务子系统 |
2.4.2 大屏幕拼接显示子系统 |
2.4.3 交通地理信息子系统 |
2.4.4 GPS车辆调度子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收费结算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1 收费结算系统现状研究 |
3.2 收费结算系统改造方案研究原则 |
3.3 联网收费结算系统硬件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3.1 省收费结算中心性能要求研究 |
3.3.2 省收费结算中心硬件系统构成研究 |
3.4 联网收费结算系统软件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4.1 省收费结算中心联网收费平台软件方案研究 |
3.4.2 省收费结算中心联网收费应用软件方案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骨干网系统升级改造研究 |
4.1 通信骨干网系统现状研究 |
4.1.1 通信骨干网系统发展研究 |
4.1.2 通信骨干网系统硬件研究 |
4.2 通信骨干网的管理体制与网络架构 |
4.2.1 通信系统管理体制分解 |
4.2.2 通信系统网络框架 |
4.2.3 通信系统的业务分类及需求 |
4.3 通信传输技术的选择及特点研究分析 |
4.3.1 SDH光同步数字传输 |
4.3.2 IP over光纤技术 |
4.3.3 ATM技术 |
4.3.4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 |
4.4 通信骨干网的组网方案比选分析 |
4.4.1 方案一及其组网特点 |
4.4.2 方案二及其组网特点 |
4.5 通信骨干网系统功能及升级改造方案 |
4.5.1 通信骨干网系统功能 |
4.5.2 干线传输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3 程控数字交换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4 网管中心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5 综合定时供给系统(BITS)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6 数据、视频传输通路方案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电力通信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大屏幕展示技术 |
2.1.1 硬件框架 |
2.1.2 关键技术 |
2.2 数据可视化技术 |
2.3 数据实时交互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开发背景 |
3.1.1 业务现状及问题 |
3.1.2 业务信息化方案 |
3.1.3 系统总体开发目标 |
3.2 系统硬件需求 |
3.3 系统软件需求 |
3.3.1 大屏幕展示功能需求 |
3.3.2 大屏幕控制功能需求 |
3.3.3 数据服务功能需求 |
3.4 数据交互需求 |
3.4.1 交互需求概述 |
3.4.2 交互类型及内容 |
3.4.3 交互功能需求 |
3.5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4.1.1 硬件拓扑设计 |
4.1.2 网络结构设计 |
4.2 系统软件模型设计 |
4.3 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4.3.1 大屏幕展示功能设计 |
4.3.2 大屏幕控制功能设计 |
4.3.3 数据服务功能设计 |
4.4 数据交互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5.3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3.1 大屏幕展示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2 大屏幕控制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3 数据服务功能设计与实现 |
5.4 数据交互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概述 |
6.2 测试内容及过程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6.3.1 硬件测试结果 |
6.3.2 软件测试结果 |
6.3.3 集成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东莞供电局智能通信网管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力通信网的发展 |
1.1.2 电力通信网管的发展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东莞供电局通信网现状分析 |
2.1 引言 |
2.2 东莞供电局通信网现状 |
2.2.1 光缆现状 |
2.2.2 光传输网络现状 |
2.2.3 调度数据网现状 |
2.2.4 综合数据网现状 |
2.2.5 PCM接入设备网络现状 |
2.2.6 交换网现状 |
2.3 智能通信网管控系统必要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智能通信网管控系统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 |
3.3 智能通信网管控系统结构 |
3.3.1 体系架构 |
3.3.2 应用软件功能架构 |
3.4 核心技术实现方式研究 |
3.4.1 统一采集适配平台 |
3.4.2 统一数据模型 |
3.4.3 综合监视机制 |
3.4.4 专业流程引擎 |
3.4.5 运行分析数据整合 |
3.5 主要支撑技术的研究 |
3.5.1 “CORBA接口”的原理 |
3.5.2 “CORBA接口”的协议与应用 |
3.5.3 告警映射“根告警定位程序” |
3.6 电力智能通信网管控系统的特点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通信网管控系统的应用分析 |
4.1 引言 |
4.2 系统组网方案 |
4.3 系统平台及性能 |
4.3.1 技术架构 |
4.3.2 性能 |
4.4 综合监视系统模块的设计 |
4.4.1 数据采集和部署 |
4.4.2 VPN拓扑还原 |
4.4.3 节点用户通道监测实现 |
4.5 综合监视系统整合 |
4.5.1 系统现状和问题分析 |
4.5.2 系统整合目标 |
4.6 网络配置信息管理 |
4.6.1 基本配置信息管理 |
4.6.2 配置信息的同步 |
4.6.3 配置数据备份管理 |
4.6.4 配置信息查询和统计 |
4.7 告警映射管理 |
4.7.1 告警对象类型和内容 |
4.7.2 告警数据的预处理 |
4.7.3 告警处理 |
4.7.4 告警呈现 |
4.7.5 告警影响分析 |
4.7.6 告警查询与统计 |
4.7.7 故障工单生成 |
4.7.8 告警和维护经验库管理 |
4.8 网络拓扑管理 |
4.8.1 物理拓扑图层和示意类型 |
4.8.2 VPN拓扑管理 |
4.8.3 拓扑视图操作 |
4.8.4 拓扑视图监视 |
4.9 综合资源管理模块应用分析 |
4.9.1 总体功能要求 |
4.9.2 数据管理功能域 |
4.9.3 系统管理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资源管理模块功能清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力通信网及课题研究意义 |
1.2 电力通信网及网管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2.1 公用通信网网管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电力通信网及其网管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分析 |
2.1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分析 |
2.1.1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 |
2.1.2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的组成 |
2.2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脆弱性和面临的威胁分析 |
2.2.1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脆弱性分析 |
2.2.2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面临的威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分层结构风险值计算 |
3.1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可靠度分析 |
3.1.1 评估层次划分 |
3.1.2 现有评估模型分析 |
3.1.3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评估模型选取 |
3.2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可靠度算法分析 |
3.2.1 单个模块脆弱性计算方法研究 |
3.2.2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综合风险计算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可靠性评估 |
4.1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评估指标的构建 |
4.1.1 评估模型设计思想 |
4.1.2 评估指标的设计原则 |
4.1.3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评估指标的确定 |
4.1.4 评估指标等级划分 |
4.2 评估过程算法 |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2 评估结果的获得过程 |
4.2.3 案例分析 |
4.3 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可靠性评估的软件实现 |
4.3.1 权重求解部分的实现 |
4.3.2 评估结果求解部分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3 相关理论知识概述 |
1.3.1 CORBA体系结构 |
1.3.2 AJAX和 j Query技术 |
1.3.3 基于Web的B/S结构 |
1.3.4 LAMP平台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3.1 传输网管系统接入 |
2.3.2 光缆资源接入 |
2.3.3 系统架构 |
2.3.4 开发环境和工具介绍 |
2.4 页面实时交互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支撑平台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组成部 |
3.2 系统软件配置 |
3.2.1 应用环境部署 |
3.2.2 COBRA北向接口的相关配置 |
3.3 CORBA接口设计 |
3.3.1 建立会话连接 |
3.3.2 传输告警采集接口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3.4.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功能设计实现 |
4.1 系统功能结构 |
4.1.1 拓扑管理功能 |
4.1.2 资源管理功能 |
4.1.3 配置管理功能 |
4.1.4 告警管理 |
4.1.5 值班管理功能 |
4.1.6 系统管理功能 |
4.2 系统功能实现 |
4.2.1 拓扑管理功能实现 |
4.2.2 资源管理功能实现 |
4.2.3 配置管理功能实现 |
4.2.4 告警管理功能实现 |
4.2.5 值班管理功能实现 |
4.2.6 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
4.3 数据分析与应用 |
4.4 系统测试 |
4.5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系统总结 |
5.2 系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力通信网的相关知识 |
2.1 电力通信网基本介绍 |
2.2 电力通信方式 |
2.3 网络拓扑结构 |
2.4 电力通信的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现状 |
3.1 骨干通信网现状 |
3.1.1 传输网 |
3.1.2 业务网 |
3.1.3 支撑网 |
3.2 10kV通信接入网现状 |
3.3 白城地区通信网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地区电力通信网带宽预测 |
4.1 业务需求分析 |
4.2 业务流向及断面选取 |
4.3 带宽预测 |
4.4 结论 |
第5章 电力通信网的规划方案 |
5.1 规划原则 |
5.2 规划目标 |
5.2.1 骨干通信网规划目标 |
5.2.2 10kV通信接入网规划目标 |
5.3 骨干通信网规划方案 |
5.4 10kV通信接入网规划方案 |
5.5 建设项目 |
5.6 成效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陕西电力通信网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电力通信网的发展 |
1.1.2 综合网管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 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
第二章 电力通信网及综合网管系统结构研究 |
2.1 电力通信网 |
2.1.1 电力通信网概述 |
2.1.2 陕西电力通信网建立综合网管的必要性 |
2.2 综合网管系统结构研究 |
2.2.1 综合网管的基本内涵 |
2.2.2 系统结构 |
2.2.3 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三章 陕西电力通信综合网管功能体系结构模型的研究 |
3.1 系统功能结构关系图 |
3.2 综合监视系统 |
3.2.1 拓扑管理 |
3.2.2 配置管理 |
3.2.3 故障管理 |
3.2.4 性能管理 |
3.3 资源管理系统 |
3.3.1 管理范围和深度 |
3.3.2 资源维护管理 |
3.3.3 资源查询 |
3.3.4 资源统计与分析管理 |
3.4 T-MIS系统 |
3.4.1 全生命周期管理 |
3.4.2 反事故演习 |
3.4.3 工单管理 |
3.4.4 值班日志管理 |
第四章 关键技术的选择及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
4.1 关键技术的选择 |
4.1.1 GIS系统的选择 |
4.1.2 设备配置信息动态采集的选择 |
4.1.3 网管实时告警信息动态关联的选择 |
4.1.4 软件系统体系结构的选择 |
4.1.5 省地联网部署方式的选择 |
4.1.6 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思想的应用 |
4.2 与其它系统的接口 |
4.2.1 与传输设备网管的接口 |
4.2.2 与其他智能设备接口 |
4.2.3 与调度中心OMS的接口 |
4.2.4 与西北网公司、地市公司综合网管系统的接口 |
4.2.5 与移动巡检系统接口 |
4.2.6 短信平台接口 |
4.2.7 接口的开放性要求 |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结构和硬件支持平台的设计 |
5.1 系统结构 |
5.2 系统的软件结构 |
5.2.1 综合监视子系统软件结构 |
5.2.2 资源管理子系统软件结构 |
5.2.3 T-MIS子系统软件结构 |
5.2.4 各系统、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
5.3 系统的硬件支持平台 |
5.3.1 综合监视和资源管理子系统物理结构 |
5.3.2 T-MIS子系统物理结构 |
5.3.3 省地互联联网方案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全国网管系统综合数据通信网的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网管系统的网络传输平台——综合数据通信网[J]. 丁凤军. 电信科学, 1997(08)
- [2]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张晓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2)
- [3]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D]. 张茗. 长安大学, 2019(07)
- [4]全国网管系统综合数据通信网的建设[J]. 丁凤军.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97(01)
- [5]电力通信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徐德樟.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东莞供电局智能通信网管控系统的研究[D]. 卢惠荧.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7]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算法研究[D]. 张敏.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8]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黄德松. 广西大学, 2020(03)
- [9]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D]. 于海广. 吉林大学, 2020(08)
- [10]陕西电力通信网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和设计[D]. 宁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