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50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波,钮正祥,张欢颜,徐红霞[1](2022)在《毫火针点刺联合中西药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1],是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毒主要侵犯周围神经和皮肤,以神经痛和神经支配区域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簇集水疱为临床特征,若治疗不当,极易发生后遗神经痛。西医主要是进行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对症治疗,
钮正祥[2](2021)在《小柴胡汤合瓜蒌红花散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合瓜蒌红花散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PHN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合瓜蒌红花散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7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CD3+、CD4+、CD8+及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及CD4+/CD8+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CD8+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CD3+、CD4+及CD4+/CD8+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合瓜蒌红花散加减治疗PHN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陈宝钦,杨小娇[3](2021)在《加味瓜蒌红草汤结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加味瓜蒌红草汤结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HZ)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94例带状疱疹患者为别分为A、B、C三组,A组(n=31)予以加味瓜蒌红草汤治疗、B组(n=31)予以火针治疗、C组(n=32)予以加味瓜蒌红草汤结合火针治疗,观察三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中医症候积分及症状消退时间。结果:C组总有效率(90.63%)高于A组(67.74%)和B组(64.52%)(P<0.05),A组和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疼痛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疼痛程度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三组症状消退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止疱、疼痛缓解、结痂及脱痂时间均晚于C组(P<0.05),A组和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瓜蒌红草汤结合火针治疗HZ患者,可减轻疼痛程度,加快症状消退时间,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陈灵,夏敬胜,宋红艳[4](2021)在《中医药治疗421例带状疱疹患者的用药规律及药学监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武汉市第三医院住院确诊为带状疱疹患者的中药饮片处方,统计组方用药特点和规律,探讨药学监护重点内容。方法用Excel统计中药使用频率、用量、功效及性味归经;用SQL server2017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总结用药规律和治疗思路。结果共纳入421张治疗处方,涉及中药228味,高频中药41味;性味以寒、苦为主;主归肝、肺、脾、心、胃经;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应用较多。配伍分析得出常用组合41组,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对16对。结论根据中医分型,肝经郁热型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或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可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可用柴胡清肝汤加减治疗;血虚而寒凝经脉型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
李奕辰[5](2021)在《瓜蒌红花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瓜蒌红花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持续的时间、睡眠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口服瓜蒌红花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水煎汤剂治疗,对照组口服血府逐瘀胶囊,两组疗程均四周,每周复诊一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的疼痛程度(VAS评分)、疼痛持续的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积分)、睡眠情况(PSQI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在研究完成后对记录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价疗效。结果:本研究共68例患者完成试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经临床观察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基础数据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VA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积分及PSQI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治疗组VA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积分及PSQI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73.53%(P<0.05)。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瓜蒌红花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能明显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以及睡眠情况,且安全性较好。
马秀芝[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对近20年现代临床医家运用中药内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和有效依据。资料与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作为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发表在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口服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文献,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相关文献,搜寻其中的合格处方,通过双人互查校对,将结果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使用数据挖掘方法如:关联分析、频数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对输入平台内的合格处方中的中药进行分析,梳理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和常见配伍,挖掘其中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和新处方,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口服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组方规律。结果:最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246篇,其中共涉及252个完整处方、187味中药,累计使用药物频次为2814次,数据挖掘结果如下:1.用药频次排名前十位的中药有:当归、甘草、红花、桃仁、川芎、延胡索、柴胡、赤芍、白芍、黄芪。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药以温性药物最多,其次为寒性药物;五味以苦味、辛味、甘味为主;主要归肝经、心经、脾经。对使用频次≥5次的74味药物进行分析,发现其使用总频次为2602次,占总用药频率的92.47%,按照功效对其主要分为12类:活血化瘀药(915次)、补虚药(632次)、清热药(359次)、平肝熄风药(193次)、理气药(166次)、解表药(163次)、利水渗湿药(61次)、化痰止咳平喘药(36次)、祛风湿药(32次)、安神药(20次)、泻下药(15次)、止血药(10次)。2.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调整支持度为0.9,调整支持个数为60,调整置信度为90%,得到39条关联规则、59组药物、11味核心药物(赤芍、红花、桃仁、川芎、黄芪、当归、甘草、白芍、生地黄、柴胡、延胡索)。其中出现频次前十的药物组合为:红花,桃仁;红花,当归;桃仁,当归;甘草,当归;红花,桃仁,当归;川芎,当归;红花,川芎;川芎,桃仁;红花,川芎,桃仁;红花,川芎,当归。3.当相关度设置为8、惩罚度设置为2时,在此次研究中药内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文献中,对被纳入的252首处方进行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分析挖掘,得到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新处方10首。新方1:连翘、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新方2:麦冬、枸杞子、玄参、北沙参、天冬。新方3:乳香、麦冬、没药、五灵脂、香附、羌活。新方4:蜈蚣、全蝎、五味子、马齿苋、附子。新方5:党参、黄芪、白术、牡蛎、龙骨。新方6:生地黄、大黄、穿山甲、枳壳、牛膝、桔梗。新方7:川芎、桃仁、栀子、当归、红花。新方8:合欢皮、天麻、僵蚕、莴苣子。新方9:木香、鸡血藤、陈皮、鬼箭羽、三棱。新方10:牡蛎、代赭石、珍珠母、磁石、龙骨、北沙参。结论:1.现代医家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药以温性、寒性为主,五味以苦味、辛味、甘味为主,归经主要以肝经、心经、脾经为主。2.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治疗原则为扶正补虚,祛邪泻实。核心药物有:赤芍、红花、桃仁、川芎、黄芪、当归、甘草、白芍、生地黄、柴胡、延胡索。3.新方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平肝熄风、通络止痛;补虚;清热,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选方用药思路。
尹冬,岳致丰[7](2020)在《阿昔洛韦联合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阿昔洛韦联合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60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n=80)和联合组(n=80)。单药组患者采用阿昔洛韦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瓜蒌红花甘草汤进行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统计症状消退时间及治疗有效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主证评分及中医证候总分均低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患者止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结痂时间及脱痂时间均短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D3+、CD4+水平高于单药组,CD8+水平低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药组(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患者,治疗效果显着,可加快患者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司徒浓柏,曾利利,王美苑,黄璇娜[8](2020)在《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味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味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20年4月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口服阿昔洛韦片和甲钴胺片,外涂阿昔洛韦乳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味治疗。治疗10天后,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对比两组VAS评分,观察组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味与西药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着,对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
吕松谕[9](2020)在《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对比腹针结合局部艾灸疗法与口服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腹针治疗该病提供参考依据,丰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手段。方法:本研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腹针结合局部艾灸的方法,每日1次,连续5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予连续口服卡马西平片15天,一次一片,一天两次。最高剂量每日不超过1.2g。用药期间可根据患者疼痛评分的变化、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忌食辛辣及发物。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治疗后疼痛减轻30%所需时间。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VAS评分、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效果:(1)VAS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结束后,两组VAS评分均较前减低,治疗前后两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说明腹针结合局部艾灸、卡马西平均能减轻患者疼痛,但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止痛效果更好;(2)在疼痛减轻30%所需天数上,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时间更短,经统计学检验,P<0.01,表明腹针结合艾灸疗法的起效时间更快;(3)PSQI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PSQ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结束后,两组PSQI评分均较前减低,治疗前后两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PSQI评分较对照组低,说明腹针结合局部艾灸、卡马西平均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但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效果更好;(4)治疗组30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显愈率76.67%,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显愈率46.7%,有效率83.4%。经统计学检验,P<0.01,说明腹针结合局部艾灸临床疗效更优。结论:1.腹针结合局部艾灸疗法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并能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卡马西平。2.腹针结合艾灸疗法疼痛减轻30%所需时间较卡马西平短,说明腹针结合艾灸疗法起效时间更快。3.治疗过程中腹针结合局部艾灸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腹针结合艾灸疗法安全、有效,能避免口服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嗜睡、疲劳等副作用。
叶文珍[10](2020)在《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介绍萧贤忠辨治皮肤疾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一、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主要从中医世家,代代传承;厚德精医,仁心仁术;勤求博采,传承传新三个方面阐述了萧贤忠从医的经历、精湛的医术、晨兢夕厉、心怀患者的高尚医德对萧贤忠学术观点形成的影响。二、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主要阐述萧贤忠在皮肤疾病方面的病机观、辨治观、预防观。萧贤忠认为,皮肤病病因病机应以“整体观”为指导。其发病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虫毒、蛇毒、药毒、食物毒、疫疠之毒、外来伤害等,内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先天等。各个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瘀滞或虚损,经络失和失养,肌肤不固,失于濡润,反映于外则表现为各种皮肤病变。萧贤忠辨证治疗皮肤疾病亦重视“整体观”,强调“外科实从内出”的观点。其根据辨证结果和皮肤病特点将内治法大致归纳为:疏风解表止痒、清热燥湿收敛、和解疏肝理气、清热凉血消斑、健脾除湿利水、解毒杀虫止痒、活血破瘀软坚、温经散寒通络、养血润肤止痒、补益肝肾扶正等。萧贤忠认为这些治法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治疗时应该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采用一个或两个及两个以上治法,依法立方,证法方相应,疗效可奏。在临床处方上,萧贤忠善于应用古方辨治皮肤病,常用方剂有:双解汤、五神汤、香薷散、除湿胃苓汤、五根汤、防风通圣散、逍遥散、化斑汤、疏风清肝汤、银翘散、消风导赤散、泻白散、甘露饮等。并根据经验自拟经验方治疗,如止痒汤、消疣汤等。萧贤忠临床用药强调,在疾病治疗的始末一定要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萧贤忠临床常配合特色外治疗法,常用萧氏自制大成散、三黄洗液等治疗。另指出,皮肤病的预防也需遵循“整体观”,防治结合,效果更佳。三、萧贤忠论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主要从概述、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防护措施五个方面论述了萧贤忠诊治粉刺、乳痈、湿疮、丹毒、白疙、蛇串疮、奶癣、疔疮、瘾疹、风瘙痒十种疾病的临床经验。萧贤忠立志于中医外科事业,将萧氏—族治疗皮肤疾病的中医经验薪火相传,并逐渐发扬光大,为我国中医事业贡献出—份力量。
二、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毫火针点刺联合中西药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辨证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
3.2 2组患者皮损指标比较见表2。 |
3.3 2组患者疼痛改善时间比较见表3。 |
3.4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2)小柴胡汤合瓜蒌红花散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观察组 |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统计学方法 |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
4.1 疗效标准 |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4.3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4.4 2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及CD4+/CD8+比较 |
4.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5 讨论 |
(3)加味瓜蒌红草汤结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组临床疗效对比 |
2.2 三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
2.3 三组疼痛程度对比 |
2.4 三组症状消退时间对比 |
3 讨论 |
(4)中医药治疗421例带状疱疹患者的用药规律及药学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资料来源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本用药情况分析 |
2.2 治疗带状疱疹常用中药饮片用药情况分析 |
2.3 治疗带状疱疹中药饮片配伍规律分析 |
2.3.1 配伍分析 |
2.3.2 关联规则分析 |
2.3.3 复杂网络分析 |
3 讨论 |
3.1 我院治疗带状疱疹使用中药饮片的特点及规律 |
3.2 治疗带状疱疹中药药学监护 |
3.2.1 炮制品的选择 |
3.2.2 用法用量的选择 |
3.2.3毒性中药的使用 |
3.2.4用药教育 |
4 结论 |
(5)瓜蒌红花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传统医学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情况 |
1.1 传统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1.2 传统医学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情况 |
2.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于PHN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于PHN的治疗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及分组 |
2.入选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试验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临床疗效评定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比较 |
2.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比较 |
3.疗效比较 |
4.不良反应 |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导师临床经验 |
3.方药分析 |
4.研究结果讨论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基于数据挖掘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阿昔洛韦联合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中医证候评分 |
1.3.2 症状消退时间 |
1.3.3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
1.3.4 治疗效果 |
1.3.5 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 |
1.3.6 不良反应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比较 |
2.7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
3 讨论 |
(8)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味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4.1 观察指标 |
1.4.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VAS评分结果 |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不良反应情况 |
3 讨 论 |
(9)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 |
1.2 现代医家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流行病学 |
2.3 相关危险因素 |
2.4 临床表现 |
2.5 西医治疗 |
3 腹针的认识 |
3.1 腹部的两个经络系统 |
3.2 腹部的全息图(神龟图) |
3.3 腹针和经络的联系 |
3.4 腹部八廓定位 |
3.5 腹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前期基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观察 |
2.4 疗效评定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及相互比较 |
3.3 疼痛减轻30%所需时间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组内及相互比较 |
3.5 治疗效果评价 |
3.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选择腹针疗法的依据 |
1.1 腹针的特色 |
1.2 腹针疗法治疗PHN的选穴依据及机理探讨 |
1.3 腹针针刺的深度 |
2 选择艾灸的依据 |
3 选择卡马西平片对比的依据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历 |
(10)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
1 萧贤忠生平简介 |
2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
2.1 中医世家 代代相承 |
2.2 厚德精医 仁心仁术 |
2.3 勤求博采 传承创新 |
第二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 |
1 病机观 |
2 辨治观 |
2.1 辨证原则 |
2.2 治则治法 |
2.3 遣方用药 |
3 预防观 |
第三章 萧贤忠辨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举隅 |
1 粉刺 |
1.1 概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临证经验 |
2 乳痈 |
2.1 概述 |
2.2 病因病机 |
2.3 临证经验 |
3 湿疮 |
3.1 概述 |
3.2 病因病机 |
3.3 临证经验 |
4 丹毒 |
4.1 概述 |
4.2 病因病机 |
4.3 临证经验 |
5 白疕 |
5.1 概述 |
5.2 病因病机 |
5.3 临证经验 |
6 蛇串疮 |
6.1 概述 |
6.2 病因病机 |
6.3 临证经验 |
7 奶癣 |
7.1 概述 |
7.2 病因病机 |
7.3 临证经验 |
8 疗疮 |
8.1 概述 |
8.2 病因病机 |
8.3 临证经验 |
9 瘾疹 |
9.1 概述 |
9.2 病因病机 |
9.3 临证经验 |
10 风瘙痒 |
10.1 概述 |
10.2 病因病机 |
10.3 临证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毫火针点刺联合中西药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 郭波,钮正祥,张欢颜,徐红霞.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01)
- [2]小柴胡汤合瓜蒌红花散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J]. 钮正祥. 新中医, 2021(21)
- [3]加味瓜蒌红草汤结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J]. 陈宝钦,杨小娇. 中外医学研究, 2021(30)
- [4]中医药治疗421例带状疱疹患者的用药规律及药学监护[J]. 陈灵,夏敬胜,宋红艳.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1(04)
- [5]瓜蒌红花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李奕辰.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
- [6]基于数据挖掘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规律研究[D]. 马秀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7]阿昔洛韦联合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 尹冬,岳致丰. 中国性科学, 2020(11)
- [8]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味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 司徒浓柏,曾利利,王美苑,黄璇娜.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23)
- [9]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吕松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D]. 叶文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