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位梁上君子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王莹[1](2014)在《小径分叉的花园:谜题电影艺术研究》文中提出谜题电影是一个新兴的电影类型,以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在全世界拥有大批的影迷。谜题电影的诸多代表作也为观众津津乐道,即使在国内也在许多网站以“最考验智商”为噱头来推广和分析。国外的谜题电影已经蔚然成风,国内的谜题电影在无意识中也渐渐跟上了步伐。本文将谜题电影与类型电影相互参照,期望它能够得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谜题电影是新兴的,具有许多新生事物的优势,华语的类型电影有许多的困境,在类型的泥潭中举步维艰,而谜题电影既能帮助导演树立风格,又具有很高的商业性,这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同时谜题电影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与观众关系的营造,与观众互动,尊重观众,这也是近几年我们许多电影所缺乏的。对电影叙事的研究也是本文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经典好莱坞的叙事、艺术电影的叙事再到谜题电影的叙事,其受到当时的文化语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叙事的变化与创新是推动电影类型和风格多变的重要因素。本文一共从四个部分对谜题电影进行艺术研究,第一部分是对经典好莱坞到谜题电影阶段的探究。包括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与演变,艺术电影中的谜题以及谜题电影的产生与发展。第二部分主要对谜题电影的代表导演和作品进行研究与分析,以克里斯托弗·诺兰、大卫·芬奇、姜文、李安为例,对国内外谜题电影进行总体概述。还对谜题电影与类型电影和流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部分主要研究谜题电影的主要特征,本章重点探讨的三大特征是不可靠叙述、多视角叙述和额外修饰,其它特征也会散落本章之中。第四部分主要探讨谜题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谜题带来的迷影效应。谜题电影之所以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不仅是它以复杂的叙事和迷宫般的结构吸引人心,更在于它对生命的高度思考,对人性的反复琢磨,对生活的无比尊重,研究谜题电影,正是源于对生命、人性、生活的追问,是建构在哲学与宗教基础之上,对这一电影艺术进行的研究。
鸽子[2](1998)在《一位梁上君子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文中研究说明一位梁上君子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鸽子写下这个标题,我忽然发现并不十分准确,其实在认识那个女人之前,他还不是一个梁上君子。1978年,在有了他的两个姐姐之后父母非要有个儿子不可的情况下,他出生了,一下他就成了爸妈的掌上明珠。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来什...
廖钢青[3](2008)在《京派文学中的生死观》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重点梳理了京派文学中各个时期的生死观,剖析各时期京派作家“和而不同”的生命哲学与死亡意识,解读这种生死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并阐述生死观在京派文学中的文化意义和美学意蕴。因此,本文分成上下两部:即“生死轮回”:早期京派文学中的佛禅化生死观;“以死观生”:后期京派文学中的理想化生死观。早期京派作家在佛禅化生死观的影响下,在矛盾中思考生与死、真与梦、斗与隐的对立与统一,既敬畏终生,又冷眼观世,因中年心态而体会到人生如梦,以“生死轮回”冲淡死亡的恐怖。周作人、废名等人在动荡的年代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于悲苦的现实里体味生活的乐趣,“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苦中作乐”的生死美学。作品结构自由松散、漂浮流转,语言则趋于简洁朴纳,充满禅机。后期京派作家正是集中了儒家生死观的积极与道家的逍遥,融合了基督教的牺牲精神和民俗文化中的强健成分,并对诸因素进行了现代化的综合改造,追求一种物我两忘、主客一体、个群结合的生命境界,从而建立起理想化的生命哲学和死亡意识。沈从文、朱光潜等人在紧张中寻圆融,在悲剧中求悠远,在冲突中达和谐。生的执着与死的必然,生的顽强与死的突发,理想生命的探求与世俗人生的滋长,种种矛盾冲突打破了平和静穆之美。和谐、悠远的田园牧歌掩盖不了现实生活的苦难,因而形成了“悲欢混合”、悠远悲怆的美学意蕴。总之,如果说“矛盾”“冲突”是早期京派文学中的关键词,那么,“寻求平衡”、“探索理想”成了后期京派文人的主题曲。
王素霞[4](2002)在《多语合弦:90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文体革命赢得了文学的核心地位,形成了颇有规模的市场效应,并展示了“多语合弦”的对话姿态,显示出旺盛的生命活力,这就向批评家们敞开了极有诱惑力的探寻空间。为能深入透视这种活力的背后所隐藏的艺术规律,本文以全新的视角,交错纵横的时空网络,采用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相互呼应的论证方式,在探讨世界长篇小说和中国20世纪长篇小说文体惯例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放大、突出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革命所呈现的艺术策略和审美特征,具有迫切的理论意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本文理论视角涉及小说文体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多层面、多角度地探讨长篇小说文体在90年代的巨大变革,并穿越小说的艺术时空,聆听中国小说在与世界文学链接进程中所发出的繁富足音。 导论:文体惯例及其演变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其中,最能显现语言与小说间张力的是文体的存在。可以说,文体的流变成为凸现小说意义的最佳存在方式。文体包涵的相关语言学、叙事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元素之间交互作用,形成了小说内部特有的文体惯例及其变易的内在规范。对惯例的考察提供了本文切入长篇小说文体变革的视角。 文体惯例常常是规范化的,它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语言操作模式。文体意识就是对于文体惯例的意识。长篇小说作为一种文类文体,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内蕴着强烈的文体自觉意识,成为对传统文体惯例的冲破与偏离的先锋。它在世界文学中发生了两次质变,一是“时间形式”的脱颖而出;一是“空间形式”的横空出世。 对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文体形式演变规律的考察就从这里开始。 第一章 溯源:戴着镣铐跳舞 20世纪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诞生及发展时期,它演绎着小说文体惯例由偏离、创新到稳定、平衡以至再偏离的变化规律:从20年代开始确立的现代意味的长篇白话体式,是对中国古代和近代长篇小说的反动;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史诗”型时间形式结构成为90年代以前最为显着的文体标志。就文体意识而言,这一时期的文体并非独立的存在,而是隐藏于思想内容、题材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背后,“戴着镣铐跳舞”。文体惯例在90年代发生重大偏离,小说呈现多元而繁荣的态势。作家文体意识的转型导致文体的结构方式、文体修辞、叙事策略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 对时间与空间形式的分别展开,成为长篇小说文体结构变革的两种姿态。 第二章 有意味的时间形式 某种意义上,长篇小说就是作者对时间的线性结构艺术的表达,这使长篇小说的故事内核具有一种无法比拟的博大与繁富。“时间”在90年代的长篇叙事舞台上,内化为小说的结构张力、潜伏的结构动机、突出的结构线索和深层的主题意蕴等不同方式,呈现出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内在化和隐蔽化的风姿,并形成了丰富的时间形式结构:命运型、纪年型、戏剧型、空间型和成长型等。这种形式以一种线性的结构发展主题,讲究着人物、事件的顺序、条理与秩序,带有强烈的线条感、曲折性与封闭意识。同时,又呈现出由客观外在向内在心理的转化,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小说文体结构的时间范畴。 第三章 另类播撒的空间形式 作家在摒弃时间线索和外部矛盾之后,关注的是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创造, 他们采用并置、和声、反讽等手段,对小说结构进行了新的创造,显示了长篇小 说结构的内在表现力。这类小说摒弃了时间的连续单向性与空间的单维性等特 征,创造了多维的时空范畴,因此,小说叙事视点的不断变化就成为空间形式展 开的首要条件。其次,现代作家把他的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来表现,其对象的统一 性不是存在于时间关系中,而是存在于一个空间关系的封闭系统中,这就使小说 本身所具有的叙事因子凝聚了内在的张力,并构筑了复调、对话等结构特色,拓 展了长篇小说的艺术技艺。但是,它依然隐藏着某些负面效应,影响着艺术本体 的发展和进步。 结语:敞开的未来 如果说小说体式凭借外表形式的先锋性率先冲破了传统长篇小说的文体惯 例,文本结构又以内在构架支撑了小说文体对惯例的变革,那么在90年代最深 层的思想内蕴里,长篇小说以其“多语合弦”的对话共呜的姿态走完了西方几百 年来在小说文体变革中所走的道路,这就是它在文体结构与文体修辞两个方面的 重大创新。当然,这种变革并非是由“时间形式”转向“空间形式”的过程,而 是二者相互借鉴、互通有无的渗透历程,它们使小说结构呈现出繁富、谨严却又 开放、自由的特征。若从结构类型和结构手段分析,小说文体经历了由“单一” 向“繁富”、由“客观”向“主观”、由“表现”到“呈现”、由“封闭”到“开 放”的变化;若从文体修辞的角度透视,小说文体则经历了从“宏大”到?
唐艺多[5](2013)在《战争夹缝中的“新女性” ——关露与日伪杂志《女声》》文中研究表明关露,一位潜伏在敌后的中共女战士。她在日本左翼女作家佐藤俊子的帮助与庇护下,于日伪杂志《女声》上发表大量具有进步意义的女性主义的文章。特殊的身份、特殊的立场、特殊媒介以及特殊的历史环境,这一切使得关露的发言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意义。本文以关露在日伪杂志《女声》的写作活动为对象,探讨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环境中的一种女性身份自我建构过程。意图解决四个问题:一、关露的新女性理想是什么;二、它相较更早和更晚时期的关露作品有怎样的特殊性;三、相较同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女性文学又有怎样的特殊性;四、关露是如何在特殊环境下通过“新女性”的构建传达其左翼思想和爱国心。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要的背景介绍,第二至第四部分则重点论述了关露对于新女性的权利、义务和出路的构想。本文认为,关露在《女声》上塑造的“新女性”形象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中日文化碰撞的烙印。一位中共地下党员和一位日本左翼女作家共同创办的杂志《女声》,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超越战争和民族的意义。
二、一位梁上君子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位梁上君子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1)小径分叉的花园:谜题电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学术意义 |
1.1.2 实用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2 从经典好莱坞电影到谜题电影 |
2.1 经典好莱坞电影 |
2.1.1 经典好莱坞的电影叙事 |
2.1.2 好莱坞叙事方式的演变 |
2.2 艺术电影中的谜题 |
2.3 谜题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
2.3.1 起源:德国表现主义 |
2.3.2 积淀:结构主义符号学 |
2.3.3 映射:后现代主义 |
2.4 谜题电影的商业化 |
3 谜题电影的代表作品 |
3.1 谜题电影导演及其作品 |
3.1.1 筑谜题之梦:克里斯托弗·诺兰 |
3.1.2 造谜题迷宫:大卫·芬奇 |
3.2 华语电影对谜题的诉求 |
3.2.1 设谜题隐喻:姜文 |
3.2.2 抛谜题选择:李安 |
3.3 谜题电影与类型电影 |
3.3.1 类型电影概述 |
3.3.2 共享的方程式:悬念 |
3.3.3 科幻电影的点缀 |
4 谜题电影的主要特征 |
4.1 不可靠叙述 |
4.1.1 不可靠的叙述者:从有缺点的人到有缺陷的人 |
4.1.2 分岔情节 |
4.2 多视角叙述 |
4.3 额外修饰 |
5 谜题电影与观众 |
5.1 谜题叙事下的观众 |
5.2 谜题电影观众心理探究 |
5.2.1 谜题电影的互动性 |
5.2.2 游戏性心理 |
5.2.3 间离与陌生化 |
5.3 从谜题走向迷影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参考电影目录 |
(3)京派文学中的生死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上部“生死轮回”:早期京派文学中的佛禅化生死观 |
第一章 早期京派作家的生死观概述 |
第一节 众生可敬与一切皆空的矛盾生命观念 |
第二节 亦梦亦醒与不生不死的苦闷中年心态 |
第三节 生死轮回与冲淡死亡的佛禅死亡意识 |
第二章 “生死轮回”在早期京派文学中的反映 |
第一节 “生生死死两面都是一样” |
第二节 “死者生存在活人的记忆上” |
第三节 “‘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 |
第三章 “苦中作乐”的生死美学及文学构成 |
第一节 空灵、孤寂的审美情趣 |
第二节 漂浮、流转的作品结构 |
下部“以死观生”:后期京派文学中的理想化生死观 |
第一章 后期京派作家的生命意识和死亡哲学 |
第一节 在体验死亡中直面“轻”“重”杂糅的生存困惑 |
第二节 在思考死亡中追求“物”“我”一体的生存模式 |
第三节 在超越死亡中建构“个”“群”结合的生命信仰 |
第二章 “以死观生”在后期京派文学中的反映 |
第一节 “认识了死,才能活得更清醒” |
第二节 “一切皆有从死里求生的精神” |
第三节 “世人只知道‘生’不管‘死 |
第三章 “苦”“乐”结合的生死美学及文学构成 |
第一节 悠远、悲怆的美学意蕴 |
第二节 节制、蕴藉的文学风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注释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京派生死大事简要年表 |
致谢 |
(4)多语合弦:90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文体惯例及其演变 |
第一章: 溯源:戴着镣铐跳舞 |
第二章: 有意味的时间形式 |
1、 命运型结构 |
2、 纪年型结构 |
3、 戏剧型结构 |
4、 空间化的时间结构 |
5、 成长型结构 |
第三章: 另类播撒的空间形式 |
并置 |
1、 词的组合 |
2、 意象的并置 |
3、 人物的并置 |
4、 故事的并置 |
和声 |
反讽 |
结语: 敞开的未来 |
注释 |
其他参考文献 |
(5)战争夹缝中的“新女性” ——关露与日伪杂志《女声》(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关露与《女声》杂志 |
第一节 关露创作生涯中的《女声》 |
一. “左联”时期 |
二. “潜伏”时期 |
三. “解放”时期 |
第二节 《女声》与中日“新女性” |
一. 作为文化殖民工具的《女声》 |
二. 日本左翼作家佐藤俊子的《女声》 |
第二章 平等自由权利与关露的“新女性”观 |
第一节 中日“女性主义”思潮的碰撞 |
第二节 “复古主义”背景中的“新女性”观 |
一. 潘金莲之“罪”与《女诫》之罪 |
二. 武则天的伟大与林黛玉的悲剧 |
第三节 对平等与自由的反思 |
一. “自由平等”外衣之下的“新”男性 |
二. “摩登女郎”的享乐主义 |
三. “自由恋爱”与“贞操”禁忌 |
第三章 战争夹缝中的“新女性”责任 |
第一节 “贤妻良母”与“新女性” |
一. 新女性与传统家庭 |
二. 新女性与职业 |
第二节 隐藏的“战斗妇女” |
一. 隐晦披露的沦陷区惨象 |
二. 曲笔传播的爱国精神 |
三. 偏离主题的“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
第四章 左翼新女性的乌托邦畅想 |
第一节 女性与男性——关露的“新家庭”构想 |
第二节 女性与女性——关露的“社会主义”观 |
结语 |
附录:关露作品目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一位梁上君子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径分叉的花园:谜题电影艺术研究[D]. 王莹. 重庆大学, 2014(01)
- [2]一位梁上君子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J]. 鸽子. 公安月刊, 1998(01)
- [3]京派文学中的生死观[D]. 廖钢青. 湖南大学, 2008(12)
- [4]多语合弦:90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D]. 王素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02(02)
- [5]战争夹缝中的“新女性” ——关露与日伪杂志《女声》[D]. 唐艺多.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