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和巴西的经济一体化

阿根廷和巴西的经济一体化

一、阿根廷与巴西的经济一体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耀,姜鹏[1](2022)在《地区次大国缘何接受地区大国的领导》文中认为在地区权力结构不平衡的背景下,地区大国争取地区领导权的研究往往认为体系内的中小国家在功能上具有同质性,从而忽略了地区次大国的特殊性。事实上,地区次大国与地区小国的行为逻辑出发点不同,且对是否接受地区大国领导的态度表现存在差异。从地区等级的视角出发,可对全球各地区等级体系进行划分,并将主导地区等级体系变迁的内生动力归为地区权威的演化。基于此,本文依托地区权威二重性建立了以地区权威类型为核心解释变量的分析框架,呈现出地区次大国应对地区领导的因果机制。研究表明:地区次大国的态度取向与行为选择受到地区权威支配性(双边实力位差)与正当性(大国威胁程度、地区制度化水平和战略文化趋同性)的影响。在关系型权威下,地区次大国倾向于选择追随或承认战略;而在象征型权威下,地区次大国对地区大国易于表现为抵触或制衡行为。文章结合类型化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符合当今地区等级体系的总体经验事实进行跨地区全样本案例分析,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充分把握地区等级体系中的次大国与大国互动规律对于地区大国领导力的平稳提升和地区战略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崔守军,刘祚黎[2](2021)在《俄罗斯对拉美政策的变化》文中提出近年来,俄与拉美关系呈现加速升温态势。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导致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态势持续恶化,俄罗斯对拉政策的地缘政治色彩日渐浓厚。以军事合作为支撑,以委内瑞拉为支点,以经贸和科技合作为纽带,以多边外交为基石,俄不断加大在拉美地区的存在。对俄而言,拉美既是构建多极世界和塑造"后西方"秩序的依托力量,又是对冲美国及西方体系压力的地缘杠杆,还是抵消西方制裁影响的平衡力量。作为域外大国,俄罗斯介入拉美事务增强了自身的世界大国地位,有助于维护拉美左翼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利益,但也导致部分亲美国家对俄疑虑上升,美国对俄的防范和排斥加剧。

洪朝伟,张勇[3](2021)在《拉美经济面临的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主要的初级产品出口区,拉美地区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部环境。新冠疫情对拉美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产业、金融市场、侨汇等方面,导致拉美地区陷入更深层次的衰退,结构性改革进程再次受阻。拉美国家尽管推行了大规模的流动性供给和财政救助计划,但是前期积累无法提供充足的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拉美国家只有深化结构性改革才能走出困境。当前,拉美地区面临弥补流动性、解决结构脆弱性、重塑参与全球价值链方式的发展需求。中国应抓住机遇,从加强金融合作、发展数字经济、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提质升级中拉合作。

何露杨[4](2021)在《拉美一体化为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文中认为近年来,拉美地区整体陷入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公平赤字的泥潭。在不利的国际市场环境和结构性痼疾困扰下,拉美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新冠疫情的冲击使拉美经济更加举步维艰。在各种不利因素下,拉美政治生态加速演变,政治对立极化加剧,波动性上升。民众不满情绪高涨,多国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与社会骚乱,地区不稳定、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课题组[5](2021)在《六十年风雨同舟 新征程砥砺奋进——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成立六十周年志庆》文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也迎来了成立6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本文是拉美所课题组撰写的一篇基于学术发展史的回顾和总结。60年来,拉美所风雨兼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一进程中,拉美所学术发展的内涵和方向呈现为四个鲜明的特点: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相适应,与中国发展阶段相同步,与中拉关系的发展相配合,与拉美发展相伴随。中国的伟大实践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为我国拉美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机遇、新要求。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拉美所的科研已经从自发探索转向自觉构建新时期的拉美研究范式,不断激发问题导向与推动理论创新的学术研究活力,巩固了历史与逻辑、现实与理论相统一的学术研究框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解决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和服务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智力支持。着眼未来,拉美所将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继续坚守责任,坚持质量导向,开拓创新,再创辉煌,不负使命。

张墨竹[6](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指出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张颖,张亮[7](2021)在《拉美主流报纸涉华报道特征及其启示》文中认为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拉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该地区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加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拉合作交流更加紧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拉开展全方位抗疫合作,成为国际抗疫合作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研究拉美三大主流报纸——巴西《圣保罗页报》、阿根廷《号角报》和哥伦比亚《时代报》的涉华报道发现,其报道倾向以正面和中立为主,拉美媒体正有意识地向世界发出自身的声音。但与此同时,以美国媒体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在拉美仍有深刻影响。因此,中国媒体在拉美地区构建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时需进一步提升媒体公信力,加强与当地主流媒体合作,聚焦拉美地区受众关心的议题,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构建多元传播体系。

周冲[8](2021)在《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研究》文中提出自19世纪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后,就一直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国家先后实行了古典自由主义、发展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发展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发展战略,实行了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新自由主义、新发展主义等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历经200多年的现代化道路探索,拉美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先行者,依然未能迈进发达国家行列。在其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阻碍经济、社会进步的问题特别具有典型性和规律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探索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考察生产要素、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立足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以时间为主线,较全面地、系统地梳理了拉丁美洲自民族独立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模式演变过程,详细分析了每个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经济社会原因,以及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期对我国经济发展建设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从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到21世纪以来出现的激进左翼政府执政国家的“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温和左翼政府执政国家的新发展主义模式,在拉美经济发展模式演变过程中,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外向—内向—外向”转变,形成了钟摆式运动。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且都取得了显着的阶段性成就。随着每种发展模式的长期推行,在某些方面甚至形成了某种极端,导致两种模式的转换往往是“断裂的”,即后一种模式往往是对前一种模式的否定和政策的大转向。在每种经济发展模式中,拉美国家的发展战略总会错过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当危机来临却实行180度大转弯,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变往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剧烈冲击。经济的“钟摆式”发展导致经济增长并不连续,加剧了拉美经济的脆弱性,也使得拉美国家依然无法摆脱依附性地位。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上,各国政府的做法往往极端化。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信奉比较优势理论,主张实行自由贸易,不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只需做好“守夜人”角色即可。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下,又过分强调政府干预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完全的市场化,但快速激进的私有化改革引发一些国家出现剧烈的社会动荡问题,伤害了民众的利益。步入新千年后,拉丁美洲新上台的一些左翼政权,又重新强调政府的作用,改变新自由主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味着完全由市场导向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败,也表明不能完全放弃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这说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国家,都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拉美经济发展的钟摆现象造就了拉美经济的脆弱性,“资源诅咒”、“中等收入陷阱”都成为拉丁美洲鲜明的标签。拉丁美洲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裕的地区,拥有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矿产、能源资源以及各类农、林、畜、渔产品。然而具有丰富资源的拉丁美洲,外向的经济发展并未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富足的生活,反而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收入分配极不平等、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腐败和寻租活动盛行、内战频繁等一些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的现象。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拉美国家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某种或少数几种自然资源出口,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出现了明显的“资源诅咒”效应。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工业增长的乏力、收入分配的明显差距、城市化的过度发展、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殖民历史的传统和不利的制度条件都导致拉美迈过“贫困陷阱”后,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究其根源,是拉丁美洲继承了殖民时期的制度遗产,在独立后的两百年间其政治、经济制度虽几经转变,但依然未改变“攫取性”的政治、经济制度,无法确保竞争性民主机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张敬毅[9](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禽肉贸易研究 ——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也是世界重要的禽肉贸易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禽肉消费需求的增长,禽肉进口增加。2018年,国内暴发非洲猪瘟疫情,肉类供应偏紧,导致禽肉对猪肉的替代消费增加,禽肉进口明显增加,达到近十年最高位。多年来,我国禽肉出口占产量的比重较低,远低于美国、巴西等世界禽肉生产和贸易大国。我国禽肉出口参与国际贸易的比例较低,生产优势尚未转化成为竞争优势。尤其是入世以来,禽肉出口贸易不断遭遇检验检疫措施、技术性壁垒、绿色壁垒等非关税措施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禽肉生产大国,提升禽肉贸易竞争力有利于国内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世界各国贸易联系日益紧密,贸易便利化通过减少贸易措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双多边贸易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加快建立双边、多边农产品贸易绿色交易通道、强化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互认、降低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了国际贸易环境,加深了双边和多边贸易往来。禽肉作为我国鲜有的有一定出口优势的畜产品,研究其贸易问题对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基于贸易便利化的视角,审视禽肉贸易发展的问题与趋势,并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贸易便利化水平对禽肉贸易的影响,可以为促进我国禽肉贸易的政策制定和产业国际合作提供相关依据。本研究首先利用联合国贸易库的禽肉贸易数据,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禽肉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其次,根据“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贸易便利化的路径和现状,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与禽肉进出口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算,并结合禽肉贸易的开展流程,梳理贸易便利化对禽肉贸易的影响机制,进而实证研究贸易便利化与禽肉贸易的相关性。最后,建立扩展的引力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评估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我国禽肉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论:(1)“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主要禽肉贸易国的便利化水平均有所提升,而且与中国禽肉贸易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贸易便利化对禽肉贸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包括进口和出口两方面,但主要在出口;(3)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宽松的药物残留标准是影响我国禽肉贸易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结论对推动我国禽肉贸易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启示是:第一,建议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升海关效率等,加快“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为禽肉贸易开拓新的市场。第二,针对不同国家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标准互认,制定差异化的禽肉贸易政策。第三,积极参与并推进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在国际规则下为扩大禽肉贸易创造有利条件。第四,不断完善禽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生产监督管理,生产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第五,针对国际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扩大附加值的禽肉产品生产,瞄准“高端”市场。第六,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肉禽产业积极实施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刘靖文[10](2021)在《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后,国内玉米供需形势发生逆转。随着玉米消费需求刚性上涨、种植面积调减以及去库存工作的结束,玉米供需紧平衡将持续,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为了保障中国玉米的长期供应安全,弥补国内供需缺口,寻找稳定、可靠、持续的玉米供应来源,本文对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生产与出口潜力进行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玉米供需与贸易的历史和最新数据进行比较详实的统计分析基础上,运用GAEZ模型从播种面积潜力和单产提升潜力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测算了中国及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在2020S的玉米生产潜力,并归纳了各自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其次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出口潜力情况。并从贸易合作角度出发,结合生产与贸易情况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分为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四个类型。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中国玉米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未来玉米净进口将是常态化,世界玉米总供给整体大于总需求,供需格局向宽松转变;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大,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47.94%,青藏高原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小,仅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0.86%,虽然中国有一定的玉米生产潜力,但将玉米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会受到政策引导、玉米收益变化、转基因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充分利用国际玉米市场进行余缺调剂显得十分必要;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由大到小的国家排序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非、巴拉圭、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加拿大、法国、匈牙利,基础设施、物资投入、劳动力、自然环境等因素是制约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潜力释放的重要原因;美国属于成熟发达地区,加拿大和法国属于发展繁荣地区,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乌克兰、俄罗斯、罗马尼亚、匈牙利属于新兴成长地区,巴拉圭、南非属于发展滞后地区。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从稳定国内玉米播种面积、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和加快科技创新三个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提升中国玉米生产效率;二是从玉米进口来源和形式两个方面,优化玉米进口贸易格局,促进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发展;三是针对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的国家,分别实施差异化的玉米贸易合作策略,构建多元化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四是从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财政税收支持、参与全球化治理三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引导农业企业“走出去”。五是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合理利用期货市场,探索建立全球粮食交易中心,加强对重点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提高粮食定价权与话语权。

二、阿根廷与巴西的经济一体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根廷与巴西的经济一体化(论文提纲范文)

(1)地区次大国缘何接受地区大国的领导(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既有的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与不足
三、分析框架:地区等级体系中的权威演化
    (一)核心概念阐释:地区等级体系与地区次大国
    (二)地区权威类型与地区次大国战略选择的内生动力
四、实证检验:基于全球地区等级体系中的地区次大国
    (一)研究对象与变量的操作化
    (二)全样本案例考察:来自北美、南美、东亚及南亚的证据
        1. 加拿大对美国北美地区领导地位的追随
        2. 阿根廷对巴西南美地区领导地位的承认
        3. 日本对中国东亚地区领导地位的抵触
        4. 巴基斯坦对印度地区领导地位的制衡
    (三)跨地区比较结果和说明
五、结论

(2)俄罗斯对拉美政策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罗斯对拉政策的变化
二、俄罗斯对拉政策变化的动因
三、俄罗斯对拉美政策的影响

(3)拉美经济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疫情对拉美经济的影响
二、拉美国家的应对之策
三、拉美经济面临的挑战
结语

(4)拉美一体化为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论文提纲范文)

政治生态不同期削弱各国推动地区一体化意愿
经济一体化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拉美一体化倒退的美国因素

(5)六十年风雨同舟 新征程砥砺奋进——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成立六十周年志庆(论文提纲范文)

一 紧跟时代步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应
    (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第一阶段(“冷战”时期):国际反殖、反帝、反霸的引领国。
        2.第二阶段(“冷战”结束到21世纪初):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国。
        3.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主导力量。
    (二)中国国际地位变迁下的拉美所研究选题
        1.第一阶段:从“革命范式”向“发展导向”转变
        2.第二阶段:研究方法与分析视角的突破
        第一,研究议题多维扩展,全球视角、比较研究成为亮点。
        第二,学术争鸣氛围热烈,相关研究属国内领先水平。
        3.第三阶段: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的强化
        第一,强化了对拉美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研究。
        第二,更多关注对策规划性研究。
        第三,战略研究成为新关注点。
二 应对现实诉求,与中国发展阶段相同步
    (一)中国发展阶段之划分
        1.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蓄力期
        2.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探索期
        3.加入WTO后的工业化加速期
        4.步入新时代后的工业化换挡期
    (二)研究方向与中国发展阶段相同步
        1.工业化蓄力期的拉美研究
        2.工业化探索期的拉美研究
        3.工业化加速期的拉美研究
        4.工业化换挡期的拉美研究
三 把握合作趋向,与中拉关系相配合
    (一)中拉关系呈现“累积—跨越式”发展特点
        第一,中拉关系发展动力由政治驱动转向经贸驱动。
        第二,中拉在彼此外交中的战略地位上升。
        第三,中国是中拉关系“构建发展”阶段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拉美是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可或缺的地区
        第一,整体合作开辟中拉友好合作新纪元。
        第二,中拉关系立体化发展成为“金字塔”构造图景。
        第三,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实践。
        第四,中拉是全球治理改革的推动力量。
    (三)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增加拉美公共产品供给
    (四)文明对话是当前中拉关系的新范式
四 探究思想演进,与拉美发展相伴随
    (一)拉美国家的发展特点
        1.思想活跃,探索不断
        2.共性与个性并存
        3.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4.复杂变化,曲折前行
    (二)拉美研究:紧扣发展主题,聚焦重大问题
        1.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2.地区性研究与国别研究相辅相成
        3.以史为鉴,服务现实
        4.广泛研究,深度思考
五 新时代、新机遇、新要求
    (一)中国高质量发展必将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
    (二)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为拉美学术研究提供新机遇
    (三)伟大实践和社会科学大发展为拉美学术研究提出新要求
        1.巩固历史与逻辑、现实和理论相统一的学术研究框架
        2.激发问题导向与推动方法论创新的学术研究活力
        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的学术研究体系
六 开拓创新,不负使命
    第一,坚守责任,不负使命。
    第二,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第三,突出重点、质量导向。
    第四,开拓创新,再创辉煌。

(6)“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3.1.1 宏观政治因素
        3.1.2 贸易发展因素
        3.1.3 投资发展因素
        3.1.4 绿色金融因素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4.2.1 政府管理指标
        4.2.2 经济投资指标
        4.2.3 金融发展指标
        4.2.4 贸易水平指标
        4.2.5 营商开放指标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4.3.1 线性SVM模型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7)拉美主流报纸涉华报道特征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
    (一)巴西《圣保罗页报》
    (二)阿根廷《号角报》
    (三)哥伦比亚《时代报》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巴西《圣保罗页报》
        1.报道数量和词频统计
        2.数据分析
    (二)阿根廷《号角报》
        1.报道数量和词频统计
        2.数据分析
    (三)哥伦比亚《时代报》
        1.报道数量和词频统计
        2.数据分析
三、中国媒体在拉美地区构建国家形象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提升媒体公信力
    (二)加强与当地主流媒体的合作
    (三)聚焦拉美地区受众关心的议题
    (四)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
    (五)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构建多元传播体系

(8)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
        1.2.2 关于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原因
        1.2.3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
        1.2.4 关于“拉美化”
        1.2.5 关于拉美“贫困化”
        1.2.6 简评
    1.3 研究结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经济发展的内涵
    2.2 经济发展原因的一般解释
        2.2.1 经济发展分工论
        2.2.2 经济发展要素论
        2.2.3 经济发展制度论
        2.2.4 经济发展关系论
    2.3 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2.3.1 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2.3.2 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2.4 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
    2.5 拉美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界定
第3章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
    3.1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3.2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形成
    3.3 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下的经济表现
        3.3.1 出口经济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3.3.2 工业化初步发展
        3.3.3 城市化发展加速
        3.3.4 收入分配不均衡
    3.4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没落
    3.5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评价
第4章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
    4.1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4.1.1 凯恩斯理论
        4.1.2 二战后西方主流经济发展理论
        4.1.3 拉美结构主义
    4.2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及调整
        4.2.1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形成
        4.2.2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调整阶段
    4.3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经济绩效
        4.3.1 经济增长
        4.3.2 现代工业发展
        4.3.3 城市化的迅速扩张
    4.4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评价
        4.4.1 国内市场保护过度,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4.4.2 国际收支持续恶化
        4.4.3 对外资依赖性日益增强
        4.4.4 不重视农业发展,劳动力资源利用不足
        4.4.5 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导致寻租活动盛行
第5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5.1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5.2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5.2.1 贸易自由化改革
        5.2.2 金融自由化改革
        5.2.3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
        5.2.4 税制改革
        5.2.5 劳工和养老金制度改革
    5.3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绩效
        5.3.1 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经济恢复阶段
        5.3.2 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控制
    5.4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
        5.4.1 贸易开放度加深,但贸易失衡严重
        5.4.2 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频发
        5.4.3 收入分配不均,人均收入差距加大
第6章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特点
    6.1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6.1.1 “激进左派”政府的经济发展道路探索
        6.1.2 “温和左派”政府对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
        6.1.3 “右翼”政府的经济发展道路探索
    6.2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趋势
        6.2.1 “激进左派”政府面临巨大挑战
        6.2.2 “温和左派”政府和“右翼”政府政策逐渐融合
    6.3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特点
        6.3.1 发展模式的转换呈“断裂式”、“钟摆式”变化
        6.3.2 拉美经济依然“脆弱”
        6.3.3 拉美国家的依附地位依然未改变
        6.3.4 拉美发展模式的演变追求“理论先行”、“整体推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制度变迁角度下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原因分析
    7.1 制度变迁理论
    7.2 拉美国家选择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制度分析
        7.2.1 制度调整的内部原因
        7.2.2 制度调整的外部原因
    7.3 拉美国家选择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制度分析
        7.3.1 制度调整的外部原因
        7.3.2 制度调整的内部原因
    7.4 拉美国家选择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制度分析
        7.4.1 债务危机爆发迫使拉美国家反思经济发展模式
        7.4.2 债务危机的调整方案迫使拉美国家进行应急性政策调整
        7.4.3 其他国家的示范效应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社会影响
    8.1 “中等收入陷阱”始终无法跨越
        8.1.1 拉美地区“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经济表现
        8.1.2 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
    8.2 收入分配不均与贫困化程度高
        8.2.1 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高
        8.2.2 贫困化程度高
    8.3 经济自由化背景下拉美国家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8.3.1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8.3.2 实证结果分析
        8.3.3 主要结论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9.1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经验
        9.1.1 坚持不懈进行减贫工作
        9.1.2 养老金制度改革
    9.2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教训
        9.2.1 过度城市化导致城市贫困化及边缘化现象严重
        9.2.2 不重视农业及农民利益
    9.3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启示
        9.3.1 理论创新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9.3.2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政治条件
        9.3.3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9.3.4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禽肉贸易研究 ——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禽肉
        2.1.2 禽肉贸易国
        2.1.3 贸易便利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国际贸易理论
        2.2.2 贸易便利化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禽肉贸易的研究
        2.3.2 关于贸易便利化的研究
        2.3.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我国禽肉贸易现状分析
    3.1 我国禽肉贸易的现状
        3.1.1 禽肉贸易的总体规模
        3.1.2 禽肉贸易的产品结构
        3.1.3 禽肉贸易的市场结构
    3.2 我国禽肉贸易存在的问题
        3.2.1 产品出口竞争力不足
        3.2.2 非关税贸易壁垒复杂
        3.2.3 贸易便利化环境欠佳
    3.3 我国禽肉贸易的前景
        3.3.1 全球格局下的禽肉贸易前景
        3.3.2 产业内的禽肉贸易前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贸易便利化对禽肉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一带一路”倡议下贸易便利化的现状
        4.1.1 政策制度框架初具规模
        4.1.2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1.3 海关合作不断加深
        4.1.4 金融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4.2 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测算
        4.2.1 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贸易便利化综合水平的测算
        4.2.3 各国贸易便利化发展水平
    4.3 贸易便利化对禽肉贸易的影响机制
        4.3.1 制度环境
        4.3.2 基础设施
        4.3.3 海关环境
        4.3.4 电子商务
    4.4 贸易便利化与禽肉贸易的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禽肉贸易的影响分析
    5.1 我国禽肉出口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5.1.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1.2 模型设定与方法选择
        5.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我国禽肉进口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2 模型设定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禀赋理论
        2.1.2 经济增长理论
        2.1.3 比较优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2.2.2 粮食生产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2.2.3 粮食贸易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2.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国及世界玉米供需与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及进口贸易变化趋势
        3.1.1 中国玉米生产状况
        3.1.2 中国玉米消费状况
        3.1.3 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状况
        3.1.4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
    3.2 世界玉米供需形势及贸易状况变化
        3.2.1 世界玉米生产状况
        3.2.2 世界玉米消费状况
        3.2.3 世界玉米贸易状况
        3.2.4 世界玉米供需状况
第四章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4.1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4.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4.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4.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4.2 中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4.2.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制约因素
        4.2.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制约因素
第五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5.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5.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5.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5.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5.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5.2.1 基础设施因素
        5.2.2 物资投入因素
        5.2.3 劳动力因素
        5.2.4 自然环境因素
        5.2.5 其他因素
第六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6.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6.1.3 实证分析
    6.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稳定性分析
    6.3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区域分类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阿根廷与巴西的经济一体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区次大国缘何接受地区大国的领导[J]. 张耀,姜鹏. 东北亚论坛, 2022(01)
  • [2]俄罗斯对拉美政策的变化[J]. 崔守军,刘祚黎. 现代国际关系, 2021(12)
  • [3]拉美经济面临的挑战[J]. 洪朝伟,张勇. 现代国际关系, 2021(11)
  • [4]拉美一体化为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J]. 何露杨. 世界知识, 2021(18)
  • [5]六十年风雨同舟 新征程砥砺奋进——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成立六十周年志庆[J].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课题组. 拉丁美洲研究, 2021(03)
  • [6]“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7]拉美主流报纸涉华报道特征及其启示[J]. 张颖,张亮. 国际传播, 2021(04)
  • [8]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研究[D]. 周冲. 吉林大学, 2021
  • [9]“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禽肉贸易研究 ——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D]. 张敬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10]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D]. 刘靖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标签:;  ;  ;  ;  ;  

阿根廷和巴西的经济一体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