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痛哀悼我国着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姜美爱(惠田)(KANG MZ AE)[1](2016)在《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地梳理了中韩两国茶道形成、发展、流变过程,其中着重探讨了中韩人文茶道观的同与异,以及这个时期代表茶人——北宋苏东坡和高丽李奎报的人文茶道观,进而探讨了中韩人文茶道观对后世的影响。中韩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频繁,其中茶文化的交流最具代表性。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茶叶的发现利用,由最初的药用逐渐转为食用饮用,最后形成独特的茶道观。从唐至宋及元明清,每个时代有其独特的制茶法、饮茶法、也相应地形成了茶礼、茶诗等茶文化,遍及生活的各个阶层,包括皇室、文人、僧侣、平民等,融合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文化而形成独特的茶道观,茶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中重要的角色。韩国自百济时期从中国传入茶种,与韩国当地的风俗文化相交融,先后形成了韩国历史上新罗茶道文化(以花郎道茶文化为特色),高丽时代茶道文化(以宫廷、僧侣、文人茶道文化的丰盛为特色),朝鲜时代茶道文化(以《朱子家礼》冠婚丧祭之茶礼为中心的茶文化特色)。茶道符合人道,人可以通过茶道修行人之道。这种人文茶道精神在中国的唐代陆羽《茶经》表现为“精行俭德”的茶道观。宋朝的《禅苑清规》则是反映丛林的礼仪规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被喻为儒家的“礼经”。宋代中国历史上留存茶诗最多的茶人陆游体现了敬天爱人的儒释道三家贯通的人文主义茶道精神。韩国以元晓大师之“和诤”的人文茶道,大觉国师义天(1055—1101年)的人文茶道以及草衣意恂(1786—1866)之“中正”的人文茶道为代表。韩国的茶圣草衣禅师(1786—1866)的会通思想,和元晓大师、义天大觉国师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元晓大师的“大乘菩萨行”实践是近代茶人崔凡述(1904—1979)“人文茶道思想”的根源。总之,韩国的人文茶道精神之根是元晓和诤思想。和诤思想是把一切分歧转换为和解的佛教思想,是奠定韩国佛教基层的核心思想之一。中韩两国属于同样的汉文化圈,在茶文化传入之前的三、四世纪,儒释道三教思想经过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传入,与韩国固有的古朝鲜思想融合。作为东方礼仪之国,都重视人要具备仁,礼、敬、和等精神,并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和和谐。人文茶道是以人为主,既以人间为中心,又以人间本性为主。本性即是道。对儒家来说,道是仁;对佛教来说,道是真如;对道教来说,道是自然。三教之道呈现出不一样,但其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得道便呈现出向德。在这个世界,能相应的只有道与德,只要怀着道心,就必经由德。所以只要觉悟了人间之本性,就以自然为道,以宇宙万物为和谐。儒家行道,然后获德。佛家则通过“禅”达到真如,真如即本性。老庄强调自然之道,以达到道作为终极目的,与道相辅相成的就是德。中韩两国的茶道其根本要义是相通的,但是表现形式上又各具特色。中国茶艺表演庄严而华丽,韩国茶礼表演质朴,而且有自然风流的味道。孔子强调以礼与仁为基础,茶道才能表现出礼仪的庄严华丽。韩国的茶礼表演,将从中国传入的茶道思想与韩国古朝鲜的古神道思想融合,这种玄妙之道在韩国称为风流道或花郎道,用质朴、淳朴表现了韩国的人文情怀。从苏东坡与李奎报的茶诗看他们的人文茶道观,将他们的茶道思想分为四点:第一,人际交游人文茶道;第二,社会讽喻人文茶道;第三,禅茶一味人文茶道;第四,行茶三昧人文茶道。苏东坡在思想上追求儒佛道三家兼容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清净茶道观。李奎报天性淳朴,有超然、豁达的性格,而且兼有着老庄逍遥游思想。两位人物都由茶道而得到鲜活的领悟,由此形成两个人物的生活茶、生活禅的人文茶道观。宋丽茶道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它以礼节教育影响了后代。宋代的茶道是继承唐代茶道文化的脉络,高丽的茶道是受到了统一新罗茶道精神和唐宋的影响。茶道可以转变人的心灵和行动,恢复人的关系,与自然沟通。中韩的茶道文化进入现代后,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是都把重点放在学习古典文学,学习传统思想,提升人性涵养,形成和谐社会关系等方面,说明两国茶道文化在根源上还是一脉相承的。
韩星海[2](2008)在《陆羽《茶经》贡茶院 唐风茶韵传千秋——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浙江湖州(长兴)首届陆羽茶文化节纪实》文中研究说明
黄淑美,欧阳中一[3](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提出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4](1996)在《沉痛哀悼我国着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文中研究表明 我国着名茶学家、茶树栽培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先生,因病不幸于1996年5月2日12时50分逝世,享年89岁。庄晚芳先生生于1908年8月,福建省惠安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34年毕业于南
本刊编辑部[5](1996)在《沉痛悼念着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文中认为着名茶学家、茶学教学家、社会活动家、茶学学科主要奠基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名誉所长、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庄晚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6年5月2日中午在杭州逝世,终年89岁。 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这位为中国茶叶教育、科技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茶学专家。 庄晚芳先生1908年农历8月20日生于福建省惠安县山腰村,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解放前先后担任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技术员,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助教,福建省贸易公司泉州办事处主任,福
二、沉痛哀悼我国着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沉痛哀悼我国着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本选题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中韩茶道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交流 |
第一节 中国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一. 中国茶道概念 |
二. 唐代以前文献饮茶记录 |
三. 唐代茶道文化 |
四. 宋代茶道文化的发展 |
五. 元明清茶道文化 |
第二节 韩国茶道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
一. 韩国茶道文化概念 |
二. 茶传来说与初期茶文化的流入 |
三. 新罗茶道文化 |
四. 高丽时代茶道文化 |
五. 朝鲜时代茶道文化—以《朱子家礼》冠婚丧祭之茶礼为中心 |
第二章 中韩人文茶道观的发展与演变 |
第一节 中国人文茶道观 |
一. 陆羽《茶经》—精行俭德的人文茶道 |
二. 《禅苑清规》中人文茶礼 |
三. 陆游的人文茶道 |
第二节 韩国人文茶道观 |
一. 元晓之“和诤”的人文茶道 |
二. 大觉国师义天(1055—1101年)的人文茶道 |
三. 草衣意恂(1786—1866)之“中正”的人文茶道 |
第三节 中韩人文茶道文化之同异 |
一. 中韩人文茶道文化之同 |
二. 中韩人文茶道文化之异 |
第三章 苏东坡与李奎报人文茶道观比较 |
第一节 苏东坡的茶道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 |
一. 苏东坡的茶文化背景 |
二. 苏东坡的人文思想 |
第二节 李奎报的茶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 |
一. 李奎报的茶文化背景 |
二. 李奎报的文学思想背景 |
三. 李奎报三教合一思想 |
第三节 苏东坡与李奎报茶诗中的茶道观 |
一. 人际交游的人文茶道 |
二. 社会讽喻的人文茶道 |
三. 茶禅一味的人文茶道 |
四. 行茶三昧的人文茶道 |
第四节 苏东坡与李奎报人文茶道中的人生观 |
一.积极超越的人生观 |
二. 安贫乐道的人生观 |
三. 仁心博爱的人生观 |
第四章 中韩茶道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
第一节 中日韩茶道文化融合 |
第二节 人性茶道教育影响 |
征引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姜美爱个人简历 |
(2)陆羽《茶经》贡茶院 唐风茶韵传千秋——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浙江湖州(长兴)首届陆羽茶文化节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四、沉痛哀悼我国着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D]. 姜美爱(惠田)(KANG MZ AE). 浙江大学, 2016(05)
- [2]陆羽《茶经》贡茶院 唐风茶韵传千秋——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浙江湖州(长兴)首届陆羽茶文化节纪实[J]. 韩星海. 农业考古, 2008(05)
- [3]《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 [4]沉痛哀悼我国着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J].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 农业考古, 1996(04)
- [5]沉痛悼念着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J]. 本刊编辑部. 中国茶叶, 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