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止痛胶囊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关英杰,杨思红,白雪,陈薇[1](2021)在《活血止痛系列药物在骨伤科领域应用现状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活血止痛系列药物在骨伤科领域的应用现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搜集应用活血止痛系列药物(药物组成为当归、三七、醋乳香、土鳖虫、煅自然铜、冰片,剂型不限)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9月。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经过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后,总结分析活血止痛系列药物治疗的骨伤科疾病类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31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22篇、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2篇、病例系列研究文献5篇、病例报告文献1篇、队列研究文献1篇;涉及的活血止痛系列药物包括活血止痛软胶囊和活血止痛胶囊2种,其中有关活血止痛软胶囊的文献15篇、有关活血止痛胶囊的文献15篇、二者比较的文献1篇。31篇文献涉及的疾病主要为急/慢性软组织损伤(8篇)、膝骨关节炎(6篇)、腰背/腿痛(5篇),其中活血止痛胶囊治疗的疾病类型更多,还被用于治疗肩周炎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活血止痛软胶囊和活血止痛胶囊在缓解各种骨伤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和肿胀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前者的效果更好。入选文献报道的活血止痛软胶囊和活血止痛胶囊的不良反应大部分较为轻微。结论: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活血止痛系列药物以活血止痛胶囊和活血止痛软胶囊为主,主要被用于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膝骨关节炎、腰背/腿痛;2种药物在缓解各种骨伤科疾病导致的疼痛和肿胀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活血止痛胶囊治疗的疾病类型更多,但活血止痛软胶囊缓解疼痛和肿胀的效果更好。
廖禹程[2](2021)在《祛风止痛胶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成分—靶点网络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建立祛风止痛胶囊指纹图谱并测定主要成分含有量;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祛风止痛胶囊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作用靶点和通路富集分析;通过行为学研究祛风止痛胶囊对小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所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使用药理学方法探讨其与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为祛风止痛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祛风止痛胶囊甲醇提取液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A)-0.2%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m 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4nm,进样量10μL。2.祛风止痛胶囊的活性成分及其靶标基因通过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获取,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靶标基因通过Gene Cards、Drug Bank、OMIM、TTD和CTD数据库获取。利用Cytoscape创建祛风止痛胶囊中化合物-靶基因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基因靶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关键靶标,利用DAVID数据库分析途径富集。3.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CCI)、低剂量祛风止痛胶囊模型组(5mg/kg)、中剂量祛风止痛胶囊模型组(10mg/kg)、高剂量祛风止痛胶囊模型组(20mg/kg);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通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手术建立小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术后连续灌胃给药14天;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第1、3、5、7、10和14天进行行为学测试,von Frey仪测定实验小鼠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热刺激仪测定实验小鼠对热刺激的敏感性,以评估祛风止痛胶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小胶质细胞中TLR4和NF-κB p-p65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ba-1、TLR4、NF-κB p65、NF-κB p-p65和c-Fos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TNF-α、IL-6、IL-1β炎性因子的释放。结果:1.通过HPLC建立祛风止痛胶囊指纹图谱,10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86,表明祛风止痛胶囊的内在质量相对稳定。共鉴定并准确定量了7种主要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马钱苷酸、紫丁香苷、柯里拉京、马钱苷、鞣花酸和蛇床子素的含有量。2.网络分析确定了祛风止痛胶囊7种组方中的72个靶标基因与神经病理性疼痛高度关联,蛋白互作网络中的核心基因是INS、ALB、IL6、TNF、VEGFA、PTGS2、IL1β、AKT1、TLR4、FOS、CAT、MYC、BDNF、SRC、NGF。确定了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催乳素、HIF-1、VEGF、TNF、Toll样受体、T细胞受体、P13K-Akt、Rap1、How-STAT、NF-κB等核心信号通路。3.祛风止痛胶囊治疗明显缓解了CCI小鼠的机械性异常性疼痛和热痛觉过敏;小胶质细胞参与CCI诱导的疼痛超敏反应,CCI诱导小胶质细胞中TLR4和NF-κB p-p65的蛋白表达增加;而祛风止痛胶囊剂量依赖性地诱导脊髓中的Iba-1,TLR4和NF-κB p-p65下调;祛风止痛胶囊抑制疼痛标志物c-Fos表达并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表达。结论:首次建立祛风止痛胶囊指纹图谱并测定7种主要成分含有量,为下一步药效物质筛选提供参考和基础;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祛风止痛胶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药理作用靶点,为机制验证提供理论依据;明确祛风止痛胶囊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内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祛风止痛胶囊可被视为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药物疗法。
郭秋岩[3](2020)在《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探索》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采用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模型,模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疾病状态,考察乌头汤缓解NP的镇痛作用特点,并分析其作用于NP的病理环节。2.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乌头汤缓解NP的分子调控机制,并结合化学特性评价、分子对接模拟、表面等离子共振结果筛选乌头汤缓解NP的关键药效物质。3.采用两种NP动物模型,借助激动剂和拮抗剂从正、反两个方向,验证乌头汤缓解NP关键药效物质的镇痛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乌头汤缓解NP的药效特点及其药理作用探索1.1动物及分组实验动物为雄性ICR小鼠(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组别设置为:假手术组(Sham)、SNL组、SNL-乌头汤低剂量组(3.15g/kg,约为临床日剂量的0.5倍)、SNL-乌头汤中剂量组(6.30g/kg,约为临床日剂量的1倍)、SNL-乌头汤组(12.60g/kg,约为临床日剂量的2倍)。从手术后第一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1天,Sham组及SNL组用等体积的蒸馏水代替。1.2镇痛药效学指标的检测1.2.1机械痛阈值在符合行为学检测的场所,使用不同力度的von Frey纤维丝在实验动物左后肢足底给予机械刺激,每次持续刺激3-4s,采用上-下法检测动物缩足或停止缩足的数值,间隔5分钟,共测3次,利用公式计算机械痛阈值。1.2.2热痛阈值将动物放入有机玻璃盒组成的隔间装置中,隔着玻璃在左后肢足底表面的中部使用红外辐射热源给予温度刺激,为防止动物组织损伤,将功率设置为40 W,切断时间为20 s,间隔5分钟,共测3次,分别记录每次实验动物对热辐射刺激的延迟时间。1.2.3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蛋白表达量的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检测不同组别小鼠L5脊髓背角组织中炎症因子IL-1 β、TNF-α以及趋化因子CCL2、CXCL1的含量。1.3转录组表达谱检测检测组别为Sham组、SNL组和SNL-乌头汤(12.60 g/kg)组,提取并纯化上述组别小鼠脊髓背角组织中的总RNA,按照安捷伦表达谱芯片的说明操作,共检测41174个编码基因。1.4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不同组别差异表达基因的选择标准为①|log2-fold change(FC)|>0.5②P<0.05,将符合标准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R热图包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基于欧氏距离的3.0聚类软件进行聚类分析。1.5“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根据转录组表达谱检测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信息,分别构建“SNL所致NP失衡网络”、“乌头汤-SNL相互作用网络”,采用Navigator软件(Version 2.0.1)进行网络可视化。若基因-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值高于均数则用于下一步分析。网络中基因被定义为节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被定义为边,代表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拓扑重要性的节点被称作hub节点,节点的拓扑特征值包括连接度、节点介度、节点紧密度和K-core值。1.6通路富集分析基于KEGG生物学通路数据库,采用DAVID在线分析工具,对乌头汤发挥镇痛作用的关键候选靶标进行通路富集分析,若信号通路P<0.05,则被视为具有富集显着性。2.乌头汤缓解NP的分子机制挖掘及关键药效物质筛选2.1乌头汤候选靶标谱的获取以及疾病相关基因的收集本课题组前期基于化合物-药物的结构相似性原理,预测了乌头汤所含化学成分的候选靶标谱;从OMIM和Drug bank数据库检索NP相关的基因,去除冗余得到NP疾病相关的基因集。2.2“NP相关基因-乌头汤候选靶标”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获取NP相关基因与乌头汤候选靶标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构建“NP相关基因-乌头汤候选靶标”相互作用网络,网络可视化后计算其中节点的拓扑特征值,所有拓扑特征值的中位数设置为卡值,若节点的所有网络拓扑特征值均大于中位数值,则认为该节点具有拓扑重要性,可视为乌头汤缓解NP的关键网络靶标。2.3通路富集分析见 P2,1.6。2.4分子对接通过ChemDraw软件准备化合物的结构信息,从RCSB蛋白数据库收集靶标的蛋白信息。采用pyMOL插件GetBox Plugin确定分子对接的活性口袋(适用于含有配体的蛋白分析,也适用于没有配体但有文献报道的蛋白),运用分子对接软件Ledock进一步模拟乌头汤镇痛候选活性成分与其靶标蛋白的结合情况。若分子对接数值的绝对值大于5,则认为化合物与相应靶标之间存在强结合。2.5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首先,活化靶标蛋白并通过共价反应将其固定在CM5芯片表面,封闭芯片,平衡体系,对于参考道,仅活化、封闭芯片表面,不固定靶标蛋白。其次,配置校正溶液,使不同浓度的化合物流经芯片表面,若化合物与靶标蛋白有相互作用,则会产生结合解离曲线。最后,通过Langmuir结合模型拟合响应曲线,即可得到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的结合速率常数ka、解离速率常数kd,以及解离平衡常数KD。2.6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检测采用液-质联用的方法,检测健康雄性SD大鼠单次灌胃芍药苷-甘草苷组合或乌头汤后,芍药苷、甘草苷在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根据镇痛药效的预实验确定药物的剂量,其中,乌头汤选择镇痛最佳剂量即15g/kg(相当于4倍临床日用量);芍药苷-甘草苷组合为芍药苷37.3mg/kg+甘草苷15.1mg/kg(4倍临床日用量乌头汤中芍药苷、甘草苷的含量)。根据药代动力学预实验的结果,设置四个检测时间点于实验动物眼内眦取血,分别为给药后5min、30min、120min和360min。3.乌头汤缓解NP关键药效物质的镇痛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验证3.1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180-220g),用于构建两种NP模型,分别是SNL模型、鞘内注射CCR5的天然配体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acrophage Inf lammatory Protein,MIP)诱导的NP模型。为考察关键药效物质组合(Bioactive compounds,BAC)的镇痛作用和分子调控机制,共设置两个实验集。基于SNL模型的实验集共设置10个组别:Sham组、SNL组、SNL-乌头汤组、SNL-BAC(芍药苷+甘草苷)组、SNL-Maraviroc(CCR5 的拮抗剂 MVC)组、SNL-MVC+乌头汤组、SNL-MVC+BAC组、SNL-芍药苷(Paeoniflorin,PAE)组、SNL-甘草苷(Liquiritin,LIQ)组、SNL-普瑞巴林(Pregabalin,PGB)组;基于MIP诱导NP模型的实验集设置4个组别:Sham组、MIP组、MIP+乌头汤组、MIP+BAC组。3.2镇痛药效学指标的检测3.2.1机械痛阈值见 P11,2.1。3.2.2冷痛阈值在符合行为学检测的场所,将动物置于检测装置内,待其处于清醒、安静的状态后,使用20 μ L丙酮刺激左侧后肢的足跖部皮肤。记录30s内动物缩足或舔足的次数,间隔5分钟,共测3次。评分标准为:0分-动物无反应;1分-动物立即缩足但次数少于2次;2分-缩足3次以上;3分-持续性缩足并舔足。3.3乌头汤镇痛关键药效物质的分子机制验证3.3.1乌头汤及其镇痛药效物质对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分别采用Western blot、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员分子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3.3.2乌头汤及其镇痛药效物质对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采用ELISA方法,按照TNF-α、IL-1 β和IL-6试剂盒的说明,分别检测不同组别大鼠血清中上述三种炎症因子的含量。研究结果1.乌头汤的镇痛作用特点1.1 SNL模型的评价与Sham组相比,SNL模型导致动物短期(1-2天)及持续性的(21天)的机械痛阈值降低、对热刺激的延迟时间缩短(均P<0.05);脊髓背角组织中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蛋白表达量增加(均P<0.05)。1.2乌头汤可以有效缓解SNL小鼠的疼痛症状行为学结果表明,SNL小鼠在乌头汤给药后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均显着升高(均P<0.05)。给药后持续至少2小时,其中给药1小时后效果最佳。连续每天给药的情况下,第7天给药后乌头汤镇痛时-效关系与第1天类似,表明动物未对乌头汤产生药物耐受问题。Sham组小鼠在乌头汤给药后,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基线均未改变,提示乌头汤仅改变NP状态下动物的疼痛症状。ELISA结果表明,乌头汤在3.15~12.60 g/kg范围内可有效降低SNL小鼠L5脊髓背角中IL-1 β、TNF-α、CCL2、CXCL1的蛋白表达量。1.3 NP相关基因主要参与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和神经炎症转录组检测结果表明,SNL组与Sham组具有显着性差异,共有567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331个、下调基因236个),包含18个已知NP相关基因(ADCY1、ADRA2A、B4GALT3、BRAF、BTG2、CHRNA4、DYNC1H1、EGFR、GL01、HTR1D、IL1R1、PDGFRA、PDPK1、PGR、PNPLA6、SCN1B、TEK 和 WARS)。“SNL所致NP失衡网络”包含765个节点和4774条边,其中248个hub节点为NP相关基因。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基因主要显着富集在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以及神经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P<0.05)。1.4乌头汤镇痛相关基因主要调控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反应转录组检测结果显示,SNL-乌头汤组与SNL组,共有44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71个为上调基因,271个为下调基因。此外,分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SNL-乌头汤组与SNL组具有显着性差异。根据上述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的“乌头汤镇痛药效相关网络”,由375个节点和3077条边组成。其中,94个关键hub基因为乌头汤发挥镇痛效应的关键基因。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上述关键hub基因主要富集于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P<0.05)。2.乌头汤镇痛关键药效物质及其网络调控机制的研究结果本课题组共鉴定出乌头汤及其所含五味中药水煎液中162种化学成分,用于药物的ADME特性评价。前期共得到乌头汤候选靶标1744个,其中107个是现存镇痛药物的作用靶标。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上述靶标主要参与神经炎症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如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基于“NP相关基因-乌头汤候选靶标”互作网络,筛选出453个hub节点,构建其直接相互作用网络,将其中具有网络拓扑重要性的130个关键hub节点,视为乌头汤的候选镇痛靶标。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上述靶标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富集显着性最高(P=6.30E-31),参与该通路的方药靶标有CCL5、CCR5、GNAI1、SRC、PIK3CA 和 AKT。将乌头汤中41种具有较好口服生物利用度和成药性的化学成分与其对应靶标进行分子对接,以分子对接的绝对值大于5.0作为卡值发现其中8种与其对应靶标具有请结合,其中芍药苷、甘草苷靶标中涉及多个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员分子。进一步分别模拟芍药苷、甘草苷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6个成员分子的结合情况,发现二者与上述6个靶标均呈现强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芍药苷、甘草苷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最上游的CCL5蛋白之间的解离平衡常数(KD)分别为6.667μM、10.85μM,提示芍药苷、甘草苷均与CCL5蛋白具有微摩尔级别的强亲和力。血浆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在体内环境产生的药理效应,单次给药乌头汤(临床四倍等效量)或相当剂量的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后,发现与乌头汤相比,芍药苷-甘草苷组合给药后镇痛关键药效物质芍药苷、甘草苷的血药浓度峰值高、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短,提示组合药物在体内具有更大的暴露量。3.乌头汤镇痛关键药效物质组合的作用特点及其分子机制验证结果3.1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有效缓解SNL大鼠的症状采用SNL模型和MIP诱导NP模型的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可有效升高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冷痛阈值(均P<0.05),且药效与乌头汤全方相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是优于单独给药芍药苷或甘草苷组(均P<0.05)。3.2乌头汤及其关键镇痛药效物质均可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SNL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CCL5的表达明显增强;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显着降低SNL大鼠的CCL5的表达(均P<0.05);而单独给药芍药苷或甘草苷对CCL5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此外,SNL大鼠L5左侧脊髓背角组织中CCL5、CCR5、GNAI1、SRC、PIK3CA和AKT的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升高(均P<0.05),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显着下调其基因表达量(均P<0.05),且芍药苷-甘草苷组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芍药苷或甘草苷(均P<0.05)。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与基因水平的检测结果一致。ELSIA结果表明,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可以减少SNL大鼠血清中TNF-α、IL-1 β和IL-6的蛋白含量(均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可有效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并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量,表明芍药苷和甘草苷是乌头汤发挥镇痛效应的关键药效物质(均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计算机预测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乌头汤缓解NP的分子作用机制并筛选其关键镇痛药效物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SNL模型的药效学实验明确了乌头汤缓解NP的药效,具体表现在乌头汤可有效升高模型动物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显着降低与胶质细胞活化相关的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蛋白表达量;根据转录组表达谱的检测结果,分析NP的发病机制与乌头汤的镇痛机制,发现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和神经炎症是NP疾病进程中的三个关键病理环节,乌头汤的镇痛效应基因主要参与调控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2.预测乌头汤缓解NP的网络调控机制为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CCL5-CCR5-GNAI1-SRC-PIK3CA-AKT)介导的神经炎症,根据机制重要性,芍药苷和甘草苷被筛选为乌头汤缓解NP的关键镇痛药效物质。3.采用经典的SNL模型及鞘内注射MIP诱导的NP大鼠模型,验证了芍药苷-甘草苷组合缓解NP的药效(芍药苷、甘草苷的使用剂量为四倍临床等效剂量乌头汤中的含量),在该剂量条件下芍药苷-甘草苷组合的药效优于单独使用芍药苷或甘草苷。分子机制层面,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可以显着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的表达。综上,本文综合利用转录组表达谱检测、药物靶标预测、网络构建与分析、分子对接、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实验验证等方法,明确了经方乌头汤缓解NP的镇痛药效,揭示了乌头汤的镇痛关键药效物质芍药苷-甘草苷组合通过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炎症发挥缓解NP的分子机制。上述科学发现丰富了治痹经方乌头汤的镇痛科学内涵,同时,为研发药效成分清楚、作用机制明确、源于中药的镇痛组合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于迎春[4](2020)在《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评价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依据系统评价结果为临床应用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川芎清脑颗粒中的“川芎-白芷”药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一)Meta分析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 Fang Data、VIP数据库、CBM七大数据库中有关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2019年11月。依据设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综合筛选,并依据Cochrane评价方法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文献中报道的临床总有效率、头痛程度的VAS评分、N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脑血流速度值、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二)网络药理学研究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数据库以化合物的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类药性和血脑屏障通透性为标准筛选川芎-白芷的化合物,运用BATMAN-TCM对筛选出的化合物可能作用的靶点进行预测,通过GeneCards、OMIM和CTD数据库检索与偏头痛的相关基因。借助Cytoscape3.5.1软件构建药物-靶点网络图,运用STRING平台构建相关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靶点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分析。结果:(一)Meta分析本次研究共纳入17项随机对照研究,共有1865例偏头痛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实验组936例,对照组92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川芎清脑颗粒在提高临床有效率、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川芎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在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VAS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颅脑中动脉、前动脉和后动脉血流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单用川芎清脑颗粒或联合盐酸氟桂利嗪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二)网络药理学研究从川芎-白芷中共筛选得到28个有效成分,作用于偏头痛相关的靶点有29个,关键靶点包括AKT1、TNF、PTGS2、PPARG、NR3C1、ESR1、CAT、CRP、CNR1、F2等。主要靶点参与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炎症反应、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血压的调节、凋亡过程的正向调控、多巴胺分泌负调控、平滑肌收缩的负调节等生物过程。并通过调控对NF-κB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钙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突触、cGMP-PKG信号通路的调节发挥作用。结论:(一)Meta分析使用川芎清脑颗粒或川芎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在治疗偏头痛时,在提高临床有总效率、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方面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川芎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在降低VAS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改善颅脑中动脉、前动脉和后动脉血流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但由于本次系统评价纳入文献质量较低,相关结局指标结果存在异质性较高,研究结果还需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二)网络药理学研究川芎清脑颗粒中的川芎-白芷药对可能通过对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炎症反应、神经递质传递、调节胰岛素分泌、血管功能等调节起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涉及的通路包括NF-κB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cGMP-PKG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突触、cGMP-PKG信号通路等。为今后研究为川芎清脑颗重要组成成分在治疗偏头痛的的药理机制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张纪红[5](2020)在《活血止痛胶囊化学物质组及指纹图谱研究》文中指出活血止痛胶囊是江西百神昌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OTC品种,处方组成为当归、三七、醋乳香、冰片、土鳖虫、煅自然铜。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活血止痛胶囊现行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本品化学成分复杂,化学成分研究仅停留在单一药材化学成分研究水平,尚无活血止痛胶囊化学物质基础系统研究的报道,质量标准简单,不能体现中药多组分整体功效的特点,严重制约了本产品的市场拓展、临床应用以及国际化进程,为此本文对活血止痛胶囊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1)针对组方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运用UPLC-Q/TOF-MS技术对活血止痛胶囊样品及单味药材信息进行采集,共鉴定出113个化学成分,包括40个皂苷类成分、33个三萜类成分、22个苯酞类成分、13个有机酸类成分,并对每一类成分举例总结相应的裂解规律。采用药材基峰色谱图随行对照法对化合物的药材来源进行了归属,全方113个色谱峰中,有42个峰来源于药材三七、38个峰来源于药材当归、33个峰来源于药材醋乳香、1个峰来源于药材土鳖虫,本实验首次明确了活血止痛胶囊化学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及提升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2)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HP-5MS石英毛细管柱(30 m×250μm×0.25μm),程序升温,分流比:5:1,EI源电子能量70e V,质量扫描范围:15~550AMU等方法对样品及单味药材信息进行采集,通过标准质谱库的检索,在活血止痛胶囊中确定并鉴定出其中的69种组分,主要成分为异龙脑(26.52%)、龙脑(25.32%)、藁本内酯(10.61%)、(+)-芮木泪柏烯(6.89%)和3,14,15-三羟孕酮-16-烯-20-酮(5.06%)。并对挥发性成分进行药材归属,通过与各单味药材的GC-MS数据进行比较,有19个成分来源于当归,17个成分来源于醋乳香,2个成分来源于冰片。(3)运用UPLC-Q/TOF-MS技术,对灌胃给予活血止痛胶囊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进行比对和指认,分析其入血成分及其可能的代谢规律。通过比对分析活血止痛胶囊和给药血浆样品的液质数据,在给予活血止痛胶囊的大鼠血浆中共鉴定得到26个吸收原型药物成分。TOF-MS的测得值与理论值比较,精确质量数的误差均小于10 ppm。通过MatabolynxTM软件中的质量亏损过滤技术(MDF),有效的在复杂的生物基质中搜索和筛选代谢产物,通过筛选仅在给药血浆样品中出现的离子信号,最终在大鼠血浆中共鉴定得到21个代谢物,代谢途径主要为:羟基化,异构化,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该方法从活血止痛胶囊原型成分-入血成分-代谢成分的角度,阐明活血止痛胶囊的主要化学物质组和入血的化学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研究基础。(4)基于活血止痛胶囊化学物质组表征和辨识和血中移行成分的研究基础上,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PLC),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100 mm,1.7μm)色谱柱,检测波长203nm,建立活血止痛胶囊指纹图谱,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本),对10个批次的活血止痛胶囊进行相似度评价,10批次相似度结果均大于0.990,共确定13个共有峰,并将其归属到各单味药材中。通过标准品的比对,能够确定其中阿魏酸、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11-羰基-β-乳香酸、藁本内酯和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采用UPLC-Q/TOF-MS对活血止痛胶囊的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其次运用GC-MS技术对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表征和辨识,明确了制剂中化学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采用血清药化方法对活血止痛胶囊主要血中移行成分进行比对和指认,阐明入血物质组基础,为进一步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在化学物质组和入血物质组基础上,建立基于全息化学轮廓活血止痛胶囊质量控制方法,并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多批次活血止痛胶囊进行指纹图谱测定和模式识别研究,建立活血止痛胶囊标准指纹图谱并进行指纹峰指认和归属,为保证其质量稳定均一性及安全有效性奠定基础。
安帅[6](2020)在《茯苓丸加减方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关节液MMp-3、MMp-13、TIMp-1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茯苓丸加减方对日本大耳白兔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模型的软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及关节液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13及其抑制剂TIMp-1表达水平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KOA的病变过程的学习和认识,进而对茯苓丸加减方治疗KOA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为临床上KOA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将28只日本大耳白兔称重且统一编号后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茯苓丸加减方组(即实验组)和双氯芬酸钠组(即对照组)四组,每组7只,其中正常组不做处理,其余三组的21只日本大耳白兔均取左后膝关节参照改良Hulth法进行手术造模,造模两周后各组随机抽取一只日本大耳白兔评估造模情况,评估显示手术造模成功后,严格依照实验设计进行药物干预治疗。正常组与模型组每只予蒸馏水5ml/d灌胃;茯苓丸加减方组每只给予生药量为10.22g的常规煎服汤剂5ml/d灌胃;双氯芬酸钠组每只予10.4mg双氯芬酸钠溶于5ml/d蒸馏水中灌胃;对各组的日本大耳白兔进行连续灌胃给药4周,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各组的日本大耳白兔的行为学变化,对手术局部进行观察并记录,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4周的干预治疗结束后给予各组日本大耳白兔空气栓塞处死,运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借助光镜对滑膜软骨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抽取日本大耳白兔的膝关节液并对其中的MMp-3、MMp-13、及TIMp-1的水平进行ELISA法检测。结果:1.观察日本大耳白兔的膝关节软骨组织并进行评分发现:模型组的OARSI评分高于正常组,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茯苓丸加减方组和双氯芬酸钠组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茯苓丸加减方组的和双氯芬酸钠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2.模型组、茯苓丸加减方组和双氯芬酸钠组的日本大耳白兔膝关节液中MMp-3、MMp-13和TIMp-1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茯苓丸加减方组和双氯芬酸钠组的日本大耳白兔膝关节液中MMp-3、MMp-13和TIMp-1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茯苓丸加减方组日本大耳白兔膝关节液中MMp-3、MMp-13和TIMp-1水平略低于双氯芬酸钠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的MMp-3/TIMp-1和MMp-13/TIMp-1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实验应用改良Hulth法制备日本大耳白兔的膝KOA模型的方法可取;2.茯苓丸加减方可以显着的降低日本大耳白兔KOA模型的关节液中的MMp-3、MMp-13和TIMp-1的含量,从而对日本大耳白兔KOA模型起到治疗作用,此三种指标水平的降低可能是茯苓丸加减方治疗KOA的机理之一。。3.大体观察评分结果提示茯苓丸加减方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日本大耳白兔KOA的诸多症状表现,对关节软骨有保护作用。
郝闻致[7](2020)在《基于结肠NLRP3-ASC-CASPASE-1炎性信号探究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行为异常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微生物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普遍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中,充足的证据表明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根据其群落的多样性特定分布于人体各个部分。肠道菌群占据人体微生物的主要部分,与宿主共生共存,从新生儿时期的初始定植到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特异性分化,肠道菌群与宿主都处于动态平衡和谐的关系中,帮助宿主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强化肠上皮屏障、增强消化代谢、促进营养吸收、指导宿主免疫系统成熟以及正常功能运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对于人体行为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大量的临床报道与实验研究都证实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包括抑郁与焦虑在内的行为异常。中草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代表,因其对疾病的显着治疗效果以及对人类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贡献而受到高度赞赏。中草药与肠道菌群存在互作作用,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通过与中草药组分的复杂相互作用在中草药药物疗法中起关键作用。中草药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从而改善其功能障碍以及相关的病理状况。逍遥散出自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包含柴胡,当归,生姜,白芍,茯苓,白术,薄荷,甘草8味中药,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功效。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经典方剂逍遥散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逍遥散对于小鼠抑郁样行为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但是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特别是肠道菌群是否参与逍遥散对于抑郁样行为的改善机制有待研究。因此,探究逍遥散是否通过肠道菌群从而改善精神类疾病的行为异常,可以为其提供药理学依据。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逍遥散对于抗生素氨苄西林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异常行为的调节作用,并且对结肠NLRP3-ASC-CASCASE-1信号通路进行研究,探索菌群失调情况下结肠NLRP3-ASC-CASCASE-1信号通路的变化以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为逍遥散改善行为异常的生物学基础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果:(1)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的建立以及行为学评价。方法:采用抗生素氨苄西林干预的方式建立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将健康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益生菌组,除正常组外,均于造模第1天早上9点开始灌服氨苄西林溶液,给药量为100 mg/kg,灌胃容积为0.1 ml/10 g体重,连续两周,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逍遥散组灌服逍遥散悬液;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等量无菌水;益生菌组灌服益生菌溶液。每日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状态并称量体重;于实验第0天与14天进行小鼠旷场实验,于实验第14天进行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和悬尾实验;于实验第15天盲肠无菌取粪便样本进行16S微生物多态性分析。结果:(1)各组小鼠一般状态结果:实验前1天,各组小鼠精神状态均良好,皮毛光泽、动作灵活、粪便呈球状、干湿适中。实验第14天,模型组小鼠精神状态较差,毛发凌乱、活动减少、粪便变软、不成球状。逍遥散组与益生菌组小鼠精神状态尚可,毛发较整齐而且未见枯黄,动作灵敏、粪便未见异常。正常组于实验前相比无变化。(2)各组小鼠体重结果显示:造模第7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逍遥散组、益生菌组体重较为下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组与益生菌组体重整体大于模型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小鼠旷场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前1天,各组小鼠在旷场实验中五分钟运动总距离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运动总距离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组与益生菌组运动总距离则显着高于模型组(P<0.001)。热图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旷场中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外周区域,较少穿越中央区,运动探索欲望较低,静止不动时间明显增长。而逍遥散组与益生菌组小鼠活动范围较广,运动区域包括中央区,探索欲望较高,静止不动时间较模型组明显降低。(4)各组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5分钟内开放臂运动的距离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开放臂的运动距离则显着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图结果也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封闭臂。(5)各组小鼠悬尾实验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悬尾实验中最后四分钟的不动时间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开放臂的不动时间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各组小鼠粪便16S微生物多态性分析显示:造模第14天,通过菌群的多样性分析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在种属水平上,模型组小鼠肠道微生物相较与正常组降低,逍遥散与益生菌组肠道微生物则较模型组增加。PCA主成分分析也显示模型组相较于正常组、逍遥散组以及益生菌组有明显的差异。各组小鼠族水平的相对丰度具体也有差异。(2)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结肠炎性病理变化和菌群失调代谢物变化以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方法:HE染色法观察结肠炎症病理,ELISA法测定血清、结肠组织以及粪便中内毒素LPS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β水平。结果:(1)各组小鼠HE染色结肠的病理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通过HE染色技术分析,正常组结肠组织肠壁结构完整,形态正常。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浸润病理改变,包括结肠肠壁变薄,排列无序,空泡变性。逍遥散组与益生菌组则有不同程度的好转。(2)各组小鼠粪便,结肠匀浆液以及血清中的内毒素LPS表达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粪便、结肠匀浆液以及血清中的内毒素LP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粪便:P<0.001;结肠匀浆液:P<0.01;血清:P<0.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粪便、结肠匀浆液以及血清中内毒素LPS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粪便:P<0.001;结肠匀浆液:P<0.05;血清:P<0.01)。(3)菌群失调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m 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相对蛋白含量。结果:(1)各组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m RNA表达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模型组小鼠结肠NLRP3基因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NLRP3基因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ASC基因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ASC基因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CASPASE-1基因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CASPASE-1基因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2)各组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NLRP3的平均光密度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NLRP3平均光密度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ASC的平均光密度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ASC的平均光密度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CASPASE-1的平均光密度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CASPASE-1的平均光密度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各组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NLRP3的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NLRP3的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ASC的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ASC的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CASPASE-1的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CASPASE-1的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4)逍遥散含药血清对于LPS诱导的NCM460内毒素损伤模型以及NLRP3炎性小体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诱导内毒素损伤模型组(简称LPS模型组)、LPS+NLRP3敲除组、LPS+低剂量逍遥散含药血清组(简称低剂量血清组)、LPS+中剂量逍遥散含药血清组(简称中剂量血清组)、LPS+高剂量逍遥散含药血清组(简称高剂量血清组)。采用LPS(1 mg/L)的方法刺激细胞来模拟菌群失调造成的内毒素损伤模型。低、中、高剂量逍遥散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ELISA测定细胞培养液中IL-1β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状态,采用WB检测各组细胞NLRP3炎性小体表达情况。结果:(1)细胞活力检测结果显示:LPS模型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2)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细胞培养液中IL-1β水平较正常组而言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PS+NLRP3敲除组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水平均低于模型组,按照低中高逐渐降低,其中中剂量含药血清与高剂量含药血清效果最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细胞HE染色结果显示:LPS模型组细胞出现明显的胞浆量多,胞体破烂,结构模糊,胞核溶解、固缩的现象。逍遥散含药血清给药组则见不同程度的改善。(4)各组细胞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细胞NLRP3蛋白的表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含药血清组与NLRP3敲除组NLRP3蛋白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模型组细胞ASC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含药血清组与NLRP3敲除组ASC蛋白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模型组细胞CASPASE-1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含药血清组与NLRP3敲除组CASPASE-1蛋白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结论:(1)逍遥散可以改善抗生素氨苄西林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以及焦虑样行为。(2)抗生素氨苄西林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抑郁样行为与肠道菌群失衡,菌群代谢物内毒素增多有关。(3)菌群代谢物内毒素增多可以诱导NLRP3/ASC/CASPASE-1通路过度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炎性因子IL-1β。(4)逍遥散改善小鼠行为学异常的机制可能是与其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减少内毒素损伤、抑制NLRP3/ASC/CASPASE-1通路、减少细胞炎性因子IL-1β释放有关。
曹嘉莹[8](2019)在《常用中成药的规范化管理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整合现有的常用中成药的相关药品信息,归纳整理,建立常用中成药信息数据库。为药房精细化管理,临床用药提供一定参照依据,促使药品管理规范化,促进药品合理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目前中成药临床应用相关情况进行梳理。对187种常用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的信息加以梳理,覆盖大部分临床常用中成药。选择运用Excel软件数据录入,以统计表的形式将常用中成药的说明书等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信息收集、录入、统计等工作,获得187种中成药的说明书信息。剂型方面,胶囊剂、片剂、颗粒剂为常用剂型;组方方面,各中成药不尽相同,有组成复杂药味数较多的,也有成份单一的,其中甘草运用较广;功效主治方面,多以活血、止痛、清热为主,且有68.45%按脏腑辨证论治;用法方面,以口服给药为主,占72.23%;不良反应、禁忌症方面,尚不明确/空白的达66%和53.47%。除此之外,对药物相互作用,温湿度管理,有毒成份等信息进行了整理汇总。结论:1、目前有一定比例的中成药在不良反应、用药禁忌、药物互相作用等方面研究尚不够深入,应进一步继续相关研究,及时规范药品说明书。2、相关中成药在临床应用时,医师和药师应更好发挥专业作用,根据药品说明书和临床需要合理使用,并关注患者用药情况。3、尽早开发专业性、应用性信息化的配药软件,以提升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成药的科学服务。
杨灵森[9](2019)在《加味桃红四物汤靶向AQP-1改善股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探讨加味桃红四五汤靶向调控AQP-1改善股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疗效及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研究:选取50只雄性SD大鼠,依次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药物组、中剂量药物组及高剂量药物组。应用砝码打击造模法建立大鼠股骨干骨折伴软组织肿胀模型并做超声鉴定,比较服用加味桃红四物汤后对大鼠股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影响及对大鼠骨骼肌含水量、组织形态学、AQP1及AQP-1m RNA表达的影响。临床研究:选取本院符合条件的5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加味桃红四物汤组)及对照组(迈之灵片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腿肿胀度、大腿周径肿胀值、VAS疼痛评分及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研究:三组药物组在灌胃3天后骨骼肌含水量测定结果明显低于模型组对照组,其中高剂量药物组骨骼肌含水量最低,接近空白对照组。三组药物组在灌胃3天后肌肉组织AQP-1的表达及AQP-1m 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其中高剂量药物组肌肉组织AQP-1的表达及AQP-1m RNA的表达最高。临床研究:加味桃红四物汤组治疗前后大腿肿胀度、大腿周径肿胀值、VAS疼痛评分改善效果变化高于迈之灵片组且有更高的总有效率,对比结果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缓解软组织肿胀及镇痛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加味桃红四物汤中药汤剂对改善股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有明显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靶向提高骨骼肌组织中AQP-1的表达来实现的。
滕钱磊[10](2019)在《马黄酊治疗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马黄酊治疗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临床疗效;构建大鼠软组织损伤模型,观察马黄酊对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条件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马黄酊组、酒精组及常规换药组。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实验研究:将6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马黄酊组、酒精组。建立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模型并超声鉴定,比较马黄酊在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模型对中大鼠骨骼肌含水量、组织形态学、AQP-1m RNA和AQP-3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马黄酊组从术前肿胀度、住院天数、术后踝-跟-踝周长差对比结果来看,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酒精组和常规换药组;实验研究:马黄酊组在3d、5d、7d时骨骼肌含水量测定结果明显低于酒精组与模型组,马黄酊组在3d、5d、7d时AQP-1m RNA、AQP-3m RNA的表达明显高于酒精组与模型组。结论:马黄酊湿敷促进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消退有明显疗效;其机制是通过提高骨骼肌组织AQP-1m RNA、AQP-3m RNA表达,降低肿胀。
二、复方止痛胶囊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止痛胶囊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止痛系列药物在骨伤科领域应用现状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筛选 |
1.2.1 文献纳入标准 |
1.2.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数据提取 |
2 结 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2.3 活血止痛系列药物治疗的疾病类型 |
2.4 活血止痛系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3 讨 论 |
(2)祛风止痛胶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成分—靶点网络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药物指纹图谱建立及其主要成分揭示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 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分析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3 基于 TLR4/NF-κB 信号通路探讨其机制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中医药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在组合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引言 |
课题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乌头汤缓解NP的药效及其药理作用探索 |
1. 材料 |
1.1 数据库 |
1.2 软件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
1.5 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SNL模型的构建 |
2.3 乌头汤镇痛药效学指标的检测 |
2.4 转录组表达谱样本的制备及检测方法 |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2.6 “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2.7 通路富集分析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SNL模型显着降低小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 |
3.2 乌头汤可显着改善NP小鼠的疼痛症状 |
3.3 NP发病相关的基因主要调控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和神经炎症 |
3.4 乌头汤镇痛效应基因显着富集于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 |
4. 讨论 |
4.1 NP的关键病理环节包括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以及神经炎症 |
4.2 乌头汤可有效缓解NP的症状 |
4.3 乌头汤的镇痛作用与抑制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有关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乌头汤缓解NP的分子机制挖掘及关键药效物质筛选 |
1. 材料 |
1.1 数据库 |
1.2 软件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
1.5 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乌头汤候选靶标谱的收集 |
2.2 “NP相关基因-乌头汤候选靶标”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2.3 重要网络节点的通路富集分析 |
2.4 分子对接模拟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的结合情况 |
2.5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检测化合物与蛋白的结合情况 |
2.6 药代动力学检测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乌头汤的镇痛候选靶标显着富集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 |
3.2 乌头汤的镇痛关键药效物质筛选 |
4. 讨论 |
4.1 趋化因子信号轴可介导神经炎症 |
4.2 芍药苷和甘草苷具有镇痛作用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乌头汤镇痛关键药效物质的作用特点及其分子机制的验证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动物与分组 |
2.2 NP模型构建 |
2.3 疼痛评价方法 |
2.4 取材及组织处理方法 |
2.5 动物组织冰冻切片 |
2.6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GFAP、NeuN及CCL5的表达 |
2.7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员分子的基因表达水平 |
2.8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员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 |
2.9 ELISA方法检测炎症因子的含量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有效缓解SNL大鼠的疼痛症状 |
3.2 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有效降低SNL大鼠L5脊髓背角组织中GFAP以及CCL5的表达 |
3.3 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显着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表达 |
4. 讨论 |
4.1 CCL5和CCR5与NP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 |
4.2 芍药苷-甘草苷组合有望成为新的镇痛组合药物 |
5.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一、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二、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
三、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四、本课题的拓展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4)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偏头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偏头痛的流行资料 |
1.2 偏头痛的病因及诱因 |
1.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
1.4 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
1.5 偏头痛的治疗 |
2 偏头痛的中医学研究 |
2.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2.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
2.3 偏头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
第二部分 循证部分(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Meta分析) |
1.研究方案及目的 |
2.资料获取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部分 川芎清脑颗粒中“川芎-白芷”药对治疗偏头痛网络药理学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常用中药复方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求学经历 |
攻读学位期间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5)活血止痛胶囊化学物质组及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UPLC-Q/TOF-MS的活血止痛胶囊化学物质组表征和辨识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质谱条件 |
2.5 数据库的建立 |
2.6 实验结果 |
2.7 主要化合物鉴定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活血止痛胶囊挥发性化学成分GC-MS表征和辨识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活血止痛胶囊及单味药材挥发油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2.3 质谱条件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活血止痛胶囊血中移行成分的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活血止痛胶囊溶液的制备 |
2.2 动物实验 |
2.3 样品处理 |
2.4 仪器条件 |
2.5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活血止痛胶囊及其生物样品分析 |
3.2 活血止痛胶囊血中移行成分分析鉴定 |
3.3 血浆样品中原型成分分析 |
3.4 血浆代谢物鉴定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活血止痛胶囊指纹图谱的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1 柱温的考察 |
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3 色谱条件的确定 |
4 方法学考察 |
4.1 精密度试验 |
4.2 重复性试验 |
4.3 稳定性试验 |
5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技术参数 |
5.1 指纹图谱的建立 |
5.2 相似度评价 |
5.3 共有峰的归属和指认 |
6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活血止痛胶囊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茯苓丸加减方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关节液MMp-3、MMp-13、TIMp-1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基于结肠NLRP3-ASC-CASPASE-1炎性信号探究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行为异常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肠道菌群、抗生素与行为异常的综述 |
文献综述二:NLRP3炎性小体在精神疾病中的研究概述 |
文献综述三:逍遥散抗抑郁与抗焦虑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复制以及逍遥散对模型行为学的作用评价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逍遥散对于肠道菌群种类以及菌群代谢物的影响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逍遥散对模型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 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逍遥散含药血清调控LPS诱导的内毒素损伤细胞模型NLRP3 炎性小体的实验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常用中成药的规范化管理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方法 |
1.1 文献查阅 |
1.2 数据录入 |
1.3 数据整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1.1 剂型情况 |
2.1.2 组方成份 |
2.1.3 功能主治 |
2.1.4 药物用法 |
2.1.5 不良反应 |
2.1.6 禁忌症 |
2.1.7 注意事项 |
2.1.8 药物互相作用 |
2.1.9 药品储存 |
2.2 含毒性饮片的中成药 |
2.3 含有毒饮片的中成药 |
3.讨论 |
3.1 中成药的安全性研究 |
3.1.1 中药本身的毒性 |
3.1.2 中药炮制对中成药质量的影响 |
3.1.3 不同产地中药的质量差异 |
3.1.4 中成药制备存在的差异 |
3.1.5 中成药说明书的作用 |
3.2 与临床应用相关的研究 |
3.2.1 中成药临床应用缺乏中医理论指导 |
3.2.2 与西药联用的相关药学研究欠缺 |
3.2.3 超说明书使用和滥用 |
3.3 展望 |
3.3.1 规范中成药说明书 |
3.3.2 加强药师对中成药使用的干预 |
4.结果评价及存在问题 |
4.1 结果评价 |
4.1.1 中成药的规范化管理 |
4.1.2 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 |
4.2 存在问题及今后思路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成药合理使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加味桃红四物汤靶向AQP-1改善股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加味桃红四物汤改善股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临床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中断标准 |
三、临床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疗效评价 |
四、统计学处理 |
五、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左右侧患肢)比较 |
(二)两组患者骨折分型(AO-OTA分型)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后大腿肿胀度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腿周径肿胀值(cm)比较 |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 |
加味桃红四物汤靶向调控AQP-1改善大鼠股骨干骨折伴软组织肿胀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药物制备与用量计算 |
(三)实验仪器、耗材 |
(四)实验制剂 |
三、实验方法 |
(一)实验分组 |
(二)造模与鉴定 |
(三)分组处理 |
(四)骨骼肌含水量测定方法 |
(五)组织形态学观察 |
(六)Western Blot法检测肌肉组织中AQP-1 表达 |
(七)RT-PCR法检测肌肉组织中AQP-1m RNA表达 |
四、统计学处理 |
五、实验结果 |
(一)各组实验大鼠骨骼肌含水量检测结果比较 |
(二)组织形态学观察比较 |
(三)加味桃红四物汤对大鼠肌肉组织AQP1表达的影响 |
(四)加味桃红四物汤对大鼠肌肉组织AQP1-m RNA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一、祖国传统医学对软组织损伤肿胀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软组组损伤肿胀的认识 |
三、水通道蛋白(AQPs)及水通道蛋白-1(AQP-1)的研究进展 |
四、加味桃红四物汤的组成及其方解 |
五、结果分析 |
(一)加味桃红四物汤缓解股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研究结果分析 |
(二)加味桃红四物汤缓解大鼠股骨干骨折后软组织肿胀的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祖国传统医学治疗软组织损伤肿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马黄酊治疗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马黄酊湿敷修复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临床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中断标准 |
三、临床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处理 |
五、研究结果 |
(一)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左右足比较 |
(二)三组患者骨折分型(Sanders分型)比较 |
(三)三组患者术前肿胀情况、住院天数比较 |
(四)三组患者踝-跟-踝周长差(cm)比较 |
马黄酊修复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材料 |
(一)实验药物 |
(二)实验动物 |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
三、实验方法 |
(一)实验分组 |
(二)实验造模 |
(三)给药方法 |
(四)观察指标和测定方法 |
四、统计学处理 |
五、实验结果 |
(一)骨骼肌含水量检测结果比较 |
(二)组织形态学观察比较 |
(三)荧光定量PCR检测AQP-1m RNA、AQP-3m RNA表达 |
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急性软组组损伤肿胀的认识 |
三、马黄酊组成与作用机理 |
四、结果分析 |
(一)马黄酊湿敷修复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研究结果分析 |
(二)马黄酊修复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复方止痛胶囊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止痛系列药物在骨伤科领域应用现状的文献研究[J]. 关英杰,杨思红,白雪,陈薇. 中医正骨, 2021(10)
- [2]祛风止痛胶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成分—靶点网络及机制研究[D]. 廖禹程.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3]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探索[D]. 郭秋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D]. 于迎春.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活血止痛胶囊化学物质组及指纹图谱研究[D]. 张纪红.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茯苓丸加减方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关节液MMp-3、MMp-13、TIMp-1水平的影响[D]. 安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结肠NLRP3-ASC-CASPASE-1炎性信号探究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行为异常的调节作用[D]. 郝闻致. 暨南大学, 2020(03)
- [8]常用中成药的规范化管理和应用研究[D]. 曹嘉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加味桃红四物汤靶向AQP-1改善股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杨灵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马黄酊治疗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滕钱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