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J3-2绞盘机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叶永生[1](1967)在《MJ3-2绞盘机简介》文中认为 MJ3-2绞盘机是在MJ-3绞盘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 MJ-3绞盘机是供第二索系(即循环牵引式索系)驱动用的双轴驱动摩擦绞盘机。其工作机构为双轴驱动的槽式摩擦卷筒,筒
郑生淮[2](2018)在《轻型集材绞盘机摩擦卷筒结构优化设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林业政策的调整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加强,森林采伐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采伐对象由过去的以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为主转变为以人工林为主,同时采伐的大径木减少、小径木居多,轻型集材绞盘机慢慢取代了以往的大、中型集材绞盘机。轻型集材绞盘机是依靠摩擦卷筒与钢索产生的摩擦力牵引钢索运行,以往摩擦卷筒采用结构钢作为材料,摩擦系数低、结构笨重。如何提高林业集材绞盘机摩擦卷筒产生的摩擦牵引力和减轻其重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选用不同的材料作为摩擦卷筒的制作材料,可以改变摩擦卷筒与钢索产生的牵引力和自身重量;优化摩擦卷筒形状、尺寸可以减轻摩擦卷筒的重量。因此,对摩擦卷筒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是提高绞盘机集材作业效率和减轻设备重量的一项最重要内容。本文以轻型集材绞盘机摩擦卷筒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结构钢、丁晴橡胶和MC尼龙三种不同的摩擦卷筒材料进行摩擦磨损试验,根据试验分析结果计算其使用寿命,并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强度和刚度的验证,选出较优的组合材料摩擦卷筒;然后,通过有限元拓扑优化和尺寸优化,对摩擦卷筒进行了结构上的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针对“多功能轻型集材绞盘机系统开发”项目所设计的轻型集材绞盘机,对轻型绞盘机所需的摩擦牵引力进行了理论计算与分析;通过分析影响摩擦卷筒摩擦牵引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选择合适的摩擦副及对结构进行改进是提高摩擦卷筒牵引力的主要途径。通过MMS-2A微机控制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丁晴橡胶、MC尼龙、结构钢三种材料的摩擦卷筒模型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和分析,得出丁晴橡胶、MC尼龙、结构钢作为摩擦卷筒的材料其使用寿命分别为1.5年、3.5年、16年;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材料特点及摩擦卷筒使用要求,选择橡胶+结构钢、橡胶+尼龙和结构钢+尼龙三种不同组合材料的摩擦卷筒,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强度和刚度验算,最终得出摩擦卷筒结构材料的最佳组合方案是:丁晴橡胶(轮缘)+结构钢或结构钢(轮缘)+MC尼龙,为摩擦卷筒在材料上的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应用有限元拓扑优化,对丁晴橡胶(轮缘)+结构钢摩擦卷筒轮毅部分进行结构上的设计,优化结果为轮辐结构,重量减轻了 49.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优化结构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表明优化结果满足性能要求,可为便捷式绞盘机摩擦卷筒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潘明旭[3](2012)在《东北人工林小型集材拖拉机绞盘机的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天保工程的施行,原有粗犷式的大范围集材开始被灵活型的小范围集材逐渐取代,林用集材拖拉机的需求开始由大中型转向中小型,导致市场上林业小型集材拖拉机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我国目前对小型集材拖拉机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不足,现有的集材拖拉机设备陈旧,所装载的小型集材绞盘机没有过载保护和排绳功能,导致整机故障率高。并且由于缺乏对小型集材拖拉机集材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导致对集材作业的工作效率和整机的性能缺乏科学的认识,现有的小型集材拖拉机已经难以满足目前林用集材机械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的要求。因此,本文从小型集材拖拉机设计和集材实验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设计理论研究方面,首先结合东北人工林区集材作业的特点对小型轮式拖拉机集材时的相关力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整机的主要参数,使整机能够良好满足集材作业需求。然后对小型集材绞盘机传统部件进行了设计,为了缩短研发周期,增加设计参数的科学性,应用内点罚函数理论,使用matlab进行零件参数的优化选择,再通过科学的机械设计计算得到小型绞盘机及相关部件最终的尺寸参数,使用Solidworks、 AUTOCAD软件绘制出零件图、装配图,并使用Simulation进行有限元安全性校核。最后,通过对扭力限制器和压绳辊的设计,使绞盘机具有过载保护和排绳功能。上述设计理论的研究将我国传统的小型集材拖拉机设计理论进行了合理的深化与创新,得到了小型集材拖拉机系统的设计流程,为今后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集材实验研究方面,为了使集材功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加科学,结论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首先对集材实测数据进行了主成份分析和回归分析,科学的解释了集材功率变化的原因,得到了提高集材功率的方法。接着对绞盘机钢丝绳牵引力作用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得到了钢丝绳冲击力的影响因素和理论值,结合实际值加以分析得到了所建模型的适用范围。然后对实测曲线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集材过程中钢丝绳牵引力的影响因素,并且验证了过载保护器的工作效果。最后,对整机集材通过性指标进行了分析、验证;通过对卷筒钢丝绳的缠绕情况进行分析,证明了压绳器能起到排绳的功能;通过对建立的整机通过性模型能进行了计算与实验,得到不同环境下整机与木材通过障碍物的能力。上述对小型集材拖拉机实验的研究,为小型集材拖拉机的设计研发、测试提供参考。改善了小型集材拖拉机不能很好的满足作业需求,安全性较差的问题。同时,指导集材作业设计,使小型集材拖拉机集材能力更充分的发挥。综上所述,本文整个研究过程为我国小型集材拖拉机设计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先进的、系统的设计方法,实现了小型集材绞盘机的新功能,完善了我国小型集材拖拉机设计与应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
刘洁[4](2015)在《林间集材运输机与自救系统的设计与仿真》文中指出木材是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森林总量及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林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抚育采伐作为科学营林的关键措施,其机械化程度对林业生产的全局发展至关重要。而抚育采伐作业中,集材运输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70%之多,因此集材运输的机械化程度就成为影响抚育采伐进度的关键因素。我国林区路面崎岖不平,抚育采伐作业又有着采伐量小、作业范围分散的特点,因此提出了能够在林间机动灵活、稳定安全作业的设备——小型集材运输机以及辅助其实现遇险自救工作的自救系统的设计。本文通过对我国林间抚育采伐作业环境特点及集材运输方式现状的分析与研究,结合现有的林间集材运输设备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确定了适合我国林区抚育采伐作业集材运输工作的设备主体结构类型为小型履带式结构,其自救系统选用绞盘机自救结构。在此基础之上,对林间集材运输机与自救系统的合理化总体结构与布局进行了确定,并对其各自的主要参数进行设定。针对小型林间集材运输机在人烟稀少、地形复杂的林间作业容易发生翻车、陷机等危险事故且难以获得外援的问题,对其自救绞盘机从利用系统动力驱动与手动驱动两个方面进行结构设计,使操作者在集材运输机遭遇危险事故时,快速、安全地实现车体自救成为可能。借助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关键零部件进行静、动态分析,通过静态研究,得出关键零部件的应力、应变云图和安全系数云图,以校核关键零部件的强度与刚度;动态研究主要是通过模态分析,获得关键零部件的低阶固有频率和振型,研究其振动稳定性及局部动态响应,从而分析其薄弱环节及相应解决方案。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林间集材运输机与自救系统进行实体建模、装配,通过干涉检测模块检验林间集材运输机三维模型装配过程中是否存在干涉现象,以便于及时改正;通过常见事故中林间集材运输机自救过程的力学分析,对林间集材运输机自救系统的结构做出进一步完善;通过Solidworks软件的运动仿真模块对林间集材运输机及其自救系统进行运动仿真分析。
白帆,白胜文,肖冰,王琦,周大元,张丽平[5](2013)在《我国木材生产机械的发展(二)——集材机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集材机械设备的主要种类及其发展,分析了这类机械的特点及适用场合。
杨德岭[6](2013)在《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优选与作业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伐区作业是木材生产的首要阶段,其作业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木材生产的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而集材作业是伐区作业各工序中劳动消耗最大、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工序。可以说集材作业是木材生产最关键工序之一。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视和国有森工企业木材产量的下降,传统的大型集材拖拉机(如J-50、J-80)已不适用于当今作业地点分散、坡度大、林木稀疏、公顷集材量和单株立木出材量均较低的林区作业条件,同时畜力集材与林区生产实际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因此,急需探索新型的更适合林区生产实际的灵活、环保的多功能集材机械。本文致力于研究这样一种适合林区生产实际且对林区生态环境破坏小的高效低耗的生态型多功能集材机。这种集材机集木材绞集、装卸、清障和修简易路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外形尺寸小,转弯灵活,爬坡能力强等特点,不用修建集材道,可在林间穿行,能很好的保护幼树,对地表土壤破坏小,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在非集材作业期还可用于采伐迹地的清理、整地、营林等多项作业,真正实现一机多用。首先,本文介绍了集材机械的发展,阐述了传统集材机存在的问题,对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关键参数作了分类概述,确定了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选择原则。依据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森林工业综合统计资料汇编,并结合东北林区实际调查情况,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关键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所选取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组合,并制定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其次,按照优选的关键参数进行改装样机的选型及多功能作业装置的设计加工及安装。包括原木抓具、绞盘机和搭载板的设计加工及安装。然后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装车和集材两种工况进行仿真,分析出这两种工况最易发生倾翻的临界角度,同时完成倾翻报警装置的设计及编程。在动力学分析过程中,发现如果对原有的集材装置添加阻尼和铰接,有减小集材作业中侧翻的可能。随后在吉林森工集团临江林业局大西林场进行的集材、装车以及清障作业等试验。对多功能集材机集材作业成本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多功能集材机集材作业对土壤紧实度、对土壤呼吸、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对保留木的损伤情况。最后,把各项实测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与以前研究的小型履带式集材机、小型轮式集材机以及传统的J-50集材机进行对比,针对于试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关键参数选取的基本数据,然后依据理论模型计算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关键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所选取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本文所研究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的最佳组合。(2)确定了木材抓具、绞盘机、搭载板的结构参数及性能参数,完成了木材抓具、绞盘机、搭载板的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并对液压系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3)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装车作业和集材作业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出装车作业前倾危险角度为21。,集材作业侧倾危险角度为19.5。。并完成了倾翻报警装置的硬件设计及编程。(4)通过对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生产试验,定量分析了集材装载机的集材与装车效率和集材与装车生产率。平均集材效率与装车效率分别为7m3.h-1和16.45m3·h-1,集材生产率与装车生产率分别为29.62m3/台班和56.2m3/台班。本次试验的数据表明所研究的多功能集材机能够较好地适应东北林区复杂多变的木材生产作业条件,集材与装车生产率较高,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呼吸影响不是很严重,且对保留木损伤率较低,能够满足林区作业要求并能够较好的保护森林环境。(5)把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小型轮式和履带集材机以及传统的J-50集材机进行了集材作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小型轮式和履带集材机的集材效率均随集材距离和集材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趟载量的增加,集材效率的变化不明显;与J-50集材拖拉机相比,多功能集材机在集材地点分散、待集木材少、趟载量较小的情况下,更适合当前东北林区集材作业,对保留木损伤更小,能够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6)针对集材装置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和仿真,并进行对比。把原来设计的集材装置与车体刚性连接改为铰接,从扭矩对比图来看,铰接方式的扭矩T2明显比刚性连接方式的扭矩T1增大变缓,改进后的铰接方式,使发生滑移危险的几率减少18.5%,使发生侧倾危险的几率减少19.2%。
韩育林[7](2019)在《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水耗、能耗、温室气体排放及可持续生产路径分析》文中认为作为最大的纸张生产国,资源密集型的造纸工业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实际的统计仅考虑了工艺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忽略了产业链上下游包括农林业、能源供给部门、化学品工业、运输业以及其他配套公用工程的额外贡献,低估了纸产品的实际环境影响,无法实现整个造纸产业链的资源优化。本文将生命周期的思想应用于中国造纸工业,以水耗、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作为评价指标,对造纸工业的主要纸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提出资源优化和节能减排方案。由于同一产品存在多条生产路径,每条路径下各类指标的比较存在冲突,因此本文利用多准则决策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整合,选择出最可持续的造纸路径和原材料,促进造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814家造纸企业生产情况的统计,研究确定了8种纸产品的生命周期边界和路径,边界内包括以下阶段:植物种植、能源供给、原材料收集、化学品生产、制浆造纸工艺和运输。本文分析并量化了边界内水耗、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阶段性贡献,根据产业链中的物料平衡计算出各类纸种在基于不同原材料的生产路径下和平均的环境指标。结合2015年造纸工业的生产情况,本文得到2015年每生产1吨纸张,平均需要消耗33.2吨水和20.9 GJ能量,排放2.6吨的当量CO2。生活用纸的各类指标最高,分别为72.2吨水、38.2 GJ能量和4.6吨的当量CO2。虽然生活用纸的生命周期水耗最高,但价值水耗相对较低。除此以外,根据中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中的整体减排目标,本文估算出对应于造纸工业以及造纸产业链的减排责任,预测出在不同情境下的排放量,在较为理想的生产情境下,造纸工业还需承担58.64万公顷的人工林种植面积以增加碳汇,约占现有人工林面积的0.85%。对于某条造纸路径,多个评价指标一般无法实现全部最优,无法决策出相对最优的路径。因此研究利用两种多准则决策方法(ISWM和TOPSIS)对各纸种在不同路径下的生命周期水耗、能耗、温室气体排放和内部成本进行整合,实现了不同路径的可持续性排序,决策出各纸种最可持续的原材料和生产路径。使用本色化学竹浆生产生活用纸最具可持续性,而基于漂白化学木浆的生活用纸生产路径的可持续性最低。
张广晖[8](2020)在《轮式和三角履带式多功能集材机通过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械化生产是林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解放劳动力、增加作业文明程度。现代林业生产以林场为基本单位,要求作业设备一机多用,以提高机械使用率。因此,有必要研制一款适应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多功能集材机。在我国林区,作业地点分散、坡度大、道路崎岖、林内障碍物复杂,对集材设备的通过性有较高要求。对比分析轮式和三角履带式多功能集材机的通过性可以为集材设备的改进升级提供参考,并为集材机的选型以及工人安全高效作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进行林区工况调研,计算并选取多功能集材机的主参数,提出优化改进方案,并使用SolidWorks建立多功能集材机虚拟样机模型。②分析轮式和三角履带式多功能集材机在松软土路和松软雪地运行时,所产生的相关的土壤力学性能参数。通过样机测量,获得影响多功能集材机通过性的几何参数,并分析其发生间隙失效时的极限条件。③首先,使用Matlab对多功能集材机爬坡性能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利用Adams进行运动仿真,并获得整机受力情况;最后,依据理论分析和运动仿真结果,利用样机进行试验。④首先,对多功能集材机越障过程进行力学分析,计算理论参考值;其次,在RecurDyn中进行运动仿真,分析整机速度变化及受力情况;最后,依据理论分析和运动仿真结果,利用样机进行试验。根据调研数据,初选多功能集材机最小工作质量、额定牵引力、额定功率、机身尺寸、行走系统尺寸等主参数。改进整机结构得到优化方案,机身采用旋转式工作台、折弯式大臂、牵引式搭载拖车,行走系统分为轮式和三角履带式两种。研究结果表明,在松软土路和松软雪地上行驶时,三角履带式多功能集材机所产生的土壤阻力小于轮式,土壤推力、挂钩牵引力、牵引系数明显大于轮式;三角履带式多功能集材机的最小离地间隙、接近角、纵向通过角和离去角均大于轮式,但不发生顶起失效时可通过的凸起障碍地隙半径的极限尺寸小于轮式。多功能集材机沿斜坡纵向直线行驶时的最大坡度角与质心到支撑点的距离成正相关关系,与质心高度成负相关关系;沿斜坡横向匀速直线行驶时的最大工作坡度角与轨距成正相关关系,与质心高度成负相关关系。轮式多功能集材机受路面附着系数影响较大,最大爬坡角度为28°,而三角履带式最大爬坡角度为40°。由运动仿真和试验结果可知,三角履带式多功能集材机爬坡性能明显优于轮式,且运动过程中机身震动情况较轮式剧烈。多功能集材机以其前轮或前三角履带可跨越垂直障碍的高度作为整机跨越垂直障碍的衡量基准,轮式和三角履带式多功能集材机可跨越的垂直障碍的最大高度分别为450mm、750mm。跨越壕沟时,机身会发生轻微倾斜,直至行走系统接触壕沟另一侧的水平路面,轮式和三角履带式多功能集材机可跨越的壕沟的最大宽度分别为900mm、1000mm。对比运动仿真和试验结果可知,三角履带式多功能集材机受土质影响较小,越障性能更优,且越障过程中整机更为平稳、顺畅。
张建伟[9](2012)在《带平衡轴的小型环境友好集材拖车设计与实验分析》文中认为在森林采运中,集材是将各伐倒地点的木材汇集到山上楞场的作业。在集材过程中,集材作业不当会造成林区的土壤压实,会对幼苗、保留木造成损伤,影响森林生态环境。我国面前的林业现状林区中幼林多,成熟林少,且分布不均匀。目前我国的集材装备主要是集材拖拉机和索道集材,畜力集材已经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而索道集材由于受地形限制,应用区域有限,因此主要是拖拉机集材。根据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研究得出结论,拖拉机集材对森林生态影响是最为严重的。本文在绪论部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于小型环境有好集材装备的研究现状,国内在新型环境友好集材装备的设计研发,还处于尝试阶段,目前林区主要还是拖拉机集材;国外不断研究设计出新型、灵巧、环保的集材装备,新型的索道集材设备也不断更新。然后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集材方式,主要有畜力、索道、拖拉机,概述了其集材的原理和基本结构,集材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本文在传统集材机械的基础上改进创新,设计出了小型环境友好集材拖车,基本结构有车架、底盘、牵引部件、减震、集材帽和手动绞盘等部分。创新部分主要在于集材帽、平衡轴和手动绞盘三个部分,其中集材帽是把原木的一头系在帽里,集材帽为锥形,集材时拖起一定的角度,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对保留木、幼苗的破坏;手动绞盘部分可以实现拖车不动集材的目的,将木材拖到指定的地点;平衡轴结构则可以增强拖车的通过性和稳定性,帮助拖车越过复杂的地形条件。林区地形复杂,对集材拖车的通过性能要求较高。本文针对拖车的通过性、平顺性以及稳定性分别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其中通过性主要计算几个评价参数,参照标准评价,实验部分是模拟作业过程中的几种地形条件,验证其通过性,结合理论计算做综合评价;平顺性的理论和实验则是参考汽车的平顺性评价标准,主要测量和计算轴向加权加速度,测其振动频率;稳定性的理论计算是参考车辆行驶稳定性,主要是计算在一定的倾角斜坡上拐弯时的抗侧滑和纵翻临界条件,实验部分是分别设置不同的角度,记录其稳定性能,最后综合分析评价。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10](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二、MJ3-2绞盘机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J3-2绞盘机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2)轻型集材绞盘机摩擦卷筒结构优化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摩擦卷筒在绞盘机上的应用 |
1.2.2 卷筒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3 摩擦卷筒尺寸优化的研究现状 |
1.2.4 影响摩擦卷筒摩擦力因素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卷筒摩擦牵引力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摩擦卷筒的理论计算 |
2.1.1 概述 |
2.1.2 摩擦牵引力的计算方法 |
2.1.3 轻型绞盘机集材时摩擦卷筒所需牵引力的分析计算与实例 |
2.2 摩擦牵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影响牵引力的主要因素及提高牵引力的主要途径 |
2.2.2 提高摩擦系数的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摩擦卷筒结构材料的试验分析与优选 |
3.1 不同摩擦卷筒材料摩擦牵引力分析 |
3.2 不同摩擦卷筒材料的磨损试验 |
3.2.1 试验仪器及试验原理 |
3.2.2 试验方案设计 |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摩擦卷筒使用寿命的计算 |
3.4 摩擦卷筒材料的优选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有限元的摩擦卷筒结构仿真分析 |
4.1 摩擦卷筒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摩擦卷筒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2 网格的划分 |
4.1.3 定义材料的属性 |
4.1.4 施加约束条件 |
4.2 不同材料摩擦卷筒有限元分析 |
4.2.1 单种材料摩擦卷筒有限元计算 |
4.2.2 组合材料摩擦卷筒有限元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5 摩擦卷筒的优化 |
5.1 摩擦卷筒的拓扑优化 |
5.1.1 拓扑优化有限元模型 |
5.1.2 边界条件与求解 |
5.1.3 重新建立模型及验证 |
5.2 摩擦卷筒的尺寸优化 |
5.2.1 轮毅轮辐连接杆厚度的优化 |
5.2.2 摩擦卷筒不同轮缘厚度的强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东北人工林小型集材拖拉机绞盘机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集材拖拉机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国内外绞盘机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外绞盘机的发展历程 |
1.3.2 国内绞盘机的发展历程 |
1.4 研究内容和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重点 |
1.6 本章小结 |
2 针对东北人工林的小型集材拖拉机参数选择 |
2.1 我国东北人工林特征概述 |
2.2 集材拖拉机的结构及类型 |
2.3 集材拖拉机主参数的选定 |
2.3.1 集材拖拉机的载量 |
2.3.2 选定小型拖拉机的质量 |
2.3.3 小型拖拉机轮廓尺寸设定 |
2.3.4 小型拖拉机的行驶速度 |
2.3.5 小型拖拉机的额定功率选择 |
2.4 小型集材拖拉机的集材能力计算 |
2.4.1 小型集材拖拉机爬坡能力验算 |
2.4.2 匹配的小型绞盘机的牵引力估算 |
2.4.3 小型集材拖拉机集材的通过性能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车载式小型集材绞盘机及相关部件设计 |
3.1 链传动的设计 |
3.1.1 链传动的选择依据 |
3.1.2 链参数的优化 |
3.1.3 链传动的设计 |
3.2 绞盘机减速器设计 |
3.2.1 小型绞盘机减速机构的选择 |
3.2.2 减速器参数的优化 |
3.2.3 蜗轮蜗杆的设计计算及优化 |
3.3 绞盘机卷筒设计 |
3.3.1 绞盘机卷筒所受的拉力设定 |
3.3.2 绞盘机卷筒的结构尺寸设计 |
3.3.3 卷筒的优化设计 |
3.4 蜗杆轴的设计 |
3.4.1 轴初始条件的设定 |
3.4.2 蜗杆轴受力计算 |
3.4.3 轴的校核 |
3.5 卷筒轴的设计 |
3.5.1 卷筒轴的受力分析 |
3.5.2 卷筒轴的结构设计 |
3.5.3 轴的校核 |
3.6 轴承的设计 |
3.6.1 轴承型号的选择 |
3.6.2 轴承的校核 |
3.7 过载保护器的设计 |
3.7.1 过载保护器使用背景 |
3.7.2 过载保护器的结构选择与改进 |
3.7.3 扭力限制值H的设定 |
3.8 压绳器的设计 |
3.8.1 压绳器的选择依据 |
3.8.2 压绳器的设计原理 |
3.8.3 压绳辊的工作原理 |
3.8.4 压绳器的尺寸参数 |
3.9 搭载板的设计 |
3.9.1 搭载板的尺寸选择 |
3.9.2 搭载板的建模与校核 |
3.10 其它防护装置的设计 |
3.10.1 过载报警器设计图及零件功能说明 |
3.10.2 过载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3.10.3 防倾翻报警器设计图及零件功能说明 |
3.10.4 防倾翻报警器的工作原理 |
3.10.5 报警器的综合评述 |
3.11 本章小结 |
4 小型车载式绞盘机与牵引机的装配以及集材作业实验 |
4.1 农用拖拉机的改装 |
4.2 绞盘机样机集材实验设计 |
4.2.1 试验地概况 |
4.2.2 实验所选用的仪器设备与人员配置 |
4.2.3 绞盘机集材实验方法 |
4.3 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
4.3.1 实验数据整理 |
4.3.2 实验数据分析原理 |
4.3.3 数据的主成份分析 |
4.3.4 集材功率与集材时间的关系分析 |
4.3.5 集材功率与集材距离之间的关系 |
4.3.6 集材功率与趟载量之间的关系 |
4.3.7 集材功率与根数之间的关系 |
4.3.8 集材过程中绞盘机牵引力分析 |
4.4 压绳器与过载保护器效果评价 |
4.5 小型集材拖拉机的集材通过性能评价 |
4.5.1 小型集材拖拉机拖载时通过障碍物性能评价 |
4.5.2 小型集材拖拉机绞集时木材通过障碍物性能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林间集材运输机与自救系统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林间集材运输机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内林间集材运输机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外林间集材运输机的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林区抚育采伐集材运输机设计方案研究 |
2.1 林区抚育采伐作业现状 |
2.1.1 林区抚育采伐作业的意义 |
2.1.2 林区抚育采伐作业环境及采伐对象特点 |
2.1.3 林区抚育采伐作业集材运输方式现状 |
2.2 现有集材运输机的分类和整机结构组成 |
2.2.1 集材运输机的分类 |
2.2.2 集材运输机类型的选择 |
2.2.3 集材运输机整机基本结构组成 |
2.3 林间集材运输机自救系统设计方案的确定 |
2.3.1 自救系统设计的意义 |
2.3.2 自救系统主要自救结构的确定 |
2.3.3 自救绞盘设计方案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林间集材运输机与自救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林间集材运输机的布局要求 |
3.2 林间集材运输机总体结构与布局的确定 |
3.3 林间集材运输机主要参数的设计 |
3.3.1 林间集材运输机载量的设定 |
3.3.2 林间集材运输机质量的设定 |
3.3.3 林间集材运输机行驶速度的设定 |
3.3.4 林间集材运输机额定功率的确定 |
3.4 自救系统的总体设计 |
3.4.1 自救系统绞盘机工作状态分析 |
3.4.2 自救系统绞盘机总体结构布局的确定 |
3.4.3 自救系统绞盘机牵引力的设定 |
3.5 履带式行走机构主要参数的设计 |
3.5.1 履带行走机构主要零件的选取 |
3.5.2 履带行走机构主要外形尺寸的分析 |
3.5.3 履带式行走机构结构布局图 |
3.6 林间集材运输机传动系统布局 |
3.7 本章小结 |
4 林间集材运输机自救绞盘机结构设计 |
4.1 绞盘机系统动力驱动部分的设计 |
4.1.1 绞盘机系统动力驱动部分结构设计 |
4.1.2 绞盘机卷筒设计 |
4.1.3 传动线路的设计 |
4.2 绞盘机手动驱动部分的设计 |
4.2.1 手动驱动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
4.2.2 绞盘机手动驱动部分结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林间集材运输机及其自救系统有限元分析 |
5.1 ANSYS有限元分析简介 |
5.1.1 结构静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
5.1.2 结构模态分析的一般步骤 |
5.2 林间集材运输机整机机架的有限元分析 |
5.2.1 整机机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受力分析 |
5.2.2 整机机架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划分 |
5.2.3 整机机架有限元模型施加载荷 |
5.2.4 整机机架有限元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
5.3 林间集材运输机自救系统绞盘机卷筒的有限元分析 |
5.3.1 卷筒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受力分析 |
5.3.2 卷筒有限元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
5.4 林间集材运输机自救系统绞盘机卷筒轴的有限元分析 |
5.4.1 卷筒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受力分析 |
5.4.2 卷筒轴有限元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林间集材运输机自救系统的力学与仿真分析 |
6.1 林间集材运输机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6.1.1 零件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6.1.2 林间集材运输机装配设计 |
6.2 林间集材运输机自救系统的力学分析 |
6.2.1 林间作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
6.2.2 自救任务实施的原则 |
6.2.3 林间集材运输机重心的提取 |
6.2.4 林间集材运输机遭遇事故最佳自救方案的选取 |
6.3 林间集材运输机自救系统的结构完善 |
6.4 林间集材运输机自救系统的运动仿真分析 |
6.4.1 Solidworks软件运动仿真简介 |
6.4.2 运动仿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我国木材生产机械的发展(二)——集材机械(论文提纲范文)
1 集材拖拉机 |
2 集材索道 |
(1)引进、试验及试制阶段(1956-1964年): |
(2)大发展阶段(1965-1978年): |
(3)更新换代、提高效益阶段(1979年至现在): |
3 索道绞盘机 |
(6)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优选与作业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选型 |
2.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选型的原则与方法 |
2.1.1 关键参数概述 |
2.1.2 关键参数选择原则 |
2.1.3 关键参数选择方法 |
2.2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的选取 |
2.2.1 基于调查数据的关键参数选取 |
2.2.2 基于理论计算的关键参数选取 |
2.3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的优化 |
2.3.1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
2.3.2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设计变量 |
2.3.3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
2.3.4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优化策略及方法 |
2.3.5 关键参数的优化结果 |
2.4 改造样机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作业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校核 |
3.1 木材抓具的设计及校核 |
3.1.1 木材抓具设计 |
3.1.2 木材抓具强度校核 |
3.2 液压绞盘机的选型及校核 |
3.2.1 液压绞盘机外形尺寸的初选 |
3.2.2 钢丝绳的选择 |
3.2.3 卷筒参数的计算 |
3.2.4 液压马达的选型 |
3.2.5 液压绞盘机型号的确定 |
3.2.6 液压绞盘机卷筒强度校核 |
3.3 搭载板的设计及校核 |
3.3.1 搭载板的设计要求 |
3.3.2 搭载板结构参数设计 |
3.3.3 搭载板强度校核 |
3.4 作业装置液压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4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作业稳定性仿真及倾翻报警装置设计 |
4.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作业稳定性仿真及分析 |
4.1.1 ADAMS多体动力学解算理论 |
4.1.2 实体三维建模 |
4.1.3 仿真与分析 |
4.2 倾翻报警装置的设计及功能说明 |
4.2.1 倾翻报警装置基本功能 |
4.2.2 倾翻报警装置的硬件组成 |
4.2.3 倾翻报警装置硬件功能和原理 |
4.2.4 编写程序 |
4.3 本章小结 |
5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生产效率试验 |
5.1 试验样地概况 |
5.2 集材效率试验及分析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结果分析 |
5.2.3 结语 |
5.3 原木装车效率试验及分析 |
5.3.1 研究方法 |
5.3.2 结果分析 |
5.3.3 结语 |
5.4 集材作业成本分析 |
5.5 伐区清障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6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集材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及保留木损伤分析 |
6.1 集材作业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
6.1.1 研究方法 |
6.1.2 结果分析 |
6.1.3 结语 |
6.2 集材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6.2.1 研究方法 |
6.2.2 结果分析 |
6.2.3 结语 |
6.3 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呼吸的影响 |
6.3.1 研究方法 |
6.3.2 结果分析 |
6.3.3 结语 |
6.4 集材作业对保留木损伤分析 |
6.4.1 保留木损伤调查 |
6.4.2 损伤保留木布局 |
6.4.3 保留木损伤形式 |
6.4.4 保留木损伤率 |
6.5 本章小结 |
7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其他集材机对比分析及结构改进 |
7.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小型轮式及小型履带集材机对比分析 |
7.1.1 技术参数对比 |
7.1.2 集材效率比较 |
7.2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J-50集材机对比分析 |
7.2.1 集材效率对比分析 |
7.2.2 对保留木损伤的对比分析 |
7.3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集材装置的结构改进及仿真 |
7.3.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集材装置的改进 |
7.3.2 集材装置改进后的仿真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水耗、能耗、温室气体排放及可持续生产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和应用 |
1.2.2 多准则决策方法和造纸行业的可持续评估 |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生命周期边界和路径 |
2.2.1 生命周期水耗边界 |
2.2.2 生命周期能耗边界 |
2.2.3 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边界 |
2.2.4 生命周期路径 |
2.3 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
2.3.1 生命周期水耗计算方法 |
2.3.2 生命周期能耗计算方法 |
2.3.3 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
2.4 数据来源 |
2.5 小结 |
第三章 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水耗 |
3.1 各阶段的水耗评估 |
3.1.1 水能关系分析 |
3.1.2 原材料种植 |
3.1.3 原材料收集 |
3.1.4 制浆造纸工艺过程 |
3.1.5 运输 |
3.2 基于不同原材料的纸张生命周期水耗 |
3.3 纸张的生命周期水耗和价值水耗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能耗 |
4.1 各阶段的能耗评估 |
4.1.1 能源供给 |
4.1.2 原材料收集 |
4.1.3 化学品生产 |
4.1.4 制浆造纸工艺过程 |
4.1.5 运输 |
4.2 基于不同原材料的纸张生命周期能耗 |
4.3 纸张的生命周期能耗 |
4.4 实现造纸工业减排目标的方法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目标 |
5.1 各阶段的温室气体评估 |
5.1.1 能源供给 |
5.1.2 植物碳汇 |
5.1.3 原材料收集 |
5.1.4 化学品生产 |
5.1.5 制浆造纸工艺过程 |
5.1.6 运输 |
5.2 基于不同原材料的纸张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 |
5.3 造纸工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和分布 |
5.4 实现造纸工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多个生命周期指标的造纸路径多准则决策 |
6.1 多准则决策模型 |
6.1.1 区间数的定义与运算准则 |
6.1.2 区间Best-worst方法 |
6.1.3 ISWM模型 |
6.1.4 区间TOPSIS模型 |
6.2 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内部成本计算 |
6.3 各纸种不同生产路径的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 |
6.3.1 区间Best-worst方法确定指标权重 |
6.3.2 多准则决策的结果 |
6.3.3 敏感性分析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1 不同农作物的水耗分配 |
A2 区间BW方法MATLAB编程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轮式和三角履带式多功能集材机通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集材机国内研究现状 |
1.3.2 集材机国外研究现状 |
1.3.3 集材机通过性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本文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多功能集材机主参数确定 |
2.1 作业区概况 |
2.1.1 立木间距 |
2.1.2 集材道宽度 |
2.1.3 伐根高度 |
2.1.4 工作坡度 |
2.2 多功能集材机性能参数确定 |
2.2.1 趟载重量 |
2.2.2 额定牵引力 |
2.2.3 额定功率与速度范围 |
2.2.4 最小工作质量 |
2.2.5 装载量与举升高度 |
2.3 多功能集材机建模与样机试制 |
2.3.1 整机结构尺寸 |
2.3.2 底盘结构尺寸 |
2.3.3 部分模块建模 |
2.3.4 样机试制 |
2.4 本章小结 |
3 多功能集材机通过性指标参数分析 |
3.1 多功能集材机—土壤力学性能分析 |
3.1.1 土壤抗剪切能力 |
3.1.2 土壤承压能力 |
3.1.3 接地比压 |
3.2 多功能集材机挂钩牵引力 |
3.2.1 土壤阻力分析 |
3.2.2 土壤推力分析 |
3.2.3 挂钩牵引力及牵引系数 |
3.3 多功能集材机间隙失效分析 |
3.3.1 相关几何参数 |
3.3.2 顶起失效分析 |
3.3.3 触头失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多功能集材机爬坡性能分析 |
4.1 爬坡性能理论分析 |
4.1.1 沿斜坡纵向直线行驶 |
4.1.2 沿斜坡横向直线行驶 |
4.1.3 沿斜坡横向向下坡转弯行驶 |
4.2 爬坡性能运动仿真分析 |
4.2.1 纵向上坡运动 |
4.2.2 纵向下坡运动 |
4.2.3 沿斜坡横向直线行驶 |
4.3 爬坡性能试验验证 |
4.3.1 试验准备 |
4.3.2 试验方法 |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多功能集材机越障性能分析 |
5.1 越障性能理论分析 |
5.1.1 轮式多功能集材机越障性能分析 |
5.1.2 三角履带式多功能集材机越障性能分析 |
5.2 越障性能运动仿真分析 |
5.2.1 跨越垂直障碍运动 |
5.2.2 跨越壕沟运动 |
5.3 越障性能试验验证 |
5.3.1 试验准备 |
5.3.2 试验方法 |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带平衡轴的小型环境友好集材拖车设计与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线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带平衡轴的小型环境友好集材拖车设计 |
2.1 设计原则 |
2.1.1 使用方面的技术要求 |
2.1.2 制造方面的设计要求 |
2.2 结构分析 |
2.3 各部分设计 |
2.3.1 车架结构的有限元法分析 |
2.3.2 底盘设计 |
2.3.3 牵引部件设计 |
2.3.4 减震部分设计 |
2.3.5 手动绞盘设计 |
2.3.6 集材帽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带平衡轴的小型环境友好集材拖车性能分析 |
3.1 通过性分析 |
3.2 平顺性分析 |
3.3 稳定性分析 |
3.3.1 纵向稳定性分析 |
3.3.2 侧向稳定性分析 |
3.4 单轴集材拖车的通过性分析 |
3.5 环境友好性分析 |
3.5.1 接地压力分析 |
3.5.2 转向灵活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小型环境友好集材拖车实验分析 |
4.1 通过性实验分析 |
4.1.1 实验方案 |
4.1.2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
4.1.3 实验结果分析 |
4.2 平顺性实验分析 |
4.2.1 实验方案 |
4.2.2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4.3 稳定性实验分析 |
4.3.1 实验方案 |
4.3.2 实验数据记录和整理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单轴集材拖车的通过性实验分析 |
4.4.1 实验方案 |
4.4.2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4.5 环境友好性实验分析 |
4.5.1 实验方案 |
4.5.2 实验结果分析 |
4.6 集材拖车的运动仿真分析 |
4.6.1 集材拖车的建模 |
4.6.2 集材拖车运动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四、MJ3-2绞盘机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MJ3-2绞盘机简介[J]. 叶永生. 林业机械, 1967(06)
- [2]轻型集材绞盘机摩擦卷筒结构优化设计与分析[D]. 郑生淮.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3]东北人工林小型集材拖拉机绞盘机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 潘明旭.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4]林间集材运输机与自救系统的设计与仿真[D]. 刘洁.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1)
- [5]我国木材生产机械的发展(二)——集材机械[J]. 白帆,白胜文,肖冰,王琦,周大元,张丽平.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3(02)
- [6]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优选与作业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D]. 杨德岭.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7]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水耗、能耗、温室气体排放及可持续生产路径分析[D]. 韩育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轮式和三角履带式多功能集材机通过性研究[D]. 张广晖.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9]带平衡轴的小型环境友好集材拖车设计与实验分析[D]. 张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10]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标签:造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