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的土地改革

菲律宾的土地改革

一、菲律宾的土地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卜郁倩[1](2021)在《美国对菲律宾粮食援助政策研究(1961-1968)》文中提出

杨贤敏[2](2021)在《上海《经济周报》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周报》是1945-1949年间上海出版发行的对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性经济刊物。目前,该刊物已有相关纸质版和电子版出版发行,但学术界对其缺乏专题系统研究。《经济周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主要内容是对这一时期国内外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进行了理论性和现实性的综合研究报道。例如,关于国内经济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对外贸易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关于国际经济问题中的美国与英国、苏联与东欧国家以及部分亚洲国家的经济问题;关于古典经济学派和现代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等等。本文运用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拉斯韦尔“5W”理论对《经济周报》的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并从资料收集、主题内容及文化传媒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其学术理论价值和进步意义,同时也希望相关研究方法对这一时期其他大众传媒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学术启发和借鉴。

许卓[3](2021)在《美国亚洲基金会在菲律宾冷战活动研究(1951-1967)》文中研究表明

杨勇萍[4](2021)在《美(南)越的乡村“安民计划”(1954-1973年)》文中提出

何平,段宜宏[5](2020)在《菲律宾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民族整合进程》文中指出民族国家是现代世界国家体系中的主要形式,对于新兴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国家的构建成为一项必须完成的现代化任务。民族国家的构建成功与否,事关国际关系及地区秩序的稳定。独立后的菲律宾政府进行了一些民族国家整合的尝试,然而成效并不明显,马科斯军管时期的压制政策甚至催生了摩洛反抗组织的出现,双方武装冲突不断,分离主义势力成为横亘在当代菲律宾政治中的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虽然马科斯之后的历届菲律宾政府与反抗组织多次达成妥协,但菲律宾民族国家的构建,离成功之日还有一段时日。对菲律宾民族国家的形成及整合进行研究,梳理独立后菲律宾政府在民族国家构建中所采取的政策,进而探讨这些政策对不同族群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菲律宾这个有着多元化文化背景的国家。

高珊珊[6](2020)在《菲律宾农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扩张预估》文中研究说明农用地变化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占比较大,农用地资源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同时,南海周边国家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一直也备受国内关注,本研究基于导师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外协项目“菲律宾土地覆被遥感解译”,对菲律宾农用地时空格局变化展开研究。本研究利用1990、2017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Landsat TM/OLI)通过基于知识规则集的遥感分类方法提取农用地信息,然后从数量、空间格局、集约化程度(垦殖率、综合破碎度)方面分析1990-2017年菲律宾农用地变化特征,并采用FLUS模型预测2030年菲律宾农用地空间格局。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990-2017年菲律宾农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水田、旱地、种植园增量分别为5625.4km2、8249.8 km2、6277.3 km2。菲律宾农用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整体分散、区域集中的特征,新增农用地呈外延式扩张。1990、2017年菲律宾一半以上水田集中在吕宋岛群,该岛群水田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57.0%、53.3%;棉兰老岛群种植园分布较广,种植园面积占种植园总面积的比例分别高达67.6%、73.3%:米沙鄢岛群农用地面积主要来源于水田(20.5%、22.2%)和旱地(27.8%、27.7%),而种植园占比均低于2%。从整体上看,菲律宾人均农用地面积呈下降态势,2017年人均农用地面积仅为0.071 hm2/人。其中,国家首都大区人均农用地面积降幅最大。菲律宾农用地垦殖率的小幅度提升以及农用地综合破碎度的普遍降低均表征菲律宾的农用地发展态势良好,但人均农用地面积的降低表明菲律宾的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选取地形、气候、社会经济、区位方面共14种驱动因素,并利用Auto-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农用地类型的ROC值均大于0.75,说明所选的驱动因素能较好地解释菲律宾农用地变化。结合1990年菲律宾土地利用数据、驱动因素以及Markov模型所计算的土地利用需求量,利用FLUS模型模拟2017年农用地空间格局。模拟结果精度较高,Kappa系数为0.807,FOM指标达到0.319,表明采用FLUS模型和相关的模型参数对菲律宾未来农用地空间格局进行预测具有可行性。更换相应的变量,参考2017年菲律宾农用地模拟时的模型参数进行设置,预估2030年菲律宾农用地空间格局。从预估结果分析,菲律宾未来农用地的扩张特点主要是沿原有农用地向四周扩张以及种植密度的增加。吕宋岛群农用地面积增长明显,水田(2031.4km2)、旱地(1072.6km2)、种植园(1005.0km2)的面积增量均较为显着,米沙鄢岛群的农用地扩张主要依靠水田(300.3km2)和旱地(660.3km2),棉兰老岛群种植园(1192.8 km2)的扩张面积较大。

王海娟[7](2020)在《美国帮助菲律宾政府镇压胡克运动研究(1946-1954)》文中研究指明胡克最初是菲律宾共产党在抗日期间组织成立的抗日武装,二战后胡克为了要求农业改革和反抗政府的暴力镇压,发展成为反政府的胡克运动。胡克运动迅速发展的背后反映了菲律宾严重的土地问题和菲政府的不得民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胡克运动严重威胁到菲政府的稳定,菲政府向美国寻求援助,美国答应帮助菲政府镇压胡克运动。美国采取了间接手段帮助菲政府镇压胡克运动,这一间接手段主要是通过扶持拉蒙·麦格赛赛来实现的。麦格赛赛上任菲律宾国防部长后,采取经济、军事、政治和心理措施全面镇压胡克运动。菲政府的求助与远东局势的变化都促使美国镇压胡克运动。但从根本上来说,美国帮助菲政府镇压胡克运动主要是为了美国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服务的,是美国全球遏制战略中的一部分。美国通过成功镇压胡克运动,保证了菲律宾亲美政权的稳定,维护了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利益,利于其在远东构建遏制共产主义的弧形岛屿防务链。但对菲律宾来说,美国对胡克运动的干预影响了菲律宾的土地改革进程,纵容了菲政府的腐败,不利于菲律宾的独立发展。美国对胡克运动的镇压间接影响了冷战格局。

卢泽楷[8](2020)在《鼓浪屿华侨文化传承研究》文中指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鼓浪屿逐渐成为福建归侨侨眷的主要聚居地,成为会通东南亚各国的金融服务网络及跨国经贸网络的重要节点。鼓浪屿华侨留下的丰富的华侨建筑遗产、充满正能量的华侨精神与华侨故事,共同构成了鼓浪屿华侨文化的基本要素。鼓浪屿华侨是20世纪初鼓浪屿发展繁荣的重要支撑,是近代鼓浪屿公用、文教事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主力军,是近代福建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有力促进了鼓浪屿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最终形成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福建、厦门和鼓浪屿的近代化发展历程中发挥主导力量。因此,鼓浪屿华侨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将梳理鼓浪屿华侨文化曲折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兴盛和衰弱的原因,研究其在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形成与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分析当前鼓浪屿华侨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2017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在申遗过程中,鼓浪屿华侨文化没有得到重视,出现了质疑其是“殖民地文化”的声音。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下,鼓浪屿的华侨文化有望再次扮演重要角色。未来鼓浪屿应吸收广东省开平市与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通过教育传承优秀华侨文化;坚持“文化景区+文化社区”定位,充分挖掘华侨文化内涵;立足福建海洋文化,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借助福建自贸区及海丝核心区的区域优势,打造世界华侨华人和海丝文化中心;通过讲好华侨故事,举办寻根谒祖活动,加强同海外华侨的联系;搭建以鼓浪屿为中心的“海丝”旅游线路,让华侨文化走出去,从而实现鼓浪屿华侨文化的永续传承以及在海丝建设中的再发展。鼓浪屿华侨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在现实层面上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同时也有助于在观念层面上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

崔翠翠[9](2020)在《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文中研究表明冷战时期,美国出于本国和盟国安全考虑,向盟国及占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提供了长期军事、经济援助。美苏冷战爆发后,菲律宾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成为美国在亚洲地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基地之一。菲律宾独立后,为了继续维护在菲律宾的特殊权利,美国向菲律宾提供了相当规模的军事、经济援助,以此来影响菲律宾国内政治、经济情况,使菲律宾的发展符合美国的利益,志在把菲律宾打造成亚洲地区宣扬其民主的“橱窗”,并在国际上做出有利于美国的外交选择,把菲律宾变成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前沿阵地。本文以美国对菲律宾提供的军事、经济援助为研究内容,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角度研究美国对菲律宾的外援政策,以具体数据分析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数额和援助实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认识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基本情况,以及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变化的原因,并深层次分析引起援助政策变化的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剖析美国外交政策变化和美国外援及外援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明确,综述了美国外援的发展历程,明确对外援助的相关概念并界定对外援助的相关范围。美国是近现代西方国家中对外提供援助最具典型性的国家之一,这种典型性不仅表现在其外援政策在国内备受争论,支持和反对论者针锋相对,而且表现在美国把外援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实现手段。总体上来看,其援助主要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与冷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一层面上可以说美国外援是冷战的催生物。而菲律宾作为美国唯一的殖民地,在独立后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战后由于冷战的影响,菲律宾成为美国推行其亚洲战略的重要前沿阵地。菲律宾在二战中损失巨大,美国通过各种援助维持在菲律宾的特殊地位。通过对美菲关系的回顾和梳理,能更加清晰的展现菲律宾的历史发展以及菲律宾在美国外交中的战略地位。第二章分析受冷战影响的美国对菲律宾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受外交政策变化所引起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战后初期,由于美国“先欧后亚”的防御政策,东南亚地区未成为美国关注的重点。所以此时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更多的是临时救济援助,相关援助工作多是在联合国善后救济属的项目下进行的。且美国为了实现本国利益,不惜以菲律宾先通过贝尔贸易法案美国才通过菲律宾复兴法案相要挟,足见此时菲律宾在美国的战略安排中的地位并不十分明显。新中国的成立使美国利用中国防御苏联的计划破产,导致美国最初的外交构想流产,亚洲地区的权力平衡面临重组。美国重新调整其亚洲政策,扶植日本,构建沿海岛链防御线,菲律宾成为美国防御共产主义的重要沿海岛链,并加强了对菲律宾的援助,意在把菲律宾打造成美国在亚洲地区宣扬其民主的代表。但面对战后残败的菲律宾,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带有严重的应急性,且数量不足,这使得美国对菲律宾目标与实际行动之间有所脱节,援助效果欠佳。第三章论述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这一阶段的援助带有明显的冷战色彩,所以军事援助占主要地位,经济援助只是作为军事援助的补充,提供经济援助的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的发挥军事援助的作用。并且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调整了亚洲政策,积极扶植日本。为了配合美国的日本政策,美国积极推进菲日战争赔偿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菲日条约的签订,与美国对菲律宾的逼迫密不可分,而菲律宾为了获取美国援助,也只能吞下这个苦药丸。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亚洲地区的冷战转为热战,为了稳定亚洲局势,美国加速对日媾和进程,积极促使菲日就战争赔偿问题达成和解。与此相关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安全、遏制成为此阶段美国外援的中心目标。为了更好的实施对菲援助,美国派遣“贝尔调查团”专门赴菲开展实际调查,以调查结果作为对菲律宾援助的指导。这一阶段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无论从援助的数量还是方式上来看,军事援助都占有大量比重。这也构成了此阶段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显明特点,以军事援助为主,经济援助则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军事援助。第四章主要研究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美国在60年代的援助政策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最明显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援助范围上来看,扩大到广大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不仅仅局限于与美国安全利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二是援助更加制度化,颁布了《外援法案》,并增加了经济援助的比重。美国的外援政策之所以调整,与60年代美苏冷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密不可分,美苏两国争夺的范围延伸到全世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欠发达国家特殊的国情,这些国家对于发展经济的渴望非常强烈,所以美国外援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削减了军事援助的数量,增加经济援助的比重。在此指导下,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也相应的进行了调整,改变以往注重菲律宾安全、遏制方面的作用,更加关注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情况,着力解决菲律宾面临的国内经济问题。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政策的调整也与当时美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关,当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外交上处于孤立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势,美国急于想获得菲律宾对其越战政策的支持,并积极促使菲律宾出兵越南,为此美菲就菲律宾出兵越南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周旋和谈判。诚然在外交地位上,菲律宾是小国,美国是超级大国,菲律宾明显处于劣势。但是菲律宾利用美国想借助菲律宾改变其在越南政策上的孤立地位,也相应的获得了因出兵越南的援助。最终菲律宾出兵越南,美国增加对菲律宾的援助,并且菲律宾也借机解决了两国之间拖了将近20年的战争赔偿问题。第五章从总体上评述了美国对菲律宾的外援政策。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在不同时期就援助的特点和内容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的变化相关。但无论援助及援助政策如何变化,其安全和防御政策的主基调始终未变。外援作为美国实现在菲律宾外交目标的地位和手段未变,都是美国实现亚洲政策,防御共产主义颠覆的重要工具。从这一点来分析,外援在实现美国外交政策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战后美国通过各种援助来影响菲律宾的国内政治经济,并使菲律宾做出有利于美国的外交选择。菲律宾作为小国、弱国,在于美国交涉的过程中,并非一无所获,而是或多或少的拥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在与美国的周旋过程中,部分的实现了自己的诉求。从根本上来看,这与菲律宾在美国亚洲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有关。冷战爆发后,菲律宾作为美国战略防御的沿海岛链,其战略地位备受美国重视,可以说借助自身的战略优势,菲律宾也拥有了一些有限的话语权。但是只要美苏对立的局势不变,冷战仍是双方的较量方式,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就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余论部分考察了70年代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基本情况。总体而言,由于菲律宾外交自主性的提高和美国外援效果的有限性,美国主张大范围的缩减对菲律宾援助,并对菲援助提出种种限制条件。但在援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菲律宾援助并未出现大范围的减少,这反映出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由于菲律宾的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美国不愿过多的承担对菲律宾援助责任;另一方面,美国出于安全利益的考虑又不能放弃对菲律宾援助。归根结底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和菲律宾在实现美国的外交政策方面的有限性,使得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成为美国食之无味又不能放弃的鸡肋。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千变万化,而菲律宾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也会因亚洲局势的变动变得紧密或疏远,但无论怎么变化,只要菲律宾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战略地位不变,美菲之间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就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王蒙蒙[10](2020)在《菲律宾阿基诺夫人道德资本研究》文中认为“道德资本”和“领导力”研究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焦点。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后,越来越多的亚洲女政治领袖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如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特蕾莎·梅、德国的默克尔、印度的英迪拉·甘地、巴基斯坦的贝·布托、印度尼西亚的梅加瓦蒂·苏加诺、泰国的英拉·西那瓦、马来西亚的旺·阿兹沙、菲律宾的科拉松·阿基诺和格洛丽亚·阿罗约、缅甸的昂山素季、韩国的朴槿惠等,其中科拉松·阿基诺是东南亚第一位女总统。目前学界在研究亚洲女性政治领袖方面主要有四种研究范式与分析工具,包括父权制(patriarchy)、社会性别(gender)、双重困扰(double trouble)和道德资本(moral capital),前三种尤为常见。外国学界对昂山素季的道德资本分析最多,也最深入,但对其他女领袖的道德资本分析较为薄弱,①而从道德资本视角研究菲律宾女总统科拉松·阿基诺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从科拉松·阿基诺道德资本的形成、运用、流失表现及原因四个方面试图分析女政治领袖执政的困境及障碍,同时也加深对菲律宾政治生态和社会文化的了解。科拉松·阿基诺作为着名政治家尼诺·阿基诺的替代者和继承人,受命于危危难之际,其背后的庞大的家族势力和家族政治是她成功当选菲律宾第一位女总统的政治基石;民主选举方式是其崛起的重要条件;长期独裁专制的桎梏是其上台的有利契机;充满神性的女性特质和形象制造是其成功重要因素。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其道德资本在不断形成并将其推上权力顶峰。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马科斯时代的科拉松·阿基诺始终无法突破精英政治和庇护政党的束缚;在家庭成员的贪污腐败中名望下滑,其光辉形象不再;在推进民主化改革进程中亦步亦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失信于民,从而失去支持与执政的合法性,道德资本不断削弱,直至完全流失。科拉松·阿基诺的道德资本承担的是推翻独裁统治的崇高使命,同时打破了女性在政治领域的“顶层天花板”,使得菲律宾女性得以问鼎总统宝座,到达权力顶端,也为菲律宾及世界其他国家女政治领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与分析工具。

二、菲律宾的土地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菲律宾的土地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经济周报》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经济周报》概况
    2.1 创办背景
    2.2 创办经过
    2.3 办刊宗旨
    2.4 栏目设置
    2.5 发行情况
    2.6 经费来源
3 《经济周报》的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
    3.1 作者群体
    3.2 读者群体
    3.3 良好的编读互动
4 《经济周报》关于国内经济问题研究
    4.1 农业问题研究
    4.2 对外贸易研究
    4.3 通货膨胀研究
    小结
5 《经济周报》关于国际经济问题研究
    5.1 英美等国家经济问题研究
    5.2 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问题研究
    5.3 部分亚洲国家经济问题研究
    小结
6 《经济周报》关于经济理论与实践方法评介
    6.1 《经济周报》涉及的经济理论学派
    6.2 经济方法的研究
    小结
7《经济周报》的特点、地位、学术价值及影响
    7.1 办刊特点
    7.2 所处地位
    7.3 学术价值
    7.4 积极影响与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经济周报》作者简况表
致谢

(6)菲律宾农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扩张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菲律宾农用地信息提取
    3.1 基于知识规则集的遥感分类
    3.2 精度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菲律宾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 菲律宾农用地数量演变特征分析
    4.2 菲律宾农用地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4.3 菲律宾农用地空间集约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FLUS模型的菲律宾农用地模拟与预估
    5.1 理论基础
    5.2 菲律宾农用地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3 菲律宾农用地模拟与预估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Conclusion)
    6.2 展望(Prospect)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美国帮助菲律宾政府镇压胡克运动研究(1946-195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时间界定
一、菲律宾胡克运动
    (一)胡克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人民抗日军
        2.战后胡克运动
    (二)胡克运动的社会根源
    (三)胡克运动时期的国际环境
二、美国帮助菲律宾政府镇压胡克运动的措施
    (一)拟定镇压手段
    (二)支持麦格赛赛全面镇压胡克运动
        1.扶持麦格赛赛
        2.麦格赛赛的镇压措施
    (三)巩固镇压成果
三、美国帮助菲律宾政府镇压胡克运动的原因
    (一)菲政府向美求援
        1.无力应对胡克的菲政府
        2.向美求援
    (二)远东局势的变化
    (三)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需要
四、美国帮助菲律宾政府镇压胡克运动的影响
    (一)对美国的影响
        1.维护了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2.“有限干预”经验的反噬
    (二)对菲律宾的影响
        1.加速了胡克运动的衰落
        2.不利于菲律宾的长远发展
    (三)对冷战格局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鼓浪屿华侨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鼓浪屿研究国内综述
        二、鼓浪屿研究国外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五节 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鼓浪屿华侨文化发展与衰弱
    第一节 鼓浪屿华侨文化快速发展时期:1903-1941
        一、华侨大量移民鼓浪屿的原因及鼓浪屿归侨侨眷聚居地的形成
        二、华侨对鼓浪屿建设的贡献
        三、对鼓浪屿生活社区形成和对厦鼓文教事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四、民主革命和抗日救亡的中坚力量
    第二节 鼓浪屿华侨文化衰落时期:1941-1978
        一、鼓浪屿华侨资源衰落的原因
        二、鼓浪屿华侨资源在1941-1978年间的变动情况
    第三节 总结鼓浪屿华侨文化的特点
第三章 申遗与鼓浪屿华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第一节 申遗前鼓浪屿华侨文化的恢复与重建
        一、改革开放后鼓浪屿华侨文化发展的背景
        二、改革开放后鼓浪屿华侨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申遗过程中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二、申遗期间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措施
    第三节 申遗后华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申遗后鼓浪屿华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利条件
        二、申遗后鼓浪屿华侨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三、开平市与日本等地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经验
        四、申遗后鼓浪屿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路
第四章 海丝背景下鼓浪屿华侨文化的再发展
    第一节 海丝背景下鼓浪屿未来的功能和定位
        一、海丝背景下鼓浪屿华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二、坚持“文化景区+文化社区”定位,充分挖掘华侨文化内涵
        三、立足福建海洋文化,打造世界华侨华人和海丝文化中心
    第二节 鼓浪屿华侨文化在海丝建设中实现再发展
        一、在海丝建设中促进鼓浪屿华侨文化的传承
        二、在海丝建设中不断实现自身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国内学术界关于美菲关系的研究
        2.国外学术界关于美菲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论文的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对外援助的历史考察及美菲关系回顾
    第一节 美国对外援助综述
        一、关于对外援助的概念及内容的题解
        二、美国外援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菲关系历史回顾
第二章 战后初期东南亚的战略地位及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确立(1945-1950)
    第一节 战后初期美国东南亚政策的调整
        一、美国东南亚冷战政策的确立
        二、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确立:从詹姆斯·雷报告到NSC48 号文件
    第二节 战后初期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调整
        一、通敌者问题
        二、军事基地与贸易问题
    第三节 战后初期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
        一、战后初期的救济工作
        二、菲律宾复兴法案
    第四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效果
第三章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1951-1960)
    第一节 菲律宾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反应及美菲关系的再次调试
        一、菲律宾对美国朝鲜政策的支持
        二、美国援助菲律宾镇压国内“胡克”运动
        三、NSC84/2 号文件
        四、美菲就贸易、军事基地问题的重新调整
    第二节 美国菲律宾就菲日战争赔偿问题的周旋
        一、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菲律宾的反应
        二、美国以援助相要挟迫使菲律宾降低赔偿要求
        三、《菲日赔偿协定》的最终签订
    第三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政策导向
        一、从NSC124/1 号文件到NSC5429/2 号文件
        二、NSC5413/1 号文件
    第四节 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
        一、美国派遣贝尔调查团调查菲律宾国内政治经济情况
        二、以《季里诺—福斯特协议》为开始的美国对菲律宾经济援助
        三、追求安全利益下的美国对菲律宾军事援助
        四、美国对菲律宾以军事为主的援助
第四章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对菲律宾援助(1961-1968)
    第一节 肯尼迪政府时的国际局势和美菲关系
        一、亚洲局势
        二、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三、菲律宾就出兵越南问题与美国的周旋
    第二节 美国菲律宾战争赔偿问题的解决
        一、对菲赔偿的12078 号提案
        二、对菲赔偿的8617 号提案
        三、对菲赔偿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三节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外援政策的调整
        一、开发援助思想对美国外援政策的影响
        二、肯尼迪的发展援助理论
        三、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攻势
        四、美国外援的变化及《外援法》的颁布
    第四节 发展援助名义下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
        一、和平队在菲律宾的情况
        二、改善菲律宾政府腐败与财政问题
        三、乡村发展项目下的援助
    第五节 美菲两国就菲律宾出兵越南问题进行的军事援助协商
        一、60年代初期菲律宾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马卡帕加尔当政时美菲两国就出兵越南之间的协商
        三、援越法案通过与菲律宾出兵越南
    第六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变化
        一、对菲律宾农业的援助
        二、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分担机制的变化
        三、军事援助未见明显减少
第五章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述评
    第一节 战略利益是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根本原因
        一、美对菲援助在战略利益驱使下的发展轨迹
        二、影响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变化的直接因素
    第二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特点
        一、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持续性与长期性
        二、美国对援助的严格控制和对菲律宾经济的垄断
    第三节 美国亚洲政策的派生物——对菲律宾援助
    第四节 美援在实现美国对菲律宾外交目标中的作用
        一、美援在实现对菲外交目标的有限性
        二、美援在实现对菲外交目标的独特性
余论
附录
    附录1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大事年表
    附录2 :主要人物人名职位对照表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菲律宾阿基诺夫人道德资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 道德资本的含义
        2.冻南亚女性政治领导人概况
    三、学术史回顾
        1. 道德资本的研究现状
        2. 东南亚女性政治领导人概况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科拉松·阿基诺道德资本的形成
    一、科拉松·阿基诺其人
    二、道德资本的建立
        1. 尼诺·阿基诺的遗产
        2. 马科斯的“缺陷”
        3. 女性特质
        4. 形象“制造”
第二章 道德资本的运用
    一、一呼百应
    二、名正言顺
    三、改弦更张
    四、强化“魅力”
第三章 掌权之后道德资本流失的表现
    一、政局不稳
    二、腐败问题
    三、人权问题
    四、土地问题
第四章 科拉松·阿基诺道德资本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先天畸形
    二、后天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菲律宾的土地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对菲律宾粮食援助政策研究(1961-1968)[D]. 卜郁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2]上海《经济周报》研究(1945-1949)[D]. 杨贤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美国亚洲基金会在菲律宾冷战活动研究(1951-1967)[D]. 许卓.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美(南)越的乡村“安民计划”(1954-1973年)[D]. 杨勇萍. 武汉大学, 2021
  • [5]菲律宾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民族整合进程[J]. 何平,段宜宏.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0(04)
  • [6]菲律宾农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扩张预估[D]. 高珊珊.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美国帮助菲律宾政府镇压胡克运动研究(1946-1954)[D]. 王海娟. 河南大学, 2020(02)
  • [8]鼓浪屿华侨文化传承研究[D]. 卢泽楷. 华侨大学, 2020(01)
  • [9]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D]. 崔翠翠.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菲律宾阿基诺夫人道德资本研究[D]. 王蒙蒙.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菲律宾的土地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