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期望与图书馆形象

社会期望与图书馆形象

一、社会期望与图书馆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开[1](2021)在《智慧政务背景下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与驱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社会”这一概念。实现智慧政务是构建智慧社会的先导任务,智慧政务是以政府工作和运行为依托的智慧应用业态。政府部门的政务服务实质上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信息于各部门之间的流转与共享,各部门协同完成服务事项,智慧政务的实质是政府多部门信息的高效协同。随着政务服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单部门服务的形式已经逐渐被多部门协同服务的形式所代替,作为政府职能的具体实施者,政府公职人员是政府职能与结构的体现,而政府公职人员的信息协同行为同样是政务信息协同的微观体现,政府公职人员的信息协同行为也同时反映了政府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的高低。鉴于此,本文将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以下几点问题:(1)从智慧政务的角度出发,国内外信息协同相关研究体现出哪些特征,以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2)政府公职人员的信息协同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3)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和作用规律?(4)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在实践中如何应用?(5)在影响因素发现的基础上,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可以促进智慧政务信息协同?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对国内信息协同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政府公职人员的信息协同行为进行了研究。各主要章节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二章是相关理论基础,对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为本文后续探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单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在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时逐渐暴露出解释力的局限性,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及方法有助于对研究对象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本章节通过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运筹学的视角,对协同信息行为的动机、产生的社会困境以及其中存在的博弈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第四章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深入探讨和剖析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与驱动模型。研究表明,信息协同行为并非是简单的个体行为的总和,而具有更复杂的特征,在政府这样一个复杂的信息密集的环境中,政府公职人员在日常工作任务中协作地搜索、共享和使用信息,信息协同行为已经成为现代组织的规范。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受到个人、环境以及信息协同网络三个维度的影响,其中意义协商是政府官员协同信息行为的核心过程。而在协同过程中,协同双方通过意义协商(Meaning Negotiation)过程完成对此次协同过程中对此次任务的认知,协同关系与协同情景构成了意义协商的主要过程,个体在意义协商过程中明确自身职责与协同角色,评估协同关系质量,分享意义构建并形成共同认知,信息交流则保证协同成员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并在其他成员可能选择错误的方式时及时发出提醒。本节以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识别出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后续的验证性研究提供了基础。第五章研究以第四章探索性研究提取的相关范畴和实质理论框架为基础,进行验证性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构建。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数据进行收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构建出跨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该模型有3个维度,分别是“个人特质”“外部环境”以及“协同关系网络”。其中“个人特质”维度中的感知有用性、信息素养和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维度中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政策法规,“协同关系网络”维度中的信息交流、协同关系质量、共同认知、职责分配、协同角色对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具有显着影响作用。此外,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协同效应也得到验证。第六章研究以第四、五章为基础,将协同参与方之间的冲突正式化为一组取决于当事人行为收益的支付矩阵。随后通过对演化博弈模型的支出分析以及收益分析,得到博弈参与双方的可能策略选择以及不同状况下的博弈结果。随后通过Matlab仿真将信息协同行为双方的选择与博弈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于博弈结果的影响。第七章是第三、四、五、六章的理论与实践的落脚点,结合前文的研究结果,指出了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驱动策略的重要性,同时根据个人特质维度、外部环境维度以及协同关系网络维度的不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驱动策略。第八章为全文的收尾章节,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以及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政府公职人员的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驱动机制以及信息协同行为的促进与保障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理论层面本研究从协同视角出发,探讨影响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关键因素,丰富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同时构建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了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在实践层面本研究厘清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关系,帮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提出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驱动策略也将促进政府部门有效的信息协同,提高公职人员信息协同效率。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扩大对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研究范围,进一步对不同层级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和不同应用情境中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进行更细粒度的研究,以及将对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演化博弈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还会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于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以及对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杨华[2](2021)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带动,互联网保险作为对传统保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高速增长。在互联网技术及保险科技的赋能下,已逐渐成为未来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互联网保险相较于传统保险,具有效率性、便利性、经济性、交互性及创新性的优势。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互联网保险的各方参与主体都深刻认识到发展互联网保险势在必行,保险机构均在积极加速推进互联网保险的布局与发展。但从历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数据来看我国互联网保险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态势,互联网保险渗透率最高仍未突破10%,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下,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的需求、偏好和感受,通过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保险向纵深发展,这已成为当下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因此,为了促进互联网保险能够更好地被消费者接受,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本研究围绕“消费者怎么能更好的接受互联网保险”这一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力图去揭示此中作用机制的“黑盒”。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逐步探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互联网保险情境下,除了原有的技术接受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外,是否还存在新的未知因素影响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的接受?(2)是否存在新的中介变量,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使用行为存在影响?(3)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如何构建形成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内在作用机制是怎样的?为了解决以上研究问题,本文在对互联网保险和技术接受理论等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互联网保险接受进行探索性研究,提炼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中的关键因素,初步形成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理论框架。(2)探讨关键因素定义及相互之间影响关系,在UTAUT模型基础上,构建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3)针对研究变量明确测量方法,开发调查问卷,展开大规模调研,收集数据进行分析。(4)实证检验互联网保险各关键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验证了感知风险、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以及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在信任与使用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而揭示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作用机制。(5)根据上述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关键业务科技赋能;关注消费者需求,价值主张持续创新;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关系优化提升;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的研究启示。经过以上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发现及结论:(1)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关键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消费者创新性、信任均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努力期望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的影响不显着。促成因素、信任和行为意图都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使用行为。信任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感知风险负向影响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和使用行为。(2)感知风险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基于互联网保险研究情境,拓展了UTAUT模型在消费者视角下的技术接受研究,分析和揭示了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的关键组成因素,构建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厘清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的“黑盒”。(2)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影响因素分析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并引入互联网保险情境下新的影响因素:消费者创新性、信任和感知风险,拓展了UTAUT模型的影响因素。(3)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中,引入感知风险作为新的中介,通过实证检验了其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拓展了UTAUT模型的中介作用关系。(4)提出并验证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探讨了感知风险、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关系,进一步对UTAUT模型做了有益拓展。

汪颖奇[3](2021)在《社会变迁与士人因应 ——以常熟士人徐兆玮为中心》文中提出在上世纪交替之际,时论常常将中国比作一叶放于中流的扁舟,处于两头不到岸的处境里,这种“两头不到岸”用于形容近代中国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过渡时代的功名士人——也极为贴切。他们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又成长于西学东渐的时空背景下,或多或少都受到新学的影响。他们亲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既不同于以往只接受过传统教育的旧士人,又区别于孕育于新式教育之中的新知识分子,扮演着士人群体新陈代谢中承上启下的角色。他们的经历与变迁,可以视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转型的缩影。徐兆玮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生阶段与中国近代几个重要历史阶段互相重合,出生于1867年的他青年时期经历戊戌维新,壮年时期恰逢清末新政、辛亥鼎革,晚年时期又体会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在社会的急剧变迁里,徐兆玮一生都在不断调适、转型,是时代变迁下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戊戌前后是徐兆玮的思想转型期,原本家族并不显赫的他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功名,在地方上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和交游网络。他由何市镇走向常熟县域,参与城区事务,并提升家族影响力。在戊戌维新的思潮中,三十而立的他开始接触新书,其阅读结构和思想发生变化。他心怀经世期许,同时秉持着传统士人教化乡里的责任感,在地方办理慈善事业、发展教育农商,开展经世实践。清末新政是徐兆玮面临的第一个关键转型期。清末新政一方面为士人提供了“立功”实践的良机;另一方面,废科举、改革教育制度,又令他们失去了维系自身文化权力的制度基础。心怀“立功”理想的徐兆玮,在常熟地方事务中虽已小有成就,但不愿株守地方,因此去京城拓展交游网络、寻求仕进之捷径。然而受限于清末官制改革的政治环境,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他未能成功谋取理想实缺。面对旧学不足以救亡图存,传统功名难谋个人发展的状况,徐兆玮奋然赴日游学。遗憾的是,即便游学回来,其入仕目标依然未能实现,在地方自治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浪潮中,他选择暂时返回家乡常熟,参与地方新政事务。辛亥鼎革是徐兆玮迎来的第二次转型期。对清政府的失望、通过地方自治实践积累的资本,成为他易代之际成功转型的主客观因素。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常熟县民政副长,在稳定地方秩序中起到重要作用。民国建立后,他成功当选为国会议员。从翰林院编修到成为民国“代议士”的他怀着对民国的美好期待,数次北上参加国会,但在混乱的民初议会实践里,其对政党政治乃至对民国的观感都渐趋失望。此后,他的关注重心进一步转向地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伴随着时人开始意识到器物、制度不足以救国,而唯有文化才能救国的觉醒,新一代知识分子带着民主与科学、全盘西化、提倡白话文等主张走上历史舞台。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与文化受到无情打击,徐兆玮这一代功名士人则已经逐渐步入花甲之年,从年龄到思想都已成为知识分子眼中的“老新党”。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与不合潮流的心态,推动徐兆玮的重心进一步由国到乡、由政转文。通过搜集乡邦文献、藏书编书、修撰地方志等文化活动,徐兆玮等人由“立功”到“立言”,以维持传统文化于不衰,维系自身文化权力于不坠。并在与志同道合友人的诗文唱和之中,展现着他们的身份认同与怀旧心态。此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近代士人身上亦有所体现,作为微观的个体,徐兆玮的“生命史”展现出开放的思想心态,理性、务实的处事作风,刚柔并济的行为面相,体现出江南文化开放包容、“刚柔并济”的文化特征。作为近代士人群体的一员,徐兆玮又反映出上承传统,下接现代的过渡一代功名士人的某些共同特征。他们面对着时代变局,应时而起、心忧天下,践行传统士人“三不朽”的人生理想,为了应付历史经验之外的世界,他们追求新知、自我调适,但内心深处仍保持着对传统儒家文化、伦理秩序的认同与坚守。士人因应时势,时代亦随人事而变迁,随着近代以来求新求变走向激进化,士人内在安身立命的儒家传统文化逐渐被抛弃,士人之“道”被动摇所致的失范、脱序与危机,造成了他们心灵的“两头不到岸”之感。徐兆玮的“心灵史”体现了近代士人在政治、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国家与个人交织,“趋新”与“怀旧”杂糅、憧憬与迷茫共存的矛盾、困惑与焦虑心态。

郭思蓓[4](2021)在《河北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研究》文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应紧抓发展机遇,加快数字化发展。微信由于精简、高效,在社会中吸引了大量用户。因此,面对新时期下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对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是公共图书馆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建模和实证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活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入手,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阐释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的特定含义,探讨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的优势和作用,分析得出用户期望、用户感知质量和用户感知价值是影响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满意度的因素。其次,本文以经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为依据,结合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自身特点,选取用户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用户满意、服务形象、用户忠诚六个潜在变量和相应的可测变量,并进行关系假设,构建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满意度模型。最后,本文以河北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通过信效度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检验,发现本文所建立的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满意度模型合理、可行。基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加强服务功能建设、优化信息资源管理等提高河北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满意度的建议和对策。

姚琳颖[5](2021)在《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以来,为推动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建设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基层社区图书馆作为引领基层社区文化氛围的核心支柱,致力于将文化与公众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本文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角,界定了社区图书馆在大环境下的定位,主要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和邢台市社区图书馆为调研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参考国内外图书馆服务质量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最终确定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及下设的24个具体指标项目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突发,在调研阶段选取两市具有代表性的5所社区图书馆为重点评价对象,并运用SPSS 24.0和Excel工具对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存在问题,在借鉴其他地区社区图书馆发展优势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发展策略。

杨丽丽[6](2020)在《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常常遭遇糟糕体验、憧憬幸福体验。幸福体验是个体生命的身体感知和心灵认知共同谱写的美好结晶,它可以被创造、转换、传递,并以行为和情感的方式外显或内隐于体验者的身心记忆之中。体验设计概念的出现,使“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换升级到“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论中。体验设计运用一种系统性策略与方法优化人的身心体验;意在设计语境下编制一张以理性为经度、非理性为纬度的动态协同网络,以连接人与世界、身与心、思想与行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人们在体验活动中的常常将功用、效率之上的审美情趣、积极情绪、社交连接和价值意义作为驱动力,有限理性地感知、认知并采取行动。因此,人性中的有限理性需求特质令导向幸福体验的设计策略成为研究重点。幸福体验设计涉及体验情境、体验媒介投射到体验者的身心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表征的综合。人们对于体验媒介和体验情境的美好诉求,既包含了人格中本我层面对感官享乐的欲求,也包含了自我层面对功用和效率的需求,同时也蕴含超我层面对情绪情感、社会关系和价值意义的追求。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对感知愉悦、自主参与、亲密关系、成就和意义之幸福体验的渴望,也是其体验的终极目的。幸福体验设计是设计师和品牌(组织)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因此如何令体验者达至幸福体验成为了体验设计研究的重点。这为体验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发:从追求功能、效率为导向的工具理性思维与方法转换为关注幸福感、故事性和价值意义的体验思维与方法。幸福体验设计是运用系统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对体验者的幸福体验进行创造、转换和维度拓展的过程。本文聚焦体验现象中人的纯粹体验及其特征,探索如下问题:如何达成体验设计中理性与感性相平衡的价值观?如何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解构和重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开启幸福体验导向的设计思维与策略?如何为差异化的体验者,在其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行为序列之中,激发其积极情绪,构建更为亲密友好的关系,使其获得在价值意义层面上更具真、善、美的生命体验?如何构建幸福体验媒介化、情境化和故事化的创新设计方法?如何通过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触发人们获得通往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的体验旅程?从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中“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基于体验过程中体验者的有限理性特质,本文系统性地探讨了处于不确定体验情形中体验者与体验媒介之间的动态关系。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设计学等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视角,构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愿景;并从体验者的身心维度,探索如何在产品、空间、服务、系统和品牌形象中融入“以幸福体验为导向”的设计思维、赋能策略和新范式。基于人性的有限理性特质和对于幸福体验的本质追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分别从理智和情感,目标和路径,用户和组织多个视角,在形而上的理论分析层面和形而下的体验设计实践基础上,通过诗性直观和理智直观,探寻并还原有限理性行为人幸福体验的本质,提出了“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和“五模式—六通道”关联模型。这为体验者开启了诗意化栖居,审美化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幸福体验模式,为设计师和品牌(组织)提供了可操作的幸福体验设计思维参考。体验者、设计师和品牌(组织)可以依据“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和“五模式—六通道”关联模型,对特定主题的体验过程和体验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评价。莫比乌斯环的无限循环结构可以形象地隐喻“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各个体验环节间会相互关联、相互转换、相互融合的关系。当体验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和环节间处于协同状态时,体验者的身心层面会获得五维幸福体验:审美化感知体验、沉浸式行为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谐的关系体验和有意义的认知体验。利用莫比乌斯环结构来隐喻幸福体验设计中五步循环间的关系,其最大的意义就是象征着体验设计时的整体性协同思维和系统性方法运作。不断变化的时空情境和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体验设计面临着应对不同体验个体和体验群体在体验旅程中不确定性、偶然性和差异性需求的重重挑战。从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中的“满意解”原则出发,在应对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体验情形时,基于不同体验者间存在的有限理性程度的异质性,提出了基于“偏好—动机”的I-E-P-M用户分类模型;并从统一性和差异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辩证视角,提出了“差异化体验设计赋能策略”,以应对体验旅程中充满多样性、差异化和新颖性的幸福体验需求,令不同的体验者可以获得与其动机和偏好相契合的体验“满意解”。基于体验全旅程和全渠道,聚焦关键体验触点和体验渠道,分析体验者的身心体验状态;秉持跨渠道体验的相关性和协同性原则,确保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幸福体验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一个个体验瞬间,更在促成个性化体验故事的诞生。体验者的主观幸福感可借由富有叙事性的体验媒介和体验情境来实现和增强。本文提出了“悬置—隐喻”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方法和“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路径”,在“直观”典型性体验现象、还原出一般性的体验本质和规律之后,再借由隐喻设计,从技术和艺术的双重维度赋予体验本质更为多样和开放的可能性,以创造情境化的体验媒介、体验情境及理想体验现象,旨在增强体验的沉浸感、主题性和体验者的自主性,在对体验者进行幸福体验赋能的同时,与体验者的生命叙事形成积极的共生关系,在传播品牌(组织)自身故事的同时,塑造体验者的有意义的生命故事。幸福体验设计的实施需要兼顾体验者的体验动机和体验能力。体验动机由审美动机、功用动机、娱乐动机、社交动机和意义动机组成;体验能力由感知能力、行动能力、共情能力、协同能力和认知能力构成。有意义和难忘的幸福体验产生于体验者的动机和能力相适应时,体验者的体验行为才会被触发,才会在特定的体验动机驱动下,以体验情境为剧场,以体验媒介为道具,主动参与并上演个性化的体验剧情,积极创造幸福体验故事,获得幸福体验设计赋能。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动机+能力+赋能”的体验设计新范式,品牌(组织)和设计师可通过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触发、激励和增强体验动机,弥补、转换和提高体验能力;令体验者成功跨越幸福体验线,处于幸福体验赋能区,实现幸福体验赋能。对应于体验者在本我、自我和超我层面的需求,通往幸福体验的道路分别有着三条路径:一个通向有趣的目标,一个通向有用的目标,一个则通向有意义的目标。品牌(组织)和设计师通过对体验者的体验心理与目标特征的解读,利用“动机+能力+赋能”的体验设计新范式,针对“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个环节进行创新设计,以增加体验者“审美体验”和“心流体验”的发生概率和强度。本文贯穿对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形而下层面的设计案例解析,围绕产品设计、公共图书馆设计和互动装置设计具体展开理论论述。笔者十多年来在产品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和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心得成为本文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础;并将本研究的体验设计思维、策略和新范式应用到了设计创新和设计教学中,验证了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综上所述,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可以深入到体验设计实践的本真状态。由于体验者的“有限理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体验情形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动态性”,体验设计思维不是固定的“体验蓝图”,而是拓展体验行为的“可变性模式”。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体验设计是在充分考虑到体验者的理性与非理性体验状态,而在特定时空情境和文化语境脉络中实现问题解决的动态连续过程。设计师和品牌(组织)为体验者提供的体验设计规划应预留出一定的开放性空间,在充分考虑体验者在体验中具体的“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情形的基础上,让体验者能够根据其体验动机和体验能力采取动态的、灵活的行动,创造性地构建个性化的幸福体验故事,在独立或共生关系中获得幸福体验赋能。本文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进行体验设计维度及其关系的细分,为体验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设计方法与思路。期待本文能为创造拥有幸福感的体验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周雨虹[7](2020)在《高校校友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度研究 ——以J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校友是学校办学育人的支持力量和重要依托,是促进学校与社会各界合作的重要渠道。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能在不同程度上助力校友工作开展,为创新校友工作方式、丰富校友工作内涵提供新的思路。众多高校校友会已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为提升校友服务水平、构建良好的校友文化提供推力。在这一背景下,为探究提升高校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度的策略,本文从平台用户——校友的角度出发,以J大学为个案,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J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学历校友的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存在差异,本科学历的校友满意度最高;品牌形象、校友期望、校友感知、校友感知价值均会对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整体满意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校友感知;对校友服务的期望程度、对校友服务的感知价值、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化建设的便捷程度、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化系统的感知价值这四个因素对于整体校友满意度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给出了提升高校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度的建议,包括转变管理理念,重视新媒体平台应用;完善运行机制,多方联动连通信息网;培养人才队伍,推动校友媒体工作者专业化;提高内容质量,把握运营的关键要素;注重校友反馈,定期进行满意度测评等内容。

常宏[8](2020)在《基于SERVQUAL模型的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体系压力剧增,如何通过提高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吸引和维持优秀生源,实现“量”与“质”的平衡发展已成为各大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SERVQUAL模型是企业界利用顾客对服务的实际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距来衡量服务质量的特定技术和方法。本研究试图将SERVQUAL模型运用到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中,采用模式研究法围绕SERVQUAL模型在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中能否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展开。研究发现SERVQUAL模型在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领域的应用不仅可行,且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在运用过程中需根据特定领域对原有SERVQUAL模型进行适度修订。因此,本研究首先结合研究生教育服务实际,构建基于SERVQUAL模型的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涉及有形性、可靠性、移情性、响应性、交互性、发展性、区位性、保证性和价值性9个维度,对应53项具体指标;其次,编制与模型对应的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问卷,釆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对S大学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IPA象限分析图判断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改进的优先顺序并提出改进策略。结果表明,在校研究生对S大学教育服务质量的实际感知程度低于期望程度,且不同学位类型、校区、民族、入学方式、年级和所属学科的研究生在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上存在显着差异。通过IPA分析发现,S大学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中的保证性、响应性、可靠性、移情性四个维度位于竞争优势区域;区位性维度位于维持区域;交互性和有形性维度位于次要改进区域;发展性维度位于优先改进区域。基于此,S大学应通过扩大研究生多方面发展渠道、加强有形载体建设工作、拓宽学术交流渠道等措施优先改进发展性、有形性和交互性维度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同时,通过提高学术训练质量、建立服务激励机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加大研究生乘车优惠力度等措施,维持可靠性、移情性、保证性、响应性维度所提供的服务并将其作为吸引和维持优秀生源的竞争优势。

李慧[9](2020)在《不良推荐对用户持续使用电商平台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传统的购物方式不断向线上转移,在网络购物环境下,传统的大众营销手段很难为企业赢得竞争。面对这一趋势,个性化推荐服务应运而生,成为电商平台运营的重要手段。然而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推荐,导致用户产生消极的情感反应,进而削弱了其平台持续使用意愿,给电商平台的运营带来困扰。因此,分析不良推荐对电商平台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帮助电商平台改善个性化推荐服务,实现电商平台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还能够丰富个性化推荐的理论研究,加大个性化推荐的研究深度和力度。本文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以不良推荐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以下相关研究:首先,根据用户当前是否处于电商平台使用状态将推荐情境分为内情境和外情境,利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对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质量进行评价,梳理不良推荐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并对不良推荐带来的消极认知进行论述。然后,分别以内情境和外情境作为研究背景,分析不同情境下不良推荐对电商平台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内情境下的不良推荐引起的信息冗余、信息迷航、感知侵扰、强迫性感受等对用户满意度或直接对平台持续使用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其中直接影响作用最大的是强迫性感受,其次是信息冗余,然后是感知侵扰,最后是信息迷航,而用户信任起负向调节作用。(2)外情境下的不良推荐引起的信息过载、信息迷航、感知侵扰、强迫性感受对线上控制感或直接对平台持续使用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其中直接影响作用最大的是感知侵扰,其次是强迫性感受,然后是信息迷航,最后是信息过载,而用户心理弹性起负向调节作用。

朋礼青[10](2020)在《SERVQUAL理论视角下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改进研究》文中认为档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象征,它作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将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特质的历史气息传达给人类,指导着国家、组织和个人进行社会各项的活动。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档案馆又是高校育人与发展的重要部门,为民之所望,为档之所向,积极主动地为高校服务,从根本上满足利用者的需要是高校档案服务的重要目标,因此需要对高校档案馆服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档案工作人员更应做到心中有信念,手上有本领,肩上有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档案新事业中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贯彻到服务质量的改进过程中去,以期全面、系统地发挥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关键作用。本文从用户感知视角出发,通过初选、甄选、预调研归纳总结出SERVQUAL理论视角下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表。首先以SERVQUAL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文献调查法与高校档案馆服务特点对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表进行初选,其次以专家打分的方式对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甄选,形成试用版问卷,然后选择小范围样本对试用版问卷进行预调研得到研究的最终问卷,即形成最终的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表。在实证分析上,本文采用spss24.0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然后利用基于熵权法加权的SERVQUAL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实证结果对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进行系统评价,以期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档案服务质量改进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为未来高校档案馆服务工作开创新局面。

二、社会期望与图书馆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期望与图书馆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政务背景下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与驱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信息协同行为的基本内涵及理论框架
        1.2.2 不同情境下的信息协同行为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内涵
        2.1.1 智慧政务
        2.1.2 协同
        2.1.3 信息协同
        2.1.4 信息协同及相关概念辨析
        2.1.5 信息协同内涵及概念模型
        2.1.6 信息协同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论
        2.2.2 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2.2.3 符号互动论
        2.2.4 意义建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视角下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理论框架构建
    3.1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信息协同行为的动机
        3.1.1 结果期望与效能期望
        3.1.2 社会价值取向
    3.2 社会学视角下的信息协同行为社会困境
        3.2.1 搭便车问题
        3.2.2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
    3.3 运筹学视角下的信息协同行为中的博弈
    3.4 研究框架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识别
    4.1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收集
        4.1.3 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
    4.2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个人感知
        4.2.2 感知控制
        4.2.3 外部环境
        4.2.4 协同关系
        4.2.5 协同情境
        4.2.6 信息交流
        4.2.7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关键协同点
    4.3 驱动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验证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5.1.1 个人维度下的影响因素
        5.1.2 外部环境维度下的影响因素
        5.1.3 信息协同网络维度下的影响因素与信息协同行为
        5.1.4 信息协同行为与协同效应
    5.2 假设汇总与理论模型构建
        5.2.1 研究假设汇总
        5.2.2 理论模型构建
    5.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3.1 问卷设计
        5.3.2 数据收集
    5.4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模型验证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信度分析
        5.4.3 效度分析
        5.4.4 假设检验
    5.5 结果讨论
        5.5.1 个人维度对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
        5.5.2 外部环境维度对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
        5.5.3 协同关系网络维度对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
        5.5.4 信息协同行为对协同效应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6.1 问题提出
    6.2 相关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6.2.1 博弈参与方的收益分析
        6.2.2 博弈参与方的支出分析
    6.3 模型分析
    6.4 演化情况讨论
        6.4.1 群体策略一致的演化情况
        6.4.2 群体策略不同的演化情况
        6.4.3 群体策略敏感于初始条件的演化情况
        6.4.4 相关因素分析
    6.5 基于演化博弈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激励机制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驱动策略
    7.1 面向个人特质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驱动策略
        7.1.1 转变思想观念,不断进行反思
        7.1.2 加强职业培训,提升信息素养
        7.1.3 营造良好形象,培养职业自豪感
    7.2 面向外部环境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驱动策略
        7.2.1 简政放权与结构优化实现组织结构调整
        7.2.2 信息技术与政务服务有效结合提升协同效率
        7.2.3 政策法规与部门制度衔接有序保障统一标准
    7.3 面向协同关系网络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驱动策略
        7.3.1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树立权责边界
        7.3.2 培养优秀的组织文化促进互信互助
        7.3.3 形成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推动信息协同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7.4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1.3.5 论文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互联网保险
        2.1.1 互联网保险内涵
        2.1.2 保险科技研究
        2.1.3 互联网保险研究
    2.2 技术接受理论
        2.2.1 技术接受理论发展
        2.2.2 个体接受与组织接受理论
        2.2.3 个体经典理论模型
    2.3 互联网保险与技术接受研究现状
    2.4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保险接受扎根研究
    3.1 扎根方法的选择
        3.1.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3.1.2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2 扎根理论资料收集
        3.2.1 研究对象选取
        3.2.2 研究资料收集
    3.3 扎根理论资料分析
        3.3.1 开放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框架构建与关键因素分析
        3.4.1 理论框架提出
        3.4.2 关键因素析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理论模型构建
    4.2 核心变量定义
        4.2.1 绩效期望
        4.2.2 努力期望
        4.2.3 社会影响
        4.2.4 促成因素
        4.2.5 消费者创新性
        4.2.6 信任
        4.2.7 感知风险
        4.2.8 行为意图
        4.2.9 使用行为
    4.3 研究假设的提出
        4.3.1 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影响因素
        4.3.2 感知风险、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
        4.3.3 基于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的链式中介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5.1 研究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思路
        5.1.2 问卷设计过程
        5.1.3 问卷框架结构
        5.1.4 问卷偏差控制
    5.2 变量的测量
        5.2.1 绩效期望的测量
        5.2.2 努力期望的测量
        5.2.3 社会影响的测量
        5.2.4 促成因素的测量
        5.2.5 消费者创新性的测量
        5.2.6 信任的测量
        5.2.7 感知风险的测量
        5.2.8 行为意图的测量
        5.2.9 使用行为的测量
    5.3 预调研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信度分析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4 数据收集
        5.4.1 问卷发放原则
        5.4.2 正式调研数据收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型验证与数据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
        6.1.2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6.2.1 信度分析
        6.2.2 效度分析
        6.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3 相关性分析
    6.4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6.5 中介效应检验
    6.6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理论贡献
    7.3 管理实践的启示
        7.3.1 提升消费者体验,关键业务科技赋能
        7.3.2 关注消费者需求,价值主张持续创新
        7.3.3 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关系优化提升
        7.3.4 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原始资料
附录三 调查问卷初稿
附录四 调查问卷正式稿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社会变迁与士人因应 ——以常熟士人徐兆玮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理论借鉴
    四 研究对象分析与资料介绍
第一章 戊戌前后徐兆玮的经世期许与思想变动
    第一节 “从何市到常熟”:地方社会中的家族与权势网络
        一 何市镇状况
        二 徐氏家族及姻亲网络
    第二节 “乡谊”与实践:徐兆玮的社会交往与经世期许
        一 社交网络与交游活动
        二 守望乡邦与道德教化
    第三节 “青萍之末”:从阅读世界看维新思潮与士人思想变动
        一 维新思潮的出现
        二 旧学与新知:徐兆玮的阅读结构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新政时期徐兆玮的“立功”实践与转型
    第一节 徐兆玮的“立功”期望与翰林公务生活
        一 共预新政的地方士人
        二 入京动机与翰林公务生活
    第二节 徐兆玮居京的社会活动与谋官生态
        一 在京社会交往
        二 日常活动空间
        三 京师政治生态与个人状态
    第三节 应变:游学日本的动机、体验与心理感受
        一 游学动机与对异邦的想象
        二 观光游历的感官体验
        三 对都市文明的理性思考
        四 阅读选择与关注焦点
    小结
第三章 权变与调适:辛亥鼎革前后的政治抉择
    第一节 从翰林编修到国会议员:辛亥前后徐兆玮的身份转型
        一 由国到乡:归国谋职失利后转向地方自治
        二 1911年再次入京失望到离京返乡
        三 民政副长到国会议员:鼎革之际的身份转化
    第二节 1913至1923年的参政议政实践与民国印象
        一 1913年的国会议政实践与心态变化
        二 国会恢复与徐兆玮的无心留恋
    第三节 国会议员与地方资源争夺——以争夺农村师范分校为中心
        一 事件缘起与常熟士绅因应
        二 事件转机与士绅分歧
        三 士绅裂化与纷争结束
    小结
第四章 “五四”之后由“立功”到“立言”的新取向
    第一节 五四“潮流”之外的士人:徐兆玮对国事日渐疏离
        一 渐趋排斥:徐兆玮对五四新文化的态度
        二 小镇隐居:1920年代江南士绅隐逸的一种方式
        三 由政转文:隐逸期间的文化活动
    第二节 士绅文化权力的延续:以《重修常昭合志》为中心
        一 从参与到总纂——徐兆玮接任《重修常昭合志》的编修工作
        二 《重修常昭合志》的体例与书写
        三 地方志中士人文化权力的实践
    第三节 结社与文化认同——以虞社诗文唱和为中心
        一 虞社创办与发展
        二 文化认同:徐兆玮与虞社同人的诗文唱和
        三 科举功名士人的其他文化活动
    小结
余论 士人因应的区域比较——以徐兆玮、刘大鹏为例
参考文献
附录
    1-1 徐氏家族世系图
    2-1 徐兆玮在京日常活动统计表
    2-2 徐兆玮在北京出行去处统计表
    4-1 光绪《重修常昭合志》与民国《重修常昭合志》对照表
    4-2 1931年虞社社员名单
    4-3 1928至1937年《虞社》各期刊载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河北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及满意度概述
    2.1 公共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概述
        2.1.1 信息服务
        2.1.2 微信公众平台
        2.1.3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
        2.1.4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
    2.2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的优势和作用
        2.2.1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的优势
        2.2.2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的作用
    2.3 用户满意度概述
        2.3.1 用户满意度概念
        2.3.2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特点
        2.3.3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
第三章 构建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模型
    3.1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模型构建分析
        3.1.1 经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介绍
        3.1.2 经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启示
    3.2 结构方程模型
    3.3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模型的变量选取
        3.3.1 潜在变量的选取
        3.3.2 潜在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假设
        3.3.3 可测变量的建立
        3.3.4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模型的建立
        3.3.5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模型特征分析
第四章 河北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实证研究
    4.1 河北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现状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1 初始问卷的设计
        4.2.2 调查问卷的测试和修改
    4.3 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和收集
    4.4 样本特征分析
    4.5 信度分析
    4.6 效度分析
    4.7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4.7.1 模型的验证
        4.7.2 模型的评价
        4.7.3 结果分析
        4.7.4 对策和建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河北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2 河北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的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5)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概述
    第一节 社区图书馆概述
        一、社区图书馆的基本概念
        二、社区图书馆的适用规范
        三、社区图书馆功能界定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概述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基础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意义
    第三节 社区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
        一、理念定位
        二、功能定位
        三、发展定位
    第四节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内容
        一、拓展文化知识
        二、开展文化活动
        三、传播文化理念
    第五节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模式
        一、信息自助模式
        二、文化混合模式
        三、文化联盟模式
第三章 基于LIBQUAL+~(TM)模型的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LIBQUAL+~(TM)模型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及发展过程
        二、模型的特点与发展趋向
    第二节 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
        一、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二、评价指标的意义
        三、评价指标的具体描述
        四、评价指标的修改及完善
第四章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回收数据统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用户基本情况分析
        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三、各维度和指标的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论
    第三节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的现存问题
        一、社会环境影响文化服务能力
        二、现代化设备的服务效果存有不足
        三、文化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不强
        四、用户的文化体验感有待提高
第五章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优化策略
    第一节 宏观环境优化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
        一、政策支持层面
        二、社会环境影响层面
    第二节 微观维度优化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
        一、提升社区图书馆自身建设水平
        二、构建多元文化服务平台
        三、满足读者人文精神内在需求
第六章 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从用户体验设计到体验设计研究
        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关注人的身心体验
        四、跨学科研究的特征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七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八节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有限理性及体验设计理论
    第一节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设计现状
    第二节 体验概念解析
        一、西方视角下的纯粹体验
        二、东方视角下的体验哲学
        三、设计语境下的体验属性
    第三节 关于有限理性
        一、解读有限理性理论
        二、解读理性与非理性
        三、解读有限理性行为人
    第四节 有限理性与体验关系
        一、有限理性的体验者
        二、传情达意的体验媒介
        三、体验者与体验媒介之间的动态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第一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愿景
    第二节 解构有限理性行为人的幸福体验
        一、幸福的多元性特征分析
        二、解构幸福秘诀:HYGGE
        三、解读幸福“五元论”模型:PERMA
    第三节 重构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一、直观幸福体验现象
        二、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三、“莫比乌斯环”型关系
        四、体验感受器与体验通道
        五、“模式—通道”关联模型解析
    第四节 五维幸福体验与案例分析
        一、五维幸福体验解析
        二、五维幸福体验案例解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第一节 幸福体验设计驱动下的赋能策略
        一、应对不确定性的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二、以Oodi图书馆为例谈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三、A-T-A-C-S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第二节 秉承差异化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一、聚焦有限理性的体验设计赋能对象
        二、基于同一性的类体验设计赋能
        三、基于差异性的群体体验设计赋能
        四、基于叙事性的个体体验设计赋能
    第三节 体验设计赋能策略的特性
        一、多维体验的协同性
        二、跨渠道体验的相关性
        三、身心体验的平衡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创新方法
    第一节 创造情境化的幸福体验故事
        一、幸福体验故事的构成要素
        二、幸福体验故事的动态情境
    第二节 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
        一、“悬置—隐喻”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方法
        二、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路径
        三、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案例解析
    第三节 “动机+能力+赋能”体验设计新范式
        一、福格行为模型的启示
        二、“动机+能力+赋能”体验设计新范式解读
        三、幸福体验赋能的驱动力
        四、增强体验能力的幸福体验设计赋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实践
    第一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体验设计实践原则
        一、聚焦于关键体验维度的创新性
        二、维持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的平衡性
        三、避免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的矛盾性
        四、塑造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协同性
        五、基于体验信息的预期和评价
    第二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体验设计案例解析
        一、从感知体验到认知体验的创新设计实践
        二、提供“满意解”的差异化体验设计实践
    第三节 感知信息与认知信息相适应的品牌LOGO设计实践
        一、优视佳品牌形象设计案例
        二、宁波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LOGO设计案例
        三、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LOGO设计案例
    第四节 “形式追随体验”的产品设计实践
        一、电动洗眼器体验设计案例
        二、眼保健操仪体验设计案例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附录 Ⅱ:热敷眼保健操仪对小学生视力干预的效果报告

(7)高校校友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度研究 ——以J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2 概念界定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问卷与访谈设计
4 J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度分析
    4.1 样本特征分析
    4.2 信度效度分析
    4.3 J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度情况
    4.4 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J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度调查结论
    5.2 提升高校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度的建议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J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度调查问卷
    Ⅱ 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Ⅲ 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校友访谈提纲
致谢

(8)基于SERVQUAL模型的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教育服务需求备受关注
        1.1.2 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1.1.3 适度借用企业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研究的一种新尝试
        1.1.4 源于自身经历的启发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服务质量
        2.1.2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理论
        2.2.2 PZB服务质量差距分析理论
        2.2.3 SERVQUAL理论
        2.2.4 IPA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内外有关服务质量的研究
        2.3.2 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研究
        2.3.3 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
        2.3.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与问卷开发
    3.1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
    3.2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3.2.1 基于SERVQUAL模型的维度析出
        3.2.2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维度及对应指标的构建
    3.3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问卷开发
        3.3.1 问卷编制
        3.3.2 预测试问卷检测
    3.4.本章小结
4.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调查研究
    4.1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1.1 调查对象的选择与抽样方法
        4.1.2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2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4.2.1 样本描述
        4.2.2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期望的描述性分析
        4.2.3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实际感知的描述性分析
        4.2.4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期望—实际感知的差距分析
    4.3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的实证分析
        4.3.1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未来行为选择的相关关系
        4.3.2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的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5.1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期望—实际感知IPA分析
    5.2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整体现状与问题分析
    5.3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各维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5.3.1 有形性维度的现状分析
        5.3.2 可靠性维度的现状分析
        5.3.3 移情性维度的现状分析
        5.3.4 响应性维度的现状分析
        5.3.5 交互性维度的现状分析
        5.3.6 发展性维度的现状分析
        5.3.7 区位性维度的现状分析
        5.3.8 保证性维度的现状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策略
    6.1 改进区域内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策略
        6.1.1 以服务质量拓宽研究生多方面发展渠道
        6.1.2 加强有形载体建设工作
        6.1.3 创造多样化的交流模式,活跃研究生学习学术氛围
    6.2 维持区域内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策略
        6.2.1 提高学术训练质量
        6.2.2 建立服务激励机制,以激励促服务
        6.2.3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提供针对性服务
        6.2.4 增加校车班次,加大研究生乘车优惠力度
    6.3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7.2.1 研究局限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致谢

(9)不良推荐对用户持续使用电商平台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电商平台个性化推荐质量分析
    3.1 个性化推荐质量评价
    3.2 个性化推荐中的不良推荐分析
    3.3 不良推荐引起的消极认知
    3.4 本章小结
4 内情境下不良推荐对持续使用电商平台的影响
    4.1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4.2 实证分析
    4.3 研究结果与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外情境下不良推荐对持续使用电商平台的影响
    5.1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5.2 实证分析
    5.3 研究结果与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个性化推荐期望与感知问卷
附录 2 关于内情境的个性化推荐服务调查
附录 3 关于外情境的个性化推荐服务调查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SERVQUAL理论视角下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1.6.2 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模型
    2.1 高校档案馆服务概述
        2.1.1 服务质量的定义及其理论发展
        2.1.2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
        2.1.3 高校档案馆服务模式
    2.2 服务质量模型概述
        2.2.1 服务质量差异模型
        2.2.2 SERVQUAL模型
第三章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3.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2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3.3 指标体系构建
        3.3.1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选
        3.3.2 基于熵权法加权的SERVQUAL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收集
    4.1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甄选
        4.1.1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隶属度计算公式
        4.1.2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4.2 问卷设计
    4.3 问卷修正
    4.4 问卷发放与收集
第五章 数据分析
    5.1 问卷信度分析
    5.2 问卷效度分析
    5.3 高校档案馆用户服务质量评价
    5.4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6.1 提升服务有形性感知的建议
        6.1.1 构建绿色环境管理体系
        6.1.2 馆址交通便利易达
        6.1.3 搭建现代化服务设备平台
        6.1.4 展现档案工作者良好的工作形象
    6.2 提升服务可靠性感知的建议
        6.2.1 丰富馆藏资源,满足用户需求
        6.2.2 建立服务质量学习型组织,有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6.2.3 提供准确查档时间,准时提供承诺的服务
        6.2.4 规范档案管理过程,确保档案信息准确可靠
    6.3 提升服务响应性感知的建议
        6.3.1 秉承积极服务态度,缩短服务响应时间
        6.3.2 打造高校档案馆智能自助服务体系
        6.3.3 拓宽查档途径,简化查档流程
        6.3.4 拓展用户服务互动平台,开辟用户信息反馈渠道
    6.4 提升服务保证性感知的建议
    6.5 提升服务移情性感知的建议
        6.5.1 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6.5.2 理解用户需求,提供差异性服务
    6.6 提升服务安全性感知的建议
        6.6.1 提高用户隐私权保护意识
        6.6.2 增强工作者安全意识
        6.6.3 加强档案安全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6.6.4 协调档案利用与档案安全的关系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甄选调查问卷
附录 B: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社会期望与图书馆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政务背景下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与驱动策略研究[D]. 张云开.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D]. 杨华. 西北大学, 2021(12)
  • [3]社会变迁与士人因应 ——以常熟士人徐兆玮为中心[D]. 汪颖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河北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研究[D]. 郭思蓓. 河北大学, 2021
  • [5]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姚琳颖.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D]. 杨丽丽. 江南大学, 2020(04)
  • [7]高校校友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校友满意度研究 ——以J大学为例[D]. 周雨虹. 暨南大学, 2020(07)
  • [8]基于SERVQUAL模型的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常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不良推荐对用户持续使用电商平台影响研究[D]. 李慧.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SERVQUAL理论视角下高校档案馆服务质量改进研究[D]. 朋礼青. 安徽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社会期望与图书馆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