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顿大学招生信息

莱顿大学招生信息

一、荷兰莱顿大学招生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唐超[1](2020)在《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是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学校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普及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个人实验到政府主导的转变,奠定了现代英国幼儿教育的基础。19世纪也是英国社会剧变的时期。经过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初步实现工业化。同时,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英国最早实现了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持续的教派冲突和阶级斗争。经济的腾飞与复杂的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的改革进程。幼儿学校的迅猛发展与社会剧变在历史时空上的重叠,赋予了本研究独特的意义。研究这一时期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深化我们对英国幼儿教育史的认识,理清教育发展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为对象,在宏观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助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段教育史,本研究在纵向维度以幼儿学校的办学主体为切入点,将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及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在横向维度主要考察了不同阶段幼儿学校的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特点。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学校从个人实验走向政府主导,是英国为解决学校数量不足问题的必然之路。这条道路符合英国人的文化传统和英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条自下而上、荆棘丛生、充满斗争的道路,带有明显的中产阶级特性。中上层社会对幼儿学校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保障是推动幼儿学校普及的主要原因。在幼儿学校体系方面,英国幼儿学校呈现出一种“进化”而非“进步”模式。怀尔德斯平的体系很好地应对了各种挑战,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幼儿教育观的转变和幼儿学校事业的发展相互影响,致使幼儿学校的性质实现了从民间慈善到国家福利的转变,教育场所经历了从家庭、教会到社会的转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世俗化。论文共7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研究的缘起,明晰研究意义,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内容,确定研究思路,选择适合本研究的方法。第一章追溯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重点阐述济贫院、育婴堂、主日学校等慈善机构中的贫困幼儿教育。通过对这些机构创办宗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这些慈善机构主要致力于保育而非教育;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专业的教师,教学质量也比较低下。第二章考察欧文在新拉纳克的幼儿学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欧文所生活的环境出发,描述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二是阐述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创办宗旨、理论基础、教学与管理;三是分析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影响。第三章探讨英国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幼儿学校运动期间,民间成立了一些幼儿学校组织,它们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传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怀尔德斯平作为幼儿学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完整地阐述了幼儿学校的理念,创造性地改进了幼儿学校的环境,并在全国建立了幼儿学校网络,奠定了英国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第四章研究民办公助下英国幼儿学校的推进。本章从国家资助幼儿学校的方式出发,把幼儿学校发展分为“申请资助”和“结果支付”两部分,分析了不同资助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其对幼儿学校的影响。在“申请资助”制度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逐年上升,国教派开始主导幼儿学校,幼儿学校的数量得到提升,教学条件获得改善,幼儿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得到提升。在“结果支付”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急剧缩减,入学率逐渐提升,教学内容向读、写、算倾斜。第五章论述一系列教育法案影响下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本章选取1870年、1876年、1891年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法案,论述了英国政府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幼儿学校的普及;同时探讨了在幼儿学校普及的过程中学校规模及其内部体系的变化。第六章对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特征与影响。结语部分对绪论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刘春丽[2](2019)在《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文中指出目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是国际公认的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创新博士生招生方式,鼓励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等招生方式;提高博士学位申请条件等。虽然这些举措为我国博士生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他们面临的经济、家庭、学业、就业、科研等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平衡好工作、家庭和学业之间的矛盾,这对博士生的心理承受力无疑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此,博士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的特殊群体,在读博期间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一些博士生因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处于亚健康状态。抑郁和焦虑是常见的博士生心理疾病,且发病率较高。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的2015年一项研究发现,47%的博士生情绪低落、沮丧,有抑郁倾向。许多人无法按期毕业,延期的时间长达5-10年甚至更长,有的中途就逃离学术研究,放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世界着名期刊JAMA的一篇Meta分析论文认为医学生的抑郁症状比例在24%-29%,住院医师的抑郁症状比例在25%-33%。此外,医学生的倦怠也较高,可能与未来的自杀意愿增加相关。据美国的一项研究估计,大约14%的医学生有中度到重度抑郁的症状,大约5%的学生在医学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有自杀想法。医学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出约2.4倍。医学博士研究生作为医学院校中的较高层次学术研究者,面临的来自学业、论文发表、师生关系、经济方面、家庭和工作冲突方面的压力更大,抑郁和焦虑的水平要高于同校本科和硕士生。但是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还很匮乏。师生关系是指学生与其导师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指导程度和学生对导师的认同水平。从社会认知角度,指导效率或指导功能被认为对研究生的项目有重要意义。导师承担着指导博士生完成博士项目的主要责任。已有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感知到的自我效能、学术产出及未来学术发展有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导师的领导风格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显着影响。导师的指导对博士项目的完成十分重要,接近一半的中途退学博士生反映没有得到导师的充分的指导。201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与导师关系较弱是大多数研究生经历抑郁和/或焦虑的共同特征。科研自我效能是指学生感知到对成功完成科学研究课题的各项任务的自信心,是学生个体对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的自我评价。科研自我效能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十分重要。自我效能帮助个体决定当他们准备完成任务时,会付出多少努力,当经历困难时会坚持多长时间,在不利的形势下会表现多么有韧性。有研究表明科研自我效能与未来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有显着正向相关关系。Schlosser等人发现师生关系对科研自我效能有显着影响。也有研究显示科研自我效能与学生的科研兴趣有正向相关关系。科研兴趣是学生对完成科研任务的兴趣和态度。科研兴趣会影响个体对科研活动的参与意愿。有研究表明科研兴趣可能影响科研自我效能水平,也间接的影响学生在完成科研项目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严谨性是科学研究的必备素质。具有严谨性人格特征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受到导师的信赖,达到导师的要求,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终身学习意愿是医学生必备的素质。只有当医学生有终身学习意向和热情时,才能主动发挥自身学习潜能,有效地保证医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以提升自身专业、临床和科研水平,保证较高的岗位胜任力及竞争优势。本研究就在是这一背景下构思,我国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的流行性情况如何?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是那些?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按贡献顺位排序依次是哪几个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抑郁和焦虑的?本研究将为医学教育和管理者提供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数据,鉴别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帮助管理者及时识别。筛选与抑郁和焦虑水平显着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政策干预提供一定的支持。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计调查问卷,对医学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流行性调查;第二部分是医学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危险因素研究;第三部分是医学博士研究生师生关系在科研自我效能和抑郁/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第四部分是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及半结构化访谈,确定调查问卷中的指标和量表,设计调查问卷。2017年11月至12月期间,课题组连续招募某医学院校的在读博士研究生379人。在获得知情人同意后,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搜集博士生的社会人口统计资料、读博特征情况;采用量表对抑郁、焦虑情况、科研自我效能、科研兴趣、严谨性人格特征、终身学习意愿、师生关系情况测量。利用Epidata3.1软件录入信息,SPSS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检验水准是α=0.05。在第二部分,用频率和频率分布表示计数资料的分布特征;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量表的信度检验采用Alpha系数进行内部信度评价。在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方面,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分别以博士研究生是否发生抑郁和焦虑状态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第三部分,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和博士特征的博士生抑郁和焦虑评分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与抑郁和焦虑的相关关系;应用逐步分层回归分析确定抑郁和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以p<0.05作为显着性的标准。使用容忍度和VIF来判断变量间是否有共线性问题,容忍度<0.1(VIF>0.5)时,表示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应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初步判断中介作用是否显着及解释大小;应用渐进再抽样进一步检验中介作用。采用5000个bootstrap样本进行估计。在第四部分,采用扎根理论的思想,利用Nvivo软件对调查问卷中开放式问题回答文本进行质性分析,通过三级编码方式归纳分析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影响因素,从本文资料中整理和提炼类型、主题和概念;根据参考点数量划分核心影响因素、次核心影响因素和非核心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从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管理机构三个层面提出抑郁和焦虑的预防和干预建议。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和半结构专家访谈,搜集并归纳出基本情况、经济压力、养育子女负担、工作和就业共四类社会人口学指标;博士类型、读博情况、博士项目进展、与导师关系、导师指导情况、论文发表压力、读博的意义感知、毕业时间预期、在导师团队扮演角色、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共十类读博特征指标;严谨性人格、主动性人格、科研兴趣、师生关系、终身学习意愿和科研自我效能六个研究变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379名博士研究生中,有87人(23%)博士研究生抑郁呈阳性,其中,中等抑郁的有45人,占11.9%;中等严重抑郁的有28人,占7.4%;严重抑郁的有14人,占3.7%。有70人(18.5%)焦虑呈阳性,其中,中等焦虑的44人,占11.6%;严重焦虑的有26人,占6.9%。博士研究生的抑郁水平是6.99±5.86,焦虑水平是5.50±5.38。第二部分:单因素分析表明职称晋升压力、临床博士生、与导师见面频率、与导师有不愉快经历、导师类型、预期达到论文发表要求难度、读博有意义感知、预期毕业时间、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困难是抑郁和焦虑症发生的共同潜在危险因素。辅助导师申请课题或报奖、辅助指导论文写作、参与导师课题是抑郁症发生的特有危险因素;养育子女和导师指导博士生数量是焦虑症发生的特有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每学期与导师见面2次的博士生的0.088倍;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每周1次的博士生的0.151倍;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每周2次的博士生的0.189倍;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每天见面的博士生的0.214倍。与导师有不愉快或冲突的经历的博士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没有与导师发生不愉快的博士生患抑郁症风险的3.111倍。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之间有困难的博士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几乎没有困难博士生的2.738倍;师生关系每增加一个单位,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0.976倍;科研自我效能每增加一个单位,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0.995倍。经Logistic回归分析,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焦虑症的风险是每学期与导师见面2次的博士生的0.166倍;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焦虑症的风险是每周与导师见面1次的博士生0.142倍;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之间有困难的博士生患焦虑症的风险是几乎没有困难博士生的3.542倍;师生关系每增加一个单位,患焦虑症的风险降低0.973倍;科研自我效能每增加一个单位,患焦虑症的风险降低0.991倍。第三部分:逐步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师生关系、论文发表难度、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之间有困难、科研自我效能、经济压力感受、博士课题有意义、组会频率共解释了26.6%的抑郁变异程度。贡献顺位最多的前三个变量是师生关系(12.6%)、论文发表难度和(6.0%)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有困难(2.7%)。经多元分层回归初步判定师生关系在科研自我效能与抑郁之间起到不完全的中介作用,经渐进再抽样方法再次验证了中介具有显着性。逐步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师生关系、论文发表难度、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科研自我效能、毕业预期、见面频率、博士意义感、经济压力感受、是否临床工作共解释了30.9%的焦虑变异程度。贡献顺位最多的前三个变量是师生关系(11.2%)、论文发表难度(6.6%)和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有困难(3.2%)。经多元分层回归初步判定师生关系在科研自我效能与焦虑之间起到不完全的中介作用,经渐进再抽样方法再次验证了中介具有显着性。第四部分:三级编码显示,医学院校博士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十个类属:“学习与科研能力”、“导师、团队和实验室”、“工作、家庭和子女”、“身心压力”、“经济压力”、“时间紧张”、“毕业压力”、“博士培养制度”、“读博意义认知”和“主动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中,“学习与科研能力”、“导师、团队和实验室”、“工作、家庭和子女”相互作用通过“身心压力”间接影响抑郁和焦虑症状。结论:1.现况调查结果表明,379名博士研究生中,23%的博士研究生抑郁症状呈阳性,18.5%的博士研究生焦虑症状呈阳性。2.与导师见面频次分组、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困难分组、师生关系和科研自我效能是博士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发生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是否与导师有不愉快经历是抑郁症状特有的独立危险因素。3.(1)抑郁症状得分的影响因素按贡献顺位依次是:师生关系、论文发表难度、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有困难、科研自我效能、经济压力感受、博士课题有意义和组会召开频率。(2)焦虑症状得分的影响因素按贡献顺位依次是:师生关系、论文发表难度、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有困难、科研自我效能、毕业预期、见面频率4、博士课题有意义、见面频率1、经济压力感受和是否在临床工作。(3)师生关系在科研自我效能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4.“学习与科研能力”、“导师、团队和实验室”、“工作、家庭和子女”、“身心压力”是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核心影响因素;对抑郁和焦虑的预防与干预应从博士生、导师及博士生管理机构三方面联合开展。

王子龙[3](2018)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现象研究》文中认为如今,高等教育被各国政府寄托了越来越多的期望,被视为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推动力。汤浅光朝曾提出在近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沿着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顺序发展,总共发生了四次转移,形成了五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有学者认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具有很大的正相关性。那么研究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是沿着怎样的路线在发生转移、什么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等问题则显得很有意义。本研究参照汤浅光朝对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判定方式,把不同时期各地区大学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的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同时参考该地区大学规模这个辅指标,认为在一定时期当一个地区大学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数量和大学规模占有明显优势时则可以被称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在中世纪大学创建初期,大学规模这个指标应占较大比重,随着各个地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规模这个指标所占的比重应逐渐减小。通过对I ·阿西莫夫的《世界科技名人辞典》中的1423名世界科技名人的传记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各个世界科技名人大学求学经历、国籍等信息,来统计不同时期各地区大学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数量;通过梳理20世纪中叶前各地区的大学规模变化趋势,结合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后认为从第一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产生以来,在沿着意大利(12世纪初-16世纪末)至英国(17世纪初-1810年)至德国(1810年-1862年)至美国(1862年-)的路线转移,其中在18世纪初-1810年同时存在着英国和法国两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以17世纪初意大利城市的衰落为标志,第二次转移以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为标志,第三次转移以美国通过并实施《赠地法案》为标志。每个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地区都在其大学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数量上保持着绝对优势,在大学规模上处在领先的位置。每次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都处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但有其相似的推动因素。发达的经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可以为某一地区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提供强力推动,大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促进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内在动因,柏林大学模式和现代美国大学模式都是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做的积极创新。大学的功能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发展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再发展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并驾齐驱。大学模式的创新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在世界高等教育转移的过程中,优秀学者的跨国迁移既是当时的特征也是加速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形成的重要动因。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等战略,提出“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为高等教育事业投入巨大力量。有学者通过对二战至今世界知名大学建校时间的统计分析,发现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有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实情进行大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创建更多有利条件吸引国外优秀学者进入我国大学,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后发国家的优势,进而创造高等教育崛起的下一个传奇。

朱华杰[4](2017)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学术不端是全球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各国都认识到学术不端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风气等方面造成的巨大危害,纷纷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维护学术诚信。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成绩显着。但学术不端行为仍在研究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既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在社会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防范学术不端,十分必要、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聚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研究,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对相关概念及关系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实践进程。本章从整体进展和个别探索两个维度,对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实践进程进行了梳理。一是立足我国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全局,紧密结合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和阶段性特征,探讨了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整体进展。二是以武汉大学为例,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努力与探索进行了具体呈现。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知行状况调查分析。为进一步摸清研究生学术行为现状,掌握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笔者面向武汉地区七所高校的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与遵守情况、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原因、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建议期待等,结合数据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域外借鉴。本章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有效举措进行了梳理,主要分为4个方面: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以生为本,倡导自律;加强教育,重在预防;重在执行,严惩不贷。这些经验可为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提供借鉴。第五部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原则与重点内容。基本原则包括: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处理惩罚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和遵守规范与鼓励创新相结合。重点内容包括:培育学术精神、提升研究能力和强化规范意识。第六部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强化策略。本章从基础支撑、合力构建和全程教育等三个维度,探讨了如何更好推进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强调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提供坚实支撑。探讨了从组织力量、制度力量和队伍力量等三方面构建合力,通过入学前教育、入学教育、课程教育、毕业教育和网络教育,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蒋凯,杨锐,牛新春,项贤明,康翠萍,俞可,喻恺,王晋,窦心浩,吴薇,王莲涔,范庭卫[5](2017)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学科及其学术特色(笔会)》文中认为本笔会介绍了12所世界着名大学(哈佛大学、香港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柏林洪堡大学、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莱顿大学、莫斯科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教育学科及其学术特色。这些着名大学的教育学科,都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建设而形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拥有一流的多学科师资力量,产出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培养出一流的教育人才,引领教育学术思想和方法的潮流,对本地、本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实践和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其中有一些学科曾对中国的教育学发展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吕娇娇[6](2016)在《荷兰中文学校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文学校是海外开展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之一,在欧洲通常指以非全日制形式开展汉语教育的组织,或者说是以课余补习方式开展汉语教学的单位。荷兰地处欧洲西偏北部,人口不到两千万,由于源远流长的汉学传统,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基础。目前荷兰的中文学校有40多所,最古老的中文学校已经走过了40年的风风雨雨,他们在荷兰的汉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荷兰的中文学校进行介绍和较为全面的分析,对其发展情况进行探究,总结其共性,发现其特质,凝练其内涵,对深入发掘荷兰社会的汉语需求、更好推动中文学校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规模较大的、有代表性的中文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探究影响中文学校发展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要素,探索有助于中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预期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并对世界各地的中文学校的研究成果做了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是对荷兰的中文学校做了概况式的介绍,从校舍、教材、师资、办学经费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对几所大型中文学校做了具体的介绍。第三章分析了中文学校的发展因素,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方面展开,其中包括教育需求、政策支持、组织交流、社区关系、管理结构、师资发展等方面。总结了影响荷兰中文学校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第四章是针对荷兰中文学校的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通过对3所学校超过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优势,找出中文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建议。第五章是结语,对研究情况做了总结,对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做了说明,并提出后续研究建议。

兰国帅[7](2016)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际教育技术已进入深入发展与全面反思阶段。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了较为成熟阶段,但另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已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研究者与实践者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体状况把握也许并不明晰。所以,探究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捕捉其整体发展轨迹和大致走向,预测其前沿知识演变趋势等,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澄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盘点,以期理清脉络,寻找启示。本研究以科学引文数据库(WOS)为研究样本信息源,选取1960-2015年发表在SSCI、SCI-EXPANDED和A&HCI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文献信息为研究样本,基于引文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视角,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引文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有机联系的三个方面为研究主线,展开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探究,力求用可视化方法绘制系统的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知识图谱,勾勒明晰的教育技术发展演化的网络图景,力图建构与探究:(1)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知识图谱;(2)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知识图谱;(3)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知识图谱。以期探究五十五年来国际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学术研究机构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基金项目资助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及其演进趋势,探测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划分及其演化、主要学科分支结构及其演进特征、研究主题及其演进脉络、研究前沿热点及其发展演化趋势及新生长点,透视学科类别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演进、学科学术期刊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信息流动特征、学科主干理论及其关键路径经典文献、学科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及其群体派系与演化特征等。分析发现:(1)教育技术早期研究集中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21世纪后逐渐向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延伸与拓展。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十二个合作凝聚子群体,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合作态势。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在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高产机构与低产机构的“贫富”差距拉大。学术机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七十个合作凝聚子群体,且聚焦主题各异。代表性高产学者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其学术成就和科研队伍对教育技术研究贡献量巨大。其合作网络密度较小,合作网络聚集度不高,具有明显小世界效应特征,同时具有显着核心—边缘结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多个合作凝聚子群体,内部派系复杂,规模较小,学者信息分享和科研合作机会差别较大。教育技术项目资金投入与产出呈现正相关关系。(2)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逐步走向成熟的十大学科分支,但其内部结构变化极其复杂,学科分支呈现“掘进式”与“发散式”进化特征,国内教育技术学科结构与国际差异较大。国际教育技术历年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变化受技术进步影响较大。研究主题经历了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起步探究、初步应用、转型升级、创新实践、创新整合和创新提升等六大阶段转换。研究热点集中于学习环境与资源类、策略与方法类、理论研究类、实践研究类和媒体技术类等五类主题内容。研究前沿聚焦于交互式与分布式学习环境设计、在线教育、认知工具设计、复杂性学习任务行为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学习路径分析、专门知识反转效应、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教学/学习策略、智慧学习环境开发等新生长点。研究方法呈现由单一范式向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多元综合研究范式转型特征。(3)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学科研究领域,其知识生产模式已进入以“内生式”与“学科交叉研究”为主的发展阶段。其知识流量主要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七大源头。其学术期刊发展经历了“繁荣时期”、“黄金时期”、“学科交融期”和“鼎盛时期”等六个阶段。形成了以《计算机与教育》为中心的多个权威期刊凝聚子群。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涌现了罗伯特·米尔斯·加涅、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等五十位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其共被引网络密度较大;网络聚集度高,具有显着小世界效应特征;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西蒙·派珀特、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罗伯特·米尔斯·加涅、蔡今中等居于核心位置;具有明显社群结构,演化形成了三十四个权威学者群体合作派系,规模和大小不一;合着关系影响派系形成。演化形成了以《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多媒体学习》、《学习环境理论基础:从理论到实践》等学科经典文献为关键路径的学习条件理论、首要教学原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框架模型等四十种主干理论及其框架模型与方法,为学科分化与衍生提供了“内在动力”。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从研究方法与范式转型、研究对象与目标定位、学科性质选择与研究层面贯通、外部环境支撑与学科结构检测、国家(地区)学术机构合作、专业学术期刊打造和本土化理论体系建构等七个层面,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孔梓[8](2015)在《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孔子学院作为一种语言与文化传播实践,在其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在海外126个国家建立了475个分支机构①,构建起了庞大的社会网络,成为一种现实存在。一方面,孔子学院社会网络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进行主动干预和有意识地校正,降低了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摩擦,消解文化冲突,建立了一种弥合文化间隔阂,进而将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失衡状态调整到新的均衡状态的平台或机制。另一方面,孔子学院社会网络通过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对话沟通,拉近文化距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建立,增强互惠互信,推动共享共赢,进而推动多元文化生态趋于均衡。随着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的不断壮大,孔子学院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梳理、归纳并学术化,这本身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对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的研究,既是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诉求,也是推动多元文化生态平衡,探索语言与文化传播实践的现实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价值。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如何增强孔子学院社会网络中的信任,以便更好地发挥孔子学院的功能。针对当前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结构当中存在的信任问题,在已有的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价值、概念、积累、功能和维护,就如何加强该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信任提出建议。本文围绕孔子学院社会资本展开系统研究,试图回答五个主要问题:为什么研究孔子学院社会资本?孔子学院社会资本是什么?孔子学院社会资本是如何积累的?孔子学院社会资本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孔子学院社会资本该如何保障和维护?围绕上述问题,全文共分7章,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是论文写作的研究背景并提出文章要讨论的现实问题、研究问题的逻辑关系,由此引出选题的意义,然后介绍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加以述评,最后介绍本文的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第二章,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本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成果,从孔子学院在全球布设的社会网络出发,将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为“孔子学院在信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的集合,这些关系有助于推动孔子学院行动的实现”。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核心是信任,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包括制度信任、过程信任和特征信任三种类型。在信任基础上,本文将孔子学院社会资本概念划分为三个维度,即以制度信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以过程信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以特征信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基础是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系统。社会网络系统由社会关系、嵌入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以及构建社会网络的制度规范三个基础要素组成。孔子学院的基本单位是关系资本。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类型可以分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孔子学院社会资本既有社会资本的一般特征,又有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性。第三章,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本章首先分析了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的机理。其次,归纳了影响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的因素,内在因素包括结构因素、资源因素和制度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最后,对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状况展开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并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析了当前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的优势与不足。第四章,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的国际比较分析。本章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四个国家的语言国际推广机构,分别是法语联盟、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以及美国的相关机构,针对其社会资本积累的基础、主体和方式分别展开分析。在比较和分析其他国家语言推广机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学院自身特征,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积累。第五章,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功能实现。本章首先总结了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积极功能包括社会支持、社会控制和社会理解,消极功能包括社会排斥和社会依赖。其次,从前提、基础和保障三个方面分析了功能实现的条件。再次,从资源配置入手分析了社会资本功能实现的两条路径,即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分配和扩散社会资源。最后,分别从行业、国家、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孔子学院社会资本功能实现的效果。第六章,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保障与维护。本章主要从主体、要素和机制三个方面分别探讨谁来保障与维护社会资本,保障和维护社会资本的什么,以及如何保障和维护社会资本。首先,针对政府及相关机构、孔子学院及其合作方、企业及社会力量三类保障和维护主体,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其次,从制度类要素、结构类要素和资源类要素三个影响要素提出建议。最后,为了加强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的互动,提升社会网络的稳定性和降低潜在风险,可以尝试引入文化产业运作机制、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多主体联动机制、以“信任”为核心的评估机制。第七章,结论。本章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和提炼,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进而对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董彦邦[9](2015)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研究 ——基于世界大学排行榜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主要以“985工程”为依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进展。结合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QS世界大学排行榜、THE世界大学排行榜、荷兰莱顿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表现排名以及西班牙世界大学网络计量排行榜等六大排行榜中历年的表现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进入排行榜的数量逐年增多,在排行榜中的总排名及各单项指标的排名逐年提升,部分大学的总排名已经跻身前100的行列,部分大学的各单项指标排名已经跻身前20的行列。但是,在总排名上,我国大学主要集中在排行榜的末段,前100、前200、前300所占比重小,前400和前500所占比重大,我国至今没有一所大学跻身前20,没有一所大学在六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同时跻身前100;在各单项指标排名上,我国大学仅在反映规模的指标上表现优异,在反映质量的指标上表现差强人意。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大学还有较大差距。在科研质量上,我国大学仅在反映科研生产力的PUB、P、近十一年论文数、当年论文数等四项指标上表现出色,在反映科研影响力的论文引用、研究、MCS、MNCS、PP10%,近十一年论文被引次数、近两年论文被引次数、近十一年论文平均被引次数、学术声誉、单位教职引用率等十项指标,反映科研协作力的工业来源收入、PP (collab)、PP (int collab)、PP (ui collab)、PP(<100km)、PP(>1000km)等六项指标,以及反映科研卓越性的N&S、近两年h指数、高被引文章数、高质量期刊论文数等四项指标上表现较差,问题主要表现为科研创新力较差,高水平科研成果缺乏,跨国界、跨机构科研协作力较差;在教育质量上,我国大学仅在反映毕业生质量的雇主声誉指标上表现优异,但在反映教师质量的Award、HiCi、PCP、教学等四项指标,反映学生质量的Alumni指标,以及师生比指标上表现较差,主要问题表现为高水平教师不足,师生比过低;在国际化水平上,在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性等三项指标上,只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表现较为优异,主要问题表现为我国大学内部国际化水平相差悬殊;在网络化水平上,我国大学在存在性(Presence)、影响力(Impact)和卓越性(Excellence)三项指标上表现均较为出色,但我国大学在开放性(Openness)指标上表现较差,主要问题表现为网络开放性不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缩小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基于世界大学排行榜的视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找准定位,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其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影响力;再次,加强跨领域和跨机构的科研协作力;再次,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再次,提高大学的国际化水平;最后,加强网络化建设,提高大学的开放性。

马杰[10](2014)在《荷兰不同类型高校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莱顿大学和海牙应用科技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国际化战略是高校国际化发展有序化、组织化、持续化的重要路径。目前,国内对高校国际化战略的研究主要围绕美、英、法、德、澳、日等发达国家,对荷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甚少。研究的院校类型也主要集中于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国内地方综合大学等,鲜有涉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因此,对荷兰不同类型高校国际化战略的研究,不仅可以拓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国别,丰富高校国际化战略的研究案例。同时,还能在实践层面为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国际化战略的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荷兰不同类型高校的国际化路径。通过国际化战略的视角,以莱顿大学和海牙应用科技大学为例,分析荷兰不同类型的高校是如何将国际化融合于高校的目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从而推动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研究问题:1.荷兰不同类型高校的国际化战略驱动和目标是什么?有无异同?为什么?2.荷兰不同类型高校的国际化战略策略是什么?有无异同?为什么?相关网页与电子文档是本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的主要渠道,邮件访谈则作为资料印证与补充的辅助途径。研究者从驱动目标、项目策略和组织策略三个维度对莱顿大学和海牙应用科技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分别予以刻画和解读,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荷兰不同类型高校的国际化战略与其院校的类型属性及发展定位相关。作为学术性导向的研究型大学,莱顿大学的国际化战略策略始终贯彻了研究导向的定位特色。而作为实践性导向的应用科技大学,海牙应用科技大学的国际化战略策略则始终贯彻了职业导向的定位特色。2.不同类型高校拥有的资源禀赋会影响其国际化战略策略的选择。研究型大学因其学术性导向的类型属性在科研资源的占有方面可能会比教学资源丰裕,所以选择“研究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策略具有相对优势。应用科技大学因其实践性导向的特点、与职业实践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资源的占有方面可能会比科研资源丰裕,所以选择“课程主体”的国际化战略策略具有相对优势。3.虽然莱顿大学与海牙应用科技大学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方面具体采取的国际化策略有所不同,但国际合作却是其国际化战略策略的共识与趋势。4.不同文化背景是影响高校国际合作轨迹的重要因素。中荷高校国际化学生实习基地(CHECK-IT)的运作展现了东西方思维文化与处事风格对高校国际合作的影响。基于对莱顿大学与海牙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化战略路径的对比,本研究从高校国际化战略的实践与研究两方面提出对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国际化战略发展的借鉴启示。在实践层面,高校需明晰类型定位,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有的放矢地选择国际化战略策略。在研究层面,拓展研究维度,加强院校与师生个体的中微观互动研究。同时,创造机会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类型高校国际化战略策略的选择,廓清借鉴基点。

二、荷兰莱顿大学招生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荷兰莱顿大学招生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学校与幼儿园
        (二)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
        (三)英国与英格兰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教育研究
        (二)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研究
        (三)关于19世纪英国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五、研究问题与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幼儿慈善机构发展的背景
        一、中上层社会热衷于慈善事业
        二、中上层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
        三、中上层社会幼儿教育观的改变
    第二节 济贫院中的幼儿教育
        一、济贫院的生源
        二、济贫院的管理
        三、济贫院的教学
    第三节 育婴堂中的幼儿教育
        一、育婴堂的创办
        二、育婴堂的生源
        三、育婴堂的教学
        四、育婴堂的经费
    第四节 主日学校中的幼儿教育
        一、主日学校的创办
        二、主日学校的发展
        三、主日学校的教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
    第一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创办的背景
        一、工人阶级生活悲惨
        二、童工现象十分严重
        三、贫困幼儿入学率很低
    第二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
        一、幼儿学校的创办宗旨
        二、幼儿学校的理论基础
        三、幼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第三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影响
        一、促进英国一批幼儿学校的诞生
        二、推动其他国家幼儿学校的创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
    第一节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贫困幼儿教育问题的凸显
        二、政府对贫困幼儿教育的放任
        三、国教派与非国教派冲突加剧
    第二节 民间幼儿学校组织的成立
        一、幼儿学校协会
        二、格拉斯哥幼儿协会
        三、本土及殖民地幼儿学校协会
    第三节 怀尔德斯平对幼儿学校运动的贡献
        一、创建幼儿学校体系
        二、建立幼儿学校网络
        三、改变社会幼儿教育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
    第一节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推进的背景
        一、英国社会结构的改变
        二、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
        三、福禄贝尔幼儿园在英国的传播
    第二节 “申请资助”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一、“申请资助”制度的产生
        二、政府对幼儿学校的督查
        三、“申请资助”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第三节 “结果支付”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一、“结果支付”制度的产生
        二、“结果支付”制度的内容
        三、“结果支付”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普及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的落后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三、社会财富的激增
    第二节 法律推动下幼儿学校教育的普及
        一、普及入学的启动:1870年《福斯特法案》
        二、强制入学的推动:1876年《桑登法案》
        三、免费入学的实现:1891年《免费初等教育法》
    第三节 幼儿学校普及过程中学校的改革
        一、大力开办婴幼儿班
        二、逐渐去“国教化”
        三、借鉴福禄贝尔理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反思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
        一、上层社会需要推动幼儿学校发展
        二、经济发展为幼儿学校提供了条件
        三、法律为政府主导幼儿学校提供保障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特征
        一、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
        二、幼儿学校的发展模式自下而上
        三、幼儿学校发展带有明显的阶级特性
        四、幼儿学校发展延续怀尔德斯平体系
    第三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了幼儿学校从慈善到福利的转变
        二、推动了教育场所从家庭到社会的转移
        三、实现了幼儿教育从宗教性走向世俗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2)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医学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调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危险因素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博士生师生关系在科研自我效能和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博士研究生抑郁/焦虑症状影响因素质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 大学
        2. 高等教育
        3.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四) 文献综述
        1. 关于“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研究
        2. 关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研究
        3. 关于“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关系的研究
        4. 关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
    (五)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世界科技名人在各地区大学的求学情况分析
    (一) 12-15世纪世界科技名人在各地区大学的求学情况
    (二) 16-18世纪世界科技名人在各地区大学的求学情况分析
    (三) 19-20世纪早期世界科技名人在各地区大学的求学情况分析
二、不同时期各地区大学的规模变化
    (一) 不同时期欧洲各地区大学的规模
        1. 中世纪欧洲各地区大学的规模
        2. 近代早期欧洲各地区大学的规模
        3. 19-20世纪早期欧洲各地区大学的规模
    (二) 不同时期美国各地区大学的规模
        1. 美国殖民地时期院校的规模
        2. 美国建国时期院校的规模
        3. 美国工业化时期院校的规模
三、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路线分析
    (一) 第一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意大利
    (二) 第二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英国
    (三) 第三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法国
    (四) 第四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德国
    (五) 第五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美国
四、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
    (一) 外部环境的强力推动
        1. 经济方面
        2. 政治方面
        3. 社会方面
    (二) 大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 优秀学者的跨地区迁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欧洲各时期大学信息表
附录B 16-20世纪早期各地大学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信息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研究的总体概况
        (二) 研究的多维视角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实践进程
    一、整体进展
        (一) 在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动态把握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二) 在学风建设全局中全面审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二、个案呈现—以武汉大学为例
        (一)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二) 制定完善规章制度
        (三)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三、主要问题
        (一) 思想认识方面
        (二) 教育活动方面
        (三) 规范建设方面
第二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知行状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 性别分布
        (二) 年级分布
        (三) 学位类别分布
        (四) 学科分布
        (五) 工作经历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认知与遵守情况
        (一) 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情况
        (二)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遵守情况
    三、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影响因素
        (一) 社会和学界层面的影响因素
        (二) 研究生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三) 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主要期待
        (一) 进一步发挥研究生导师的重要作用
        (二) 在招生录取、毕业答辩等关键环节加强专项审查
        (三) 进一步提升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实效性
        (四) 制定专门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
第三章 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域外借鉴
    一、国家层面高度重视
        (一) 设立专职机构
        (二) 制定政策法规
        (三)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以生为本,倡导自律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 签署誓言,倡导自律
        (三) 注重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三、加强教育,重在预防
        (一) 教育内容具体明确
        (二) 教育方法灵活多样
    四、强化监管,重在执行
        (一) 执法必严,违规必究
        (二) 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第四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原则与重点内容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二) 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三) 课程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四)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五) 严明纪律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六) 遵守规范与鼓励创新相结合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 培育学术精神
        (二) 提升研究能力
        (三) 强化规范意识
第五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强化策略
    一、夯实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基础支撑
        (一) 深化招生改革,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二) 明确培养目标,推进培养机制改革
        (三) 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四) 推进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建立正确的学术导向
    二、构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强大合力
        (一) 组织力量:健全机构,明确权责
        (二) 制度力量:明确标准,重在执行
        (三) 队伍力量:全员参与,各司其责
    三、推进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全程教育
        (一) 重视入学前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二) 加强入学阶段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三) 注重课程中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四) 抓实毕业环节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五) 做好网络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二: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状况问卷调查
    附录三: 个别访谈
后记

(6)荷兰中文学校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概念界定
        中文学校
    1.5 文献综述
        1.5.1 荷兰中文学校研究成果综述
        1.5.2 欧洲中文学校研究成果综述
        1.5.3 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中文学校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章 荷兰中文学校的发展概况
    2.1 基本情况
        2.1.1 校舍
        2.1.2 教材
        2.1.3 师资
        2.1.4 办学经费
        2.1.5 社会影响
    2.2 代表性中文学校基本情况
        2.2.1 鹿特丹丹华文化教育中心(Dan Hua Culture & Education Centre)
        2.2.2 旅荷华人联谊会中文学校(Chinese school Fa-Yin)
        2.2.3 荷兰华文精英教育中心(Chinees Onderwijscentrum Nederland)
        2.2.4 荷兰中文学校(Chinese School Nederland)
        2.2.5 Chinese School Arnhem
    2.3 小结
第三章 荷兰中文学校的发展因素
    3.1 中文学校的外部环境
        3.1.1 教育需求
        3.1.2 政策支持
        3.1.3 中文学校间的组织交流
        3.1.4 中文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3.2 中文学校的内部管理
        3.2.1 组织结构
        3.2.2 资源获取
        3.2.3 师资发展
    3.3 荷兰中文学校发展新动态
        3.3.1 加强对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利用
        3.3.2 积极了解行业动态,提升汉语教学质量
        3.3.3 与孔子学院加强合作
第四章 荷兰中文学校发展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内容
    4.2 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4.2.1 学生的基本情况
        4.2.2 学生的汉语学习态度、动机、方式和效果
        4.2.3 学生对教师、教法的态度和评价
        4.2.4 学生对教材的态度和评价
    4.3 调查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 国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 研究技术的创新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知识图谱方法及本研究数据来源
    一、知识图谱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透视
    二、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与常用构建软件
    三、研究数据来源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二、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机构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三、教育技术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分析
    四、教育技术基金项目资助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分析
    二、教育技术主要学科分支分析
    三、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与前沿热点发展演化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共现分析
    二、教育技术期刊共被引分析
    三、教育技术文献共被引分析
    四、教育技术学者共被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一、本研究结论及主要贡献
    二、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三、本研究的局限
    四、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一) 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 主持的课题
    (三) 获得荣誉与奖励
    (四) 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与后记

(8)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3.1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
        1.3.2 孔子学院研究
    1.4 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逻辑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界定
    2.1 孔子学院的社会网络
        2.1.1 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的存在和特征
        2.1.2 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的性质和功能
        2.1.3 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的意义和价值
    2.2 社会资本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
        2.2.1 社会资本的内涵
        2.2.2 社会资本在组织中的应用
    2.3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界定
        2.3.1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概念
        2.3.2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分类
        2.3.3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特征
第三章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积累
    3.1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积累机理
        3.1.1 社会资本积累的基础
        3.1.2 社会资本积累的路径
        3.1.3 社会资本积累的核心
    3.2 影响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的内外因素
        3.2.1 内在因素
        3.2.2 外在因素
    3.3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分析
        3.3.1 社会资本积累状况
        3.3.2 社会资本积累的优势与不足
    3.4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的个案分析
        3.4.1 荷兰莱顿大学孔子学院的社会资本积累
        3.4.2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社会资本积累
        3.4.3 美国孟菲斯大学孔子学院的社会资本积累
第四章 国际相关机构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比较分析
    4.1 国际相关机构社会资本的积累
        4.1.1 法语联盟的社会资本积累
        4.1.2 歌德学院的社会资本积累
        4.1.3 英国文化委员会的社会资本积累
        4.1.4 美国语言推广的社会资本积累
    4.2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4.2.1 社会资本积累基础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4.2.2 社会资本积累主体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4.2.3 社会资本积累方式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第五章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功能与实现
    5.1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功能
        5.1.1 积极功能
        5.1.2 消极功能
    5.2 功能实现的条件
        5.2.1 功能实现的前提
        5.2.2 功能实现的基础
        5.2.3 功能实现的保障
    5.3 功能实现的路径
        5.3.1 整合和动员资源
        5.3.2 分配和扩散资源
    5.4 功能实现的效果
        5.4.1 对行业的影响
        5.4.2 对文化的影响
        5.4.3 对国家的影响
        5.4.4 对经济的影响
        5.4.5 对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 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保障与维护
    6.1 社会资本保障和维护的主体
        6.1.1 政府及相关机构
        6.1.2 孔子学院及其合作方
        6.1.3 企业及社会力量
    6.2 社会资本保障和维护的核心要素
        6.2.1 结构类要素
        6.2.2 资源类要素
        6.2.3 制度类要素
    6.3 社会资本保障和维护的机制
        6.3.1 孔子学院自身机制
        6.3.2 多主体联动机制
        6.3.3 社会网络体系的运转及稳定机制
第七章 结论
    7.1 回顾与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研究 ——基于世界大学排行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一) 世界一流大学是国际竞争的关键
        (二)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展褒贬不一
    二、研究意义
        (一) 提高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质量
        (二) 使我国大学认清自己的国际地位
    三、研究现状
        (一)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
        (二) 关于世界大学排行榜的研究
        (三) 基于世界大学排行榜的视角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定量研究法
        (三) 比较分析法
第一章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缘起
    第一节 “985工程”产生的背景
        一、国际因素
        二、国内因素
    第二节 “985工程”的提出及实施情况
        一、“985工程”的正式提出及分期实施情况
        二、我国985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
第二章 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表现
    第一节 我国大学在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的表现
        一、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的指标体系
        二、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各项指标的表现情况
    第二节 我国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表现
        一、QS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
        二、我国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各项指标的表现情况
    第三节 我国大学在THE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表现
        一、THE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
        二、我国大学在THE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各项指标的表现情况
    第四节 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表现排名中的表现
        一、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表现排名的指标体系
        二、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表现排名中各项指标的表现情况
    第五节 我国大学在荷兰莱顿大学排行榜中的表现
        一、荷兰莱顿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
        二、我国大学在荷兰莱顿大学排行榜中各项指标的表现情况
    第六节 我国大学在西班牙世界大学网络计量排行榜中的表现
        一、西班牙世界大学网络计量排行榜的指标体系
        二、我国大学在西班牙世界大学网络计量排行榜中各项指标的表现情况
第三章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的进展及差距
    第一节 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取得的成绩
        一、我国大学入选世界大学排行榜数量的变化
        二、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名次的变化
    第二节 从世界大学排行榜看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一、科研质量
        二、教育质量
        三、国际化水平
        四、网络化水平
第四章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找准定位,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
    第二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影响力
        一、政府继续加大对大学科研经费的投入
        二、完善科研评估体制
    第三节 加强跨领域和跨机构的科研协作力
        一、加强跨领域之间的科研协作
        二、加强跨机构之间的科研协作
    第四节 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第五节 提高大学的国际化水平
    第六节 加强网络化建设,提高大学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荷兰不同类型高校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莱顿大学和海牙应用科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荷兰不同类型高校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
        三、高校国际化战略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高校国际化战略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国外高校国际化战略经验的研究
        二、关于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思路的研究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高校国际化战略实践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国际化战略模型的研究
    第三节 中外文献比较与研究展望
        一、中外高校国际化战略研究的异同
        二、国内高校国际化战略研究的展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国际化战略策略的分类
        二、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案例选择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四、研究质检
        五、研究的有利条件与局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莱顿大学的国际化战略
    第一节 驱动目标
        一、全球化及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
        二、荷兰的政策导向
        三、莱顿大学的发展理念
    第二节 项目策略
        一、教学项目
        二、研究与学术合作
        三、社会服务项目
    第三节 组织策略
        一、管理运行
        二、支持服务
        三、人力资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牙应用科技大学的国际化战略
    第一节 驱动目标
        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
        二、海牙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目标
    第二节 项目策略
        一、教学项目
        二、研究与学术合作
        三、社会服务项目
    第三节 组织策略
        一、管理运行
        二、支持服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借鉴启示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荷兰不同类型高校国际化战略与其院校的类型及定位紧密相关
        二、不同类型高校拥有的资源禀赋会影响其国际化战略策略的选择
        三、国际合作是荷兰不同类型高校国际化战略的共同策略
        四、不同文化背景是影响高校国际合作轨迹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借鉴启示
        一、实践:明晰类型定位并发挥比较优势
        二、研究:中微观互补与跨文化比较
附录
    附录一 文件清单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荷兰莱顿大学招生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D]. 唐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D]. 刘春丽.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3]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现象研究[D]. 王子龙.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4]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研究[D]. 朱华杰. 武汉大学, 2017(06)
  • [5]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学科及其学术特色(笔会)[J]. 蒋凯,杨锐,牛新春,项贤明,康翠萍,俞可,喻恺,王晋,窦心浩,吴薇,王莲涔,范庭卫.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1)
  • [6]荷兰中文学校考查分析[D]. 吕娇娇. 山东大学, 2016(02)
  • [7]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D]. 兰国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8]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研究[D]. 孔梓. 山东大学, 2015(12)
  • [9]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研究 ——基于世界大学排行榜的视角[D]. 董彦邦.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10]荷兰不同类型高校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莱顿大学和海牙应用科技大学为例[D]. 马杰. 厦门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莱顿大学招生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