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爬道式脚手架在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河洋,陈明康,钱炳宏[1](1995)在《“爬道式脚手架”在单层工业厂房施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爬道式脚手架”在单层工业厂房施工中的应用胡河洋,陈明康,钱炳宏(靖江市建工局)单层工业厂房施工,常常因工程量不大、房屋高度不高而不配置垂直运输机械。材料运输多半采用在操作层脚手架匕设置胡芦,人力提吊建筑材料,也有的靠人的传递来解决,结果是砖头满地,...
胡河洋,陈明康,钱炳宏[2](1996)在《爬道式脚手架在施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爬道式脚手架在施工中的应用胡河洋,陈明康,钱炳宏单层工业厂房施工,常常因工程量不大、房屋高度不高而不配置垂直运输机械。运输建筑材料多半采用在操作层脚手架上设置葫芦,人力提吊,也有的靠人的传递来解决,结果是砖头满地,砂浆四溅,浪费严重又极不安全。脚手架...
余林峰[3](2017)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中建八局项目为例》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高速的建设发展时期,建筑施工行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而在建筑施工现场中,越来越多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凸显出来,根据中国住建部的统计,2015年我国建筑工人约有3000万人,建筑工人事故死亡率为0.03%左右,而受伤和残疾的比例则更高,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来控制和防范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但是从目前来看,施工现场出现的一系列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等问题都有着更加系统、复杂的原因,这些问题到底受到了什么影响,我们如何来对他进行安全评价,这是一个重要的现实的问题。本文以鱼骨图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为核心,从建筑施工项目出发,对施工现场的人、物、管理与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得出高处坠落事故、起重伤害事故、机械伤害事故、物体打击事故、触电事故、坍塌事故是建筑施工现场中发生的最为频繁的六类事故。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与整个施工现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还与整个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尽量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要注重提高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的水平以及能力。本文将局部分析与系统的评价相结合,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卫生保健、安全风险管理机构、现场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等6个不同的角度,针对项目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了解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AHP分析法评价模型计算各个指标的实际权重,并对中建八局的三个工程项目(四川北路108路项目、泛海国际公寓二期项目、苏河洲际中心项目)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用分析模型对这三个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细致的评估,从而保障模型分析的实用性以及可行性。最后,本文结合事故抑制及事故预防等不同的要求,提出了针对性的安全风险管理对策。主要包括对分包管理、安全卫生管理、现场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与完善等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以施工现场的事故抑制、事故预防、事故处理都提出了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应对措施。本文在当前建筑施工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现状,以鱼骨分析法和AHP分析法为研究方法,站在项目管理者的角度,以安全风险管理和安全风险控制为目标,建立了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评估模型,以中建八局项目为例,以现场调研结合模型分析和评价,发现了案例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诸如:施工现场管理存在安全风险、分包管理不规范、安全风险机构设置不合理、劳动防护及安全生产技术存在问题等,最后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傅静芸[4](2020)在《基于流程牵引理论的建设项目全过程实施流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建设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建筑行业“内忧外患”,面临着市场增速放缓、政策宏观调控、企业管理问题突出等客观生存现状,处于规模庞大、复杂性强、动态性高、风险增大的运营管理环境,其项目管理控制水平、实施效率不尽如人意。此外,随着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一系列新技术及PPP、BIM等一系列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和发展,标准化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把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要素有序、紧密、合理的组织起来,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获得更佳的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标准化流程体系构建是关键的实施途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则显现出一定的落后性和不适应性。因此,加强对项目管理的顶层设计,构建以“全过程、全主体、全职责、全方位、全功能、全要素”为核心的建设项目全过程实施流程体系,实现对项目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管控,以帮助建筑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提高自身项目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势在必行。本研究首先从工程哲学层次出发,分析了流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评述了流程体系构建现状;其次研究了集成管理、流程牵引、全寿命周期等相关理论,探索了流程牵引理论与项目全寿命理论的耦合效果;再次详细阐述了流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方法,明确了流程绘制要求;从次构建了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流程体系,包含实施主体(流程型组织)、体系主体内容(战略、操作、职能、自善流程)、体系运行要点等内容;最后基于实际项目进行施工安全管理流程体系细化研究,验证了流程体系的科学有效性和可实施性。通过工程实证,本研究成果可以根据项目实施阶段的具体需求进行流程体系细化,构建标准化管理平台能够有效解决项目管理混乱、管理不规范、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对提高建设项目实施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刘昌军[5](2013)在《高墩多跨小曲线半径连续刚构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中国的交通事业近几年也逐步转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山区,这些地区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给桥梁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本文针对保阜项目黑崖沟2号特大桥的特点,从高墩、多跨、大跨、小曲线半径连续刚构桥梁施工的关键技术着手,详细地阐述了施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对现有的成熟的施工艺不断的创新,对如何选取合理的施工方法以实现“工程精算”提供依据。主要内容有:(1)研究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指导大桥施工,成熟掌握高墩施工中翻板大块钢模板的设计、加工与使用方法;研究塔式起重机配合抽芯翻板的高墩施工工法。对高墩施工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2)通过对高墩隔板施工常用的托架法和支架法进行分析对比,创新性地提出了“预制装配+现浇”施工隔板的方法。(3)研究高墩施工垂直度控制方法及风荷载对薄壁空心柔性高墩的影响,研究风载作用下高墩施工安全控制指标,形成系统的安全保证措施。(4)通过理论计算、模型试验、现场实测等技术手段,研究山区环境(风、温度、地形等因素)桥梁高墩悬灌施工的技术特点,总结了一套有效的弯梁悬臂施工线形控制的施工技术。本文研究成果值得在类似工程中推广和应用,对于今后类似工程具有良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王锐[6](2019)在《装配式钢结构电梯井道在加装电梯施工项目中的技术优化管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加装电梯井道施工方式,描述了装配式钢结构电梯井道的产品特点、生产流程、技术优势、施工管理等内容。对不同形式的井道施工流程和现场管理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装配式钢结构电梯井道在施工管理中可有效减少安全隐患、节约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整体节能降耗。
瞿振华[7](2007)在《跨海大桥下部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参考了以往的跨海大桥建设经验,对跨海大桥下部结构的设计施工方法进行研究。文中以主通航跨和非通航段为划分,详细介绍了各种适用于跨海大桥下部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在综合分析了设计与施工技术性能之后,从技术适用性、缩短工期和经济性的角度提出了针对不同跨海要求的桥梁下部结构选型方案,并结合东海大桥的工程实践说明其工程应用。 海洋环境十分恶劣,因此跨海大桥受到不同于一般水上结构的荷载作用,并面临严重的腐蚀威胁。通航跨和非通航段下部结构的通航要求不同,单个工程量相差悬殊,下部结构数量上也差别较大,因此分别对各自适用的下部结构类型的设计内容和要点进行归纳研究。 跨海大桥的施工时间十分有限,风浪对施工的影响也比内河中要大,因此需对不同下部结构类型的施工方案加以筛选,提出可适应海洋环境的施工方案。海洋环境要求结构施工速度快,能够快速的成为一个整体。由于海洋水面开阔,工程材料和人员运输距离长、数量多,现场浇筑施工难度大,时间长,容易受气候影响而拖延工期,因此宜尽量采用预制构件。 根据对下部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综合研究,从技术适用性、经济性和工期等角度对下部结构方案加以分析,提出针对不同海洋区域特点的下部结构选型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了分析。 东海大桥工程针对海洋环境特点运用了海上施工平台、耐久性设计、预制套箱承台和预制桥墩等技术,对未来跨海大桥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东海大桥的技术研究,分析和评价了其技术、经济意义。 通过对跨海大桥下部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跨海大桥下部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原则,在此基础上对下部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其提出建议。
余曦[8](2012)在《导轨式爬架在施工中的应用管理探讨》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建筑市场的持续活跃,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外脚手架作为建筑施工的一种传统施工措施,也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刷新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全封闭式悬挑外脚手架存在搭设复杂、安全性低、成本费用高等缺点,导轨式爬架的出现以其简单集成化的构造、低廉的成本、良好的安全性已深得广大施工单位的认可,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低碳节能环保、绿色施工的发展方向。本文以长沙·泊富国际广场项目办公楼使用的"ZJ50)型轨道式外爬架"的实际应用,浅淡一点导轨式爬架在安全保障、爬架和塔吊、电梯、土建施工配合协调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张媛[9](2019)在《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为积极响应《关于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及自治区发改委下发《关于对自治区“十三五”现役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征求意见的函》提出的超低排放限值要求,红雁池电厂决定对1、2号机组开展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对1、2号机组开展烟气超低排放改造能够降低部分污染物排放浓度,还有利于优化电厂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能够在其他类似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起到带头的作用,因而社会效益非常明显,并且我国也对污染较小的企业给予一定了支持政策。所以,本文对红雁池电厂1、2号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阐述了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包括项目综合评价内涵、项目综合评价流程及项目综合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构建了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阐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从技术性、经济性以及社会性等三个方面构建了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阐述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构建了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模型。在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对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对各个单项指标进行了评价,然后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及隶属度,最后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高度合适性,评价模型精确性高,评价结果真实可靠。评价结果证明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是优秀的清洁项目,值得大力推广。
程庆国[10](1962)在《予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应用与发展》文中认为 一、予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的优越性及其发展概况予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从开始应用到现在不过廿多年,但已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竞相采用予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来代替钢桥,以节约钢材(以我国32米铁路桥梁为例每孔可节约钢料约40吨)。一般对于30米以下的铁路桥和40-50米以下的公路桥,采用予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已经占着绝对优势。目前新型结构不断出现,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实际上形成了桥梁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主要方向。〔1~15〕众所周知,钢筋混凝土桥梁具有节约钢材,坚固耐
二、爬道式脚手架在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爬道式脚手架在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中建八局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隐患的识别与分析 |
2.1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隐患的识别 |
2.1.1 危险源的定义与识别 |
2.1.2 施工现场主要事故的识别 |
2.2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总体原因分析 |
2.3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具体原因分析与总结 |
2.3.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具体原因分析 |
2.3.2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原因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评价 |
3.1 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3.1.2 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3.2 评价方法 |
3.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3.4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施步骤 |
3.5 中建八局案例分析 |
3.5.1 指标评分 |
3.5.2 案例问题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 |
4.1 施工现场进行事故预防的管理对策 |
4.1.1 安全风险管理机构 |
4.1.2 现场管理 |
4.1.3 卫生保健 |
4.1.4 分包管理 |
4.1.5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4.1.6 安全技术管理 |
4.2 施工现场事故预防、抑制与处理 |
4.2.1 事故预防 |
4.2.2 事故抑制 |
4.2.3 事故发生时的处理 |
4.2.4 事故发生后的处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5.1 结论 |
5.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流程牵引理论的建设项目全过程实施流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流程管理的发展 |
1.3.2 流程体系的构建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逻辑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难点及解决思路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集成管理理论 |
2.1.1 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2.1.2 理论概述 |
2.1.3 理论运行要素简述 |
2.2 流程牵引理论 |
2.2.1 流程及流程体系 |
2.2.2 流程牵引的理论表达 |
2.2.3 流程牵引“L模式”法 |
2.2.4 流程牵引理论的优点 |
2.3 全寿命周期理论 |
2.3.1 全寿命周期理论概述 |
2.3.2 “9阶12段”划分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建设项目全过程实施流程体系构建 |
3.1 流程体系构建方法 |
3.1.1 构建原则 |
3.1.2 构建依据 |
3.1.3 构建流程 |
3.1.4 总体框架 |
3.2 流程绘制要求 |
3.2.1 流程边界 |
3.2.2 流程表达 |
3.2.3 流程绘制 |
3.3 流程型组织 |
3.4 战略流程 |
3.5 建设项目全过程操作流程 |
3.5.1 城市规划阶段 |
3.5.2 土地管理阶段 |
3.5.3 投资与决策阶段 |
3.5.4 融资采购阶段 |
3.5.5 勘察设计阶段 |
3.5.6 施工营建阶段 |
3.5.7 运营维护阶段 |
3.5.8 审计评价阶段 |
3.5.9 拆除复用阶段 |
3.6 项目职能管理流程 |
3.6.1 项目进度管理 |
3.6.2 项目技术管理 |
3.6.3 项目质量管理 |
3.6.4 项目成本管理 |
3.6.5 项目合同管理 |
3.6.6 项目信息管理 |
3.6.7 项目安全管理 |
3.7 自善流程 |
3.8 流程体系运行要点 |
3.8.1 任务要素管理 |
3.8.2 沟通管理 |
3.8.3 信息化平台建设 |
3.9 本章小结 |
4 工程实证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背景 |
4.1.2 项目实况 |
4.2 流程体系的应用 |
4.2.1 安全管理依据 |
4.2.2 安全管理实施主体 |
4.2.3 安全管理流程细化 |
4.2.4 钻孔灌注桩实施流程 |
4.2.5 安全资料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墩多跨小曲线半径连续刚构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连续刚构桥梁发展现状 |
1.3.2 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技术现状及趋势 |
1.4 研究的技术线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翻板抽芯模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
2.1 概述 |
2.2 模板方案确定 |
2.2.1 模板方案的选择 |
2.2.2 翻板抽芯模板设计 |
2.3 施工工艺流程及关键施工技术 |
2.3.1 工艺流程 |
2.3.2 模板安装 |
2.3.3 钢筋连接与安装 |
2.3.4 混凝土浇筑 |
2.3.5 模板翻升 |
2.3.6 测量控制 |
2.3.7 模板维护和加固 |
2.3.8 模板拆除 |
2.3.9 施工注意事项 |
2.4 小结 |
3 “预制装配+现浇”薄壁空心墩身隔板施工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方案确定 |
3.2.1 方案比选 |
3.2.2 方案确定 |
3.3 “预制装配+现浇”施工工艺及控制 |
3.3.1 隔板设计与预制 |
3.3.2 隔板吊装 |
3.3.3 连接钢筋焊接 |
3.3.4 接缝施工 |
3.3.5 隔板钢筋及混凝土施工 |
3.4 效益分析 |
3.5 小结 |
4 百米柔性薄壁空心墩身垂直度控制 |
4.1 高墩施工垂直度影响因素分析 |
4.1.1 风载引起的墩身轴线偏差分析 |
4.1.2 日照温差作用引起的墩身轴线偏差分析 |
4.1.3 人为因素引起的墩身轴线偏差 |
4.2 仿真计算分析 |
4.2.1 荷载分析 |
4.2.2 仿真分析 |
4.3 垂直度控制方法 |
4.3.1 墩身平面位置测量放样 |
4.3.2 模板安装及翻升控制方法 |
4.3.3 墩身竖直度的控制的措施 |
4.4 翻模施工的竖直度控制效果 |
4.5 小结 |
5 高墩大跨径多跨弯梁悬灌法施工线形控制 |
5.1 线形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
5.2 线形控制的内容、方法 |
5.2.1 线形控制的内容 |
5.2.2 线形控制的方法 |
5.3 仿真模拟 |
5.3.1 结构计算参数 |
5.3.2 桥梁施工全过程仿真分析有限元模型 |
5.3.3 计算结果 |
5.4 线形监测实施细则 |
5.4.1 线形监测的工况和工作内容 |
5.4.2 测控点布设 |
5.4.3 位移观测的基本要求 |
5.5 线形控制的结果 |
5.5.1 整体线形 |
5.5.2 各合龙段合龙精度 |
5.6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装配式钢结构电梯井道在加装电梯施工项目中的技术优化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常见的加装电梯施工方式 |
1.1 建筑物内新建井道 |
1.2 建筑物外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井道 |
1.3 建筑物外新建钢结构井道 |
2 装配式钢结构电梯井道的施工技术优势 |
2.1 装配式钢结构井道简介 |
2.2 关键生产工艺 |
2.3 现场施工流程 |
2.4 技术管理优势分析 |
3 市场需求与社会效益 |
3.1 加装电梯市场潜力巨大 |
3.2 国家相关标准和修订情况 |
3.3 工程案例 |
4 结语 |
(7)跨海大桥下部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跨海大桥下部结构的演进 |
1.2.1 国外桥梁下部结构的演进 |
1.2.2 我国桥梁下部结构的演进 |
1.3 跨海大桥下部结构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桥梁下部结构发展现状 |
2.1 桥梁基础的类型 |
2.2 桩基础 |
2.2.1 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基础 |
2.2.2 大直径钢管桩基础 |
2.3 超大沉井的制作和下沉施工 |
2.4 特殊基础 |
2.4.1 设置基础的系泊与沉放 |
2.4.2 地下连续墙基础 |
2.5 防冲刷设计 |
2.6 小结 |
第3章 跨海大桥下部结构设计技术 |
3.1 概述 |
3.2 跨海大桥特殊作用力计算 |
3.2.1 波浪作用力的计算方法 |
3.2.2 船只系泊力的计算方法 |
3.2.3 海冰力的计算方法 |
3.2.4 荷载与随机荷载组合 |
3.3 耐久性设计 |
3.3.1 海中结构的侵蚀 |
3.3.2 混凝土耐久性设计 |
3.3.3 钢结构耐久性设计 |
3.4 跨海大桥下部附属结构设计 |
3.4.1 防冲刷设计 |
3.4.2 防撞结构设计 |
3.5 跨海大桥基础设计 |
3.5.1 桩基础的设计 |
3.5.2 沉井基础设计 |
3.5.3 管柱基础设计 |
3.5.4 特殊基础的设计 |
3.6 跨海大桥承台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跨海大桥下部结构的施工技术 |
4.1 跨海大桥基础施工技术 |
4.1.1 打入桩基础施工技术 |
4.1.2 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 |
4.1.3 管柱基础施工技术 |
4.1.4 浮运沉井施工技术 |
4.1.5 特殊基础施工技术 |
4.2 跨海大桥承台施工技术 |
4.2.1 预制套箱承台施工技术 |
4.2.2 现浇承台施工技术 |
4.3 跨海大桥桥墩施工技术 |
4.3.1 预制墩施工技术 |
4.3.2 现浇桥墩施工技术 |
4.4 水中浮体的锚固技术 |
4.4.1 锚定系统的布置 |
4.4.2 锚定系统的计算 |
4.4.3 浮体的摆动制止方法 |
4.5 混凝土工程 |
4.5.1 混凝土材料性能要求 |
4.5.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 |
4.5.3 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 |
4.6 海上施工平台 |
4.6.1 插桩平联法 |
4.6.2 护筒支撑法 |
4.6.3 导管钢围堰法 |
4.6.4 浮箱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跨海大桥下部结构方案的比选 |
5.1 概述 |
5.2 跨海大桥下部结构的影响因素 |
5.2.1 海洋地质条件 |
5.2.2 水文条件 |
5.2.3 气象条件 |
5.2.4 桥梁结构体系与荷载 |
5.2.5 环境条件 |
5.2.6 施工条件 |
5.3 跨海大桥基础特点 |
5.3.1 桩基础 |
5.3.2 管柱基础 |
5.3.3 沉井基础 |
5.3.4 特殊基础 |
5.4 承台及桥墩特点 |
5.4.1 承台特点与分类 |
5.4.2 桥墩特点与分类 |
5.5 下部结构方案选型 |
5.5.1 海峡跨海大桥方案 |
5.5.2 海湾跨海大桥方案 |
5.5.3 近海联岛跨海大桥方案 |
第6章 东海大桥工程实例与分析 |
6.1 概述 |
6.2 东海大桥基础结构 |
6.2.1 非通航段基础方案 |
6.2.2 通航跨基础方案 |
6.3 东海大桥承台和桥墩方案 |
6.3.1 承台方案 |
6.3.2 桥墩方案 |
6.4 海上施工平台 |
6.4.1 主通航跨导管围堰平台 |
6.4.2 副通航跨浮动平台 |
6.5 防撞结构设计 |
6.6 耐久性设计 |
6.6.1 钢管桩耐久性设计 |
6.6.2 PHC管桩耐久性设计 |
6.6.3 钻孔桩耐久性设计 |
6.6.4 承台与墩柱耐久性设计 |
6.7 东海大桥工程建设的分析与评价 |
6.7.1 东海大桥下部结构分析 |
6.7.2 东海大桥下部结构评价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1.1 桥梁设计技术要点 |
7.1.2 桥梁施工技术要点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项目综合评价内涵 |
2.2 项目综合评价流程 |
2.3 项目综合评价方法 |
2.3.1 专家评价法 |
2.3.2 层次分析法 |
2.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3.4 数据包络分析法 |
2.3.5 灰色综合评价法 |
2.3.6 本文评价方法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概况 |
3.2 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 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
3.4 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3.4.1 技术性指标 |
3.4.2 经济性指标 |
3.4.3 社会性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层次分析法 |
4.1.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4.1.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4.2.2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内容 |
4.3 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评价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 |
5.1 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技术性评价 |
5.1.1 脱硝改造工程方案合理性评价 |
5.1.2 脱硫改造工程方案合理性评价 |
5.1.3 其他专项指标合理性评价 |
5.2 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经济性评价 |
5.2.1 项目偿债能力评价 |
5.2.2 项目盈利能力评价 |
5.3 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社会性评价 |
5.3.1 环境效益评价 |
5.3.2 社会效益评价 |
5.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4.1 一级指标权重确定 |
5.4.2 二级指标权重确定 |
5.5 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5.5.1 确定评价评语等级 |
5.5.2 确定指标隶属度 |
5.6 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模糊综合评价 |
5.6.1 单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5.6.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5.7 评价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爬道式脚手架在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爬道式脚手架”在单层工业厂房施工中的应用[J]. 胡河洋,陈明康,钱炳宏. 建筑安全, 1995(11)
- [2]爬道式脚手架在施工中的应用[J]. 胡河洋,陈明康,钱炳宏. 劳动保护, 1996(01)
- [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中建八局项目为例[D]. 余林峰. 南昌大学, 2017(02)
- [4]基于流程牵引理论的建设项目全过程实施流程体系构建研究[D]. 傅静芸.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3)
- [5]高墩多跨小曲线半径连续刚构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刘昌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6]装配式钢结构电梯井道在加装电梯施工项目中的技术优化管理探讨[J]. 王锐. 中国电梯, 2019(04)
- [7]跨海大桥下部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 瞿振华. 同济大学, 2007(06)
- [8]导轨式爬架在施工中的应用管理探讨[A]. 余曦. 文明工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二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 [9]红雁池电厂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研究[D]. 张媛.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10]予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应用与发展[J]. 程庆国.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