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象角度看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减灾防灾对策

从气象角度看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减灾防灾对策

一、从气象角度看鄱阳湖区洪涝灾害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减灾防灾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东亮[1](2021)在《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文中认为如何降低承灾体脆弱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可持续性科学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青藏高原作为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影响最深的地区,其对外部扰动有着极强的脆弱性,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利于自然灾害发育,灾害风险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持续增加。研究该地区承灾体脆弱性对于高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统计数据与空间栅格数据建立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数据库,然后基于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模型框架,从数据库中遴选出人口密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密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密度、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价值系数、多年平均气候侵蚀力指数、不同植被类型恢复力系数等26项指标、15项因子,分别从暴露度、敏感性、应灾能力(恢复力)三个维度构建该区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定量测度社会、生态脆弱性,在此基础上集成承灾体综合脆弱性。最后,运用变异系数法、变化斜率法等分析各县域2000~2017年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特点,预测其变化趋势;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Getis-Ord Gi*热点探测、趋势面分析等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区内承灾体脆弱性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机理,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减灾对策,希冀为区内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青藏高原承灾体脆弱性分布总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极度与高度综合脆弱性分布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共和盆地、拉萨地区、羌塘高原中部、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区腹地等地;极度与高度社会脆弱性分布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横断山区腹地、拉萨地区、羌塘高原等地;极度与高度生态脆弱性分布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中西部、羌塘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等地。(2)LISA和热点探测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综合脆弱区呈“多核状”,出现河湟谷地、横断山区腹地、拉萨地区以及羌塘高原中部四个高脆弱性热点核心区,青南高原、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以及塔里木盆地周缘三个低脆弱性冷点核心区;社会脆弱区呈“单核状”,分布在河湟谷地;生态脆弱区呈“散点状”,分布在青南高原、羌塘高原等部分地区。(3)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模式方面:羌塘高原呈“高-高”模式、拉萨地区呈“高-中高”模式,其中,河湟谷地、共和县、贵南县、曲水县等为“社会脆弱导向型县域”;治多县、嘉黎县等为“生态脆弱导向型县域”。拉萨地区以及羌塘高原中部部分县域为社会-生态脆弱性重叠区,是高原上重度脆弱区,而拉萨地区当雄县、尼木县、堆龙德庆县、林周县、浪卡子县、洛扎县是“高度暴露-中低度敏感-低度应灾能力(恢复力)区”为高原上最为脆弱的区域,是今后重点防范区。(4)脆弱性子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极度与高度综合暴露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川西高原、拉萨地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青藏高原云南部分等地,其中云南泸水市、福贡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为高社会-生态暴露重叠区,成为高原极度暴露区;极度与高度社会暴露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共和盆地、川西高原东部边缘、拉萨地区等地;极度与高度生态暴露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甘南高原、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云南部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极度与高度综合敏感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周缘、昆仑山、羌塘高原周缘、冈底斯山等地,其中治多县、杂多县、曲麻莱县、玛多县是社会-生态敏感重叠区,是高原上重度敏感区;极度与高度社会敏感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柴达木盆地东部至祁连山一带、川西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等地;极度与高度生态敏感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周缘、冈底斯山等地。微度和低度综合应灾能力(恢复力)区主要位于羌塘高原至喜马拉雅山北坡大片区域,其中羌塘高原和青南高原玛多县是低应灾能力-恢复力重叠区,是高原上极低度应灾能力-恢复力区;微度和低度应灾能力区主要位于羌塘高原、藏南谷地、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山等地;微度和低度恢复力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中西部、羌塘高原中西部等地。(5)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方面:2000~2017年,青藏高原承灾体社会脆弱性整体由北向南逐渐降低;青藏高原承灾体社会脆弱性均值()由0.388降至0.289,呈利好发展态势;其间脆弱性空间差异度逐年缩小,但在2012年后有所增大;西宁市、拉萨市、昌都县周边县域脆弱性迅速降低。到2017年,高原上绝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低脆弱区。德格县、玉树市、那曲县、南木林县四县属于低暴露脆弱区,是最脆弱区。未来脆弱性将增大的地区位于羌塘高原西部、河湟谷地、青南高原、共和盆地,其中青南高原和羌塘高原西部将显着增加,是重点防范区。

刘河[2](2021)在《绥德县城区地方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

张红萍[3](2020)在《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呈现出南北齐发的特点,部分城市甚至陷入“年年看海、逢雨必涝”的困境。从城市水文学角度来看,城市化带来不透水面比率持续增加的现象,是导致城市产生消极水文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未来中国部分地区发生城市洪涝灾害等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增强。面对城市洪涝灾害的严峻形势,尽可能地消除城市建设带来的不利水文效应,是减少“城市看海”的基础途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属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研究的范畴。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重点关注“洪涝”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法、指标体系法、数值模拟法、遥感与GIS技术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布研究、城市涝灾害淹没情景研究。然而,结合具有一定现势性的城市下垫面的水文特征,从城市物理空间环境承载洪涝灾害能力的角度,评估城市抵御洪涝灾害能力的研究比较少。参考“承载力”在物理学中的“度量指标”以及生物学中的“安全保障标准”的定义,本文将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定义为:“以城市地理空间环境中的基础设施及功能设施的运行秩序、居民及工商业实体等的社会活动秩序不受影响为前提,城市承载洪涝灾害的能力”。本文综合利用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在研究城市水文响应空间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出评估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的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研究中。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本文在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环境学、资源学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的“承载力”概述的基础上,定义了“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的基本概念与一般形式,并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涵与研究方法。(2)提出了一种基于VIS-W下垫面模型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方法针对广泛应用在生态水量交换研究的城市下垫面VIS(Vegetation,Impervious surface,Soil)模型,其组分“V”和“S”可以反映城市渗透、滞留特征,组分“I”可以反映城市汇流特征的情况,本文将反映城市蓄滞特征的水体“W”扩展到VIS模型中,形成VIS-W(Vegetation,Impervious surface,Soil and Water)下垫面模型;然后基于此模型并结合城市下垫面地形特征、产汇流特征、不利排水地区分布特征,构建出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3)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阈值检测实现邻近水体的阴影再分类方法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的水体与阴影比较容易误分的问题,本文以典型的邻近同质性像素搜索算法区域生长法为基础,根据误分为阴影的水体与真实水体在空间上存在邻近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阈值检测实现邻近水体的阴影再分类方法。本文在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hood Classification,MLC)分类出的植被、不透水面、裸土、水体、阴影结果基础上,采用该方法对阴影进行再分类,提高了原分类结果中的水体分类精度。(4)提出了一种兼顾地形连通性与降雨量的汇水区划分方法针对采用DEM填洼方式获得洼地水流的汇水区划分方法不能较好地反映下垫面库容特征的问题,本文基于多流向算法以及“有源淹没”思想,提出一种以不填洼的DEM数据为基础,顾及地形连通性与降雨量的汇水区划分方法。通过与洪涝灾害事件中的典型渍涝点对比,验证了采用本文方法划分的汇水区划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下垫面的汇流特征以及渍涝风险分布情况。(5)以武汉市为例,评估了城市洪涝灾害承载能力并探讨其改进空间本文将提出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应用在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能力评估研究中,得出武汉市主城区范围内的洪涝灾害承载力分布情况为:1)北湖、后官湖、盘龙湖等地区的承载力较弱;2)东湖、南湖等地区的承载力一般;3)长江、汉江等江域覆盖地区的承载力最强。然后,本文结合武汉市主要运行的16处雨水泵站以及2017至2018年新建11项排水防涝工程部署情况,探讨并分析了武汉市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的改进空间。得出:在武汉市主城区范围内,1)新建的黄埔路泵站等五个泵站,可以缓解现分布在承载力为“强”包含长江、汉江江域的汇水区域内的渍涝情况;2)充分利用新建的21号公路明渠、后湖四期泵站、东湖低排水泵站在各地区新增的出江能力,可以提升洪涝承载力为“差”的北湖、后官湖、盘龙湖地区汇水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3)充分利用新建的港西泵站、江南泵站的出江排水能力,有望提升承载能力为“一般”的东湖、南湖和青菱湖地区汇水区域承载洪涝灾害能力。

陈胜东,徐卫民,桂保玉,万贵珍[4](2019)在《浅析江西省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江西省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为工业、农业、金融、保险、交通、电力、能源、城市规划和大型工程建设等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本文阐述了江西省气候可行性论证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江西省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为更好地发挥气候可行论证在服务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应加强专业人才引进,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公众对气候论证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和协作,推进部门内外联动机制建设,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扩大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社会影响力。

王海亮[5](2018)在《基于风险管理的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是我国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高、造成的损失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江西农村地区当前暴雨洪涝灾害的防御体系,主要局限于以紧急应对为主的救助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风险评估和防御规划有欠缺、防御组织体系不健全、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不全面、基础设施防灾功能薄弱、全民灾防意识不高等问题和不足。为了提高灾害防御管理能力,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国际社会普遍采用了依托风险分析规避风险或降低风险的灾害管理模式。国家也在2016年出台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从减少损失到减轻风险转变。可以说,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已是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收集气象、水文、灾情等历史数据,剖析江西省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现有防御体系的不足,采用文献分析法研究了国外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为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防御提供参考借鉴。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型,综合危险性、易损性、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四种因素,开展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作出了江西省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区划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主要着眼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频发重发,现有防御体系存在诸多不足,风险管理研究有所欠缺的现状,明确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研究内容、方式方法,对国内外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研究进行综述。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明确本文研究的风险、灾害风险、暴雨洪涝灾害概念内涵,简要介绍风险管理、不确定理论、协同理论等理论基础。第三章,国外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实践。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总结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为江西农村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先进做法。第四章,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及防御现状。概述我国以及江西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情况,分析研究现有的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提出了风险评估与防御规划有欠缺、防御组织体系不健全、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不全面、基础设施防灾功能薄弱、社会公众灾害防范意识不强等诸多不足。第五章,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利用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概念模型,依据气象、灾情、社会经济和地理信息数据,从致灾因子、暴露度、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四方面,开展风险评估分析,从而确定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易灾地区、风险较高地区。第六章,基于风险管理的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构建。根据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展风险评估、制定防御规划、修订应急预案、健全法规体系、落实工程措施、完善组织体系、构建联动机制、建立专业队伍、加强预警发布、做好风险转移、开展科普宣传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第七章,结语。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生态与经济、自然和人类协调发展新路等更高层次,明确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的意义所在。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是江西省最容易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地区,该区域水系发达、地势平坦,周边县市经济水平也较发达,暴雨洪涝灾害给该区域带来的灾害损失也较大,因此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较高。而江西西南部地区由于地势较高,且水系、暴雨过程降水等级、经济水平等因素均较低,该区域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性较低。根据2017年6月20日至7月3日江西省多轮暴雨洪涝灾害所涉及灾害损失严重的地区及范围,对风险区划结果进行验证,灾害风险区划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性较高。基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评估,本文提出从灾害防御规划统筹,从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构建,促进党委政府组织指挥有力,部门联动快速高效,社会参与积极主动,采取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工程措施、科学普及等多种手段,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江西省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

成饶[6](2018)在《区域水旱风险下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部分农户样本》文中认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水供给的不平衡状态不断加剧,从而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农业灾害损失不断扩大。为揭示“灾变—感知—决策—行为”链条的相互作用机制,本文以云南高原山地部分规模化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资源供给不平衡状态下农户的规模化种植行为。选取彝良县(大寨村、猴街村、和平村、小草坝村)和元谋县(点连村、雷弄村、大树村、贡茶村、画匠村、糯拉鮓村)为研究区域,以环境行为学、灾害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多种评价方法研究区域水旱风险指数、农户水旱风险感知力及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学者对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从灾害危险度和脆弱性两个方面构建区域水旱风险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各个研究村落的水旱风险指数。对研究区域水旱风险指数划分风险等级,结果是:小草坝村和点连村属于低风险区,大树村和猴街村属于中风险区,大寨村、和平村、糯拉鮓村、雷弄村、贡茶村和画匠村属于高风险区。(2)本文从不同区域、不同地形和不同种植结构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域水旱风险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从县域角度来看,元谋县水旱风险指数高于彝良县,彝良县水旱风险从北往南风险等级越来越高,元谋县水旱风险指数除雷弄村外风险等级大致从南往北风险等级越来越高。从地形区来看,坝区区域水旱风险指数最低,半山区区域水旱风险指数等级较高,山区区域水旱风险指数等级最高。从不同种植结构角度来看,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村落水旱风险指数高于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的村落。主要影响区域内水旱风险指数差异的原因是村落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作物抗水旱风险的能力。(3)根据环境行为学和戈尔德环境认知程序,构建水旱风险感知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分析调研区域内农户水旱风险感知情况。从农户个体和村落两个层面分析农户水旱风险感知力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影响农户水旱风险感知力的指标重要性排序是:情绪状态>思维定式>灾害频次>灾情程度>知识经验>风险沟通>灾害经历>地方感。(4)对样本区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种植规模大部分在512亩左右,且主要是单一品种的种植方式。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劳动力数量和市场价格对农户是否选择规模化种植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同时,本文基于博弈论分析方法,分析作为有限理性人的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决策,得到农户在面对同样的水旱风险环境,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与自身对农业收入的期望值、灾损率、作物品种抵抗力息息相关的结论,在这些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农户会做出最终的满意决策行为。

张和喜[7](2013)在《贵州区域干旱演变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旱灾发生趋于频繁,每年旱灾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威胁着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干旱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迫切需要对干旱特性、发生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第二阶梯大斜坡上,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近年来,贵州省旱情发生频繁,程度不断加重,影响区域不断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干旱已成为影响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干旱发生的特征、规律进行分析和科学的预测,对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贵州卡斯特地区多年气象资料,对该地区的旱灾发生及演变规律及降水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贵州喀斯特地区干旱特征分析。以贵州喀斯特地区乌江水系、沅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柳江水系的1961年到2011年51年的降水量及温度等实际观测数据为基础,利用Palmer干旱指标、降水距平百分率法和Z指标,引入马利科夫判据的附加误差控制法,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逐年的年度旱情特征以及季度旱情特征,结果表明:Palmer指标对研究区域干旱强度的描述更准确,该方法综合考虑了降水量、温度、地表蒸腾、径流量等多方面因素,较适合贵州喀斯特地区岩溶发育,地表水汇水快,土壤蓄水能力差的干旱特征分析。(2)以蒙特卡洛算法及其分布函数为基础,运用P-Ⅲ型分布函数对降雨量进行模拟,将蒙特卡洛和NNBR模型相结合,提出了基于NNBR与蒙特卡洛算法相结合的降雨量预报模型。并利用回溯算法对预测降雨量序列进行回溯检测。结果表明,利用基于NNBR与蒙特卡洛算法相结合模型预测降水量更精确。(3)利用乌江流域1961-2010年共50年的降雨资料对马尔可夫、加权马尔科夫和趋势加权马尔科夫三种模型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对比,结果表明,趋势加权马尔科夫预测效果较好,为提高降雨量预测精度提供了新途径。(4)运用BP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Elman神经网络分别建立了研究区旱情预测模型,并进行三种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较优。(5)以灰色预测模型为核心,建立小波分解—不同频率成分不同模型的预测架构,并引入波形预测,建立了降水量灰色预测优化方案。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很好解决了频率震动大的问题,预测精度高,实现了方法创新。(6)根据1961-2010年贵州省19个气象台站的实测气温、降水、日照时间等数据为数据源,采用干旱综合指数法(CI),分析计算了贵州省近50年来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干旱过程的持续日数、干旱强度;并应用ArcGIS9.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不同发生强度、不同覆盖区域的干旱多年平均日数进行了空间分析,直观和形象的体现了研究区域不同等级旱情的空间分布、发展演变过程、覆盖范围及干旱强度等,为减灾防灾提供了科学依据。综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首次尝试将基于最近邻抽样回归模型(NNBR)模型与蒙特卡洛滤波相结合,分析旱情的变化趋势、周期特性和突变特性。(2)将趋势加权马尔科夫模型运用到降雨量的预测之中,为降水量准确预测引入了新方法。(3)将灰色模型与小波相结合,将降水量数据进行小波分解,分别对不同频率成分分量进行预测,其中低频分量采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高频分量采用波形预测的方法进行预测,提出了基于小波分解的灰色预测模型。

李金鑫[8](2013)在《干旱灾害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旱灾发生频繁,给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占到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30%,是造成社会经济损失最多的重大自然灾害。干旱灾害可以造成农作物减产、农民减收,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减少旱灾损失对于保证中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旱灾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机理,研究旱灾对农村经济产生的影响效应,寻找有效减灾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利用灾害经济学中系统脆弱性的相关理论来分析旱灾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机理,运用经济学相关方法来研究旱灾对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效应,寻找降低旱灾对农村经济不利影响的四条路径,并且分析目前抗旱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论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旱灾对农村经济影响是旱灾致灾因子风险性和农业旱灾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降低农业旱灾脆弱性是降低旱灾对农村经济不利影响、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旱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表现在旱灾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民收入、农民心理以及农村经济增长等方面。(2)分别对旱灾强度指数和因旱粮食损失量、旱灾影响率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结果:当旱灾强度指数增加1%时,我省的粮食灾损量相应地增加约0.91×106吨。旱灾强度指数每增加1%,旱灾影响率就相应地增加0.83%。建立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计算无灾情况下的理论经济增长率和收入,再与实际经济增长率和收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旱灾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存在不利影响。(3)研究降低旱灾对农村经济不利影响的四条路径,分别为增加抗旱投入资金、提高抗旱投入效益、优化旱灾风险管理以及完善农业旱灾保险。利用协整分析相关理论,研究安徽省抗旱投入资金和减少灾害损失之间的协整关系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抗旱投入资金和减少灾害损失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抗旱投入资金是减少灾害损失的Granger原因,而减少灾害损失不是抗旱投入资金的Granger原因,增加抗旱投入是降低旱灾对农村经济影响的路径之一。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原理构建模型分析安徽省农村抗旱投入效益,结果表明:有效投入劳动力和抗旱投入资金对减少农村经济损失都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安徽省农村抗旱投入的经济效益比较明显,提高抗旱投入效益能够有效降低旱灾对农村经济影响。

赵志岐[9](2012)在《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鄱阳湖是我国水域面积最广、受众范围最大的淡水湖泊,对长江水位有重要的调蓄作用。鄱阳湖区是昌九工业走廊的重要腹地,全国着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随着昌九工业走廊的蓬勃发展,湖区腹地人口数不断增多,若发生洪水灾害将导致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因此为了降低洪水灾害损失程度,有必要将先进的GIS技术与计算机编程技术相结合,开发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为灾前防汛准备、灾中治理洪水、灾后统计损失提供有效的解决手段。本文首先通过严重的洪水灾害引出加强防汛抗洪工作的必要性,同时总结国内外防汛抗洪进展和GIS在防汛抗洪系统中的发展趋势;其次对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系统开发使用的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然后在系统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按照GIS设计架构和防汛抗洪信息系统开发思路,对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总体设计、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最后采用.NET开发技术、Developer Express. NET设计插件结合美国ESRI公司ArcObject二次开发组件,使用ArcSDE数据引擎和Oracle软件建立鄱阳湖区防汛抗洪数据库,并开发了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交互、二维地图浏览、二维地图输出、地理要素管理、汛情信息更新、洪水预警分析、三维淹没模拟及洪灾损失可视化等功能。系统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为各级管理部门和民众提供防汛抗洪工作的数据支持和信息服务,从而提高防汛抗洪工作效率,因此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甘小艳[10](2011)在《干旱对鄱阳湖湿地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鄱阳湖属于典型的湖泊湿地,具有湿地独特的水文、土壤、生态特征。但是,鄱阳湖区却是江西省气候最干旱的区域之一,近几年来正面临着干旱问题,尽管水网比较密集,但是当遭遇严重干旱年份、尤其是连年干旱的时候,江河湖干涸,抗旱水源严重缺乏,对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2003年以来,鄱阳湖进入连续干旱;加上三峡工程的运行,长江中下游干流和鄱阳湖枯水期水位连创新低,低水位持续时间延长。干旱使湖泊水质劣化、草洲植物群落退化,水生生物和越冬候鸟大量减少,同时对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灌溉、航运、水产捕捞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鄱阳湖区湿地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需要对该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通过对收集的鄱阳湖水文、气象、遥感等历史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运用具有观测范围广、信息量大、获取信息快、可比性强等优点的遥感技术,建立鄱阳湖区水文、气象、遥感综合干旱监测指数,对鄱阳湖区的干旱进行定量监测和分析;通过对干旱状态下的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干旱对鄱阳湖湿地变化的影响规律,探索鄱阳湖湿地生态干旱的研究方法和新技术手段。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系统的介绍了有关干旱的理论知识,包括干旱的定义、干旱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干旱类别及其它们各自的干旱指标。最后根据干旱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简洁性、目的性等原则,选取降水距平指数、水位指标、植被供水指数的综合指数来刻画鄱阳湖干旱。2、利用植被指数和陆地表面温度建立了植被供水指数模型;利用江西星子观测站点的日水位资料、南昌和波阳以及星子的日降水资料建立了水位指标和降水距平指数;提出了鄱阳湖VSWI和降水距平指数的干旱定量分级。最终通过实际分析,得出遥感、水文、气象的综合指数来监测鄱阳湖干旱。即:在001~033、337~353天中采用水位指标;在049-257天中采用植被供水指数;在273~321天中采用降水距平指数。结果表明:用该综合模型指数来监测鄱阳湖干旱是可行的。3、利用遥感、水文、气象综合指数监测了2007~2009年鄱阳湖的干旱情况;对比分析了VSWI与星子水位、降水之间的联系;总结了鄱阳湖干旱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鄱阳湖在这三年中,均发生了伏、秋、冬旱连春旱,但是秋旱最严重。其中2007年的干旱最严重,其次是2009年,再次是2008年;鄱阳湖西、南部较东、北部更容易发生干旱,湖区较容易发生特别干旱的地方有新建县、进贤县、余干县,其次是波阳县和永修县、星子县。九江县、德安县、湖口县、都昌县在全年中比较少发生干旱,即便发生了干旱,也是轻度的干旱;水位、降水和植被供水指数VSWI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降水表现出对干旱有一定的滞后性;鄱阳湖干旱主要受降水减少、长江和“五河”低水位的影响。4、基于鄱阳湖NDVI、水质、农业统计数据,分析2007~2009年间干旱对鄱阳湖植被、水质、农业带来的影响,探讨抗旱方法。结果表明,干旱将减小植被面积,使得植被结构和多样性遭到破坏;干旱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降低;干旱减少鱼类产卵场和索饵场,使得鱼类的生存空间减少,鱼类捕捞难度下降;干旱减少鸟类食物来源,恶化鸟类的栖息环境,使得候鸟的数量降低;此外干旱对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抗旱方法上,主要可以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着手,包括提高水利设施的能力、增强防旱气象工程和生态工程、增加防旱抗旱意识、发展节水型农业、合理分配和调度抗旱水源、建立抗旱基金制度等措施。

二、从气象角度看鄱阳湖区洪涝灾害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减灾防灾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气象角度看鄱阳湖区洪涝灾害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减灾防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脆弱性相关概念界定
        1.3.1.1 自然灾害
        1.3.1.2 承灾体
        1.3.1.3 脆弱性
        1.3.1.4 社会脆弱性
        1.3.1.5 生态脆弱性
        1.3.1.6 多灾种
        1.3.2 国外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现状
        1.3.2.1 萌芽阶段(20 世纪20 年代至70 年代末)
        1.3.2.2 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至20 世纪末)
        1.3.2.3 提升阶段(进入21 世纪至今)
        1.3.3 国内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现状
        1.3.3.1 承灾体脆弱性研究尺度
        1.3.3.2 承灾体脆弱性研究方法
        1.3.4 青藏高原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现状及不足
        1.3.4.1 脆弱性相关领域
        1.3.4.2 单灾种风险评价领域
        1.3.4.3 承灾体脆弱性领域
    1.4 研究内容框架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青藏高原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貌
        2.1.2 河流水文
        2.1.3 气候
        2.1.4 植被土壤
    2.2 青藏高原人口及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
        2.2.2 社会经济
        2.2.2.1 综合经济水平及结构
        2.2.2.2 农牧业
        2.2.2.3 工矿业
        2.2.2.4 交通运输业
        2.2.2.5 邮电通讯业
    2.3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概况
        2.3.1 地震
        2.3.2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2.3.3 雪灾
        2.3.4 旱灾
第三章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构建原则
        3.2.1.1 可操作性原则
        3.2.1.2 完整性原则
        3.2.1.3 科学性原则
        3.2.2 构建过程
        3.2.3 评价指标的解释
        3.2.3.1 暴露度指标
        3.2.3.2 敏感性指标
        3.2.3.3 应灾能力(恢复力)指标
    3.3 数据预处理
        3.3.1 社会经济数据
        3.3.2 生态数据
    3.4 数据归一化处理
    3.5 确定指标权重
    3.6 脆弱性评价模型
    3.7 脆弱性变化特征分析方法
        3.7.1 变异系数法
        3.7.2 变化斜率法
        3.7.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7.3.1 Moran's I
        3.7.3.2 Getis-Ord Gi*热点探测
        3.7.4 三维趋势分析
第四章 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
    4.1 社会脆弱性分析
        4.1.1 各子系统社会脆弱性指数
        4.1.1.1 暴露度分析
        4.1.1.2 敏感性分析
        4.1.1.3 应灾能力分析
        4.1.2 社会脆弱性指数
        4.1.3 年际空间差异分析
    4.2 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及特征
        4.2.1 社会脆弱性子系统时空演变
        4.2.1.1 暴露度分析
        4.2.1.2 敏感性分析
        4.2.1.3 应灾能力分析
        4.2.2 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
    4.3 社会脆弱性趋势预测及空间异质性分析
        4.3.1 趋势预测
        4.3.2 空间异质性
第五章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分析
    5.1 脆弱性子系统分析
        5.1.1 暴露度分析
        5.1.2 敏感性分析
        5.1.3 应灾能力(恢复力)分析
    5.2 脆弱性分析
        5.2.1 社会脆弱性分析
        5.2.2 生态脆弱性分析
        5.2.3 综合脆弱性分析
    5.3 脆弱性空间异质性分析
    5.4 脆弱性三维趋势特征分析
第六章 问题与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青藏高原各县域2000~2017 年承灾体社会脆弱性及子系统评价结果指数

(3)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洪涝灾害研究现状
        1.2.2 相近承载力研究现状
        1.2.3 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总体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区域
        1.3.4 论文研究依据的数据资料
    1.4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基本理论及研究框架
    2.1 承载力研究相关理论
        2.1.1 承载力研究起源
        2.1.2 承载力研究概念与内涵
        2.1.3 承载力研究基本方法
    2.2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基本理论
        2.2.1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概念
        2.2.2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形式定义
        2.2.3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内涵
    2.3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研究框架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下垫面分类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依据的数据资料
        3.2.2 研究方法
    3.3 城市下垫面用地分类研究
        3.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3.3.2 基于极大似然法的下垫面分类
        3.3.3 基于滑动窗口的阴影再分类
        3.3.4 分类结果精度评价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顾及地形连通性与降雨量的汇水区划分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依据的数据资料
        4.2.2 研究方法
    4.3 汇水区划分方法研究
        4.3.1 基于降雨量的基本汇单元分类
        4.3.2 结合汇流累积量分析地表径流特征
        4.3.3 基于降雨与地形连通性的子汇水区划分方案
        4.3.4 结合洪涝事件分析汇水区划方案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实例研究
    5.1 武汉市洪涝灾害研究概述
        5.1.1 武汉市地理概况
        5.1.2 武汉市降雨渍涝灾害概况
        5.1.3 武汉市防汛治涝相关工程
        5.1.4 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方法
    5.2 基于VIS-W城市下垫面模型的基准库容量分析
    5.3 基于DEM的汇水区汇流能力分析
    5.4 城市洪涝渍涝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4.1 武汉市典型洪涝灾害渍涝点分布情况
        5.4.2 渍涝点与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
        5.4.3 渍涝点与下垫面库容盈余量之间的关系
    5.5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构建研究
        5.5.1 基本评估图件及专业评估指标构建
        5.5.2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研究方法
    5.6 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与分析研究
        5.6.1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图件及指标
        5.6.2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研究结果
        5.6.3 武汉市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结果分析
        5.6.4 武汉市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改进空间探讨
    5.7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浅析江西省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展概况
2 存在的问题
    2.1 公众意识不足
    2.2 系统化服务水平不高
    2.3 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3 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宣传提升社会公众认识
    3.2 提升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成果的技术含量
    3.3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3.4 建立部门内外的联动机制
    3.5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4 结束语

(5)基于风险管理的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风险
        2.1.2 灾害风险
        2.1.3 暴雨
        2.1.4 洪涝灾害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不确定理论
        2.2.3 协同理论
        2.2.4 整体化风险管理
第三章 国外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实践
    3.1 欧洲暴雨洪灾风险管理
        3.1.1 莱茵河流域“洪水管理行动计划”
        3.1.2 加强洪灾风险管理
    3.2 美国暴雨洪灾风险管理
        3.2.1 完善防洪减灾组织管理
        3.2.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3.2.3 完备的洪水保险制度
    3.3 日本洪涝灾害风险管理
        3.3.1 加强洪水风险管理研究
        3.3.2 建立防洪减灾体系
        3.3.3 洪水风险图编制与应用
    3.4 国外洪水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3.4.1 国外洪水风险管理的优缺点
        3.4.2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第四章 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及防御现状
    4.1 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状况
        4.1.1 我国暴雨灾害概况
        4.1.2 江西农村地区暴雨灾害概况
    4.2 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情况
        4.2.1 党委政府对暴雨洪涝灾害防御的组织领导
        4.2.2 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体系
        4.2.3 暴雨洪涝灾害预报技术
        4.2.4 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4.2.5 防御暴雨山洪提前转移机制
        4.2.6 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工程措施
        4.2.7 面向社会公众的灾害防御科普
        4.2.8 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规章
    4.3 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问题分析
        4.3.1 风险评估、防御规划有欠缺
        4.3.2 防御组织体系不健全
        4.3.3 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
        4.3.4 预警信息覆盖不全面
        4.3.5 基础设施防灾功能薄弱
        4.3.6 全民灾防意识需要提高
第五章 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5.1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框架
    5.2 数据资料来源
    5.3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及区划
        5.3.1 致灾因子危险性
        5.3.2 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5.3.3 承灾体易损性
        5.3.4 防灾抗灾能力
    5.4 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5.5 验证
第六章 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构建
    6.1 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防御风险评估
    6.2 编制暴雨洪涝灾害防御规划、应急预案
    6.3 健全暴雨洪涝灾害法律法规体系
    6.4 落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6.5 完善暴雨洪涝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6.6 健全完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
    6.7 建立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专业化队伍
    6.8 加强暴雨洪涝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
    6.9 做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转移
    6.10 开展社会公众暴雨洪涝灾害科普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1 学术论文
    2 科研项目
致谢

(6)区域水旱风险下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部分农户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旱风险研究现状
        1.2.2 风险感知研究现状
        1.2.3 农户行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规模化种植
        2.1.2 水旱风险感知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行为学
        2.2.2 灾害经济学
        2.2.3 行为经济学
3 研究区域选择与问卷设计
    3.1 研究区域选择
        3.1.1 选取原则
        3.1.2 研究区概况
        3.1.3 各村落基本情况
    3.2 问卷设计与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调查农户基本特征描述分析
        3.2.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4 区域水旱风险评价
    4.1 区域水旱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计算模型
        4.1.2 区域水旱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4.2 区域水旱风险综合评价
        4.2.1 区域水旱风险指数
        4.2.2 水旱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2.3 区域水旱风险指数结果
    4.3 区域水旱风险空间格局分析
    4.4 区域水旱风险空间格局成因分析
        4.4.1 县域间的空间差异
        4.4.2 地形区的空间差异
        4.4.3 种植类型区的空间差异
    4.5 小结
5 农户水旱风险感知研究
    5.1 理论模型构建及指标体系建立
        5.1.1 水旱风险感知理论模型构建
        5.1.2 水旱风险感知指标体系建立
    5.2 水旱风险感知评价模型建立
        5.2.1 水旱风险感知TOPSIS模型建立
        5.2.2 水旱风险感知指标测量结果及分析
    5.3 农户水旱风险感知力空间差异分析
        5.3.1 农户个体风险感知力差异分析
        5.3.2 村落空间差异分析
    5.4 水旱风险感知力影响因素贡献率分析
    5.5 小结
6 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研究
    6.1 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6.1.1 种植规模分析
        6.1.2 生产投入分析
        6.1.3 家庭劳动力分析
        6.1.4 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6.2 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2.1 自然因素
        6.2.2 农户自身因素
        6.2.3 市场因素
    6.3 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3.1 计算模型应用原理
        6.3.2 变量选择
        6.3.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4 有限理性下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博弈分析
        6.4.1 基本假设
        6.4.2 博弈过程分析与结果
        6.4.3 博弈结果的实证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意见与建议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贵州区域干旱演变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干旱的意义
        1.1.1 研究干旱的普遍意义
        1.1.2 研究贵州喀斯特地区干旱的意义
    1.2 贵州干旱状况
        1.2.1 干旱成因
        1.2.2 干旱过程
        1.2.3 干旱控制
    1.3 干旱的定义、分类与干旱指标研究进展
        1.3.1 干旱的定义与分类
        1.3.2 干旱指标研究进展
    1.4 干旱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1.4.1 预测方法分类
        1.4.2 典型的干旱预测方法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内容
        1.5.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贵州区域干旱特征分析
    2.1 贵州区域干旱特征分析技术路线与数据处理
        2.1.1 技术路线
        2.1.2 原始资料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
    2.2 基于帕尔默(Palmer)指数干旱特征分析
        2.2.1 帕尔默(Palmer)干旱指标分析原理
        2.2.2 贵州喀斯特地区Palmer指数计算
        2.2.3 Palmer指数干旱特征分析
    2.3 基于降水距平的干旱特性分析
        2.3.1 降水距平干旱指标
        2.3.2 乌江地区降雨量分析
        2.2.3 乌江地区干旱特征分析
    2.4 基于Z指标的干旱特征分析
        2.4.1 乌江地区Z指数计算
        2.4.2 基于Z指标的区域特征分析
        2.4.3 干旱趋势突变分析
    2.5 不同指标对比分析
        2.5.1 Palmer指数与降水量关系
        2.5.2 三种指标干旱特征分析应用效果对比
    2.6 干旱致灾因素分析
        2.6.1 研究区概况
        2.6.2 旱情致灾影响因素选取
        2.6.3 投影寻踪模型建模
        2.6.4 最佳投影向量及投影值
        2.6.5 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NNBR模型的蒙特卡洛旱情预测方法研究
    3.1 最近邻抽样回归模型(NNBR模型)
        3.1.1 模型原理及算法
        3.1.2 K、P和W_(j(i))的确定
    3.2 蒙特卡洛算法
        3.2.1 蒙特卡洛算法的概述
        3.2.2 蒙特卡洛方法的基本思想
        3.2.3 蒙特卡洛方法的一般步骤
    3.3 分布函数的选择
    3.4 基于NNBR模型的蒙特卡洛算法分析方案
        3.4.1 预测值的选择
        3.4.2 C_s,C_v的选择与确定
        3.4.3 分析步骤
        3.4.4 算法流程图
    3.5 实验结果验证和预测
        3.5.1 算法验证
        3.5.2 未来降雨量的预测
        3.5.3 未来旱情等级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马尔可夫的降雨量预测方法研究
    4.1 马尔科夫预测法的基本原理
        4.1.1 马尔科夫过程概述
        4.1.2 马尔科夫过程种类
        4.1.3 马尔科夫过程
        4.1.4 马尔科夫链
        4.1.5 状态转移概率及其转移概率矩阵
    4.2 算法方案分析及模型建立
        4.2.1 趋势加权马尔可夫模型
        4.2.2 检验降雨量序列是具有“马氏性”
        4.2.3 状态的划分
        4.2.4 滞时权值的确定
        4.2.5 模糊集理论中的级别特征值
        4.2.6 方案分析步骤
        4.2.7 预测算法流程图
    4.3 实验结果验证和预测
        4.3.1 算法验证
        4.3.2 预测未来五年的降雨量
        4.3.3 未来旱情等级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降雨量预测研究
    5.1 BP神经网络原理
        5.1.1 基本BP算法公式推导
        5.1.2 基本BP算法的缺陷
        5.1.3 BP算法的优化与改进
        5.1.4 网络的设计
        5.1.5 BP神经网络的设计与训练
    5.2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5.2.1 RBF神经网络模型
        5.2.2 RBF网络的学习算法
        5.2.3 RBF神经网络的设计与训练
    5.3 Elman神经网络
        5.3.1 Elman神经网络结构
        5.3.2 Elman神经网络学习过程
        5.3.3 Elman预测模型的建立
        5.3.4 Elman神经网络的训练和预测
    5.4 三种神经网络的对比分析与预测
        5.4.1 五年预测值的对比分析
        5.4.2 未来五年的预测
        5.4.3 未来旱情等级特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小波分解的灰色模型旱情预测方法研究
    6.1 灰色模型原理
        6.1.1 灰色系统
        6.1.2 灰生成
        6.1.3 灰色预测模型—GM(1,1)
        6.1.4 GM(1,1)模型检验
        6.1.5 光滑性检验
    6.2 小波原理
        6.2.1 小波变换与其快速算法
        6.2.2 降水量周期性及突变性小波分析原理
    6.3 波形理论
    6.4 灰色模型的建立与预测效果分析
        6.4.1 降雨量灰色模型预测方案
        6.4.2 原始序列光滑度检验与小波分解
        6.4.3 灰色模型预测低频分量
        6.4.4 利用波形预测高频分量
        6.4.5 优化的灰色模型预测精度检验与分析
    6.5 未来降雨量预测及早情等级特征
        6.5.1 未来五年的降雨量预测值
        6.5.2 未来旱情等级特征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CI指数的近50年干旱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7.1 数据处理及计算
        7.1.1 复合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
        7.1.2 干旱综合指数CI等级的划分
        7.1.3 气象干旱过程的确定
        7.1.4 干旱过程强度的计算
        7.1.5 干旱发生频率计算
    7.2 结果分析
        7.2.1 复合干旱指数计算结果
        7.2.2 干旱发生的频率
        7.2.3 干旱覆盖面积
        7.2.4 干旱持续日数和干旱强度
        7.2.5 CI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7.2.6 基于CI指数监测2009-2010年干旱发生发展过程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贵州喀斯特6大水系Palmer指数
    附录二:乌江流域上、中、下游月降雨距平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8)干旱灾害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灾害系统脆弱性理论研究综述
        1.2.2 旱灾对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综述
        1.2.3 抗旱减灾研究综述
    1.3 数据来源和研究内容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旱灾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机理及效应分析
    2.1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2 旱灾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2.3 旱灾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效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旱灾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旱灾对安徽省农村经济影响的统计分析
        3.1.1 旱灾影响的统计描述
        3.1.2 旱灾受灾率与成灾率
    3.2 旱灾对安徽省粮食产量的影响
        3.2.1 旱灾强度指数
        3.2.2 旱灾影响率
        3.2.3 计量分析
    3.3 旱灾对安徽省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3.3.1 模型构建
        3.3.2 模型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降低旱灾对农村经济不利影响的路径研究
    4.1 路径 1:增加抗旱投入资金
        4.1.1 协整分析基本理论
        4.1.2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4.2 路径 2:提高抗旱投入效益
        4.2.1 模型构建
        4.2.2 数据计算
        4.2.3 结果分析
    4.3 路径 3:优化旱灾风险管理
    4.4 路径 4:完善农业旱灾保险
    4.5 目前抗旱减灾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4.5.1 目前抗旱减灾中存在的问题
        4.5.2 政策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防汛抗洪研究进展
        1.2.1 国外防汛抗洪进展
        1.2.2 国内防汛抗洪进展
    1.3 GIS在防汛抗洪系统发展的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主体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主体结构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防汛抗洪相关理论
        2.1.1 防汛抗洪的分类
        2.1.2 防汛抗洪的特征
    2.2 开发编程与界面设计技术
        2.2.1 .NET开发技术与Vi sual C#语言
        2.2.2 Developer Express.NET设计插件
    2.3 ArcObject嵌入式组件技术
        2.3.1 ArcEngi ne本地化开发组件
        2.3.2 ArcServer网络开发组件
        2.3.3 ArcSDE数据引擎组件
        2.3.4 三种开发组件的优势结合
    2.4 数据库相关技术
        2.4.1 Oracle关系数据库
        2.4.2 Geodatabase对象数据模型
第三章 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分析
    3.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分析
        3.2.2 数据需求分析
        3.2.3 性能需求分析
    3.3 系统可行性分析
        3.3.1 技术可行性
        3.3.2 数据可行性
        3.3.3 实施可行性
第四章 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设计原则
        4.1.2 系统层次架构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功能设计原则
        4.2.2 系统功能结构
        4.2.3 功能模块设计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4.3.2 数据库设计思想
        4.3.3 空间数据库设计
        4.3.4 属性数据库设计
第五章 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5.1 系统开发思路
    5.2 系统软硬件环境
    5.3 系统功能实现
        5.3.1 系统C/S程序端登录
        5.3.2 远程数据交互
        5.3.3 二维地图浏览
        5.3.4 二维地图输出
        5.3.5 地理要素管理
        5.3.6 汛情信息更新
        5.3.7 洪水预警分析
        5.3.8 洪灾损失可视化
        5.3.9 三维淹没模拟
        5.3.10 信息网络发布
        5.3.11 系统与用户管理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
致谢

(10)干旱对鄱阳湖湿地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干旱研究进展
        1.2.2 国内干旱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湿地干旱研究进展
        1.2.4 鄱阳湖湿地干旱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基本情况
        1.3.1 自然地理
        1.3.2 水文气象
        1.3.3 鄱阳湖湿地价值
        1.3.4 本文研究范围
    1.4 研究区干旱发生情况
        1.4.1 十年前鄱阳湖干旱情况
        1.4.2 近十年鄱阳湖干旱情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内容
        1.5.2 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干旱研究的理论知识
    2.1 干旱的定义
    2.2 干旱的特点
        2.2.1 干旱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2.2.2 干旱具有确定和不确定性
        2.2.3 干旱具有持续性
    2.3 干旱的学科划分、指标及其等级划分
        2.3.1 气象干旱
        2.3.2 水文干旱
        2.3.3 农业干旱
        2.3.4 社会经济干旱
    2.4 本文采用的干旱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旱遥感监测基本原理及鄱阳湖干旱指数
    3.1 监测的基本原理
        3.1.1 植被指数(NDVI)
        3.1.2 地表温度(LST)
    3.2 植被供水指数
        3.2.1 NDVI和LST的反演
        3.2.2 植被供水指数
    3.3 鄱阳湖干旱指数的建立
        3.3.1 数据获取、所用软件、技术路线
        3.3.2 植被供水指数
        3.3.3 水位指数
        3.3.4 降水距平指数
        3.3.5 鄱阳湖干旱监测综合指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综合指数监测鄱阳湖干旱
    4.1 监测结果
        4.1.1 植被供水指数监测结果
        4.1.2 水位指数监测结果
        4.1.3 降水距平指数监测结果
    4.2 鄱阳湖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
        4.2.1 鄱阳湖干旱发生的时间分布
        4.2.2 鄱阳湖干旱发生的空间分布
    4.3 干旱与降水、水位的相关性
        4.3.1 星子站水位情况
        4.3.2 南昌、德安、波阳降水情况
        4.3.3 VSWI监测情况
        4.3.4 结果分析
    4.4 鄱阳湖干旱发生原因
        4.4.1 受降雨减少、气温升高的影响
        4.4.2 长江与"五河"水位降低的影响
        4.4.3 其他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干旱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及抗旱对策
    5.1 干旱对植被的影响
        5.1.1 鄱阳湖植被情况
        5.1.2 干旱指数与植被指数对比情况
        5.1.3 干旱对鄱阳湖植被影响的表现
    5.2 干旱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降低
        5.2.1 水质的年内变化
        5.2.2 水质的年际变化
    5.3 干旱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5.3.1 干旱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表现
        5.3.2 干旱造成候鸟数量减少
        5.3.3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3.4 干旱对城市供水的影响
    5.4 鄱阳湖防旱、抗旱对策
        5.4.1 加强防旱工程措施
        5.4.2 加强抗旱能力的其它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从气象角度看鄱阳湖区洪涝灾害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减灾防灾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D]. 赵东亮.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9)
  • [2]绥德县城区地方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 刘河. 长安大学, 2021
  • [3]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张红萍.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浅析江西省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陈胜东,徐卫民,桂保玉,万贵珍.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9(02)
  • [5]基于风险管理的江西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构建研究[D]. 王海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8(05)
  • [6]区域水旱风险下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部分农户样本[D]. 成饶. 云南大学, 2018(01)
  • [7]贵州区域干旱演变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D]. 张和喜.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0)
  • [8]干旱灾害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D]. 李金鑫.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
  • [9]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研究[D]. 赵志岐.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1)
  • [10]干旱对鄱阳湖湿地影响研究[D]. 甘小艳. 南昌大学, 2011(06)

标签:;  ;  ;  ;  

从气象角度看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减灾防灾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