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新药夏克II期临床研究

抗癌新药夏克II期临床研究

一、抗癌新药西艾克临床Ⅱ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维龙[1](2021)在《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机制的靶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筛选补肾解毒通络方(BSJDTLF)作用间充质干细胞(MSC)从而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的潜在靶点,为更深层次的研究BSJDTLF调控骨髓微环境的机制提供明确的方向及科学的预测。方法:利用质谱、蛋白质组学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SJDTLF水煎剂成分及BSJDTLF作用MSC产生的蛋白质表达量变化,在数据库中收集与白血病相关的基因。将这些结果在数据库工具中进行分析比对,使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筛选BSJDTLF的潜在靶点,并进行验证。研究一:经文献及数据库收集BSJDTLF中药物成分,构建化合物数据库。按比例制备BSJDLTF水煎剂,经浓缩冻干后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上完成液相质质谱分析。将分析结果在化合物数据库中比对,明确水煎剂中的具体成分。使用CTD及TCMSP等数据库收集这些成分的对应靶点,并对靶点进行初步的富集分析,验证与白血病的关联性。研究二:采用健康小鼠,随机分组,分别给予BSJDTLF与生理盐水(NS)灌胃,持续28天后,扩增MSC并提取蛋白。定量检测合格后将样品蛋白酶解及i TRAQ标记,随后在高p H条件下进行反相色谱分离,最后通过纳升级反相色谱Orbitrap Fusion进行蛋白质分析。将分析结果参照Uniprot_MOUSE(20190420 download)数据库进行匹配,查找出两组小鼠MSC中产生差异的基因。研究三:通过NCBI与GENE CARD数据库搜索与白血病(关键词“leukemia”)相关的基因靶点。将白血病相关基因、研究一中化合物对应靶点及研究二中差异蛋白这3个部分数据统一格式。将3个部分的数据整合分析,选取交集,筛选潜在靶点。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及STRING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功能富集分析、通路富集分析、K-core等分析。筛选BSJDTLF潜在作用靶点的核心网络。研究四:使用7周龄BALB/c小鼠12只,随机分为BSJDTL组与对照组,经5 Gy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移植L1210细胞,构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经骨髓涂片确认成模后,两组均给予COP化疗方案。此外,BSJDTLF组从移植后第2天给予中药水煎剂灌胃,持续28天。移植后第29天统一处死小鼠,提取骨髓纯化培养MSC。通过q RT-PCR技术,对MSC中潜在靶点ICAM-1及下游基因PTPN11/SHP2的m RNA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一:通过质谱分析,在BSJDTLF水煎剂中确定了182个主要化合物,并在CTD和TCMSP数据库中检索到了其中100种化合物及其对应的1969个靶点。这些靶点包含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炎症相关等功能富集,P53、铂耐药、细胞凋亡、HIF-1等通路富集。研究二:提取2组MSC样本中蛋白质并采用Bradford法测定提取的蛋白浓度,验证浓度满足实验要求。使用纳升级反相色谱Orbitrap Fusion对蛋白质分析后,共鉴定到49346个肽段,这些肽段在Uniprot_MOUSE(20190420 download)数据库中匹配到5951个蛋白质。在这些蛋白质中,BSJDTLF组与对照组存在表达差异的共有728个靶点。研究三:在NCBI GENE与GENE CARDS数据库中检索白血病相关基因,去除重复项后,共得到了2864个共有靶点。将这2864个靶点与研究一中1969个基因进行比对,筛选到了623个共靶点。623个共靶点经过蛋白质组学验证,确定了50个共表达的基因,这些共表达基因被作为BSJDTLF的潜在靶点进行分析。其中K核分析确定了Mmp2、Stmn1、Icam1、Creb1、App、Alb、Cdk1、Dnmt1、Fth1、Rela在内的核心网络。功能富集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中均发现与白血病发病、复发相关的条目。研究四:成功构建了小鼠ALL模型,选取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中潜在靶点进行PCR验证,证明了BSJDTLF对ALL模型小鼠MSC中ICAM-1的表达存在影响。验证了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通过质谱分析明确了BSJDTLF水煎剂中的主要化合物:γ-氨基丁酸、苯甲醛、L-脯氨酸、苏氨酸等,这些化合物可能通过影响MSC中Mmp2、Stmn1、Icam1、Creb1、App、Alb、Cdk1、Dnmt1、Fth1、Rela等潜在靶点进而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构建了中药复方化合物-靶点-疾病的关系网络,为深层次研究其机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科学的依据。

李善君[2](2018)在《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起病隐匿,发现时往往已无法手术治愈,化疗是中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临床食管癌化疗方案以氟尿嘧啶类+铂类、紫杉类+铂类、伊立替康+铂类的联合化疗为主,报道中其化疗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外周神经毒性、肝肾功能损伤、脱发等。西医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副反应发病率仍较高。中药价格相对低廉、安全有效,可以达到提高食管癌化疗疗效、减少副反应发生的效果。临床报道中,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化痰散结、活血消症、解毒散结等治法为主。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在中药干预食管癌化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多数文献方法学质量不高,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尚未得到系统评价的证实。[研究目的]评价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对提高化疗疗效、减少副反应发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对目前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进行系统评价,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Medline(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进行文献检索,通过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经文献筛选后最终纳入52项研究,总样本量3829人。均为食管癌化疗患者,试验组在化疗基础上口服中药。方法学质量评价:纳入的52项研究,14项研究采用低风险随机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提及随机隐藏及盲法的使用;2项研究有脱落病例、无选择性报告结局;无明确证据表明其他偏倚来源。Meta分析的结果如下:近期有效率:38 项研究(I2=0%,RR=1.36,95%CI 1.26 to 1.46,P<0.00001),说明口服中药能明显提高食管癌化疗的近期疗效。生存期:3 项研究报道半年生存期(I2=91%,RR=1.18,95%CI 0.79 to 1.76,P=0.43),6 项研究报道 1 年生存期(I2=0%,RR=I.43,95%CI 1.22 to 1.68,P<0.0001),3 项研究报道 2 年生存期(I2=0%,RR=1.80,95%CI 1.24 to 2.60,P=0.002),3 项研究报道3 年生存期(I2=0%,RR=2.30,95%CI1.46 to 3.61,P=0.0003),说明口服中药对食管癌化疗患者半年生存率无明显改善,对1年、2年、3年的生存期有明显提高。KPS 评分:12 项研究报道 KPS 评分前后变化(I2=72%,MD=7.29,95%CI 5.3 to 9.28,P<0.00001),17项研究报道KPS评分改善+稳定的例数(I2=59%,RR=1.23,95%CI 1.13 to 1.35,P<0.00001)。说明口服中药可以明显提高食管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消化道反应:25项研究报道CINV发生例数(I2=96%,RR=0.57,95%CI 0.43 to 0.75,P<0.00001),7 项研究报道 CID 的发生例数(I2=0%,RR=0.51,95%CI 0.39 to 0.66,P<0.00001)。说明口服中药可以明显减少CINV、CID的发生。骨髓抑制:29项研究报道白细胞减少发生例数(I2=68%,RR=0.67,95%CI 0.62 to 0.73,P<0.00001),17 项研究报道贫血发生例数(I2=0%,RR=0.67,95%CI 0.57 to 0.80,P<0.00001)。22 项研究报道血小板减少发生例数(I2=14%,RR=0.54,95%CI 0.46 to 0.65,P<0.00001),说明口服中药可以明显降低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肝肾功能:13项研究报道肝功能异常发生例数(I2=0%,RR=0.69,95%CI 0.52 to 0.93,P=0.01)。16项研究报道肾功能异常发生例数(I2=0%,RR=0.63,95%CI0.45to 0.90,P=0.01)。说明口服中药可以减少食管癌化疗后肝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研究结论]口服中药可以提高食管癌化疗的近期疗效,延长生存期,减少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异常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普遍不高,导致研究的证据等级偏低。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严格规范随机试验的设计及实施,以提供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

吴雯[3](2017)在《加味痛泻要方联合替吉奥治疗肝脾不调型Ⅳ期胃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课题在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下,采用胃癌肝脾不调证症状分级量化表,观察加味痛泻要方联合替吉奥化疗和单纯替吉奥化疗对肝脾不调型Ⅳ期胃癌患者腹痛等症状的缓解程度,并将生活质量及肿瘤客观的安全性评价指标作为参考,为肝脾不调型的Ⅳ期胃癌患者选择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时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及缓解临床症状提供有用的临床理论依据。也为研制新的抗肿瘤中药制剂奠基。研究方法:本方法属于前瞻性研究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将临床上已确诊的肝脾不调型腹痛的Ⅳ期胃癌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可统计、评价疗效53例(7例脱落)。其中治疗组使用加味痛泻要方结合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对照组单纯接受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6周为1个周期,观察4个周期。采用胃癌肝脾不调证症状分级量化表作为临床症状缓解的评价工具,并以Karnofsky评分表和安全性评价指标作为参照。研究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体力情况及提高生存质量、降低肿瘤标记物水平、提高细胞的免疫机能以及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方面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客观疗效对比,疾病控制率(CR+PR+SD)分别为80.77%和77.78%,结果无显着的差别(P>0.05)。研究结论:加味痛泻药方能够改善肝脾不调型Ⅳ期胃癌或胃癌术后的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并能改善患者的体力状态及提高生存质量,客观上降低了肿瘤标记物水平且提高细胞的免疫机能,毒副反应轻,安全性较高。

施璐[4](2016)在《参七抗癌散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参七抗癌散为武汉市科德中医院的医院制剂,其处方源于张德忠教授祖传秘方,由西洋参、三七、白花蛇舌草等十味中药组方,具有益气活血、软坚散结、解毒止痛之功效。张德忠老中医将该经验方剂临床用于肿瘤患者40余年,治疗病例数以千计,能改善患者症状,控制肿瘤发展,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受到广大患者欢迎。本论文在参七抗癌散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对其抗癌有效物质进行了研究,旨在诠释该医院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其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系统查阅了参七抗癌散组方各单味药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方中各药的主治功效、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进行检索,并对该中药复方进行了方解。同时大量查阅了有关中药复方抗肿瘤研究和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文献资料,学习他人的研究思路,借鉴别人的研究方法。在查阅文献资料基础上,完成本篇论文的综述,为论文设计思路和课题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将参七抗癌散组方中药视为整体,采用现代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和传统溶剂萃取法对其化学物质进行了提取分离,分离为超临界CO2萃取物A、总多糖B、石油醚萃取物C、氯仿萃取物D、乙酸乙酯萃取物E、正丁醇萃取物F和水溶性物质G等7个化学物质部位;构买了肺腺癌A549细胞模型,通过MTT法对上述不同化学物质部位进行了抗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氯仿萃取物质部位具有显着抗癌活性,其他物质部位抗癌活性不甚明显,因此确定氯仿萃取物质部位为该中药复方的主要抗癌有效物质部位。采用HPLC-MS现代色谱技术,对氯仿萃取物质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了其中8个化合物,分别为3-pyridine carboxylic acid,barbatin C,asperulosidic acid,deacetylasperuloside,2-cyclohexene-1-ketone,scutebarbatine F,barbatine D and scutebarbatine G。通过文献检索,上述化合物对多种癌细胞均有生物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技术,从参七抗癌散有效物质部位分离出8种单体成分,通过1h-nmr、13c-nmr、ms等现代波谱综合分析方法,鉴定了其中的5个化合物,分别为柴胡次苷d(prosaikogenind)、柴胡次苷f(prosaikogeninf)、β-谷甾醇、ss-6(3β,16β,23-三羟基-13,28-环氧乌苏-11-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熊果酸甲酯。以a549细胞为授试对象,对上述化合物进行抗癌活性筛选研究,其ic50值分别为65.4、57.2、58.9、4.9、88.4μg/ml。表明各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癌活性,其中化合物ss-6(3β,16β,23-三羟基-13,28-环氧乌苏-11-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抗癌活性尤其显着。在确定参七抗癌散组方的抗癌有效物质部位及其有效成分的基础上,通过mtt法测定细胞活力、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变化、蛋白活力测定、免疫印迹实验等方法,探讨了抗癌有效物质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氯仿萃取物对a549细胞增殖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人肺腺癌a549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呈现细胞凋亡典型特征,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凋亡率升高;westernblot检测了抗癌有效物质对蛋白表达的影响,可激活caspase-3、-8、-9,促凋亡基因bax表达增强,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下调,bax/bcl-2的比值明显上升。故推测参七抗癌散有效物质通过死亡受体途径和线粒体途径诱导a549肺癌细胞凋亡,并与其上调促凋亡基因bax和下调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相关。通过westernblot试验方法探讨了化合物ss-6(3β,16β,23-三羟基-13,28-环氧乌苏-11-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抗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机制。检测了pi3k/akt/mtor通路,自噬作为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另一种方式,我们同时也检测了自噬相关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化合物ss-6可明显抑制a549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关系,可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通过上调bax/bcl-2激活caspase蛋白家族,促使PARP剪切,因而推测经线粒体途径诱导A549细胞凋亡。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LC3Ⅱ/LC3Ⅰ、beclinl、Atg5、Atg7、Atg1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说明该化合物对A549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途径及其下游靶蛋白磷酸化具有抑制作用,从而表明参七抗癌散有效成分的抗癌作用机制是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细胞自噬和凋亡。本学位论文通过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筛选了参七抗癌散医院制剂的有效物质部位,分析鉴定了有效物质部位的主要抗癌活性成分,探讨其抗癌有效物质的作用机理,从而诠释了该医院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其临床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吾热娅提古丽·克维尔[5](2016)在《PB3A对人宫颈癌SiHa和大肠癌HT2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蜂胶黄酮具有抗癌活性,它的提取物Pinobanksin-3-acetate(PB3A)可以抑制HCT116、SW480、jurkat、A549、HepG-2、Hela、MDA-MB-231、EC-109、SGC-7901等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它们的凋亡,但PB3A对宫颈癌细胞SiHa和大肠癌细胞HT29是否有增殖抑制作用尚未清楚。本研究检测PB3A对SiHa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与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旨在找出PB3A对这两个细胞作用强度的异同点,为PB3A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前期研究中,我们用100μg/mL PB3A处理大肠癌SW480细胞,对此进行了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筛查分析,发现了差异表达基因(HSPA6、C3ORF63、HMOX1、DNAJA4、SNAI2、KLHL20),并验证了芯片结果的真实性。本研究中用40μg/mL PB3A干预宫颈癌SiHa细胞24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候选基因mRNA的表达量进行检测,证明PB3A是否改变候选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与前期研究进行结合对比PB3A对SW480和SiHa细胞中候选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是否一致。本论文工作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蜂胶黄酮PB3A对SiHa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PB3A对宫颈癌SiHa和大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比较它们对PB3A的敏感性,探讨PB3A的抗肿瘤作用。体外培养SiHa和HT29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10、20、30、40μg/mL)PB3A作用前后各细胞株的形态学变化。应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不同浓度(10、20、30、40μg/mL)PB3A不同时间(24、48、72h)对SiHa和HT29细胞作用后,检测OD值、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PB3A(20、30和40μg/mL PB3A和15μg/mL顺铂)诱导的两个细胞株的凋亡率。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体积缩小、皱缩、细胞从梭性变为圆形,出现核固缩,胞质混浊,培养液中出现较多的悬浮细胞,这种特点随PB3A浓度的增加和干预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明显。MTT法检测发现PB3A在体外可显着抑制SiHa和HT29细胞的增殖,PB3A作用SiHa细胞24h、48h、72h时的IC50值分别为40.84μg/mL、15.24μg/mL、13.98μg/mL,PB3A作用HT29细胞24h、48h、72h时的IC50值分别为74.12μg/mL、64.77μg/mL、43.87μg/mL。40μg/mL PB3A对SiHa细胞的抑制作用高于对HT29的抑制作用,并与作用时间和剂量呈正相关。20μg/mL、30μg/mL和40μg/mL PB3A均可诱导SiHa和HT29细胞的凋亡。最高浓度(40μg/mL)PB3A诱导的SiHa和HT29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3.45%和20.8%,其中SiHa的凋亡率高于HT29的凋亡率。PB3A对SiHa和HT29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呈剂量依赖性。2.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i Ha细胞中候选基因的表达在前期研究中的芯片结果显示,用100μg/mL PB3A处理SW480细胞24h后,细胞中HSPA6、C3ORF63、HMOX1、DNAJA4、SNAI2等基因均上调表达(ΔCt比较,P<0.01),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而KLHL20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ΔCt比较,P>0.05)。本实验用40μg/mL PB3A干预SiHa细胞24h后,用Trinzol试剂抽提细胞总RNA,将总RNA逆转录为cDNA。以β-actin做内对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以mean士SD表示。以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PB3A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基因的ΔCt值分别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双侧)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B3A干预组中SNAI2基因下调表达(差异倍数为0.15,ΔCt比较,P<0.01),该趋势与前期结果不一致;KLHL20和HSPA6上调表达,差异倍数分别为3.51(ΔCt比较,P<0.01)和5.88(ΔCt比较,P<0.05),HSPA6的表达趋势符合前期研究结果,KLHL20的表达趋势符合基因芯片结果但不符合验证结果;其余三条基因(DNAJA4、HMOX1、C3ORF63)的表达水平上没有显着变化。

王娟[6](2016)在《新型纳米材料电化学传感器对某些抗癌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人民生活质量逐步的提高,人类在如何保持健康的基础上也更加重视对疾病的关注。尽管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但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首要敌人,而让人类谈之色变的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病率更是逐年上升。在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型抗癌药物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已成为人类与癌症斗争的有力武器。而抗癌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若使用剂量较大也会伤害人体正常细胞而带来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影响人体肝、肾的健康以及其它神经病变、肌肉疼痛、脱发等等。因此,其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对于新药的临床试验及治疗过程中的体内残留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一直倍受世界关注。目前已报道的抗癌药物分析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毛细管电泳法等。虽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但仪器昂贵、成本高、操作繁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电化学分析方法却凭借着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制备了三种电化学传感器,建立了一系列快速、灵敏、稳定的定量检测方法,对常见的生物抗癌药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用电化学方法依次将普鲁士蓝膜(PB)和纳米铜(CuNPs)电沉积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了相应的修饰电极(CuNPs/PB/GCE)。考察了修饰电极的氧化还原机理和制备条件,进一步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芦丁在CuNPs/PB/GCE上的电化学行为,求解了相关的电化学参数。结果表明,电极表面PB和CuNPs的存在有效的提高了Rutin的电化学响应,检出限为2.8×10-9 mol/L(S/N=3)。这种沉积方式提高了电极的选择性和重现性等电化学性能,可以成功的应用于Rutin水样的检测。2.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和溶剂热法分别制备了石墨烯(GR)和硫化铜纳米花(Nf CuS)。采用滴涂法依次将GR和NfCuS定量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修饰电极NfCuS/GR/GCE。采用扫描电镜(SEM)及电化学测试等技术对GR和NfCuS形貌及修饰电极电化学能力进行了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详细探究了长春地辛(Vindesine,VDS)在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该传感器检出限为4.9×10-9 mol/L(S/N=3)。在[Fe(CN)6]3-/4-溶液中,CME上电荷转移阻抗明显小于裸玻碳电极,表明电极表面石墨烯和硫化铜纳米花的存在有效的提高了VDS的电化学响应。最后探讨了VDS在该修饰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电极性能指标。3.以吡咯为聚合单体,肾上腺素为模板,在以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的基体电极上通过电聚合、洗脱,制备了识别肾上腺素的聚吡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MIP-PPy/GCE)。进一步在该传感器表面自组装纳米金粒子进行优化,对所制备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质进行详细的表征和探究。实验证明,该电化学传感器对肾上腺素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及选择性,检出限为4.5×10-8 mol/L(S/N=3),将该传感器在冰箱中4℃下放置2周其灵敏度仍达92%。所制备的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常见的可能共同存在的药物基本上不发生干扰。加标回收实验证明该传感器具有一定的重现性,样品分析及回收率测定实验表明该传感器可用于肾上腺素的临床检测。

周仲昊,赵晓红,陆时运,王晨,王智[7](2016)在《CVTP联合化疗方案对初治和复治难治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环磷酰胺-西艾克-吡柔比星-泼尼松(Cyclophosphamidum-Vindesine-Tetrahydropyranyl-Prednisone,CVTP)联合化疗方案对初治和复治、难治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化疗史将10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分为初治组59例和复治难治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CVT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化疗效果、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毒副反应差别。结果:初治组患者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率和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均显着高于对复治难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含量均显着高于复治难治组,CD8+水平显着低于复治难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化疗期间白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复治难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T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恶性淋巴瘤近期疗效优于复治难治患者。

王红晓,闵军霞[8](2015)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成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面对严重威胁健康的肿瘤,人类从未间断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纵观历史,从非选择性的化疗药物,到特异性阻断驱动致癌基因的靶向药物,直到今天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肿瘤治疗,抗癌药物迅猛发展,成为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由于大多数抗癌药物存在难以克服的短期耐药及毒副作用等问题,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近年,筛选植物来源的天然提取物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癌作用,倍受关注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包括临床广泛应用的紫杉醇、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及喜树碱等。总结植物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方法、潜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为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物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

王晓宏[9](2014)在《民族药地椒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族药地椒(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为百里香属(Thymus)植物地椒的地上部分,主要分布于宁夏、内蒙古、陕西,青海、甘肃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和抗肿瘤的功效。目前地椒的研究多集中于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但是不同产地地椒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抗癌药理活性、地椒非挥发部位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以及相关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鉴于以上情况,本论文主要开展以下几部分工作: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本论文查阅了 55篇国内外百里香属植物研究资料,对百里香属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百里香属植物的种植资源与开发利用等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查阅综述,为百里香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对植物地椒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在民间和临床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为地椒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第二部分 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地椒挥发油抗癌细胞、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其对BGC-823和HepG2细胞有显着抑制作用。地椒挥发油DPPH、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显示,地椒挥发油样品具有显着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其中地椒(庆阳和靖边产区)挥发油抗癌细胞活性优于地椒(榆林与隆德产区)挥发油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依次为地椒(榆林)>地椒(靖边)>地椒(庆阳)>地椒(隆德);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由强至弱依次为地椒(庆阳)>地椒(榆林)>地椒(靖边),地椒(隆德产区)挥发油无活性。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主要为芳香类成分,且分子中多含有酚羟基,但榆林、靖边、庆阳、隆德四个主产区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显着,仅1,8-cineole(1,8-桉叶素,1.84%-10.6%),linalool(芳樟醇,1.22%-12.8%),terpinen-4-ol(4-萜烯醇,1.03%-10.56%)和γ-terpinene(γ-松油烯,0.15%-11.11%)为四产区地椒共有成分。其中γ-terpinene在两地含量差异高达100倍之多,说明不同产区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三部分 地椒非挥发部位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对地椒非挥发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鉴定出13个化合物,其中包括7个黄酮类化合物,4个酚酸类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5,6-二羟基-4’-甲氧基-7-O-正戊基黄酮为新化合物,该化合物是首次发现的五碳烷烃醚化黄酮的新骨架化合物,分子中的五碳烷氧基侧链改变了该化合物的极性和溶解性,有效的提高了其成药可能性。黄酮化合物还有灯盏乙素(野黄芩苷)、野黄芩素、木犀草苷、木犀草素、芹菜素和芦丁。酚酸类成分包括绿原酸、香草酸、丹参素,原儿茶酸,其余两个为齐墩果酸和胡萝卜苷。其中5,6-二羟基-4’-甲氧基-7-O-正戊基黄酮,灯盏乙素(野黄芩苷)、野黄芩素、芦丁、绿原酸、香草酸、丹参素等7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分离得到,全部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地椒植物中分离得到。地椒非挥发部位不同极性部位抑制胃癌BGC-823细胞活性研究表明,地椒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均有显着地抑制作用。不同极性五部分抑制细胞增殖活性IC 5 0大小依次为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氯仿部位>水部位;地椒不同部位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活性顺序依次为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氯仿部位>石油醚部位>水部位;地椒不同极性部位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中,正丁醇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最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地椒具有显着的抗癌细胞活性与自由基清除活性,且二者在地椒不同极性部位活性顺序具有关联,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是地椒发挥抗癌与抗氧化能力的活性部位。鉴于前期抗氧化和肿瘤活性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以抗氧化为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到具有最佳抗氧化功效的地椒醇提取条件,DPPH=0.093-0.008X1-0.01X2+0.0007X3-0.003X1X2-0.0003X1X3+0.006X2X3-0.014X12-0.02X22-0.016X32拟合状况良好,能够精确的预测实验的实际结果,其校正系数R2=0.8396,可以用来解释83.96%的试验数据变异性,实验信噪比为9.289,表明有较强的信号。实验得出,乙醇浓度为45%左右,料液比为20:1,提取时间1.5 h时,地椒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最高。建立了地椒中六个成分丹参素、香草酸、绿原酸、木犀草苷、灯盏乙素、芹菜素的HPLC 定量分析方法。六个成分分别在 4.68-150.0 μg/mL,0.4-12.9 μg/mL,6.25-100.0 μg/mL,1.25-20.0 μg/mL,6.25-200.0 μg/mL,0.625-20.0μ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六个成分加样回收率均在95%-105%范围内,RSD值均小于2%,所建方法简便,准确,稳定,可行,可作为地椒中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采收期地椒进行了初步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地椒中灯盏乙素含量最高可达0.78%。灯盏细辛(贵州和四川产区)中灯盏乙素含量一般在0.3-0.5%左右,该研究结果提示地椒可作为制备灯盏乙素的新药用植物资源。第四部分 地椒抑制癌细胞增殖活性协同作用研究鉴于地椒挥发油部位与其乙酸乙酯部位表现出的较好的抗癌活性,探究地椒两部分发挥抗癌活性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两部位混合后可显着提高对BGC-823细胞的抑制率,当乙酸乙酯(mg):挥发油(μL)=20.16:60,给药浓度100μg/μL时,其抑制率可达92.24%,说明地椒发挥药效作用是多部分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地椒挥发油与地椒醇提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对地椒生物活性进行评价,阐述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与其产地间的关系,对地椒抗癌药效成分进行初步阐明,建立地椒质量控制方法,并对不同采收期地椒质量进行研究。第五部分 总结与讨论创新点:1 首次对地椒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分离鉴定出13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7个,分别为5,6-二羟基-4’-甲氧基-7-O-正戊基黄酮、灯盏乙素、野黄芩素、木犀草苷、木犀草素、芹菜素、芦丁;酚酸类成分4个,分别为绿原酸、香草酸、丹参素,原儿茶酸;其余成分2个,为齐墩果酸和胡萝卜苷。首次发现五碳烷烃醚化新黄酮类化合物5,6-二羟基-4’-甲氧基-7-O-正戊基黄酮。该化合物的戊氧基侧链取代改变溶解性的新结构为黄酮类化合物新药开发提供了思路。5,6-二羟基-4’-甲氧基-7-O-正戊基黄酮,灯盏乙素(野黄芩苷)、野黄芩素、芦丁、绿原酸、香草酸、丹参素为首次从该属分离得到,全部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地椒中分离得到。2 首次对不同产地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3 首次对地椒不同萃取部位抗癌活性与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筛选研究。4 首次建立了最优抗氧化活性地椒提取物的提取方法。5 首次建立HPLC同时测定地椒中丹参素、香草酸、绿原酸、木犀草苷、灯盏乙素、芹菜素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全面的、准确的评价地椒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基础。6 首次以灯盏乙素作为指标成分,探讨灯盏乙素在不同采收期地椒中含量变化趋势。7 首次研究地椒不同活性部位协同抗癌活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抗癌新药西艾克临床Ⅱ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癌新药西艾克临床Ⅱ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机制的靶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技术路线图
研究一补肾解毒通络方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及步骤
    3.结果
    4 小结
研究二补肾解毒通络方作用间充质干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步骤
    3 结果
    4 小结
研究三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白血病复发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实验数据
    2 分析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研究四补肾解毒通络方潜在靶点的初步验证
    1 实验材料
    2 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补肾解毒通络方质谱分析结果
    2 补肾解毒通络方的潜在靶点
    3 与补肾解毒通络方潜在靶点相关化合物
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应用现状
    1 概论
    2 起源与发展
    3 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
    4 在中药抗癌研究中的现状
    5 在中药抗癌研究中的模式
    6 常用中药数据库
    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食管癌化疗常见副反应及其西医治疗现状
        1 食管癌化疗的副反应
        1.1 紫杉类联合铂类
        1.2 氟尿嘧啶类联合铂类
        1.3 含伊立替康的方案
        2 食管癌化疗常见副反应的治疗
        2.1 恶心呕吐
        2.2 骨髓抑制
        2.3 腹泻
        2.4 脱发
        2.5 肝肾功能异常
        2.6 周围神经毒性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口服中药防治食管癌化疗副反应
        1 食管癌的中医病名
        2 食管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古代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2 现代中医认识
        3 食管癌化疗常见副反应的中医病机认识
        3.1 恶心呕吐
        3.2 骨髓抑制
        3.3 腹泻
        3.4 脱发
        3.5 肝肾功能异常
        3.6 周围神经毒性
        3.7 小结
        4 口服中药防治食管癌化疗副反应
        4.1 益气养阴为主
        4.2 健脾益肾为主
        4.3 化痰祛瘀为主
        4.4 健脾化痰为主
        4.5 活血消症为主
        4.6 解毒散结为主
        4.7 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1 纳入文献
        1.1 研究对象(Participants)
        1.2 干预措施(Intervention)
        1.3 对照措施(Comparision)
        1.4 结局指标(Outcome)
        1.5 研究类型(Study Design)
    2 文献检索策略
        2.1 中文文献
        2.2 英文文献检索
    3 文献排除标准
    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4.1 文献筛选
        4.2 资料提取
        4.3 质量评价
    5 数据分析
        5.1 数据综合
        5.2 亚组分析
        5.3 敏感性分析
        5.4 发表偏倚
    6 研究结果
        6.1 文献检索结果
        6.2 文献特征
        6.3 方法学质量评价
        6.4 数据综合
    7 结果分析
        7.1 结局指标meta分析
        7.2 方法学质量评价
        7.3 对今后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研究的建议
        7.4 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用药
    8 讨论
        8.1 西医治疗食管癌常见化疗副反应的现状
        8.2 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现状
    9 结论
    10 创新性
    11 不足
    1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WHO抗肿瘤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部分)
附录二、实体瘤疗效标准
致谢
个人简历

(3)加味痛泻要方联合替吉奥治疗肝脾不调型Ⅳ期胃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当代医学对Ⅳ期胃癌的研究进展
        1.1 单纯手术治疗
        1.2 Ⅳ期胃癌的化学治疗
        1.3 Ⅳ期胃癌的放射治疗
        1.4 Ⅳ期胃癌的介入治疗
        1.5 Ⅳ期胃癌的免疫治疗
        1.6 Ⅳ期胃癌分子靶向治疗
    2. 传统医学对晚期胃癌的研究
        2.1 中医对胃癌的认识
        2.2 中医对Ⅳ期胃癌腹痛的认识
        2.3 中西医药治疗Ⅳ期胃癌
    3. 痛泻要方
        3.1 痛泻要方治疗肝脾不调型腹痛
        3.2 加味痛泻要方单味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4. 中药联合化疗治疗Ⅳ期胃癌的优势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一般资料
        2.1 性别
        2.2 年龄
        2.3 有无手术
        2.4 初、复治
        2.5 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
        2.6 转移部位的分布及转移部位的数目
    3. 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临床常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力状况Karnofsky评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近期客观疗效(肿瘤体积)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记物水平(CEA、CA125、CA199、CA724)比较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比较
        4.6 两组患者化疗毒副反应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疗效分析
        1.1 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影响
        1.2 对体力状况Karnofsky评分的影响
        1.3 对近期客观疗效(肿瘤体积)的影响
        1.4 对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影响
        1.5 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 对化疗毒副反应的影响
    3. 临证体会
        3.1 方药组成和配伍
        3.2 改善症状,减轻毒副反应
        3.3 重视辨证,灵活用药
        3.4 中西结合,协同增效
        3.5 带瘤生存,提高生存质量
    4. 病例脱落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参七抗癌散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参七抗癌散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中药复方抗肿瘤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世界医药治疗肺癌研究进展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参七抗癌散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研究
    第一节 参七抗癌散不同化学物质部位的提取分离
    第二节 参七抗癌散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
第三章 参七抗癌散有效物质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参七抗癌散氯仿萃取物的HPLC-MS分析
    第二节 有效物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一、有效物质部位的分离纯化
        二、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
    第三节 参七抗癌散有效成分的筛选研究
第四章 参七抗癌散有效物质抗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节 参七抗癌散有效物质部位诱导A549细胞凋亡研究
    第二节 SS-6 抗人肺腺癌A549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与创新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PB3A对人宫颈癌SiHa和大肠癌HT2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PB3A对SiHa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细胞培养
        2.2.2.2 SiHa和HT29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2.2.2.3 PB3A干预后SiHa和HT29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2.2.2.4 PB3A对SiHa和HT2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检测
        2.2.2.5 PB3A诱导SiHa和HT29细胞凋亡的作用
        2.2.2.6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iHa和HT29细胞生长曲线
        2.3.2 PB3A干预SiHa和HT29细胞后的形态学变化
        2.3.3 PB3A对SiH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3.4 PB3A对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3.5 PB3A干预宫颈癌SiHa细胞 24h后的凋亡率
        2.3.6 PB3A干预大肠癌HT29细胞 24h后的凋亡率
    2.4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PB3A对SiHa细胞HSPA6、DNAJA4、HMOX1、KLHL20、SNAI2和C3ORF63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药物干预细胞总RNA的提取
        3.3.3 细胞总RNA的鉴定
        3.3.4 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实验
        3.3.5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RNA质量测定结果
        3.4.2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PB3A对宫颈癌SiHa细胞HSPA6、DNAJA4、HMOX1、KLHL20、SNAI2和C3ORF63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讨论与分析
        3.5.1 PB3A下调SNAI2基因的表达
        3.5.2 PB3A上调HSPA6和KLHL20基因的表达
        3.5.3 PB3A对其他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其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新型纳米材料电化学传感器对某些抗癌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化学修饰电极简介
        1.1.1 电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和类型
        1.1.2 电化学修饰电极的表征
        1.1.3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
    1.2 电化学传感器
    1.3 分子印迹技术
    1.4 生物抗癌药
        1.4.1 芦丁
        1.4.2 长春地辛
        1.4.3 肾上腺素
    1.5 选题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步电沉积普鲁士蓝、纳米铜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测定芦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修饰电极的制备过程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uNPs/PB/GCE的电化学表征
        2.3.2 Rutin的循环伏安研究
    2.4 CuNPs/PB/GCE电极制备条件的优化
        2.4.1 缓冲溶液的选择
        2.4.2 pH的选择
        2.4.3 扫描速率的选择
    2.5 CuNPs/PB/GCE电极的响应性能
        2.5.1 线性范围、检出限
        2.5.2 共存离子的干扰
        2.5.3 CuNPs/PB/GCE修饰电极的重现性、稳定性
        2.5.4 样品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新型抗癌药物长春地辛在硫化铜纳米花/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过程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修饰材料石墨烯和硫化铜纳米花的扫描电镜
        3.3.2 电极电化学性质表征
        3.3.3 长春地辛的电化学响应
        3.3.4 NfCuS/GR/GCE测定条件的优化
        3.3.5 电极反应中电子数的测定
        3.3.6 电极反应机理的探讨
    3.4 NfCuS/GR/GCE电极的响应性能
        3.4.1 线性范围
        3.4.2 共存离子的干扰
        3.4.3 NfCuS/GR/GCE修饰电极的稳定性、重现性
        3.4.4 回收率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4 纳米金功能化聚吡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测定肾上腺素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MIP-PPy/AuNPs/GCE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子印迹电聚合
        4.3.2 分子印迹膜的结构探讨
        4.3.3 印迹效应表征
        4.3.4 纳米金功能化效应表征
        4.3.5 MIP-PPy/AuNPs/GCE制备条件的优化
        4.3.6 MIP-PPy/AuNPs/GCE对EP的电化学响应
        4.3.7 MIP-PPy/AuNPs/GCE选择性
        4.3.8 MIP-PPy/AuNPs/GCE的重现性、稳定性
        4.3.9 样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7)CVTP联合化疗方案对初治和复治难治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1.2 临床资料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化疗方法
    1.5 疗效判定
    1.6 毒副反应分级
    1.7 实验室检查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同淋巴瘤类型对近期疗效的影响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含量比较
    2.4 两组患者化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8)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成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近年国内外在研的抗癌植物及其活性成分
    1.1微管靶点类植物抗癌药
        1.1.1红豆杉及其天然产物——紫杉醇
        1.1.1.1紫杉醇衍生物研究
        1.1.1.2紫杉醇新制剂的研究
        1.1.1.3紫杉醇的合成
        1.1.2长春花类生物碱
        1.1.3鬼臼类木脂素
    1.2拓扑异构酶I靶点类药物——喜树碱
    1.3蛋白质合成靶点类抗癌药——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
    1.4多功能植物抗癌药
        1.4.1黄酮类化合物
        1.4.1.1抗细胞增殖作用
        1.4.1.2干预细胞信号转导
        1.4.1.3诱导细胞凋亡
        1.4.1.4其他功能
        1.4.2多糖类化合物
        1.4.2.1对宿主免疫力的影响
        1.4.2.2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
        1.4.2.3对荷瘤机体造血功能的影响
        1.4.3白藜芦醇
    1.5其他植物来源抗癌活性物质
        1.5.1番荔枝内酯
        1.5.2青蒿素类
        1.5.3有机酸类化合物
        1.5.4挥发油类
        1.5.5海洋植物类
2植物天然抗癌活性成分的筛选方法
    2.1细胞水平的筛选
    2.2动物水平的筛选
    2.3抗癌药的靶向筛选
    2.4高通量筛选
3结语与展望

(9)民族药地椒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二部分 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章 地椒挥发油抑制癌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第一节 地椒挥发油抑制BGC-823细胞增殖活性实验
        第二节 地椒挥发油抑制HepG2细胞增殖活性实验
    第二章 地椒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研究
    第三章 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地椒非挥发部位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章 地椒非挥发部位抑制癌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第二章 地椒非挥发部位抗氧化活性研究
    第三章 地椒非挥发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第四章 地椒多成分含量测定
        第一节 基于抗氧化的地椒提取工艺考察
        第二节 地椒最佳抗氧化工艺条件下HPLC图谱研究
        第三节 不同采收时期地椒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第四部分 地椒抑制细胞增殖活性协同作用研究
第五部分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四、抗癌新药西艾克临床Ⅱ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机制的靶点研究[D]. 孙维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李善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加味痛泻要方联合替吉奥治疗肝脾不调型Ⅳ期胃癌的临床研究[D]. 吴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4]参七抗癌散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施璐.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PB3A对人宫颈癌SiHa和大肠癌HT2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研究[D]. 吾热娅提古丽·克维尔. 新疆大学, 2016(02)
  • [6]新型纳米材料电化学传感器对某些抗癌药的研究[D]. 王娟.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7]CVTP联合化疗方案对初治和复治难治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研究[J]. 周仲昊,赵晓红,陆时运,王晨,王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03)
  • [8]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成药研究进展[J]. 王红晓,闵军霞. 生命科学, 2015(08)
  • [9]民族药地椒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D]. 王晓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抗癌新药夏克II期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