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森林昆虫的一些特性及其防治

热带森林昆虫的一些特性及其防治

一、热带森林昆虫的某些特点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和桂青[1](2014)在《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的区系研究(鳞翅目:螟蛾总科:草螟科)》文中提出本文对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进行了区系研究。文献综述部分简述了斑野螟亚科昆虫的经济意义、分类和区系研究概况;种类记述部分主要根据对研究标本的整理鉴定,结合文献记载,记述了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74属230种;区系研究部分主要分析了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的区系组成及特点,并对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进行了区系相似性分析。1.种类记述经分类鉴定和文献统计,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共74属230种,其中有研究标本的共65属152种,包括了西南地区新记录属5个(弱背野螟属Ategumia Amsel、白翅野螟属Leucinodes Guenee、四点野螟属Lygropia Lederer、洁野螟属Rhimphalea Lederer、突角野螟属Ulopeza Zeller),西南地区新记录种33个;中国特有属1个(角翅野螟属Pyradena Munroe),中国特有种27个。对文献中描述简单、特征模糊的34种进行了重新描述;首次在国内记录了8个种的雌性个体,描述了其外生殖器特征,并提供了特征图。编制了分属和分种检索表;提供了属、种的文献引证及地理分布信息;根据研究标本,对西南地区新记录种、缺乏雌性外生殖器记述的种、本论文中重新描述的种提供了雌、雄性外生殖器图。2.区系分析对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属级和种级阶元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和中国动物地理区中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总结;并利用相似性系数公式计算了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在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及西南地区六省区的相似性系数。提供了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已知种类在国内各区的分布和地理分布表。结果表明:在属级阶元上: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各属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的分布较复杂,共有20种分布型:以跨界分布为主,共73属,占总属数的98.65%;世界广布属共17属,占22.97%。东洋界特有属仅1属,占1.35%。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以东洋区系成分为主,与古北界和澳洲界联系较为紧密,与非洲界、新热带界联系次之,与新北界联系最少。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共有16种分布型,多为跨区分布,共72属,占总属数的97.30%;以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为主,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1.62%、16.22%、12.16%。西南地区跨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3区,该地区斑野螟与其他各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与华北区的联系最紧密,与青藏区、东北区的联系较紧密,与蒙新区的联系最少。在种级阶元上:从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看,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共有16种分布型;以跨界分布为主,共173种,占总种数的75.22%;以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种最多,共107种,占46.52%;全球广布种仅3种,占为1.30%。西南地区斑野螟区系成分以东洋成分为主,古北成分次之,与澳洲界、非洲界的联系较紧密,与新北界和新热带界联系最少。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看,共有32种分布型;多为跨区分布,共207种,占总种数的90.00%;以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华北区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18.70%、15.22%、13.48%;全国广布种仅4种,占1.74%。西南地区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跨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与其他各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与华北区的联系最紧密,与东北区、青藏区的联系较紧密,与蒙新区的联系最少。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以上研究表明,西南地区斑野螟分布较为广泛,以东洋区成分为主;推测东洋区可能是斑野螟亚科昆虫的物种分化中心。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已知种的区系相似性分析:从中国动物地理区角度分析,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三区之间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均为0.5以上,有显着相似性。三区间的三元相似性系数为0.729,也达显着水平。表明了西南地区斑野螟在三区间的分布是广泛且均匀的。从省区的角度分析,重庆与四川间相似性系数为0.635,达显着水平;其余各省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均小于0.5的显着水平。

曾凡勇[2](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盛炜彤,何英[3](2009)在《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文中指出一、引言本报告是在综合林业科学学科主要二级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差距、存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对策与建议。所论述的林业科学学科主要学科(领域)包括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森林植物学、林木育种学、林木遗传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其他学科、森林培育学、经济林

张江涛[4](2018)在《中国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昆虫分类研究(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粉蚧亚科)》文中指出粉蚧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ae,全世界目前已知270属2000余种。臀纹粉蚧族Planococcini和柽粉蚧族Trabutini隶属于粉蚧科Pseudococcidae,粉蚧亚科Pseudococcinae,全世界目前已知78属296种,我国目前已知11属59种。因其体形微小、繁殖力强、分布范围广,部分种类可危害经济作物和园林植物,造成植物叶落、果落、枝条枯萎,甚至整株死亡。因此,对我国该类群开展分类研究十分重要。本研究对1000余份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昆虫标本,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其形态学开展观察,并利用COI(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1)和28S rDNA(核糖体D2、D3扩展区)片段及形态数据对中国粉蚧科昆虫进行了系统发育学研究,同时结合文献信息对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昆虫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昆虫共计11属59种(其中臀纹粉蚧族6属43种,柽粉蚧族5属16种)。本次研究共详细描述了 31种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昆虫(其中臀纹粉蚧族5属23种,柽粉蚧族3属8种),包括中国大陆1新记录属,即秀粉蚧属 Paracoccus Ezzat&McConnell;5 个新种,即枣树松粉蚧Crisicoccus ziziphus Zhang&Wu(已发表)、白云山蚁粉蚧Formicococcus baiyunensis Zhang&Wu sp.n.、凤凰木蚁粉蚧 F.delonicolus Zhang&Wu sp.n.、悬铃木簇粉蚧Paraputo platani Zhang&Wu(已发表)、云南簇粉蚧Pa.yunnanensis Zhang&Wu(已发表);4个中国新记录种,即杜鹃松粉蚧C.azaleae(Tinsley)、榕树簇粉蚧Pa.banzigeri Williams、马来臀纹粉蚧Planococcus bambusiolii(Takahashi)、日本臀纹粉蚧Pl.japonicus Cox;1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即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Granara de Willink;5个新组合,即山麻黄松粉蚧C.tremae(Borchsenius)、柑桔蚁粉蚧F.citricola(Tang)、刘氏蚁粉蚧F.liui(Borchsenius)、中国蚁粉蚧 F.sinensis(Borchsenius)、栎根簇粉蚧Pa.rhizophilus(Borchsenius)。同时,提出 2 个属级异名,即Anaparaputo Borchsenius 为Formicococcus Takahashi 的异名、Drymococcus Borchsenius为Paraputo Laing 的异名,以及一个种级异名,即Pl.litchi Cox为Pl.planococcoides(Borchsenius)的异名。共绘制53幅形态特征图,其中雌成虫29幅、三龄雌若虫16幅、二龄雌若虫4幅、二龄雄若虫2幅、一龄若虫2幅,并编制了分属、分种检索表。2.本次研究以43属88种粉蚧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和形态数据,首次对中国粉蚧科昆虫进行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表明:粉蚧科昆虫分为2大分支,即粉蚧亚科Pseudococcinae和绵粉蚧亚科Phenacoccinae;其中,粉蚧亚科又分为3个主要分支,即粉蚧族Pseudococcini、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同时,对各亚科提供了形态鉴别特征。无足粉蚧:安粉蚧属Antonina、巢粉蚧属Nesticoccus与鞘粉蚧属Chaetococcus位于不相关的分支,因此,我们认为之前成立的球粉蚧亚科Sphaerococcinae非单系。此外,我们的分子与形态数据也支持Allotrionymus、Atrococcus、Crisicoccus、Dysmicoccus、Formicococcus、Mirococcopsis、Paraputo、PlanococcusPseudococcus、Trionymus等属为非单系。3.结合全面的地理分布信息,首次对中国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昆虫属级和种级单元地理分布进行分析。从世界动物地理区系范围来看,在属级水平,我国臀纹粉蚧族昆虫在古北区和东洋区最丰富,柽粉蚧族昆虫在东洋区最丰富;在种级水平,我国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昆虫在东洋区最丰富。从中国动物地理区系范围来看,在属级水平,我国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昆虫分别在华南区和华中区最丰富;在种级水平,我国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昆虫在华南区最丰富。此外,该类群我国特有种多达32种,占中国本类群总数的54.2%,表明我国可能是粉蚧种级一个发生中心。研究标本除多孔簇粉蚧Paraputo porosus Borchsenius和思茅簇粉蚧Pa.szemaoensis(Borchsenius)保存于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外,其余标本均保存于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科昆虫标本室。

顾茂彬[5](1983)在《热带森林昆虫的某些特点及其防治》文中认为 我国热带地区营造的人工林大多是纯林,违背了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使害虫的栖息环境对其生存和繁殖有利,从而引起某些害虫的成灾。热带人工林的面积现在还不大,但严重的虫害问题,巳经影响到有些珍贵树种的推广,例如麻楝梢斑螟Hypsipyla robusta (Moore)已成为影响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A.Juss等树种推广的关键因子。因此,研究热带森林害虫及其防治,巳自然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在介绍热带森林昆虫某些特点的同时,以生态平衡为理论根据,试就与害虫管理有关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浅见。

顾茂彬[6](1989)在《再论热带森林昆虫的某些特点与防治》文中指出海南省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昆虫的垂直分布明显,昆虫区系属东洋界,其中许多种类是热带区域或热带山地雨林的特有种,这些昆虫具有区系稳定、种类多而种群数量少、鳞翅目丰富、广腰亚目贫乏等特色;受季风和生物同步现象的影响,森林昆虫每年都有二个发生高峰。热带森林害虫的防治,应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林,对已破坏了的原始林地区,需用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等林业措施来改善森林结构,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从而对害虫达到自然控制的目的。

冼晓青,王瑞,郭建英,刘万学,张桂芬,孙玉芳,万方浩[7](2018)在《我国农林生态系统近20年新入侵物种名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了解新入侵物种的发生和分布有利于及时掌握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发生、发展态势,指导防控实践中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将外来入侵物种野外科学调查数据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相结合,整理了1998-2017年我国农林业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并对物种的来源/原产地、分类地位、首次发现或记录的年份和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结果将为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能乃扎布,齐宝瑛,苏亚[8](1998)在《中国半翅目昆虫研究论着目录》文中指出中国半翅目昆虫研究论着目录THECATALOGUEOFRESEARCHPAPERSONCHINESEHETEROPTERA能乃扎布齐宝瑛苏亚(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呼和浩特,010022)我国半翅目昆虫的研究自30年代开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已得...

邹娅[9](2019)在《气候变化和寄主植物对椰心叶甲在全球适生区的影响》文中指出目前全球气候变化为热点的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昆虫是变温动物,以温度上升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将会对昆虫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改变昆虫的地理分布范围。因此明确气候变化对昆虫适生区的影响,在未来可为入侵昆虫的检疫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 Gestro可严重危害椰树(Cocos nucifera L.)和其他棕榈科植物,椰心叶甲的入侵的给全球经济和生态造成巨大损失,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为明确气候变化对椰心叶甲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的影响,本研究利用CLIMEX中的“预测物种潜在地理分布”模块功能和ArcGIS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功能,结合椰心叶甲的已知地理分布和生物学信息,并基于历史气候数据(1987-2016)和模拟未来气候数据(2071-2100),制得椰心叶甲在全球潜在适生区分布图,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其全球适生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历史气候条件下,椰心叶甲的潜在适生区分布于各大洲,其中南美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为高度适生区,北美洲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为非适生区;南美洲和非洲总的适生面积所占比例最高,北美洲和欧洲总适生面积所占比例最低。然而,在气候变化情景下,椰心叶甲的气候适生性在各大洲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南美洲,非洲和欧洲,而各洲仅有小幅度的气候适生性增加。寄主植物的分布对椰心叶甲的气候适生性的影响较小,仅在局部地区限制椰心叶甲分布区,如哥伦比亚,缅甸和柬埔寨等。在未来气候条件下,与相对湿度和降水因子相比,温度将是影响椰心叶甲气候适生性的最主要的因子,温度因子的变化使得椰心叶甲的气候适生性在全球范围内明显的升高或者降低。此外,未来气候的变化使椰心叶甲在巴西,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等地区的气候适生性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在阿曼等国家椰心叶甲的气候适生性仅受湿度和降雨的影响;在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椰心叶甲的气候适生性仅受到降雨和温度的影响;在美国,墨西哥和中国等地椰心叶甲的气候适生性受到温度、湿度和降雨的共同影响。研究预测结果明确了气候变化对椰心叶甲潜在适生区的影响,可为椰心叶甲的管理防控提供一定的依据,以期降低椰心叶甲入侵造成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张佳琦,薛达元[10](2013)在《西双版纳橡胶林种植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西双版纳的人工橡胶林面积不断扩张,逐渐凸显出不良的生态影响。本文基于已有的大量研究结果,从生物多样性、水分、土壤、景观格局、病虫害等5个方面对橡胶林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结果显示,大面积种植橡胶林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能力、土壤质量均有明显下降,热带雨林景观出现较为严重的破碎化和片段化,病虫害出现大面积爆发。针对以上分析,建议改造胶园,提高橡胶林的生物多样性;限制橡胶种植面积,并提供技术支持;对橡胶产业发展实施生态补偿费政策;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提高橡胶林的综合效益。

二、热带森林昆虫的某些特点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带森林昆虫的某些特点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的区系研究(鳞翅目:螟蛾总科:草螟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经济意义
    1.2 斑野螟亚科分类研究概述
        1.2.1 世界斑野螟亚科分类研究概述
        1.2.2 中国斑野螟亚科分类研究概述
    1.3 区系研究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仪器设备
    3.3 研究方法
        3.3.1 分类研究
        3.3.2 区系研究
    3.4 成虫形态特征
        3.4.1 头部
        3.4.2 胸部
        3.4.3 腹部
第4章 种类记述
    4.1 丽野螟属Agathodes Guenee,1854
    4.2 野绢野螟属Agrioglypta Meyrick,1932
    4.3 角须野螟属Agrotera Schrank,1802
    4.4 荚野螟属Antigastra Lederer,1863
    4.5 三纹野螟属Archernis Meyrick,1886
    4.6 弱背野螟属AtegumiaAmsel,1956
    4.7 斑翅野螟属Bocchoris Moore,1885
    4.8 缀叶野螟属Botyodes Guenee,1854
    4.9 暗野螟属Bradina Lederer,1863
    4.10 曲角野螟属Camptomastix Warren,1892
    4.11 灰野螟属Cangetta Moore,1886
    4.12 尖翅野螟属Ceratarcha Swinhoe,1894
    4.13 黄缘野螟属Cirrhochrista Lederer,1863
    4.14 纵卷叶野螟属Cnaphalocrocis Lederer,1863
    4.15 多斑野螟属Conogethes Meyrick,1884
    4.16 锥野螟属Cotachena Moore,1885
    4.17 绢野螟属Diaphania Hubne,1818
    4.18 纹翅野螟属Diasemia Hubner,1825
    4.19 拟纹野螟属Diasemiopsis Munroe,1957
    4.20 缘斑野螟属Diathrausta Lederer,1863
    4.21 缘野螟属Diplopseustis Meyrick,1884
    4.22 拱翅野螟属Epipagis Hubner,1825
    4.23 展须野螟属Eurrhyparodes Snellen,1880
    4.24 角野螟属Filodes Guenee,1854
    4.25 绢丝野螟属Glyphodes Guenee,1854
    4.26 犁角野螟属Goniorhynchus Hampson,1896
    4.27 褐环野螟属Haritalodes Warren,1890
    4.28 切叶野螟属Herpetogramma Lederer,1863
    4.29 烟翅野螟属Heterocnephes Ledere,1863
    4.30 白带野螟属Hymenia Hubner,1825
    4.31 瘦翅野螟属Ischnurges Lederer,1863
    4.32 蚀叶野螟属Lamprosema Hubner,1823
    4.33 白翅野螟属Leucinodes Guenee,1854
    4.34 光野螟属Luma Walker,1863
    4.35 四点野螟属Lygropia Lederer,1863
    4.36 刷须野螟属Marasmia Lederer,1863
    4.37 豆荚野螟属Maruca Walker,1859
    4.38 伸喙野螟属Mecyna Doubleday,[1849]1850
    4.39 梳角野螟属Meroctena Lederer,1863
    4.40 纹野螟属Metoeca Warren,1896
    4.41 叶野螟属Nausinoe Hubner,[1825]
    4.42 丛野螟属Neoanalthes Yamanaka & Kichnikova,1993
    4.43 脉纹野螟属Nevrina Guenee,1854
    4.44 牧野螟属Nomophila Huibner,[1825]1816
    4.45 须野螟属Nosophora Ledere,1863
    4.46 大卷叶野螟属Notarcha Meyrick,1884
    4.47 啮叶野螟属Omiodes Guenee,1854
    4.48 蠹野螟属Omphisa Moore,1886
    4.49 绢须野螟属Palpita Hiibner,[1808]
    4.50 脊翅野螟属Paranacoleia Inoue,1982
    4.51 绿野螟属Parotis Hubner,1831
    4.52 冠野螟属Piletocera Lederer,1863
    4.53 扇野螟属Pleuroptya Meyrick,1890
    4.54 波纹野螟属Polygrammodes Guenee,1854
    4.55 斑野螟属Polythlipta Lederer,1863
    4.56 肿额野螟属Prooedema Hampson,1896
    4.57 狭翅野螟属Prophantis Warren,1896
    4.58 卷野螟属Pycnarmon Lederer,1863
    4.59 黑野螟属Pygospila Guenee,1854
    4.60 角翅野螟属Pyradena Munroe,1958
    4.61 紫翅野螟属Rehimena Walker,1865
    4.62 蓝黑野螟属Rhagoba Moore,1888
    4.63 洁野螟属Rhimphalea Lederer,1863
    4.64 楸蠹野螟属Sinomphisa Munroe,1958
    4.65 青野螟属Spoladea Guenee,1854
    4.66 狭野螟属Stenia Guenee,1845
    4.67 卷叶野螟属Syllepte Hubner,1823
    4.68 环角野螟属Syngamia Guenee,1854
    4.69 条纹野螟属Tabidia Snellen,1880
    4.70 须歧野螟属Trichophysetis Meyrick,1884
    4.71 栉野螟属Tylostega Meyrick,1894
    4.72 黑纹野螟属Tyspanodes Warren,1891
    4.73 缨突野螟属Udea Guenee,1845[1844]
    4.74 突角野螟属Ulopeza Zeller,1852
第5章 区系研究
    5.1 区系分析
        5.1.1 属级阶元
        5.1.2 种级阶元
    5.2 区系多元相似性分析
        5.2.1 西南地区斑野螟已知种在三区的相似性分析
        5.2.2 西南地区斑野螟已知种在西南六省区的分布相似性分析
    5.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标本采集的情况
附录1 雄性外生殖器图版
附录2 雌性外生殖器图版
附录3 斑野螟亚科国内各区的分布
附录4 种的地理分布表

(2)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中国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昆虫分类研究(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粉蚧亚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概况
        1.1.1 粉蚧科研究历史
        1.1.2 粉蚧科科下分类研究
        1.1.3 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研究概况
        1.1.4 系统发育研究
    1.2 生物学特性
    1.3 经济重要性
    1.4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2.2.2 玻片标本制作
        2.2.3 标本观察及测量
        2.2.4 形态绘图及术语
        2.2.5 系统发育分析
3 形态分类研究
    3.1 臀纹粉蚧族分类研究
        3.1.1 松粉蚧属Crisicoccus Ferris,1950
        (1) 杜鹃松粉蚧Crisicoccus azaleae (Tinsley,1898)
        (2) 台湾松粉蚧Crisicoccus chiponensis (Takahashi,1939)
        (3) 贺兰松粉蚧Crisicoccus helanensis Wu,2000
        (4) 核桃松粉蚧Crisicoccus matsumotoi (Siraiwa,1935)
        (5) 桑树松粉蚧Crisicoccus moricola Tang in Tang & Li,1988
        (6) 蚁窝松粉蚧Crisicoccus myrmecophilus Wu,1999
        (7) 松树松粉蚧Crisicoccus pini (Kuwana,1902)
        (8) 石榴松粉蚧Crisicoccus punicus Wu,2000
        (9) 山麻黄松粉蚧Crisicoccus tremae (Borchsenius,1962) comb.n.
        (10) 紫藤松粉蚧Crisicoccus wistariae (Green,1923)
        (11) 枣树松粉蚧Crisicoccus ziziphus Zhang & Wu,2016
        3.1.2 曲刺粉蚧属Exallomochlus Williams,2004
        (12) 曲刺粉蚧Exallomochlus camur Williams,2004
        3.1.3 费粉蚧属Ferrisicoccus Ezzat&McConnell,1965
        (13) 东亚费粉蚧Ferrisicoccus angustus Ezzat&McConnell,1956
        3.1.4 蚁粉蚧属Formicococcus Takahashi,1928
        (14) 乌饭蚁粉蚧Formicococcus acanthodes (Wang,1979)
        (15) 白云山蚁粉蚧Formicococcus baiyunensis Zhang&Wu sp.n.
        (16) 毛竹蚁粉蚧Formicococcus bambusus (Wu,2001)
        (17) 刺竹蚁粉蚧Formicococcus bambusicola (Takahashi,1930)
        (18) 樟树蚁粉蚧Formicococcus cinnamomi Takahashi,1928
        (19) 柑桔蚁粉蚧Formicococcus citricola (Tang,1992)
        (20) 凤凰木蚁粉蚧Formicococcus delonicolus Zhang&Wu sp.n
        (21) 枇杷蚁粉蚧Formicococcus eriobotryae Wang,1985
        (22) 岭南蚁粉蚧Formicococcus lingnani (Ferris,1954)
        (23) 刘氏蚁粉蚧Formicococcus liui (Borchsenius,1962) comb.n.
        (24) 血桐蚁粉蚧Formicococcus macarangae (Takahashi,1940)
        (25) 梅山蚁粉蚧Formicococcus mumensis (Tang,1977)
        (26) 广布蚁粉蚧Formicococcus polysperes Williams, 2014
        (27) 印度蚁粉蚧Formicococcus robustus (Ezzat&McConnell,1956)
        (28) 木荷蚁粉蚧Formicococcus schimae Takahashi,1929
        (29) 中国蚁粉蚧Formicococcus sinensis (Borchsenius,1962)
        (30) 油茶蚁粉蚧Formicococcus speciosus (Wang,1982)
        (31) 杨凌蚁粉蚧Formicococcus yanglingensis Wu&Zheng, 2001
        3.1.5 秀粉蚧属Paracoccus Ezzat&McConnell,1956
        (32) 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Granara de Willink,1992
        (33) 太平洋秀粉蚧Paracoccus pacificus (Borchsenius,1949)
        3.1.6 臀纹粉蚧属Planococcus Ferris,1950
        (34) 柬埔寨臀纹粉蚧Planococcus angkorensis (Takahashi,1942)
        (35) 马来臀纹粉蚧Planococcus bambusifolii (Takahashi,1951)
        (36) 柑橘臀纹粉蚧Planococcus citri (Risso,1813)
        (37) 无花果臀纹粉蚧Planococcus ficus (Signoret,1875)
        (38) 日本臀纹粉蚧Planococcusjaponicus Cox,1989
        (39) 紫藤臀纹粉蚧Planococcus kraunhiae (Kuwana,1902)
        (40) 南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lilacinus (Cockerell,1905)
        (41) 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1897)
        (42) 密蒙花臀纹粉蚧Planococcus planococcoides (Borchsenius,1962)
        (43) 杜松臀纹粉蚧Planococcus vovae (Nasonov,1909)
    3.2 柽粉蚧族分类研究
        3.2.1 兰粉蚧属Amonostherium Morrison&Morrison,1922
        (44) 西藏兰粉蚧Amonostherium prionodes Wang, 1976
        3.2.2 背刺粉蚧属Dorsoceraricoccus Dong&Wu, 2017
        (45) 宁波背刺粉蚧Dorsoceraricoccus ningboensis Dong&Wu,2017
        3.2.3 堆粉蚧属Nipaecoccus Sulc,1945
        (46) 枸杞堆粉蚧Nipaecoccus lycii Tang,1992
        (47) 椰子堆粉蚧Nipaecoccus nipae (Maskell,1893)
        (48) 柑橘堆粉蚧Nipaecoccus viridis (Newstead,1894)
        3.2.4 簇粉蚧属Paraputo Laing,1929
        (49) 合欢簇粉蚧Paraputo albizzicola Borchsenius,1962
        (50) 榕树簇粉蚧Paraputo banzigeri Williams,2004
        (51) 白蜡树簇粉蚧Paraputo comantis Wang,1978
        (52) 榕树劳簇粉蚧Paraputo ficiphilus (Borchsenius,1960)
        (53) 天麻簇粉蚧Paraputo gasteris Wang,1982
        (54) 悬铃木簇粉蚧Paraputo platani Zhang&Wu,2017
        (55) 多孔簇粉蚧Paraputo porosus Borchsenius,1962
        (56) 栎根簇粉蚧Paraputo rhizophilus (Borchsenius,1962) comb.n.
        (57) 思茅簇粉蚧Paraputo szemaoensis (Borchsenius,1960)
        (58) 云南簇粉蚧Paraputo yunnanensis Zhang & Wu,2017
        3.2.5 柽粉蚧属Trabutina Marchal,1904
        (59) 中亚柽粉蚧Trabutina serpentina (Green,1919)
4 系统发育研究
    4.1 讨论与分析
        4.1.1 属级单元讨论与分析
        4.1.2 亚科级单元讨论与分析
        4.1.3 族级单元讨论与分析
    4.2 不足与展望
5 地理分布研究
    5.1 世界地理分布研究
        5.1.1 属级单元世界地理分布研究
        5.1.2 种级单元世界地理分布研究
    5.2 中国地理分布研究
        5.2.1 属级单元中国地理分布研究
        5.2.2 种级单元中国地理分布研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7)我国农林生态系统近20年新入侵物种名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来入侵物种的时间变化格局
2 外来入侵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3 外来入侵物种的来源
4 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构成
5 外来入侵物种与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关系
6 讨论

(9)气候变化和寄主植物对椰心叶甲在全球适生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椰心叶甲简介
        1.1.1 分类地位
        1.1.2 国内外分布现状
        1.1.3 寄主植物
        1.1.4 危害特点及损失
        1.1.5 主要生物生态学特性
        1.1.5.1 发育温度
        1.1.5.2 生活史
        1.1.5.3 羽化
        1.1.5.4 交配
        1.1.5.5 取食
        1.1.5.6 活动和趋性
        1.1.6 防治方法
    1.2 气候变化对昆虫的影响
        1.2.1 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
        1.2.2 气候变化对昆虫的影响
        1.2.2.1 气候变化对昆虫分布区的影响
        1.2.2.2 气候变化改变昆虫的物候期,使昆虫的发生期提前
        1.2.2.3 气候变化改变昆虫的种间关系
        1.2.2.4 气候变化改变昆虫的种群数量
        1.2.2.5 气候变化改变昆虫和寄主植物的物候同步性
    1.3 物种分布模型
        1.3.1 物种分布模型简介
        1.3.2 物种分布模型在林业害虫上的应用和评价
        1.3.2.1 CLIMEX模型
        1.3.2.2 Maxent模型
        1.3.2.3 GARP模型
        1.3.3 物种分布模型的拓展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模型及软件
        2.1.1 CLIMEX模型
        2.1.2 ArcGIS软件
    2.2 数据收集
        2.2.1 椰心叶甲和寄主植物地理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参数调节
        2.3.1.1 椰心叶甲参数调节
        2.3.1.2 棕榈科植物参数调节
        2.3.2 模型验证
        2.3.3 参数敏感性分析
        2.3.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3.2 椰心叶甲在全球的潜在适生区
        3.2.1 历史气候条件下在全球的潜在适生区
        3.2.2 未来气候条件下在全球的潜在适生区
    3.3 寄主对椰心叶甲分布的影响
    3.4 气象因子对椰心叶甲气候适生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模型和数据差异对椰心叶甲适生性的影响
    4.2 不同气象因子对椰心叶甲适生性的影响
    4.3 寄主对椰心叶甲适生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西双版纳橡胶林种植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橡胶林种植的生态影响
    1.1 生物多样性下降
    1.2 保持水土能力下降
    1.3 热带雨林景观破碎化
    1.4 土壤质量下降
    1.5 病虫害加重
2 建议
    2.1 提高橡胶林的生物多样性
    2.2 限制橡胶种植面积,并提供技术支持
    2.3 对橡胶产业发展实施生态补偿费政策
    2.4 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提高橡胶林综合效益

四、热带森林昆虫的某些特点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的区系研究(鳞翅目:螟蛾总科:草螟科)[D]. 和桂青. 西南大学, 2014(09)
  • [2]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 [3]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A]. 盛炜彤,何英. 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9
  • [4]中国臀纹粉蚧族和柽粉蚧族昆虫分类研究(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粉蚧亚科)[D]. 张江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热带森林昆虫的某些特点及其防治[J]. 顾茂彬.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3(04)
  • [6]再论热带森林昆虫的某些特点与防治[J]. 顾茂彬.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03)
  • [7]我国农林生态系统近20年新入侵物种名录分析[J]. 冼晓青,王瑞,郭建英,刘万学,张桂芬,孙玉芳,万方浩. 植物保护, 2018(05)
  • [8]中国半翅目昆虫研究论着目录[J]. 能乃扎布,齐宝瑛,苏亚. 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1998(02)
  • [9]气候变化和寄主植物对椰心叶甲在全球适生区的影响[D]. 邹娅.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西双版纳橡胶林种植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 张佳琦,薛达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S2)

标签:;  ;  ;  ;  

热带森林昆虫的一些特性及其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