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复合系统的稳定性

随机复合系统的稳定性

一、随机复合系统的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莎[1](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地是承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不仅提供食物、纤维等物质产品,还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物质与能量循环、娱乐休闲、农业文化承载等多种服务功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传统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农地资源退化、乡村环境恶化、生态风险加剧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推进区域协调战略、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农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影响机理及可持续决策实现,对优化农地多功能利用,引导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决策,实现生态系统整体效益和人类福祉的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典型的城郊农业区廊下镇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评估测度和空间表达。综合运用定量指标、模型模拟和社会价值感知等方法定量表征生态系统服务,运用GIS空间制图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相互联系,识别农地空间主导功能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景观特征之间的关联。(2)农户(行为)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及影响因素识别。分析农户(家庭/个体)不同土地利用行为对异质性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影响作用,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及其主导特征,探讨不同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3)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导向的农地管理与利用决策优化方案制定。运用情景分析工具以满足规划的多目标(矛盾)权衡、动态变化和公众参与需求,探讨不同情景下各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可能性,全面考虑相关利益主体与农地系统的互动及农地功能“权衡”,制定可供选择的农地管理(规划)方案;借助基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工具拓展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框架,探讨农户利用决策优化的可能性和可选策略。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农地提供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空间分异特征,供给服务与其他类型的服务存在较强的权衡(负向)关系,调节服务内部以及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之间大多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正向)关系,各项文化服务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的协同关系。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空间集聚、互相影响、强弱不一的“簇”模式,反映出物质生产、生态涵养、文化休闲等功能在空间分布上的复合性和异质性,“簇”的空间分布与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管理措施及地物布设特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每个农户家庭(也可视为一个小型的“农场”单元)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是由资源系统、治理系统、资源单位和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决定的。农户采纳不同的生计决策和土地利用行为会导致差异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表现出不同特征的服务权衡模式:工厂生产型、复合功能型、专业产粮型和公众偏好型。不同的服务权衡模式与自然、社会、管理、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密切联系。农业经营者虽然在工作内容上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都包括户外工作、体力劳动等),但是他们对于各自所处位置的景观特征以及如何进行经营管理能够提升自身及家庭福祉具有独到的理解,差异性的需求、价值认知及工作动机都会影响经营者的土地利用行为和策略。(3)KESHO情景规划工具能够整合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未来情景构建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内容,将不同利益主体的观点及价值偏好反映到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产业发展轨迹——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满足——不同的政策治理——以及(最终)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格局上。在研究所构建的2种不同情景(BAU情景和GE情景)下,耕地、林地、农林水复合用地、水域、村庄及其他建设用地的面积和空间布局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全面提升农地的生产性、生境活力、韧性,有必要制定并落实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相关的土地管制规则和调控措施,同时增强不同利益主体的环境共识和协同努力。(4)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引致物质生产-栖息地质量的矛盾关系,经济型、增值型和弱农型等不同特点的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差异明显。通过农户的精心设计和妥善管理,有可能实现生产功能和非生产功能的同时提升,即实现“双赢”。可以考虑的政策思路有:采取种养结合、农林牧混和的利用方式,适当保留绿色生态空间;加强农户与政府、公益机构以及农业企业之间的互助共持,提升农民素养和技术水平;强化农产品品牌塑造,优化生产模式与营销策略,促进农业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高勇伟[2](2021)在《数控机床电主轴环保水基动压轴承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电主轴是实现高速、高精加工的数控机床之核心部件,更是将支承轴承和电机结合为一体的高端机床之关键部件,其综合性能受制于支承轴承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回转误差。本文面向我国高速磨削加工数控机床关键部件的重大应用需求,围绕高速水基动压轴承的润滑介质、承载性能、稳定性和回转精度等几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如下:以水为基础液,以绿色环保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丙二醇和油酸三乙醇胺酯作为水基添加剂,研制发明了一种新型粘度可控、润滑性能稳定水基润滑液。并以不同质量百分含量的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作为减摩剂对水基润滑液进行摩擦学改性,发现在其质量百分含量为0.5%时,与水作为润滑剂相比磨损深度和磨损宽度都大幅降低。数值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均表明,在有效提高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同时,润滑液温升不高,性能较好。根据电主轴高速、精密和稳定运行的工作要求,运用流体润滑理论开发了水基动压轴承数值分析软件,计算分析了表面织构不同的布置区域、微坑直径、微坑深度和面积比下动压轴承的承载性能,揭示了主轴偏斜和加工误差等因素对水基动压轴承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合理布置表面织构可以有效提高动压轴承的承载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主轴偏斜可以减小承载能力下降,从而到达提高加工精度、减小圆度和圆柱度误差和提高承载能力的作用。利用泊肃叶定律改进了雷诺方程,建立了主动供液动压轴承的动态特性数学模型,计算了动压轴承的动态特性系数、临界质量和临界速度,与普通动压轴承相比,其临界速度成倍增加,动态特性系数变化不大。数值分析表明:布置增压小孔后,能够抑制对稳定性不利的交叉刚度的增加,有效改善动压轴承的稳定性,能使动压轴承在更高的转速下稳定运行。基于Reynolds方程建立了动压轴承主轴系统的动力学运动学模型,仿真分析了轴心#12运动轨迹,发现动压轴承在轴心可运动的范围内存在稳定区域,在稳定区域内,主轴受扰动后可以回到原平衡位置,在稳定区域外,主轴受扰动后未能回到原平衡位置。为验证数值仿真的可行性,搭建了水基动压轴承支承的电主轴实验平台,利用NI开发的测控系统完成了主轴回转精度的无接触测量。并在不同的供液压力、轴承间隙及轴承转速下实现对主轴径向回转误差的实时测量。经实验分析,发现供液压力、轴承间隙、轴承转速均能影响电主轴的回转精度。轴承转速越高,主轴回转中心越靠近轴瓦几何中心,回转精度越高。经对比,回转精度的实测结果与仿真预测结果最大相差0.3μm,平均相对误差13%,验证了所建仿真预测模型的正确性,证明水基动压轴承的仿真方法能够实现电主轴回转精度的准确预测。

张彦平[3](2021)在《IPMSM低噪音全速域运行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IPMSM)无位置传感器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研究可听噪声低、控制精度高及调速范围宽的高性能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低噪音、全速域运行仍然存在如下核心技术难点:(1)零速、低速高频注入法利用IPMSM的凸极特性可以准确估计低速和零速的转子位置,然而,注入的高频电压会引起刺耳的可听噪声;(2)国内知名变频器品牌在中高速通常采用磁链观测器,其实现简单并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然而,磁链观测器抑制直流偏置和高阶谐波的性能不佳;(3)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的中高速闭环速度与位置观测方法不依赖IPMSM的精确数学模型,然而,其具有低通滤波特性,不能准确估计快速变化的反电动势;(4)全速域运行过渡区低速估计方法和中高速估计方法相互影响且难以平滑切换。冲破这些核心技术壁垒,对拓宽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的应用场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固定频率高频电压注入法注入固定频率的高频电压,激励的高频电流的功率谱密度在注入信号频率处产生较高尖峰,导致刺耳的可听噪声。针对传统高频电压注入法产生可听噪声的问题,基于Markov链随机过程,提出固定开关频率下基于Markov链伪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的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通过扩展高频电流功率谱密度降低高频电压注入法产生的可听噪声。首先,设计对应的高频电流解调策略,在降低可听噪声的前提下,保证基于Markov链的伪随机高频电压注入法转子位置观测精度。然后,研究四状态Markov链调度高频电压注入法的概率模型与功率谱密度,从理论上揭示基于Markov链的伪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的降噪机理。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基于Markov链伪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降低可听噪声的有效性。伪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激励的高频电流离散功率谱密度呈现在注入频率的最小公倍数处,不利于进一步降低高频电压注入法的可听噪声,并且高频电压注入法无位置传感器控制还没有扩展到随机开关频率运行条件下。为了进一步降低高频电压注入法的可听噪声,以及进一步扩展高频电压注入法的应用范围,提出基于随机开关频率的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的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首先,设计无需高频电压解调的高频电流解调策略,抑制高频电压与高频电流相位不匹配引起的位置观测误差。然后,分析随机开关频率下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的功率谱密度,从理论上揭示随机开关频率下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的降噪机理。其次,分析了高频电压注入法由电感交叉耦合和A/D转换器量化误差引起的转子位置观测误差。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基于随机开关频率的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降低可听噪声的有效性。针对电机参数失配、电机磁场空间谐波、检测误差、逆变器非线性、采样噪声等非理想因素导致传统磁链观测器估计的转子磁链不准确的问题。在建立考虑电流谐波和反电动势谐波的IPMSM数学模型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五阶磁链观测器的IPMSM转子位置观测方法。首先,分析五阶磁链观测器估计速度与位置的原理,并设计五阶磁链观测器的参数。然后,分析和验证了五阶磁链观测器抗直流偏置和高阶谐波的有效性。其次,构建了离散的五阶磁链观测器模型。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五阶磁链观测器抑制直流偏置和高阶谐波的有效性,进而抑制位置误差脉动,提高转子位置观测精度。传统的ESO具有低通滤波特性,不能估计快速变化的反电动势。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广义积分ESO的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首先,构建广义积分ESO观测器,在ESO的未知干扰估计环路中加入快速变化正弦干扰估计器估计快速变化的反电动势,快速变化正弦干扰估计器的频率随电机的运行频率自适应变化,广义积分ESO干扰环路由纯积分和快速变化正弦干扰估计器组成。然后,分析广义积分ESO观测反电动势的性能表明:广义积分ESO在相对较低的带宽下可以准确估计快速变化的反电动势,从而解决了 ESO在带宽和高频噪声滤波之间折衷的问题。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广义积分ESO观测快速变化反动势的有效性。针对在过渡区低速估计方法和中高速估计方法相互影响且难以平滑切换的问题。首先,分析了考虑定子电阻和扩展反电动势时,高频电压注入法估计的转子位置误差,为复合无位置传感器全速控制确定过渡区间提供理论依据。然后,分析过渡区注入的高频电压信号对五阶磁链观测器观测性能的影响,五阶磁链观测器对高频电流具有强壮的抑制能力,不需要在五阶磁链观测器的输入端添加任何的滤波环节。分析过渡区由高频电流引起的广义积分ESO位置观测误差,提出过渡区自适应复系数滤波器-广义积分ESO转子位置观测方法,提高广义积分ESO在过渡区的位置观测精度。最后,研究过渡区统一锁相环复合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实现过渡区平滑过渡。

燕啸东[4](2021)在《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动力响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许多大、中型城市规划的地铁线路已经构成网线,成为各大、中型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地铁行驶时的振动及其传播将使许多已有建筑与在建工程承受动载荷的影响。尤其对于在建项目,研究地下列车振动荷载对其影响规律,针对薄弱区域采取适当加固措施是工程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研究着眼于实际工程案例,研究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主要内容:首先,针对深圳市罗湖区某中学新建校区项目进行数据采集与建模。该项目北侧距9号线(在运营)最近约14m,西侧距离6号线盾构(未运营)区间最近距离约74.0m。支护结构北侧长期受到地铁振动作用影响,以该工程为研究背景。根据实地勘察出的水文地质条件,得到在建工程区域土层各项参数以及基坑支护结构的外形尺寸和开挖深度。其次,针对有限域波动响应问题,提出功能梯度粘弹性人工边界层的设置方法。基于COMSOL软件进行波动问题数值模拟,进行二维结构与三维结构波动问题的数值模拟验证。结果表明,在时域分析中该人工边界层较其他传统方法更能有效降低人工边界对实际波动的影响。同时对比二维结构与三维结构,得到二维结构功能梯度粘弹性人工边界的吸收效果优于三维结构,因此针对三维结构,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功能梯度粘弹性人工边界层与低反射边界组成的复合边界。数值算例表明,该人工边界可以有效达到低反射、无畸变、迅速衰减的要求,被用于本文的后续研究中。再者,本文在前人对于列车振动模型研究基础上,使用MATLAB进行编程,将加速度转化为荷载,作为列车振动荷载作用力。并通过处理后的输入加速度数据的最大频率,来确定网格尺寸大小和时间步长。最后,采用COMSOL软件,对不同开挖深度下支护结构受到的列车振动荷载作用情况建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受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不同开挖深度时支护结构的动力响应。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受到列车振动荷载作用支护结构位移和应力峰值越大。分析了支护结构桩内拉压力分布情况、及支护结构Mises等效应力分布。其中桩顶、桩底和冠梁位置受力更大;后排桩受到列车振动荷载作用时应力状态比较平稳;支护结构的前排桩桩顶、桩底和冠梁是受到振动作用时的薄弱位置;对比了远隧道侧支护结构的动力响应和近隧道侧动力响应情况,由于动载在土的传播过程中会衰减,当振动传播到远隧道侧时,峰值已经衰减到了输入加速度的3%~8%,远隧道侧的动力响应已经非常弱了。本文着眼于深圳市某校区的具体工程问题分析了动载下该工程基坑支护结构的响应,提出的复合人工边界方法在波动问题的时域分析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采用的方法与所得结论对相关工程应用具有理论价值。

杨杰[5](2021)在《基于阻抗分析法的同期并网中联络线功率波动抑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并网过程中存在联络线功率波动问题。利用背靠背MMC-HVDC并网装置进行并网时,由于功率指令和控制器性能的影响,会引起区域间联络线功率大幅波动,严重时会影响两侧交流电网的稳定性。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阻抗分析法的控制策略,减少联络线功率波动对并网过程的影响,提高并网过程的可靠性。本文以课题组所研究的背靠背MMC-HVDC并网复合装置为研究对象,建立背靠背MMC-HVDC并网复合装置的数学模型,通过四象限运行机理分析装置的运行原理;确定装置两侧换流器的控制策略,并在PSCAD/EMTDC仿真中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背靠背MMC-HVDC并网复合装置逆变侧换流器的阻抗模型,通过坐标变换和主控回路之间的关系推导未考虑控制环节和考虑锁相环的MMC换流器的阻抗模型,并利用波特图分析其阻抗特性,得出并网过程中联络线上有功的波动可由阻抗矩阵中的Zdd的阻抗特性来反映。提出利用阻抗稳定性判据,判断传递功率变化对并网过程的影响,通过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针对并网过程中存在的联络线功率大幅波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阻抗分析法的控制策略进行抑制。并网过程中功率发生扰动时相当于功率矩阵Gpq改变,而有功发生扰动时会引起d轴电流指令idref的变化。在不改变功率扰动前阻抗特性的前提下,本文以修正idref为切入点,通过修正d轴的实际电压值ud,进而修正idref,最终修正了并网过程中换流器的阻抗特性,减小联络线功率波动对并网过程的影响。通过PSCAD/EMTDC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出的基于阻抗分析法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暂态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对联络线的功率波动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许培欣[6](2021)在《新型感应加热沥青路面复合磁诱导层融冰雪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苏晓燕[7](2021)在《复合蛋白替代三倍体虹鳟饲料中鱼粉的潜力及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初始体重为(208±0.3)g的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为研究对象,分别配制用复合蛋白源(大豆浓缩蛋白、玉米蛋白粉、骨朊粉、血球粉、豆粕组成的复合物)替代0%、25%、50%、75%和100%比例的鱼粉饲料,开展为期84天的养殖实验,采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复合蛋白源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鱼粉对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营养代谢、肝脏健康、肠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以评估不同蛋白源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及相关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角度评价复合蛋白替代鱼粉的潜力经过84天的养殖实验,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后对三倍体虹鳟存活率无显着影响(P>0.05)。与全鱼粉组相比,75%替代组三倍体虹鳟粗蛋白含量、肥满度显着高于全鱼粉组、25%和50%替代组(P<0.05);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后显着增加了三倍体虹鳟的肠长指数(P<0.05)。2.从三倍体虹鳟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代谢角度评价复合蛋白替代鱼粉的潜力(1)营养物质消化方面:与全鱼粉组相比,随着复合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三倍体虹鳟幽门垂和肠中蛋白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25%替代组和50%替代组胃蛋白酶活性显着低于全鱼粉组和100%替代组(P<0.05);胃、幽门垂和肠道中100%替代组脂肪酶活性最高(P<0.05);全鱼粉组肠中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替代组(P<0.05)。(2)营养物质吸收方面:与全鱼粉组相比,蛋白质吸收基因pept1表达量在75%替代组最低;糖类吸收基因glut2的表达量在75%替代组基因表达量最低。(3)营养物质代谢方面:100%替代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最高(P<0.05);复合蛋白不同替代水平对肝脏m TOR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而对肝脏中S6K1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水平有显着影响(P<0.05),4EBP1总蛋白水平和磷酸化水平在50%替代组达到最大值。脂代谢分解基因Cpt1、hoad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脂肪代谢合成基因atgpat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P<0.05)。糖分解代谢基因Gyp、GK、PK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糖合成基因Gys、Fbpase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3.从三倍体虹鳟肝脏健康角度评价复合蛋白替代鱼粉的潜力(1)组织形态方面:肝细胞空泡化在50%和75%替代组空泡化程度最低;(2)抗氧化指标和肝损伤指标方面:复合蛋白替代组血浆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高于全鱼粉组(P<0.05);三倍体虹鳟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增加(P<0.05);100%替代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最高(P<0.05)。(3)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抗氧化基因GPX、Nrf2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CAT基因表达量呈降低趋势(P<0.05),SOD基因表达量在100%替代组最高(P<0.05);(4)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情况:与全鱼粉组相比,肝脏组织中抗炎基因IL-10r1,IL-4Rα1,IL-6相对表达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IL-4R2在25%替代组表达量最高(P<0.05);肝脏中促炎基因IL-12B2P40b、IL-12P35b、IL-8、IL-12P40a、IL-12P40b表达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IL-12p35α2、IFN基因表达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Tnf-α、IL-1β基因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4.从三倍体虹鳟肠道健康角度评价复合蛋白替代鱼粉的潜力(1)肠道组织形态方面:三倍体虹鳟肌层厚度、微绒毛高度50%替代组值最高(P<0.05)。全鱼粉组和100%替代组肠道杯状细胞个数显着小于其余替代组;(2)抗氧化指标:全鱼粉组肠道丙二醛含量最高(P<0.05);全鱼粉组肠道总抗氧化力水平最高显着高于75%替代组(P<0.05);(3)抗氧化基因表达情况:与全鱼粉组相比,随着复合蛋白替代比例的升高,肠道中SOD、CAT、Nrf2基因表达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P<0.05);(4)炎症基因表达情况:与全鱼粉组相比,肠道抗炎基因IL-10r1、IL-4R2、IL-4Rα1、IL-6基因表达量在100%替代组表达量最高(P<0.05);促炎基因IFN基因表达量在100%替代组表达量最高(P<0.05)。总之,通过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肝脏和肠道健康等指标表明,复合蛋白替代鱼粉最高比例可达75%,而100%替代水平在肝脏和肠道健康方面存在潜在风险。

吴钦[8](2021)在《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现代的城市建设的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类不同规模的地下空间工程得以实施。抗爆安全防护设计是地下工程建设过程必须考虑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如超当量炸药爆炸冲击作用(如钻地核弹爆炸)下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既涉及到冲击波对地下岩体与支护结构的复杂动力作用过程,又涉及到地下工程开挖支护等静力施工作用历史的影响,是工程与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建立全面考虑动静作用过程的地下洞室围岩稳定与支护结构安全分析方法迫在眉睫,本文采用精细有限元数值模拟,围绕如何快速开展动静荷载作用下地下洞室快速模拟分析、如何考虑静力与动力综合作用效应及动静荷载共同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影响要素与不同支护结构作用效果,系统开展了对动静载作用地下洞室稳定性评价分析及抗爆支护设计的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基于Python语言进行ABAQUS二次开发,构建了能考虑洞室几何尺寸(洞型、大小)及模型无限元边界、洞室围岩特性、爆炸荷载特性、初始应力场、阻尼系数、开挖施工过程等要素的自动化建模方法,开发了能输出关键点力学变量响应的自动后处理方法,实现了智能化的动静载作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快速分析。(2)假定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的破坏是动力作用下的静力破损区持续劣化的结果,基于强度折减原理,构建了考虑静力作用历史效应的动力作用下地下洞室稳定性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岩体破坏特征分析,提出了以塑性区面积增幅比和位移增幅比作为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判据的新方法。(3)系统研究了动静荷载作用下埋深、洞型、峰值荷载、围岩等级及侧压力系数对洞室稳定系数的影响,揭示了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稳定性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4)开展了衬砌及预应力锚杆支护的抗爆性能研究,通过对两种支护形式抗爆特点的对比分析,发现衬砌更有利于限制洞室的振动响应,预应力锚杆更利于限制洞室的变形。进一步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支护性状的改变,洞室围岩的动力响应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减弱,围岩变形有所减小。(5)开展了预应力锚杆和衬砌支护条件下洞室抗爆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支护结构在动静载作用下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能显着提升洞室的抗爆性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夹芯泡沫复合衬砌材料对洞室抗爆支护性能的影响分析,提出一种新的抗爆支护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了验证。研究为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稳定性评价提出一种新的思路,丰富了地下洞室的抗爆支护设计的理论依据。

马金沙[9](2021)在《基于随机森林变量重要性评分的变量筛选方法及其在肿瘤分型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基于随机森林的六种变量筛选方法(RFE-RF、biosigner、Boruta、altmann、vita、r2vim)对高维数据进行变量筛选时的性能表现,并选择适当方法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基因分型诊断。方法:通过模拟研究评价基于随机森林的六种变量筛选方法(RFE-RF、biosigner、Boruta、altmann、vita、r2vim)在高维数据中进行变量筛选时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所筛得变量总数、预测准确度、稳定性、计算时间。通过检索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取DLBCL分型相关基因数据集,选择模拟研究中呈现较高灵敏度的方法应用于数据集初步筛选,选择阳性预测值较高的方法应用于分型诊断模型的最终构建,从而获得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相关的基因,同时利用该基因实现对该疾病的有效分型诊断。结果:模拟研究显示,基于随机森林的六种变量筛选方法中,vita方法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biosigner方法呈现出较高的阳性预测值。通过检索GEO数据库,共获得9个与DLBCL分型相关的数据集,经纳排标准筛选后,共包含1362例研究对象,将该9个数据集处理批次效应后合并为一个DLBCL分型相关数据集。依次将上述两种方法用于该实例研究。其中,经vita方法筛选共获得1019个差异表达基因,而后经biosigner方法筛选共获得7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含5个lnc RNA和72个m RNA,所建分型诊断模型的预测准确度为0.910。结论:vita和biosigner方法分别因其较高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可用于变量筛选的初步处理和最终筛选阶段。DLBCL实例研究结果显示,经上述两种方法筛选变量后所建模型能有效实现DLBCL分型诊断,为DLBCL不同亚型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提供依据。

汪晨阳[10](2021)在《石墨形貌及粒度对高比容硅氧碳复合电极结构及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多孔电极中,电极结构是决定电极及电池性能的关键,尤其对于体积效应较大的硅基电极。如何控制硅基电极的体积效应、缓解硅电极充放电过程中的应力应变,进而改善硅基电池循环性能是加速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实用化进程的关键。本论文将石墨材料与硅氧材料混合,通过调整石墨材料的粒度及形貌构建了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硅氧碳复合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汞和曲折度测试等方法对电极结构进行了表征,深入探讨了石墨形貌及粒度对电极结构的影响。对不同电极的循环和倍率性能进行评价,明确了电极结构与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内在关联。将制备的具有不同电极结构的硅氧碳负极应用于高镍三元电池体系,进一步研究了电极结构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原位电化学原位诊断、应力应变及事后解剖分析等方法对高镍/SiOx-C电池衰减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选取了 SMG、KS-6、SFG15、C59四种具有不同形貌和粒度的商业化石墨,其中SMG属于类球型石墨,D50为14.5μm,KS-6、SFG15、C59属于片层类石墨,材料D50分别为4μm、9.34 μm和15.7 μm。SEM和曲折度测试结果表明:类球型大颗粒SMG和片层大颗粒C59材料构建的电极具有较大孔径,而小颗粒片层石墨KS-6和SFG15材料构建的电极孔径相对较小;类球型大颗粒SMG在电极中随机排列,电极曲折度最小,为2.77,片层石墨平行于集流体排列,随着片状石墨KS-6、SFG15、C59纵横比的增加,电极曲折度增加,分别为3.21、3.56和4.0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三种片层石墨KS-6、SFG15、C59电极,随着石墨粒度的增加,电极曲折度增加,电极循环与倍率性能略有下降。曲折度小取向性好的类球型SMG石墨电极循环与倍率性能略优。将四种石墨与SiOx材料混合制备SiOx/C电极(Si-SMG电极、Si-KS-6电极、Si-SFG15电极以及Si-C59电极,850 mAh/g),通过压汞测试发现:不同石墨所制备的SiOx/C电极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采用大颗粒石墨构建的Si-SMG和Si-C59电极内部孔隙和孔径较大,孔隙率分别为36.97%和39.05%,硅氧颗粒团聚堆积在石墨颗粒的孔隙中。采用小颗粒构建的Si-KS-6和Si-SFG15电极内部孔隙和孔径较小,孔隙率分别为33.39%、33.83%,硅氧颗粒均匀分散。循环及倍率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i-SMG、Si-KS-6、Si-SFG15和Si-C59电极6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分别为50.50%、62.25%、75.15%和27.25%,四种电极2 C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0.7%、60.3%、94.1%和59.4%。SEM对循环前后电极形貌分析发现:循环60周后Si-SMG、Si-KS-6、Si-SFG15、Si-C59 电极膨胀率分别为 96.57%、90.26%、86.50%、97.56%。四种电极在循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膨胀,其中循环和倍率性能最优的Si-SFG15电极膨胀率最低,极片与集流体未发生脱离,微观结构最为稳定。采用不同 SiOx/C 负极制备 Si-SMG、Si-KS-6、Si-SFG15 和 Si-C59 四种高镍/SiOx-C软包锂离子电池,电池额定容量为2500±50 mAh。循环测试结果显示:循环至200周,四种电池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6.84%、87.14%、89.14%、85.23%,其中Si-SFG15电池循环性能最优,而Si-C59电池循环性能最差,高镍/SiOx-C软包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和硅氧碳的结构稳定性直接相关。采用恒位移和恒压力检测装置原位检测电池循环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特性,结果显示:四种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应力应变变化趋势分为三个阶段,即应力应慢速增长期、应力应变快速增长期和应力应变加速增长期,不同电池应力应变的波动范围差异较大,其中循环性能较差的Si-C59电极应力应变最高,分别为640.76%和7.461%,而循环性能较好的Si-SFG15电池应力应变最低,分别为38.17%和2.307%。Si-C59电池应力应变偏高和电极内部硅氧颗粒的团聚和大颗粒平行极片的排列方式有关。采用准平衡态标定、DV曲线及事后解剖分析发现:电池循环过程中正极材料的容量、电压平台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电池容量衰减模式主要是活性锂离子和负极活性物质的损失。在200周之前,电池活性锂离子的损失是导致电池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当循环超过200周后,电池容量的衰减模式发生改变,此阶段电池的容量衰减是负极活性物质和活性锂离子损失共同作用的结果。电极内部应力应变是导致电极结构失效进而诱发活性锂离子和负极活性物质损失的主要原因。

二、随机复合系统的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随机复合系统的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1.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1.1.2 单一供给服务型农地利用是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障碍
        1.1.3 农地管理决策趋向主体多元性、需求多样性、利用多宜性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农地
        1.3.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1.4 研究区域与数据资料
        1.4.1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1.4.2 研究数据来源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农户行为理论
        2.1.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1.4 空间韧性理论
    2.2 文献回顾
        2.2.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权衡的研究视域
        2.2.2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与价值评估
        2.2.3 农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2.2.4 生态系统服务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决策应用
        2.2.5 文献评述
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土地利用分析框架
    3.1 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管理决策相融合的重点与难点
        3.1.1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理论优势与应用挑战
        3.1.2 生态系统服务应用在土地利用管理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3.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尺度结构和权衡规律-权衡决策关联
    3.3 融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概念框架
4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测度与空间表达
    4.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空间制图
        4.1.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内容选择
        4.1.2 采样方法与数据处理
        4.1.3 评估结果与空间格局
    4.2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和“簇”识别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主成分分析
        4.2.3 生态系统服务簇
    4.3 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机理分析
        4.3.1 生态系统服务簇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联关系
        4.3.2 生态系统服务簇与空间特征的关联关系
    4.4 小结
5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及影响因素
    5.1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理论的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5.2.1 样本的获取与分布
        5.2.2 变量选择及指标体系
    5.3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
        5.3.1 农户家庭耕地资源特征
        5.3.2 家庭人口资源特征
        5.3.3 农户家庭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特征
    5.4 农户行为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特征识别
    5.5 不同权衡类型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5.6 小结
6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利用规划
    6.1 情景规划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6.2 KESHO情景规划工具
        6.2.1 情景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6.2.2 KESHO情景规划工具
    6.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导向的情景界定和展开
        6.3.1 情景基础界定
        6.3.2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情景建立
    6.4 建模
        6.4.1 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及关键驱动因素分析
        6.4.2 土地需求量确定
        6.4.3 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的概率确定
    6.5 情景分析的综合、反馈及规划方案输出
        6.5.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
        6.5.2 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布局及调控政策
        6.5.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及因果链
        6.5.4 验证、评估与反馈
    6.6 小结
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优化
    7.1 基于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框架
    7.2 物质生产和栖息地质量的评估计算
        7.2.1 生计指数
        7.2.2 综合丰度
    7.3 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权衡关系分析
    7.4 农户土地利用优化的政策建议
        7.4.1 阻碍可持续农业的约束因素
        7.4.2 通向农业可持续的路径与措施
        7.4.3 农地整治中的生态过程与服务权衡:基于PPF曲线的再审视
    7.5 小结
8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科研成果
    参与科研项目

(2)数控机床电主轴环保水基动压轴承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液浮轴承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液浮滑动轴承技术
        1.2.2 液浮轴承润滑介质和轴承材料研究现状
        1.2.3 液浮轴承承载特性研究状况
        1.2.4 液浮轴承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2.5 液浮主轴回转精度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当前研究不足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3.2 论文总体架构
2 环保水基润滑液的配制与性能测试
    2.1 环保水基润滑液的配制
    2.2 环保水基润滑液摩擦磨损试验
        2.2.1 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2.2.2 实验过程
        2.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2.4 尼龙材料的磨损体积和磨损率
    2.3 本章小结
3 环保水基动压轴承承载特性建模
    3.1 水基动压轴承的布置及结构
    3.2 流体润滑机理和基本方程
        3.2.1 流体润滑动压形成机理
        3.2.2 流体润滑基本方程
    3.3 动压轴承的边界条件
    3.4 环保水基动压轴承的承载特性
        3.4.1 有限差分法原理
        3.4.2 模型验证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环保水基动压轴承承载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4.1 主轴偏斜对动压轴承承载力的影响
    4.2 加工误差对动压轴承承载力的影响
        4.2.1 圆度误差和圆柱度误差对轴承承载性能的影响
        4.2.2 粗糙度误差对动压轴承承载性能的影响
    4.3 表面织构对动压轴承承载力的影响
        4.3.1 表面织构的类型及数学模型
        4.3.2 表面织构的流体动压润滑
        4.3.3 表面织构的布置方式及数学方程
        4.3.4 表面织构双重网格算法
        4.3.5 表面织构不同布置方式的承载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环保水基动压轴承的动态特性研究
    5.1 主动供液环保水基动压轴承建模
    5.2 动压轴承边界条件和运行参数
        5.2.1 边界条件
        5.2.2 轴承结构及运行参数
    5.3 环保水基动压轴承动态特性系数
    5.4 环保水基动压轴承的稳定性
        5.4.1 基于Routh-Hurwitz的稳定性判据
        5.4.2 动压轴承的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环保水基动压电主轴回转精度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6.1 环保水基动压电主轴轴心轨迹的仿真研究
        6.1.1 动压电主轴轴心运动学模型
        6.1.2 动压电主轴轴心轨迹和稳定区域
    6.2 实验研究所需设备与仪器
        6.2.1 环保水基动压电主轴
        6.2.2 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
    6.3 实验原理及方案
        6.3.1 实验原理
        6.3.2 实验方案
        6.3.3 误差分析
    6.4 仿真与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6.4.1 动压电主轴回转精度仿真预测
        6.4.2 动压电主轴回转精度实验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3)IPMSM低噪音全速域运行无位置传感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零速、低速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现状
        1.2.1 初始位置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PWM载波激励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现状
        1.2.3 高频信号注入法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现状
    1.3 中高速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现状
        1.3.1 速度与位置开环观测方法研究现状
        1.3.2 速度与位置闭环观测方法研究现状
    1.4 过渡区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固定开关频率的伪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降噪策略
    2.1 引言
    2.2 固定频率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
        2.2.1 固定频率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原理
        2.2.2 固定频率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PSD分析
    2.3 伪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
        2.3.1 伪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原理
        2.3.2 伪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PSD分析
    2.4 基于Markov链的伪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
        2.4.1 基于Markov链的伪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原理
        2.4.2 高频电流信号解调和位置观测
        2.4.3 基于Markov链的伪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PSD分析
    2.5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随机开关频率的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降噪策略
    3.1 引言
    3.2 基于随机开关频率的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
        3.2.1 随机开关频率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原理
        3.2.2 高频电流解调策略
    3.3 基于随机开关频率的随机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抑制可听噪声机理分析
    3.4 高频方波电压注入法位置观测误差分析
        3.4.1 电感交叉耦合效应引起的位置观测误差分析
        3.4.2 电流采样量化误差引起的位置观测误差分析
    3.5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五阶磁链观测器的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4.1 引言
    4.2 基于二阶磁链观测器的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4.2.1 二阶磁链观测器速度与位置观测原理
        4.2.2 二阶磁链观测器位置观测性能分析
    4.3 基于五阶磁链观测器的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4.3.1 五阶磁链观测器速度与位置观测原理
        4.3.2 五阶磁链观测器位置观测性能分析
        4.3.3 五阶磁链观测器离散化
    4.4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广义积分扩张状态观测器的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5.1 引言
    5.2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IPMSM速度与位置观测
        5.2.1 扩张状态观测器速度与位置观测原理
        5.2.2 扩张状态观测器速度与位置观测性能分析
    5.3 基于广义积分扩张状态观测器的IPMSM速度与位置观测
        5.3.1 基于广义积分的扩张状态观测器速度与位置观测原理
        5.3.2 广义积分扩张状态观测器速度与位置观测性能分析
    5.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IPMSM低噪音全速域运行过渡区控制
    6.1 引言
    6.2 过渡区区间研究
        6.2.1 反电动势引起的高频电压注入法位置观测误差分析
        6.2.2 高频电流响应引起的五阶磁链观测器位置观测误差分析
        6.2.3 高频电流响应引起的广义积分扩张状态观测器位置观测误差分析
    6.3 过渡区转速与位置复合方法
        6.3.1 过渡区速度和位置加权复合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6.3.2 过渡区位置误差加权复合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6.3.3 过渡区统一PLL复合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6.3.4 高频电压切换方法
    6.4 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动力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1 深基坑支护研究
        1.2.2 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1.2.3 列车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第二章 深圳市某基坑项目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地形地貌条件
    2.3 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章 COMSOL动载时域分析中的人工边界
    3.1 常用的人工边界条件
    3.2 人工功能梯度粘弹性边界层
        3.2.1 Kelvin-Voigt模型
        3.2.2 功能梯度粘弹性边界层的实现
    3.3 二维数值算例验证
        3.3.1 波动问题时域分析中的完美匹配层
        3.3.2 不同人工边界对波动时域分析影响
    3.4 三维数值算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COMSOL 软件列车振动荷载下基坑支护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4.1 本构模型的选取
        4.1.1 Drucker-Prager本构
        4.1.2 材料参数确定
    4.2 计算方法及其原理
    4.3 列车振动荷载的确定
        4.3.1 列车振动加速度的数定形式
        4.3.2 列车竖向激振荷载的模拟
    4.4 人工边界的施加
第五章 列车荷载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5.1 地铁振动随机激励得施加
    5.2 不同开挖深度下基坑支护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
        5.2.1 基坑支护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分析
        5.2.2 基坑支护结构位移反应分析
        5.2.3 基坑支护结构压应力响应分析
        5.2.4 列车振动荷载下基坑支护结构的Mises等效应力分析
    5.3 列车振动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总体监测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阻抗分析法的同期并网中联络线功率波动抑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并网方式研究现状
        1.2.2 背靠背MMC-HVDC并网装置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2.3 联络线功率波动研究现状
        1.2.4 阻抗分析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背靠背MMC-HVDC并网复合装置控制及仿真
    2.1 MMC换流器的工作原理
        2.1.1 MMC换流器的拓扑结构
        2.1.2 MMC换流器的工作原理
        2.1.3 MMC换流器的调制策略
        2.1.4 MMC换流器的数学模型
    2.2 MMC相间环流抑制策略
        2.2.1 相间环流抑制策略原理
        2.2.2 仿真分析
    2.3 MMC子模块均压控制策略
        2.3.1 子模块均压控制原理
        2.3.2 仿真分析
    2.4 背靠背MMC-HVDC并网复合装置运行及控制
        2.4.1 背靠背MMC-HVDC并网复合装置运行原理
        2.4.2 双闭环控制策略
        2.4.3 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背靠背MMC-HVDC并网复合装置阻抗建模
    3.1 逆变侧MMC换流器等效阻抗建模
    3.2 考虑锁相环的MMC开环等效阻抗
    3.3 考虑锁相环的MMC闭环等效阻抗
    3.4 奈奎斯特判据在联络线功率波动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阻抗分析法的同期并网仿真分析
    4.1 基于阻抗分析法的并网复合装置控制策略
        4.1.1 阻抗分析法控制原理
        4.1.2 修正后MMC换流器的阻抗特性
    4.2 功率扰动对并网过程影响差异分析
    4.3 阻抗分析法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4.3.1 阻抗分析法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4.3.2 两侧换流器的响应速度分析
    4.4 暂态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复合蛋白替代三倍体虹鳟饲料中鱼粉的潜力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三倍体虹鳟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1.2 鱼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3 水产饲料中鱼粉的替代现状
        1.3.1 植物蛋白替代鱼粉
        1.3.2 动物蛋白替代鱼粉
        1.3.3 昆虫蛋白替代鱼粉
        1.3.4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倍体虹鳟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总核糖核酸(RNA)的提取和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 DNA)的合成
        2.2.3 候选内参基因引物设计与合成
        2.2.4 三倍体虹鳟候选内参基因qRT-PCR反应产物的特异性检测
        2.2.5 三倍体虹鳟候选内参基因RT-PCR基因扩增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样品RNA检测
        2.3.2 内参基因引物特异性熔解曲线分析
        2.3.3 qRT-PCR Cycle threshold(Ct值 )比较
        2.3.4 Ge Norm软件分析结果
        2.3.5 Norm Finder软件分析结果
        2.3.6 Best-Keeper软件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分析
        2.4.2 不同组织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2.4.3 不同试验条件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2.4.4 多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2.5 结论
第三章 从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角度评价复合蛋白替代鱼粉的潜力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鱼及饲养管理
        3.2.2 样品的采集及指标测定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后对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3.2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后对三倍体虹鳟组织器官指数和鱼体成分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后对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4.2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后对三倍体虹鳟组织器官指数和鱼体成分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从三倍体虹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角度评价复合蛋白替代鱼粉的潜力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鱼及饲养管理
        4.2.2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4.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后三倍体虹鳟对蛋白质消化、吸收、代谢的影响
        4.3.2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后三倍体虹鳟对脂质消化、吸收、代谢的影响
        4.3.3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后三倍体虹鳟对糖类消化、吸收、代谢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从三倍体虹鳟肝脏健康角度评价复合蛋白替代鱼粉的潜力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鱼与饲养管理
        5.2.2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5.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
        5.3.1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三倍体虹鳟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5.3.2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后对三倍体虹鳟抗氧化指标和肝损伤指标的影响
        5.3.3 肝脏组织中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5.3.4 肝脏组织中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从三倍体虹鳟肠道健康角度评价复合蛋白替代鱼粉的潜力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鱼饲养管理
        6.2.2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6.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
        6.3.1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三倍体虹鳟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6.3.2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后对三倍体虹鳟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3.3 肠道组织中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6.3.4 肠道组织中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炸荷载对地下洞室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2.2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地下洞室的抗爆支护措施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2 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ABAQUS GUI二次开发
    2.1 ABAQUS GUI插件开发理论
        2.1.1 ABAQUS各模块之间的关系
        2.1.2 ABAQUS脚本接口与对象模型
        2.1.3 ABAQUS GUI工作原理及集成方式
        2.1.4 插件程序的组成
    2.2 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分析平台程序设计
        2.2.1 插件功能
        2.2.2 图形界面设计
        2.2.3 内核程序设计及代码实现
    2.3 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分析平台功能测试
        2.3.1 插件安装
        2.3.2 数据测试
        2.3.3 前后处理功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稳定性评价研究
    3.1 围岩弱化表征方法
    3.2 基于ABAQUS的围岩弱化数值模拟方法
        3.2.1 用户子程序简介
        3.2.2 用户子程序USDFLD接口的原理
    3.3 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破坏特征分析
        3.3.1 爆炸荷载
        3.3.2 洞室模态分析
        3.3.3 基于MATLAB获取塑性区面积的算法设计
        3.3.4 应力波的传播过程
        3.3.5 洞室围岩的变形特点
    3.4 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稳定性评价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4.1 计算方案
    4.2 埋深对洞室稳定性的影响
    4.3 洞型对洞室稳定性的影响
    4.4 峰值荷载对洞室稳定性的影响
    4.5 围岩级别对洞室稳定性的影响
    4.6 侧压力系数对洞室稳定性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支护结构研究
    5.1 衬砌支护作用下洞室的抗爆性能研究
        5.1.1 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模型与参数选取
        5.1.2 衬砌支护作用下洞室的变形及振动响应
        5.1.3 衬砌的损伤分布
        5.1.4 衬砌厚度对支护效果的影响
    5.2 锚杆支护作用下洞室的抗爆性能研究
        5.2.1 锚杆在ABAQUS中模拟的方法
        5.2.2 锚杆支护作用下洞室的变形及振动响应分析
        5.2.3 锚杆间距对支护结果的影响
        5.2.4 锚杆长度对支护结果的影响
    5.3 锚杆和衬砌载支护
    5.4 泡沫类材料的夹心复合衬砌
        5.4.1 泡沫铝本构模型
        5.4.2 泡沫类材料夹芯的复合衬砌抗爆性能数值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随机森林变量重要性评分的变量筛选方法及其在肿瘤分型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进展)
2.原理与方法
    2.1 递归随机森林(RFE-RF)
    2.2 biosigner 算法
    2.3 Boruta 方法
    2.4 altmann 方法[
    2.5 Vita 方法
    2.6 r2vim 方法
3.模拟研究
    3.1 模拟情境设置
    3.2 评价指标
    3.3 模拟结果
4.实例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数据检索策略
    4.3 纳排标准
    4.4 研究方法
    4.5 研究结果
5.讨论
6.结论
7.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随机森林在高维组学数据变量筛选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石墨形貌及粒度对高比容硅氧碳复合电极结构及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言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1.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组成及制造工艺
    1.3 锂离子电池用多孔电极结构设计及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电极孔隙率
        1.3.2 多孔电极孔径大小及分布状态
        1.3.3 曲折度
        1.3.4 电极组分的分布状态
    1.4 锂离子电池用多孔电极应力应变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基片/衬底曲率法
        1.4.2 实时三维数字图像技术(3D-DIC)
        1.4.3 原位SEM和原位FIB-SEM
        1.4.4 恒位移和恒压力加载
    1.5 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案
    2.1 实验原料和主要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材料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激光粒度分析测试
        2.2.3 粉末电导率测试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5 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2.3.1 扣式电池电极制备
        2.3.2 扣式电池组装
        2.3.3 软包电池电极制备
        2.3.4 软包电池组装
        2.3.5 电化学性能表征
    2.4 电极结构表征方法
        2.4.1 压汞法测试
        2.4.2 曲折度测试
    2.5 力学性能表征方法
        2.5.1 恒位移测试
        2.5.2 恒压力测试
3 不同石墨材料的理化特性及相关电极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石墨材料的理化性能表征
    3.3 石墨电极结构的表征分析
        3.3.1 石墨电极表面与截面形貌表征
        3.3.2 石墨电极取向性表征分析
        3.3.3 石墨电极的曲折度表征
    3.4 石墨材料的形貌及粒度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4.1 石墨电极首次充放电特性分析
        3.4.2 石墨电极的循环性能分析
        3.4.3 石墨电极的倍率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SiO_x/C复合电极结构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SiO_x材料的性能表征
        4.2.1 SiO_x材料的理化性能表征
        4.2.2 SiO_x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4.3 SiO_x/C复合电极的结构分析
        4.3.1 SiO_x/C复合电极的制备
        4.3.2 SiO_x/C复合电极的形貌及结构表征分析
    4.4 SiO_x/C复合电极的电化学循环性能研究
        4.4.1 SiO_x/C复合电极首次充放电特性分析
        4.4.2 SiO_x/C复合电极的循环性能分析
    4.5 SiO_x/C复合电极循环前后的结构变化分析
    4.6 SiO_x/C复合电极的倍率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高镍/SiO_x/C软包电池电化学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高镍/SiO_x/C软包电池的制备
    5.3 高镍/SiO_x-C软包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5.3.1 高镍/SiO_x/C软包电池初始电化学性能
        5.3.2 高镍/SiO_x/C软包电池的循环性能
    5.4 高镍/SiO_x/C软包电池力学性能研究
        5.4.1 高镍/SiO_x/C软包电池的恒位移加载研究
        5.4.2 高镍/SiO_x/C软包电池的恒压力加载研究
    5.5 高镍/SiO_x/C软包电池的性能衰减模式分析
        5.5.1 准平衡态标定法
        5.5.2 微分电压曲线分析
        5.5.3 电化学阻抗图谱分析(EIS)
        5.5.4 循环前后电池的解剖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随机复合系统的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D]. 陈莎. 浙江大学, 2021(01)
  • [2]数控机床电主轴环保水基动压轴承关键技术研究[D]. 高勇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IPMSM低噪音全速域运行无位置传感器控制[D]. 张彦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4]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动力响应的研究[D]. 燕啸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阻抗分析法的同期并网中联络线功率波动抑制策略研究[D]. 杨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新型感应加热沥青路面复合磁诱导层融冰雪性能研究[D]. 许培欣.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7]复合蛋白替代三倍体虹鳟饲料中鱼粉的潜力及机理[D]. 苏晓燕. 青海大学, 2021(01)
  • [8]动静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D]. 吴钦.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9]基于随机森林变量重要性评分的变量筛选方法及其在肿瘤分型诊断中的应用[D]. 马金沙.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10]石墨形貌及粒度对高比容硅氧碳复合电极结构及性能影响的研究[D]. 汪晨阳.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1(01)

标签:;  ;  

随机复合系统的稳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