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母草注射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1](2021)在《参附汤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保护的协同增效作用以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脑卒中在中医学上又称为中风,是全球首要致残因素,也是我国首位致死因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占卒中总数的86%。针对如此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但是其只有3-4.5小时的治疗时间窗,限制了疾病的治疗。研究证明,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作为脑组织和血液之间的屏障,通过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参附汤作为益气温阳固脱的代表方剂,在中国古代就有用参附汤治疗中风的记载,《冯氏锦囊·杂症》中记载:证见中风,手撒口开,遗尿,参附汤用之。目前有研究显示人参和附子中的活性单体对脑缺血后的BBB有保护作用,但是参附汤相比人参和附子单味中药对BBB的保护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是否可以通过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FAO)机制发挥作用,目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目的:为探讨参附汤对脑缺血后BBB的保护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本课题首先通过体内实验从小鼠BBB渗透性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方面进行验证;然后通过体外实验,构建体外BBB模型,进一步观察参附汤含药血清对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后BBB渗透的影响;最后通过体内实验初步从FAO过程的限速酶肉碱棕榈油转移酶IA(CPT1A)表达方面研究参附汤的作用机制。本课题基于古方的临床运用基础,通过实验探索益气温阳方剂参附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BB的保护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以及具体的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缺血再灌注[MCAO(I/R)]模型和分组:建模在显微镜辅助下进行,分离小鼠颈部肌肉后,将线栓从颈外动脉插入,经颈内动脉进入大脑前动脉,阻断来自栓塞一侧的大脑前动脉的血供,同时阻塞接受后交通动脉血供的颈内动脉颅内段,缺血1小时后拔栓再灌注。将所有小鼠分为5组:SHAM组、MCAO组、MCAO+红参组(HS组)、MCAO+附子组(FZ组)和MCAO+参附组(SF组)。(2)体内实验探索红参和附子单味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BBB通透性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以及红参和附子配伍后的参附汤与各单味药比较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对MCAO造模后15分钟的小鼠,进行对应药物灌胃处理,即HS组进行单味红参灌胃,FZ组进行单味附子灌胃,SF组进行参附汤灌胃。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闭合蛋白-5(Claudin-5)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咬合蛋白(Occludin)和闭合小环蛋白1(ZO-1)的表达。(3)体外实验进一步确认参附汤对BBB通透性的影响: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建立体外BBB单层培养模型。用从动物体内提取且经过灭菌处理的参附汤含药血清,于造模第三天对模型进行预处理,将造模完成的BBB模型放入低氧仓进行1小时的氧糖剥夺(OGD),再经过2小时复氧处理,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复氧时用参附汤含药血清对损伤的体外BBB模型进行干预治疗。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作为荧光探针,检测BBB的通透性。(4)研究FAO机制在参附汤保护缺血性中风后BBB中的作用:具体造模、分组和给药方式与体内实验同,用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FAO的速率控制酶CPT1A的表达,通过CPT1A表达分析给药组和模型组,以及不同给药组之间的表达差别。判断参附汤在FAO过程中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结果:(1)建立小鼠MCAO(I/R)模型和分组:建模以后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和Longa评分法评价建模成功与否,最终纳入实验组的所有MCAO模型均符合标准,证明动物造模成功。分组为SHAM组、MCAO组、MCAO+红参组(HS组)、MCAO+附子组(FZ组)和MCAO+参附组(SF组)共五组,每组10只。(2)体内实验探索红参和附子单味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BBB通透性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以及参附汤的协同增效作用:与SHAM组相比,其余四组均有较明显的IgG表达,说明造模后存在BBB通透性增加现象。与MCAO组相比,给药组(HS组、FZ组和SF组)的IgG渗透明显降低(P<0.0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就目前数据而言,无法确定参附汤干预治疗的脑缺血后BBB保护作用是否优于单独的红参或附子用药,需要进一步检测。下面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荧光表达上进一步分析差异,结果显示所有经过MCAO(I/R)方式造模的组别中Claudin-5表达水平均低于SHAM组,说明造模后出现BBB的损伤。与MCAO组相比较,所有给药组(HS组、FZ组和SF组)的Claudin-5的表达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通过分析SF组与HS组、FZ组的差异,发现参附汤用药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高于红参和附子单独用药的表达(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通过WB技术检测紧密蛋白Occludin、ZO-1和Claudin-5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HS组和FZ组的Occludin表达与MCAO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SF组Occludin的表达明显高于MCAO组,效果较突出(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Claudin-5的表达上,HS组与FZ组与MCAO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F组的表达比MCAO组强(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F组的ZO-1表达明显高于MCAO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相同,HS组和FZ组与MCAO组相比无明显差异。(3)体外实验进一步确认参附汤对BBB通透性的影响:实验发现BBB的跨膜电阻大约在建模的第三天增加明显,建模的第5-6天达到最高峰,提示建模成功。在电阻达到峰值时,进一步通过4h渗漏实验发现,4h后小室内外液面下降小于0.1 mm,进一步证实体外BBB模型建成。进一步检测FITC-dextran急性期的渗漏情况,结果显示参附汤含药血清干预对OGD/R造成的BBB损伤有所降低,提示参附汤的BBB保护作用。进一步论证发现,参附汤血清干预的各组均比OGD模型组的FITC-dextran 的渗透率低(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 20%高剂量参附汤血清组的作用最显着(P<0.01),统计学差异明显。进一步分析不同浓度参附汤血清组之间的差异,发现5%参附汤血清组和10%参附汤血清组与20%参附汤血清组相比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20%参附汤血清组的渗透率比5%参附汤血清组和10%参附汤血清组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断20%浓度的参附汤对OGD处理的体外BBB保护作用更强。但鉴于附子有一定毒副作用,参附汤含药血清的浓度与BBB保护程度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商榷。(4)研究FAO机制在参附汤保护缺血性中风后BBB中的作用: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HS组、FZ组和SF组的CPT1A表达均高于MCAO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论证给药组之间是否有差异,将HS组和FZ组分别与SF组进行比较,发现SF组的CPT1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在FAO的过程中,红参与附子协同作用的效果优于其单独作用的效果。WB结果显示,通过MCAO造模后,血管内皮细胞的FAO水平降低,除SHAM组以外,各组的CPT1A表达均有所降低。但是与MCAO组相比,给药处理的HS组、FZ组和SF组的CPT1A表达水平有所提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研究发现参附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BBB具有保护作用,参附汤与方中各个单味药相比具有协同增效作用。2、初步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SF组能够增加FAO限速酶CPT1A的表达,且与各个单味药比较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说明参附汤对BBB的保护可能是通过FAO机制,但是具体上下游通路有待进一步探究。
吴琼[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TON的用药规律及机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目的:整理近20年以中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 optic neuropathy,TON)的临床研究类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中涉及的中药处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中药治疗TON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2000年1月至2020年9月关于中药治疗TON的临床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使用Excel 2016进行中药频次频率、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特点分析,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频次≥7的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IBM SPSS25.0对频次≥5的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文献38篇,获得处方38个,共涉及74味中药,中药累及使用频次为392次,使用频次最多的前五位中药为: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柴胡。最常用的基础方为血府逐瘀汤和除风益损汤。(2)药物归经上,归于足厥阴肝经的中药频次最高,其次为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药性方面,温性药与寒性药使用频次最高;药味方面,使用频次在前三位的是苦味药、甘味药和辛味药。(3)中药功效类别上,使用频次位于前两位的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4)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为100%时,支持度位于前三位的关联规则是川芎-桃仁、川芎-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红花。(5)根据聚类分析,可将中药聚为四类:藁本、前胡、防风聚为一类;熟地、白芍、当归聚为一类;红花、桃仁、牛膝、川芎聚为一类;柴胡、枳壳、桔梗聚为一类。结论:(1)中医治疗TON的高频次中药为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柴胡,功效类别以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为主,支持度前三位的关联规则为川芎-桃仁、川芎-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红花,均体现中医治疗TON的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补虚行气;(2)治疗TON的中药多归于肝、心二经,且以苦味药和甘味药为主,寒温属性药物均有,符合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的性味归经特点;(3)治疗TON最常用的处方为血府逐瘀汤和除风益损汤,聚类分析展现了治疗TON常用处方的组方配伍特点,即以活血化瘀药(红花、桃仁、川芎等)和补虚药(白芍、当归等)为主,辅以祛风解表药(藁本、前胡、防风)与行气药(柴胡、枳壳、桔梗)。第二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红花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思路,探究红花治疗TON视神经损伤的潜在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方法:(1)通过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红花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蛋白对应的基因名称,并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红花有效成分-基因靶点的调控网络;(2)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筛选TON相关芯片,使用GEO2R筛选疾病差异基因,使用韦恩分析得到红花有效成分治疗TON的核心靶点;(3)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红花对TON基因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使用 BisoGenet、CytoNCA 软件包提取核心互作网络;(4)使用DAVID数据平台对筛选出的红花治疗TON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日本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获得红花17种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共205个;筛选出GSE17117芯片中TON的差异表达基因共617个,其中上调基因429个,下调基因188个;(2)经过韦恩分析,筛选出红花治疗TON的核心靶点11个;(3)通过PPI网络构建和网络拓扑分析,共筛选出红花治疗TON的14个核心靶点蛋白;(4)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红花作用于TON的靶点主要富集于胞外间隙、细胞质基质、顶端细胞;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凋亡过程的负调控、对有机物质的应答、凋亡过程中的正调控等;相关的分子功能主要为结合核激素受体、结合蛋白质复合物。(5)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红花调控TON的通路主要有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信号通路、癌症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结论:通过对红花有效成分治疗TON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我们推断出红花可能通过调节Caspase-3、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 9,MMP9)等靶点调控TNF等相关信号通路,干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从而在TON的治疗中起到视神经保护的作用。第三部分红花注射液对L-谷氨酸钠诱导的RGC-5细胞TNF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在前两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体外实验验证红花注射液对视神经损伤后RGCs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1)实验采用星孢菌素(Staurosporine,STSN)诱导RGC-5神经元性分化;采用CCK-8法,筛选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中L-谷氨酸钠最佳损伤浓度和损伤时间,以及红花注射液干预RGC-5细胞的最佳浓度。(2)根据检测目标的需要,将RGC-5细胞按照1×105/ml的浓度接种至相应培养板中;经STSN诱导后的,分别标记为5个实验组:细胞对照组(A组)、L-谷氨酸钠模型组(B组)、红花注射液组(C组)、抑制剂Ac-DEVD-CHO组(D组)、红花注射液联合抑制剂组(E组)。A组添加DMEM-H培养基,B-E组加入所筛选的最佳L-谷氨酸钠损伤浓度培养基。根据筛选出的L-谷氨酸钠损伤时间孵育后,按照分组进行加样:A组加入DMEM-H培养基,B组加入同浓度的L-谷氨酸钠培养基,C组加入筛选出最佳浓度的红花注射液培养基,D组加入10μmol/L的Ac-DEVD-CHO培养基,E组加入最佳浓度的红花注射液联合Ac-DEVD-CHO培养基。培养24h后进行检测。(3)实验指标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RGC-5细胞中Brn3a的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各实验组RGC-5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I型TNF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I,TNFR1)、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Fas-associated protein with death domain,FADD)、Caspase-8、Caspase-3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经筛选,浓度为0.5 μmol/L的STSN培养基孵育1 h可诱导RGC-5发生神经元形态改变。浓度为8mmol/L的L-谷氨酸钠干预18h所建立的RGC-5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率能够达到43.98%,最接近细胞半数凋亡剂量(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60%的红花注射液干预 RGC-5 细胞 24h,细胞抑制率为41.34%,最接近IC50。最终选择0.5 μmol/LSTSN诱导RGC-5细胞1h促进RGC-5的分化,10 mmol/L的L-谷氨酸钠干预18 h建立RGC-5损伤模型,70%红花注射液作为本次实验的干预浓度。(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RGC-5细胞可以表达鼠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的特异性转录因子Pou结构域转录因子3A(POU domain transcription factor 3A,Brn3A)。(3)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细胞存活率仅为68.35%;C组细胞存活率为77.51%,D组81.13%,E组为86.88%;与B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相比,C、D、E组的OD值均显着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流式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各组RGC-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A 组 3.43%,B 组 25.75%,C 组 15.88%,D 组 14.21%,E 组 11.56%。与 B 组相比,C、D、E组的凋亡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TNFR1/FADD/Caspase-8/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与B组比较,C、D、E组的TNFR1、FADD、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NFR1、FADD、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上,C组与D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红花注射液与抑制剂Ac-DEVD-CHO 在调控 TNFR1、FADD、Caspase-8 蛋白上效力相当;在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上,C组与D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降低Caspase-3蛋白水平上,特异性Caspase-3抑制剂Ac-DEVD-CHO较红花注射液效果更显着。此外,E组在降低Caspase-8、Caspase-3蛋白水平上,较C组、D组更显着(P<0.05),说明红花注射液联合抑制剂可以起到协同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1)红花注射液能够有效抑制L-谷氨酸钠对RGC-5细胞的凋亡损伤,提高其存活率;(2)70%红花注射液能够发挥明显的抗凋亡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抑制RGC-5细胞中TNFR1、FADD、Caspase 8、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水平,调控TNFR1信号通路实现的。
谢欣序[3](2021)在《降香及替代药材对HMWD导致的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和其主治相关疾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根据降香在中医药传统理论中其功能主治为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的概述,本课题采用高分子右旋糖酐致大小鼠微循环障碍模型来对比降香及其替代药材交趾黄檀在化瘀止血方面功效的异同,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来探讨降香功能主治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为交趾黄檀替代降香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以及为后续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第一部分:降香及其替代药材抗高分子右旋糖酐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比较研究方法:将80只KM小鼠雄性按体重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降香水提物高组(10g生/kg),降香水提物低组(5g生/kg),挥发油高组(10g生/kg),挥发油低组(5g生/kg),前列地尔组(0.75ug/kg),血塞通(45mg/kg),模型组,正常组,各组动物连续7天给予相应药物,每天一次;正常组尾静脉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溶液;在实验过程中,每隔一天记录小鼠体重。第7天,水合氯醛400mg/kg麻醉小鼠,用剪刀剪去耳廓的细毛,耳廓微循环测量仪测小鼠耳廓小动脉及小静脉直径作为初始值,待小鼠苏醒后给药;给药1h后每只动物尾静脉注射10%HMWD溶液,5ml/kg;正常组尾静脉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溶液;再次用水合氯醛400mg/kg麻醉小鼠,测造模后小鼠耳廓小动脉及小静脉直径。将120只SD大鼠雄性按体重随机分为10组,每组12只,降香水提高组(6g生药材/kg)、降香水提中组(3g生药材/kg)、降香水提低组(1.5g生药材/kg)、交趾水提高组(6g生药材/kg)、交趾水提中组(3g生药材/kg)、交趾水提低组(1.5g生药材/kg)、血塞通组(30mg/kg)、前列地尔组(0.45ug/kg)、模型组、正常组,各组动物连续7天给予相应药物,给药1h后除正常组外每只动物尾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溶液配制的10%HMWD溶液,10ml/kg,正常组尾静脉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溶液。第7天,采用水合氯醛300mg/kg麻醉大鼠,测第7次注射HMWD前后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直径并记录微血管红细胞流速,采用powerlab记录各组动物心电及左颈动脉压。检测后对各组动物进行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血小板数;对各组动物进行肺部拍照,并对肺部组织进行出血点及瘀血进行评分,检测各组动物血清中NO、ET-1、TXB2、6-keto-PGF1-α、PAI-1和t-PA含量,另外检测各组动物血清中AST、CK-MB、LDH、CK含量。结果:1、一般观察:小鼠实验中,前列地尔组体重较模型组体重有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其他给药组动物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大鼠实验中,各给药组动物与模型组比较体重无明显差异;提示降香水提物、降香油、交趾黄檀水提物对大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2、小鼠耳廓微循环小血管变化:小鼠尾静脉注射右旋糖酐后,小鼠耳廓中小静脉直径较给药前明显下降,小动脉直径下降不明显,模型组小鼠耳廓动脉比造模后明显升高,降香油高低组、降香水提物高组、交趾黄檀高低组小静脉直径与模型组比较下降不明显,动静比差值显着性下降。3、肺脏表观出血评分结果:对各组大鼠进行肺脏表观观察,发现模型组肺脏与正常组比较可见陈旧的点状及片状瘀血斑点,各给药组情况较模型组点状及片状瘀血斑点较模型组少,进行评分,降香水提高、中组、交趾黄檀水提高组评分较模型组明显下较,显示降香及交趾黄檀水提物能改善大鼠肺部瘀血情况4、肠系膜微血管直径及红细胞流速结果:从肠系膜微血管直径变化来看,第7次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前后肠系膜微血管直径有较小上涨的趋势。其中降香高剂量组、降香低剂量组、交趾高剂量组有与模型组比较其为血管直径升高,且有显着性差异。从微血管红细胞流速来看,第7次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后,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其红细胞流速明显下降,降香高组、降香中组与模型组比较,其红细胞流速较明显升高,交趾高组、交趾中组与模型组比较,其红细胞流速较明显升高。5、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心电方面,模型组和正常组比较,T波高耸,T-S值,T/R值明显升高,降香高、中组、交趾高组与模型组比较,其T-S值,T/R值明显下降。左颈动脉压,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各给药组左颈动脉压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6、血液流变学指标:降香高、中组,交趾高、中组能够明显降低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降香高组、交趾高、中组能够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7、血清中舒张血管及纤溶指标检测:降香高、中组,交趾高组能够明显提高血清中NO含量,降香高组、交趾高、中组明显降低血清中ET-1含量。交趾高组能明显降低血清中TXB2含量,降香高组、交趾高组能明显升高血清中6-keto-PGF1-α含量;降香高组、交趾高组能明显升高TXB2/6-keto-PGF1-α含量。降香及交趾黄檀对血清中PAI-1和t-PA含量无明显影响8、降香及交趾黄檀具降低血清中AST、CK-MB、LDH、CK含量的趋势。第二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降香功能主治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TCMID和BATMAN-TCM数据库分析降香中的有效活性成分,获取降香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利用Gene Card、OMIM、Dis Ge NET数据库和GEO基因芯片整合NASH、AMI、动脉粥样硬化(vascular disease)的作用靶标。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模型进行分析,借助Matescape和DAVID在线工具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注释(GO)和东京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用SYBYL2.0软件对HUB基因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HPA数据库分析关键靶标蛋白在人体不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1、降香中37种有效活性成分的预测靶标有105个,GO分析表明,降香可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尤其是对血液循环以及细胞膜电位的调节,其中79个靶点与NASH、AMI和vascular disease相关,共同靶点22个。2、基于22个共同靶点构建降香靶点与NASH、AMI和vascular disease共同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PPI)和GO、KEGG富集分析,确定了CASP3、MAP K14、PTGS2、PPARG和HMOX1等关键靶点,表明降香有效成分主要作用在细胞的膜筏、胞质溶胶、质膜、细胞核和核质,参与缺氧反应,雌二醇反应,信号转导,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影响调控血清素激活的突触,钙信号通路,Erb B信号通路,HIF-1信号等相关通路,3、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降香中β-谷甾醇、阔叶黄檀酚、消旋的异剑叶莎属异黄烷和牛角花酮等关键化合物与CASP3、MAPK14、PTGS2、PPARG等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1、降香及交趾黄檀对大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降香及交趾黄檀具有扩张小鼠耳廓微血管作用,降香及其替代药材交趾黄檀能够明显增加肠系膜微血管的血液红细胞流速,降香及交趾黄檀能够明显改善肺脏表面出血情况,降香及交趾黄檀能够降低T-S值,T/R值,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降香及交趾黄檀能够提高血清中NO含量并降低ET-1含量;另外降香及交趾黄檀也能够提高血清中6-keto-PGF1-α含量并降低TXB2含量。2、本研究以中药降香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分析了其作用NASH、AMI和Vascular disease可能的共同靶标及途径机制,建立“化合物-靶标-通路-疾病-分子对接”的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模式,从多个角度揭示了降香通治疗NASH、AMI和Vascular disease的调控网络。从分析结果来看降香中的各活性成分组要涉及的靶点有CASP3、MAPK14、PTGS2、PPARG和HMOX1,主要作用在细胞的膜筏、胞质溶胶、质膜、细胞核和核质,参与缺氧反应,雌二醇反应,信号转导,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影响调控血清素激活的突触,钙信号通路,Erb B信号通路,HIF-1信号等相关通路。
夏君彦[4](2021)在《益气活血中药调节线粒体自噬改善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是指恢复缺血心肌组织的血液灌注及氧供后反而加重心肌组织损伤的现象,其与缺血诱导的损伤共同决定最终的心肌梗死面积。有研究显示MIRI可占全部梗死心肌面积的50%。如何有效减轻MIRI,对于减少再灌注治疗术后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对维持心肌细胞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节线粒体自噬水平,可有效减轻MIRI。中医药在改善MIRI中具有较好前景,有临床研究显示,中药能明显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左室每搏量(stroke volume,SV)等心功能指标,降低术后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inekinase-MBisoenzyme,CK-MB)峰值水平,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程度,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有研究表明,益气活血中药及其复方对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用益气药或活血药,且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本研究在查阅文献和前期研究基础上,拟通过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模型,运用siRNA转染、激光共聚焦技术、腺病毒感染、RT-PCR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细胞、分子层面,围绕心肌细胞的损伤、线粒体损伤、线粒体自噬、自噬流等方面进行研究,以验证“益气活血中药配伍{三七总皂苷(PNS)+西洋参茎叶总皂苷(PQS)}可能通过HIF-1α/BNIP3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发挥抗心肌细胞H/R损伤作用”假说的科学性。研究方法:1.制备H9C2心肌细胞H/R损伤模型:细胞融合度达70%以上后,预热PBS清洗1次,加入低糖无血清培养液,置于三气孵箱中(37℃,5%CO2,1%O2,94%N2,湿度≥95%)缺氧培养4h,更换为完全培养液于37℃5%CO2孵箱中复氧培养2h,4h,6h,CCK-8法检测不同复氧时间对H9C2心肌细胞的增殖影响。2.药物最佳剂量筛选:将PQS与PNS配置成40mg/ml、80mg/ml、160mg/ml的储存液,于H/R前12h将储存液1000倍稀释以1:1比例加入完全培养液中含药培养细胞,造模后用CCK-8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对心肌细胞H/R损伤的增殖影响。3.siRNA脂质体转染以沉默目标基因BNIP3:用RT-PCR法检测转染时间分别为12h,24h,48h时siRNA转染效率,并筛选出最佳siRNA序列。4.分组及给药:分为5组:Control组、H/R组、H/R+PQS+PNS组、H/R+PQS+PNS+siBNIP3 组、H/R+PQS+PNS+siNC 组5.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率,JC-1染色检测ΔΨm,DCFH-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Mitosox Red染色检测线粒体ROS含量,透射电镜下观察自噬水平及线粒体超微结构,以证实益气活血中药配伍(PNS+PQS)减轻心肌细胞H/R损伤的作用,及对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6.以mRFP-GFP-LC3腺病毒感染H9C2心肌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自噬体数目及自噬溶酶体数目,判断益气活血中药配伍(PNS+PQS)对H/R损伤心肌细胞内自噬流的影响。7.Real time-PCR检测各组细胞间HIF-1α和BNIP3 mRNA表达情况。8.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P62、Beclin1及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HIF-1a、BNIP3 表达情况。研究结果:I.CCK-8:与 Control 组相比,H/R 组 OD 值降低(P<0.01);与单药 PQS、PNS 两组相比,H/R+PQS+PNS 组 OD 值升高(P<0.05)。2.流式细胞凋亡率:与Control组相比,H/R组H9C2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 H/R 组相比,H/R+PNS+PQS 组、H/R+PNS+PQS+siBNIP3 组、H/R+PNS+PQS+siNC组细胞凋亡率得到显着改善(P<0.01)。ΔΨm:H/R组相较于Control 组△Ψm显着下降(P<0.01);H/R+PNS+PQS 组、H/R+PNS+PQS+siBNIP3 组、H/R+PNS+PQS+siNC组相较于H/R组ΔΨm明显升高(P<0.01)。细胞内ROS含量:与Control组相比,H/R组细胞内ROS产生明显升高(P<0.01);与H/R组相比,H/R+PNS+PQS 组、H/R+PNS+PQS+siBNIP3 组、H/R+PNS+PQS+siNC 组细胞内 ROS 产生明显减少(P<0.01)。线粒体ROS含量:与Control组相比,H/R组细胞线粒体ROS产生明显升高(P<0.01);与 H/R 组相比,H/R+PNS+PQS 组、H/R+PNS+PQS+siBNIP3组线粒体ROS产生明显减少(P<0.01)。3.mRFP-GFP-LC3腺病毒感染观察自噬流:与Control组相比,H/R组自噬体数量明显升高(P<0.05);与 H/R 组相比,H/R+PNS+PQS 组、H/R+PNS+PQS+siBNIP3 组、H/R+PNS+PQS+siNC组心肌细胞内自噬溶酶体数量显着升高(P<0.01)。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水平及线粒体超微结构:与Control组相比,H/R组自噬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 H/R 组相比,H/R+PNS+PQS 组自噬水平明显下降(P<0.05),H/R+PNS+PQS+siBNIP3组、H/R+PNS+PQS+siNC组自噬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与Control组相比,H/R组线粒体外形肿胀、嵴型异常表现,具有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数量增多(P<0.01);与H/R组相比,H/R+PNS+PQS 组、H/R+PNS+PQS+siBNIP3 组、H/R+PNS+PQS+siNC 组可见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善,线粒体外形肿胀减轻,嵴型较为完整。4.RT-PCR:与Control组相比,H/R组HIF-1α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H/R组相比,H/R+PNS+PQS组HIF-1a的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与H/R+PNS+PQS 组相比,H/R+PNS+PQS+siBNIP3组HIF-1α的mRNA 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Control组相比,H/R组BNIP3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H/R组相比,H/R+PNS+PQS组BNIP3的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与H/R+PNS+PQS+siBNIP3 组相比,H/R+PNS+PQS 组和 H/R+PNS+PQS+siNC 组 BNIP3 的mRNA 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LC3-Ⅱ/Ⅰ、P62、Beclin1、HIF-1α、BNIP3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中药配伍(PNS+PQS)能减轻心肌细胞H/R损伤,其共同作用效果优于单药PNS或PQS。2.益气活血中药配伍(PQS+PNS)能减少H/R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率、维持ΔΨm、减少胞内及线粒体ROS含量、保护线粒体结构。3.益气活血中药配伍(PQS+PNS)可能通过降低过度激活的自噬水平,增加自噬溶酶体的生成、畅通自噬流,发挥抗心肌细胞H/R损伤的作用。4.益气活血中药配伍(PQS+PNS)对H/R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HIF-1a/BNIP3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相关。
Thomas Avery Garran[5](2020)在《中西益母草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国外药材是中药新药源发掘的重要途径,国外药材引入我国自古以来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典型的有西洋参、番红花、郁金等。中西方益母草的基原植物是同属的不同种,西方的是欧洲益母草Leonurus cardiaca,中国的是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as,两者在中西方的用药有相似之处,对妇科疾病具有相似的疗效,但欧洲益母草治疗的适应症更广,扩展到了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而益母草对妊娠和产后疾病具有突出疗效。因此,欧洲益母草可能是益母草潜在的新药源,阐明两者遗传和化学物质基础的差异是新药源发掘的前提,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是缺乏的,主要受到以下方面局限:一是对欧洲益母草西方用药历史的考证受到西方古文献资料来源和语言的局限;二是中药材质量控制标准是单一(或几种)成分的含量,很难关注评价复杂成分;三是分析技术为简单的薄层色谱、HPLC-UV等,难以对复杂成分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四是分析样品来源不清,缺乏准确的形态分类鉴定和药材鉴定;五是对两者的化学分析是在不同国家分别进行的,缺乏用统一标准、统一方法对统一样品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因此,要准确阐明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中西方用药差异的物质基础,必须突破以上局限。本研究对西方欧洲益母草用药历史从1485年欧洲第一本关于植物的书籍德文的《健康花园》(《Gart der Gesundheit》)到2018年的《美国草药典》(《American Herbal Pharmacopoeia》)等德语、希腊语、拉丁语和英语古文献进行了系统考证,同时与中国益母草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到明代的《本草纲目》的用药历史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概括出两者用药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进行了系统的群体采样(欧洲益母草:欧洲波兰3个居群,美国4个州17个居群,中国1个居群;益母草:中国7个居群,美国2个居群)并对样品进行形态分类和显微鉴定,经鉴定后的样品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分析和基于UPLC-Q-TOF-MS及UPLC-MS/MS技术结合代谢组学的化学比较分析,旨在准确阐明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中西方用药差异的物质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的历史文献考证益母草属植物在中西医领域的应用都历史悠久。然而,通过历史文献考证,尽管在Dioscorides的一本记载了 600多种药用植物的《本草》(公元65年)中有一些关于欧洲益母草的错误说法,被一些作者称为益母草的植物的描述实际上与益母草属植物完全不符。波斯医师Aviceanna(980-1037)的着名着作中也没有提到该植物。欧洲益母草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1485年的德国文献(Gartder Gesundheit)中。而欧洲益母草在亚洲最常用的近源药材益母草的文献记载跨域了近2000年,其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神农本草经》(约公元一世纪)。从文献记载发现,两种药材在历史上从入药部位,用药还是炮制方法,都存在很大差异。欧洲益母草在其有记载的500多年中,无论是炮制方法还是用药方式都是一致的;而益母草在其历史发展中发生了显着变化。例如,在《神农本草经》主要记载是益母草种子的使用。尽管有提到益母草的全草的一种用法,后在其它文献也被引用过,但最终因益母草全草部分的应用无再发展而消失于文献中。从唐朝开始,从记载看到,益母草的入药部分开始从种子转移到了植物全草部分。到李世珍写《本草纲目》(1596年)时,这两个部分已经清楚地分开了,益母草的全草部分已经是重要。即便是到了宋代,我们也可以看到像《太平圣惠方》(992)看到,配方中全草比种子更受青睐,使用比例约为3:1。此外,益母草的应用也从专治产后疾病扩展到到涵盖妇科大多数疾病的广泛应用,我们看到了全草部位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到了清朝,欧洲益母草于益母草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几乎相同。尽管对益母草在治疗产妇神经系统疾病有文献记载,但此应用到了清朝已不受青睐。相比之下,欧洲益母草在焦虑,失眠,心血管病和许多相关疾病的应用中广泛使用。因此,据文献考证,欧洲益母草除了对妇科疾病具有与益母草相似的疗效外,其治疗的适应症还扩展到了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2.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叶绿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分析通过叶绿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分析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以此建立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产地鉴别或个体鉴别的DNA分子鉴定系统,并对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保护利用策略分析,同时推断可用于未来优质化学型选育的基因型或单倍型,为欧洲益母草的开发利用作好资源评估。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欧洲益母草22个个体和益母草61个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组装,结果表明,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基本一致,均为典型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双链环状结构,包括四个部分:两个反向重复区、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基因注释发现两物种编码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均相同,共编码114个唯一基因,包括80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4个rRNA基因和30个tRNA基因。基因组总长度变化范围欧洲益母草的较大,为151,236-151,831 bp,而益母草的较小,为151,395-151,733 bp。基因组种内变异欧洲益母草较小,22个条序列包含238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0.16%,共形成8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为0.732;益母草62条序列包含312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0.21%,单倍型数为52,单倍型多态性为0.99。碱基替换和颠换比例两物种相似,AT/TA颠换均占比最小,但欧洲益母草的CT/GA替换和AC/TG颠换占有明显大的比例,预示着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有着不同的演化历史。系统发育系和单倍型网状进化树构建的结果显示,欧洲益母草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来自欧洲波兰、美国明尼苏达州IL、俄勒冈州OR、中国新疆的欧洲益母草分别聚为明显的4个分支,表明它们之间没有基因渗透和人为引起的种质混杂,各分支对应的单倍型可以作为产地鉴别的分子地理标识;不同单倍型可能对应不同的化学型,可作为优质化学型选育的分子标记;未来若需在我国引种栽培,应根据不同的单倍型和优质化学型进行引种,切忌盲目无序引种引起种质混杂而导致种质退化。益母草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状进化树也形成4个明显分支,但不具有谱系地理结构,同一产地的个体未聚在一支,而是与其它产地个体形成一个多系的进化关系,每一分支对应的单倍型不能作为产地鉴别的分子地理标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益母草在长期栽培过程中人为引起产地间或居群间种质交流和混杂的结果,因此,益母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关键是种质纯化。3.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化学成分比较分析首次利用UPLC-Q-TOF-MS和UPLC-MS/MS技术结合植物代谢组技术对不同来源的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确定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主要的化合物及两者的异同和主要差异标记物。基于文献综述建立了益母草属植物中164个化合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数据库,并对化合物的特征进行分析,确定了常见的取代基、取代位置,构建了代谢物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利用23个不同结构类型的标准品进行了 UPLC-Q-TOF MS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分析了黄酮类、苯乙醇苷类、绿原酸类、生物碱类、酚酸等化合物的质谱裂解途径和色谱保留特征,确定了不同化合物的诊断子离子(DPIs)、特征子离子丰度比(DPIR)、中性丢失等信息;在上述质谱和色谱认识的基础上对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UPLC-Q-TOF-MS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含量高、结构已知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和鉴定;进一步结合已鉴定化合物的质谱和色谱特征,综合化合物的ClogP值、分子内氢键、化合物含量等信息对两者中所有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结构推测。结果从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总共鉴定或推测了 33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潜在的新化合物38个,首次从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发现的化合物200多个。鉴定的化合物中包括83个黄酮类化合物、70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81个葡萄糖二酸类化合物、10个生物碱、11个环烯醚萜苷、13个绿原酸类、10个酚酸及其苷、10个糖及其苷、28个脂肪酸衍生物、10个咖啡酸葡萄糖苷、其它类化合物5个,其中包含70组同分异构体。基本阐明了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的代谢物组成。利用植物代谢组分析策略,对不同的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样品进行UPLC-Q-TOF分析。整体上看两者的代谢物类似,欧洲益母草中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含量普遍较高,黄酮类和葡萄糖二酸类虽然不同成分在两者中含量高低不一,但总含量上欧洲益母草更高,欧洲益母草中基本不含益母草碱。为了进一步得到两者差异的关键标记物,将液质数据导入Progenesis QI进行汇总、峰对齐、峰提取、分组等处理,得到不同样品的数据集;一方面利用Excel的Sumproduct功能自动筛选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化合物峰面积差异3倍以上的标记物;另一方面利用EZinfo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及S-Plot图和VIP值等进行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差异较大化合物的寻找和鉴定;结合不同的分析确定了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12个关键的差异标记物(毛蕊花糖苷、薰衣草叶苷、益母草诺苷A、异薰衣草叶苷、益母草诺苷B、益母草碱、丁香酸、2-cis-Caffeoyl glucaric acid、菜豆酸、芫花素,益母草叟苷F,芹菜素7-(6’"-香豆酰基)-半乳糖苷),并通过数据验证了 12个化合物可以较好的聚类鉴别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样品。通过混合样品溶液(无对照品)利用UPLC-Q-TOFMS的方法和通过对照品利用LC-MS/MS的方法对益母草和欧洲益母草中37个主要化合物进行了精确含量比分析并对11个化合物进行了精确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欧洲益母草中平均含量是益母草中平均含量3倍以上化合物主要是水苏碱、毛蕊花糖苷、薰衣草叶苷、益母草诺苷A和B、芫花素,还有葡萄糖二酸类及脂肪酸类;益母草中平均含量是欧洲益母草中平均含量2倍以上的有紫云英苷,益母草碱。定量分析结果和定性分析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中西方用药存在差异,其差异可能与化学成分差异相关,欧洲益母草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显着疗效可能与欧洲益母草中平均含量高于益母草3倍以上的化合物水苏碱等7种化学成分有关;而益母草对妊娠和产后疾病的突出疗效可能与益母草中平均含量是欧洲益母草2倍以上的化合物益母草碱等3种化合物有关。欧洲益母草不同产地的单倍型可能与化学型相关,可作为优质化学型选育和引种中国的分子标记。
丁丹丹[6](2020)在《心力康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临床观察是在单纯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力康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中医症候积分、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试验和随访6个月内再住院率的变化,探讨心力康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从理论方面探讨心力康丸药理作用和治病机理,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新的中成药制剂,拓宽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中医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其中对照组脱落3人,试验组脱落2人,再将试验组分为气阴两虚血瘀型(10例)和非气阴两虚血瘀型(24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选择性使用利尿剂、扩管、洋地黄类、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力康丸治疗,心力康丸为我院研发制剂,服用方法为每日3次,每次6g,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以下指标: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中医症候积分、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试验和随访6个月内再住院率以及安全性指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包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合并基础疾病以及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中医症候积分、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试验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程度: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下降程度: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后射血分数均较前提高,提高程度: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增加程度: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三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下降程度: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三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均有降低,降低程度: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治疗后,三组再住院率: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10)三组患者治疗后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改变,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心力康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气阴两虚血瘀型效果更优,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降低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提高心脏射血分数、增加6 min步行距离、降低再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杨学攀[7](2020)在《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葛根素改善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 saffloweryellowA,HSYA)与葛根素(puerarin,PUE)对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he human umbilical vein cell line)EA.hy926凋亡损伤的干预作用,并探索PI3K/Akt信号通路在此干预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为中药红花和葛根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缺氧(8h、12h)、复氧(4h、8h、12h)时间,HSYA(0、10-7、10-6、10-5、104mol/L),PUE(0、10-7、106、10-5、10-4mol/L),LY294002(10、15、20μmol/L)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缺氧复氧时间以及HSYA、PUE和LY294002干预EA.hy926内皮细胞的浓度。2.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SYA、PUE预处理细胞后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活化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3.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SYA、PUE预处理细胞后对PI3K/Akt信号通路中p-Akt和Akt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加入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后对p-Akt和Akt蛋白表达的影响和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活化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4.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缺氧12h复氧8h后Bax、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HSYA、PUE预处理细胞后对Bax、Bcl-2等基因表达的影响。5.Hoechest染色检测缺氧12h复氧8h后细胞凋亡的情况以及HSYA、PUE预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6.流式细胞术检测缺氧12h复氧8h后细胞凋亡的情况以及HSYA预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缺氧复氧时间与药物浓度筛选 MT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缺氧8h、复氧4h、8h、12h,缺氧12h、复氧4h、8h、12h EA.hy926细胞活力均显着下降。其中以缺氧12h、复氧8h后细胞活力下降最为显着(P<0.001),因此以缺氧12h复氧8h作为缺氧复氧的时间点。进行药物预处理时,HSYA的筛选浓度分别为10-7、10-6、10-5、10-4mol/L,实验结果表明与缺氧复氧组相比,10-5mol/L HSYA与10-4 mol/LHSYA预处理细胞后,两个药物浓度均可明显提高缺氧复氧后细胞活力,其中以HSYA(10-5 mol/L)尤为明显(P<0.001),因此10-5 mol/L作为HSYA干预内皮细胞EA.hy926的浓度。PUE筛选浓度分别为10-7、10-6、10-5、10-4mol/L,研究表明与缺氧复氧组相比,PUE 10-7mol/L预处理细胞可明显提高缺氧复氧后细胞活力(P<0.001)。因此10-7mol/L作为PUE预处理EA.hy926细胞的浓度。PI3K抑制剂LY294002浓度筛选为浓度为10、15、20μmol/L,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Y294002浓度为10μmol/L时对细胞活力没有影响,因此10μmol/L为LY294002干预细胞浓度。2.缺氧复氧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流式细胞术和Hoechest试剂盒用于检测缺氧复氧后EA.hy926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流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缺氧12h、复氧8h后,细胞凋亡明显升高(P<0.001)。Hoechest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12h、复氧8h组细胞表现为体积明显缩小的深染核形态,说明缺氧复氧之后细胞凋亡增多。3.缺氧复氧对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缺氧12h复氧8h后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Bax表达升高,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降低。Real-time PCR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12h复氧8h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显着下降(P<0.001),Bax表达虽上升,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HSYA、PUE预处理对EA.hy926细胞缺氧复氧后凋亡的影响 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缺氧复氧组相比,HSYA预处理减少了细胞凋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oechest染色中,与缺氧复氧组相比,HSYA预处理组细胞核深染形态明显减少。同时Hoechest结果显示,与缺氧复氧组相比,PUE预处理组内皮细胞核深染形态明显减少。两组实验数据表明,HSYA与PUE预处理细胞可减少缺氧复氧后内皮细胞凋亡。5.HSYA及PUE预处理对EA.hy926细胞缺氧复氧后凋亡基因表达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缺氧复氧组相比,HSYA预处理细胞后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Real-time PCR检测显示,与缺氧复氧组相比,HSYA预处理下调了 Bax基因表达(P<0.01),上调了 Bcl-2基因表达(P<0.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缺氧复氧组相比,PUE预处理后Bax、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Real-time PCR 检测显示,与缺氧复氧组相比,PUE 预处理降低了 caspase-3 的表达(P<0.01),增加了 Bcl-2基因表达(P<0.05)。由此证明,HSYA及PUE对缺氧复氧诱导的EA.hy926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6.HSYA与PUE预处理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缺氧复氧组相比,HSYA预处理上调p-Akt的表达,同样与缺氧复氧组相比,PUE预处理后,p-Akt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由此说明,PI3K/Akt通路介导HSYA与PUE抑制缺氧复氧后EA.hy926细胞凋亡。7.PI3K抑制剂LY294002对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凋亡蛋白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HSYA预处理组相比,加入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后p-Akt水平下降,且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下降,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Bax的表达水平升高。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PUE预处理组相比,加入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后p-Akt水平下降,且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下降,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Bax的表达水平升高。这表明LY294002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HSYA和PUE发挥对缺氧复氧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结论]1.缺氧(12h)、复氧(8h)降低EA.hy926细胞活性;2.HSYA、PUE对缺氧复氧诱导的EA.hy926凋亡具有抑制作用;3.HSYA、PUE对缺氧复氧诱导EA.hy926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与其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秦祉祎[8](2020)在《中药注射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发的一系列心脏疾病,简称冠心病。应用中药注射剂辅助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因此对比分析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方法提供参考,对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目的:首先对比分析患者单用和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再进一步根据不同症型具体分析应用用药情况。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冠心病患者912例,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情况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300例、单独应用一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组患者305例、联用两种中药注射剂患者组307例,观察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第二部分回顾性冠心病的患者234例,根据患者的不同入院主诉,分为以发作性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绞痛组117例和以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为首发症状的非急性心绞痛组117例。其中急性心绞痛组患者分为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的A组23例、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的B组44例和应用谷红注射液的C组50例,非急性心绞痛组组患者分为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的D组32例、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的E组39例和应用谷红注射液的F组46例。对比分析用药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显效率76.33%,单用组显效率86.56%,联用组显效率80.78%,单用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及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5)。心电图疗效比较对照组好转率34.67%,单用组好转率82.30%,联用组好转率58.96%,单用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及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对照组好转率72.67%,单用组好转率81.64%,联用组好转率75.57%,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好转率低于单用、联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活动后诱发不适结果比较对照组发生率3.33%,单用组发生率1.97%,联用组发生率6.19%,单用组患者发生率低于对照、联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单用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33%,联用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28%,联用组比单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第二部分急性心绞痛组用药用药后三组患者肌酸激酶水平有差异(P=0.000<0.05),谷红注射液效果好,肌酸激酶水平同工酶有差异(P=0.000<0.05),谷红注射液效果好,肌钙蛋白T水平有差异(P=0.001<0.05),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效果好,血小板水平有差异(P=0.000<0.05)谷红注射液效果好。非急性心绞痛组用药后三组患者肌酸激酶水平有差异(P=0.000<0.05),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效果好,肌酸激酶水平同工酶有差异(P=0.000<0.05),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效果好,肌钙蛋白T水平有差异(P=0.000<0.05)谷红注射液效果好,血小板水平有差异(P=0.000<0.05),谷红注射液效果好。结论:应用单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在急性心绞痛患者中谷红注射液有更好的降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和血小板水平的作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在降低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上效果最好。在非急性心绞痛患者中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有更好的降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的作用,谷红注射液降低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和血小板水平上效果最好。
王朔,解静,李琳,徐一兰,高树明,高杉,于春泉[9](2019)在《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冠心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及疾病负累的主要病因之一。中医药在对冠心病的认识及诊治方面显示出优势明显,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已证实中药对冠心病的疗效确切,防治冠心病的中药研究成为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中药质量是保证中药发挥其效用价值的关键因素,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的基本保障,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中药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为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研究思路。对防治冠心病中药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及质量标志物等进行综述。
高鹏琳[10](2019)在《益气温阳化痰祛瘀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益气温阳、化痰祛瘀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临床治疗效果,探求AS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中医药治疗AS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为中医药预防、治疗AS提供有效证据,同时为中医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AS患者94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丹蒌片治疗,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结果,血脂结果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同时监测安全性指标、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无明显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减小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C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治疗组TC降低的程度更加明显(P<0.05);两组TG较治疗前都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降低的程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HDL-C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P<0.05),治疗组HDL-C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LDL-C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LDL-C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指标监测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益气温阳、化痰祛瘀法可以有效治疗痰瘀互结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即丹蒌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AS的临床效果显着优于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丹蒌片治疗能够更加有效地缓解AS患者的症状、体征,减小斑块面积,稳定血脂水平,从而起到抗AS发生和发展的作用,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符合药物安全性标准。
二、益母草注射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母草注射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参附汤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保护的协同增效作用以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后血脑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参附汤对缺血性中风后血脑屏障保护的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
一 通过体内实验探讨参附汤协同增效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二 体外实验验证参附汤的血脑屏障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FAO机制在参附汤保护缺血性中风后血脑屏障中的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TON的用药规律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文献综述一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红花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中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方法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1.5 资料录入及处理 |
1.6 处方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及基本信息 |
2.2 处方中药频次分析 |
2.3 处方中药归经频次分布 |
2.4 处方中药药性频次分布 |
2.5 处方中药药味频次分布 |
2.6 处方中药功效类别频次分布 |
2.7 处方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2.8 处方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中医对TON的认识 |
3.2 治疗TON的常用处方分析 |
3.3 纳入处方中高频中药的分析 |
3.4 处方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 |
3.5 治疗TON处方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
3.6 治疗TON处方中药的聚类分析 |
3.7 本研究的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红花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高频中药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筛选 |
1.2 TON表达谱芯片数据下载及数据整理 |
1.3 视神经挤压5天后的C57BL/6J小鼠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1.4 红花治疗TON靶点的PPI网络构建 |
1.5 红花作用靶点与筛选出的TON差异表达基因的韦恩分析 |
1.6 关键靶点基因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红花活性成分筛选结果 |
2.2 红花活性成分作用靶点 |
2.3 TON芯片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
2.4 红花治疗TON靶点的PPI网络构建 |
2.5 红花活性成分对应靶点与TON差异基因交集靶点筛选 |
2.6 红花治疗TON核心靶点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2.7 红花治疗TON核心靶点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讨论 |
3.1 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 |
3.2 选择红花作为该研究主要对象的原因 |
3.3 红花治疗TON的作用靶点分析 |
3.4 红花治疗TON靶点的PPI网络分析 |
3.5 红花治疗TON潜在机制分析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红花注射液对L-谷氨酸钠诱导的RGC-5细胞TNF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备与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 |
2.2 细胞培养 |
2.3 细胞传代 |
2.4 细胞冻存 |
2.5 细胞计数 |
2.6 免疫荧光检测转录因子Brn3a的表达 |
2.7 筛选STSN诱导RGC-5分化的最佳浓度 |
2.8 CCK-8法筛选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最佳浓度及时间 |
2.9 CCK-8法筛选红花注射液干预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的最佳浓度及时间 |
2.10 CCK-8法检测红花注射液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存活率 |
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红花注射液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率 |
2.12 Western-blot检测L-谷氨酸钠诱导的RGC-5损伤模型相关凋亡通路中各蛋白的表达 |
2.13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RGC-5细胞的体外培养 |
3.2 RGC-5的鉴定 |
3.3 STSN诱导RGC-5分化 |
3.4 L-谷氨酸钠诱导RGC-5细胞凋亡损伤模型 |
3.5 红花注射液干预RGC-5细胞浓度的筛选结果 |
3.6 红花注射液对L-谷氨酸钠诱导后RGC-5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7 红花注射液对各组RGC-5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8 红花注射液通过TNFR1/FADD/Caspase-8/Caspase-3通路调控RGC-5的凋亡 |
4 讨论 |
4.1 红花及其有效成分保护RGCs的相关研究 |
4.2 红花及其有效成分对细胞凋亡相关通路的调控 |
4.3 在视神经损伤中,细胞凋亡对RGCs的存活起重要作用 |
4.4 TNFR/FADD/Caspase-8/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 |
4.5 使用STSN分化RGC-5细胞的意义 |
4.6 红花注射液对L-谷氨酸钠诱导后RGC-5细胞凋亡通路的调控及分析 |
4.7 本研究的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红花活性成分对应靶点的基本信息 |
附录2 TON差异基因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降香及替代药材对HMWD导致的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和其主治相关疾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降香及其替代药材抗高分子右旋糖酐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比较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实验造模及给药 |
2.3 一般观察 |
2.4 小鼠耳廓微循环检测 |
2.5 大鼠肠系膜相关指标的检测 |
2.6 大鼠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检查 |
2.7 大鼠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检查 |
2.8 大鼠肺组织出血观察及评分 |
2.9 大鼠血清中血管扩张及收缩相关因子及纤溶系统指标检测 |
2.10 大鼠血清中脏器损伤指标检测 |
2.11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观察结果 |
3.2 大鼠一般状况观察 |
3.3 大鼠肺脏组织出血观察及评分 |
3.4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
3.5 微血管直径变化 |
3.6 .微血管红细胞流速变化 |
3.7 大鼠左颈动脉压的变化 |
3.8 大鼠心电的变化 |
3.9 血清中血管扩张及收缩相关因子及纤溶系统指标检测 |
3.10 大鼠血清中脏器损伤指标检测 |
4 讨论 |
第二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降香功能主治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降香活性成分和靶点的获取 |
1.2 降香靶点Metascape分析和疾病靶点的获取 |
1.3 靶点Venn图和降香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构建 |
1.4 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
1.5 靶点的GO生物功能和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 |
1.6 分子对接验证 |
2.0 分析结果 |
2.1 降香靶点的收集和Metascape分析 |
2.2 疾病靶点的获取 |
2.3 靶点Venn图和降香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 |
2.4 共同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 |
2.5 共同靶点的GO生物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6 分子对接 |
2.7 CASP3、HMOX1、PPARG在人体不同组织和细胞的特异性表达 |
3.讨论 |
结论 |
期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4)益气活血中药调节线粒体自噬改善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线粒体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益气活血中药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研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益气活血中药通过HIF-1a/BNIP3线粒体自噬通路干预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西益母草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历史沿革 |
1.1.1 释名 |
1.1.2 欧洲益母草用药历史沿革 |
1.1.3 益母草用药历史沿革 |
1.2 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现代研究进展 |
1.2.1 欧洲益母草现代研究进展 |
1.2.2 益母草现代研究进展 |
1.3 小结 |
第二章 前言 |
2.1 国外药材是中药新药源发掘的重要途径 |
2.2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中西方用药差异 |
2.3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2.4 本研究的思路和研究内容 |
2.4.1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样品采集和鉴定 |
2.4.2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叶绿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分析 |
2.4.3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
第三章 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采集和鉴定 |
3.1 仪器和材料 |
3.2 植物形态特征及分布 |
3.3 药材形态和显微鉴定 |
3.3.1 样品采集 |
3.3.2 鉴定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叶绿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DNA提取 |
4.1.3 叶绿体基因组测序 |
4.1.4 叶绿体基因组拼接、组装及注释 |
4.1.5 物种内部变异分析 |
4.1.6 系统发育分析 |
4.1.7 单倍型网络构建 |
4.2 结果 |
4.2.1 益母草与欧洲益母草的叶绿体基因组 |
4.2.2 叶绿体基因组的种内变异 |
4.2.3 欧洲益母草的系统发育构建及单倍型网络重建 |
4.2.4 益母草的系统发育构建及单倍型网络重建 |
4.3 讨论 |
4.3.1 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群体遗传多样性 |
4.3.2 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个体鉴别和产地溯源 |
4.3.3 叶绿体基因组是产地鉴别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有效的分子标记 |
第五章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
5.1 实验部分 |
5.1.1 仪器和试剂 |
5.1.2 样品和对照品 |
5.2 实验方法 |
5.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2.3 色谱条件 |
5.2.4 质谱条件 |
5.2.5 益母草属化合物数据库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益母草和欧洲益母草UPLC-Q/TOF MS分析条件优化 |
5.3.2 LC-MS数据的分析策略 |
5.3.3 对照品的质谱裂解特征、质谱诊断子离子发现和色谱保留行为分析 |
5.3.4 益母草和欧洲益母草中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
5.3.5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鉴别标志化合物的寻找和鉴定 |
5.4 欧洲益母草及益母草中主要化合物的绝对含量比分析 |
5.5 欧洲益母草及益母草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分析 |
5.5.1 方法与结果 |
5.5.2 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5.5.3 黄酮类化合物测定结果分析 |
5.6 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心力康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3 试验设计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3.5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各组一般情况比较 |
4.2 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
讨论 |
1 各观察指标与心衰的关系 |
1.1 NT-proBNP |
1.2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
1.3 6min步行试验 |
1.4 LVEF |
2 慢性心衰的病理基础 |
3 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机制 |
4 治疗慢性心衰药物使用频率 |
5 心力康丸方义及具体药物分析 |
5.1 方义 |
5.2 黄芪 |
5.3 当归 |
5.4 川芎 |
5.5 桂枝 |
5.6 红参 |
5.7 山楂 |
5.8 制附子 |
5.9 麦冬 |
5.10 五味子 |
5.11 玉竹 |
5.12 益母草 |
6 研究结果分析及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中医症状及体征计分标准 |
附录三 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调查表 |
致谢 |
(7)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葛根素改善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EA.hy926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 |
3.1.1 不同缺氧、复氧时间对EA.hy926细胞活力的影响 |
3.1.2 缺氧复氧对EA.hy926细胞凋亡的影响 |
3.1.3 缺氧复氧对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 HSYA对缺氧复氧EA.hy926细胞的干预作用 |
3.2.1 不同浓度HSYA对EA.hy926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2 HSYA预处理对EA.hy926细胞缺氧复氧后凋亡的影响 |
3.2.3 HSYA预处理对EA.hy926细胞缺氧复氧后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PI3K/Akt信号通路对HSYA干预EA.hy926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调控作用 |
3.3.1 HSYA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3.3.2 PI3K抑制剂对EA.hy926内皮细胞活力的影响 |
3.3.3 PI3K抑制剂对HSYA激活的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凋亡蛋白的影响 |
3.4 PUE对缺氧复氧EA.hy926细胞的干预作用 |
3.4.1 不同浓度PUE对EA.hy926细胞活力的影响 |
3.4.2 PUE预处理对EA.hy926细胞缺氧复氧后凋亡的影响 |
3.4.3 PUE预处理对EA.hy926细胞缺氧复氧后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 PI3K/Akt信号通路对PUE干预EA.hy926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调控作用 |
3.5.1 PUE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3.5.2 P13K抑制剂LY294002对PUE激活的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凋亡蛋白的影响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文献综述 |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 |
2. 中医辨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3. 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词说明 |
附录二 资金资助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中药注射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单用与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1 前言 |
1.1 中药注射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
1.2 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安全 |
1.3 立题依据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疗效判定标准 |
2.2.4 心绞痛发作情况 |
2.2.5 心电图疗效评价标准 |
2.2.6 活动后诱发不适情况 |
2.2.7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基本数据情况 |
3.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3 临床疗效 |
3.4 心电图疗效 |
3.5 心绞痛发作情况 |
3.6 活动后诱发不适情况 |
3.7 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情况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在不同症型的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实验室指标变化 |
2.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基本数据情况 |
3.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3 肌酸激酶水平 |
3.4 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 |
3.5 肌钙蛋白T水平 |
3.6 血小板水平 |
4 讨论 |
5 结论 |
总结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治冠心病中药的研究现状 |
1.1 单味中药及单体成分防治冠心病的研究 |
1.2 中药复方及其制剂防治冠心病的研究 |
2 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控制研究 |
2.1 基于一测多评(QAMS)的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控制 |
2.2 基于指纹图谱的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控制 |
2.3 基于谱效关系的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控制 |
3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提出及在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控制的应用 |
3.1 单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Q-marker的发现 |
3.2 中成药Q-marker的发现 |
4 讨论 |
(10)益气温阳化痰祛瘀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1 病例选择 |
1.1.1 诊断标准 |
1.1.2 中医疗效标准 |
1.1.3 病例纳入标准 |
1.1.4 病例排除标准 |
1.1.5 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
1.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1.2 病例资料 |
1.2.1 病例来源 |
1.2.2 病例分组 |
1.2.3 治疗前病例资料对比 |
1.3 临床研究方法 |
1.3.1 治疗方案 |
1.3.2 观察指标 |
1.3.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1.4 临床研究结果 |
1.4.1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结果 |
1.4.2 血脂结果 |
1.4.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1.4.4 安全性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2.1 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1 传统医学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2 现代医学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对AS预防和治疗的认识 |
2.2.1 传统医学对AS预防和治疗的认识 |
2.2.2 现代医学对AS预防和治疗的认识 |
2.3 丹蒌片药物简介 |
2.3.1 丹蒌片治则、功效 |
2.3.2 丹蒌片组方原则 |
2.3.3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
2.3.4 丹蒌片临床研究进展 |
第三部分 结论与不足 |
3.1 结论 |
3.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不良事件评判标准 |
附录二 随机数字表 |
附录三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四 |
四、益母草注射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参附汤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保护的协同增效作用以及机制研究[D]. 张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TON的用药规律及机制[D]. 吴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降香及替代药材对HMWD导致的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和其主治相关疾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讨[D]. 谢欣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益气活血中药调节线粒体自噬改善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机制研究[D]. 夏君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中西益母草比较研究[D]. Thomas Avery Garran.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心力康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D]. 丁丹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葛根素改善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D]. 杨学攀.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中药注射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D]. 秦祉祎.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王朔,解静,李琳,徐一兰,高树明,高杉,于春泉. 中草药, 2019(19)
- [10]益气温阳化痰祛瘀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D]. 高鹏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