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接科技之花怒放的春天(论文文献综述)
魏丽娟[1](2019)在《从红色题材视角解读招贴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红色题材的招贴设计具有独特的历史性、革命性和时代性,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自红色题材招贴设计出现以来,其风格面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换着。这些红色题材的招贴设计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从而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佐证。纵观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变化。同时,这些招贴设计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该题材的招贴作品具有一定的“当代意识”。就该招贴作品的呈现方式来讲,可以就其现实意义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究。不仅具有历史本身所起到的借鉴意义,又包含着一种伟大的红色精神。同时涵盖了艺术、历史、人文、经济等多重价值。红色题材的招贴设计发源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在各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红色题材的招贴设计从1919年经历了蓬勃发展、成熟和淡化。笔者将从1919年到至今的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为了能更好地传达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加强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视觉传播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红色题材的招贴设计进行解释:历史沿革、因素分析、视觉语言分析、价值解读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本文重在阐述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价值解读以及红色题材招贴设计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传达,对红色精神的内涵深入挖掘,使其凝结成一种巨大的正能量。有利于弘扬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人民强化其民族意识,并唤起其人民的文化归属感,从而激励中国人民努力拼搏、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王蒙[2](1997)在《踌躇的季节》文中研究说明 第一章久违了,我亲爱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庸俗龌龊的事务缠住了你!电话和采访,仪式和聚会,名誉头衔和上不上镜头,意气之争与阴谋诡计,泼污水的快意与一锤子打不出一个响屁来的木头墩子。打翻了的醋罐与绝望的震怒旋涡中的稻草,迅速的反应与短平快的出手,碍于情面的约稿与半是文场半是官场的公关……王蒙,你就这样地浪费着你的才华和来之不易而又深知老之将至的大好光阴! 而我时时想着你,这且写不完的长篇小说,和我一样地重要,和我一样地老去,青春已经像小鸟一样地飞去不再飞回,又是和我一样地大化微尘,不足挂齿。你追求的是龙种,而收获的是跳蚤!谁
叶文玲[3](2011)在《三生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忆(一)比情人更有缘第一眼我就看见了她。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会在这儿——法国卢昂的这间酒店遇见她?!一看清是她,我顿时又体会到那种如电击一般的头晕目眩。我敢说,世界上的任何人,对,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一遇上她,就会觉得周围的一切立时黯然失色。
邰勇夫[4](2009)在《职道——一个推销员的生存录》文中认为这一天,我踏上了推销路,从此我的生命之旅险象环生,云谲波诡。15年后一位执导过许多战争大片的导演对我说:"如果要我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我宁可去死!"我说:"这不是你愿不愿意,也不是我愿不愿意。如果冥冥中真的有主宰万物的上帝的话,那么上帝就是有意让我从此一会上天堂一会入地狱经历九曲十八弯,从而完成这样一首推销员之歌。"
LUU HONG HOANG MY(刘洪皇美)[5](2019)在《汉越花类成语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成语大词典》(2018)以及越南国家大学委员会编写的《越南语成语大词典》(2017)为语料来源,从中筛选出所有的汉越植物成语。在收集语料的过程中,本文发现汉越植物成语的数量比汉越动物成语、汉越人体成语、汉越颜色成语的数量要少,但使用的频率却很高。本文对汉越植物成语按类别进行了统计并挑选出汉越“花”字类成语和花名类成语。本文共收集到81个汉语“花”字类成语及45个汉语花名类成语,同时收集到24个越南语“花”字类成语与25个越南语花名类成语。本文发现汉越花名类成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同时具有较多特殊的含义,特别之处就是有些花类成语原本是从中国转到越南,到越南之后这些成语拥有一些新的意义,甚至是新的意义代替原本的意义。本文对汉越花字类成语及汉越花名类成语的每一种花类成语进行分析及对比,归纳总结了两种语言的花字类成语及花名类成语的异同之处。相同之处是无论是汉越花字类成语还是汉越花名类成语一般都用来形容女性的美丽,不同之处是汉语花字类成语的数量明显比越南语花字类成语多,含义也更加丰富。具体而言,汉语兰花成语带着积极及消极含义,而越南语兰花含义没有消极的含义;汉语桃花成语带着积极的含义,而越南语桃花成语既有积极含义,又有消极含义;汉语芙蓉成语(芙蓉是指刚开的荷花)主要用于形容女性容颜,而越南语荷花成语倾向代表社会或生活中的道理。本文同时也对汉越花字类成语及汉越花名类成语的异同成因进行了分析及解释。两种语言的花字类成语及花名类成语的相同之处的主要原因来自了中国文化、中国汉字对越南文化的影响力,而相差之处主要原因来自两国人民的历史文化及两国地理环境的不同。
李曰东[6](2013)在《通向果园的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红杏村地处鲁东南丘陵地带,它地势平坦四周遍是丘陵,俨然坐落于一个小盆地之中。按风水先生讲,这里是块风水宝地。缘何称其为宝地?说这村北面和西面的丘陵与众不同。人们对风水怀有神秘感,便相信其说。先说村西面的地理特点。村西不远处有一块硕大奇石,形状酷似古时朝庭官员的乌纱帽,还有纱帽翅,故人们称其为乌纱帽。巨石北崖脚下有一深潭,此地叫淹子。潭水清澈幽深,蓝黑瘆人,那是有灵性鳖的家园,鳖也看上了这块好地方。老人讲,潭照富主昌,潭映贵人出,潭耀一方五谷生。这充分说明此地富庶有余,人杰地灵。自五十年代,这里的村民截潭筑坝在此修起一座水库。为修水库,人们在纱帽石上炸石垒溢洪道,破坏了纱帽翅。古时,纱帽石
王蒙[7](2003)在《青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到了二十一世纪开始的年代,人们仍然时时想起第一次与青狐见面的情形。那是个穿棉袄、戴套袖、大毛窝的拉锁没有拉紧的贫苦谦逊的中年女人,她的蜡黄的脸上泛着一层光泽。任何人都会忍不住多看她一眼,她长得太有意思了。她的脸孔的正面观感是一个六角形,额骨、颧骨、颔骨各成两个顶点。两个颧骨又高又宽,颔骨也比一般人突出。眉毛像两片树叶,不是柳叶,
王光艳[8](2016)在《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形式,纪录片担负着诸多重要功能:第一,它真实记录人类社会的历史,用直观的影像为社会的变迁留存一份珍贵的档案;第二,它通过影像传递某种思想,进而影响受众;第三,它通过文化传播,促进不同地域人们的相互了解;第四,它属于文化产业,可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第五,纪录历史与现实,最终目的是启迪未来。作为地方纪录片的代表,湖北纪录片创作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标本”价值。一、起步较早。早在1905年,湖北人谭鑫培就参与了中国第一部舞台纪录片《定军山》的拍摄。1911年,朱连奎在武汉拍摄了辛亥革命。二、水平较高。湖北创作的纪录片屡屡斩获国内、国际大奖。三、思想活跃。湖北纪录片导演的创作思想十分活跃,既有坚持传统的一面,也有部分思想引起诸多的争议。四、产业待兴。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湖北纪录片的振兴尚待时日。因此,研究湖北当代纪录片的发展有助于我们认识湖北地区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成就,也有利于我们“解剖麻雀”,充分认识地方纪录片创作中的巨大能量。本文着力研究的是湖北当代纪录片,力图通过纵、横两条脉络来揭示湖北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和创作特点。整篇论文分为“绪论”、“上篇”、“下篇”、“结语”等四个部分,主干是“上篇”和“下篇”。绪论部分是全文的总体说明,也是全文逻辑思路的集中表述,说明了选题的由来、研究现状、研究方案与学术创新、有关概念的界定等问题。论文的“上篇”是湖北纪录片发展史研究,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湖北当代纪录片创作的“前史”,介绍从纪录电影的传入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湖北纪录片创作的情况。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是“十七年”、“文革”期间、新时期、多元化时期的湖北纪录片创作。按照拉斯韦尔的5w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纪录片的“谁拍摄/放映”、“放映/拍摄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谁观看”、“产生什么效果”的考察和研究,结合世界及中国影视的发展状况横向比较,构建基于传播学视野下的湖北纪录片发展史。这是历史纵向的湖北纪录片梳理。论文的“下篇”是湖北纪录片创作研究,也分为五章。依据纪录片的主题、内容倾向等把纪录片分成五大类,即:新闻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文献纪录片、自然科学纪录片、人文社会纪录片等,从第六章到第十章按照纪录片的类型分别论述。在具体每章论述中,分成本类型纪录片创作概貌、创作特点、个案研究、本章小结等几个方面,力图建构一个从历史到现实、从面到点的研究模式。从整体来看,“下篇”是横向的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结语部分是对湖北纪录片的若干思考,包括纪录片影像介入历史的意义、地域影像纪录与社会发展、湖北纪录片创作的启迪、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关于后续研究的思考等。需要说明的是,本人竭尽所能地将有代表性的、主流的湖北纪录片基本上都搜集在文中。但是,由于湖北纪录片在不同的年代,由不同的机构和个人拍摄,数量很大,不计其数,很难收全。因此,难免有遗漏,后续的研究可弥补其不足。此外,在文末,还附录了《湖北纪录片发展大事记》和《湖北纪录片获奖作品名录(部分)》。通过这种的形式,期望读者可以很便捷地了解各个不同时期湖北纪录片的发展状况。
肖亦农[9](2012)在《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文中指出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永远不会顺从人类。——题记引言:毛乌素沙漠的秋天好喧嚣深秋的毛乌素沙漠天高云淡,不由得让人思绪幽远。驱车行驶在黑油油的沙漠公路上,放眼望去,覆盖沙丘的无边草浪已经呈现了姜黄,
蔡心交[10](2011)在《越汉成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成语”是既与词、名言、警句相区别,又与俗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熟语相区别的语言文化单位。今人所谓“成语”之义,可以周祖谟先生1954年《汉语成语概说》中的界定为代表:“成语就是人民口里多少年来用的定型短语或短句。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中当作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承续下来的。……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一般都是四个字。它是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具有固定性的东西,所以称为‘成语’。”随着人们对成语认识的逐步深入,对成语研究的领域也不断扩大。关于成语的研究可以分为成语的整体性研究、成语的语音研究、成语的结构研究、成语的释义研究、成语的语源研究、成语的运用研究、成语的文化研究、成语和其他熟语的比较研究、专书成语研究、不同语言成语的对比研究等。其中,双语或多语的成语对比研究相当少,特别是汉语成语和越语成语之间的对比。因此,我们想为成语研究补上这点空缺。本研究属于具体应用对比语言学,相当系统地、准确地把四千多条越语成语翻译成汉语,指出并分析越语成语和汉语成语的不同及其语言文化成因,提出与越汉成语教学和越-汉成语翻译相关之建议。实践研究目标为帮助越南学生在汉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更加容易地、准确地将越语成语翻译成汉语成语或直接使用汉语成语。理论研究目标为通过越汉成语对比来进一步完善越语成语体系以及成语对比方法理论框架。至于研究方法,我们采用结合描写、翻译对照、分析统计等手段的对比方法,对照分析越汉两种语言在同一时期相对应的成语单位,基本上按照对比研究的五个步骤来进行:1.确定对比范围:4715条越语成语和汉译之后所得到的1760条相应的汉语成语。2.文献搜集与研究:包括与越汉语成语相关的材料和前人所做过的成语对比研究等两部分。3.搜集语言材料:因为目前未有越-汉成语词典,所以我们要将4715条越语成语翻译成汉语,以此材料库为本研究的语言材料。4.分析对比:分析成语结构形式、内容意义以及文化蕴涵等方面。5.归纳总结:阐述对比研究的成果,讨论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先将越语成语译成汉语,再再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两方面上进行对比,我们已获得下列结果:1.越语成语中目前仍有301条完全借用于汉语的汉源成语,给越汉语翻译者和学习者带来极大的方便。比如:bac co thong kim/博古通今、danh chinh ngon thuan/名正言顺等。2.利用汉语言或中国文化因素创造出来的汉源成语有245条,译回汉语时要特别留意。比如:cua Khong san Trinh(孔子的大门,程颐的院子)/庠序之地、da nghi Tao Thao(像曹操一样多疑)/生性多疑等。3.虽然以四个音节为外壳形式的越语成语数量大(71%),但是在比率上没有汉语成语明显(98.6%)。这一点让我们能够理解:为何越语成语专家很少提到成语的音节数量。4.四字格式是最富于节奏感(音乐性)的结构,表现在声、韵、调等各个方面。虽然重言、双声、叠韵等现象在越汉成语中均为普遍,但是具体表现大同小异。比如,若把四字格成语定为ABCD,越语成语中99%的重言成语是ABAD,而且完全没有汉语成语的AABB(风风雨雨)形式等。5.按照语义结构,越语成语可分为对称式的暗喻成语、非对称式的暗喻成语和明喻成语三大类。汉语成语没有如此的分类方法,反而是在语法结构上分得很细。借用汉语成语之山石回攻越语成语系统,我们发现一部分似是而非的成语单位。6.多半有典故来源的汉语成语本身具备书面性。相对而言,产生于老百姓日常语言生活之中的越语成语,其口语色彩相当浓厚。4715条越语成语之中有668条异体成语,同义成语仅有110条。7.作为文化的一面镜子,成语明显地反映着越中两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比如,越南属热带季风气候,海岸线长河流多,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越南人既纯朴忠厚又乐观幽默,精神生活深受佛教的影响。最后,我们将上述研究结果运用到越语成语理论研究、越-汉语成语翻译,特别是针对越南学生的成语教学等领域中。越南目前已开设中文系或汉语专业的高校共40多所,来华的越南留学生数量每年约7000人而且会越来越多。相信本研究能为这些成千上万的汉语学习者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迎接科技之花怒放的春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接科技之花怒放的春天(论文提纲范文)
(1)从红色题材视角解读招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领域的创新点 |
第2章 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历史沿革 |
2.1 红色题材的界定及相关概念的阐释 |
2.1.1 红色题材的界定 |
2.1.2 招贴的定义 |
2.2 宣传画初具规模(1919-1937) |
2.3 战火中的重生(1937-1949) |
2.4 蓬勃发展中的经典(1949-1966) |
2.5 步入全盛时期(1966-1976) |
2.6 改革浪潮的洗礼(1978-至今)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影响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因素分析 |
3.1 时事政治的变化和经济形势的波动 |
3.2 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改革 |
3.2.1 木刻版画影响因素的分析 |
3.2.2 油画影响因素的分析 |
3.3 审美需求的多样性 |
3.4 国外招贴设计的引进与学习 |
3.4.1 苏联招贴设计的研习 |
3.4.2 波兰招贴设计的借鉴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分析 |
4.1 图形表达的探析 |
4.1.1 健硕硬朗的人物形象 |
4.1.2 美好寓意事物的采用 |
4.1.3 五角星和国旗等图形的运用 |
4.2 文字诉求的诠释 |
4.2.1 朴实明了 |
4.2.2 简洁有力 |
4.2.3 生动明快 |
4.3 色彩运用的表达 |
4.3.1 红色的视觉冲击力 |
4.3.2 绿色的心灵慰藉 |
4.4 构图方式的解构 |
4.4.1 稳定的三角式 |
4.4.2 平衡的T形式 |
4.4.3 充盈的全景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价值解读 |
5.1 艺术价值 |
5.1.1 审美价值 |
5.1.2 艺术地位 |
5.1.3 艺术影响 |
5.2 历史价值 |
5.2.1 信息载体 |
5.2.2 史料佐证 |
5.3 人文价值 |
5.3.1 文化介质 |
5.3.2 情感关怀 |
5.3.3 精神传承 |
5.4 经济价值 |
5.4.1 市场审美需求 |
5.4.2 收藏市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红色题材招贴设计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6.1 红色题材招贴设计元素在现代设计的应用 |
6.1.1 招贴设计上的体现 |
6.1.2 包装设计上的嵌入 |
6.1.3 插画设计上的运用 |
6.1.4 日用品设计上的再现 |
6.2 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汉越花类成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2 研究内容 |
0.3 研究意义 |
0.4 研究方法 |
0.5 研究综述 |
0.5.1 汉越成语研究 |
0.5.2 汉越成语对比研究 |
第一章 汉越花类成语概况 |
1.1 汉越花类成语数量(在汉越植物成语中) |
1.1.1 汉语花类成语数量 |
1.1.2 越南语花类成语数量(在越南语植物成语中) |
1.2 汉越花类成语来源 |
1.2.1 汉语花类成语来源 |
1.2.2 越南语花类成语来源 |
1.3 汉越花类成语分类 |
1.3.1 汉越花字类成语 |
1.3.2 汉越花名类成语 |
第二章 汉越花字类及花名类成语含义分析及对比 |
2.1 汉越花字类成语的含义分析 |
2.1.1 汉语花字类成语的含义分析 |
2.1.2 越南语花字成语含义分析 |
2.2 汉越花字类成语的含义对比 |
2.3 汉越花名类成语的含义分析 |
2.3.1 汉语花名类成语的含义分析 |
2.3.1.1 汉语“兰花”成语的含义分析 |
2.3.1.2 汉语梅花成语的含义分析 |
2.3.1.3 汉语芙蓉成语含义分析 |
2.3.1.4 汉语桃花成语的含义分析 |
2.3.2 越南语花名类成语花分析 |
2.3.2.1 越南语兰花成语的含义分析 |
2.3.2.2 越南语荷花成语的含义分析 |
2.3.2.3 越南语桃花成语的含义分析 |
2.4 汉越花名类花对比 |
2.4.1 汉越“兰花”成语的含义对比 |
2.4.2 汉越荷花(芙蓉)成语的含义对比 |
2.4.3 汉越桃花成语的含义对比 |
第三章 汉越花字类及汉越花名类成语含义异同成因分析 |
3.1 汉越花字类成语及花名类成语相同相似成因分析 |
3.1.1 中国文学的影响 |
3.1.2 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影响 |
3.2 汉越花字类及花名类成语含义及来源相异成因分析 |
3.2.1 汉越历史文化的影响 |
3.2.2 汉越地理环境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通向果园的路(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二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三章 |
1 |
2 |
3 |
4 |
5 |
6 |
第四章 |
1 |
2 |
3 |
4 |
5 |
6 |
第五章 |
1 |
2 |
3 |
4 |
第六章 |
1 |
2 |
3 |
4 |
第七章 |
1 |
2 |
3 |
4 |
第八章 |
1 |
2 |
3 |
4 |
第九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十章 |
1 |
2 |
3 |
4 |
5 |
6 |
第十一章 |
1 |
2 |
3 |
4 |
5 |
第十二章 |
1 |
2 |
3 |
4 |
第十三章 |
1 |
2 |
3 |
4 |
第十四章 |
1 |
2 |
3 |
第十五章 |
1 |
2 |
3 |
4 |
5 |
第十六章 |
1 |
2 |
3 |
(8)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湖北纪录片研究现状分析 |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纪录片”及“湖北纪录片”的界定 |
上篇:湖北纪录片发展史研究 |
第一章 晚清民国时期湖北影视纪录(1895—1949) |
第一节 纪录片的传入与萌发 |
一、影像生意:纪录片的诞生 |
二、西风东渐:纪录片传入中国 |
第二节 纪录片在湖北的早期传播 |
一、登陆汉口:湖北人初会纪录片 |
二、立足武汉:纪录片带来的“欧风美雨” |
第三节 辛亥战火催生的纪录片 |
一、巧遇辛亥:武昌首义遭逢“纪录” |
二、辐射各地:纪录片在湖北境内传播 |
第四节 抗日烽火中的湖北影视纪录 |
一、风云际会:艰苦卓绝的抗战纪录 |
二、热血奔涌:基于影像的抗战宣传 |
三、管中窥豹:魂牵中国的大师纪录 |
第五节 解放战争中的湖北影视纪录 |
一、战火洗礼:如影随形的战争纪录 |
二、迎接胜利:大军南下的湖北纪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十七年”的湖北纪录片创作(1949—1966)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湖北纪录片(1949—1953) |
一、机构整合:创作机构重新洗牌 |
二、欢庆建国: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湖北影像 |
三、关注发展:解放初期的湖北影像纪录 |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纪录片(1956—1966) |
一、发展电影:湖北纪录片创作有了自己的阵地 |
二、建立电视:湖北纪录片有了电视舞台 |
三、史海拾珠:省外电影厂镜头下的湖北纪录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革”时期湖北纪录片创作(1966-1976) |
第一节 “文革”初期的湖北纪录片(1966-1969) |
一、山雨欲来:创作机构遭遇“夺权”风暴 |
二、乱中蓄势:纪录片创作蹒跚起步 |
第二节 “文革”中期的湖北纪录片(1969—1973) |
一、风雨飘摇:创作机构乱中求生 |
二、艰难跋涉:湖北电影纪录片登上舞台 |
第三节 “文革”末期的湖北纪录片(1973—1976) |
一、风潇雨晦:创作机构渐成规模 |
二、逆境成长:纪录片创作初显成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期湖北纪录片创作(1976—1992) |
第一节 徘徊期与拨乱反正期湖北纪录片(1977—1982) |
一、调整巩固:地市开始建立电视台 |
二、蓄势待发:纪录片创作影、视并进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期湖北纪录片(1983—1992) |
一、发展壮大:地市电视台纷纷成立 |
二、扬帆起航:纪录片创作影、视双丰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世纪发展期湖北纪录片(1993—今) |
第一节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期湖北纪录片(1993—2002) |
一、合流发展:创作机构初步整合 |
二、阔步向前:纪录片创作“影退视进” |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的湖北纪录片(2003—) |
一、整合发展:创作机构多次重组 |
二、开放多元:纪录片创作接轨市场 |
本章小结 |
下篇:湖北纪录片创作研究 |
第六章 现实的写作: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新闻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新闻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深入纪录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向外传播 |
二、围绕社会热点,注重思想性表达 |
三、立足现实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 |
第三节 个案分析《三峡移民备忘录》:工程移民的当代画卷 |
一、纪实视野下的人文关怀 |
二、宏大叙事中面与点的平衡 |
三、生存视野下的纵横对比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的坐标: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凸显宏大的历史文化观 |
二、聚焦荆楚文化的特色 |
三、渗透文化担当的思考 |
第三节 个案分析《楚国八百年》:荡气回肠的楚国史诗 |
一、历史与文化:抽丝剥茧的追问 |
二、写实与写意:多维叙事的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共时与历时的交响:湖北文献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文献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文献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文献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文献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小投入,大视野 |
二、小题材,大文章 |
三、小细节,大格局 |
第三节 个案分析《情系长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武汉》:用文献还原历史 |
一、文献:有温度的历史 |
二、遗址:有见证的历史 |
三、声音:有回想的历史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生命的平等: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自然科学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用平等的视角关注自然界的生命 |
二、从关注单个科学现象发展到关注生态环境 |
三、将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
第三节 个案分析《麇鹿家园》:人与动物的命运共同体 |
一、灭绝与再生:环境变迁中的高歌 |
二、觅食与繁殖:四季更替中的轮回 |
三、竞争与合作:人与动物的相处 |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生存的范本: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人文社会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保持平等视角 |
二、凸显人文关怀 |
三、贯穿理性思考 |
第三节 个案分析《舟舟的世界》:生命的尊严 |
一、镜子:反观自我 |
二、故事:人文关照 |
第四节 个案分析《请为我投票》:人性的折光 |
一、标本:班级的透视 |
二、视角:社会的映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湖北纪录片发展大事记 |
附录2:湖北纪录片获奖作品名录(部分)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9)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毛乌素沙漠的秋天好喧嚣 |
第一章 |
一、毛乌素、黄河与无定河 |
二、我的毛乌素沙漠往事一 |
三、我的毛乌素沙漠往事二 |
四、内罗毕行动计划和乌审召 |
五、沙漠上真的羊吃羊了吗? |
六、钱学森与宝日勒岱 |
第二章毛乌素沙漠, 一片远去的云 |
一、毛乌素沙漠真的要在鄂尔多斯境内消失? |
二、我们行进在非典型化沙漠里 |
三、你说, 把它恢复成原样? |
四、真的, 兀其高的沙漠咋就没了? |
五、隔壁雇日工都给到一百六了, 他还给一百四, 看娘娘明日敢给他转场不? |
六、张平说:“我看还是叫毛乌素吧, 这样, 啥都有了!” |
第三章泛着青色雾霭的远方啊, 那是牧人的梦想 |
一、萨拉乌苏有颗“中国牙” |
二、我不是乌审旗人是甚人?河套人? |
三、毛乌素沙漠上蒙古源流长 |
四、人家看沙梁是黄的白的, 可我咋看都是红红的…… |
五、高高的蓝天上汇集着云朵 |
第四章草原上最诱人的花香, |
一、周恩来说:她宝日勒岱就是国民党, |
二、殷玉珍:“宁肯治沙累死, |
三、给沙漠点颜色看的女人们 |
第五章骏马似箭掠过草浪, |
一、我哪儿也不去, 朝岱就是我的北京 |
二、治沙大户们的华丽转身 |
三、乌尼尔想吃风干肉 |
四、你们这是开煤矿还是建公园呢? |
五、沙柳咋低碳了?熬茶火头子旺着哩! |
尾篇:想起了郭小川 |
(10)越汉成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越汉成语对比研究前提 |
第一节 越汉成语界定 |
一、越语成语界定 |
二、汉语成语界定 |
三、越汉成语界定之异同 |
第二节 双语成语对比研究现状 |
一、汉→越成语对比 |
二、越→汉成语对比 |
三、汉越语双语成语词典编撰 |
第三节 越汉成语对比研究方法 |
一、对比方法与比较方法 |
二、单向对比与双向对比 |
三、对比原则与对比顺序 |
第四节 越汉成语翻译资料库 |
一、越语成语筛选 |
二、越汉成语翻译 |
三、资料库描写 |
第二章 越语成语中的汉源成语 |
第一节 汉源成语的形成 |
一、社会文化背景 |
二、语言文字背景 |
三、汉源成语的界定 |
第二节 汉源成语的分类 |
一、按照由来 |
二、按照越化程度 |
三、按照语音特点 |
第三节 汉源成语越语化过程 |
一、汉源成语的结构特点 |
二、汉源成语的语义特征 |
第四节 汉源成语的越语化成因 |
一、相应的纯越音词语 |
二、不相称的语法结构 |
三、不相同的文化特点 |
第三章 越汉成语的语言因素对比 |
第一节 越汉成语的读音 |
一、音节数量 |
二、声韵问题 |
三、平仄相对 |
第二节 越汉成语的语法结构 |
一、对称式暗喻成语的语法结构 |
二、非对称式暗喻成语的语法结构 |
三、明喻成语的语法结构 |
第三节 越汉成语的语义结构对比 |
一、对称成语的语义结构对比 |
二、非对称暗喻成语的语义结构对 |
三、明喻成语的语义结构对比 |
第四节 越汉成语的运用 |
一、文体色彩 |
二、感情色彩 |
三、异形成语 |
第四章 越汉成语的文化因素对比 |
第一节 自然生态类 |
一、天文 |
二、地理 |
三、动物 |
四、植物 |
第二节 人体部位类 |
一、五官四肢 |
二、六腑五脏 |
三、动作感情 |
第三节 生产方式类 |
一、农业 |
二、手工业 |
第四节 生活文化类 |
一、衣食住行 |
二、宗教信仰 |
三、风俗习惯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对比结果阐述 |
一、成语理论对比 |
二、成语的结构形式对比 |
三、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二节 对比结果应用 |
一、成语理论研究方面 |
二、成语翻译方面 |
三、成语教学方面 |
越汉成语翻译语料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迎接科技之花怒放的春天(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红色题材视角解读招贴设计[D]. 魏丽娟.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2]踌躇的季节[J]. 王蒙. 当代, 1997(02)
- [3]三生爱[J]. 叶文玲. 长篇小说选刊, 2011(01)
- [4]职道——一个推销员的生存录[J]. 邰勇夫. 中国作家, 2009(08)
- [5]汉越花类成语对比研究[D]. LUU HONG HOANG MY(刘洪皇美).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通向果园的路[J]. 李曰东.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3(02)
- [7]青狐[J]. 王蒙. 小说界, 2003(05)
- [8]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D]. 王光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9]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J]. 肖亦农. 中国作家, 2012(12)
- [10]越汉成语对比研究[D]. 蔡心交.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