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和休克(第 1 部分)

微循环和休克(第 1 部分)

一、微循环与休克(上)(论文文献综述)

刘鸿玲[1](2021)在《替罗非班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清MIF、IL-10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替罗非班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3月在本院心内科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则应用替罗非班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MIF、IL-10水平、血流情况和心功能。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1,P<0.05);术后第5天,研究组的血清MIF、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溶栓帧数、血栓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联合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MIF、IL-10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同时极大地改善患者心脏部位的血流情况,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效果比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罗锐[2](2020)在《脉搏变异指数指导腹腔镜肠道肿瘤手术液体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探讨脉搏变异指数(Pleth Variability Index,PVI)指导下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腹腔镜肠道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该类手术围术期液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利于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方 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肠道肿瘤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S组,n=20)和对照组(D组,n=20)。两组患者入室后,均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液5-7ml/(kg·h);S组以PVI值13.5%为液体治疗阈值,若PVI连续5min高于13.5%,则快速输注琥珀酰明胶250ml,若PVI低于13.5%,则适当限制输液量;D组则根据血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及尿量等指标综合判断进行术中液体治疗,若MAP<65mmHg且CVP<8cmH2O、尿量小于0.5mL/(kg·h),则快速输注琥珀酰明胶250ml,否则维持适当输液量即可。术中记录麻醉及手术时间、液体出入量、用药情况、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手术前后的血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并记录患者恢复情况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 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患者入室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基线值相当,术中不同时间点基本无差异,且对比两组PVI及PI值在不同时刻的变化趋势后发现两组间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手术前两组间的血气分析结果基线值相当,手术后S组Lac值低于D组(p<0.05)。组内比较:除S组CVP高于基线值外(p<0.05),其余参数比较无差异;而将同一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患者术后Lac值均低于术前(p<0.05)。术中两组患者尿量、失血量、麻醉及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七氟烷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相比,S组术中晶体量、总输液量明显减少(p<0.05),输注胶体量增多(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较D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显着缩短、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PVI指导腹腔镜肠道肿瘤术中的液体治疗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的情况下,能减少术中液体总输入量、优化术中液体治疗方案、改善手术期间微循环的灌注、降低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因此值得临床推荐。

周荣斌,吴彩军[3](2019)在《对休克本质的中西医认识及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和器官血流灌注不足,从而导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肢端发绀、脉搏细速、尿量减少或无尿、烦躁、神志淡漠或昏迷、脉压变小或血压下降等。休克常见的病因有失血失液、烧伤、创伤、感染、心力衰竭、过敏、强烈的神经刺激等。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

仝丽娥[4](2018)在《一例感染中毒性休克伴多种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文中认为感染中毒性休克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全身循环和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组织灌注量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细胞代谢和脏器功能障碍的循环衰竭综合征[1-3]。1临床资料患者赵某,女,75岁,3天前因进食后出现腹痛,腹胀,以中上腹为着,伴恶心无呕吐,无发热、寒战,无反酸、嗳气,口服药物治疗症状未缓解,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本院治疗,门诊以"腹痛待查"收入院。入院T36.5

李亚映奇,刘宏宇[5](2018)在《感染性休克的常规治疗及臭氧在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目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外科手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现阶段临床上常规采用的抗感染措施很多,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亚甲蓝、肾脏替代治疗等,但治疗作用有限,并且治疗效果也不显着,因此急需研究出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近年来,随着臭氧研究的不断发展,医用臭氧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显示出一定的功效,极具研究意义,并且为临床治疗重症感染提供了新思路。

张碎虎,才子全,杨永良,王刚,王志勇,张淼,许媛媛,张震东[6](2017)在《丹参多酚酸盐对脓毒血症性休克病人血乳酸和炎症因子浓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脓毒血症性休克病人血乳酸和血浆炎症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入住我院急诊科的脓毒血症性休克病人126例,男85例,女41例,年龄58岁78岁,对照组60例,治疗组66例。两组均给予6 h内液体复苏、去甲肾上腺素、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治疗后即刻、6h、12 h、24 h血乳酸和血浆炎症因子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即刻、6 h血乳酸水平、血浆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24 h血乳酸水平、血浆PCT和CRP,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降低脓毒血症性休克病人血乳酸,抑制炎症反应进行性加重。

彭琳[7](2017)在《尿脓毒血症炎症及凝血指标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病过程WBC、NEU、PCT等炎症指标及PLT、PT、APTT、FIB等凝血指标的变化特点,为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诊断提供诊断依据。同时探讨尿源性脓毒血症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药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7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及重症医学科41例尿源性脓毒血症出院病例作为观察组,选取96例普通尿路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出院病例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记录观察组中医四诊信息、发病诱因、结石情况、手术情况、生命体征、APACHE II评分、尿组合、清洁中段尿培养、肾盂尿培养、血液培养以及发病后WBC、NEU、PLT、PT、APTT、FIB、PCT等变化信息。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WBC、NEU、PLT、PT、APTT、FIB的差异;对比观察组发病6h、12h、24h、3d、7d等不同时点WBC、NEU、PLT、PCT水平的变化情况,归纳其变化趋势。同时,根据收集的观察组中医四诊信息,对其按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对其中医证候进行重新分析,归纳其主要证型及症状特点。将所收集的病例信息输入数据库,用SPSS 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从尿源性脓毒血症及普通尿路感染病人发病情况分析,女性是主要患病人群,其中对照组及观察组均以41-7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较多。41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中,因急性尿路梗阻入院的有19例(46.34%),以急性肾盂肾炎入院的有3例(7.32%),行泌尿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发病的有19例(46.34%),合并上尿路结石的有39例(95.12%)。28例尿培养阳性,总尿培养阳性率68.29%,10例外周血培养阳性,总阳性率24.39%;主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占47.06%,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4.71%,奇异变形菌、头状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各占5.89%,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莫拉菌群、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各占2.94%。2、对照组和观察组PCT、WBC、NEU、PLT、APTT、PT、FIB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T、WBC、NEU、PLT、APTT、PT、PCT等发病6小时内、12小时、24小时、3天及7天等不同时点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BC、NEU、PCT、APTT、PT变化的总体趋势均是随着炎症的进展逐渐升高,WBC、NEU、APTT、PT至24小时可达高峰,PCT发病12小时达高峰,后随着感染的控制逐渐下降。随着炎症进展,PCT发病12小时达高峰,PLT逐渐下降并在发病12小时下降至最低值,当感染控制,PLT逐渐上升。3、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41例进行中医四诊信息评测,将所得病例的症状进行频数和概率统计,结果显示发热、寒战、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共30项症状出现率在20%以上。依据虚实辨证,将所得症状调查表中的症状参照证型诊断标准进行证型分类,得出火热炽盛、湿阻、血瘀、石阻、气虚、血虚、阳虚、阴虚8个证型,其中石阻证出现率最高,达到92.683%,火热炽盛证出现率为73.171%,湿阻证出现率为58.537%,血瘀证出现率为56.098%,气虚证出现率为7.317%,血虚证出现率为26.829%,阴虚证出现率为19.512%,阳虚证出现率为7.317%。结论: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病早期炎症及凝血相关指标即有变化。其中WBC、NEU、PCT、PLT等指标发病早期即有显着变化,可作为疾病早期的判断依据。而APTT、PT、FIB等指标变化幅度不大,可能对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诊断价值不高。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正盛邪实,以实证表现为主,其中石阻证为主要实证证型。

张周平[8](2017)在《CRRT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变化及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时间探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方法:抽取中山市港口医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5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CRRT集束化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未行CRRT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48 h后血浆中的PCT含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判断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82.1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7.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RT集束化治疗在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上具有良好效果,能够使病人的生化指标及生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使病死率降低,减少住ICU时间。

李建[9](2014)在《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后肺损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是常见的心脏疾病,在我国罹患风心病患者人数比例较高,基数大。风心病通常造成瓣膜狭窄及瓣膜关闭不全,心脏瓣膜疾病使心脏前后负荷改变,导致心肌损伤,心肌重塑,在失代偿情况下可严重影响患者心功能。心房颤动是风心病最常合并的心率失常,可影响患者心功能,易引起血栓形成,阻塞重要的脏器血管,导致相应的器官功能不全,目前,由脑卒中引起的死亡在我国占较大的比例,而由房颤引起脑卒中的风险为非房颤疾病的5~6倍。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房颤的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时最好同期进行房颤治疗,近年来,心内直视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引起广泛重视,该手术方式术后窦性转复比例较高,但在双极射频消融手术过程中均需要短时间完全阻断肺静脉,肺静脉阻断后可能引起肺相关改变,可能会导致肺损伤以及相关炎性改变;另外,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利用高能热量,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并引起机体相关改变。目前,国内、外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回顾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后呼吸功能与血乳酸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前瞻性研究心脏完全停跳及部分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后肺损伤以及炎症反应情况,探讨心内直视下行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是否影响术后肺功能以及增加术后炎症反应。方法:第一部分:回顾分析2011年01月至2011年12月新桥医院心外科同手术组瓣膜置换手术160例病历资料。其中MVR+COX(二尖瓣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75例,MVR(单纯二尖瓣置换)42例,DVR(二尖瓣置换并主动脉瓣置换)43例。以上病例均为风湿性瓣膜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病史超过6月,年龄为3060岁,并排除联合瓣膜病变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患者。收集以下时间点的血乳酸水平:术前、CPB(体外循环)前30分、CPB结束、回ICU(监护室)后2小时及6小时、术后第1、2、3天;收集以下时间点的白细胞(WBC)水平: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4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0天;并收集年龄、体重、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并观察术后第1天及第7天胸片结果。收集术前及术后第1天的临床数据:红细胞压积(HCT)、BUN(尿素氮)、Cr(肌酐)、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LDH(乳酸脱氢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EF(射血分数)、PaO2(氧分压)、FiO2(吸氧浓度)以及RI(呼吸指数=PaO2/FiO2)。对各组以上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并分析三种不同术式对术后乳酸及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将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WBC、术前乳酸以及手术方式与术后乳酸平均值以及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行logistic回归分析。第二部分:前瞻性研究心脏完全停跳及部分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后的肺损伤以及炎症反应。从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间,随机选择新桥医院心外科同手术组40例风心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病例入选标准:年龄为3060周岁,男女不限;诊断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或不伴关闭不全以及二尖瓣关闭不全伴或不伴二尖瓣狭窄,均可伴或不伴三尖瓣关闭不全;长期持续性房颤3年以上;并且:1. EF≥50%;2.左房直径≤70mm;3.左室舒张末期直径≤70mm;4.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分组:40例患者分2组:A组,心脏完全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并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B组,心脏部分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并同期实施双极射频消融术。40例试验患者由手术医师术前随机分为A、B两组,准备40个纸团,20个写上A,20个写上B,混匀放入纸箱备用。当有符合条件入组的患者时均抽取一个纸团,若为A,就定为A组,若为B就定为B组,手术均为同一医师完成。另外,对照组C组,为随机选择的10例符合入选条件但不同意实施双极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所有分组若伴有三尖瓣关闭不全均做三尖瓣成形术。所有病例的肺组织及血液均由手术者收取,并交给研究者。研究者在研究结束前均未知A、B两组各代表实施过何种手术。记录患者年龄、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阻断左右肺静脉的时间、消融总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体外循环前、术后2小时、术后6小时、术后12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的CI(心指数);并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第一天EF、HCT、BUN、Cr、ALT、AST、LDH、CK-MB、ESR(血沉);并记录术前及术后第1、2、3、4、7、10天的WBC水平;分别于CPB前30分、CPB后30分、开放主动脉、停止体外循环时、术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抽取静脉血,以Elisa法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液中TNF-α、IL-1β、IL-10以及CRP(C反应蛋白)含量,并记录以上个时间点WBC水平、动脉血气分析中乳酸水平、PaO2、FiO2以及RI;体外循环转流前以及停机后,分别切取右肺下叶边缘约1.50cm3,进行细胞凋亡、NF-kapaB含量检测和病理学观察。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术前性别、年龄、血乳酸及WBC水平、体重、HCT、BUN、Cr、ALT、AST、LDH、CK-MB、EF、PaO2、FiO2及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别显着,各组比较均为(p<0.05),排序为DVR> MVR+COX>MVR; MVR+COX的术后引流量比其他两组多(p<0.05);MVR+COX术后第一天的EF、 HCT、 AST、LDH及CK-MB均比其他两组高(p<0.05);MVR+COX术后第1天胸片比其他两组差(p<0.05),第7天胸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UN、Cr以及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MVR+COX术后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术后WBC水平也为MVR+COX最高(p<0.05)。而术后MVR与DVR的血乳酸及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氧分压组间比较,术后MVR+COX的PaO2低于其它两组(p<0.05)。MVR与DVR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I三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排序为MVR+COX<DVR<MVR组(p<0.05)。三组术后FiO2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酸水平的高低只与术前乳酸值及手术方式相关(P<0.05),MVR+COX比另两组更易引起乳酸水平增高(P<0.05);呼吸机支持时间与手术方式及术前体重相关(P<0.05),另两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比MVR+COX短。第二部分结果:三组术前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断左右肺静脉时间、消融总时间A、B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ESR、LDH及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比较,B组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P<0.05);对比术后第一天其他临床指标,以及出院前EF、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CI监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乳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乳酸水平高低排序为B组>A组>C组(P<0.05),乳酸在术后逐渐上升,术后12小时为最高,在72小时基本恢复正常;术前乳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在术后第一天最高达到低,之后逐渐下降,术后10天基本恢复正常。三组乳酸及WBC水平对比,B组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三组术后R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在术后12小时达到低,之后逐渐上升,在72小时恢复正常。三组对比,B组最低,A组稍高,C组最高;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各时间点血液中TNF-α、IL-1β、IL-10以及CRP含量三组有差异,均为B组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P<0.05);肺组织TUNEL检测:体外循环前三组比较肺组织细胞凋亡均不明显,仅可见少量绿色荧光,无明显差异。停止体外循环时B组绿色荧光点数最多,约占总细胞核的19%,肺组织细胞凋亡更多;A组次之,约占12%;C组最轻,约占6%。肺组织免疫组化以及Western Blot测定组织中NF-ΚB,均显示B组NF-κB含量较高,A组次之,C组最低,且体外循环后后均比体外循环前高。肺组织HE染色:体外循环前的肺组织三组比较均无明显病变;停止体外循环后肺组织损伤B组最重,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肺间质增宽。C组损伤最轻。肺组织电镜:体外循环前的肺组织3组均无明显损伤,均有正常的结构,血气屏障正常;3组同一病人体外循环结束后可见B组损伤最重,严重的地方基本未见正常肺泡结构,肺血气屏障破坏,内皮细胞损伤,Ⅱ型上皮细胞机构破坏,线粒体呈空泡状;A组可见Ⅱ型上皮细胞也有损伤,但损伤较B组轻;C组最轻,肺泡及毛细血管结构损伤较小。结论:1.二尖瓣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可增加体外循环后肺损伤,肺组织损伤较对照组重,早期呼吸功能不全,表现在术后氧合指数降低,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长。这可能由于双极射频消融对肺静脉瞬间阻断,造成肺静脉压急剧增高,从而导致肺损伤。也可能由于术中利用热反应消融,从而导致心肌损伤、迷走神经损伤而引起严重炎症反应。术后呼吸功能降低也对乳酸增加也有促进作用,可能互为因果,共同促进。2.心脏部分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后肺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较心脏完全停跳下重,更比单纯二尖瓣置换重。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可增加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以及炎症反应。

王珊珊[10](2013)在《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由于休克导致的多器官衰竭致死率很高,这也是目前重症医学科(ICU)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所以降低感染性休克导致的死亡是全球临床医师面临的共同难题。感染性休克早期血流动力学通常以高排低阻为特征,并可导致持续的低血压和组织器官的低灌注。顽固性休克是ICU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约占ICU死亡病例的50%。休克患者经过积极的液体复苏,血压仍然不能维持时,应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以维持适当的动脉血压和氧输送,保证内脏灌注和组织氧代谢。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作为临床最主要的血管活性药物,在作为最佳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目的:关于多巴胺(Dopamine)及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对比,比较两者对复苏效果、组织关注影响的差异。对象: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206例腹部外科手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方法:1)对入选的206例腹部外科手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多巴胺组(DA组)和去甲肾上腺组(NE组)进行升压治疗。2)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前(To)及给药后lhr(T1)、3hr (T3)和6hr (T6)四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出量指数(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3)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前(T0)及给药后lhr (T1)、3hr (T3)和6hr (T6)四个时间点的氧代谢指标:氧供指数(D02I)、氧耗指数(VO2I)、氧摄取率(O2ext)、乳酸清除率以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02)。4)比较两组患者6hr后的复苏率和28天后的死亡率。结果:1)与给药前(T0)相比,在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中,NE组患者的SVRI、CI明显高于DA组,HR明显低于DA组, P<0.05;;2)与给药前(T0)相比,在氧合指标比较中,NE组患者的VO2I、O2ext明显高于DA组,DO2I明显低于DA组, P<0.05;在乳酸清除率及Sv02比较中,NE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以及SvO2≥65%的比例明显高于DA组,P<0.05。3)NE组患者6小时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DA组,P<0.05。结论:1)去甲肾上腺素能够更好的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的6小时复苏成功率。2)去甲肾上腺素能够更好的维持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感染患者的组织氧代谢,并且改善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氧摄取率更明显。3)去甲肾上腺素更适合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微循环与休克(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循环与休克(上)(论文提纲范文)

(1)替罗非班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清MIF、IL-10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3.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2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MIF、IL-10水平
        1.3.3 对比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梗死溶栓帧数和血栓积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3 两组血清MIF、IL-10水平比较
    2.4 两组血流情况、心功能比较
3 讨论

(2)脉搏变异指数指导腹腔镜肠道肿瘤手术液体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脉搏变异指数指导围术期液体治疗的应用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对休克本质的中西医认识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医认识
    (一)微循环状态
    (二)细胞分子水平
    (三)机体代谢水平
二、中医认识

(4)一例感染中毒性休克伴多种并发症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患者出现组织灌注量改变
    2.2 疼痛
    2.3 由于气体交换受损

(5)感染性休克的常规治疗及臭氧在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感染性休克
    1.1 发病机制
    1.2 诊断标准
    1.3 对机体的影响
2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常规治疗
    2.1 注意休克早期指标的变化
    2.2 液体复苏
    2.3 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2.4 糖皮质激素治疗
    2.5 亚甲蓝辅助治疗
    2.6 抗炎治疗
    2.7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
3 臭氧在治疗中的应用
    3.1臭氧的临床应用
    3.2 臭氧的抗感染机制
4 展望

(6)丹参多酚酸盐对脓毒血症性休克病人血乳酸和炎症因子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研究方法
        1.4.1 血乳酸检查
        1.4.2 血浆降钙素原 (PCT) 和C-反应蛋白 (CRP) 检测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不同时间血乳酸浓度比较
    2.2 两组病人不同时间血浆炎症因子浓度比较
3 讨论

(7)尿脓毒血症炎症及凝血指标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尿源性脓毒血症现代研究概况
        一、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定义与诊断
        二、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病机制
        三、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四、尿源性脓毒血症诊断实验室指标
        五、尿源性脓毒血症治疗进展
    第二节 尿源性脓毒血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一、中医对尿源性脓毒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纳入标准
        四、病例排除标准
        五、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中医四诊信息表制定及辨证
        三、临床资料收集
        四、统计学处理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一般资料研究
        二、尿源性脓毒血症相关炎症及凝血指标分析
        三、中医证候分析
    第四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CRRT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和住ICU时间比较
3 讨论

(9)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后肺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回顾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后呼吸功能与血乳酸水平的变化情况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前瞻性研究心脏完全停跳及部分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后肺损伤以及炎症反应情况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血浆乳酸水平升高相关病因及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的监测仪器和耗材
    2.3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指标
    2.4 治疗方法
    2.5 早期6小时复苏成功的标准
    2.6 Swan-Ganz漂浮导管的操作方法
    2.7 检测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结果
    3.2 两组患者6小时的复苏率及28的死亡率比较结果
    3.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3.4 两组患者氧合指标比较
    3.5 两组患者乳酸清除率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持课题和发表论文

四、微循环与休克(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替罗非班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清MIF、IL-10水平的影响[J]. 刘鸿玲. 中国医学创新, 2021(11)
  • [2]脉搏变异指数指导腹腔镜肠道肿瘤手术液体治疗的临床研究[D]. 罗锐.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对休克本质的中西医认识及探讨[J]. 周荣斌,吴彩军.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19(04)
  • [4]一例感染中毒性休克伴多种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 仝丽娥. 心理月刊, 2018(10)
  • [5]感染性休克的常规治疗及臭氧在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李亚映奇,刘宏宇. 医学综述, 2018(18)
  • [6]丹参多酚酸盐对脓毒血症性休克病人血乳酸和炎症因子浓度的影响[J]. 张碎虎,才子全,杨永良,王刚,王志勇,张淼,许媛媛,张震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23)
  • [7]尿脓毒血症炎症及凝血指标变化规律研究[D]. 彭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6)
  • [8]CRRT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临床观察[J]. 张周平.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09)
  • [9]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后肺损伤研究[D]. 李建.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2)
  • [10]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D]. 王珊珊. 浙江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微循环和休克(第 1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