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鸟类的栖息地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蒋爱伍,周放,覃玥,刘乃发[1](2012)在《中国大陆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十年》文中指出栖息地选择研究一直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10年期间中国大陆鸟类学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对我国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提出展望。10年间,我国鸟类学家共发表有关鸟类栖息地选择或利用的论文170篇,共涉及到鸟类10目31科73种。在这10年里,中国大陆有关鸟类栖息地选择或利用的文章持续增长。然而,我国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也存在着如下问题:(1)存在栖息地选择和栖息地利用误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10年内并无明显改善;(2)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很少考虑个体的可获得性、种群密度及抽样尺度对栖息地选择的影响;(3)大多数的栖息地选择的论文没有对鸟类的栖息地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也缺乏对其选择的适合度背景去进行研究。根据这些问题,对我国未来的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提出了建议。
杨勇,温俊宝,胡德夫[2](2011)在《鸟类栖息地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研究方法、栖息地选择、栖息地评价、栖息地破碎化等方面对鸟类栖息地的研究进行总结。鸟类栖息地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条带取样法和0.04hm2圆形地块法等,近年来3S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研究效率,拓展了鸟类栖息地的研究领域;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大多以植被等环境因子为基础,在不同空间尺度及不同季节和生活史阶段,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在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基础上,对鸟类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及等级划分,可以为鸟类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栖息地破碎化会对鸟类生存和鸟类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鸟类种群的营巢成功率、繁殖成功率及鸟类群落分布。从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对国内鸟类栖息地研究进行展望。
刘旭,张文慧,李咏红,高鹏杰,李黎,王彤[3](2018)在《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营建研究——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地区处于全球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的迁徙路线上,是候鸟重要的迁徙路线,近些年,随着人为活动的影响,该区生境破碎化问题愈发突出,直接威胁着本地鸟种和过境迁徙鸟类的生存。为达到保护鸟类多样性的目的,需开展相应的栖息地恢复工作。不同生态类群的鸟类对栖息地有着不同的要求,相同鸟种在不同空间、季节和生活期对栖息地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鸟类栖息地恢复应针对目标鸟种根据其繁殖特点、巢位空间分布、食性特点、活动空间特点等进行规划营造。以北京房山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针对项目所在区域的鸟类分布特征,确定目标恢复鸟种,结合项目区现场条件,围绕目标鸟种对于栖息地水系、植被等方面的需求,从岸线重塑、水深设计、植物配置、生态鸟岛等方面规划设计鸟类栖息地修复措施。
张皖清[4](2015)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鸟类栖息地植物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中适合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的自然绿地逐渐丧失,城市公园已经成为野生动物最后的避难所。研究城市中鸟类栖息地的植物生境特征,有利于未来构建有特色的鸟类栖息地植物景观。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植物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以及植物生境类型,分析鸟类群落与植物生境的关系,探究森林公园发挥城市鸟类栖息地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鸟类集团需求,提出城市鸟类栖息地的植物生境营建策略与群落模式推荐。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现有维管束植物212种(含变种/品种),隶属65科159属。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的种类比为3.3:2.3:8.1:1。植物优势科属为菊科(Compositae)(13.15%)>蔷薇科(Rosaceae)(12.21%)>禾本科(Gramineae)(7.98%)>蝶形花科(Leguminosae)(6.10%)。相对频度最高的乔木种类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灌木种类为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草本种类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全园乡土树种和食源树种应用程度较高,入侵植物有24种,全部为国外外来种。(2)森林公园中草本植物多样性最高,全园波动不大,基本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乔木层也表现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但灌木种类相对较为缺乏,多样性较低。具有发达的乔木和灌木的生境类型中乔木和灌木的多样性水平高,但会影响草本层植物的生长,导致草本植物多样性降低。具有单独优势种的植物生境表现为较低的乔木多样性,但灌木和草本多样性则相应提高。而在乔木种类不多,灌木层缺乏的植物生境中,中上层植物的生长受限使得草本植物多样性增加。(3)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共记录到鸟类66种,分别隶属于11目29科,珍稀鸟类共计34种。鸟类群落在区系组成方面以古北种鸟类为主;在季相方面,春秋季节鸟类群落的结构组成波动较大,记录到的鸟类种类最为丰富,分别为44种、42种,夏季与冬季鸟类群落较为稳定,分别为40种、31种:公园中繁殖鸟类大多采取树上巢的筑巢方式,并且多在乔木中上层活动;鸟类的取食方式以虫食为主,但公园中出现频度最高的鸟类优势种多为杂食性鸟类。(4)鸟类多样性在森林公园不同区域的分布并不均匀,南园的鸟类物种及鸟类群落结构在四季变化大,不同样点间的鸟类多样性差异明显,而北园则保持较高的鸟类均匀度。10种植物生境下,植物群落水平结构越复杂,吸引的鸟类越多,但鸟类均匀度和多样性会下降。在株型舒展、植株高大的落叶阔叶类植物生境中,鸟类群落组成结构则较合理,能够保持较高的鸟类多样性和均匀度。(5)植物生境中灌木的数量和多样性对鸟类多样性表现为显着的正相关,对鸟类均匀度呈显着负相关,植物群落结构与鸟类群落多样性不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但是随着栖息地中乔木平均高度的增加,鸟类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样点的与水距离与鸟类丰富度呈显着负相关,人流量对鸟类均匀度呈显着正相关,道路数量与鸟类多样性无显着相关性。(6)不同鸟类集团中的鸟类具有明显的植物生境偏好,多种阔叶乔木混交的生境类型对鸟类群落的重要值最高,乔木种类中旱柳(Salix matsudan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对鸟类群落的重要值最高,适合多种类型的鸟类栖息,在植物生境中能够快速提高鸟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7)对北京城市公园鸟类栖息地植物种类规划提出建议与策略,推荐适合营造鸟类栖息地的乔木和灌木,及其植物群落模式。本研究结果对发挥城市公园鸟类栖息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构建适宜鸟类栖息的植物景观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为风景园林和生态学和动物保护学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尝试。
焦盛武[5](2015)在《白头鹤在中国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选择和觅食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栖息地选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鸟类的繁殖成功率、存活率、地理分布以及种群密度。因而,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是物种灭绝非常重要的两个影响因子。保护物种及其多样性的关键在于保护其栖息生境的完整性。候鸟在越冬时期的适合度决定了它们的存活状况、迁徙的时间以及下一年的繁殖成功率。觅食行为与食物质量的研究是验证觅食理论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球15种鹤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自然栖息地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鹤类已经开始适应农田觅食,减少在自然草原和湿地生境觅食。白头鹤(Grus monacha)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VU)。据全球水鸟种群估计,全球白头鹤的种群大约有11,600只,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繁殖,少部分在我国的小兴安岭地区繁殖,我国的松嫩平原是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其越冬地包括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和沿海地区。为了解我国白头鹤在不同生活时期的栖息地状况,并为白头鹤的保护提供可靠的信息,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白头鹤在我国小兴安岭地区对筑巢地的选择机制以及巢址的选择制约因素2)白头鹤在我国迁徙停歇和越冬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以及面临的威胁3)我国白头鹤在不同越冬地的觅食生境利用和采取的觅食策略为此,本研究在2009年至2014年期间开展了对繁殖、迁徙停歇和越冬三个时期所需栖息地的调查和采样,通过寻找白头鹤巢址和调查巢址选择的环境参数,野外搜集白头鹤在我国的迁徙停歇和越冬分布点,调查白头鹤的越冬觅食生境、行为节律和食物资源,采用TreeNet、Maxent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1)我国繁殖白头鹤巢址生境主要是在小兴安岭地区具有一定水域、水深和稀疏灌木的森林湿地中我国繁殖的白头鹤集中在黑龙江省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新青白头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起,共有26个巢址在这个地区被发现。白头鹤筑巢在一定水域面积的塔头之上,周围生境伴生有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毛赤杨(Alnus sibirica)等乔木,柳叶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等灌木和修氏苔草(Carex schmidtii)、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等草本植物。而影响白头鹤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的参数范围是水域面积大于23m2、水深大于6 cm和灌木盖度小于0.24。水域可以为白头鹤提供东北林蛙(Rana chensinensis)、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等食物,还可以防止狍(Capreolus pygargus)、野猪(Sus scrofa)等动物的干扰;稀疏的灌木盖度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也不影响白头鹤逃避危险。2)我国白头鹤适宜的迁徙停歇地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和渤海湾沿岸的湿地,而适宜的越冬栖息地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沿江湿地根据白头鹤分布点和环境变量的模型模拟,白头鹤适宜的迁徙停歇地取决于海拔(38.35%)、季节性温度(15.64%)、最湿月的降水量(9.58%)和土地覆盖类型(9.49%)等环境变量。白头鹤适宜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渤海湾、辽东湾和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白头鹤重要的停歇地。但是受制于气候变化和人为修筑堤坝、湿地围垦,这两个区域的湿地面积在显着缩小;而白头鹤在渤海湾和辽东湾的停歇地(沿海滩涂)已经被开垦用作港口和城市发展。最干季度降水量(61.40%)是影响白头鹤在我国越冬分布主要的环境变量。白头鹤的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江西鄱阳湖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沿江湿地。这些大面积的浅水型湖泊是白头鹤潜在的适宜栖息地。而三峡大坝和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持续和潜在影响都是白头鹤在越冬地的主要威胁。3)我国越冬白头鹤会优先选择在食物能量高的农田生境觅食,自然生境是其次要觅食地以及休息场所,人为干扰是影响白头鹤觅食策略的主要因子可取食的食物决定了越冬白头鹤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觅食生境和策略。在人为活动少的清晨和傍晚,白头鹤会选择在人工生境取食稻谷和蚕豆;它们也会取食自然生境中的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limprichtii J.Krause)和蓼子草(Polygonumcriopolitanum Hance)的根。白头鹤在人工生境的行为主要为觅食,其行为时间比例显着高于自然生境的觅食行为的时间比例(p<0.01,p<0.05);在警戒行为的时间上,自然生境要显着高于人工生境(p<0.01);但在人工生境里的警戒频度显着高于自然生境(Z=-4.772,p<0.01)。相对于自然生境的食物,人工生境的稻谷和蚕豆能提供更高的能量,而且容易获取。虽然受到人为干扰的限制,但是我国越冬白头鹤觅食策略原则上是符合最优觅食理论的。综上所述,食物和安全是影响白头鹤在我国小兴安岭地区巢址选择的主要限制因子,松嫩平原和渤海湾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田和湿地是我国白头鹤适宜的潜在迁徙停歇和越冬栖息地,即使面临人为干扰,能提供高能量的农田生境依然是白头鹤首选觅食场所。本文首次对白头鹤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越冬地之间的觅食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研究在候鸟迁徙路线的尺度上,首次将白头鹤在我国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分析了栖息地选择以及适宜性评价,这为我国白头鹤栖息地保护提供了系统信息,也为其它候鸟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加强白头鹤迁徙路线上不同栖息地之间的联系是保护这个物种的关键。本文对白头鹤在我国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由于时间限制,部分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及许多研究空白需要填空,比如白头鹤在我国东北甚至西伯利亚地区的繁殖地适宜性评价。关于我国越冬种群的迁徙了解较少,所以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和同位素研究我国越冬白头鹤的迁徙路线和停歇觅食地也急需开展。而针对三峡大坝等水利枢纽对湖泊的长期影响,考虑未来可能情境变化下白头鹤分布和觅食地的变化模拟。结合这些研究,白头鹤在我国的栖息情况将得到更加全面的了解,对这个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景文[6](2013)在《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山东荣成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一期)规划》文中研究表明滨海湿地在水分涵养、维护地区水资源平衡、调节改善当地气候、减少污染、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改善环境等诸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过度攫取和城市化的进度加快,滨海湿地面积正在逐年锐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下降。坐落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山东荣成市,滨海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为许多珍稀与濒危鸟类提供栖息地,对当地生态平衡的维护有着重要影响。2004年2月11日,桑沟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为国家建设部首批批准,并且是唯一获得批准的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这令人们对滨海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滨海湿地的必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要针对鸟类栖息地的特点,进行滨海湿地公园规划的研究,总结有效保护和利用滨海湿地的方式,在保证鸟类栖息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亲近大自然的空间。论文首先介绍了栖息地以及滨海湿地等相关概念,即滨海湿地、滨海湿地公园的定义,阐述滨海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所运用的相关理论,说明鸟类的特点,明确了游禽、涉禽和猛禽为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主要保护的鸟类。总结鸟类栖息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提出可参照的国内外滨海湿地公园鸟类栖息规划的成功案例。其次,介绍山东荣成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现状和特征,从不同尺度深入分析桑沟湾湿地公园成为鸟类栖息地的原因,并且调查评价桑沟湾湿地公园作为鸟类栖息生境的现状。第三,着重对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栖息的鸟类资源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第四,总结出荣成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规划在鸟类栖息地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提出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滨海湿地公园规划的依据、目标、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的保护分区与功能分区、道路交通规划、竖向规划、水系规划与设施规划等。最后,验证规划的合理性并总结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规划方法结论,对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进行实践性的规划研究。希望通过提出从鸟类栖息地保护角度进行滨海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针对保护鸟类栖息地的角度对滨海湿地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相关的规划设计中。
武亚男[7](2019)在《基于鸟类栖息地营建的北京地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南囿湿地公园设计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为因素干扰不断加剧,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城市鸟类栖息地岛屿化和破碎化现象严重,保护鸟类、营建鸟类适宜的栖息生境迫在眉睫。城市湿地公园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也是人们认识自然、接触自然的重要场所。因此,以鸟类栖息地营建为主要规划方向进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对鸟类保护以及城市自然环境改善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文献、学习案例,总结基于鸟类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与策略,并以南囿湿地公园设计为例进行论证。首先,对城市湿地公园、鸟类及栖息地概念、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总结,为规划设计建立理论基础。其次,对已建成的北京地区城市湿地公园以及鸟类资源现状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确定本次论文研究的鸟类目标物种。接着,对目标物种鸟类的生态习性及栖息生境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对鸟类与自然影响因子、人为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本次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设计依据。同时,选取五个已建成的经典案例,从项目概况、规划目标、规划分析以及规划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实践项目可参考借鉴的设计经验,为本次研究提供实践经验指导。基于前文研究所得出的规划设计依据,确定本次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所遵循的设计原则及总体布局,并从水域规划、道路设计、植物景观规划、服务设施设计四个方面进行策略总结,最终探索出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营建鸟类栖息地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与策略。最后,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北京南囿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将理论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对前文得出的规划设计策略的科学性和合理行进行验证,并希望能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北京地区乃至更广范围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
闫佳伦,董宇翔,叶可陌,索筠博,闫娜,韩莉,林辰松[8](2019)在《基于鸟类栖息地营建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石家庄龙泉湖公园东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物种多样性保护为目标,鸟类栖息地营建为切入点,提出郊野公园景观提升方法及策略【方法】通过对石家庄龙泉湖公园周边地区进行鸟类研究,选择出现频次和研究资料较多的鸟类为目标种,并对其生态习性进行研究,归纳目标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从空间角度构建水平、垂直两个维度的鸟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标体系,分别对水体类型、水域面积、驳岸类型及水岸形态、滨水缓冲带、植物覆盖度、惊飞距离、水深、植物高度等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得出郊野公园鸟类栖息地景观设计依据及方法。【结果】共确定23个鸟类目标种,建立鸟类栖息地约20.3 hm2,其中水域栖息地约11.4 hm2,共有6个分区:各分区水域面积在2.6~5.8 hm2之间;水生植物覆盖度在30%~65%之间;惊飞距离为50 m;平均水深在0.8~2.5 m之间;水生植物高度平均为0.3~1.8 m。陆域栖息地约8.9 hm2,共有6个分区:各分区滨水过渡带乔木覆盖度在10%~16%之间,灌木覆盖度在35%~44%之间,草本覆盖度在40%~55%之间;植物平均高度为8.6~22.5 m;地被种类在12~31种之间;惊飞距离为50 m。【结论】(1)从空间尺度指标入手,构建鸟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标体系,提出营建策略,可以为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2)郊野公园应设置大小不同,功能丰富,具备蜿蜒自然缓坡驳岸和一定水深的水体空间;植物景观在满足鸟类对水域、近岸缓冲带、陆域范围植物覆盖度、群落组成形式、高度需求的同时还应提升地被丰富度;园路及场地应采用近自然材质和低鸟类干扰的策略。(3)在郊野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既要重视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和不同鸟类的种间关系,同时还应满足人类休闲游憩的需求,实现人-鸟的和谐共处。
薛涵之[9](2019)在《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秦皇岛栖云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文中认为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显着提升,与此同时,对于森林资源的盲目利用也在持续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使鸟类栖息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分化、破碎,其生存与繁衍愈发艰难。面对生态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大力开展了生态文明保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协同圈。但一些地区仍存在对森林资源不科学开发以及对鸟类栖息地片面性建设的问题,生态效益的提升难以保障,甚至出现二次破坏的情况。因此,以鸟类栖息地营造为切入点来建设森林公园、为鸟类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为森林公园的建设提供更科学的规划起点,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将通过分析国内外森林公园与鸟类栖息地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在结合森林公园建设、鸟类栖息地选择等相关理念的基础上,探索出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法。通过上述研究,该文将力求明确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森林公园的定位与内涵,并探讨其选址、规划原则、设计策略、功能布局特征、景观结构特征以及游览体系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为我国森林公园的生态建设提供一份参考。
张轩溢[10](2017)在《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文中研究指明湿地作为栖息地以他的包容性成为了许多濒危鸟类以及候鸟的主要栖息地、繁殖地,然而城镇化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干扰,不断地吞噬、侵蚀湿地,导致湿逐步退化,鸟类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自然环境质量的恶化,原生态的栖息地破碎化,威胁到鸟类的生存和繁衍,鸟类物种数量下降。河南光山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我国三大候鸟迁徙中线上,为候鸟的迁徙停留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栖息和觅食场所,是我国候鸟迁徙中线上的重要节点。因此,本次选题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挖掘河南光山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自然资源,将湿地公园规划与鸟类栖息地保护结合,保护并恢复湿地公园内鸟类栖息地环境,最大限度地为鸟类营造适宜的栖息环境,把该湿地公园打造成我国候鸟迁徙中线上豫南段重要栖息地,成为休闲游览、观鸟、科普、环境教育多功能湿地公园。具体研究如下:1、分析归纳国内外针对鸟类栖息地保护的湿地公园建设相关案例,对比研究各案例特征,并从中寻找对本区域湿地公园鸟类保护可借鉴的成功经验。2、分析本区域内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状况,包括植被类型,数量、鸟类种类等,并明确了不同类型、不同生态位、不同季节的鸟类对栖息环境的需求。3、根据区域内重点保护鸟类对栖息地环境的需求性分析,将其与区域内湿地所能提供的栖息环境进行匹配度分析,继而,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的目的,对区域内的湿地优化提出相应的策略,包括(1).重建不同群体鸟类食物链;(2).恢复水体、水质的净化;(3).特定种类专项栖息地规划;(4).恢复营巢环境;(5).提高水位线的控制技术,旨在为鸟类营造出匹配的、适宜的栖息生境。4、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栖息地保护,景观生态学等原则对湿地公园做了总体的布局设计,包括(1).水系和水质的保护规划;(2).水岸的保护规划;(3).栖息地生境规划;(4).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5).栖息地恢复与修复规划;(6).旅游项目规划;(7).科普宣教科研监测规划;(8).防御灾害规划。5、其中"5.栖息地的恢复与修复"部分是本次以鸟类栖息地恢复、修复与营造的重点,包括(1)湿地植物多样性的恢复:完善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营造优质的水禽栖息地;(2)库塘水禽栖息地恢复与修复: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水禽的不同需求,进行修复和恢复,营造鸟类栖息地生境;(3)河流水禽栖息地恢复与修复:种植乡土湿地植被,丰富湿地植被群落生态系统结构,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和生态网络结构;(4)典型水禽栖息地恢复与营建:根据不同生态位的鸟类,需要不同的栖息地,新建不同类型的水禽栖息地;(5)洲滩湿地恢复与修复:结合河道采砂迹地水系疏通优化、自然河流恢复与重建以及河岸带保护与修复,在现有洲滩湿地,种植乡土湿地植被,完善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打造生态网络结构;(6)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选择乡土的、耐水湿树种,且可以为昆虫、鸟类提供觅食繁衍的场所。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湿地公园规划方法和结论,湿地公园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一定是基于具体鸟类种类的需求而谈的,根据需求而营造栖息生境才能匹配鸟类所需环境。总而言之,鸟类和湿地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鸟类把湿地当作聚居地,如果一个栖息地满足他们的生存、繁殖的条件,他们会用翅膀来选择。希望本规划能够为今后的湿地公园建设,鸟类栖息地的保护提供参考,将研究成果用于相关规划设计中。
二、鸟类的栖息地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鸟类的栖息地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陆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论文数量与研究物种 |
2.2 栖息地选择和栖息地利用的误用情况 |
2.3 栖息地选择研究的方法 |
2.4 栖息地选择的行为及背景 |
3 研究展望 |
(2)鸟类栖息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鸟类栖息地研究主要方法 |
1.1 鸟类栖息地范围及类型研究 |
1.1.1 鸟类栖息地类型的调查方法 |
1.1.2 鸟类栖息地的取样方法 |
1.1.3 新技术在鸟类栖息地调查中的应用 |
1.2 鸟类栖息地研究的分析方法及模型 |
2 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
2.1 栖息地选择研究的空间尺度 |
2.2 栖息地选择研究的时间动态 |
2.2.1 不同季节和生活史阶段栖息地选择研究 |
2.2.2 夜栖地选择研究 |
2.3 鸟类繁殖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
3 鸟类栖息地评价研究 |
3.1 栖息地评价模型 |
3.2 栖息地评价内容 |
4 鸟类栖息地破碎化研究 |
4.1 栖息地破碎化的理论基础及生态学效应 |
4.2 栖息地破碎化的表现形式 |
4.3 栖息地破碎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
4.3.1 栖息地破碎化与鸟类生存 |
4.3.2 栖息地破碎化对鸟类行为的影响 |
5 展望 |
(3)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营建研究——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鸟类栖息地的选择 |
1.1 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
1.2 鸟类的栖息地要求 |
2 鸟类栖息地恢复原则 |
3 琉璃河鸟类栖息地恢复 |
3.1 项目区概况 |
3.2 项目区鸟类分布状况 |
3.2.1 房山区鸟类分布情况 |
3.2.2 项目区鸟类现场调查 |
3.3 琉璃河鸟类栖息地恢复措施 |
3.3.1 岸线设计 |
3.3.2 水深设计 |
3.3.3 植物配置 |
3.3.4 生态鸟岛 |
4 结语 |
(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鸟类栖息地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概念及定义 |
1.1.1 城市鸟类的定义 |
1.1.2 栖息地的定义 |
1.1.3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小结 |
1.3.1 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2 本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2.5 研究区域概况 |
2.6 研究方法 |
2.6.1 调查方法 |
2.6.2 数据处理 |
3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物种构成及群落特征研究 |
3.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
3.2 优势科属分析 |
3.3 物种来源及入侵植物 |
3.4 植物多样性分析 |
3.4.1 物种丰富度 |
3.4.2 物种均匀度 |
3.4.3 物种多样性 |
3.5 植物生境类型分析 |
3.6 食源树种应用 |
3.7 讨论与小结 |
3.7.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食源树种特征 |
3.7.2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分布规律 |
3.7.3 小结 |
4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鸟类群落特征研究 |
4.1 种类组成及区系特点 |
4.2 居留型及生态类群 |
4.3 季相变化 |
4.3.1 夏季鸟类群落特征 |
4.3.2 冬季鸟类群落特征 |
4.4 栖息特点和取食类型 |
4.4.1 繁殖鸟类的筑巢特点分析 |
4.4.2 鸟类的食性及活动位置 |
4.5 优势物种分析 |
4.6 鸟类群落分布特征分析 |
4.6.1 鸟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分析 |
4.6.2 鸟类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分析 |
4.6.3 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分析 |
4.6.4 不同生境下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
4.7 讨论与小结 |
4.7.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鸟类群落组成规律 |
4.7.2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鸟类多样性分布规律 |
4.7.3 小结 |
5 鸟类栖息地植物生境及环境干扰对鸟类群落的影响研究 |
5.1 鸟类栖息地植物生境多样性与鸟类群落特征的关系 |
5.1.1 鸟类栖息地植物数量 |
5.1.2 鸟类栖息地植物丰富度 |
5.1.3 鸟类栖息地植物均匀度 |
5.1.4 鸟类栖息地植物多样性 |
5.2 鸟类栖息地植物群落结构与鸟类群落特征的关系 |
5.3 鸟类栖息地环境及人为干扰与鸟类群落特征的关系 |
5.4 鸟类栖息地植物生境中的鸟类集团划分 |
5.5 鸟类集团对鸟类栖息地植物生境的偏好 |
5.6 植物生境对鸟类的重要值排序 |
5.7 鸟类栖息地植物种类对鸟类的重要值 |
5.8 讨论与小结 |
6 鸟类栖息地植物种类应用 |
6.1 鸟类栖息地植物种类应用原则 |
6.1.1 科学系统性原则 |
6.1.2 生态经济性原则 |
6.1.3 艺术美学性原则 |
6.2 植物景观规划策略及树种推荐 |
6.2.1 植物景观规划策略 |
6.2.2 基于不同鸟类集团需求的树种及植物群落推荐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5)白头鹤在中国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选择和觅食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鸟类栖息地研究进展 |
1.1.1.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的生态效应 |
1.1.2. 栖息地研究尺度 |
1.1.3. 栖息地质量 |
1.1.4. 动物觅食策略的研究进展 |
1.2. 鹤类研究进展 |
1.2.1. 鹤类现状 |
1.2.2. 鹤类种群变化与面临的威胁 |
1.2.3. 鹤类保护行动 |
1.3. 研究物种-白头鹤 |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科学问题及目的和意义 |
1.4.1. 立题依据 |
1.4.2. 科学问题 |
1.4.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地概况 |
2.1. 白头鹤巢址选择的研究地 |
2.1.1. 黑龙江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2.1.2. 黑龙江新青白头鹤自然保护区 |
2.2. 白头鹤迁徙停歇地栖息地评价的研究地 |
2.2.1. 松嫩平原 |
2.2.2. 三江平原 |
2.3. 白头鹤越冬栖息地评价和觅食生境和策略的研究地 |
2.3.1. 升金湖 |
2.3.2. 鄱阳湖 |
2.3.3.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3. 白头鹤巢址选择研究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白头鹤巢址的寻找 |
3.2.2. 白头鹤巢址参数调查 |
3.2.3. 数据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3.1. 白头鹤巢数量 |
3.3.2. 巢址栖息地特征 |
3.3.3. 巢址选择参数 |
3.4. 讨论 |
3.4.1. 我国白头鹤与同域分布鹤类巢址特征差异 |
3.4.2. 影响我国白头鹤巢址选择的因素 |
3.4.3. 巢址忠诚度 |
3.4.4. 白头鹤的保护和研究空白 |
4. 白头鹤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潜在栖息地的预测与评价 |
4.1. 前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物种出现点数据 |
4.2.2. 环境数据 |
4.2.3. 物种分布模型 |
4.3. 结果 |
4.3.1. 白头鹤潜在的地理分布 |
4.3.2. 评价模型和环境变量 |
4.3.3. 环境变量筛选结果以及对MaxEnt模型预测的影响 |
4.3.4. 各环境变量对Maxent模型的响应 |
4.4. 讨论 |
4.4.1. 白头鹤迁徙停歇地的适宜性评价 |
4.4.2. 白头鹤越冬适宜栖息地评价 |
4.4.3. 白头鹤栖息地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
5. 越冬白头鹤觅食栖息地利用和策略研究 |
5.1. 前言 |
5.2 研究区域概况 |
5.2.1 研究地 |
5.2.2 白头鹤在研究区域的越冬种群数量 |
5.3 研究方法 |
5.3.1 行为观察 |
5.3.2 食物资源调查 |
5.3.3. 营养测试方法 |
5.4 结果 |
5.4.1 白头鹤觅食生境利用 |
5.4.2 行为时间分配 |
5.4.3 食物能量结果 |
5.5 讨论 |
5.5.1. 越冬白头鹤觅食生境利用和觅食策略 |
5.5.2. 越冬白头鹤食物的能量以及可获得性 |
5.5.3. 白头鹤的觅食理论与最优觅食理论 |
6. 结论、保护建议和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保护策略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6)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山东荣成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一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鸟类栖息地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滨海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现状 |
1.3.2.1 国外滨海湿地公园规划现状 |
1.3.2.2 国内滨海湿地公园规划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框架 |
2 鸟类栖息地与滨海湿地公园相关理论 |
2.1 鸟类栖息地相关概念 |
2.1.1 鸟类 |
2.1.2 栖息地与鸟类栖息地 |
2.2 滨海湿地相关概念 |
2.2.1 滨海湿地 |
2.2.2 滨海湿地公园 |
2.3 相关理论 |
2.3.1 可持续发展 |
2.3.2 生态恢复理论 |
2.3.3 景观生态学 |
2.3.4 行为生态学 |
2.4 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相关实践 |
2.4.1 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 |
2.4.2 香港湿地公园 |
2.4.3 日本米子市水鸟公园 |
2.4.4 小结 |
3 研究区域概况与分析 |
3.1 区位 |
3.2 自然环境概况 |
3.2.1 气候条件 |
3.2.2 水系及水文 |
3.2.3 土壤 |
3.2.4 地形 |
3.2.5 动植物 |
3.3 基址现状分析 |
3.3.1 宏观尺度的现状分析 |
3.3.2 市域尺度的现状分析 |
3.3.3 园区尺度现状分析 |
3.3.3.1 园区尺度周边用地分析 |
3.3.3.2 园区良好的生境为鸟类繁衍提供栖息地 |
3.4 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分析 |
4 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鸟类资源分析 |
4.1 调查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鸟类资源 |
4.2 桑沟湾湿地公园鸟类生态类群研究 |
4.2.1 鸣禽 |
4.2.2 游禽 |
4.2.3 涉禽 |
4.2.4 猛禽 |
4.2.5 攀禽 |
4.2.6 陆禽 |
4.2.7 小结 |
4.3 桑沟湾滨海湿地鸟类居留类型及生境分析 |
4.4 重点保护鸟类的生境分析 |
4.5 桑沟湾鸟类类行为敏感因子分析 |
4.5.1 鸟类栖息地空间分类 |
4.5.2 鸟类行为敏感因子分析 |
4.5.2.1 植被因子 |
4.5.2.2 水体因子 |
4.5.2.3 人为因子 |
4.6 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评价 |
4.6.1 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的优势与机遇 |
4.6.2 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的问题与挑战 |
5 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一期)规划 |
5.1 规划依据、目标及原则 |
5.1.1 规划依据 |
5.1.2 规划目标 |
5.1.3 规划原则 |
5.2 规划构思 |
5.3 总体规划布局 |
5.3.1 保护分区 |
5.3.2 功能分区 |
5.3.2.1 核心保育区 |
5.3.2.2 游憩观赏区 |
5.3.2.3 湿地净水展示区 |
5.3.2.4 鸟类科普展示区 |
5.4 道路交通及游览路线规划 |
5.4.1 道路交通规划 |
5.4.2 观鸟游览路线规划 |
5.5 竖向规划 |
5.5.1 竖向规划原则 |
5.5.2 竖向规划 |
5.5.3 驳岸规划 |
5.6 水系规划 |
5.6.1 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水系现状 |
5.6.2 水系规划 |
5.6.3 水位分析 |
5.6.4 岸线与生态岛规划 |
5.7 植被规划 |
5.7.1 鸟嗜植物选择 |
5.7.2 植被分区规划 |
5.8 建筑及设施规划 |
5.8.1 景观建筑 |
5.8.2 服务设施 |
5.8.3 引鸟设施 |
5.9 环境容量 |
5.9.1 瞬时环境容量 |
5.9.2 年环境容量 |
5.10 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鸟类保护措施 |
5.10.1 保护鸟类栖息环境与巢址 |
5.10.2 保护鸟类觅食场所 |
5.10.3 建设滨海湿地鸟类监测站 |
5.10.4 严格禁止非法捕获公园内的鸟类 |
6 总结 |
6.1 规划后生境分析与讨论 |
6.2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7)基于鸟类栖息地营建的北京地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南囿湿地公园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鸟类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 |
1.1.2 鸟类栖息地建设是生态园林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现状 |
1.2.2 鸟类栖息地研究现状 |
1.2.3 研究总结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框架 |
1.5.2 技术路线 |
2 城市湿地公园与鸟类栖息地相关理论研究 |
2.1 城市湿地公园 |
2.1.1 城市湿地公园概念 |
2.1.2 城市湿地公园特征 |
2.2 鸟类及其栖息地 |
2.2.1 鸟类 |
2.2.2 鸟类栖息地 |
2.3 鸟类与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性研究 |
2.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4.1 行为生态学 |
2.4.2 鸟类生态学 |
2.4.3 景观生态学 |
2.4.4 恢复生态学 |
2.4.5 游憩规划学 |
2.4.6 研究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域内城市湿地公园及鸟类资源现状概况 |
3.1 北京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气候条件 |
3.1.3 水文及土壤 |
3.1.4 湿地动植物 |
3.2 北京地区城市湿地公园概况 |
3.2.1 北京地区城市湿地公园调查分析 |
3.2.2 北京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存在问题 |
3.3 北京地区鸟类资源现状 |
3.3.1 城市湿地公园中鸟类的选择 |
3.3.2 目标物种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鸟类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依据 |
4.1 鸟类生态习性及对栖息环境的需求分析 |
4.1.1 鸣禽 |
4.1.2 游禽 |
4.1.3 涉禽 |
4.2 鸟类与栖息地自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2.1 公园面积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
4.2.2 植物景观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
4.3 鸟类与人为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3.1 鸟类对城市化的取食适应性分析 |
4.3.2 鸟类对人为干扰的适应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相关案例分析 |
5.1 伦敦湿地公园 |
5.1.1 项目概况 |
5.1.2 规划目标 |
5.1.3 规划分析 |
5.1.4 规划策略 |
5.2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
5.2.1 项目概况 |
5.2.2 规划目标 |
5.2.3 规划分析 |
5.2.4 规划策略 |
5.3 北京翠湖国家湿地公园 |
5.3.1 项目概况 |
5.3.2 规划目标 |
5.3.3 规划分析 |
5.3.4 规划策略 |
5.4 山东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
5.4.1 项目概况 |
5.4.2 规划目标 |
5.4.3 规划分析 |
5.4.4 规划策略 |
5.5 上海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 |
5.5.1 项目概况 |
5.5.2 规划目标 |
5.5.3 规划分析 |
5.5.4 规划策略 |
5.6 案例启示 |
5.7 本章小结 |
6 鸟类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
6.1 规划设计原则 |
6.2 总体布局 |
6.2.1 湿地保育区 |
6.2.2 湿地科普教育区 |
6.2.3 湿地游览展示区 |
6.2.4 管理服务区 |
6.3 水域规划设计 |
6.3.1 水系组织 |
6.3.2 水质控制 |
6.3.3 水深设计 |
6.3.4 岸线设计 |
6.3.5 驳岸设计 |
6.3.6 鸟岛设计 |
6.4 道路设计 |
6.4.1 道路分级设计 |
6.4.2 游览路径设计 |
6.5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
6.5.1 植物种类选择 |
6.5.2 植物群落构建 |
6.6 服务设施设计 |
6.6.1 科普设施 |
6.6.2 观鸟设施 |
6.6.3 引鸟设施 |
6.7 本章小结 |
7 北京南囿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7.1 项目背景 |
7.1.1 地理区位 |
7.1.2 规划背景 |
7.2 现状分析 |
7.2.1 周边环境分析 |
7.2.2 场地现状分析 |
7.2.3 场地综合评价(SWOT分析) |
7.3 定位目标 |
7.3.1 规划思路 |
7.3.2 规划目标与定位 |
7.3.3 规划原则 |
7.3.4 特色解读 |
7.4 总体规划 |
7.4.1 规划结构 |
7.4.2 功能分区 |
7.4.3 分区设计 |
7.4.4 详细设计 |
7.5 专项设计 |
7.5.1 栖息地规划 |
7.5.2 水系规划 |
7.5.3 驳岸规划 |
7.5.4 道路规划 |
7.5.5 植物景观专项 |
7.5.6 服务设施专项 |
7.6 用地面积及用地平衡 |
8 总结与讨论 |
8.1 研究总结 |
8.2 经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秦皇岛栖云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森林公园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鸟类栖息地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 |
1.4.2 实地考察 |
1.4.3 学科交叉研究 |
1.4.4 归纳总结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综述 |
2.1 森林公园概述 |
2.1.1 森林公园概念 |
2.1.2 国内森林公园综述 |
2.1.3 国外森林公园综述 |
2.2 鸟类栖息地概述 |
2.2.1 鸟类栖息地概念 |
2.2.2 国内鸟类栖息地综述 |
2.2.3 国外鸟类栖息地综述 |
3 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特征 |
3.1 森林公园定位 |
3.1.1 功能定位 |
3.1.2 内涵定位 |
3.2 森林公园选址 |
3.2.1 选址与上位规划及政策的关系 |
3.2.2 选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3.2.3 选址与鸟类资源的关系 |
3.3 规划设计原则 |
3.3.1 生态优先的低影响原则 |
3.3.2 科学性原则 |
3.3.3 地域性原则 |
3.3.4 景观多样性原则 |
3.4 规划设计策略 |
3.4.1 鸟类栖息地的选择机制及影响因子 |
3.4.2 栖息地的特征归纳 |
3.4.3 栖息地筛选策略 |
3.4.4 栖息地营造策略 |
3.4.5 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森林公园规划策略 |
3.5 功能布局特征 |
3.5.1 鸟类栖息地保护区 |
3.5.2 鸟类栖息地科普区 |
3.5.3 森林生态保护区 |
3.5.4 湿地观赏区 |
3.5.5 森林疗养区 |
3.5.6 休闲观光区 |
3.5.7 野外拓展区 |
3.6 景观结构特征 |
3.7 游览体系特征 |
4 相关案例分析 |
4.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
4.1.1 概况 |
4.1.2 植物资源 |
4.1.3 鸟类资源 |
4.1.4 重点保护鸟类 |
4.1.5 面临挑战 |
4.1.6 规划策略及特色 |
4.1.7 小结 |
4.2 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 |
4.2.1 概况 |
4.2.2 植物资源 |
4.2.3 鸟类资源 |
4.2.4 重点保护鸟类 |
4.2.5 规划策略及特色 |
4.2.6 小结 |
4.3 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 |
4.3.1 概况 |
4.3.2 植物资源 |
4.3.3 鸟类资源 |
4.3.4 重点保护鸟类 |
4.3.5 规划策略及特色 |
4.3.6 存在的问题 |
4.3.7 小结 |
4.4 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 |
4.4.1 概况 |
4.4.2 植物资源 |
4.4.3 鸟类资源 |
4.4.4 规划策略及特色 |
4.4.5 小结 |
4.5 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 |
4.5.1 概况 |
4.5.2 植物资源 |
4.5.3 鸟类资源 |
4.5.4 规划策略及特色 |
4.5.5 小结 |
4.6 启示 |
5 规划设计说明 |
5.1 规划设计背景 |
5.1.1 选址分析 |
5.1.2 选址背景 |
5.2 上位政策解读 |
5.2.1 十九大政策 |
5.2.2 国家林业局号召 |
5.2.3 秦皇岛森林城市计划 |
5.3 规划目标 |
5.4 基址分析 |
5.4.1 区位条件分析 |
5.4.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定位 |
5.4.3 基址周边分析 |
5.4.4 基址内部分析 |
5.4.5 鸟类栖息地选择分析 |
5.4.6 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栖云山森林公园规划策略 |
5.5 总体方案 |
5.5.1 规划结构 |
5.5.2 总体布局 |
5.5.3 功能分区 |
5.6 专项规划 |
5.6.1 基址保护规划 |
5.6.2 鸟类栖息地规划 |
5.6.3 植被规划 |
5.6.4 竖向规划 |
5.6.5 水系统规划 |
5.6.6 驳岸规划 |
5.6.7 交通系统规划 |
5.6.8 建筑风格规划 |
5.6.9 服务设施规划 |
5.7 重点区域详细设计 |
5.7.1 山水空间 |
5.7.2 功能分区 |
5.7.3 排水设计 |
5.7.4 互动设计 |
5.7.5 设计效果图 |
5.8 技术经济指标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游禽类群栖息地选择影响因子收集 |
附录B 涉禽类群栖息地选择影响因子收集 |
附录C 攀禽类群栖息地选择影响因子收集 |
附录D 陆禽类群栖息地选择影响因子收集 |
附录E 鸣禽类群栖息地选择影响因子收集 |
附录F 猛禽类群栖息地选择影响因子收集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步骤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设计步骤 |
1.5 研究的创新性 |
2 鸟类栖息地与湿地公园相关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湿地公园 |
2.1.2 鸟类 |
2.1.3 鸟类生态类群 |
2.2 鸟类的迁徙 |
2.2.1 迁徙概念 |
2.2.2 居留类型 |
2.3 规划理论基础 |
2.3.1 景观生态学 |
2.3.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2.4 鸟类生态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2.4.1 栖息地 |
2.4.2 涉禽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2.4.3 鸣禽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2.4.4 游禽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 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相关案例分析 |
3.1 案例概述 |
3.1.1 香港湿地公园 |
3.1.2 上海东滩国际湿地 |
3.1.3 伦敦湿地公园 |
3.1.4 日本米子市水鸟公园 |
3.1.5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
3.2 案例特征对比 |
3.3 案例启示 |
4 研究区概况与场地现状分析 |
4.1 区位分析 |
4.2 研究区概况 |
4.2.1 行政区划 |
4.2.2 人口 |
4.2.3 社会经济 |
4.2.4 土地利用现状 |
4.2.5 交通概况 |
4.2.6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4.3 项目场地现状分析 |
4.3.1 湿地类型与分布 |
4.3.2 湿地面积 |
5 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的龙山湖国家湿地规划策略 |
5.1 鸟类资源现状 |
5.1.1 区域内鸟类种落结构 |
5.1.2 区域内鸟类区系特征 |
5.1.3 区域内珍稀鸟类资源 |
5.2 重点保护对象与场地匹配分析 |
5.2.1 重点保护鸟类栖息地环境需求分析 |
5.2.2 场地现有栖息地生境分析 |
5.2.3 重点保护鸟类和场地匹配结果分析 |
5.3 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龙山湖湿地规划策略 |
5.3.1 重建不同群体鸟类食物链 |
5.3.2 保护与恢复水质、水系、水岸 |
5.3.3 规划针对特定的种类专项栖息地 |
5.3.4 恢复改造鸟类筑巢环境 |
5.3.5 提高水位控制技术 |
5.3.6 建立人与鸟和谐关系 |
6 规划背景 |
6.1 规划原则 |
6.2 规划目标 |
6.3 规划依据 |
7 总体规划 |
7.1 总体布局 |
7.1.1 湿地公园范围 |
7.1.2 功能分区 |
7.2 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
7.2.1 现状 |
7.2.2 保护措施 |
7.3 水岸保护规划 |
7.3.1 现状 |
7.3.2 保护措施 |
7.3.3 重点建设内容 |
7.4 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
7.4.1 现状 |
7.4.2 保护对策 |
7.4.3 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
7.4.4 栖息地保护规划 |
7.5 栖息地(生境)恢复与修复规划 |
7.5.1 湿地植物多样性恢复 |
7.5.2 库塘水禽栖息地恢复与修复 |
7.5.3 河流水禽栖息地恢复与修复 |
7.5.4 典型水禽栖息地营建 |
7.5.5 洲滩湿地恢复与修复 |
7.5.6 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 |
7.5.7 河岸杨树林改造恢复 |
7.6 旅游项目规划 |
7.6.1 游客规模预测 |
7.6.2 游览路线规划要求 |
7.6.3 游览路线组织 |
7.7 科普宣教与科研监测规划 |
7.7.1 科普宣教内容 |
7.7.2 科研检测规划 |
7.8 防御灾害规划 |
7.8.1 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
7.8.2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
7.8.3 洪涝灾害防治规划 |
7.8.4 防火规划 |
7.8.5 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
8 总结与讨论 |
8.1 规划总结 |
8.2 经验讨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鸟类的栖息地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陆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十年[J]. 蒋爱伍,周放,覃玥,刘乃发. 生态学报, 2012(18)
- [2]鸟类栖息地研究进展[J]. 杨勇,温俊宝,胡德夫. 林业科学, 2011(11)
- [3]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营建研究——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J]. 刘旭,张文慧,李咏红,高鹏杰,李黎,王彤. 生态学报, 2018(12)
- [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鸟类栖息地植物景观研究[D]. 张皖清.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 [5]白头鹤在中国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选择和觅食策略研究[D]. 焦盛武.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 [6]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山东荣成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一期)规划[D]. 景文.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7]基于鸟类栖息地营建的北京地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南囿湿地公园设计为例[D]. 武亚男.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基于鸟类栖息地营建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石家庄龙泉湖公园东区为例[J]. 闫佳伦,董宇翔,叶可陌,索筠博,闫娜,韩莉,林辰松.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12)
- [9]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秦皇岛栖云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D]. 薛涵之.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D]. 张轩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