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引导 培养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成玉[1](2021)在《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提升人们道德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从毛泽东“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道德原则要求的提出,到邓小平“四有新人”、江泽民“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及胡锦涛“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习近平“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建设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如果不能抓好道德建设或背离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建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道德建设,并以“引领”“支撑”“保证”等词语形容道德,凸显了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论文以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为主题,以道德建设为主线,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本研究与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为什么要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进行研究”“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有哪些内容、特色及价值”“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等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论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从现实境遇、理论基础及形成脉络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现实境遇主要包括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断渗透和侵袭、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而其形成脉络可作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的大致划分。其次,阐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架构。该部分从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四个方面的论述展开,不仅系统回答了当前要对哪些道德予以加强建设及为什么要对其加强建设等问题,而且对四个主要方面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与本质要求进行提炼总结。就理论特色而言,该重要论述呈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广泛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以及思维系统化、内容大众化、方式生活化、视野国际化等鲜明特色;在本质要求上,“四个要求、三个理念、四个指向”贯穿该重要论述的始终,为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落实提供了原则指向。复次,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从重要贡献来看,该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就价值意蕴看,该重要论述不仅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标准,而且体现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为建立健全新时代道德建设评价标准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最后,就如何践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展开探讨。这部分重点阐述新时代贯彻落实该重要论述的主要路径,具体从加强理想信念建设、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抓住“最大公约数”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及论调、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遵循“双创”原则方针、加强道德教育引导、提升德法合治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及发挥制度保障作用,等等。
王锐杰[2](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吴璀,周慧玉,何伶俐,康亚伟,杜胜洁,杨红霞,陈卓林,付佑春,陈宇珊,张泽文,刘栖宏,阮思远,陈尧,吴琼珍,王高悦,刘平,胡媛媛,余曜龙,邱洋,马红春[3](2021)在《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笔谈)》文中认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之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校(简称"龙泉五小")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相继开发了"生活阅读"课程、节庆课程、创客课程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生活阅读"课程最能体现龙泉五小校本课程理念。"生活阅读"是在特定的阅读场域中,以阅读为手段、以回归生活为走向、以意义建构为旨归,通过挖掘生活元素、链接生活世界、体验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体验丰富的情感、获取意义建构,从而实现思想的交流、智慧的启迪、灵魂的感悟和精神的成长。"生活阅读"课程分为"阅书""阅事""阅人"三大板块。"阅书"重视输入与积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文化基础;"阅事"重视输出与运用,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阅人"强调认识与理解,让学生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学校基于"生活阅读"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将文本与生活、与课程活动连接起来,用生活化的活动对阅读成果进行展示与表达,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本刊《特设专栏》围绕"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这一主题特别组稿10篇,展示龙泉五小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的过程与成果,以获"抛砖引玉"之效。
吴秉旭[4](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唐铭萧[5](2021)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统编版教材首次将“预测”“提问”以及“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这四个阅读策略整合编排为单元教学内容,分别在小学三至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设立了以阅读策略为教学重点的新单元,统称为“阅读策略”单元。这一新设置的特色单元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发行使用日起,就备受语文教育研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的关注。这样的“阅读策略”单元设置,是对于以往阅读教学的新突破。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进行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目标明晰,教学内容前后衔接,策略难度逐步递增,让阅读策略的教学更具备可操作性也更能体现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故而,本研究首先对于“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价值、编排特点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论述,深度解读“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内容;再通过“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目前“阅读策略”单元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解决提出“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对于“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建议。本研究将围绕着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通过对于“阅读策略”单元相关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性研究,做好核心概念界定为后续的研究内容打好基础,阐明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就新课标对于阅读策略教学的相应要求和教材内容解读两方面对于“阅读策略”单元进行概述。第三部分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发放和教学课例的收集整理对于“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点出目前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对于“阅读策略”单元提出“三步走”的教学指导策略。最后一部分则是对于每个“阅读策略”单元分别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魏铭萱[6](2021)在《海峡两岸暨香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以42节优质课为例》文中认为
邹莹[7](2021)在《“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人们美育与德育的重要责任。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将直接影响音乐教育的实践成果。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和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以下简称“三大音乐教学法”)早已备受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运用与传播。因其教学法拥有民族性、语言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故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对“三大音乐教学法”的运用与实践均已重视,课堂教学的运用情况较为完善且成熟。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犹如一棵树的根系,只有在初期给予根系以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树木才能枝繁叶茂,最后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换言之,音乐教育者应更加重视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多个关于学前教育阶段的文件,文件中多次强调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是其他领域不可比拟的,而音乐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言喻的。由此可见,学龄前阶段的音乐教育已成为学校乃至全社会非常重视的教育问题之一。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部分,不仅是幼儿学习体、智、德、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音乐启蒙教育的有必然阶段。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3至6岁的幼儿具有好奇心理、喜欢模仿、活泼好动等特点,对有兴趣的事物已具备长时间专注的能力,有很大的可塑性。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在教育理念上均以幼儿的内心世界为主,关注幼儿内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注重幼儿的表达。在实践上“三大音乐教学法”均具有开放性,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通过语言的表达、肢体动作的训练、歌唱以及乐器演奏的学习,同时展现了音乐教学活动多元化的优势。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需掌握“三大音乐教学法”各自的优势,结合学龄前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特点,设计其适宜的音乐教学活动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从而使幼儿体验“边玩边学”的过程,达到他们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目的。
吴芸[8](2021)在《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构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是宏观的顶层设计,需要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得以落实。当前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政治定位。一方面,高中《政治生活》内容主要指向我国民主政治,以培养学生公民政治思想素质、政治生活能力和政治大局意识为目的,有助于引导学生放眼世界,明辨是非,增强政治素养。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体验,关注学生的获得感,是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抓手,也是促进政治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型课堂中进行《政治生活》的学习,既坚持了正确价值观念导向,融合了教学内容,也坚持了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符合当代社会教育发展要求,能够提高学生政治综合能力。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本文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与活动型课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分别对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的相关研究和国外的活动课程、活动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基于此,笔者比较了活动课程与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课堂与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明确了活动型课堂的内涵,强调了构建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归纳了构建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的原则,形成对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的初步了解。经过对相关教学案例的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在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中存在课堂活动目标模糊、课堂活动内容缺乏深度、课堂活动形式单一、课堂活动资源缺乏时效性等突出问题。综上,笔者从课堂活动目标准备、活动内容处理、活动方法运用、活动资源开发及活动教学评价等角度提出较为完整的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构建策略。
任永秋[9](2021)在《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法治建设的持续推进,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的深度培育不仅是贯彻党和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更是改变课堂浅层教学的必然要求。因此,从深度教学理论出发研究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有重要的意义,旨在实现核心素养培育落地,提高法治意识培育实效,进而推动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正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概述,包括概念界定、培育特征及理论基础。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是指高中思政课教师以深度教学为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超越表征的法治知识符号,深刻理解法治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蕴,让学生在情感体悟中获得法治知识的发展意义,进而促进高阶思维提升和法治行为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呈现三个特征:法治教育意义和学生发展相融合、学生对法治产生共情性体验、法治认知和法治行为参与的一致性。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教学观、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第二部分:通过对成都市高中学校的调查,分析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的成效、不足之处及其原因。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取得一定成效,如学生对法治重要性的认同增强、学生在法治思维层面的思考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忽略法治知识与学生发展意义的关联性、漠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情感体悟、法治的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疏略学生的法治实践迁移能力。其原因是:教师的法治意识培育目标流于形式、教师讲授法治知识停留在教材文本层面、教师的教学方式未注重情感性和过程性教育、教师对法治知识的迁移运用欠缺引导评价。第三部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角度,阐述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的培育路径。第一,明晰教学目标制定依据,聚焦学生发展。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深切掌握学情实际。第二,深析法治知识内核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法治文本资源及内蕴思想、建构法治内在逻辑及思维方式、实现法治知识的意义教学。第三,触动学生法治情感深处,关注过程体验。创设教学真实情景、采取多元对话教学、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内化,实现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第四,注重法治知识迁移,构建发展性评价。强调法治时事探究的持续性评价、落实校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注重校外实践的引导性评价。
王鑫[10](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深度学习理念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深度学习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和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强调批判理解、建构反思、迁移应用和信息整合,这些特征也正是教师提问需要实现的目标。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手段。”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引导学生联结新旧知识及经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行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还存在过于注重知识、忽视思维发展等问题。指向深层次思维训练活动的深度学习可以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提问提供理论指导,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能助推深度学习的发生,彼此可以相互促进。本研究主要从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特征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现状等方面出发,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策略。首先,论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释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论述了从深度学习视角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策略的必要性。然后,论文从深度学习的特征角度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应遵循高阶思维、信息整合、迁移应用和建构反思等原则。最后,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高中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得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存在设计质量不够高,忽视高阶思维及信息整合;提问时机及对象选择欠佳,不利于迁移与应用;适时追问及侯答时间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建构与反思;理答评价忽视学生价值形成与追求等问题,并据此提出问题设计上要加强深度信息整合、提问过程中需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与反思、理答与评价中应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等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二、注重引导 培养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重引导 培养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想信念 |
(二)爱国主义 |
(三)中华传统美德 |
(四)社会主义道德 |
(五)道德建设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境遇 |
一、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 |
二、资产阶级道德的渗透和侵袭 |
三、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 |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 |
一、萌芽阶段:十八大以前 |
二、初步形成阶段:十八大至十九大 |
三、发展阶段:十九大之后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构架 |
第一节 理想信念:道德建设的“定盘星” |
一、将“理想信念”提升到“精神之钙”“总开关”的战略高度 |
二、赋予理想信念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三、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 |
四、提出理想信念的客观衡量标准 |
第二节 爱国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
一、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
二、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之外兼具“人类关怀” |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 |
第三节 中华传统美德:道德建设的“精神根脉” |
一、将中华传统美德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
二、拓展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 |
三、形塑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
四、“双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的原则方针 |
第四节 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 |
一、将社会主义道德提升至“兴国立人”的战略位置 |
二、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德法并举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 |
四、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和本质要求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
一、基本特征:“四个统一” |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 |
(二)广泛性和层次性统一 |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 |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 |
二、鲜明特色:“四化” |
(一)思维系统化 |
(二)内容大众化 |
(三)方式生活化 |
(四)视野国际化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本质要求 |
一、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要求” |
(一)坚持对中华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弘扬是基本要求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核心要求 |
(三)占领网络道德建设新阵地、提升道德传播能力是重要要求 |
(四)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是根本要求 |
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三个理念” |
(一)“最大公约数”理念 |
(二)“协同育人”理念 |
(三)“弘扬正能量”理念 |
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指向” |
(一)加强顶层规划,明确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
(二)强调全方位,科学谋划推进创新 |
(三)关注多层次,循序渐进提升育人实效 |
(四)注重宽领域,各战线多场域协同发力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道德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
(二)对中国共产党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
二、新时代推进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 |
(一)深化了党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
(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念 |
(三)揭开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新篇章 |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有力保障 |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道路指引 |
(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 |
(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力量泉源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
一、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标准 |
(一)人民对美好道德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 |
(三)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作的最终评判者 |
二、蕴含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
(一)强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
(二)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
三、蕴含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价值评判标准 |
(一)蕴含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评判标准 |
(二)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政德标准 |
(三)包含了教师的师德标准 |
(四)强调了青少年的道德标准 |
第五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路径 |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把握道德建设的方向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学习 |
二、加强对理想信念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等思潮的批判力度 |
三、区分对象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 |
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第二节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推进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
一、教育引导人民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和文化 |
二、通过“两个共同体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
三、抓住重点对象并注重发挥仪式礼仪的爱国育人作用 |
四、疏堵结合营造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三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赋予道德建设以深厚的精神滋养 |
一、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二、在遵循“双创”方针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 |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
四、以家庭美德建设和世界美德传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
第四节 抓住“最大公约数”,增强道德建设的践行成效 |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以个人品德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开启公民道德建设新征程 |
三、注重发挥重点阵地和群体的道德育人作用 |
四、在国家治理中推动法治和德治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研究目的 |
●方法 |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
结论 |
(3)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赋权增能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究 |
一、教师赋权增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
(一)教师赋权增能的内涵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
二、赋权增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
(一)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
(二)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其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
(三)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推动其专业自信的建立 |
三、赋权增能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
(一)管理层面———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保障教师的权利和地位 |
(二)组织层面———建立赋权增能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师的参与度 |
(三)个体层面———定制发展项目,打造教师培训体系 |
四、教师赋权增能的实践效果 |
(一)对教师的效果 |
(二)对学生的效果 |
(三)对学校的效果 |
五、结语 |
校园文化育人实践路径探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校酸枣树文化建设为例 |
一、酸枣树校园文化建设之缘起 |
二、酸枣树校园文化建设之措施 |
(一)学科融合,丰富课程资源 |
(二)节气渗透,拓宽育人渠道 |
(三)情感链接,促进生命成长 |
三、酸枣树校园文化建设之成效 |
四、酸枣树校园文化建设之未来 |
(一)从课程、活动开发走向深层次育人 |
1.生命教育与环保教育 |
2.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
(二)从酸枣树文化的“育生”走向“育师” |
(三)从学校走向家庭 |
(四)让酸枣树文化走向更宽广的领域 |
五、结语 |
以“生活阅读”课程为抓手建设小学班级文化 |
一、以“生活阅读”课程为抓手建设小学班级文化的价值与特点 |
二、以“生活阅读”课程为抓手建设小学班级文化的途径 |
(一)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
(二)健全班级常规制度 |
1.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制度建设的主体意识 |
2.完善班级环境创设制度 |
3.健全班级阅读活动制度 |
(三)开展主题班会丰富“生活阅读”内容 |
(四)建立“生活阅读”成效档案袋 |
“生活阅读”课程中的德育实践探索———以《西游记》的阅读为例 |
一、《西游记》的育人价值 |
二、“生活阅读”课程德育实践的途径 |
(一)学校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1.开展读书交流会 |
2.开展家庭亲子阅读会 |
3.组织班级主题活动 |
三、“生活阅读”课程德育实践的效果 |
(一)学生明白了要成功就必须努力 |
(二)学生深刻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 |
春节课程育人实践研究 |
一、节庆课程的含义与意义 |
二、春节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
(一)对“阅书”“阅事”“阅人”的三维创生 |
(二)对春节之文美俗味内容的挖掘 |
(三)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设计活动 |
(四)教师家长协同参与活动过程 |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心手脑结合 |
三、春节课程的启示 |
(一)在生活中育人,找准育人落脚点 |
(二)重视家长参与,家校紧密配合 |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聚焦核心素养 |
(四)关注教育对象,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 |
四、结语 |
在阅读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以“中秋帐篷阅读”课程为例 |
一、“中秋帐篷阅读”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
二、“中秋帐篷阅读”课程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 |
(一)“阅书”得知 |
1.品古典文学之美 |
2.悟爱国主义情怀 |
(二)“阅事”知情 |
1.体会古代服饰文化 |
2.体会传统饮食文化 |
(三)“阅人”知人 |
三、“中秋帐篷阅读”课程渗透传统文化实践的成效 |
(一)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
(二)增加了学生的民风民俗知识 |
(三)涵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
家校共育视角下课外阅读课程建设探讨 |
一、家校共同参与课外阅读课程建设 |
(一)目标明确 |
(二)全员参与 |
(三)主题多样 |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路径 |
(一)注重环境创设的激励性 |
(二)注重内容选择的针对性 |
(三)注重成果共享的趣味性 |
(四)注重评价反馈的多元性 |
三、家校共育视角下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成效 |
(一)家校共育促进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生活化 |
(二)课外阅读课程建设促进家校共育深度化 |
四、结语 |
小学亲子阅读活动研究 |
一、小学亲子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小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 |
(二)缺乏良好的亲子阅读环境 |
(三)亲子阅读读本选择不当 |
(四)缺乏科学的亲子阅读指导方法 |
二、亲子阅读推进活动 |
(一)“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让阅读成为家庭常态 |
(二)家校阅读评价———合力共促孩子阅读 |
(三)开展校内外亲子读书会———丰富亲子阅读形式 |
1.帐篷读书会———让阅读氛围弥漫家庭 |
2.打卡图书馆———选择适合孩子的读本 |
3.草地亲子读书会———让指导方法更加有效 |
三、父母要正确对待亲子阅读 |
(一)树立正确的亲子阅读观念 |
(二)营造良好的亲子阅读环境 |
(三)选择合适的亲子阅读读本 |
(四)掌握科学的亲子阅读指导方法 |
跨学科融合的小学创客课程探究 |
一、跨学科融合的小学创客课程的含义 |
二、跨学科融合的小学创客课程开发模式 |
(一)课程目标 |
(二)课程内容 |
(三)课程实施 |
(四)课程保障 |
(五)课程评价 |
三、结语 |
基于“生活阅读”课程的语文阅读课程评价研究 |
一、基于“生活阅读”课程的语文阅读课程评价的特点 |
二、目前语文阅读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评价方式单一 |
(二)评价标准单一 |
(三)评价主体单一 |
三、基于“生活阅读”课程的语文阅读课程评价的途径 |
(一)开展线上测评,拓宽评价方法 |
(二)指向阅读过程,完善评价标准 |
(三)整合多方力量,丰富评价主体 |
(4)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五节 简要述评 |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取向 |
二、课堂观察 |
三、访谈 |
四、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计划 |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
二、教师素养 |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
第二节 建议 |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5)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阅读策略”单元概述 |
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解读 |
2.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阐释 |
2.1.2 课程标准对“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启示 |
2.2 “阅读策略”单元语文教材编排解析 |
2.2.1 “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价值 |
2.2.2 “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特点 |
2.2.3 “阅读策略”单元的内容解读 |
3 “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3.1 “阅读策略”单元调查情况说明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内容 |
3.2 “阅读策略”单元调查结果分析 |
3.2.1 教师教学情况调查结果 |
3.2.2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结果 |
3.2.3 教学课例收集情况呈现 |
3.3 “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存在问题及归因 |
3.3.1 存在问题 |
3.3.2 归因分析 |
4 “阅读策略”单元教学指导策略 |
4.1 课前明晰“阅读策略”内容 |
4.1.1 厘清单元教学内容,紧抓阅读策略知识 |
4.1.2 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单元课文整体联动 |
4.1.3 平衡策略教学比重,文本策略相辅相成 |
4.2 课内指导“阅读策略”练习 |
4.2.1 立足学段学情特征,合理安排练习难度 |
4.2.2 注重教学活动开展,活动呈现学生主体 |
4.2.3 运用可视工具练习,搭建支架方法指路 |
4.3 课后引导“阅读策略”运用 |
4.3.1 提升阅读策略意识,启发学生计划阅读 |
4.3.2 布置课外阅读巩固,指导学生监控阅读 |
4.3.3 联合写作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调节阅读 |
5 “阅读策略”单元具体教学建议 |
5.1 “预测”单元教学建议 |
5.1.1 尊重初次阅读感受,开启真实“预测” |
5.1.2 明晰策略线索依据,学会合理“预测” |
5.1.3 重视学生运用策略,引导“预测”迁移 |
5.2 “提问”单元教学建议 |
5.2.1 启思创设不同情境,积极启发“提问” |
5.2.2 巧用多层问题清单,合理探究“提问” |
5.2.3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善用“提问” |
5.3 “提高阅读速度”单元教学建议 |
5.3.1 重视高效阅读作用,理解“提速”意义 |
5.3.2 提供具体方法指路,学会“提速”步骤 |
5.3.3 搭建教学检测平台,巩固“提速”习得 |
5.4 “有目的地阅读”单元教学建议 |
5.4.1 展现综合策略任务,呈现不同“目的” |
5.4.2 设置具体阅读任务,明确阅读“目的” |
5.4.3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主动实践“目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来源及依据 |
(二)文献综述及背景 |
(三)研究内容及目的 |
(四)创新之处及预期创造性成果 |
一、三大音乐教学法基本特征之比较 |
(一)形成因素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方法 |
二、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实践调查 |
(一)幼儿园与三大音乐教学法 |
(二)幼儿教师与三大音乐教学法 |
(三)幼儿体验与三大音乐教学法 |
三、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课堂 |
(一)实践教学前测 |
(二)运用实践 |
(三)教学实践后测 |
(四)阻碍与思考 |
结语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幼儿园篇) |
附录二:“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幼儿教师篇) |
(8)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构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概述 |
2.1 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的含义 |
2.1.1 活动课堂与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 |
2.1.2 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 |
2.2 构建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的理论基础 |
2.2.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2.2.2 杜威“做中学”理论 |
2.2.3 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论 |
2.2.4 深度学习理论 |
2.3 构建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3.1 构建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的必要性 |
2.3.2 构建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的可行性 |
2.4 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构建原则 |
2.4.1 导向性原则 |
2.4.2 学科化原则 |
2.4.3 主体性原则 |
2.4.4 实践性原则 |
2.4.5 生活化原则 |
3 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课堂活动目标模糊 |
3.1.2 课堂活动内容缺乏深度 |
3.1.3 课堂活动形式单一 |
3.1.4 课堂活动资源缺乏时效性 |
3.1.5 课堂活动反馈滞后 |
3.2 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3.2.1 教师对活动型课堂存在认知偏差 |
3.2.2 教师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
3.2.3 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 |
4 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策略 |
4.1 活动目标设计策略 |
4.1.1 活动目标指向素养化 |
4.1.2 活动目标设计精细化 |
4.2 活动内容处理策略 |
4.2.1 预设性内容处理策略 |
4.2.2 生成性内容处理策略 |
4.3 活动方法运用策略 |
4.3.1 课堂辩论的运用策略 |
4.3.2 课堂探究的运用策略 |
4.3.3 课堂角色扮演的运用策略 |
4.3.4 课堂策划设计的运用策略 |
4.3.5 课堂交流展示的运用策略 |
4.4 活动资源开发策略 |
4.4.1 活动资源生活化 |
4.4.2 增强活动资源时效性 |
4.5 活动教学评价策略 |
4.5.1 凸显观点,科学评价 |
4.5.2 关注过程,动态评价 |
4.5.3 重视反馈,多元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 |
致谢 |
(9)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概述 |
2.1 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深度教学 |
2.1.2 法治意识培育 |
2.1.3 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 |
2.2 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特征 |
2.2.1 意义融合:法治教育内容和生命意义相融合 |
2.2.2 情感体悟:学生对法治产生共情性体验 |
2.2.3 知识迁移:法治认知和行为参与的一致性 |
2.3 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教学观 |
2.3.2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2.3.3 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3 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现状调查分析 |
3.1 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取得的成效 |
3.1.1 学生对法治重要性的认同增强 |
3.1.2 学生在法治思维层面的思考提高 |
3.2 .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
3.2.1 忽略法治知识与学生发展意义的关联性 |
3.2.2 淡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情感体悟 |
3.2.3 法治的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3.2.4 疏略学生的法治实践迁移能力 |
3.3 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教师的法治意识培育目标不全面 |
3.3.2 教师讲授的法治知识内容停留在教材文本层面 |
3.3.3 教师的教学方式未注重情感性教育和过程性教育 |
3.3.4 教师对学生法治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引导评价不够 |
4 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
4.1 明晰教学目标制定依据,聚焦学生发展 |
4.1.1 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
4.1.2 深切掌握学情实际,关注学生发展需求 |
4.2 深析法治知识内核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
4.2.1 挖掘法治文本资源,领悟法治内蕴思想 |
4.2.2 建构法治内在逻辑,培养法治思维方式 |
4.2.3 立足学生发展点,实现法治意义教学 |
4.3 教学方式深触学生情感,关注过程体验 |
4.3.1 创设教学真实情境,激发法治敬畏心 |
4.3.2 采取多元对话教学,建立法治认同感 |
4.3.3 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培育法治尊崇情感 |
4.3.4 引导学生自主内化,积极建设法治信仰 |
4.4 注重学生法治知识迁移,构建发展性评价 |
4.4.1 组织法治时事探究,强调持续性评价 |
4.4.2 开发法治校本课程,落实形成性评价 |
4.4.3 结合校外法治实践,注重引导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意识培育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深度学习 |
2.1.2 课堂提问 |
2.1.3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 |
2.2 基于深度学习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策略的必要性 |
2.3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3 情境认知理论 |
2.3.4 问题教学理论 |
3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原则 |
3.1 高阶思维原则 |
3.2 信息整合原则 |
3.3 迁移应用原则 |
3.4 建构反思原则 |
4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
4.1 调查思路与方法 |
4.1.1 课堂观察 |
4.1.2 个别访谈 |
4.1.3 问卷调查 |
4.2 调查结果 |
4.2.1 课堂问题设计 |
4.2.2 课堂发问时机 |
4.2.3 课堂提问对象 |
4.2.4 课堂提问理答 |
4.2.5 课堂提问反思 |
4.3 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问题设计质量不够高,忽视信息整合 |
4.3.2 提问时机及对象欠佳,忽略迁移应用 |
4.3.3 追问及侯答时间不足,忽略建构反思 |
4.3.4 理答评价深度略浅显,忽视高阶思维 |
5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
5.1 问题设计:加强教学信息整合 |
5.1.1 遵循政治学科逻辑,整合新旧知识划分问题层次 |
5.1.2 遵循教学内容逻辑,整合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链” |
5.1.3 遵循学生认知逻辑,整合时政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
5.2 提问过程:引导学生建构反思 |
5.2.1 捕捉课堂提问契机,创设学科思维亮点 |
5.2.2 关注全体提问对象,引导学生多向互动 |
5.2.3 营造留白反思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
5.3 理答评价:注重高阶思维培养 |
5.3.1 抓住时机适时追问,搭建思维阶梯 |
5.3.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升思辨能力 |
5.3.3 转变时政生活情境,助力迁移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注重引导 培养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陈成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3]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笔谈)[J]. 吴璀,周慧玉,何伶俐,康亚伟,杜胜洁,杨红霞,陈卓林,付佑春,陈宇珊,张泽文,刘栖宏,阮思远,陈尧,吴琼珍,王高悦,刘平,胡媛媛,余曜龙,邱洋,马红春.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10)
- [4]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研究[D]. 唐铭萧.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海峡两岸暨香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以42节优质课为例[D]. 魏铭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7]“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邹莹.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8]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构建策略研究[D]. 吴芸.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 任永秋.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策略研究[D]. 王鑫.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