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呼吸粉尘监测工作的认可

对呼吸粉尘监测工作的认可

一、对呼吸性粉尘监测工作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吕润超[1](2019)在《SiO2胁迫下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尘肺病是中国职业病中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粉尘污染问题日趋严峻。长期工作在高浓度的粉尘环境中会严重地威胁到工人的身体健康。国家卫生计生委历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尘肺病患者人数极为庞大,多年来一直居世界首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报告职业病83万多例,新发病例数仍呈逐年攀升的趋势。尘肺病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相关学说也较多,包括机体免疫反应、组织损伤修复、肌成纤维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累积等。但是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完整可靠的学说解释这一病理机制,相关研究仍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生物组织在受到外界刺激或压力下,容易发生病变,与此同时RNA会在全转录组层面上发生广泛改变,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这种改变是生物应激反应的重要机制。例如外界刺激、生长因子或配体通过受体跨膜传导影响细胞内激酶等因子,进一步影响剪接因子活性从而调控众多Pre-mRNA的可变剪接。相关研究发现,螺旋藻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刺激的作用。地塞米松则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纤维化疾病的辅助药物,可以改善体内微循环,缓解机体的炎症反应。本论文在建立SiO2胁迫下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基础上,基于转录组测序,深度挖掘参与调节肺组织纤维化表达且发生变化的基因,研究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和可变剪接模式的变化。同时探索螺旋藻与地塞米松对肺组织纤维化进程的影响,对后续研究尘肺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具体内容如下:1、SiO2胁迫下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对SD大鼠进行粉尘胁迫,采用非气管暴露法分组定期灌注生理盐水及45 mg/mL、125 mg/mL的SiO2悬液,于14 D、28 D和56 D时处死大鼠,取其肺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及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并通过检测其肺组织内的羟脯氨酸及细胞因子的含量判断肺组织纤维化程度。切片结果显示肺组织纤维化程度随着SiO2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加重。且肺组织内羟脯氨酸及各细胞因子的含量基本随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符合尘肺病各阶段的病理学特征,成功建立了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为后续研究尘肺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2、肺组织纤维化下基因变化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手段检测56 D时45 mg/mL SiO2处理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基因变化情况,筛选基因表达水平或可变剪接模式存在差异显着性的基因,富集相关代谢通路,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反应、信号转导等代谢通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半定量RT-PCR的手段对差异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各差异基因的表达趋势均与测序结果相一致,且相关性良好。部分差异可变剪接基因变化不显着。3、螺旋藻与地塞米松对肺组织纤维化进程的影响:在建立SiO2胁迫下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基础上,探究螺旋藻与地塞米松对肺纤维化的作用效果。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125 mg/mL SiO2灌注组、螺旋藻组与地塞米松组。其中,螺旋藻组与地塞米松组同样灌注125 mg/mL SiO2悬液。于14 D、28 D、56 D处死大鼠,通过形态学观察、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相关细胞因子的Elisa检测分析其螺旋藻与地塞米松对肺组织纤维化进程的影响。通过检测发现,螺旋藻与地塞米松对肺组织的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均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其中地塞米松对于预防尘肺病的效果更佳。

汪永忠,王青,耿全,张永健,李钊,杨晨[2](2016)在《生产性粉尘职业接触限值应用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OELs)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浓度[1]。我国历经初创、借鉴、摸索和实践4个阶段已逐渐形成了47类71项粉尘OELs[2]。OELs只是与检测值进行相互比较的一把尺子,理论上不应存在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不少职业卫生工作者在应

句海洋[3](2015)在《综采工作面喷雾降尘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采煤装备在煤矿井下得以广泛应用,但随着而来的问题是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和职工的身心健康。随着国家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逐步重视,对于综采工作面粉尘的防治工作以及如何降低到相关标准以下,目前仍然是矿井安全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基础理论分析、数值实验、实验测试和工程应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综采工作面喷雾降尘理论及应用情况,形成本论文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前往现场调研、了解综采工作面布置情况,及采煤机运行过程中的粉尘浓度分布规律,将采集的数据进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综采工作面风流场分布规律及粉尘分布、迁移规律。通过对龙东煤矿7141综采工作面分析研究,结合粉尘运动理论,以7141综采工作面为物理模型,在风流—粉尘离散相的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基础上,对风流场中粉尘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综采工作面风流、粉尘浓度分布规律。由于综采工作面产尘强度大,另外采煤机自身所携带的内、外喷雾容易损坏导致喷雾降尘效果不理想,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根据综采工作面实际特点,进行针对综采工作面的粉尘防治技术设计;本文针对采煤机附近主要产尘源及粉尘扩散范围,优化设计出一种高速水射流负压降尘装置,此装置使用空气助力喷嘴,在低压水源情况下提供速度极高的水射流雾团,形成包围产尘源的水雾墙,阻止粉尘的扩散,同时由于负压场的存在进一步控尘、吸尘,并及时湿润使其沉降。

沈丽[4](2012)在《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成本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除人类经济系统付出的工程成本外,生态环境也付出了代价,包括自然资源耗减、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系统破坏等三部分,称之为生态成本。如果生态成本和工程成本共同作为高速公路建设方案选择的依据,可以取得兼顾工程成本和环境影响的效果。但由于环境资源的非市场性,生态成本的评估非常困难,目前是理论界研究的难点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成本评估方法,是对高速公路绿色决策理论的重要补充。首先,集成设计、施工、环评等各方面的要求,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系统分析的高速公路建设环境影响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类型及严重程度。基于生命周期方法,将高速公路建设划分为准备、建设、结束三个阶段,分阶段识别了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类型;并且集成国家有关设计、施工、环评的规范或环境影响实际发生的可能性作为环境影响严重程度的判别标准,对各类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分为6档。该方法基于生命周期的思想提出,可以保证高速公路建设各生命阶段的环境影响没有遗漏,且能够识别环境影响发生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延续至高速公路建设结束后的环境影响类型,为降低生态成本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该方法集成设计、施工、环评等各方面的要求作为判断环境影响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标准,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依据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确定的环境影响类型,建立了涵盖资源耗减成本、环境污染损失成本、生态系统破坏成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此外,为能够体现决策者对不同方案的生态成本比较时对不同指标的重视程度,基于生命周期分析中确定的各类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量化结果,提出将专家意见法与AHP法结合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为能够体现决策者对不同方案的生态成本和工程成本进行综合比较时对两者不同的重视程度,提出采用调整系数法确定两者权重,以体现在不同生态环境恶化阶段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再次,结合各指标的环境影响特征,对现有的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恢复费用法、防护费用法、意愿调查法、土地生态功能综合评估法等评估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优选了部分与指标适宜的评估方法。针对现有的资源耗减评估方法必须考虑资源存量因而对本研究的单一经济活动不适宜的问题,引入了能值分析法,利用能值转换率、能值货币转换率得出资源性产品的能值货币值以评估资源耗减成本;针对支付愿望受被调查者收入水平制约因而会偏低和受偿愿望受被调查者借机增加收入的心理影响因而偏高的问题,提出同时调查支付愿望和受偿愿望,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环境影响的价值的方法。优选、引入、改进的生态成本指标评估方法组成生态成本评估方法。能值分析法的引入和意愿调查法的改进提高了生态成本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最后,采用威乌高速公路做为案例应用优选、引入和改进的环境影响价值评估方法,对两个比较方案进行了生态成本评估,验证了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和适宜性。评估的威乌高速公路的生态成本值与工程经济成本几乎相当,说明生态环境支付了相当于工程成本的生态成本。水泥的资源耗减成本、林地和草地的土地占用生态成本最高,是建设方案比选中应予以重视的因子。评估结果说明了生命周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得出的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以生态破坏和资源耗减为主,环境污染相对较轻的规律和特点。

伍修锟[5](2010)在《呼吸性煤尘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呼吸性煤尘的化学组成、表面官能团、表面性质、润湿性、凝聚性、电化学性质等内容。根据这些性质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抑尘剂,并进行了抑尘剂降尘模拟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是:煤尘表面主要存在三类基团,即脂肪烃、芳香烃和含氧官能团。煤尘是多孔介质,孔径在2-20nm的中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煤尘的表面分形研究表明,表面分形维数值客观定量地表征了煤尘的表面粗糙特性和表面孔隙特性。水中添加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大大改善其对煤尘的润湿能力,但并不是浓度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浓度。在添加剂总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润湿效果比单一的表面活性剂好。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加入适量的盐可以大大改善它的润湿性能。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煤尘润湿性的主要因素是煤尘的氧元素含量、BET比表面积、硫的摩尔分数和总羧基含量。煤尘的表面电荷为负电荷,随着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减少,Zeta电位的绝对值变大。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中,煤样表面的Zeta电位变化各不相同,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煤尘的Zeta电位变化不大,而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煤尘的Zeta电位变化较大。有机絮凝剂OF3和无机凝聚剂IC1、IC2对煤尘有着较好的凝聚能力。模拟降尘实验表明,新型抑尘剂具有较高的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PM10的颗粒主要靠抑尘剂的润湿作用将其捕集,PM5和PM2.5的颗粒主要靠抑尘剂中的絮凝剂和凝聚剂的粘结作用将其捕集。

邝卫[6](1998)在《对呼吸性粉尘监测工作的再认识》文中指出对呼吸性粉尘监测工作的再认识邝卫从对全尘监测改进为对呼吸性粉尘的监测无疑是一个进步,应该继续鼓励和推广包括个体呼吸性粉尘监测在内的呼吸性粉尘监测工作。但是,要把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起来,要从我国26万个千差万别矿山企业的实际出发,要允许企业依照有关法规...

郭彪[7](1990)在《全国矿山防尘技术推广会议》文中研究表明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矿山的防尘工作,预防粉尘危害,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劳动部矿山安全卫生监察局,于1989年10月19日至22日在江西省盘古山钨矿主持召开了全国矿山防尘技术推广会议。来自全国二十八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劳动部、冶金部、轻工业部、铁道部、化工部、地矿部、司法部、农业部,全国总工会、国家黄金管理局、国家建材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

二、对呼吸性粉尘监测工作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呼吸性粉尘监测工作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SiO2胁迫下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尘肺病
        1.1.1 尘肺病概况
        1.1.2 尘肺病的病理特点
        1.1.3 尘肺病的诊断方法
        1.1.4 尘肺病的发病机制
    1.2 可变剪接
        1.2.1 可变剪接的基本概念
        1.2.2 可变剪接的基本类型
        1.2.3 可变剪接的调控机制
        1.2.4 可变剪接的意义
        1.2.5 可变剪接调控相关疾病
    1.3 螺旋藻与地塞米松
        1.3.1 螺旋藻概况
        1.3.2 地塞米松概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SiO_2胁迫下大鼠肺部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大鼠及饲料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大鼠分组及染尘
        2.2.2 肺组织的摘取与标本的制备
        2.2.3 HE染色
        2.2.4 天狼猩红染色
        2.2.5 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检测
        2.2.6 肺组织中TNF-α、TGF-β、FGF和 IL-6 含量的检测
        2.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肺组织形态学观察
        2.3.2 HE染色观察
        2.3.3 天狼猩红染色观察
        2.3.4 相关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纤维化肺组织的高通量RNA测序结果分析与实验验证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本
        3.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3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大鼠肺组织高通量测序
        3.2.2 肺组织总RNA的提取
        3.2.3 反转录合成c DNA
        3.2.4 差异基因表达检测
        3.2.5 差异基因可变剪接事件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通量测序数据整理
        3.3.2 肺组织总RNA提取结果
        3.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差异基因表达
        3.3.4 半定量RT-PCR检测肺组织纤维化相关差异基因可变剪接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螺旋藻与地塞米松对肺组织纤维化进程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大鼠及饲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大鼠适应性饲养及染尘处理
        4.2.2 大鼠螺旋藻与地塞米松的摄入
        4.2.3 大鼠的处理
        4.2.4 肺组织形态学观察
        4.2.5 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4.2.6 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大鼠肺组织形态学观察及HE染色结果
        4.3.2 大鼠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4.3.3 细胞因子TNF-α、TGF-β、FGF、IL-6 的测定结果
        4.3.4 相关表达差异基因的检测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仪器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2)生产性粉尘职业接触限值应用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粉尘的相关概念
    1.1 易误解的粉尘中文名
    1.2 粉尘相关概念再认识
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OELs解读
    2.1 容许浓度数值的理解与异常工作制OELs的计算
    2.2 标准存在的技术缺陷
3 粉尘OELs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检测值与OELs间缺乏可比性
    3.2 滥用和误用粉尘OELs
4 正确应用粉尘OELs的注意事项
    4.1 粉尘性质与类别的判断
    4.2 规范监测方法和正确表述检测结果
    4.3 按规定进行呼吸性粉尘的测定
    4.4 应重视粉尘OELs备注栏的内容

(3)综采工作面喷雾降尘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喷雾降尘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射流雾化及喷雾降尘理论研究
    2.1 射流雾化机理研究
    2.2 含尘气流绕雾滴运动分析
    2.3 孤立液滴捕尘机理分析
    2.4 喷雾降尘机理及影响降尘效果的因素分析
    2.5 喷嘴选择及雾化实验
    2.6 本章小结
3 综采工作面粉尘的分布规律
    3.1 综釆工作面粉尘来源
    3.2 综采工作面粉尘运动微观分析
    3.3 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及分散度测定及分布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采煤机截割粉尘扩散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
    4.1 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
    4.2 粉尘运动概述及数学模型
    4.3 综采工作面几何模型的建立及其网格生成
    4.4 数值模拟参数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4.5 综采工作面风流分布规律数值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布规律数值实验结果及分析
    4.7 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负压二次降尘技术现场应用
    5.1 应用现场概况
    5.2 综采工作面负压二次降尘技术及装置的设计
    5.3 喷雾除尘方案实施前后降尘效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成本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1.5 论文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生态成本概念及相关研究
    2.2 高速公路建设的环境影响分析综述
        2.2.1 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现状
        2.2.2 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现状
    2.3 环境影响价值评估研究综述
        2.3.1 环境价值的概念及构成
        2.3.2 环境影响价值评估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全生命周期分析
    3.1 研究目标和范围
    3.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2.1 准备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估
        3.2.2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估
        3.2.3 结束期环境影响分析
    3.3 结果解释
        3.3.1 资源耗减影响总量矩阵
        3.3.2 环境污染总量矩阵
        3.3.3 生态系统破坏总量矩阵
        3.3.4 高速公路建设环境影响总量矩阵
    3.4 本章小结
4 高速公路建设生态成本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4.1 高速公路建设生态成本指标体系的特征及构建原则
    4.2 生态成本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目标分解
        4.2.2 指标初选、确定与分层
    4.3 指标的权重
        4.3.1 权重概念
        4.3.2 权重确定方法研究
    4.4 威乌高速公路生态成本指标体系示例
        4.4.1 案例背景
        4.4.2 生态成本指标体系
        4.4.3 威乌路生态成本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高速公路建设生态成本评估方法研究
    5.1 生态成本指标评估方法比较与分析
        5.1.1 直接市场法
        5.1.2 替代市场法
        5.1.3 模拟市场法
    5.2 生态成本指标评估方法优选引入及应用
        5.2.1 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评估方法
        5.2.2 环境污染损失成本评估方法
        5.2.3 生态系统破坏成本评估方法
    5.3 威乌高速公路生态成本评估示例
        5.3.1 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评估
        5.3.2 环境污染损失成本评估
        5.3.3 生态系统破坏成本评估
        5.3.4 经权重调整的生态成本评估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材料稀缺性程度打分表
附录B 高速公路建设大气和噪声污染支付、受偿意愿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呼吸性煤尘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煤尘的危害
    1.2 煤尘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煤尘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2 呼吸性煤尘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研究
    2.1 煤样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2.2 煤样中含氧官能团的测定
    2.3 煤样的FTIR光谱分析
    2.4 煤尘的粒度分析
    2.5 煤尘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
    2.6 小结
3 呼吸性煤尘的润湿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影响煤尘润湿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3.4 小结
4 呼吸性煤尘的凝聚性研究
    4.1 凝聚基本理论
    4.2 呼吸性煤尘的ζ电位研究
    4.3 混凝剂的优选实验
    4.4 小结
5 新型降尘剂研制及应用
    5.1 新型降尘剂的研制
    5.2 新型降尘剂模拟降尘试验
    5.3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四、对呼吸性粉尘监测工作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SiO2胁迫下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D]. 吕润超.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2]生产性粉尘职业接触限值应用问题探讨[J]. 汪永忠,王青,耿全,张永健,李钊,杨晨. 中国职业医学, 2016(02)
  • [3]综采工作面喷雾降尘理论及应用研究[D]. 句海洋. 华北科技学院, 2015(12)
  • [4]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成本评估研究[D]. 沈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12(03)
  • [5]呼吸性煤尘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及应用[D]. 伍修锟.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2)
  • [6]对呼吸性粉尘监测工作的再认识[J]. 邝卫. 劳动保护, 1998(01)
  • [7]全国矿山防尘技术推广会议[J]. 郭彪. 江西有色金属, 1990(01)

标签:;  ;  ;  ;  ;  

对呼吸粉尘监测工作的认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