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m~3/时空分离塔低温测量系统维护

150m~3/时空分离塔低温测量系统维护

一、150米~3/时空分塔低温测量系统的检修(论文文献综述)

张德祥[1](1977)在《150米3/时空分设备的电气装置及其改进、使用和维修》文中指出150米3/时制氧机是我厂的老产品。近几年来,为了便于准确操作和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对电气装置实行了很大的改进。为便于兄弟单位参考,现将改进情况及使用和维修中的一些问题,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王如加,张德祥[2](1972)在《150米3/时空分塔低温测量系统的检修》文中指出150米3/时空分塔的温度测量采用的一次仪表是分度号为BA1(即0℃时电阻R0=46欧姆)的铂热电阻,二次仪表是ELZ-110型测温比率计,转换开关为FK型多点转换开关,由这三个单元组成测量系统。另外,测温系统需配用直流为4伏的电源。

王如加,张德祥[3](1972)在《150米3/时空分塔低温测量系统的检修》文中提出150米3/时空分塔的温度测量采用的一次仪表是分度号为BA1(即 0℃时电阻 Ro= 46欧姆)的铂热电阻,二次仪表是 ELZ-110型测温比率计,转换开关为 FK型多点转换开关,由这三个单元组成测量系统。另外,测温系统需配用直流为4伏的电源。

张德祥,陈志新[4](1973)在《150米3/时空分设备电气装置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150米3/时制氧机是我厂的老产品,1972年进行了整顿。为了便于准确操作和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对电气装置也进行了改进。为供兄弟单位参考,现简介如下,并望批评指正。

张德祥[5](1978)在《11-800型空分设备电气装置简介》文中研究表明11-800型空分设备是我厂的老产品。近几年来,虽然对它的部分电气装置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总的来说,它的电气装置与KFS-860-I型制氧机基本一样。由于现在使用11-800型空分设备的单位比较多,因此在这里将这种空分设备电气装置中与KFS-860-I型不同之处。作一个简单介绍,以供参考。

张德祥[6](1975)在《再谈150米3/时空分设备电气装置的改进与维修》文中认为近几年来,我厂生产的150米3/时空分设备的电气装置作了较全面的改进。现将改进近况简介如下。一、动圈式仪表使用前的校准:分馏塔低温测量及干燥器(或分子筛吸附器)控制温度所用的二次仪表都是动圈式仪表,在使用前都要进行校准工作,但又往往为使用者所忽视。校准的方法如下:

邯郸制氧机厂[7](1977)在《300米3/时空分设备介绍和操作说明》文中研究说明(一)简 介300米3/时制氧机(KFZ-1800型)是用深度冷冻的方法,从空气中同时提取高纯度氧气和氮气的装置。本设备采用分子筛纯化器代替过去常用的洗涤塔和干燥器,以中压透平膨胀机代替活塞式膨胀机,是一种新颖的中压流程。

张北斗[8](2014)在《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的反演算法及应用》文中提出我国疆域辽阔,气象灾害多发。为减少灾害性天气对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威胁,国家不断加强现代化气象观测手段,增强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采用被动接收的方式,工作时无需对外发射电磁波,体积小、功耗低,还有长期连续工作、无人值守和便于组网等独特优势。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代替无线电探空气球,在数值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中承担关键角色。本文发展了一套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并用于我国星载雷达校飞试验对比观测和估算雷达路径积分衰减;研制成功了地基35通道微波辐射计原理样机,设计了一套标定方法和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系统,利用Visual VC++,开发了辐射计的软件控制系统及实时可视化图像显示模块,并进行了多次野外观测对比试验。基于多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发展了大气温湿及液态水廓线反演算法。以试验地区近二十年的历史无线探空资料为样本集,经过先期去除资料数据量缺失、格式转换、插值等处理后,进行分类处理,分为大气晴空无云数据集和有云数据集两种情况。对于晴空无云的样本集,利用大气微波辐射传输模式,以晴空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高度等信息作为输入参数,计算获得多通道微波辐射亮温数据集、积分水汽总量和液态水总量,其中液态水总量值为零。对有云样本数据集,以大气相对湿度廓线作为初始数据,使用绝热液水含量分析方法,模拟计算出液态水廓线。将晴空无云模式计算获得的亮温数据集和有云状况计算获得的亮温数据集,与大气廓线一一对应,合并成综合数据集。为增加对噪声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对亮温数据集进行添加随机噪声处理。将模拟的多通道微波辐射亮温值归一化后作为输入参数,以对应的大气温湿廓线及第一层大气温度、湿度、气压作为输出样本,构造改进的BP神经网络训练样本集,在高性能计算中心平台上,经过百万次循环神经网络训练,获得一组能够反演试验区大气廓线的神经网络参数。以观测的多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实际亮温值和仪器实测的地表温度、湿度、气压作为参数,输入至神经网络模型正向计算,反演获得0~10Km间47层或58层的大气温度、水汽密度、相对湿度、液态水廓线及大气整层的积分水汽和液态水总量。将反演算法用于12通道微波辐射计亮温反演。与GPS探空数据对比,反演的大气温度廓线在7Km以下误差均在3K以内,水汽密度廓线在6Km以下误差均在3g/m2以内,部分底层廓线的反演值与GPS探空观测接近,获得了较好的反演结果。同时,通过模式分析出云水廓线,弥补GPS探空不足,利用微波辐射计观测进行验证,估算雷达路径积分衰减,用于试验降水雷达反演分析。兰州大学与中国兵器工业第206研究所(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于2009年至2013年联合开发,研制成功了地基35通道MWP967KV型微波辐射计原理样机。在水汽波段22~30GHz、氧气波段51~59GHz进行探测,亮温测量范围是0至400K,测量精度达到0.5K。参与设计了辐射计的系统组成、天线、转台、接收机、数据处理单元等分系统,实现了一体化的整机设计、多传感器的集成、紧凑的双波段天线组件、小步进扫频式的多通道辐射探测,实现了冷热源人工标定与自动标定措施的结合。掌握了小型化高性能毫米波天线总成技术、宽带低副瓣毫米波馈源技术、宽带低损耗毫米波波束分配技术、宽带高性能毫米波面天线技术、宽带参数化密集通道接收机技术、极微弱高频信号精密检测技术及多传感器集成一体化设计技术。在MWP967KV型微波辐射计的硬件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套辐射计的标定方法和流程及35通道微波辐射计反演算法,实现大气温湿、液态水廓线及积分水汽和云水含量的反演计算,垂直分辨率为:50m@0~500m,100m@500m~2km,250m@2~10km;同时,利用Visual VC++开发环境,设计了辐射计的软件系统、复杂数据存储技术及实时可视化图像显示模块。继而开展了MWP967KV型35通道微波辐射计的试验验证及数据对比分析工作。以研制的微波辐射计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为观测基础,在陕西、河北、北京、甘肃、吉林、山西等六省市开展八次验证试验和考核,加电工作时间累计超过六千小时,对辐射计的性能和反演精度进行了多项验证,对微波辐射计的观测个例、典型天气下的观测结果和观测数据样本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对比验证。对比结果表明,K频段亮温值与探空模拟亮温平均偏差基本都小于1K,相关系数达到0.98以上,V频段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与无线探空观测相比,反演的温度廓线平均偏差不大于2K,水汽廓线最大误差不超过1.5g/m3,相关系数达到0.98以上,积分水汽值与MP-3000观测值相关系数达到0.989。试验验证表明,MWP967KV型是一款我国自主研制的自动化、多功能、高精度新型大气微波遥感探测设备,为我国气象探测和人影业务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仪器装备支持,且对于天气变化动态的实时连续监测、直观评价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王丽娟[9](2010)在《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为核心研究内容,通过管网漏损模拟实验从微观上对漏损管网进行水力分析,建立了管网漏损模型与漏损检测与定位模型,并对既有漏失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为有效地减少漏损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实际运行管网漏损数据的挖掘,从宏观上剖析了管网漏损的成因与规律,建立了管网漏损预测模型,为管网漏损的早期预防、维护与更新以及资金的合理分配与使用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管网渗漏和节点爆管,通过对单点渗漏、两点渗漏、节点爆管、节点爆管与渗漏共同引起的压降及漏损前后漏损管段和大用户流量变化对管网漏损的初步定位进行了研究并用EPANET对管网渗漏及节点爆管压降进行了模拟。其次,结合实验管网监测点压力值和选取管段的流量测定值对供水管网漏损检测与定位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理论和费希尔定律的漏损辨识与定位模型、基于遗传算法的漏量估计与漏损定位模型、基于聚类与判别分析的漏损定位模型,为漏损故障实时诊断奠定了基础,减少了维修的盲目性。另外,对影响管网漏损的水力因素及漏损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漏损试验分析及对漏损管段上所有影响管网漏损的水力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及逐步递归分析,确立了影响漏失量的显著因素并建立了管网漏失模型;对漏失量和管道压力的指数模型进行分析并拟合出压力指数区间;通过对模型漏损系数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对既有典型管网漏失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最后,对实际运行供水管网历史漏损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RBF径向基神经网络(敷设时间<5年)、多元统计回归(敷设时间>5年)管网漏损时间预测模型;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 ( p ,d,q)(P,D,Q)s)和elman反馈型神经网络两种漏子数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漏损部位进行预测的有序多分类逻辑斯谛(logistic)非线性回归模型。

二、150米~3/时空分塔低温测量系统的检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0米~3/时空分塔低温测量系统的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8)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的反演算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制微波辐射计的意义
    1.3 微波辐射计应用前景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构成
    1.5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气微波遥感原理
    2.1 概论
    2.2 物质热辐射理论
    2.3 大气的微波辐射特性
        2.3.1 氧气分子的微波吸收特性
        2.3.2 水汽分子的微波吸收特性
        2.3.3 云的微波吸收特性
    2.4 地基微波辐射计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2.4.1 国外研究及应用进展
        2.4.2 国内研究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的温湿廓线反演算法
    3.1 大气微波辐射传输理论
    3.2 微波辐射计反演算法研究概况
    3.3 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系统
        3.3.1 算法简介
        3.3.2 微波观测通道选择
        3.3.3 MWMOD微波辐射传输模式简介
        3.3.4 反演算法流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地基微波辐射计在我国星载雷达校飞试验中的应用
    4.1 雷达校飞试验简介
    4.2 TP/WVP-3000型微波辐射计
    4.3 地基12通道微波辐射计大气廓线反演算法
    4.4 反演数据对比与分析
    4.5 微波辐射计用于估算雷达路径积分衰减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地基35通道MWP967KV型微波辐射计的硬件系统
    5.1 引言
    5.2 MWP967KV型辐射计概述
        5.2.1 辐射计用途
        5.2.2 总体布局
        5.2.3 整机系统组成
        5.2.4 分系统互连结构
    5.3 分系统组成及工作过程
        5.3.1 天线
        5.3.2 转台
        5.3.3 接收机
        5.3.4 毫米波接收机
        5.3.5 视频接收机
        5.3.6 A/D、接口控制及数据预处理
        5.3.7 接收机恒温
        5.3.8 检控单元
    5.4 系统信息流
    5.5 辐射能量接收与采集
    5.6 辐射计参数及功能指标
    5.7 系统技术特点
    参考文献
第六章 MWP967KV型微波辐射计的标定及软件系统
    6.1 辐射计的标定
    6.2 软件系统设计
        6.2.1 终端软件组成
        6.2.2 软件功能
        6.2.3 软件流程
        6.2.4 亮温计算流程
        6.2.5 仪器探测流程
        6.2.6 温湿廓线反演流程
        6.2.7 积分总量显示流程
        6.2.8 系统信息显示流程
        6.2.9 数据结构设计
        6.2.10 实时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6.2.11 软件可视图像显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MWP967KV型微波辐射计的试验验证及数据对比分析
    7.1 试验验证
        7.1.1 西安研发区基本功能试验
        7.1.2 河北涿州外场试验
        7.1.3 西安研发区性能验证试验
        7.1.4 河北涿州-北京试验
        7.1.5 甘肃兰州半干旱区试验
        7.1.6 北京鉴定试验
        7.1.7 试验小结
    7.2 典型天气观测个例效果
        7.2.1 北京秋季晴空
        7.2.2 北京秋季积云
        7.2.3 北京阴天
        7.2.4 北京中雨
        7.2.5 北京入冬降雪
        7.2.6 北京降雨过程
    7.3 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7.3.1 亮温观测对比
        7.3.2 观测数据样本实例
        7.3.3 温度廓线观测反演对比
        7.3.4 水汽密度廓线观测反演对比
        7.3.5 积分水汽总量观测反演对比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工作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供水管网漏损现状
        1.1.2 城市供水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3 管网漏损的概念与漏损衡量的指标
        1.1.4 漏损控制研究的必要性
    1.2 供水管网漏损原因与控制措施
        1.2.1 漏损原因
        1.2.2 控制措施
    1.3 国内外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现状
        1.3.1 供水管网漏损检测技术与设备
        1.3.2 供水管网检漏方法
        1.3.3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模型
    1.4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主要目标
        1.4.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管网漏损模拟实验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方案
        2.2.1 管网单点渗漏试验
        2.2.2 管网两点渗漏实验(不同渗漏强度)
        2.2.3 大用户节点爆管试验
    2.3 实验装置、设备与仪器
        2.3.1 实验装置
        2.3.2 测试仪器
        2.3.3 实验设备
    2.4 试验辅助计算软件EPANET
        2.4.1 EPANET软件简介
        2.4.2 EPANET2.0 水力模拟能力
        2.4.3 计算参数及单位选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网漏损初步定位研究
    3.1 管网漏损压降分析
        3.1.1 单点渗漏模拟
        3.1.2 两点渗漏模拟
        3.1.3 一个节点大用户爆管模拟
        3.1.4 EPANET对管网漏损实验的模拟与验证
    3.2 管网漏损流量分析
        3.2.1 渗漏引起的上下游流量的变化
        3.2.2 管道渗漏和爆管时的大用户流量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网漏损定位模型研究
    4.1 基于贝叶斯理论(Bayes Theory)与费希尔定律(R.A.Fisher)漏损定位模型
        4.1.1 前提与假设
        4.1.2 基于贝叶斯理论(Bayes Theory)的建模思想
        4.1.3 基于费希尔定律(R.A.Fisher)的模型参数估计
        4.1.4 漏损检测工作流程
        4.1.5 漏损检测的模型应用
    4.2 利用遗传算法对管网漏损进行定位研究
        4.2.1 遗传算法简介
        4.2.2 利用遗传算法对管网漏损进行定位研究
    4.3 基于聚类与判别分析管网漏损定位模型
        4.3.1 聚类与判别分析数学原理
        4.3.2 模型的建立
        4.3.3 漏损定位模型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水管网漏失模型研究
    5.1 供水管网漏损影响因素分析
        5.1.1 漏损面积和压力对管网漏失的影响分析
        5.1.2 管网漏失因素主成分分析
    5.2 管网漏失模型研究
        5.2.1 管网漏失逐步回归模型研究
        5.2.2 管网漏失指数模型分析
    5.3 供水管网既有漏失模型验证研究
        5.3.1 国内外供水管网漏失模型概述
        5.3.2 对既有漏失模型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水管网漏损预测模型研究
    6.1 管网漏损数据的统计分析
        6.1.1 漏水事故按管道口径进行统计
        6.1.2 漏水事故按管材统计
        6.1.3 漏水事故按发生月份统计
        6.1.4 漏水事故按不同管材发生原因与漏水部位统计
        6.1.5 漏水事故按敷设年代分
    6.2 供水管网漏损预测模型研究
        6.2.1 管网漏损时间预测模型
        6.2.2 管网漏子数量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6.2.3 有序多分类逻辑斯谛(logistic)非线性回归模型对漏损部位进行预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150米~3/时空分塔低温测量系统的检修(论文参考文献)

  • [1]150米3/时空分设备的电气装置及其改进、使用和维修[J]. 张德祥. 深冷技术, 1977(S1)
  • [2]150米3/时空分塔低温测量系统的检修[J]. 王如加,张德祥. 深冷技术, 1972(S1)
  • [3]150米3/时空分塔低温测量系统的检修[J]. 王如加,张德祥. 深冷简报, 1972(02)
  • [4]150米3/时空分设备电气装置的改进[J]. 张德祥,陈志新. 深冷简报, 1973(02)
  • [5]11-800型空分设备电气装置简介[J]. 张德祥. 深冷技术, 1978(05)
  • [6]再谈150米3/时空分设备电气装置的改进与维修[J]. 张德祥. 深冷技术, 1975(01)
  • [7]300米3/时空分设备介绍和操作说明[J]. 邯郸制氧机厂. 深冷技术, 1977(S1)
  • [8]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的反演算法及应用[D]. 张北斗. 兰州大学, 2014(03)
  • [9]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研究[D]. 王丽娟. 天津大学, 2010(05)

标签:;  

150m~3/时空分离塔低温测量系统维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