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朋自远方来——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国创历届园艺博览会之最(论文文献综述)
王津宁[1](2012)在《中国园林展发展概况及展会后管理运作研究 ——以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园林展(garden show)这一名词来源于现当代西方国家,旨在通过举办展览的方式,促进园林、园艺事业的交流与发展,是以园林园艺展示为主题的节事性展览活动。虽然中国园林展作为一种新生态事物,其发展仅仅历经了十几年的时间,但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有类似于西方现当代园林展的一些艺术形式及展示内容,中国园林展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殊性,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在对国外园林展全面介绍的基础上,对中国园林展的萌芽期、断档期、参与期、学习借鉴及传承保护期这几大发展阶段进行系统的阐述,使得中国园林展有一套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连贯性。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近些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各种形式多样的园林园艺博览会,进而研究现当代西方园林展对中国园林展发展的影响及会后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并以首届中国绿化博览会举办地——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为实证案例,对其会展后的管理运作情况做重点分析研究。通过管理运作来逐步调整和改善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以便更好的完善中国园林展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博览盛会,对今后各种园林展览会在中国的举办也能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
段晓芳[2](2015)在《济南园博园展后利用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园林博览会,作为一种以园林园艺为载体的展览性城市活动事件,近几年内在国内发展迅速。自1997年在大连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目前在国内已举办至第九届,申请至第十届,于2015年在银川举办。相比于园林博览会在国外的发展史,对于中国而言,仍属于新生事物。作为舶来品,园林博览会在国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背景与举办理念的不同,历届园博会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会时爆满、会后冷清的”状况。展后园区资源闲置、游人稀少、运营艰难,从最初以展览交流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平台沦为“城市会展垃圾”。随着展会的结束,大规模大面积的广场资源、建筑展馆资源、植被资源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等将面临在展后如何再被利用,以及通过怎样的后续活动进一步承接展后的关注度、吸引力,成为我国目前园林博览会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济南园博园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在展览类活动举办之后,面对游人骤减、资源闲置、维护费用不足 运营难以维持等现实问题,如何对地块的重新功能定位、资源重新分配,以及空间格局重新调整,以此延续之前展会期间得到的关注度、保持地块价值。为解决济南园博园现状资源闲置、园区冷清、运营艰难问题,对其内资源进行重新梳理,制定相应的展后利用策略,提出具体改造方案是本文的研究出发点以及研究意义。论文分六个章节,前两章节以园林博览会的起源、发展、申办、组织运作以及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对园林博览会相应的背景以及相关概念进行论述,选择国内外园林博览会发展过程中的案例,总结其展后利用模式以及相关的改造措施,对园林博览会的特征以及历届园博园展后利用的相关理论与改造策略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分类。为后期提出济南园博园展后利用模式提供理论参照。第三、四章节以济南园博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济南园博园从规划初期到目前园区的使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园内的景观资源进行分区分类价值评估,得出济南园博园现状SAOT矩阵模式分析图,进一步对其进行展后利用改造设计。第五章节提出具体改造方案,为解决济南园博园现状资源闲置浪费的状况提出具体的调整策略。
李国瑾[3](1999)在《走近世纪盛会——’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概况大聚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9年5月1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春城隆重举行。目前,’99昆明世博会倒计时钟的脚步正一分一秒地向前走着,’99昆明世博会的足音离我们越来越近……镜头之一:1999年5月1日,中国政府将举办自建国以来第一次主办的高规格世界园艺博览会,这...
李天娇[4](2011)在《园艺类博览园的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园艺类博览园也是园艺博览会永久会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系统的园区规划和景观设计,以园艺博览为主线,以展示园艺生物资源(动、植物)、园艺产业类型、园艺技术与设施、园艺文化和生态景观为主要功能,兼具休闲、娱乐、度假功能,具备完善的、与园区主题相一致的配套服务设施,并对所在区域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的的综合性园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园艺类博览园在我国有了较快速的发展,并逐步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对落后,既没有提出明确的定义和分类,也没有梳理所涉及到的多个学科的规划理论。因此,整合各个相关学科的理论,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结合园艺类博览园的自身特点,从园艺类博览园的产生和发展入手,研究园艺类博览园的规划策略和景观设计手法,是当前园艺博览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园艺类博览园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作为风景园林学科一新的研究领域,园艺类博览园的产生和发展与其它类型的园林有着显着的差异,园艺类博览园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条件对进一步研究园艺博览园规划的相关理论,从而指导园艺博览园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归纳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在充分分析园艺类博览园的产生和发展的情况下,对“博览会公园”、“主题公园”、“农林作物主题文化园”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明确了园艺类博览园的概念、内涵、特征,系统论述了它的功能和分类方法,并阐述了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其次,通过大量的文献研读,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已建成的园艺类博览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的理念和原则、分析了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明确了园艺类博览园的主要功能和可预见的空间布局类型、归纳了园艺类博览园景观资源、总结了园艺类博览园的赢利点和营销原则。再次,研究选取沈阳世界园艺博览园、南京中国国际绿化博览园、济南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泰州江苏省园林博览园和无锡现代园艺类博览园五个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园艺类博览园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前期理论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建立科学的园艺类博览园景观评价体系,进而从定量、定性角度研究园艺类博览园景观的质量,即对上述五个案例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得出我国现有园艺类博览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园艺类博览园规划设计的优化模式,其包含主题策划、园区选址、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环境营造景观设计和后期营销。最后,笔者根据前文的研究成果,将园艺类博览园规划设计优化模式应用在笔者亲自参与的实际案例——连云港岗埠现代花木产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中,对优化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
彭斌[5](1999)在《昆明世博会好风光》文中指出主题为“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即将于今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云南省省城昆明市举行。 目前已有9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参展合同;预计盛会期间将有900万至1000万宾明参加这个被誉为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主办的高等级世界博览会,也是中国政府本世纪举办的唯一一次大型国际盛会。
陈东明[6](1998)在《有朋自远方来——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国创历届园艺博览会之最》文中指出 ’99昆明世博会的对外招展工作经过多方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取得了突破进展,签署参展合同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达83个,创历届A1类园艺博览会参展国家之最。
何昆[7](2016)在《中国(银川)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总体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采用对象调查研究、理论依据研究、比较分析研究、实例解析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对银川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总体规划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对银川园博园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了解园博园周边的旅游资源类型、民族特点、地域文化、历史传承、发展优势等。对已有的历届园博园进行考察,了解博览会的类型、查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有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功能和表现突出的生态效益进行认真分析和挖掘。对银川博览园规划的文化内涵、功能分区、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给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园林景观元素与城市公园、各种博览园间合理规划紧密结合的研究与实践的总结,并对园区展后利用规划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银川国际花卉博览园总体规划设计的理念和原则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并含盖了人文环境,休闲娱乐,旅游资源等。突出了“生态绿色之洲,中阿文化交流之舟”的主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本点,特别强调了可持续生态建设的规划理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今后大型城市公园建设及举办大型博览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景观规划设计功能布局合理,针对不同功能的需要进行结构的设置,在设计中体现尊重场地机理,延伸地域文化,分区丰富细致,土地多元利用,展园集锦分布,路线环形游览,完善湿地功能,贯通城市水系特色景观、建筑突出展会主题,注重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提供商业活动、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行业发展。设计还展示了凤城银川的文化、历史、科技、人文精神,突出展示回族与阿拉伯国家的民俗风情,展现中阿友谊,为宁夏走向国际搭建坚实的平台。通过生态规划思想和手段,将园博园打造为生物多重性、区域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绿色城市公园。设计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为市民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实现了城市区域价值的重新整合和提升,营造舒适、怡人的优美人居环境。
乔磊[8](2012)在《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研究 ——基于市场实证调查的一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有着世界着名旅游都市发展目标的上海,旅游业经历着蓬勃发展的过程,作为外汇收入主要创造力的入境旅游,一直是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重点。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这也是提高上海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和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契机,为上海的入境旅游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在上海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中,德国入境旅游者长年位列第4位,仅次于日本、美国和韩国,为欧洲市场第一大客源国。本文通过对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结构的分析和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实证调查,对上海的德国入境旅游客源群体和德国入沪旅游市场这一重要国际旅游市场进行了研究,并对于2010年世博会对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后世博时代对德国入沪旅游市场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并强调重视入境旅游是上海加快发展成为世界着名旅游城市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发展概况与研究综述部分,先介绍了世博会由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再对国内外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三章为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部分,首先对针对德国客源地的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概括了德国入沪旅游市场,再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德国入沪旅游市场进行了展望。第四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入沪旅游市场部分,介绍了实证调查的研究步骤、问卷设计过程,并基于调查数据和结果从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社会学特征以及旅游学特征四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分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第五章为研究结论以及对策和建议部分。基于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并对于本文的研究局限进行了反思。
曹峰玮[9](2012)在《长春城市品牌形象提升探究 ——基于东北亚博览会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如今在世界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剧的形势下,一个想要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必须要有一个强烈的城市品牌形象意识是,一方面,需要城市加强其内部的建设和发展;在另一方面,城市也应该积极塑造其特有的核心城市品牌形象,再通过有效的宣传与推广,为城市各方面发展打造良好的形象基础。长春市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素有“汽车城”、“森林城”、“大学城”、“电影城”和“文化城”等多个美誉,但这些城市品牌都只是通过一个侧面来反映长春市的城市形象,一直以来长春市始终缺乏一个综合的、全面的能体现核心城市价值的城市品牌形象。所以要想在当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更好的发展下去,必须重视长春市的核心城市品牌塑造与建设工作。围绕核心城市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已有产业、资源、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积极打造鲜明的城市个性,吸引外资,利用外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终实现发展城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标。这篇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等方法,从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品牌”提出的必然性着手,在综述了国内外城市品牌理论发展现状,介绍了城市营销、会展经济、城市品牌的关系的同时。以东北亚博览会的成果、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例,结合了长春市发展历史和长春市现有城市品牌的发展历史,阐述了长春未来的城市核心品牌定位及塑造途径。指出了企业、政府、人才、长春市民等方面在长春市的核心城市品牌塑造中应发挥的作用。
周欣[10](2012)在《新形势下党报搞好会展报道对策研究 ——以《解放日报》上海世博会报道为例》文中认为当今世界,会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际知名的品牌会展,甚至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的增长,文化的交流,社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们体会到会展活动的重要性。会展活动牵涉到当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与生产部门有关,与金融、交通、宾馆、酒店、工商、公安、边防、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等部门、行业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无论哪个地方举办会展活动,当地党委、政府都会把会展作为当地一个阶段的中心工作,集中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党报在当前媒体多元,舆论多元的新闻传播环境中,仍然对新闻传播活动起着引领作用,是引导舆论的主阵地。因此党报对会展的报道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是会展顺利举办的重要保障。上海世界博览会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也是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展期最长的一次会展活动。《解放日报》有关上海世博会的报道,具有舆论导向定位准确、报道思想有高度等五个特点,充分体现了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扬,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本篇论文主要以《解放日报》上海世博会报道为例,从党报的特殊性为着眼点,以会展报道为角度,分析总结其报道的特点,从三方面提出党报搞好会展报道的建议。一、进一步提高对会展报道的认识。二、精心组织好党报会展报道。三、党报会展报道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有朋自远方来——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国创历届园艺博览会之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朋自远方来——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国创历届园艺博览会之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园林展发展概况及展会后管理运作研究 ——以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概念界定 |
0.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0.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外园林展综述 |
1.1.1 德国园林展综述 |
1.1.2 荷兰园林展综述 |
1.1.3 英国园林展综述 |
1.1.4 法国园林展综述 |
1.2 中国园林展综述 |
第二章 中国园林展各历史时期概况 |
2.1 中国园林展历史简述 |
2.2 中国园林展发展时期及各阶段案例分析 |
2.2.1 中国园林展的萌芽期(商、周、秦、汉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 |
2.2.2 中国园林展的断档期(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
2.2.3 中国园林展的参与期(1980年中国园林艺术第二次西传——至今) |
2.2.4 中国园林展的传承保护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
2.2.5 中国园林展的学习借鉴期(20世纪末西方现当代园林展的舶来期) |
2.2.6 中国园林展各历史时期综述 |
第三章 中国当代园林展发展状况 |
3.1 中西方当代园林展的关系 |
3.2 中国当代园林展的现状 |
3.3 中国当代园林展的级别 |
3.3.1 国际级别的园林园艺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 |
3.3.2 国家级别的园林园艺博览会—园博会、花博会、绿博会 |
3.3.3 省市级别的园林园艺博览会—如:江苏省园艺博览会 |
3.4 中国当代园林展的内容 |
3.5 中国当代园林展的申办 |
3.6 中国当代园林展的场地和组织运作 |
3.7 中国当代园林展的功能和作用 |
3.7.1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
3.7.2 推广和实践园林艺术 |
3.7.3 园林相关产业的市场推广机会 |
3.7.4 调整城市的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 |
3.7.5 城市衰落地区的恢复 |
3.7.6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当代园林展案例分析 |
4.1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 |
4.1.1 昆明世博园概况 |
4.1.2 昆明世博园的性质 |
4.1.3 昆明世博园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4.1.4 昆明世博园的发展对策 |
4.2 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 |
4.2.1 济南园博园概况 |
4.2.2 济南园博园的特点 |
4.2.3 济南园博园的作用 |
4.2.4 济南园博园的建设与发展 |
第五章 中国当代园林展会后管理运作研究——以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为例 |
5.1 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概况 |
5.2 首届南京中国绿化博览会盛况 |
5.3 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会后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
5.3.1 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会后状况 |
5.3.2 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面临的问题 |
5.4 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会后管理运作及发展对策 |
5.4.1 南京绿博园特色景点建设 |
5.4.2 南京绿博园节约型园林建设 |
5.4.3 南京绿博园台帐管理 |
5.4.4 南京绿博园免费开放相关管理运作建设 |
5.4.5 南京绿博园物业保洁服务管理 |
5.4.6 南京绿博园绿地养护工程管理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附录一:南京滨江公园管理有限公司绿地养护季度考核表 |
附录二:历届国际(A1级)园林园艺展列表 |
附录三:战后德国历届国际(IGA)和联邦(BUGA)园林展列表 |
附录四:各界园林展的规划目标定位分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济南园博园展后利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可持续发展理念 |
1.1.2 后事件时代的来临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解决现状问题 |
1.2.2 提升场地价值 |
1.2.3 体现事件价值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历届园林博览会展后利用相关理论介绍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外园林博览会发展历程 |
2.2.1 园林博览会起源 |
2.2.2 园林博览会分级 |
2.2.3 园林博览会的申办 |
2.2.4 园林博览会展示内容 |
2.2.5 园林博览会的特点 |
2.3 国外园林博览会发展历程及案例分析 |
2.3.1 德国园林博览会展后利用 |
2.3.1.1 规划目标的发展 |
2.3.1.2 选址的变化 |
2.3.1.3 展后利用案例分析 |
2.3.1.4 启示 |
2.3.2 荷兰园林博览会展后利用 |
2.3.2.1 规划目标的发展 |
2.3.2.2 选址的变化 |
2.3.2.3 展后利用案例分析 |
2.3.2.4 启示 |
2.3.3 法国园林博览会展后利用 |
2.3.3.1 1969年法国国际园林博览会 |
2.3.3.2 法国修蒙国际花卉展 |
2.3.3.3 启示 |
2.3.4 英国园林博览会展后利用 |
2.3.4.1 规划目标与选址 |
2.3.4.2 展后利用失败原因总结 |
2.3.4.3 小结 |
2.3.5 国外园林展展后利用模式总结 |
2.4 我国园林博览会展后利用 |
2.4.1 我国园林博览会发展概述 |
2.4.2 我国园林博览会分级 |
2.4.3 国内园林博览会展后案例分析 |
2.4.3.1 西安世博园展后利用 |
2.4.3.2 深圳园博园展后利用 |
2.4.3.3 厦门园博园展后利用 |
2.4.4 我国园林博览会展后普遍存在问题 |
2.5 小结 |
第3章 济南园博园规划内容概况 |
3.1 规划选址 |
3.1.1 区位概况 |
3.1.2 区位分析 |
3.2 规划主题 |
3.3 规划目标 |
3.4 园区规划结构 |
3.4.1 一条中央主轴 |
3.4.2 两条景观观赏轴 |
3.4.3 三大主题建筑 |
3.4.4 八个功能分区 |
3.5 交通规划 |
3.6 植物规划 |
3.7 基础设施规划 |
第4章 济南园博园展后利用模式研究 |
4.1 展后现状概况 |
4.2 展后利用意义 |
4.3 内部资源评估 |
4.3.1 展园资源 |
4.3.1.1 展园整体现状概况 |
4.3.1.2 展园现状分区介绍 |
4.3.2 广场资源现状 |
4.3.3 建筑资源现状 |
4.3.4 湖水资源现状 |
4.3.5 配套服务设施现状 |
4.4 济南园博园使用现状问卷调研 |
4.4.1 问卷内容制定 |
4.4.2 问卷调研总结 |
4.5 展后济南园博园SWOT模型分析 |
4.6 展后利用模式的提出 |
第5章 济南园博园展后利用规划设计 |
5.1 规划背景 |
5.2 规划目标 |
5.3 规划策略 |
5.3.1 分类资源评估 |
5.3.1.1 展园展后利用策略 |
5.3.1.2 广场区展后利用策略 |
5.3.1.3 长清湖展后利用策略 |
5.3.1.4 植被资源展后利用策略 |
5.3.1.5 交通资源展后利用策略 |
5.3.1.6 配套服务设施展后利用策略 |
5.3.2 分区制定策略 |
5.4 功能分区 |
5.4.2 分区介绍 |
5.4.2.1 体育文娱活动区 |
5.4.2.2 商务活动交流区 |
5.4.2.3 民族风情体验区 |
5.4.2.4 齐鲁文化主题园 |
5.4.2.5 休闲度假养生区 |
5.4.2.6 会展功能区 |
5.4.2.7 水上活动体验区 |
5.5 景观格局以及景点介绍 |
5.5.1 景观视线 |
5.5.2 景观格局 |
5.5.3 景点介绍 |
5.6 道路系统 |
5.7 种植规划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附图 |
(4)园艺类博览园的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园艺类博览园的发展研究 |
2.1. 园艺类博览园的产生和发展 |
2.1.1. 园艺类博览园是农业会展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
2.1.2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园艺类博览园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
2.1.3 会展旅游业为园艺类博览园的后期营销创造了条件 |
2.2 园艺类博览园的概念和特征 |
2.2.1 园艺类博览园的定义 |
2.2.2 园艺类博览园的性质 |
2.2.3 和相关概念的辨析 |
2.2.3.1 与"博览会公园"的异同 |
2.2.3.2 与"Theme Park"的异同 |
2.2.3.3 与"农林作物主题文化园"的异同 |
2.2.4 园艺类博览园的特征 |
2.2.4.1 有明确的建设范围和园定的场地 |
2.2.4.2 园区建设的多次性和周期性 |
2.2.4.3 园区景观多样性 |
2.2.4.4 园区功能多样化 |
2.2.4.5 生产、销售一体化 |
2.2.4.6 园区管理企业化 |
2.3 发展园艺类博览园的意义和作用 |
2.3.1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
2.3.1.1 对区域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 |
2.3.1.2 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
2.3.1.3 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
2.3.2 对区域建设发展的意义 |
2.3.3 对区域文化发展的意义 |
2.4 园艺类博览园的功能和分类 |
2.4.1 园艺类博览园的功能 |
2.4.1.1 园艺类博览园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示范的场所 |
2.4.1.2 园艺类博览园是休闲观光的场所 |
2.4.1.3 园艺类博览园是娱乐购物的场所 |
2.4.1.4 园艺类博览园具有农业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功能 |
2.4.1.5 园艺类博览园具有生态示范和环境保护功能 |
2.4.2 园艺类博览园的分类 |
2.4.2.1 根据投资主体分类 |
2.4.2.2 根据展览主题分类 |
2.4.2.3 根据资源依托分类 |
2.5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2.5.1 国内外园艺类博览园发展研究 |
2.5.1.1 国内外园艺类博览园的发展 |
2.5.1.2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2.5.2 国内外农业主题公园的发展研究 |
2.5.2.1 国内外主题公园的发展 |
2.5.2.2 农业主题公园规划理论研究进展 |
第三章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理论研究 |
3.1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设计的理论支撑 |
3.1.1 景观美学原理 |
3.1.2 同林学理论 |
3.1.3 心理学理论 |
3.1.3.1 环境行为心理学 |
3.1.3.2 旅游心理学 |
3.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3.1.5 农业区位理论 |
3.1.6 生态旅游理论 |
3.1.7 可持续的景观设计理论 |
3.2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的原则 |
3.2.1 主题与园区规划相结合原则 |
3.2.2 博览性与展示性原则 |
3.2.3 文化汇聚性原则 |
3.2.4 系统性原则 |
3.2.5 特色性原则 |
3.2.6 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
3.3 园艺类博览园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1 政策导向 |
3.3.2 区域发展现状 |
3.3.2.1 农业发展基础 |
3.3.2.2 交通条件和周边配套设施 |
3.3.2.3 旅游发展基础和客源条件 |
3.3.3 后期发展规划和区域总体规划 |
3.4 园艺类博览园主要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 |
3.4.1 园艺类博览园主要功能分区 |
3.4.2 园艺类博览园空间布局 |
3.4.2.1 主轴线布局 |
3.4.2.2 依山体布局 |
3.4.2.3 滨水布局 |
3.5 园艺类博览园景观资源、形态和特征 |
3.5.1 园艺类博览园景观资源 |
3.5.2 园艺类博览园景观的形态 |
3.5.3 园艺类博览园景观的特征 |
3.5.3.1 集中性和微缩性 |
3.5.3.2 季节性和地域性 |
3.5.3.3 观赏性与参与性兼具 |
3.5.3.4 娱乐和教育融为一体 |
3.6 园艺类博览园经营管理规划分析 |
3.6.1 园艺类博览园盈利点分析 |
3.6.1.1 票务收入 |
3.6.1.2 农业产业收入 |
3.6.1.3 服务设施收入 |
3.6.1.4 衍生商品销售收入 |
3.6.1.5 场地租赁收入 |
3.6.2 园艺类博览园的营销原则 |
3.6.2.1 持续创新原则 |
3.6.2.2 体验式营销原则 |
3.6.2.3 强化品牌经营策略 |
第四章 园艺类博览园案例调研与综合评价 |
4.1 园艺类博览园研究案例概述 |
4.1.1 沈阳世界园艺博览园 |
4.1.2 济南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 |
4.1.3 泰州江苏省园艺博览园 |
4.1.5 无锡现代园艺类博览园 |
4.2 园艺类博览园综合评价模型的确定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1.1 层次分析法的定义 |
4.2.1.2 模糊数学的概念 |
4.2.1.3 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 |
4.2.2 园艺类博览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2.2 评价体系的确立 |
4.2.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2.4 指标权重的分析 |
4.2.2.5 综合模型的建立 |
4.2.3 园艺类博览园研究案例的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的优化模式与实证应用 |
5.1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的优化模式 |
5.1.1 园艺类博览园的主题策划 |
5.1.2 园艺类博览园的生态设计 |
5.1.3 园艺类博览园的空间规划 |
5.1.4 园艺类博览园的环境营造和景观设计 |
5.1.4.1 地形地貌 |
5.1.4.2 建筑 |
5.1.4.3 小品 |
5.1.4.4 植物 |
5.1.5 园艺类博览园的营销 |
5.2 优化模式的实证应用——连云港岗埠现代花木产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 |
5.2.1 基础资料分析 |
5.2.1.1 区位条件 |
5.2.1.2 产业基础 |
5.2.1.3 发展现状分析 |
5.2.2 园区主题构思与发展定位 |
5.2.2.1 总体构思 |
5.2.2.2 发展定位 |
5.2.3 空间规划和项目安排 |
5.2.3.1 核心区规划建设项目 |
5.2.3.2 辐射区建设项目 |
5.2.4 基础设施规划 |
5.2.4.1 道路交通规划 |
5.2.4.2 水利水系规划 |
5.2.4.3 生态绿化规划 |
5.2.5 环境营造和景观设计 |
5.2.5.1 地形地貌 |
5.2.5.2 植物景观 |
5.2.5.3 建筑小品 |
5.2.6 园区运营管理 |
5.2.6.1 园区经营渠道策划 |
5.2.6.2 旅游活动方案 |
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致谢 |
(7)中国(银川)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总体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依据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依据 |
1.4 国际国内博览园分析研究 |
1.4.1 国际国内大型博览会分析 |
1.4.2 历届园博园分析一 |
1.4.3 历届园博园分析二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项目现状分析 |
2.1 园博会与城市发展关系 |
2.2 内部主导因素分析 |
2.3 外围主导要素分析 |
2.4 周边旅游资源分析 |
第三章 银川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总体规划设计分析研究 |
3.1 规划理念和原则分析 |
3.1.1 规划理念分析 |
3.1.2 规划原则分析 |
3.2 策略和方案分析研究 |
3.2.1 规划策略分析 |
3.2.2 方案分析研究 |
3.2.3 功能区分析研究 |
第四章 专项规划及展后利用规划分析研究 |
4.1 专项规划分析 |
4.1.1 交通规划分析 |
4.1.2 应急避险 |
4.1.3 其他规划 |
4.2 能源规划分析 |
4.2.1 环保新材料的应用 |
4.2.2 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
4.2.3 太阳能的利用 |
4.2.4 地热能的利用 |
4.3 基础设施规划分析 |
4.3.1 水电规划分析 |
4.3.2 生态规划分析 |
4.3.3 服务设施分析 |
4.4 展后利用规划分析 |
4.4.1 主展馆展后利用分析 |
4.4.2 花卉温室展后利用分析 |
4.4.3 综合服务中心展后利用分析 |
4.4.4 展园展后利用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研究 ——基于市场实证调查的一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发展概况与研究综述 |
2.1 世博会由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 |
2.1.1 世博会的由来 |
2.1.2 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 |
2.2 研究综述 |
2.2.1 世博会研究综述 |
2.2.2 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
3.1 发展历程 |
3.1.1 快速起步产业形成阶段 |
3.1.2 加速发展繁荣经济阶段 |
3.1.3 国际环境跨越发展阶段 |
3.2 市场状况 |
3.2.1 组团社市场 |
3.2.2 地接社市场 |
3.2.3 客源市场 |
3.2.4 经营德国入境旅游的上海旅行社 |
3.3 基本特征 |
3.3.1 具有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一般特征 |
3.3.2 市场发展优势明显 |
3.3.3 旅游产品多样化 |
3.3.4 同业竞争环境激烈 |
3.4 德国入沪旅游市场展望 |
第四章 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入沪旅游市场实证调查 |
4.1 调查步骤 |
4.2 问卷设计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样本选取 |
4.2.3 调查数据 |
4.3 调查结果 |
4.3.1 人口学特征 |
4.3.2 行为学特征 |
4.3.3 社会学特征 |
4.3.4 旅游学特征 |
4.4 影响因素 |
4.4.1 旅游供给因素 |
4.4.2 政治因素 |
4.4.3 经济因素 |
4.4.4 民族性因素 |
4.4.5 国际环境及突发事件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以及对策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2010年德国入沪旅游市场迅速恢复平稳增长 |
5.1.2 德国入沪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
5.2 对策和建议 |
5.2.1 重视德国入沪旅游市场发展,促进上海世界着名旅游城市建设 |
5.2.2 加快旅游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德国入沪旅游产品的开发 |
5.2.3 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市场营销,提高上海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
5.2.4 进一步强化国际旅游中的安全保障 |
5.3 研究局限 |
附录1:世博会一览表 |
附录2:国际旅游饭店集团在上海的酒店统计 |
附录3:调查问卷(德文版) |
附录4:调查问卷(中文翻译)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长春城市品牌形象提升探究 ——基于东北亚博览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城市化发展 |
1.2 城市品牌发展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城市品牌 |
2.2 城市品牌在城市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
2.3 会展经济对城市品牌的提升作用 |
第3章 长春市城市品牌发展进程梳理 |
3.1 长春的发展历史 |
3.2 目前长春市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
3.3 长春市城市品牌建设 SWOT 分析 |
3.4 长春市城市品牌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东北亚博览会对长春市城市品牌的影响 |
4.1 东北亚博览会 |
4.2 东北亚博览会对长春市带动作用 |
第5章 长春市城市品牌提升建议 |
5.1 核心城市品牌定位需明确 |
5.2 城市品牌提升的途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新形势下党报搞好会展报道对策研究 ——以《解放日报》上海世博会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新形势下党报会展报道简述 |
第一节 会展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
一、 会展的含义及分类 |
二、 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过程 |
三、 我国会展业的勃兴 |
第二节 新形势下党报会展报道的地位与作用 |
一、 党报会展报道在多元媒体格局中的地位 |
二、 党报会展报道的作用 |
第三节 党报会展报道的现状 |
一、 党报会展报道取得的成绩 |
二、 党报会展报道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解放日报》上海世博会报道分析 |
第一节 上海世界博览会简介 |
一、 史无前例的成果 |
二、 世博会大大促进了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 |
三、 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新形象 |
第二节 《解放日报》上海世博报道概况 |
一、 报道时间长度历史罕见 |
二、 发稿数量众多 |
三、 报道形式多种多样 |
四、 版面使用琳琅满目 |
五、 报道内容丰富多彩 |
第三节 《解放日报》上海世博报道特点 |
一、 舆论导向定位准确 |
二、 报道思想有高度 |
三、 用世博报道凸显时代主题 |
四、 彰显国家形象、传递城市魅力 |
五、 通过批评、建议式引导舆论报道 |
第三章 党报搞好会展报道的对策 |
第一节 进一步提高对会展报道的认识 |
一、 搞好会展报道是党报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
二、 搞好会展报道是党报服从大局的重要表现 |
三、 搞好会展报道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四、 搞好会展报道是促进对外开放的需要 |
五、 搞好会展报道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
第二节 精心组织好党报会展报道 |
一、 认真搞好党报会展报道策划 |
二、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三、 运用多种报道形式增强报道吸引力 |
第三节 党报会展报道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 运用多种视角搞好会展报道 |
二、 重视拓宽报道面 |
三、 适度故事化增添会展报道感染力 |
四、 加强党报会展报道的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有朋自远方来——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国创历届园艺博览会之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园林展发展概况及展会后管理运作研究 ——以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为例[D]. 王津宁.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2]济南园博园展后利用设计研究[D]. 段晓芳. 山东建筑大学, 2015(01)
- [3]走近世纪盛会——’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概况大聚焦[J]. 李国瑾. 森林与人类, 1999(04)
- [4]园艺类博览园的发展规划研究[D]. 李天娇.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5]昆明世博会好风光[J]. 彭斌. 江海侨声, 1999(08)
- [6]有朋自远方来——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国创历届园艺博览会之最[J]. 陈东明. 人与自然, 1998(03)
- [7]中国(银川)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总体规划设计研究[D]. 何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1)
- [8]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研究 ——基于市场实证调查的一种分析[D]. 乔磊. 复旦大学, 2012(03)
- [9]长春城市品牌形象提升探究 ——基于东北亚博览会的视角[D]. 曹峰玮. 吉林大学, 2012(10)
- [10]新形势下党报搞好会展报道对策研究 ——以《解放日报》上海世博会报道为例[D]. 周欣. 广西师范学院,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