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力支持通气的临床应用及其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1](2021)在《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2021年)》文中提出我国慢性呼吸道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 CRD)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 疾病负担重。呼吸康复是CRD长期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基于全面患者评估、为患者量身定制的综合干预措施, 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之一。该指南适用于常见的CRD和其他的一些呼吸相关疾病导致的慢性呼吸道症状或者类似综合征, 需排除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不稳定心绞痛等。采用量表分析、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方式进行呼吸康复评定是呼吸康复的重要环节。呼吸康复技术包括不依赖设备的运动训练、手法排痰和体位引流、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自主引流, 依赖设备的呼气正压/振荡呼气正压治疗、高频胸壁振荡。同时, 可通过应用呼吸支持技术如氧疗、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 以及辅助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措施, 保证上述康复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呼吸康复重要组成部分, 推荐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或主观整体评价量表进行CRD患者的营养筛查与评估, 推荐以增强骨骼肌力量, 从而改善呼吸肌力为目标。此外, 通过对CR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自我管理教育和日常生活指导, 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改善合并症, 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目前, 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技术的普及为呼吸康复的施展提供了可行性保障。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2](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陈汝亨[3](2021)在《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精准麻醉管理及肺保护研究》文中提出背景: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时,CO2气腹和Trendelenburg体位会对患者多个系统生理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快的是循环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术中循环的波动,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及平台压升高、肺顺应性下降。给围术期麻醉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处理不当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脑血管意外、肺不张及肺损伤等并发症。目的:探讨在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时,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指导精准运用麻醉药物以及床旁肺部超声指导手法肺复张后滴定PEEP能否改善围术期循环的波动、肺不张、肺损伤,为Trendelenburg体位腔镜手术的麻醉管理及肺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将60例全身麻醉下行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精准麻醉组(Z组)和经验麻醉组(Y组)各30例。Z组应用精准麻醉管理策略(以BIS监测联合NMT监测指导运用麻醉药物维持麻醉深度以及运用肺部超声指导肺复张并滴定最佳PEEP指导机械通气的管理)。Y组应用经验麻醉管理策略(凭借麻醉医生的经验指导麻醉和机械通气的管理)。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前(T1)、气腹后5分钟(T2)、Trendelenburg体位后5分钟(T3)、Trendelenburg体位后60分钟(T4)、手术结束时(T5)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Cdyn);记录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乌拉地尔)的病例数;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管拔管后15分钟(T6)、术后第24小时(T7)、术后第3天(T8)各时间点的肺部超声(LUS)评分;对比分析T0和T6时的Pa O2/Fi O2、CC16、MDA、SOD。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液量相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较,Y组T1、T4、T5时MAP、HR降低,T2、T3时MAP升高(P<0.05),T2、T3时HR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较,Z组T1-T5各时间点的MAP、HR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Z组相比,Y组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乌拉地尔的病例数更多(P<0.05);与T1相比,T2-T4时两组的Peak、Pplat均增高,Cdyn下降,但Y组相比Z组Ppeak、Pplat增高的更明显,Cdyn下降的更明显(P<0.05);与T0时相比较,两组T6、T7、T8的LUS评分增加(P<0.05)。T6、T7时Y组LUS评分比Z组更高(P<0.05),T8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0相比较,两组T6时Pa O2/Fi O2、SOD下降,但Y组比Z组下降更明显(P<0.05)。与T0相比较,两组T6时MDA升高,但Y组升高更明显(P<0.05)。与T0相比较,Y组T6时CC16升高(P<0.05),Z组CC16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时应用精准麻醉管理相比经验麻醉,可以降低围术期循环及呼吸系统参数的波动,减轻肺不张及肺损伤。
王雨[4](2021)在《ICU成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证据转化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ICU成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最佳证据,在此基础上构建ICU成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方案并进行临床转化应用,评价其效果。方法:系统检索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相关的高质量研究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总结最佳证据。采用专家会议法对证据进行临床FAME属性评价,确定引入临床实践的证据条目,构建临床审查指标。以审查指标为评价工具调查贵州省某三级医院综合ICU证据应用现状,分析证据—实践差异的促进及阻碍因素,拟定行动策略。采用质性研究法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分析患者在实施早期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为制定方案提供依据。采用专家会议法,基于最佳证据,结合审查结果、质性研究结果构建本土化早期活动方案。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将2019年6月~11月、2020年1月~6月期间入住贵州省某三级医院综合ICU符合纳入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55)。对照组给予常规重症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最佳证据构建的早期活动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BI评分、MRC评分、ICU-AW发生率及证据应用前后各审查指标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纳入2014年~2019年文献共9篇,包含3篇指南,3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1篇证据总结;共总结ICU成人机械通气早期活动最佳证据23条,内容包含启动时机、患者评估、活动前准备、人员分工、活动类型及方式、活动频率及时间、知情同意、安全标准、过程监测。2.通过专家会议法讨论,拟纳入临床实践证据22条,构建14条审查指标,包括系统层面5条、医护人员层面6条、患者/家属层面3条。审查结果显示,系统层面中4条审查指标执行率为0%,医护人员层面审查指标执行率为0~56.67%,家属及患者层面审查指标执行率为13.33%~23.33%。质性研究结果显示相关知识缺乏、疾病状态、疼痛、睡眠紊乱、安全因素是影响早期活动实施的阻碍因素。通过专家会议讨论,制定了基于最佳证据构建的早期活动方案及流程,早期活动方案内容包括:启动及暂停标准、活动方式、顺序、时间、频率以及安全保障。3.两组患者入组时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1天后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干预2天后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纳入分析观察组(n=52),对照组(n=53)。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AW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转出ICU时MR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转出ICU时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项目引入临床后,各临床审查指标较基线审查时均有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审查指标中,指标3由0提升至53.33%,指标5由14.51%提升至91.94%。患者及家属层面中,审查指标7执行率由20%提升至63.33%,指标8由23.33%提升至43.33%,指标9由13.33%提升至36.67%。系统层面指标中10、11、13、14均由0提升至100%。结论:1.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评分高,汇总的23条证据,涵盖了ICU成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具体实施的内容,证据较为丰富,为本研究方案的构建提供了可靠依据。2.ICU成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证据在临床转化现状不佳,在“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指导下,以最佳证据为基础、结合本地临床情境构建的早期活动方案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3.基于最佳证据的早期活动方案引入临床临床实践后,改善了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结局并提升了早期活动的执行率。
李健[5](2021)在《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高发的慢性系统性疾病,除对肺局部的损伤外,COPD还能造成多种肺外损伤,其中膈肌功能障碍是造成呼吸功能衰退的重要因素。系统性炎症是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关键环节。运动训练是目前COPD膈肌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而运动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也成为其改善膈肌功能障碍的作用途径之一,然而这一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尚未阐明。近来,脂肪因子在机体中的生物学效应引起了诸多关注,其中chemerin与COPD间的紧密关系也被逐步证实,chemerin是COPD炎症反应不可或缺的一环。运动对chemerin/CMKLR1信号轴的调控效应在其他研究中已被证实,但目前对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轴的上游信号仍无明确定论。研究显示,在肥胖与糖尿病模型中PPARγ被证实是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的上游信号,参与运动改善糖脂代谢过程,而PPARγ的药理性配基也被用于COPD患者的临床管理中。但对于COPD膈肌功能障碍而言,PPARγ是否是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上游信号尚不清楚,且值得探讨。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运动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两月龄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模型对照组(MG)、有氧运动组(AEG)和抗阻运动组(REG),每组8只。MG、AEG和REG采用香烟烟雾暴露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AEG和REG分别接受为期9周的有氧运动训练或抗阻运动训练;有氧运动采取游泳的方式进行;抗阻运动采用爬梯运动。MG在运动干预期间自由活动,CG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不接受任何干预。实验过程中每月检测大鼠体重。运动训练结束后对大鼠肺功能、膈肌功能进行检测;取材后对大鼠肺与膈肌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膈肌中PPARγ、chemerin、CMKLR1、IL-1β、IL-6、IL-8、TNF-α、atrogin-1、Mu RF1以及Myo D1的蛋白表达情况。第二部分实验: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1.筛选能诱导L6成肌细胞低增殖活性的LPS浓度将L6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37℃培养箱中培养24 h,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LPS培养孔,每个浓度设置6个复孔,每孔添加10μL不同浓度LPS溶液,37℃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 h。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2.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的增殖水平影响将L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LPS对照组(LG)和LPS牵拉组(LSG),LSG在Flexcell牵拉装置接受拉伸强度为15%,频率为0.5 Hz,持续时间为6 h的周期性机械牵拉。CG与LG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不予以细胞牵拉刺激。牵拉结束后24 h,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收集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PARγ、chemerin、CMKLR1、IL-1β、IL-6、IL-8、TNF-α、atrogin-1、Mu RF1以及Myo D1的蛋白表达情况。第三部分实验: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中的作用1.筛选GW9662与罗格列酮溶液影响炎症环境下L6成肌细胞增殖水平的适宜浓度L6成肌细胞接种在96孔板中,贴壁后加入LPS溶液,继续培育24 h,将细胞随机分成10组,包括LPS对照组、DMSO对照组以及4种浓度梯度的罗格列酮和GW9662各自4组细胞;加入药物培养24 h后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别细胞的增殖活性。2.调节PPARγ蛋白表达对机械应力提升炎症培养环境下L6成肌细胞活性以及PPARγ-chemerin/CMKLR1信号的影响将L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LPS对照组(LG),罗格列酮对照组(RG),罗格列酮+牵拉组(RSG),GW9662对照组(GWG),GW9662+牵拉组(GSG);两组牵拉组在Flexcell牵拉装置中进行机械牵拉干预,所有对照组在相同环境中培养,不予细胞牵拉刺激。牵拉结束后24 h进行指标检测,指标同第二部分。研究结果1.运动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1)相较MG,AEG大鼠肺功能与膈肌功能显着提升(p<0.05),膈肌组织结构改善;REG大鼠肺功能同样提升(p<0.05),但膈肌功能改善不明显。(2)相较MG,AEG和REG大鼠膈肌PPARγ蛋白表达上调明显(p<0.05),且AEG大鼠膈肌chemerin/CMKLR1信号抑制(p<0.05);但REG大鼠膈肌chemerin/CMKLR1信号变化不明显。(3)相较MG,AEG大鼠膈肌中IL-8的表达被显着抑制(p<0.05),并且IL-1β和IL-6表达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EG大鼠膈肌中炎症因子变化不明显。(4)AEG大鼠膈肌Myo D1的表达相较MG上升(p<0.05),atrogin-1和Mu RF1的表达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REG大鼠膈肌Mu RF1的表达被抑制(p<0.05)。2.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2.1诱导L6成肌细胞低增殖活性的适宜LPS浓度浓度为2 mg/ml、5 mg/ml以及10 mg/ml LPS溶液能对细胞增殖水平呈抑制作用,经过筛选后,在本次研究的后续部分均采用了2 mg/ml这一浓度作为LPS刺激浓度。2.2机械牵拉对炎症环境下L6细胞的增殖水平影响(1)LG细胞较CG细胞增殖水平下降(p<0.05),LSG较LG细胞增殖活性显着上升(p<0.05)。(2)LSG细胞相较LG和CG,其细胞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且细胞中CMKLR1蛋白的表达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LG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水平相较CG上升明显(p<0.05),而经机械牵拉后的LSG细胞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则显着下降(p<0.05)。(4)LG细胞atrogin-1表达水平较CG显着上升,细胞牵拉后有降低但未呈现统计学差异;各组细胞Mu RF1表达也呈类似趋势;Myo D1的表达在LG呈下降,在LSG上升,但均未产生统计学差异。3.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中的作用3.1 GW9662与罗格列酮溶液影响炎症环境下L6成肌细胞增殖水平的适宜浓度50μM的GW9662呈现抑制炎症环境中L6细胞增殖活性的趋势,而10μM和50μM的罗格列酮溶液呈现提升炎症环境中L6细胞的增殖活性的趋势。3.2机械牵拉联合罗格列酮或GW9662对LPS诱导炎症培养环境下L6成肌细胞活性以及PPARγ-chemerin/CMKLR1信号的影响(1)单独罗格列酮/GW9662即可发挥对L6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抑制作用(p<0.05);GSG相较GWG,L6细胞的增殖水平上升(p<0.05);RSG相较RG,L6细胞的增殖水平也进一步提升(p<0.05)。(2)RG细胞PPARγ蛋白被激活,与GWG、GSG相较明显上升(p<0.05);RSG蛋白表达水平最高,与CG、LG、GWG以及GSG间均形成显着差异(p<0.05)。RG和RSG中的CMKLR1表达下降,与LG相较差异显着(p<0.05)。(3)RSG细胞IL-1β较GWG显着下降(p<0.05);相较LG,GWG、RG和RSG细胞中IL-6明显下降(p<0.05);LG、GWG、GSG和RG细胞中TNF-α相较CG明显上升(p<0.05),RSG细胞中TNF-α的蛋白表达较LG和GWG下降低明显(p<0.05)。(4)RG细胞atrogin-1和Mu RF1表达被明显抑制(p<0.05);RSG细胞中Mu RF1的表达呈现明显抑制效应(p<0.05);GSG、RG和RSG细胞的Myo D1表达上升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结论1.COPD大鼠存在膈肌功能障碍,有氧运动具备更加有效的COPD肺功能、膈肌功能的康复效果;运动能上调膈肌PPARγ蛋白的表达,抑制chemerin/CMKLR1信号,降低膈肌IL-8及TNF-α的水平,调节膈肌蛋白降解/生长失衡状态。2.适宜浓度LPS能诱导L6细胞低增殖活性。机械牵拉能提升LPS环境下培养的L6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可以激活细胞中PPARγ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hemerin/CMKLR1信号表达,抑制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水平,影响E3连接酶及其底物的表达。3.外源性增强PPARγ信号联合机械牵拉可以增强L6细胞的活性,抑制chemerin/CMKLR1信号及IL-6、TNF-α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肌细胞蛋白降解因子atrogin-1和Mu RF1的表达;相反,抑制PPARγ信号,上述影响被抑制。综上,本次研究从体内和体外实验两方面证实了PPARγ在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辛兆瑞[6](2021)在《机械能导向减轻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机械能高低与中重度ARDS患者带机时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肺损伤风险的意义,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共纳入126例ARDS患者,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ARDS病因、APACHE II评分、血乳酸水平(LA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氧合指数、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带呼吸机时间、肺顺应性、简化机械能等,以带机时间作为分组标准分为两组,对于每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机械能及其他因素与ARDS患者撤机失败的相关性并得到OR值与95%置信区间,建立ROC曲线评估机械能的预测功效,计算其临界值,并据此应用机械能导向设计机械通气参数,纳入10例ARDS患者进行临床验证。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简化机械能与带机时间显着相关(OR=0.789;95%CI:0.671-0.927),且APACHE II评分、血乳酸浓度、C反应蛋白均为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加入机械能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未包含机械能的曲线(0.898 vs 0.755),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得出机械能临界值为21.16J/min(敏感度0.478,特异度0.932),且应用机械能导向的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有缩短趋势。结论:简化公式计算得到的机械能数值与中重度ARDS患者的带机时间显着相关,应用机械能导向的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有缩短趋势。
梁振英[7](2021)在《PEEP递增法肺复张与手法肺复张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手法肺复张与PEEP递增法肺复张两种不同肺复张方式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全身麻醉过程中应用时对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影响,从而选择临床应用效果更优的肺复张方式,便于术中麻醉管理,减轻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对患者的不利影响,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20.9月-2020.12月在我院行全麻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人,随机分为手法复张组S组(n=30),PEEP递增法复张组P组(n=30)。两组患者在气腹开始后每小时复张一次,术毕复张一次。取围术期六个时间点:插管前5min(T0),插管后5min(T1),气腹建立后30min(T2),气腹建立后90min(T3),术毕(T4),拔管后15min(T5),监测并记录各时间点(T0-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插管后控制呼吸时期各时间点(T1-T4)的肺顺应性(Cdyn),气道峰压(Ppeak);抽取血气分析,测定插管前5min(T0)、肺复张前(T2)及复张后(T3)、拔管后15min(T5)的血氧分压(Pa O2)并计算氧合指数(OI);记录拔管时间、跟踪监测住院时间、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HR和MAP无明显差异(P>0.05)。与S组相比,P组在T3和T4时的Ppeak均较低,在T3和T4时的Cdyn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和T5时间点,P组患者的Pa O2和OI高于S组(P<0.05),随着麻醉时间及气腹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Pa O2和OI均降低,其中S组降低幅度更大。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低氧血症及术后肺部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手法肺复张相比,PEEP递增法肺复张应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全麻过程中能更好地减轻气腹和体位等因素对患者呼吸系统的影响,改善患者术中呼吸功能。
李文硕[8](2021)在《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心肺康复和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明确医护人员对于开展心肺康复和移动医疗的要求及患者的相关需求,并提供科学便捷的心肺康复诊疗与管理系统。方法:1.使用质性研究,通过目的抽样并根据最大差异原则确定研究对象,在2019年9月—2019年12月选取长春市三甲医院心内科、呼吸内科及康复科医护人员和心肺疾病患者进行质性访谈。通过面对面的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并使用主题分析法,在Nvivo12中进行访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2.通过专家工作组会议,对康复评估、康复处方及患者的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并对诊疗方案的基本框架进行论证,初步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3.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对诊疗系统两个端口的所有模块的设置、知识库的内容进行论证,确定每个角色中模块的具体内容及知识库的具体条目,基本完成诊疗系统的修订。4.通过一对一的专家咨询对模块的设计、知识库的具体条目及使用路径进行最终审核和确认,完成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初步研发。结果:1.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构建(1)通过对14名医护人员和8名患者的质性访谈,发现大部分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心肺康复和移动医疗持积极态度,并明确了医护人员对于标准化的康复流程、患者对于疾病和康复相关知识及医患对于简单易用的移动医疗的需求,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心肺康复和移动医疗的应用仍面临一些问题。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和整合,形成了5个主题,即“心肺康复的认知”(主题一)、“心肺康复的阻碍”(主题二)、“心肺康复的助力”(主题三)、“移动医疗的困境”(主题四)和“使用者的需求”(主题五)。其中,主题一包含‘意识和知识’和‘感知效果’2个子主题,主题二包含‘缺少标准化的流程’、‘缺乏连续性的随访’、‘专业人员储备不足’、‘费用压力’和‘依从性差’5个子主题。主题三包含‘宣传引导’、‘专业培训’、‘指南参考’、‘硬件设施’和‘病友交流’5个子主题。主题四包含‘负担感’、‘使用感’和‘传统医疗的偏爱’3个主题。主题五包含‘多学科团队’、‘易于使用’、‘健康知识’和‘政策支持’4个子主题。(2)拟定了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初步框架,该框架包括医护人员和患者两个端口,医护人员端包括康复评估和康复处方2个部分,其中康复评估中包含4个方面,康复处方中包含6个方面,患者端包括3个部分。(3)通过专家工作组会议,初步确定了两个端口的5个角色中的功能模块,其中,康复医生的界面包括6个模块,治疗师和护士的界面包括3个模块,患者的界面包括3个模块。知识库中,“康复评估知识库”新增3个条目,“健康相关信息知识库”新增5个条目。2.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修订基本框架的模块和知识库的论证,第一轮专家咨询后,医护人员端新增4个条目,修改5个条目。患者端新增1个条目。知识库中,“康复评估知识库”新增1个条目,“健康相关信息知识库”修改1个条目。第二轮专家咨询后,医护人员端新增1个模块和2个条目,患者端,“我的”模块保留4个条目。知识库中,“健康相关信息知识库”删除2个条目。两轮专家咨询后确定了模块中106个条目,知识库中110个条目。3.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确定及研发通过一对一专家咨询,审核和确认了诊疗系统的模块、知识库的具体条目。医护人员端,康复医生界面包括6个模块,治疗师和护士的界面包括3个模块,以“评估处方”和“康复处方”为主要内容,以“挂号”、“处方查看”、“完成诊疗”和“患者信息管理”为辅。患者端包括3个模块,“主页”为最关键的组成部分,“问卷评估”和“我的”为补充。确定了用户使用APP的路径图,完善了软件的界面设计,确定和开发了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结论:1.尽管心肺康复缺乏统一的规范,移动医疗也存在一些设计、使用问题等多重障碍,但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于心肺康复和移动医疗持积极态度。医护人员对于实施心肺康复的专业指导和标准化的康复流程参考有较高的需求,而患者希望获取更多关于疾病和康复的健康资料,双方也明确了开发简单易用的软件的重要性。应根据国内外指南、专家共识和专业书籍等的指导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信息支持,并优化系统设计,注重软件的易用性和有用性,提供科学便捷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2.通过专家咨询修订整理了两个端口共9个模块和4个知识库的具体条目,为医护人员提供了系统化、信息化的康复治疗平台,也为患者提供了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健康资料。3.最终确定并研发的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包括医护端“挂号”、“评估处方”、“康复处方”、“处方查看”、“完成诊疗”和“患者信息管理”共6个模块,患者端“主页”、“问卷评估”和“我的”共3个模块的内容。软件目前尚处于调试阶段,其可用性和有用性仍需进一步检验。
彭云胜[9](2021)在《ICU拔管后使用无创通气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呼吸衰竭是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见的原因之一,这类患者多半病情危重,常常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1],对于原发病好转、疾病诱因得以去除的病人而言,尽早的脱机拔管就成为了必要,而自主呼吸试验是常用来判断患者能否成功脱机拔管的指标之一,然而自主呼吸试验成功病人仍有20%病人需再次插管,为了实现病人的平稳过渡,传统的氧疗如鼻导管吸氧、文丘里面罩、无创通气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传统氧疗存在流速小、加温加湿不足、耐受性差等缺点,为了弥补传统氧疗的不足,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诞生了,并逐渐应用于临床。有研究表明[2],与传统鼻导管吸氧相比,HFNC的再插管率和ICU住院时间有所降低;与无创通气(NPPV)相比,它具有更好的舒适性和依从性[3],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的:探索经鼻高流量氧疗和无创通气在预防脱机拔管再插管的病人中是否具有相似的疗效,从而为ICU的脱机拔管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综合ICU行机械通气并且达到脱机拔管标准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法,分为经鼻高流量氧疗组(HFNC组)和无创正压通气组(NPPV组),符合脱机拔管标准且通过自主呼吸试验的患者一共85例,排除因各种原因不能入组的患者,最终入组患者一共66例,其中HFNC组34例,NPPV组32例,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HFNC组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NPPV组给予无创通气,并记录患者拔管时的一般资料,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拔管后1h、6h、12h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舒适度、吸痰次数,ICU住院时间、再插管率、并发症发生率、28天死亡率的变化。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的差异,从而为ICU的脱机拔管患者选择合适的氧疗提供依据。结果:1.两组患者在拔管前的一般资料、心率、呼吸频率、氧合指数、通气时间、PH、血乳酸、平均动脉压、APACHEII评分等,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2.两组在拔管后的1h、6h、12h在PaO2/FiO2、Pa CO2、RR、HR指标上存在时间效应,即随着时间变化,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但HFNC组降低RR、HR的作用强于N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在PaO2/FiO2、Pa CO2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后在PH、Lac、MAP指标上不存在时间效应,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在治疗后12h,在吸痰次数、舒适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方面,HFNC组均低于NPPV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在ICU住院时间、28天死亡率、再插管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HFNC和NPPV均能改善ICU脱机拔管患者的缺氧症状,都可以作为ICU拔管失败高危患者的一种过渡性治疗,对于呼吸衰竭(PaO2/FiO2>100mm Hg)的患者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2.对于ICU脱机拔管患者而言,两种氧疗方式在临床预后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但HFNC具有更好的舒适性、耐受性和依从性,且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在NPPV存在禁忌症或病人不能耐受无创正压通气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替代手段。
鲁元元[10](2021)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婴临床资料,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BPD高风险患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42例≤32周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母婴临床资料。研究分组及内容:1.依据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BPD组与非BPD组,分析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及预测列线图,并通过ROC曲线、C指数、校准曲线进行模型验证。2.将BPD组依据不同严重程度分为轻度BPD组与中、重度BPD组,分析中、重度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及预测列线图,并通过ROC曲线、C指数、校准曲线进行模型验证。结果:1.2016~2019年于我院NICU住院、胎龄≤32周、住院时长≥28天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BPD的患病率为32%~53.2%。2.患儿胎龄、出生体重与BPD的患病率呈负相关。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BPD患病率越高。3.BPD组与非BPD组在孕母并发症、男婴、胎龄、出生体重、呼吸系统并发症、辅助通气情况、住院时长、临床转归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绒毛膜羊膜炎(Chorioamnionitis,HCA)、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应用史为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建模并初步验证,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4.中、重度BPD组与轻度BPD组在孕母贫血、胎膜早破≥18h、产前使用抗生素、出生体重、产房复苏情况、呼吸系统并发症、辅助通气情况、住院时长、临床预后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5分钟Apgar≤7分、机械通气≥7天、生后需要糖皮质激素是中、重度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建模并初步验证,模型有一定的区分度与校准度。结论:1.胎龄、出生体重与BPD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BPD患病率越高。2.二元Logistic回归发现胎龄、出生体重与BPD的发生风险降低相关;HCA、机械通气、PS应用史与BPD的发生风险升高相关。因此防治早产、控制产前感染、避免长时间机械通气对BPD的发生有一定保护作用。3.通过Logistic回归建模并初步验证,BPD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可以早期预测BPD的发生风险,为临床重要决策、医患信息沟通提供客观依据。4.二元Logistic回归发现5分钟Apgar≤7分、机械通气≥7天、生后需要糖皮质激素与中、重度BPD的发生风险升高相关。通过Logistic回归建模并初步验证,中、重度BPD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可以为早产儿预后提供参考信息,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二、压力支持通气的临床应用及其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压力支持通气的临床应用及其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ERAS定义 |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
1.2.1 术前宣教 |
1.2.2 术前戒烟、戒酒 |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
1.2.4 预康复 |
1.2.5 术前营养支持 |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1.2.7 术前禁食禁饮 |
1.2.8 术前肠道准备 |
1.2.9 术前麻醉用药 |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
1.3.4 炎症管理 |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
1.3.6 脑保护策略 |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
1.3.8术中体温管理 |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
1.3.1 2 腹腔引流 |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
1.5.1 术后疼痛管理 |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1.5.3 术后饮食 |
1.5.4 术后贫血 |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
1.5.6 出院基本标准 |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
2.1 术前宣教 |
2.2 多学科评估 |
2.3 专科评估 |
2.4 手术规划 |
2.5 控制术中出血 |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
2.7 控制手术时间 |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
2.1 5 引流管管理 |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2.17出院标准 |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
3.3 预康复 |
3.4 术前胆管引流 |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
3.6 术前肠道准备 |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
3.9 术中液体治疗 |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
4.1 术前宣教 |
4.2 预康复 |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
4.5.3 内环境的管理 |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4.6 手术方式 |
4.6.1 腹腔镜手术 |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
4.1 5 出院标准 |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
5.1 术前宣教 |
5.2 预康复 |
5.2.1 术前风险评估 |
5.2.2 预康复 |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5.3 术前肠道准备 |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
5.5 麻醉前用药 |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
5.8 PONV的防治 |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
5.9.1 腹腔镜技术 |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
5.9.5 转流性造口 |
5.1 0 鼻胃管 |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
5.1 4 导尿管 |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
5.17术后镇痛 |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
5.17.3外周神经阻滞 |
5.17.4镇痛辅助用药 |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
(3)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精准麻醉管理及肺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精准麻醉理念 |
1.2 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对麻醉管理的影响 |
1.3 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精准麻醉管理研究进展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实验的主要药品、试剂和设备 |
2.1.1 主要药品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设备及耗材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选择 |
2.2.2 入选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3 实验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麻醉方法 |
2.3.3 观察时间点和观察指标 |
2.3.4 标本的采集、处理与保存 |
2.3.5 标本的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循环系统参数 |
3.3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
3.4 呼吸力学参数 |
3.5 肺部超声(LUS)评分 |
3.6 两组PaO_2/FiO_2、CC16、MDA、SOD水平 |
第4章 讨论 |
4.1 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精准麻醉管理 |
4.2 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肺保护 |
4.3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精准麻醉管理在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应用进 |
参考文献 |
(4)ICU成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证据转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ICU成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最佳证据总结 |
1.研究目的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最佳证据构建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方案 |
1.研究目的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最佳证据的早期活动方案应用效果研究 |
1.研究目的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ICU成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证据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意义 |
3.研究内容 |
文献综述 |
1.Chemerin及其受体 |
2.Chemerin与 COPD炎症反应 |
2.1 COPD肺内外的炎症反应 |
2.2 Chemerin对 COPD炎症的双向作用 |
2.3 Chemerin对 COPD相关炎症的影响 |
3.Chemerin与 COPD糖脂代谢 |
3.1 COPD糖脂代谢异常 |
3.2 chemerin调节COPD糖脂代谢 |
4.运动调控机体chemerin与运动防治COPD |
4.1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炎症与代谢异常 |
4.2 PPARγ-运动调节的chemerin的潜在机制 |
5.小结 |
第一部分 运动对 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 PPARγ-chemerin/CMKLR1 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实验对象 |
2.4 实验分组 |
2.5 模型建立方案 |
2.6 运动干预 |
2.7 大鼠体重 |
2.8 肺功能检测 |
2.9 膈肌离体肌力检测 |
2.10 取材 |
2.11 肺与膈肌组织学检测 |
2.12 Western blot |
2.12.1 蛋白抽提 |
2.12.2 蛋白浓度测定 |
2.12.3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
2.13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CSE与运动训练影响大鼠体重 |
3.2 运动训练提升COPD大鼠肺功能 |
3.3 有氧运动提升大鼠膈肌功能 |
3.4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结构影响不明显 |
3.5 有氧运动影响COPD大鼠膈肌结构 |
3.6 运动影响膈肌PPARγ、chemerin/CMKLR1 的表达 |
3.7 运动抑制大鼠膈肌炎症因子的表达 |
3.8 运动调节大鼠膈肌降解与生长水平失衡 |
4.讨论分析 |
4.1 CSE及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体重的影响 |
4.2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功能的影响 |
4.3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
4.4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与膈肌结构的影响 |
4.5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PPARγ-chemerin/CMKLR1 信号的影响 |
4.6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炎症因子的影响 |
4.7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泛素E3 连接酶的影响。 |
5.结论 |
第二部分 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实验对象 |
2.4 细胞冻存和复苏 |
2.5 适宜LPS浓度诱导L6 成肌细胞炎症环境下培养 |
2.6 细胞牵拉 |
2.7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
2.8 Western blot |
2.8.1 蛋白抽提 |
2.8.2 BCA蛋白浓度测定 |
2.8.3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
2.9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LPS对L6 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
3.2 机械牵拉促进炎症环境中L6 细胞增殖水平 |
3.3 机械牵拉影响PPARγ、chemerin/CMKLR1 信号表达 |
3.4 机械牵拉抑制L6 细胞促炎症因子的表达 |
3.5 机械牵拉影响L6 细胞蛋白降解与细胞激活情况 |
4.分析与讨论 |
4.1 LPS对L6 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 机械牵拉应力对LPS环境中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
4.3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细胞PPARγ、chemerin/CMKLR1 表达的影响 |
4.4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成肌细胞炎症水平的影响 |
4.5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细胞蛋白降解与激活的影响 |
5.结论 |
第三部分 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 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 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LPS诱导L6 细胞炎症培养环境 |
2.4 不同浓度GW9662 和罗格列酮对LPS环境中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
2.5 实验对象及分组 |
2.6 细胞牵拉 |
2.7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
2.8 Western blot |
2.9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GW9662 和罗格列酮对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
3.2 调控PPARγ的表达影响机械牵拉促炎症环境下L6 细胞增殖的作用 |
3.3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chemerin/CMKLR1 信号表达 |
3.4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炎症因子表达 |
3.5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细胞降解与激活 |
4.分析与讨论 |
4.1 PPARγ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4.2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4.3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细胞PPARγ、chemerin/CMKLR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LPS环境下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
4.5 抑制或上调PPARγ后机械牵拉对肌蛋白降解、成肌细胞激活的影响 |
5.结论 |
全文总结 |
1.主要结论 |
2.研究创新点 |
3.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6)机械能导向减轻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选择标准 |
2 临床资料 |
3 分组 |
4 统计学处理 |
5 临床验证 |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 |
2 单因素分析 |
3 机械能与 ARDS 患者带机时间相关性的多因素分析 |
4 应用 ROC 曲线评估机械能对于 ARDS 患者带机时长的影响 |
5 临床验证 |
讨论 |
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机械能在 ARDS 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综述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PEEP递增法肺复张与手法肺复张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气腹建立后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的改变 |
2.1.1 二氧化碳气腹对患者呼吸系统的作用 |
2.1.2 二氧化碳气腹对患者循环功能的作用 |
2.2 控制性过度通气在全麻下腹腔镜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中的运用 |
2.2.1 控制性过度通气在围术期的应用方式 |
2.2.2 控制性过度通气对机体的影响 |
2.3 肺保护性通气在腹腔镜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中的运用 |
2.3.1 保护性肺通气在腹腔镜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中的运用方法 |
2.3.2 肺保护性通气对机体的影响 |
2.4 结语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药物与器材 |
3.2.1 实验器材 |
3.2.2 主要药物 |
3.3 麻醉方法 |
3.3.1 麻醉前准备 |
3.3.2 麻醉方案 |
3.3.3 术中肺复张时机及方法 |
3.4 监测指标 |
3.5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4.2 不同时间点HR及MAP的比较 |
4.3 不同时间点患者的PPEAK的比较 |
4.4 不同时间点患者的CDYN的比较 |
4.5 不同时间点患者PAO_2的比较 |
4.6 不同时间点患者OI的比较 |
4.7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定义 |
1.2.1 心脏康复 |
1.2.2 肺康复 |
1.2.3 移动医疗 |
1.3 研究现状 |
1.3.1 心肺康复的开展现状 |
1.3.2 移动医疗在心肺康复领域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构建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质性研究 |
2.2.2 专家工作组会议 |
2.3 研究结果 |
2.3.1 质性研究的结果 |
2.3.2 心肺康复诊疗系统基本框架的拟定 |
2.3.3 专家工作组会议的结果 |
2.4 讨论 |
2.4.1 影响心肺康复应用的相关因素 |
2.4.2 移动医疗的现存问题及需求分析 |
2.4.3 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优点 |
2.4.4 构建诊疗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
第3章 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修订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2.1 专家选择 |
3.2.2 专家咨询的实施 |
3.3 结果 |
3.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3.2 专家积极系数 |
3.3.3 专家权威程度 |
3.3.4 第一轮专家咨询意见 |
3.3.5 第二轮专家咨询意见 |
3.4 讨论 |
3.4.1 初步构建规范化的心肺康复体系 |
3.4.2 基本满足患者的健康知识需求 |
3.4.3 模块内容设置较为适宜 |
3.4.4 知识库内容科学简洁 |
第4章 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确定及研发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 |
4.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3.2 模块和知识库的审核和确认 |
4.3.3 诊疗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
4.4 讨论 |
4.4.1 基于移动医疗的诊疗系统有助于形成标准化的心肺康复流程 |
4.4.2 基于移动医疗的信息支持有助于满足患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
4.4.3 构建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基础是提供科学性的信息支持 |
4.4.4 研发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关键是促进多学科的紧密协作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性、不足和展望 |
5.2.1 研究的创新性 |
5.2.2 研究的不足 |
5.2.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ICU拔管后使用无创通气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临床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BPD定义及研究分组 |
2.3 研究中各专业名词定义 |
2.4 数据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BPD患病率比较 |
3.2 BPD组与非BPD组临床资料比较 |
3.3 不同严重程度BPD组临床资料比较 |
4 讨论 |
4.1 影响BPD发生的危险因素 |
4.2 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的BPD预测模型 |
4.3 影响BP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
4.4 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的中、重度BPD预测模型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中相关专业名词定义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压力支持通气的临床应用及其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2021年)[J].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1(06)
- [2]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3]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的精准麻醉管理及肺保护研究[D]. 陈汝亨. 南昌大学, 2021(01)
- [4]ICU成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证据转化及应用研究[D]. 王雨.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D]. 李健.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6]机械能导向减轻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临床研究[D]. 辛兆瑞. 青岛大学, 2021
- [7]PEEP递增法肺复张与手法肺复张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D]. 梁振英. 吉林大学, 2021(01)
- [8]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设计[D]. 李文硕. 吉林大学, 2021(01)
- [9]ICU拔管后使用无创通气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临床疗效的观察[D]. 彭云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响因素研究[D]. 鲁元元. 西安医学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