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兼论苏词革新和传统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姚菊[1](2013)在《苏门词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从词史和心态史出发,围绕诗化和贬谪,对苏门词人展开研究。以词人活动及词作编年为文献基础,重在文本细读,以心会心,以求对苏门有更多的认识,继而更加了解北宋中后期的文学、文化及文人生存状况。第一章对于苏轼“以诗为词”再作探究。宋人围绕苏词的争论,实己触及到了词体本质问题,词体包含体制和体性,即形式构成和审美风格,协律之争与诗词之辨即是这两方面的典型体现,后世关于词体的争论基本不出此范畴,而“以诗为词”、“句读不葺之诗”的评判不包含音律层面,重在强调诗词审美风格的不同。通过对杭州词的仔细梳理得出,苏轼早期对于词体是在钱塘一带以张先为核心的歌词创作氛围中,以诗歌交往酬赠的功能介入的;与柳词相比,苏词的章法脱胎于柳词高境,只是抒情功能产生了从艳情到士大夫之感的变化。选取苏轼的咏物诗词进行详细比较发现,有深沉情感寓托的咏物词,是对比兴寄托类咏物诗的一种分流,并且与苏轼的贬谪生涯相同步;在分流的过程中,词与诗既有趋同性又有差异性,比兴手法更为深微是咏物词区别于咏物诗的根本所在,正是差异性的存在使得苏轼的咏物词保留了词体幽微要眇的情感特质与隐性起兴的抒情方式,从而完成了对词体的革新。第二章论述诗化背景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对苏词接受程度的异同。黄庭坚追随苏轼以诗为词,有以下特点及缺失:情感特质上缺乏词心,语言修辞及比兴手法上生新出奇、尚理少意兴,风格意境上倔强峭拔;但黄词也有独创之处,后被姜夔发展为清空的独特审美风格,姜夔正是把黄词中缺乏的幽微之情与比兴之法加以弥补,又继承其峭拔之格与瘦健之句,黄庭坚的硬峭到了姜夔手中,词味就全部出来了。历代关于秦词的评价中,清的频率出现颇高,清的特色与诗文的清雅传统有很大的关联,这也表明了秦观词的雅化趋势;与晏几道相比,秦观词的情感已有所转向,小山词是以小令写艳情的极致,在词中形成一种爱情美学,而少游词的成就实不全在于艳词,而是接轨后主的身世之感;于柳、苏之外,独树一帜,虽然风格不同,秦观与苏轼契合实深。晁补之对于不同风格的词是兼容并包的,并且能够超出音律的限制强调词的文字审美,唯对于苏黄词的评论似有矛盾之处,其词论取苏而否黄,实是对于词的诗化有所取向,在诗化的道路上规范词体的审美风格:用典、散文章法、次韵是晁补之词诗化的典型体现。第三章和第四章重点探讨苏门词人的贬谪心态。“桃源”与“扁舟”分别是秦观与苏轼贬谪词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代表了绝望和希望、抵制与接受两种不同的主体心理;桃源是一种理想,通向引人绝望的虚无的世界,秦观用来指已逝的美好,情感指向于过去,最终为情所役,其词有大量的“追忆”之语;而扁舟归隐,是一种已经有前贤实践的可行的现实选择,实是自由人格精神的象征,取向于未来,提供了一个通向自由的桥梁与渠道,引领着主体接受并克服眼前的困难从而实现超越和解脱,苏轼终至有情而不役于情,苏词中出现更多的是“归去”。黄庭坚在贬谪生涯中从傲视万物到看破世情,虽然都是走向超越,但却与苏轼不同,黄庭坚是心性中的参透,苏轼是体验后的超越;黄庭坚对于苦难和苏轼一样,是坦然面对的,但却避开了痛苦的体验,以理遣情,在悲伤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驱遣了,苏轼因为内外相合,不用刻意费力地抵御,所以是一种通透的超旷,而黄庭坚因为内外的矛盾并没解除,并且矛盾被转化到内心去运转、消解,无疑加大了超越的难度,所以呈现出一种倔强的超脱,继而转向看破。晁补之在贬谪生涯的不同时期,词中的常用典故有一个递擅更迭的过程,刘禹锡到阮籍再到李广、陶渊明,是其不同心态的代表;虽然都效慕陶渊明,但晁补之却与苏轼不同:苏轼慕陶,是貌未必同,神理合一,是基于形而上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终极追寻;晁补之慕陶,是形貌俱似,而神理有别,是借陶来发舒己心之郁结,重在环境景物的取貌以及躬耕处境的摹写,在人生的理解与追问,在所达到的生命高度上,晁补之实难窥其项背。词境系乎词心,关乎遭遇,苏门同时期的词人晏几道在词中形成避世的爱情美学,贺铸是党争中士不遇的典型,词中充满了不遇的寂寞之苦,而周邦彦词中流露了两党夹缝中求生存的士大夫宦游的羁旅之思,苏门词人历经贬谪之苦,万里投荒,九死一生,与同期词人相比,词境上有明显不同。
许芳红[2](2008)在《论唐宋词对南宋诗的渗透——以范成大、陆游、姜夔为中心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范成大、陆游、姜夔诗词为中心论述唐宋词对南宋诗的影响渗透,指出南宋诗中存在诗境类词境、诗词如出一辙、诗翻用词意三种现象,认为南宋诗是以晚唐诗为中介而具有词的风貌情韵,词对南宋诗风的转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王水照[3](1988)在《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兼论苏词革新和传统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 明人张綎在《诗馀图谱·凡例》中说:“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这是最早以婉约、豪放对举论词的意见。他主要从艺术风格立论,以苏、秦两人为代表,把婉约、豪放视作“词体”的两大分野。他的意见受到后来词评家的重视。一类从艺术风格继续加以发挥,如江顺诒《词学集成》:“秦少游得《尊前》、《花间》遗韵,却能自出清新;东坡词雄姿逸气,高
廖泓泉[4](2003)在《北宋前期词研究》文中认为在整个词史中,北宋前期词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地位无可替代。本文本着尊重历史和词人、词作的原则,从社会和文学的史实、材料出发,运用社会学、史学、美学等方法,重新对北宋前期词坛进行横向审视,力图揭示前期词坛的创作环境、艺术风貌和审美特质,阐释其深层意蕴,以明了其在词史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从地域、享乐风尚和斯文士风的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前期词的生存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域性、应歌性和词格趋雅等总体特征。第二章着重探析了宋初前三朝词坛沉寂的原因,本文认为原因有如下:第一,当时连续大规模战乱和内部危局,以及民间生活状况,没有为歌词的发展提供良性的环境;第二,前三朝皇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视小词为祸国之因;第三,中书、台谏对皇帝、士大夫、社会风尚的监督逐步加强不利于词的发展;第四,儒学的重建等阻碍了词的发展;第五,从事音乐文学的乐工伶人受到限制和裁抑;第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使士大夫文人鄙视小词,歌词在诗歌、散文的挤压下生存和流行的空间极其狭窄,故而沉寂。第三章论述了北宋前期词坛开始勃兴的原因和表现:在享乐风气中,以士大夫文人之间交游酬唱为特征的诗文雅会,为歌词的勃兴提供了良性环境;在此环境中,士大夫文人由对歌女唱词的群体性欣赏发展为对歌词文辞部分的文学品鉴;诗歌领域分韵、次韵唱和之风被移植入词中,词成为文坛、官场的社交工具。 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论述的是关于前期词人在歌词本体方面的艺术贡献。第四章从词体功能和美学的角度,论述了北宋前期词坛流行的三种词学观念,一是“敢陈薄伎,聊佐清欢”的词体功能观,二是诗词一体观念的觉醒,三是崇雅的词学审美理想。第五章论述了前期词之文辞部分所表现出的五种基本结构模式,即包括“宋初体”、“瘦硬体”、“层深而浑成”体和“屯田蹊径”以及“檃括体”。本文指出,“前段布景,后半说情”是宋初体的主要特点,其词人包括宋祁、晏殊、欧阳修等;张先的“瘦硬体”是对“上片布景,下片说情”的散化,其成因与张先自身的才情、歌词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有关。本文认为,“层深而浑成”已经突破了单纯的风格学意义,成为结构歌词的一种模式。此类歌词的特点是每片由几个层次构成,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关联并呈现出逐层递进的逻辑形式,而贯穿其间的则是连续不断的意脉;“情景齐到,相间相融”是其标志,层次的深入和意境的浑成自然是其最高标准,代表性词人为欧阳修。第四种词体结构模式是柳词的“屯田蹊径”,它既包括“上片布景,下片说情”的模式,也包括分散情、景于上、下两片。柳永以赋笔写慢词使其能够打破“上景下情”的单一组合模式或使“上片布景,下片说情”的模式复杂化,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多重时间转换中,层层揉以空间、人事、情景的推移变换,使歌词结构呈现复杂而变幻多姿之美。本文还通过对前期歌词作品的分析,指出“紧括体”在北宋前期就己经开始。第六章分析了前期词题材的新变特点及其表现。第一是继承中有新变,主要体现为从题意和语言两个方面对传统题材的翻新,和在传统题材里注入词人的主体情感;第二是开发了感怀、羁旅行役等新的歌词题材,这类歌词作品主体性增强;第三是在某些歌词中出现理性观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议论说理之风。 第七章论述了北宋前期词人在人格风节、题材选择、结构模式、语言、手法等方面对苏轼等后人的影响。 总之,北宋前期词正处于词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词人词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孙斯提[5](2012)在《秦少游诗歌研究述评》文中认为近年来对秦少游诗歌研究渐渐增温,对其诗的评价,存在一些分歧,多集中在元好问对秦观"女郎诗"之讥的辩驳、陈师道等人的评价。本文就秦观诗歌研究的现状加以综述和评说,如,秦观"诗如词"之论的省思及秦观诗歌分期的讨论等,凡此种种困惑。
金恩景[6](2010)在《苏门四学士词学研究》文中认为北宋中后期以苏轼为师的门卞诸人组成了一个政治、文学集团。主要成员是以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所谓“苏门四学士”。他们在当时的政坛、文坛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丰富的文学创作活动从两宋文坛以后不断的影响后代的文学界。苏轼与四学士们都经历过坎坷的人生和政治道路,而彼此之间通过不断的交流,形成更强的纽带感。这个集团的交游与文学创作活动结合,产生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成果,成为一个文学性的集团。在集团特殊状况下诸人从诗、词、文各个方面发挥才能,形成各种独特的文学观念。不过,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词的体裁上看不到这种很强的团结力。换言之,在词的创作上,他们抱有独立又自由的思考和理论,进而创作出个人的情趣浓郁的作品。然而他们之间相互的自由词作批评,又形成一个文学集团的独特风貌。本论文以苏门四学士词为对象进行研究。第一章考察苏门四学士的生平及词作留存状况。关于苏门四学士的生平及词作,前人虽多有涉及,但是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本章希望通过系统考察苏门四学士生平及词作现况,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基础。另外亦考证黄庭坚和晁补之的存疑词,同时介绍在韩国所藏的秦观词版本。第二章是苏门四学士词题材取向比较研究,他们涉猎的题材种类相当丰富和广泛,可以将之分为美人与饮酒、伤时与节序、贬谪与隐闲、咏物等四个项目。在美人与饮酒题材的作品里能看到各个作家不同的女性形象与借酒话情;积极的、消极的与优雅的女性形象,通过饮酒的不同描写,表现出深情;伤情、别情与“狂”情。伤时与节序题材词表现时间与主体的形象上的不同蕴含,黄词和晁词里面的“过去”是想起胸襟的涵义,秦词里面的“未来”有预想离别的意思。贬谪与闲居题材词表现出的三种“愁”态,即怀古之愁,羁旅之愁与乱心之愁。他们的咏物词以寄托的手法来表达作家的感情。第三章探讨苏门四学士词论与实践的关系,他们几乎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复杂矛盾。黄庭坚的词论存在了“尊体”和“破体”两个相反的趋向,主要内容是重视学问与读书的观念引起的无一字无来处与反俗主雅的理论。在李廌《师友谈记》所载的秦观词论中,可以窥见秦观重视格律(用韵、声律、协律)、用事和结构(炼句),他的创作论与其填词的实践一致,其评价也高。晁补之在《评本朝乐章》里主张“重意轻形”和“以情为词”,以“用典”和“情景交融”表现手法来分析作品。其结果,用典起到了突出主题、扩大言志和内涵的作用,以融情入景,使整首词的情趣和情感的表达力量加倍。张耒在《贺方回乐府序》里面主张词作应该自然流露真情。第四章分析苏门四学士人品与词品,黄庭坚的豪迈倔强和平静悠闲个性格融合在作品上,产生豪迈词风与隐逸、闲适之类的作品。敏锐感伤的秦观人生中经过三次性格的变化,在乡时期他的心态和作风是豪隽慷慨,在京时期变成委婉柔情之风,在贬谪时期又变成凄婉沉郁的性格。晁补之也按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周围社会家庭环境表露情绪和心理变化。在任官时期,他的性格是性刚果敢而写出清朗豪放的作品,在退居时期,性格变成朴实本真而写出幽远凄怆之风的作品。张耒有少数作品数量的限制,其六首中,有豪放雄健风格的词,也有柔情深婉风格的婉约词。第五章考察中韩历代苏门四学士词的评价,首先进行在《历代词话》里对苏门四学士和其词的批评采集的工作。然后,分析整理对四学士每个人的词评价,也论及《词话》里黄秦词的优劣问题,还有黄庭坚和晁补之之间互相评价的问题。对张耒词的评价则跟苏词有关,即用苏轼词的内容来写诗的问题。看历代韩国文人对苏门四学士词的评价,还是谈到秦观最多,其评价也最高。其余三个人都是以诗为名,其中又以黄庭坚的影响最大,由此能知道苏门四学士对于韩国文学的确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以上的研究,希望能更为详尽地了解苏门四学士词的基本知识、特征、成就与影响。
张弛[7](2016)在《论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村上哲见先生的《宋词研究》被誉为“日本词学史的金字塔”,在日本词学界有着重要地位。书中以唐五代、北宋、南宋三个历史时期为研究范围,每一时期结合词史论及词人论,构建起唐五代两宋时期的词史脉络。本文拟通过对《宋词研究》观点的整理,总结村上先生对唐五代两宋词的论证逻辑及关注点,同时对比其他学者的观点,试图通过研究国内外学者不同的着眼点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从而客观地评价村上先生《宋词研究》的学术价值。本文主要通过四个章节对其词学思想进行探讨与分析。第一章中,本文剖析了村上先生有关词学通论的观点,书中一方面以古典文献中“词”字含义的变迁确定“词”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又根据诗词贯通的理念,由诗的角度反观词的发展,从而得出了结论:词直至宋代才被普遍认为是有别于诗的存在。另外,《南宋篇》提出的“现实派”与“典雅派”的划分,减少了历来以“豪放”、“婉约”为划分标准所带来的弊端;第二章中,本文选取了村上先生着力较多的四位词人,也就是温庭筠、柳永、周邦彦以及姜夔的研究为例进行个案分析,构建起本书的词史研究脉络。村上先生从飞卿诗词联系晚唐背景,认为温飞卿以天才般的敏锐开创了词作中纯粹的抒情模式,成为宋词脉络的端绪。北宋时期的柳永大量创作不同词牌,根据音律对句式多有改动,并导入慢词,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但由于遭受士大夫阶层的排挤与谴责,其晚年忧郁心绪却无法向外发泄,只能郁积心中。周邦彦沿袭柳永晚年羁旅词中“情感不外露”的特点继续发展,其词呈现出“沉郁顿挫”的浑厚境界,村上先生将之视为词最为完善的状态,而南宋时期的姜夔以周邦彦词为基础,开启创作新局面,从柳永连接周邦彦,至南宋的姜吴二家这一脉络正是村上先生认为的宋词发展的枢纽,其观点新颖且考据扎实;随后于第三章中,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宋词研究》一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村上先生时刻关注诗词联系且重视不同词人间的承袭关系。而《宋词研究》一书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村上先生偏重于对词作抒情形式的探讨,关注几位词人在艺术形式上如何承袭,从而忽视了词作的思想内容,这一点在《南宋篇》尤为明显。而将周邦彦为代表的词作视为宋词整体,似乎己经成为村上哲见等日本学者的普遍持有的词学观念,而日本文化心理中的独特性,则是形成中日学者唐宋词研究差异的主要缘由。
刘秀娟[8](2014)在《秦观“以词为诗”研究》文中认为本选题拟重点研究秦观诗歌“以词为诗”的特色。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气质、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经验等因素的影响,秦观的诗和词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以词入诗”现象。本选题旨在挖掘出在宋代“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①特定时代背景下,展现秦观诗歌的独特魅力之处,试图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解析秦观诗词相互渗透的现象,从而在宋诗的园地里为秦观寻觅一个准确的定位。秦观以词著称,世人对秦观词的研究已很成熟,而对他的诗研究甚少,即使提到也只是以“女郎诗”视之,没有给予充分足够的重视。本文从“以词为诗”的角度切入,分析秦观“伤心人”的伤心诗,通过对文本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深入体察秦观的内心世界,对秦观的诗歌有更精确的体认,感悟作者创作的心态,领悟秦观诗歌独特的审美。绪论部分对秦观诗歌研究的历史及目前状况作了简要的回顾,下分两个小节:秦观诗歌研究现状及秦观诗歌研究思路,并大致叙述了选题意义、背景及内容章节。第一章是诗词之辨与诗词互渗。分别论述“以诗为词”与“以词为诗”这两种创作现象,以苏轼“以诗为词”与秦观“以词为诗”作简要对比。第二章是秦观诗歌“词性化”的表现。下分两节,第一节是秦观诗歌主题“词性化”倾向。第二节是秦观诗歌意象、意境“词性化”倾向。第三章秦观诗歌“词性化”现象探源。下分三个小节:第一节是北宋党争的政治环境。第二节是秦观的性格命运。第三节是宋代诗词破体风气的影响。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简要总结,并对秦观歌的地位及影响作简要概述。
王维若[9](2009)在《柳氏家法·东坡境界·清真范式 ——北宋词艺发展新论》文中研究表明“柳氏家法”、“东坡境界”、“清真范式”,本是北宋词坛三位代表词人各自独立的创作风格,历来分别论述者多,而综合比照者少,本文将这三位词人词风间的影响关系贯穿起来加以审视,旨在揭示北宋词艺术发展的内在脉络,同时深化对三家词作的审美把握。在北宋词发展史上,柳永词由于风格独到别致,自成一家,被后人冠以“柳氏家法”、“屯田蹊径”、“屯田家法”等评价。柳永的部分词作由于行文较为直白,被一些正统文人鄙薄为“浅近卑俗”,也有如苏轼这样的大家称赞柳永词“不减唐人高处”,我们认为,对柳永词的雅俗评价应该分而视之:柳永的羁旅行役词大多格调高雅,开北宋慢词之先。他率先将“登高悲秋,落帽披襟”的诗文化心理融入词的创作,追求“模山范水,详切自然”的风景描写效果;他笔下的风景逼真生动,“词中有画”,追求荒寒山水的艺术表现,在令人神清骨冷的山水世界里寄托士大夫的清高之气;在其大量的闺情词中,柳永注重现场情景的刻画,以铺叙的手法为我们呈现出“这一个”的艺术效果;同时,自柳永词始,已经在有意识地将“以诗入词”的元素引入慢词创作,拓展了词的题材,咏怀和议论的方式增加了词的表现手段。正是有了柳永这一系列的创新与追求,才有了苏轼对于词境的进一步拓展与提升,“柳氏家法”由此成为了北宋词人们争相效仿的范式之一。“新天下耳目”,指出“向上一路”的东坡词在对“柳氏家法”借鉴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的超越。东坡先生熟读柳词,将柳词中的精华元素吸收消化,再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融合到新的词作创作中。他以“澄怀味象,平淡超旷”的美学追求实现了对柳永词精神境界上的超越;他以对历史的观照,对壮阔豪情的抒发完成了对柳词气势上的拓展;他又以冰清玉洁、意蕴丰富的情感世界完成了对柳永闺情词境界上的提升;最后,苏轼另辟议论入词蹊径,“以诗为词,理趣入词”,使柳永词咏怀与议论之端倪,至此蔚为大观。东坡词“向上一路”的词风变革在某些创作元素上略有矫枉过正之处,使得他的部分词作有些偏离“词”之原本“要眇宜修”的审美特质,周邦彦的创作实践则在“柳氏家法”与“东坡境界”的基础上,超越“柳苏对峙”而实现艺术整合,从而确立了一种新的词作范式。“清真范式”以“顿挫则有姿态”、“愈勾勒愈浑厚”的笔法完成了对柳永词章法布局的精思化与缜密化,以“健笔写柔情”的沉郁和雅回归了词委婉细腻的审美规范,因此,周邦彦成为了北宋词坛上“集大成”的词人,并为南宋词坛开辟了一片新的创作空间。
崔海正[10](2003)在《论词学的本体地位》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文体的词,不应被认定为诗或诗的一类。词既不"出身"于诗,在"貌相"、"风神"、"性格"等方面亦与诗有质的区别。词是一种具有主体独立性的文体,以词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学科)———词学,同样具有独立自主的本体地位。
二、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兼论苏词革新和传统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兼论苏词革新和传统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苏门词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苏轼“以诗为词”新论 |
第一节 从宋人对苏词的评价看“以诗为词” |
一、宋人的“以诗为词”不包含协律 |
二、再说“以诗为词” |
第二节 从词体功能的变化看苏轼“以诗为词” |
一、交往酬赠:从早期杭州词看苏轼对词体的介入 |
二、从艳情到士大夫之感:苏柳比较 |
三、苏轼的词体观 |
第三节 从苏轼咏物诗词比较看词与诗的分流 |
一、咏物诗词吟咏对象比较 |
二、咏物词对比兴寄托类咏物诗的分流 |
三、差异与趋同:分流过程的复杂性 |
(一) 差异性:词的比兴手法更为深微 |
(二) 趋同性:词中渐与诗为近的清旷之风 |
第二章 苏门四学士对“以诗为词”的接受 |
第一节 “着腔子唱好诗”——黄庭坚诗化词之得失及其影响 |
一、黄庭坚对词体的认识 |
二、黄庭坚诗化词的特点及缺失 |
三、黄词的独创之处以及对姜夔的影响 |
第二节 “变而不觉其变”——从诗化视角看秦观词的独树一帜 |
一、从清婉到凄清:秦观词“清”的特点 |
二、从与晏几道词的比较看秦观词的情感转向 |
三、契合长公者独深:柳、苏之外,独树一帜 |
第三节 “学东坡者,必自无咎始”——论晁补之词对诗化的深入 |
一、晁补之“取苏而否黄”的理论建构 |
二、晁补之词对诗化的深入 |
第三章 苏门词人的贬谪心态(上) |
第一节 “桃源”与“扁舟”——从意象的选择看秦观与苏轼的贬谪心态 |
一、桃源望断无寻处:从“桃源”意象看秦观的贬谪心态 |
(一) 桃源意象在三首词中的使用情况考察 |
(二) 秦观贬谪期间心路历程分析 |
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从“扁舟”意象看苏轼的贬谪心态 |
(一) 由悲到旷的心态变化 |
(二) 原因分析:扁舟归去的终极追寻 |
三、绝望与希望,抵制与接受:桃源与扁舟意象的源头及暗含的心理姿态 |
四、为情所役、有情而不役于情:心态不同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从傲视万物到看破世情——黄庭坚贬谪心态探析 |
一、从傲视万物到看破世情:黄庭坚贬谪心态变化曲线 |
二、接受型超越与驱遗型超越——从渔父词看苏轼与黄庭坚在党争贬谪中的不同心态 |
第四章 苏门词人的贬谪心态(下) |
第一节 从词中用典看晁补之的贬谪心态 |
一、晁补之词中高频典故递擅轨迹 |
二、形貌俱似、神理有别与超越形迹、神理合一:晁补之与苏轼慕陶比较 |
第二节 新旧党争背景下苏门之外的词人心态探析 |
一、避世的爱情美学:晏几道 |
二、不遇的寂寞之苦:贺铸 |
三、宦海的羁旅之思:周邦彦 |
第三节 从词境比较看贬谪给苏门词人带来的影响 |
一、秦观与晏几道词境比较 |
二、苏轼与周邦彦词境比较 |
结语 |
附录一: 苏门词人活动及词作年表 |
附录二: 苏门词人编年词作数量统计总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2)论唐宋词对南宋诗的渗透——以范成大、陆游、姜夔为中心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中之词境 |
(一)诗境类词境。 |
(二)诗词如出一辙。 |
(三)诗翻用词意。 |
二词与南宋诗之风貌 |
(4)北宋前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北宋前期世风与歌词创作 |
第一节 “江山之助”--北宋前期词的地域性特征 |
第二节 “狂心贪燕乐”--享乐风尚与词的应歌性和香艳性 |
第三节 “尤以斯文为急”--斯文士风的兴起与词格 |
第二章 宋初词坛沉寂原因探析 |
第一节 “宜为社稷自重”--君主好尚与台谏的监督 |
第二节 “雅正之音,可以治心”--文化道德系统的重建 |
第三节 “人囿于气化之中”--乐工词人的萎顿 |
第四节 “方之曲艺,尤不逮焉”--文学内部的原因 |
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的勃兴 |
第一节 “歌台舞席,竞赌新声”--享乐与歌词的勃兴 |
第二节 “举世重交游”--北宋前期文人的交游 |
第三节 “谈艺者亦深有裨”--文学交游对于歌词的意义 |
第四章 北宋前期的词学观念 |
第一节 “敢陈薄伎,聊佐清欢”--佐欢娱乐的词体功能观 |
第二节 “其间作用,理且一焉”--诗词一体观念的觉醒 |
第三节 “全没些脂腻气”--崇雅的词学审美理想 |
第五章 北宋前期词的结构模式 |
第一节 “宋初体”与张先的“瘦硬体” |
第二节 “层深而浑成”--欧阳修的词体结构艺术 |
第三节 “屯田蹊径”--柳词结构的创新和复杂化 |
第四节 “稍加櫽括,使就声律”--北宋前期开始的檃括体 |
第六章 北宋前期词题材的新变 |
第一节 “因翻旧阕之辞”--传统题材的继承和翻新 |
第二节 “将自身放顿在里面”--前期词新题材的主体性 |
第三节 “大有理趣,却不庸腐”--北宋前期词的理性特征 |
第七章 北宋前期词的影响 |
第一节 “公却学柳七作词”--柳永词的影响 |
第二节 “定应师法授微辞”--张先对苏轼歌词的影响 |
第三节 “绝似醉翁游乐意”--欧阳修词的影响 |
结束语 |
附录 北宋前期词人交游简编 |
参考书目 |
致谢 |
声明 |
(5)秦少游诗歌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秦观诗歌风格辩 |
(一) “女郎诗”之讥的辩驳 |
(二) “诗如词”之论的省思 |
二、分期问题的思考 |
三、比较视阈与融通 |
四、用典唱和及其他 |
五、结语 |
(6)苏门四学士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动机与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苏门四学士生平与词作 |
第一节 生平简要及词作现况 |
一、生平简要介绍 |
二、词作现况及编年 |
第二节 存疑词再考 |
一、黄庭坚存疑词再考 |
二、晁补之存疑词再考 |
第二章 苏门四学士词题材取向与表现特征 |
第一节 美人与醇酒 |
一、不同的女性形象;大胆、脆弱、优雅 |
二、不同的借酒话情:伤情、别情、"狂" |
第二节 伤时与节序 |
一、过去;想起胸襟 |
二、未来;预想离别 |
第三节 贬谪与闲居 |
一、怀古之愁 |
二、羁旅之愁 |
三、乱心之愁 |
第四节 咏物 |
第三章 苏门四学士词论与实践 |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词论与实践 |
一、无一字无来处 |
二、反俗主雅 |
第二节 李廌《师友谈记》所载的秦观词论与实践 |
一、格律 |
二、用事 |
三、结构 |
第三节 晁补之的词论与实践 |
一、"重意轻形"的表现手法;用典 |
二、"以情为词"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
第四节 张耒的词论 |
第四章 苏门四学士人品与词品 |
第一节 黄庭坚的人品与词品 |
一、豪迈倔强 |
二、平静悠闲 |
第二节 秦观的人品与词品 |
一、在乡时期;豪隽慷慨 |
二、在京时期;委婉柔情 |
三、贬谪时期;凄婉沉郁 |
第三节 晁补之的人品与词品 |
一、任官时期;性刚果敢、清朗豪放 |
二、退居时期;朴实本真、幽远凄怆 |
第四节 张耒的人品与词品 |
第五章 中韩历代苏门四学士词的评价 |
第一节 在《词话》里的苏门四学士词评 |
一、在《词话》里的黄秦词评 |
二、在《词话》里的晁张词评 |
第二节 历代韩国文人对苏门四学士词的评价 |
[附录]:历代韩国文人次韵中国文人词 |
结语;苏词接受与两宋词坛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论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章 村上哲见对词学通论问题的考察 |
第一节 “词”作为文体之源流 |
一、“词”义之演变 |
二、诗、词之别 |
第二节 “现实派”、“典雅派”二分法 |
第二章 村上哲见论唐宋词人 |
第一节 村上哲见论温庭筠词 |
一、温李并称 |
二、晚唐性格 |
三、天才般的敏锐 |
四、颓废与无常之美 |
第二节 村上哲见论柳永词 |
一、“白衣卿相”的声望与悲剧 |
二、柳者卿之定位 |
第三节 村上哲见论周邦彦词 |
一、周邦彦其人 |
二、美成词的特色 |
第四节 村上哲见论姜夔词 |
一、姜白石词之定位 |
二、历代对姜白石的评价 |
第五节 结论 |
第三章 《宋词研究》的研究特点与不足 |
第一节 《宋词研究》的研究特点 |
一、关注诗词联系 |
二、重视承袭关系 |
第二节 《宋词研究》的几点不足 |
一、忽视词作思想内容 |
二、对南宋代表词人的作品研究不足 |
结语:由《宋词研究》引发的一些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秦观“以词为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秦观诗歌研究现状 |
二、本文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诗词之辨与诗词互渗 |
第一节 诗词之辨:“以诗为词”与“以词为诗” |
一、诗词之辨 |
二、苏轼“以诗为词”与秦观“以词为诗” |
第二节 诗词互渗:诗词同源在秦观诗歌中的体现 |
一、诗词互渗 |
二、诗词互渗在秦观诗歌中的体现 |
第二章 秦观诗歌“词性化”的表现:以词为诗 |
第一节 秦观诗歌主题“词性化”的表现特征 |
一、“伤心人”的贬谪诗:突出的主体性 |
二、清丽婉约的闺怨诗:强烈的“人格化”倾向 |
第二节 秦观诗歌意象、意境的“词性化”倾向 |
一、意象纤微琐细、意味丰厚 |
二、意境狭窄、情韵兼胜 |
第三章 秦观诗歌“词性化”现象探源 |
第一节 北宋党争的政治环境 |
第二节 秦观的性格与人生遭际 |
第三节 宋代破体现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柳氏家法·东坡境界·清真范式 ——北宋词艺发展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柳氏家法"的多维解析 |
第一节:"登高悲秋,落帽披襟"——柳永羁旅行役词的诗文化心理 |
第二节:模山范水,详切自然——柳永山水羁旅词中的风景描写 |
第三节:词中有画,荒寒山水——柳永山水羁旅词的艺术境界 |
第四节:铺叙手法与"这一个"——柳永词艺手法及对"这一个"的情景追求 |
第五节:"以诗入词"的补充论述——柳永词中的广泛题材与咏怀议论 |
第二章:"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东坡境界"对"柳氏家法"的借鉴与超越 |
第一节:东坡词对柳永词的直接引用与借鉴 |
第二节:澄怀味象,平淡超旷——东坡词对柳永羁旅词境界上的超越 |
第三节:冰肌玉骨、意蕴丰富——东坡词对柳永情词境界上的超越 |
第四节:以诗为词,理趣入词——东坡词另辟议论为词之蹊径 |
第三章:勾勒浑厚,沉郁和雅——"清真范式":柳苏对峙中的嬗变与整合 |
第一节:"顿挫则有姿态"——"清真范式"对"柳氏家法"的嬗变 |
第二节:"愈勾勒愈浑厚"——"清真范式"的精思化与缜密化 |
第三节:"健笔写柔情"的沉郁和雅——"清真范式"对"东坡境界"的整合 |
附录:参考文献 |
四、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兼论苏词革新和传统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苏门词人研究[D]. 姚菊. 南京大学, 2013(05)
- [2]论唐宋词对南宋诗的渗透——以范成大、陆游、姜夔为中心的初步探讨[J]. 许芳红. 文学遗产, 2008(06)
- [3]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兼论苏词革新和传统的关系[J]. 王水照.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01)
- [4]北宋前期词研究[D]. 廖泓泉.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 [5]秦少游诗歌研究述评[J]. 孙斯提. 职大学报, 2012(03)
- [6]苏门四学士词学研究[D]. 金恩景. 复旦大学, 2010(11)
- [7]论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D]. 张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8]秦观“以词为诗”研究[D]. 刘秀娟. 西南大学, 2014(11)
- [9]柳氏家法·东坡境界·清真范式 ——北宋词艺发展新论[D]. 王维若. 北京语言大学, 2009(10)
- [10]论词学的本体地位[J]. 崔海正.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