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植物化学研究介绍(上)

中药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植物化学研究介绍(上)

一、防治慢性气管炎中草药植物化学研究简介(上)(论文文献综述)

魏均娴[1](1976)在《防治慢性气管炎中草药植物化学研究简介(下)》文中研究表明自1971年以来,国内在防治慢性气管炎的中草药中进行过化学成份研究的约123种,包括植物药和动物药。本文分二大部分介绍,(Ⅰ)统计了动植物药的种类、有效部位及作用,并按植物的系统分科排列,以便查找。(Ⅱ)将已知结构中有效成份归纳为14大类:酸及盐类、醇类化合物、生物碱、氨基酸类、蒽甙、蒽醌及醌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树酯、皂甙、砜类化合物、甾醇及三萜、挥发油及其它。并列出一些主要的已知成份的化学结构。

魏均娴[2](1976)在《防治慢性气管炎中草药植物化学研究简介(上)》文中研究指明 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广大医药卫生科研人员,认真贯彻了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大搞群众运动,积极开展防治慢性气管炎药物的研究工作。1971年以来,对30种防治慢性气管炎的重点药物和方剂做了大量的临床验证和药物研究工作,其中复方阴阳莲,紫花杜鹃、小叶枇杷、复方杜鹃油、芸香草气雾剂、矮地茶等疗效较高而稳定,副作用小,值得推广使用。对临床验证的200多种药物中,大部分进行了分离提取及化学研究,其进展之快,数量之多,超过以往,为今后发展我国新医药开辟了道路。为了今后更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防治慢性气管炎中草药,本文首先对已进行化学研究的中草药按科属加

黄咏楷[3](1973)在《我国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中草药物研究近况》文中研究表明 老年慢性气管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指引下,我国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两年来深入农村、工矿等基层单位与当地赤脚医生一起开展了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群众运动。这个运动范围之广、参加研究人员之众及研究进展之迅速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已有部分疗效较好、使用安全的药物广泛使用并准备正式生产。这方面的工作很多,资料甚为丰富,本文仅就临床药物研究、药用植物化学及药理研究等方面作一扼要介绍。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化室[4](1979)在《我国三十年来中草药研究概况》文中认为 我国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约有五千余种,常用的亦有近千种。中医应用中草药防病治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民族的繁荣昌盛,保障人民的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推动全国中草药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促进中西医药的结合,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更好地为广大劳动人民防病治病服

傅丰永,刘永漋,尚天民,肖培根[5](1980)在《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的分布、其药用价值和新药的寻找》文中认为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比较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它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是中药的重要成份之一。我国研究的124种防治气管炎药物中,就有69种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已供药用的有效成份有芦丁、陈皮甙、黄芩甙、杜鹃素、葛根素、木犀草素等多种。因此,虽然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比较温和,但在治疗心血管系统和慢性气管炎等新药的寻找方面仍占一定地位。

曾苏丹[6](2019)在《紫花杜鹃抗炎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花杜鹃(Rhododendron mariae Hance)又名岭南杜鹃,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现有文献记载,紫花杜鹃的叶和嫩枝含挥发油、多种萜类成分、酚类、有机酸和鞣质。也有报道称紫花杜鹃叶含有香豆素、莨菪亭和齐墩果酸。紫花杜鹃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槲皮苷、金丝桃苷、杜鹃素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止咳、祛痰、抗炎、抗菌、平滑肌解痉、呼吸抑制作用和中枢抑制等多种作用,尤其对哮喘、痰多及支气管炎有显着疗效。由于目前国内外关于紫花杜鹃的文献较少,其和黄杜鹃(羊踯躅)、凝毛杜鹃等带毒性的同科同属植物广泛生长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带,其会否含有同属有毒植物羊踯躅中的木藜芦毒烷型二萜类毒性物质尚不能明确。现有文献多数认为紫花杜鹃的抗炎、祛痰、镇咳活性来源于已被分离确认的黄酮类物质,为论证此观点的正确性,也为寻找紫花杜鹃中是否还有其他结构新颖的化合物,能为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广药集团旗下子公司)保有的紫花杜鹃片、紫茶颗粒两个药品批文的二次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对紫花杜鹃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对紫花杜鹃70%醇提总浸膏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并通过斑马鱼CuSO4诱导炎症模型和断尾急性炎症模型对总浸膏、大孔树脂子馏分和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分别进行抗炎活性的初步研究。一、紫花杜鹃的化学成分研究本论文通过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手段和光谱鉴定方法,从紫花杜鹃(Rhododendron mariae Hance)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3个穿心莲内酯二萜类化合物、7个三萜类化合物和1个黄酮类化合物。它们分别为:3-脱氢脱氧穿心莲内酯(DJ-1)、去氧穿心莲内酯(DJ-2)、脱水穿心莲内酯(DJ-3)、2α,3α,24α-三羟基乌苏酸(DJ-4)、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DJ-5)、2α,3β-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DJ-6)、2α,3β,24β-三羟基齐墩果酸(DJ-7)、2α,3β,24α-三羟基乌苏酸(DJ-8)、海藻酸A(DJ-9)、2α,3β,24β-三羟基乌苏酸(DJ-10)、杜鹃素(DJ-11)。化合物DJ-1、DJ-2和DJ-3是穿心莲内酯二萜类化合物,为首次从杜鹃花科中分离得到。DJ-4—DJ-10为三萜类化合物,其中,DJ-4、DJ-7、DJ-9和DJ-10为首次从杜鹃花属中分离得到,DJ-5、DJ-6和DJ-8为首次从紫花杜鹃中分离得到。二、紫花杜鹃抗炎活性的初步研究建立斑马鱼CuSO4诱导炎症模型和断尾模型,对紫花杜鹃醇提总浸膏、大孔树脂子馏分和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炎效果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总浸膏(浓度:100μg/ml)可以使硫酸铜诱导的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巨噬细胞数量和斑马鱼断尾处聚集的巨噬细胞数量显着减少,与子馏分、单体化合物相比其抗炎活性最强,比阳性药DEX组(浓度:5μg/ml)的抗炎作用还要显着。各子馏分在两种斑马鱼急性炎症模型中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其中,DJ1-12、DJ13-16两个馏分在两种抗炎模型中的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活性,仅次于总浸膏。二萜类单体化合物在CuSO4诱导斑马鱼急性炎症模型和断尾急性炎症模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炎作用。DJ-2(浓度:50μg/ml)抗炎活性最强,仅次于DEX药物组(浓度:5μg/ml)。三萜类单体化合物在CuSO4诱导斑马鱼急性炎症模型和断尾急性炎症模型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抗炎作用。

邢燕红,燕玲,岳秀贤[7](2010)在《五种绣线菊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采用GB/T8312、GB/T8313、GB/T8314、GB/T5009.13、GB/T5009.12、GB/T5009.18等方法对土庄绣线菊等五种绣线菊属植物的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铜、铅、氟等11种化学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土庄绣线菊叶与柳叶绣线菊叶中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茶用成分均优于砖茶,铜、铅、氟等微量元素含量显着低于砖茶,是替代砖茶的优良种源。此项研究为绣线菊属植物资源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填补了内蒙古缺少茶资源的空白,也为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国文[8](2007)在《TFG种子的杀虫活性和有效成分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豆科植物TFG为材料,以主要的储粮害虫谷蠹、玉米象、杂拟谷盗、锯谷盗为试验对象,对粗提物和分离物的触杀、驱避活性进行了跟踪测定,系统研究了溶剂和提取方法对粗提物触杀、驱避活性的影响,比较了提取率和生物活性的差异,客观评价了与提取效率及杀虫活性相关的因子在提取分离过程中的作用,并确立了一种用于提取TFG生物活性物质的最优方案,分离出其中所含的活性成分,鉴定出其化学结构,最后进一步研究了活性单体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无水乙醇、氯仿、乙酸乙酯、丙酮、石油醚为溶剂采用温浸回流法对TFG种子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提取。用乙醇作溶剂时,对TFG的提取率最高,为11.48%,TFG的石油醚提取率最低,只有4.91%。TFG的氯仿提取率、乙酸乙酯提取率和丙酮提取率分别为7.24%、7.54%和5.29%。生物测定结果表明:TFG的5种溶剂粗提物对玉米象成虫都表现出一定的驱避作用。氯仿温浸粗提物对玉米象的驱避效果最好,在剂量为100μg/cm2的驱避级别达到Ⅱ级,在处理剂量为5000μg/cm2时,驱避级别达到Ⅲ级,其次是丙酮粗提物,在处理剂量为100μg/cm2时对玉米象的驱避级别达到Ⅱ级。TFG的5种溶剂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驱避作用均优于对玉米象的作用。在各粗提物剂量为1.6μg/cm2时,7天平均驱避率均超过80%,驱避等级为Ⅴ级,丙酮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驱避效果最好,其次是氯仿粗提物,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驱避效果最差。多重比较结果显示:TFG各粗提物对玉米象与锯谷盗的驱避率之间差异不显着;各粗提物对杂拟谷盗与玉米象的驱避率之间差异显着:各粗提物对锯谷盗与谷蠢的驱避率之间差异显着;TFG粗提物对4种仓虫成虫的驱避活性大小顺序为:杂拟谷盗>玉米象>锯谷盗>谷蠹。TFG的5种溶剂粗提物对玉米象成虫都有较好的触杀作用,玉米象成虫在接触药膜3天后,转而用干净无虫的小麦粒饲养1周,几乎均已死亡。TFG乙醇粗提物的上层物质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最强,处理玉米象24h和48h后的致死中量(简称LD50分别为0.362mg/cm2和0.328mg/cm2;乙酸乙酯粗提物和丙酮粗提物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也较强,丙酮粗提物处理玉米象24h后的LD50为0.380mg/cm2,乙酸乙酯处理玉米象48h后的LD50为0.334mg/cm2;触杀活性较低的是石油醚粗提物,处理玉米象24h和48h后得到的LD50分别比乙醇粗提物的LD50高2倍多。TFG的5种溶剂粗提物对杂拟谷盗成虫的触杀作用较弱,杂拟谷盗成虫在接触药膜3天后,转入试管内饲养1周,死虫的数量仅有小幅度上升。TFG乙醇粗提物上层物质的触杀效果最好,处理杂拟谷盗成虫24h、48h、72h和10d后的LD50分别为0.482mg/cm2、0.450mg/cm2、0.400mg/cm2和0.386mg/cm2,对杂拟谷盗触杀活性最低的是石油醚粗提物。TFG的5种溶剂粗提物处理谷蠹24h后,丙酮粗提物触杀活性表现为最强,它对谷蠹成虫的LD50为0.240mg/cm2,触杀效果略高于乙醇粗提物和氯仿粗提物;经各粗提物处理后,谷蠹的死亡率从24h到48h的上升幅度较大。从TFG的5种溶剂粗提物对锯谷盗触杀试验结果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锯谷盗死亡率的变化幅度因粗提物以及施用的药剂剂量的不同而不同,TFG乙醇粗提物上层物质和氯仿粗提物的触杀效果较好,触杀活性最低的是石油醚粗提物。2.以TFG种子干粉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冷浸法、温浸法、索氏法、冷浸-索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SCFE)对TFG粗提物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SCFE法的提取率为11.35%,高于冷浸法(4.65%)和冷浸-索氏法(8.14%),略低于索氏法(12.99%),和温浸法(11.48%)的提取率基本持平。5种方法得到的粗提物对杂拟谷盗都表现出良好的驱避性,不同粗提物的有效驱避剂量差异显着,其中,超临界CO2萃取物试验所用剂量最小,由初试结果将最高剂量拟定为0.16mg/cm2,其平均的驱避率为87.9%,驱避级别为Ⅴ级,第1天的驱避效果很显着,驱避率为96.6%,到第4天仍有明显的驱避效果;温浸法粗提物效果也较好,当粗提物剂量为0.96mg/cm2~1.6mg/cm2,处理后每天的驱避率都超过了80%,而平均驱避率更是超过了90%,驱避级别均在Ⅴ级。冷浸法、索氏法、冷浸-索氏法得到的粗提物的驱避效果相对较差,因而测试剂量最大,最高剂量设为16mg/cm2,是超临界CO2萃取物试验测试剂量的100倍。5种方法得到的各粗提物对玉米象都有较好的触杀效果,很小的剂量即可导致玉米象大量死亡。通过对各个时间段所得到的致死中量进行比较,发现超临界CO2萃取物对玉米象的触杀效果最好,处理玉米象24h、48h、72h后的致死中量分别为0.252mg/cm2、0.232mg/cm2、0.166mg/cm2,与其它方法相比,剂量均为最低。5种方法得到的各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致死中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温浸法、SCFE法、冷浸法、冷浸.索氏提取、索氏提取法。SCFE法得到的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触杀活性除了在前三天的观察中略低于温浸法粗提物,在转入饲料中饲喂一周后,其对杂拟谷盗的LD50与温浸法相当,在处理剂量为0.91mg/cm2时,杂拟谷盗72h后的死亡率达到了90%,在剂量高于0.52mg/cm2时,10d后的死亡率均在80%以上。5种方法得到的各粗提物对谷蠹的致死活性依次为温浸法>SCFE技术>冷浸法>索氏提取法>冷浸-索氏提取法。温浸法和SCFE法得到的TFG粗提物对谷蠹有良好的触杀活性,处理谷蠹24h后的LD50分别为0.255mg/cm2和0.256mg/cm2,48h后的LD50分别为0.144mg/cm2和0.156mg/cm2,72h后的LD50分别为0.112mg/cm2和0.142mg/cm2,10d后的LD50分别为0.100mg/cm2和0.130mg/cm2。3.以3种溶剂乙醇、乙酸乙酯、氯仿作为夹带剂,对TFG种子干粉进行SCFE,TFG种子粗提物萃取得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乙醇>乙酸乙酯>氯仿>无夹带剂,分别为14.17%、13.31%、10.74%和10.18%。以乙醇作为夹带剂时,所得到的超临界CO2萃取物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最强,对玉米象处理24h,48h,72h后的LD50分别为231.764μg/cm2,194.43μg/cm2,141.06μg/cm2;乙酸乙酯作夹带剂时,得到的萃取物对玉米象的触杀效果也较好,对玉米象处理24h,48h,72h后的LD50分别为228.67μg/cm2,180.09μg/cm2和152.61μg/cm2,触杀效果较弱的是氯仿作为超临界CO2萃取的夹带剂时得到的萃取物,效果最差的是不选用夹带剂,用单一的超临界CO2作为溶剂而萃取得到的萃取物,处理玉米象72h后的LD50最大,为218.74μg/cm2。不同夹带剂萃取得到的各萃取物对杂拟谷盗成虫的触杀活性的大小依次为氯仿>乙醇>无夹带剂>乙酸乙酯,处理杂拟谷盗10d后的LD50分别为278.57μg/cm2、303.89μg/cm2、341.74μg/cm2和429.45μg/cm2。用乙醇作为夹带剂时得到的超临界CO2萃取物对谷蠹的触杀效果最好,24h时的LD50为115.14μg/cm2,10d时的LD50为78.25μg/cm2;用单一的超临界CO2作为溶剂时的萃取物对谷蠹的触杀生物活性最差,24h时的LD50为174.71μg/cm2,10d时的LD50为135.22μg/cm2。4.以萃取率作为目标函数,通过考察分析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夹带剂体积和夹带剂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趋势,确定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条件为:操作压力的正交试验区间为20MPa~30MPa;萃取温度的正交试验区间为45℃~55℃;正交试验的操作时间为1.5h;正交试验夹带剂用量的区间为20mL~40mL;正交试验夹带剂浓度的区间为60%~95%。选择TFG萃取物的触杀活性作为主要的评判指标,同时以TFG萃取物萃取得率作为补充评判指标,以正交试验对TFG超临界CO2进行工艺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55℃,央带剂为95%乙醇,固液比为200g:30mL。在优化工艺下得到的萃取得率为16.96%,与正交试验方案中的最高值即17.88%基本持平。优化后的SCFE技术工艺得到的萃取物对谷蠹的触杀活性在处理后24h和10d的LD50分别为102.24μg/cm2和65.10μg/cm2,相对毒力分别为1.44和2.26。5.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对TFG超临界CO2萃取物(简称TFG-1)进行萃取,萃取率分别为61.32%、9.22%、9.16%、8.39%和17.08%。生物测定结果表明:TFG-1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石油醚萃取物中,对谷蠹成虫表现出很强的触杀作用,TFG-1石油醚萃取物对谷蠹处理24h、48h、72h和10d后的LD50分别为175.05μg/cm2、133.65μg/cm2、113.37μg/cm2和79.34μg/cm2。氯仿萃取物对谷蠹的触杀活性较强,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一定的活性,而正丁醇萃取物和水提取物未见杀虫活性。以不同极性的溶剂系统作为展开剂,将TFG-1石油醚萃取物进行薄层层析(TLC),在紫外光(254nm)下进行观察,未见明显谱带。说明TFG-1石油醚萃取物没有紫外吸收现象。当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0:1的混合溶剂作为展开剂时展层效果最好,在碘显色时有5个谱带,在磷钼酸显色时有10个谱带,其Rf值在0.1-0.9之间。将TFG-1石油醚萃取物进行柱层析,第1次柱层析后,经TLC检测,归类合并,共得到7个流分,第1个组分(Ⅰ)的得率最高,为75.13%,是TFG-1石油醚萃取物的主要成分。当载药量均为519.95μg/cm2时,只有流分Ⅰ的杀虫效果最明显,对谷蠹的致死率在24h时即达到100%,流分Ⅵ其次,对谷蠹的致死率在24h时为80.76%,另外流分Ⅴ也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对谷蠹的致死率在24h时为46.67%,而流分Ⅱ、Ⅳ和Ⅶ的杀虫效果较差,流分Ⅲ几乎没有杀虫效果。流分Ⅰ柱层析分离得到5个样品,分别为样品a、样品b、样品c、样品d、样品e,其中样品e为流分Ⅰ的主要成分。流分Ⅵ柱层析分离后得到4个样品,分别为样品f、样品g、样品h、样品i,其中样品i为流分Ⅵ的主要成分。生物测试结果显示从流分Ⅰ中得到的5个样品均有杀虫活性,样品e对谷蠹成虫的触杀活性很强,当处理剂量为259.98μg/cm2时,谷蠹经样品e处理后,其24h时的死亡率达77.78%。从流分Ⅵ中得到的4个样品同样均有杀虫活性,样品i的触杀活性较强,谷蠹经剂量为259.98μg/cm2的样品i处理,其24h后的死亡率为41.11%。样品e经多次柱层析纯化得到一单体化合物e5222(简称化合物Ⅰ)。样品i经柱层析后,在丙酮中重结晶,得到一结晶状单体化合物i3111(简称化合物Ⅱ)。经理化常数测定和红外、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分别是1,2-二亚油酰-3-硬脂酰-甘油三酯(1,2-dilinoleic acid-3-stearic acid-triglyceride)和4a,14a-二甲基-胆甾醇(4a,14a-dimethyl-cholesterol),这2个化合物均首次从TFG中发现。6.化合物Ⅰ对谷蠹成虫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剂量为129.99μg/cm2的药剂处理试虫24h、48h、72h和10天后,谷蠹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2.22%、40.00%、56.67%和70.00%,死亡率较高。化合物Ⅰ对玉米象有明显的触杀效果,用剂量为129.99μg/cm2的药剂处理试虫24h、48h、72h和10天后,玉米象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86.67%、92.22%、95.56%和100.00%,死亡率很高。化合物Ⅱ对谷蠹和玉米象的触杀效果相对较弱,当药膜剂量为259.98μg/cm2时,对谷蠹处理10天后有少量成虫死亡,平均死亡率为4.44%,同样的剂量处理玉米象10天后的平均死亡率为97.78%。将化合物Ⅰ与化合物Ⅱ按质量比为1:1制成混剂,对谷蠹和玉米象的生测结果表明:处理谷蠹成虫10天后,得到的共毒系数为60.57,共毒系数数值小于80,两单体的活性在处理谷蠹成虫10天后表现为拮抗作用,混剂处理玉米象10天后,得到的共毒系数为30.23,共毒系数数值小于80,两单体对玉米象的活性同样表现为拮抗作用。

刘庆华[9](1997)在《新疆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维吾尔传统药的发掘》文中研究指明一、资源普查解放后,大规模的普查有两次。第二次普查自1986年4月开始,1987年8月结束。共查到各类药物1917种,药材1208味。其中植物药151科1721种,727味。动物药69科,153种,438味;矿物药43科,43味。对26种大宗药材进行了蕴藏量调查,藏量在万吨以上的4种,一千—一万吨之间的7种,百吨至千吨的6种,百吨以下的6种。

肖倬殷[10](1980)在《植物药成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六十年代以来,国外对植物药的研究,特别是植物药成分的研究,进展很大。主要寻找防病治病的活性物质方面。五十年代初运用植物化学手段,从印度民间植物药夹竹挑科植物蛇根木(Ranw-olfia serpentine)发现利血平治疗高血压取得效果之后,六十年代,在寻找肿瘤新药研究中,又从夹竹挑科常春花属(Catbar-unthus Roseus G Don)分离出有效生物碱(Vinblastine)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临床上用它们的硫酸

二、防治慢性气管炎中草药植物化学研究简介(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治慢性气管炎中草药植物化学研究简介(上)(论文提纲范文)

(6)紫花杜鹃抗炎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鉴定的化合物结构式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杜鹃花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第二节 杜鹃花属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第三节 紫花杜鹃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紫花杜鹃的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二节 实验部分
        (一)仪器与材料
        (二)提取与分离
        (三)化合物的理化常数与光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紫花杜鹃抗炎活性初步研究
    第一节 利用CuSO_4 诱导斑马鱼急性炎症模型研究紫花杜鹃抗炎活性
        (一)实验材料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二节 利用斑马鱼断尾创伤炎症模型研究紫花杜鹃抗炎活性
        (一)实验材料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三节 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展望与创新点
致谢
附录一 附图目录及附图

(7)五种绣线菊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内容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试成分及其指标的确定
        1.2.1 测试成分的确定
        1.2.2 检测成分指标的确定
        (1) 非限量指标的确定。
        (2) 限量指标的确定。
    1.3 试验方法
        1.3.1 样品的制备
        1.3.2 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2.2 分析与讨论
3 结论

(8)TFG种子的杀虫活性和有效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1.1 植物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豆科杀虫植物与豆科植物TFG研究概况
    1 豆科杀虫植物研究概况
        1.1 豆科杀虫植物的分布及其分类
        1.1.1 豆科槐属杀虫植物
        1.1.2 豆科紫穗槐属杀虫植物
        1.1.3 豆科鱼藤属、灰叶属、梭果属、鸡血藤属杀虫植物
        1.1.4 豆科棘豆属杀虫植物
        1.1.5 豆科黄芪属杀虫植物
        1.1.6 豆科苦马豆属杀虫植物
        1.1.7 豆科皂荚属杀虫植物
        1.1.8 豆科杀虫植物百脉根
        1.1.9 豆科杀虫植物补骨脂
        1.1.10 豆科杀虫植物巴婆
        1.1.11 其它豆科杀虫植物
        1.2 豆科杀虫植物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3 精油类化合物
    2 TFG研究概况
        2.1 TFG的资源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2.2 TFG的药用价值
        2.2.1 TFG的降血糖作用
        2.2.2 TFG的降血脂作用
        2.2.3 TFG的其它作用
        2.3 TFG的化学成分
        2.3.1 三萜类
        2.3.2 甾类
        2.3.3 黄酮类
        2.3.4 生物碱类
        2.3.5 香豆素类
        2.3.6 木脂素类
        2.3.7 有机酸、油脂
        2.3.8 其他成分
第二章 TFG不同溶剂粗提物对主要储粮害虫的生物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植物
        1.1.3 溶剂
        1.1.4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植物粗提物的制备
        1.2.2 驱避作用的测定
        1.2.3 触杀作用的测定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TFG在不同溶剂中的提取率
        2.2 TFG不同溶剂粗提物对4种储粮害虫的驱避作用
        2.2.1 TFG不同溶剂粗提物对玉米象的驱避活性
        2.2.2 TFG不同溶剂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驱避活性
        2.2.3 不同提取溶剂制备的TFG粗提物对4种仓虫的驱避活性
        2.3 TFG不同溶剂粗提物对4种储粮害虫的触杀活性
        2.3.1 TFG不同溶剂粗提物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
        2.3.2 TFG不同溶剂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触杀活性
        2.3.3 TFG不同溶剂粗提物对谷蠹的触杀活性
        2.3.4 TFG不同溶剂粗提物对锯谷盗的触杀活性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提取方法对TFG提取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植物
        1.1.3 溶剂
        1.1.4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提取方法
        1.2.2 驱避作用的测定
        1.2.3 触杀作用的测定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提取方法对TFG种子的提取率
        2.2 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TFG种子粗提物驱避活性研究
        2.3 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TFG种子粗提物触杀活性研究
        2.3.1 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TFG种子粗提物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
        2.3.2 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TFG种子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触杀活性
        2.3.3 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TFG种子粗提物对谷蠹的触杀活性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夹带剂对SCFE法萃取TFG生物活性物质效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植物
        1.1.3 试剂
        1.1.4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提取方法
        1.2.2 驱避作用的测定
        1.2.3 触杀作用的测定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夹带剂对CO_2超临界(SCFE)萃取得率的影响
        2.2 TFG-SCFE萃取物对3种储粮害虫的触杀作用
        2.2.1 TFG-SCFE萃取物对玉米象的触杀试验
        2.2.2 超临界CO_2萃取TFG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触杀试验
        2.2.3 TFG-SCFE萃取物对谷蠹的触杀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正交试验优选TFG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植物
        1.1.3 试剂
        1.1.4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制备方法
        1.2.2 驱避作用的测定
        1.2.3 触杀作用的测定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超临界CO_2萃取TFG种子正交试验参数的确定
        2.1.1 萃取压力的确定
        2.1.2 萃取温度的确定
        2.1.3 萃取时间的确定
        2.1.4 夹带剂用量和浓度的确定
        2.2 超临界CO_2萃取TFG活性成分正交试验
        2.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2.2.2 TFG超临界CO_2萃取物得率
        2.2.3 TFG正交试验SCFE萃取物对谷蠹的触杀毒力
        2.3 正交试验各因素对萃取得率和触杀活性的影响
        2.3.1 萃取压力的影响
        2.3.2 萃取温度的影响
        2.3.3 夹带剂用量的影响
        2.3.4 夹带剂乙醇浓度的影响
        2.4 适宜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
        2.4.1 超临界CO_2萃取最优化工艺条件
        2.4.2 超临界CO_2与传统萃取工艺的比较
        2.5 正交试验结果的验证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TFG超临界CO_2萃取物的有效杀虫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植物
        1.1.3 化学试剂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液液萃取方法
        1.2.2 柱层析方法
        1.2.3 薄层色谱法
        1.2.4 物质结构鉴定方法
        1.2.5 活性测定方法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TFG-1各萃取物得率及触杀活性
        2.2 TFG-1石油醚萃取物的分离纯化
        2.2.1 TFG-1石油醚萃取物的TLC分离
        2.2.2 TFG-1石油醚萃取物柱层析分离及活性监测
        2.3 有效杀虫成分化学结构鉴定
        2.3.1 样品e5222结构鉴定
        2.3.2 样品i3111结构鉴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TFG单体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共毒系数测定方法
        1.2.2 驱避作用的测定
        1.2.3 触杀作用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合物Ⅰ的触杀作用
        2.1.1 化合物Ⅰ对谷蠹成虫的触杀作用
        2.1.2 化合物Ⅰ对玉米象成虫的触杀作用
        2.2 化合物Ⅱ的触杀作用
        2.2.1 化合物Ⅱ对谷蠹的触杀作用
        2.2.2 化合物Ⅱ对玉米象的触杀作用
        2.3 化合物Ⅰ与化合物Ⅱ混剂的触杀作用
        2.3.1 化合物Ⅰ与化合物Ⅱ混剂对谷蠹的触杀作用
        2.3.2 化合物Ⅰ与化合物Ⅱ混剂对玉米象的触杀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防治慢性气管炎中草药植物化学研究简介(上)(论文参考文献)

  • [1]防治慢性气管炎中草药植物化学研究简介(下)[J]. 魏均娴. 中草药通讯, 1976(02)
  • [2]防治慢性气管炎中草药植物化学研究简介(上)[J]. 魏均娴. 中草药通讯, 1976(01)
  • [3]我国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中草药物研究近况[J]. 黄咏楷. 新医学, 1973(12)
  • [4]我国三十年来中草药研究概况[J].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化室. 药学学报, 1979(12)
  • [5]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的分布、其药用价值和新药的寻找[J]. 傅丰永,刘永漋,尚天民,肖培根.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80(01)
  • [6]紫花杜鹃抗炎活性成分研究[D]. 曾苏丹. 暨南大学, 2019(03)
  • [7]五种绣线菊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资源评价[J]. 邢燕红,燕玲,岳秀贤.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6)
  • [8]TFG种子的杀虫活性和有效成分研究[D]. 唐国文.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1)
  • [9]新疆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维吾尔传统药的发掘[A]. 刘庆华.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
  • [10]植物药成分研究进展[J]. 肖倬殷. 成都医药, 1980(06)

标签:;  ;  ;  ;  ;  

中药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植物化学研究介绍(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