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50 NQ 6—200型农用深井潜水电泵(论文文献综述)
何睿[1](2012)在《潜水泵导流器水力特性及其对泵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井用潜水泵是一种通用机械,属于量大面广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井用潜水泵的效率不算高,还需进一步提升。目前借助CFD数值模拟技术,可以通过模拟结果来改进设计参数,还可以通过一壳多用的设计理念生产出性能不同的潜水泵,适应市场需求,达到节约成本、节能节材的目的,具有较大的科研和经济意义。本文通过对潜水泵叶轮和导流器的匹配对泵性能的影响和离心泵的面积比原理研究,提出潜水泵一壳多用的设计思想,主要内容如下:1.推导出了叶轮特性方程和导流器特性方程。给出了潜水泵最佳工况点确定方法。2.研究面积比Y值与比转速的关系及潜水泵面积比的计算方法。3.分别对潜水泵A和潜水泵B进行水力设计,利用Pro/Engineer软件的三维建模功能,分别对他们进行全流道的三位实体建模,并使用ICEM软件进行网格划分。4.运用Fluent软件对潜水泵进行数值模拟和性能预测,分析0.8Qd、1.0Qd、1.2Qd工况下叶轮与导流器内部的速度场和压力场,并计算导流器内部水力损失,得出在选择合适的面积比时,不同导流器可以配不同叶轮,同样可以得到高效泵。此研究拓宽了潜水泵的适用范围,节约了研发时间以及降低了成本,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孟嘉嘉[2](2012)在《多级井用潜水泵的优化设计》文中认为井用潜水泵是提取地下水的重要设备,在农村、工厂、矿山、自来水公司、地热开发和油田等地或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针对潜水泵中最重要的两个过流部件—叶轮和导叶进行优化设计对潜水泵的节能降耗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采用后倾式叶轮和空间导叶的潜水泵模型,以效率为目标函数,引进诸如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先进的优化设计算法进行优化设计,在以叶轮和导叶的进出口角作为控制参数并在原模型基础上增加±20°作为优化范围的前提下提出最优叶轮模型,并对优化前后的潜水泵进行数值模拟和性能预测。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本文中进行数值计算和优化设计所采取的方法,利用Pro/E三维造型软件对过流部件:后倾式叶轮和空间导叶进行了建模。利用NUMECA软件中的AutoGrid5模块,采用全六面体结构化网格进行了网格划分,采用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和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对原模型泵的外特性进行了预测;(2)对采用后倾斜式叶轮和空间导叶的井用潜水泵在转速为2850r/min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原型井用潜水泵的流量扬程Q-H曲线以及流量效率Q-η曲线,并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3)对后倾式叶轮和空间导叶进行了参数化造型,以后倾式叶轮进口角β1、出口角β2和空间导叶进口角β3、出口角β4四个参数为优化变量,采用基于近似函数技术的优化策略,以效率为优化目标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4)对优化前后潜水泵的内部流动特性及外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优化后潜水泵的水力效率及单级扬程均得到了提高,提高了潜水泵在大流量工作区域的性能,增强了潜水泵的运行稳定性。
张启华[3](2006)在《新型井泵的水力设计及内部流动数值模拟》文中提出深井离心泵是抽取地下水的主要设备,在我国农村广为使用。目前,深井泵市场竞争激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深井泵性能是广大厂家迫切期待的。2004年以来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陆伟刚等开展了对新型深井离心泵的研制工作,本文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方法,提出叶轮的极大扬程设计法和导叶进口边扭曲的反导叶设计法。极大扬程设计法将叶轮前盖板直径扩大到泵体内壁边缘,使叶轮直径在相同的井径条件下达到极大值,克服了深井离心泵外径受井径限制的不利条件,极大地提高了扬程。进口边扭曲的反导叶设计法,使导叶进口流动更趋合理,同时使泵体轴向长度减短到极小值。在此基础上试制出100SJB8型深井泵,通过试验表明该型号比同规格井泵单级扬程提高50%左右,而且生产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左右,在研制节能节材型深井泵的道路上开辟了新的捷径,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水力设计过程中,我们利用CFD强大的模拟仿真能力,为设计提供详细的流场数据,以辅助改进之用。本文利用商用软件Fluent6.0对100SJB8型泵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得到其流场并预报水力性能,经试制100SJB8样机并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模拟能较好地预测水力性能,为设计提供指导。新方法设计的叶轮是一种自平衡叶轮。本文推导了叶轮自平衡的判别式,根据该式选择合适的前后盖板直径,即合适地斜切叶轮出口就能够实现叶轮的自平衡,该式已在100SJB8型泵等多个模型上得到验证。本文还通过数值模拟,准确计算出叶轮的轴向力。以100SJB8型泵为例,在端面密封完全密封的情况下,轴向力由进口指向叶轮后盖,即迫使密封打开;在端面密封有0.5mm间隙的情况下,轴向力由后盖指向叶轮进口方向,即向端面密封密合的方向,达到自平衡叶轮的要求。另通过其他几组模型的轴向力计算,显示判别式存在偏差,需要改进。为掌握流场计算基本原理,本文通过程序实现了二维贴体网格的生成,同时对流场计算的有限体积法及Simple算法作了研究。
张在准[4](1986)在《机械工业第1~8批节能产品推广项目索引 机械工业第1~8批淘汰产品项目索引 目录》文中研究说明
陈维融[5](1979)在《150NQ10-200、250农用深井潜水电泵》文中认为由中国农机院,陕西省农机所和陕西省渭南县农械厂共同研制的150NQ10-200 250型农用深井潜水电泵,于1979年9月农机部委托陕西省农机局组织通过了鉴定,投入小批量生产.这种泵主要用于北方广大干旱地区提取地下水满足人畜用水和部分农田灌溉.1 概况该泵是NQ型农用深井潜水电泵系列产品中的一种.主要由水泵、电机(包括电缆)、输水管和控制开关等四部分组成.水泵为单吸多级立式离心泵;电机采用充水湿式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适用于频率为50赫兹、电压为380伏的三相交流电源.水
本刊[6](1978)在《山区人民生活用水的好机具——150NQ6—200型农用深井潜水泵》文中指出 150NQ6—200型农用深井潜水电泵(扬程200米,流量6米3/时)自一九七五年十月鉴定以来,运行情况良好。鉴定以来的产品运转时间为400~11000小时,最近对其中四台运转时间最长的机组进行了拆检、测试发现:机组主要易损件的磨损皆比预先估计值小得多,都在允许范围以内,机组防锈漆膜除个别情况外
本刊[7](1976)在《150 NQ 6—200型农用深井潜水电泵》文中认为 为了解决干旱缺水的高原、山区、牧场的人畜用水及小面积农田灌溉的迫切需要,由山东省淄博市博山电器制修厂、山东省农机所、一机部机械院农机所共同研制了150 №6—200型潜水电泵(见图1、2)。该泵于一九七五年十月,一机部农机局委托山东省机械局主持,通过了签定。它具有外径小、重量轻、扬程高和安装使用方
二、150 NQ 6—200型农用深井潜水电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0 NQ 6—200型农用深井潜水电泵(论文提纲范文)
(1)潜水泵导流器水力特性及其对泵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井用潜水泵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叶轮和导流器的匹配对泵性能影响 |
2.1 导流器特性方程式和曲线 |
2.2 叶轮特性方程式和曲线 |
2.3 叶轮出口宽度对泵特性的影响 |
2.4 潜水泵最佳工况点的求解方法 |
2.5 潜水泵面积比 Y 值的确定方法 |
第三章 潜水泵的水力设计 |
3.1 潜水泵设计参数 |
3.2 叶轮 A 的水力设计 |
3.3 导流器水力设计 |
3.4 叶轮 B 的水力设计 |
3.5 面积比系数计算 |
第四章 潜水泵三维实体造型及网格划分 |
4.1 泵的三维实体造型概述 |
4.2 叶轮三维造型 |
4.2.1 叶轮 A 三维造型 |
4.2.2 叶轮 B 三维造型 |
4.3 导流器三维造型 |
4.4 潜水泵全流道三维造型 |
4.5 网格划分 |
4.5.1 网格的分类 |
4.5.2 网格划分基本原则 |
4.5.3 计算域网格的划分 |
第五章 潜水泵内部流场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5.1 CFD 软件的简介 |
5.2 CFD 理论及数学模型综述 |
5.2.1 基本控制方程 |
5.2.2 湍流模型 |
5.3 SIMPLE 算法的基本思想 |
5.4 潜水泵全流道数值模拟及其结果分析 |
5.4.1 潜水泵在 FLUENT 中的计算过程 |
5.4.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4.3 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5.4.4 潜水泵内部流场分析 |
5.4.5 导流器水力损失计算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2)多级井用潜水泵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我国井用潜水泵的发展历史 |
1.3 潜水泵的水力模型的研究现状 |
1.4 潜水泵优化设计的发展现状 |
1.4.1 CAD 设计时期 |
1.4.2 数学建模时期 |
1.4.3 CFD 技术时期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井用潜水泵外特性的数值模拟预测 |
2.1 数值模拟级数选择 |
2.2 控制方程组 |
2.3 湍流模型 |
2.4 井用潜水泵几何模型与网格生成 |
2.4.1 井用潜水泵的几何模型 |
2.4.2 网格生成 |
2.5 边界设置 |
2.6 潜水泵外特性的数值模拟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用潜水泵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内容与测量原理 |
3.1.1 试验内容 |
3.1.2 测量原理 |
3.2 试验系统 |
3.2.1 试验装置 |
3.2.2 流量测量与调节 |
3.2.3 轴功率测量 |
3.3 潜水泵实体 |
3.4 试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井用潜水泵模型的参数化拟合 |
4.1 几何模型的三维造型 |
4.2 几何模型拟合方法 |
4.2.1 Bezier 曲线 |
4.2.2 B 样条曲线 |
4.3 子午线拟合 |
4.4 流面定义 |
4.5 流面积叠规律 |
4.6 二维叶片型线定义 |
4.6.1 中弧线定义方法 |
4.6.2 叶片厚度分布定义 |
4.6.3 叶片前缘与尾缘 |
4.7 后倾式叶轮和空间导叶的拟合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井用潜水泵叶轮和导叶的优化 |
5.1 潜水泵优化设计的出发点 |
5.2 潜水泵优化设计中的三要素 |
5.2.1 设计变量 |
5.2.2 设计约束 |
5.2.3 目标函数 |
5.3 井用潜水泵优化参数选择与设置 |
5.3.1 优化参数的选择 |
5.3.2 参数的变化范围和关联 |
5.4 井用潜水泵的优化策略 |
5.4.1 多级泵的优化步骤 |
5.4.2 优化策略 |
5.4.3 优化收敛判定 |
5.5 优化结果 |
5.6 流场分析 |
5.6.1 相对速度分析 |
5.6.2 静压力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新型井泵的水力设计及内部流动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深井泵概述 |
1.2 深井泵的发展历史 |
1.2.1 我国长轴深井泵的发展历史 |
1.2.2 我国井用潜水泵的发展历史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新型深井泵的水力设计方法 |
2.1 深井泵设计参数 |
2.2 深井泵极大扬程设计法 |
2.2.1 设计参数 |
2.2.2 设计方法 |
2.3 深井泵扭曲反导叶设计法 |
第3章 深井泵内部流动的数值计算 |
3.1 数值模拟概述 |
3.1.1 数值模拟的背景 |
3.1.2 湍流概述 |
3.1.3 离心泵湍流模拟概况 |
3.1.4 计算模型的说明 |
3.2 网格生成技术 |
3.2.1 网格生成的历史与动态 |
3.2.2 网格生成方法 |
3.2.3 贴体网格生成 |
3.3 流动控制方程 |
3.3.1 基本方程 |
3.3.2 Reynolds时均方程 |
3.3.3 湍流模型 |
3.4 流场求解数值方法 |
3.4.1 求解流场常用数值方法概述 |
3.4.2 用控制容积积分法离散二维对流扩散通用方程 |
3.4.3 深井泵内水流运动方程的二维离散形式 |
3.4.4 流场求解的二维 SIMPLE算法 |
3.4.5 SIMPLE算法计算步骤 |
3.5 运用 Fluent6.0进行流场计算 |
3.5.1 工作介质属性 |
3.5.2 实体造型及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
3.5.3 边界条件 |
3.5.4 数值算法及求解控制参数 |
3.6 模拟结果的分析与性能预测 |
3.6.1 内部流场的分析 |
3.6.2 性能参数预测 |
3.7 考虑对称性和表面粗糙度的模拟 |
3.7.1 利用周期性条件简化对称问题的模拟 |
3.7.2 考虑表面粗糙度的模拟 |
第4章 深井泵轴向力计算和自平衡分析 |
4.1 深井泵轴向力计算与平衡概况 |
4.2 深井泵轴向力的理论计算与自平衡分析 |
4.3 深井泵轴向力的数值计算和自平衡分析 |
4.3.1 轴向力数值计算 |
4.3.2 轴向力平衡分析 |
4.3.3 总结 |
第5章 系列产品开发和试验 |
5.1 系列产品开发 |
5.2 利用模拟预报和改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四、150 NQ 6—200型农用深井潜水电泵(论文参考文献)
- [1]潜水泵导流器水力特性及其对泵性能影响的研究[D]. 何睿.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0)
- [2]多级井用潜水泵的优化设计[D]. 孟嘉嘉. 浙江理工大学, 2012(01)
- [3]新型井泵的水力设计及内部流动数值模拟[D]. 张启华. 江苏大学, 2006(05)
- [4]机械工业第1~8批节能产品推广项目索引 机械工业第1~8批淘汰产品项目索引 目录[J]. 张在准. 现代节能, 1986(S1)
- [5]150NQ10-200、250农用深井潜水电泵[J]. 陈维融. 农业机械, 1979(12)
- [6]山区人民生活用水的好机具——150NQ6—200型农用深井潜水泵[J]. 本刊. 农业机械, 1978(01)
- [7]150 NQ 6—200型农用深井潜水电泵[J]. 本刊. 农业机械资料, 19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