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实测工作特性曲线与厂家提供的曲线有差异的原因

分析实测工作特性曲线与厂家提供的曲线有差异的原因

一、浅析实测运转特性曲线与厂家提供曲线不同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张继谊[1](2021)在《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集中供热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基础建设,在解决了我国冬季取暖问题的同时,集中供热所耗费的大量能源不容忽视。近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其核心为在每个用户安装变频水泵,以此替代传统供热系统中的调节阀,通过独立的水泵向用户提供压头,这样避免了压头浪费,能够显着节约集中供热系统的输配能耗。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的关键是运维部分,由于供热管网水各支路水力互相影响,如何统筹协调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中的变频水泵是一大难点。随着“智慧城市”、“智慧供热”、“大数据”等一系列概念及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发展以及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的应用越加广泛,发展适用于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一现状,本文针对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提出了基于室温预测控制的智能调节方法,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本文针对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的水力耦合问题,提出了包括建筑数据监测、建筑室温预测、管网水力求解以及水泵统一调节在内的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方法。其次,本文依托大连理工大学能耗平台对部分建筑进行数据监测,应用LSTM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建筑室温预测模型,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与模型预测控制对建筑热力入口调节方法进行了模拟研究,提出了建筑热力入口的智能调节方法。该方法可以响应天气因素变化,及时调节系统流量,控制效果良好,误差在±0.5℃。第三,本文建立二次网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管网水力、热力模型,设计动力分布式供热管网算例进行二次网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模型预测智能调节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断变化的天气环境下,各用户室温能够稳定在设定值,用户循环泵、热源循环泵协同工作,高效运行。最后,本文还探讨了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中零压差点的最优位置选取问题、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能耗问题,并模拟了采用分阶段变供水温度量调节的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与传统供热系统的运行整个供暖季的能耗情况。本文提出了一套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的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方法,该方法将所有水泵统一调节,解决了供热管网中常见的支路耦合问题;同时利用大数据监测,建立了建筑室温预测模型,提出了建筑热力入口智能调节方法,为智慧供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使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如何应用到实践之中以及在实践中表现如何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

马伟超,杨桀彬,赵志高,杨威嘉,杨建东[2](2021)在《混流式水轮机特性曲线在多重边界条件下的分区方法》文中认为完整的水轮机特性曲线是水电站运行仿真和过渡过程计算的基础,然而厂家提供的水轮机模型综合特性曲线仅反映了水轮机高效率区域的特性,不能满足水轮机动态过程仿真需求。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扩展方法:首先以零转速、零流量、飞逸曲线、零开度线、单位力矩交点为边界条件,作为划分特性曲线区域与约束各分区延拓范围的特征点,并依据内特性模型和外特性数据辨识水轮机结构参数,计算边界条件;然后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提出不同拟合方法得到各区的特性曲线;最后对分区界线两侧拟合结果进行平滑连接,形成完整的可用于仿真分析的混流式水轮机特性曲线。对某水轮机进行实例分析,与典型外特性法和内特性法的对比表明,本文方法既保证了外特性试验数据处的拟合精度,又能反映水轮机的水力特性;与典型外特性法进行过渡过程实测反演对比可知,本文所提方法将最大蜗壳压力的相对误差从2.03%降至1.69%,小开度工况下区域平均蜗壳压力的相对误差从3.48%降至1.47%,动态过程时域响应更接近实测结果。本文特性曲线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过渡过程计算精度,也可为类似叶片式农业机械的设计及特性曲线处理提供参考。

李春蓄[3](2021)在《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设计及流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是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关键性部件,冷却水泵的性能直接决定发动机能否长时间高效运转,但目前发动机冷却水泵仍存在效率低下、耗能较高等问题。为此本文以465Q发动机冷却水泵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泵结构设计、CFD数值模拟、试验台试验对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制出一款具有新型水力特性的冷却水泵。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冷却水泵的结构形式、工作原理进行简要介绍;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国内外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进行概括总结。2.在不改变水泵安装尺寸的前提下,通过采用非等变角螺旋线叶型、半开式叶轮、后弯式叶片及110°包角等完成新型叶轮及水泵蜗壳的参数设计。3.对原型水泵及新型水泵进行三维建模,利用ICEM软件获得流体域网格模型;运用Fluent仿真软件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SIMPLEC算法对新旧水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新旧水泵内部压力分布云图、速度分布云图、叶轮速度矢量图及汽蚀分布云图,结果表明:1)额定转速下随流量增加水泵内部压力升高,叶轮进出口速度增大,原型水泵出现较为明显的旋涡现象;2)额定流量下随转速升高水泵进口压力降低,出口压力增大,叶轮进出口速度增大,高转速下原型泵内速度过渡性较差,造成较大冲击损失。3)原型泵及新型泵汽蚀发展规律较为一致,汽蚀区域均由初始中轴位置逐渐向叶片流道内扩散。4.利用多工况模拟仿真数据计算获得新旧水泵外部特性参数,完成对设计新泵的性能预测。结果表明:新型冷却水泵额定工况下较原型泵功率降低0.0375k W,效率提高5.18%,完成冷却水泵性能提升。5.试制新型冷却水泵样机并自主设计搭建了冷却水泵试验平台。利用水泵试验平台对新旧水泵在n=3000r/min,qv=40L/min,80℃额定工况下分别进行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1)额定工况下,新型冷却水泵较原型泵功率降低0.0381k W,效率提升4.59%;2)通过对比额定工况下仿真及试验数据,其两者最大相对误差为9.4%;3)对比额定工况下模拟与试验性能曲线,发现其变化趋势一致且吻合度较高,证明了数值模拟的真实性及有效性。6.利用水泵测试平台对新旧水泵选取4种流体温度75℃、80℃、85℃、90℃下5种转速1000 r/min、1500 r/min、2000 r/min、2500 r/min、3000 r/min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1)相同转速下,水泵扬程及效率与温度成正相关,水泵功率与温度成负相关。2)额定温度下,水泵扬程及功率随转速升高而增大,最大效率点随转速升高逐渐向大流量方向偏移。

周子旋[4](2021)在《长距离有压梯级输水系统运行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变频泵已经在国内有压梯级输水泵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供水工程中,如果干、支管线出水口的水量需求变化较大,运行工况较为复杂,针对供水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运行工况,需要对泵、阀进行反复调节才能达到目标水量,操作繁琐。而且,基于人工试调节的方式会造成多数工况泵组运行效率低、流量不平衡、机组噪音及振动较大等缺点。笔者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长距离有压梯级输水系统运行优化调度模型,以供水系统耗能最低为目标,充分考虑各类约束条件,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以数值模拟为主的研究方式,分析影响有压管路串、并联输水系统经济性的水力参数,结合实际工程探求输水系统经济调度问题的最优解,提出相应的研究结果。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取得的成果如下:(1)针对变频水泵,在各输水管路实现精准调水的前提下,以耗能最低为优化目标,建立长距离有压梯级输水系统运行经济优化调度数学模型。(2)根据已建立的长距离有压梯级输水系统运行优化调度数学模型,应用编程语言,开发有压输水系统运行优化调度程序。利用某水资源联合调控实验室长距离复杂供水系统进行程序正确性验证。使用该程序可以模块化拼接水力元件,简单、快速、准确的得到长距离有压梯级输水系统经济最优的调度方案。(3)利用有压输水系统运行优化调度程序的通用性,对影响并联泵系统、串联泵系统经济性的水力参数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可直接对输水系统运行调度方式进行指导的规律。(4)以舟山市大陆引水工程-岱山段输水系统为例,将各输水线路达到供水目标为前提,采用开发的软件对实例工况的运行调度进行经济优化数值模拟计算。为长距离有压梯级输水系统调度的经济优化方案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张少华[5](2021)在《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节能运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资源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泵站工程作为水资源合理调度的首选技术手段,目前普遍存在使用效率低,能耗大等问题,严重影响输配水过程效益的发挥。因此,开展泵站节能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为适应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泵站工程运行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优选经济及安全运行方案,最终实现能耗最小、效率最优的目标。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测试等方法,遵循泵站优化运行准则,分别以效率最高和耗电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水泵稳态运行及变频、变径调节模型,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此决策系统进行数值模拟,以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工程为研究对象,对比模拟与现场测试结果,分析误差来源及泵站能耗偏低原因,分析研究泵站调速变频运行作为节能手段的可行性,为优化决策支持系统、优选节能运行方案提供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作点调节方式原理各不相同,能量损耗情况也不同,变速调节是有效的节能调节方式;(2)结合泵站现场测试结果,对泵站进行能耗评价,分析了装置效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有1)所选水泵扬程大于实际所需扬程,使得工作点接近高效区右边界;2)电机效率未达到能耗限定标准;3)运行过程中汽蚀、磨损等因素影响;(3)对比现场测试结果,得出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偏差源于水泵性能曲线拟合误差,引入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优化,优化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差距明显缩小,在此基础上优化决策支持系统;(4)考虑水泵调速变频,确定最优变频范围,优选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的节能运行方案。

胡凯[6](2021)在《含间隙空间连杆引纬机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剑杆织机在现代纺织机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引纬机构是织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运动性能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剑杆织机的整体性能与生产质量,国产织机在工作性能方面与国外织机还有很大的差距,仍然存在着转速低、运动不稳定、织物质量不达标和故障率高等问题,特别是因生产制造、装配误差、摩擦磨损等原因带来的运动副间隙问题,更加会对机构的输出产生影响。因此,对含间隙空间连杆引纬机构动力学仿真与分析进行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JWG1732机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机构的间隙,通过理论、虚拟样机相结合共同探讨机构的动力学性能,主要分包括四大部分,即对引纬机构运动学、动力学、柔性动力学分析以及关节处参数因子对机构动力学的影响四部分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坐标转换法,建立了引纬机构的运动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计算,求解出剑带的运动曲线,并运用解析法求解了机构的误差传递曲线,在此基础上,根据连续接触理论进一步分析了间隙对机构的运动学影响,得出含间隙引纬机构的运动规律曲线,并对不同转速和不同间隙条件下的运动曲线进行分析。其次,在运动学基础上,基于Lagrange方程建立了含间隙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机构的驱动力矩在不同间隙值大小和不同主轴转速下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连续基础模型分析了运动副处的接触反力。然后,分别以空间连杆、十字摇轴和连杆为柔性体研究对象,运用ANSYS和ADAMS软件共同建立了含间隙引纬机构的刚柔耦合模型,并单独考虑十字摇轴与连杆处转动副间隙,进一步分析间隙对刚柔耦合机构输出特性的影响,通过对各柔性构件的进行应力应变分析,找出了受力最大位置,为机构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最后,在考虑多间隙耦合的条件下,分析转动副处各参数因子对机构的动力学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机构的振动特性,把对应的运动规律进行FFT变换,得出其频谱曲线,分析了各系数对机构动力学的影响。

尹洪环[7](2021)在《旋转变速机构驱动的综框运动特性形成机理与构建方法》文中提出多臂机作为织造过程中的主要开口设备,在现代织机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旋转变速机构作为多臂机提综机构的核心部件,决定综框的运动特性,直接影响织机运行过程的平稳性、可靠性和织造质量。本文以旋转式多臂机提综机构为研究对象,以构建更适用于织造过程的综框运动特性为研究目的,以优化旋转变速机构共轭凸轮廓线为研究手段。对综框的运动特性形成机理、共轭凸轮廓线的反求和优化方法以及各误差因素对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1)分析了多臂机提综机构传动过程的运动原理,建立了旋转变速机构、偏心机构、运动传递机构和综框的运动学模型。理论推导了旋转变速机构驱动综框运动的数学模型,开发了一套有效的综框运动特性数值求解方法。(2)基于提综机构传动过程的运动机理和综框运动特性研究,分析了共轭凸轮廓线对综框运动特性的影响,构建了面向综框运动特性的旋转变速机构共轭凸轮廓线的反向求解数学模型。推导了旋转变速机构共轭凸轮廓线反向求解方法,并进行了凸轮廓线求解的实例分析,获得了非中心对称的凸轮廓线。(3)提出了运用粒子群算法对凸轮廓线进行优化重构的方法,构建了针对凸轮廓线优化求解的粒子群优化目标和条件方程。针对不同综框运动特性曲线,进行了共轭凸轮廓线重构方法的实例计算,并进行了比较分析。(4)针对多臂机旋转变速机构的动力学问题,构建了旋转变速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数值求解方法。从影响其动力学性能的部分关键参数出发,针对凸轮连杆式旋转变速机构进行了详细的动力学计算,对影响旋转变速机构振动特性及动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5)设计了多臂机提综机构性能测试台,搭建了性能测试台的实验样机,建立了详细的实验方法,开展了提综机构运动学特性及动力学性能实验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综框运动特性的形成机理研究及旋转变速机构共轭凸轮的分析及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高速化和高精度化多臂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易威[8](2021)在《光伏阵列的参数辨识及故障诊断研究》文中提出光伏发电因其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势,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大力发展。光伏阵列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分,在运行过程中因自然、人为等因素影响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故障问题。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光伏阵列的故障类型,对于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光伏阵列的故障特征,提出了一种结合光伏阵列参数进行光伏阵列故障诊断的方法。本文首先建立了光伏电池的单、双二极管模型,然后在光伏电池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光伏阵列模型,通过搭建仿真模型,得到了不同外部环境条件下,光伏阵列的输出电流、输出功率随输出电压变化的特性曲线。为了获得更为精确的光伏阵列参数,针对传统樽海鞘群算法在光伏阵列参数辨识上存在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速度过慢等问题,通过对传统樽海鞘群算法进行精英反向学习策略、差分策略和快速收敛因子策略三点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收敛因子的樽海鞘群优化算法。使用标准测试函数对基于快速收敛因子的樽海鞘群优化算法进行测试,与传统樽海鞘群算法相比,所提算法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求解函数最优值时的速度和精度。随后,将基于快速收敛因子的樽海鞘群优化算法辨识光伏阵列单、双二极管模型参数,将其与改进前的樽海鞘群算法和近年来几种热门的智能算法进行对比,改进后的樽海鞘群算法在光伏阵列参数辨识过程中的收敛速度更快,辨识出的光伏阵列参数精度更高,对光伏阵列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的拟合程度也更高,在辨识光伏阵列参数上有着明显的优势,验证了所提算法在光伏阵列参数辨识上的有效性。最后针对光伏阵列开路、短路、阴影遮挡和老化四种常见的故障类型,分别对其进行建模仿真,分析比较故障前后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曲线,然后通过仿真与实验测得四种故障后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数据,使用基于快速收敛因子的樽海鞘群优化算法辨识故障前后基于单二极管模型的光伏阵列参数,提出一种根据光伏阵列参数变化进行光伏阵列故障诊断的方法,通过比较故障前后光伏阵列的参数变化,提取每种光伏阵列故障时参数变化的规律,通过光伏阵列参数变化来进行光伏阵列的故障诊断。

刘子鸣[9](2020)在《米勒循环发动机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能源危机的压力下,发展高效、清洁、节能的内燃机新技术是迫切需要的,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发动机开发中,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动力性和经济性,降低排放。其中米勒循环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技术,通过调节发动机进、排气门的关闭时刻控制发动机实际进气量,以降低缸内压缩后的气体压力和温度,能够提高发动机几何压缩比,降低发动机泵气损失,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增强发动机低速扭矩,提升发动机燃油经济性,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低速大负荷爆震倾向严重等一些影响,需要特别关注。本文分析了目前汽油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先进汽油机技术发展现状,并以作者所在公司某款发动机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发动机开发目标、燃烧系统设计方案、试验控制条件及排放控制策略。通过发动机性能开发试验和台架标定试验,对影响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的相关零部件,例如喷油器、增压器、凸轮轴等样件方案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方案样件对于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满足发动机开发目标要求的最优方案。并以最终方案配置为基础样机,使用INCA,CAMEO等标定工具对该机型进行标定研究,对进、排气VVT参数进行详细优化并分析在不同转速和负荷下VVT重叠角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的影响,以及不同喷油控制策略对发动机的油耗、排放和早燃等的影响,最终通过标定试验确定发动机最优控制参数。最后文章分析了发动机在极限试验条件下的一系列性能表现,并通过试验优化了发动机在高温下抑制早燃发生的控制参数和在极寒温度下冷启动暖机过程的控制参数,分析配气正时对于发动机模型精度的影响,可用于指导生产样机的装机,以达到更好的发动机性能目标。

汪凯文[10](2020)在《基于负荷预测的酒店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高端酒店中央空调系统能耗占其运行阶段总能耗的30%~40%,空调系统运行策略优化是酒店节能减支的重要措施。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在空调节能领域的应用,探索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策略优化方法及其应用成为酒店节能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某四星级酒店能源管理系统数据,对酒店空调系统运行负荷进行预测,并对空调水系统设备的运行策略进行优化,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提出基于数据预处理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空调系统运行负荷预测方法。其中,数据预处理流程包括输入参数选取、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降维和数据变换。以预处理结果中训练集、测试集数据为输入参数,采用网格搜索与10层交叉验证对RBF核函数的核参数进行寻优,建立酒店空调系统运行负荷预测的黑箱模型。引入均方根误差RMSE、拟合优度R2和计算时间T对模型的预测精度、泛化性能以及计算成本进行评价。此外,本文对比分析了数据预处理过程中是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输入参数降维对负荷预测结果的影响。训练集与测试集的预测结果表明负荷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泛化性能较好;采用PCA法进行数据降维可以降低计算成本,但会降低负荷预测精度。本文提出的基于数据挖掘的空调系统负荷预测方法具有可行性,逐时负荷的预测结果为空调水系统设备运行策略优化奠定基础。其次,采用机理与辨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冷水机组与变频水泵能耗的灰箱数学模型以及冷却塔风机能耗的机理模型。其中,冷水机组能耗模型是由冷机冷却水进水温度与冷冻水出水温度温差以及制冷量构成的二元函数;变频水泵能耗模型是由系统流量构成的一元函数;冷却塔风机能耗是由风机开启数量构成的一元函数。基于设备历史运行数据与现场实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能耗灰箱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辨识,拟合结果能较好反映工程实际。然后,基于设备能耗模型对各设备节能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工程实际,对部分负荷下各设备节能特性与运行策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部分负荷时降低冷机冷却水进水温度或提高冷水出水温度均能提高冷机COP,增幅分别为7.55%~29.90%和4.75%~25.52%;并联水泵调速策略中同步调速能耗最低,较阀门节流调速节能21.76%,“一定一变策略”会导致冷冻水泵过载;冷却塔的冷却效率随室外空气湿球温度和风水比的升高而升高,当湿球温度高于28℃时继续增大风水比对冷却效率影响不大。最后,构建能耗优化函数实现酒店空调水系统运行策略的优化。在酒店空调系统负荷预测结果与设备能耗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中央空调水系统能耗优化函数,并以水系统运行过程总能耗最低为优化目标、以各模型参数的变化范围和设备间换热过程为约束条件,对酒店水系统单日逐时及不同负荷率下的设备运行策略进行优化。相较历史运行数据,优化后单日水系统总能耗降低12.11%,冷水机组COP与水系统EER的均值分别提升7.64%和10.67%;不同负荷率下水系统的能耗平均下降12.40%,冷水机组COP与水系统EER的均值分别提升7.85%和15.28%,优化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负荷预测的空调水系统优化控制策略具有可行性,在实际酒店节能运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二、浅析实测运转特性曲线与厂家提供曲线不同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实测运转特性曲线与厂家提供曲线不同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研究现状
        1.2.2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理论基础
    2.1 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的差异
    2.2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分类
        2.2.1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直接连接系统
        2.2.2 动力分布式二级混水泵系统
        2.2.3 动力分布式三级泵系统
    2.3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设计方法
        2.3.1 零压差点
        2.3.2 均压管
        2.3.3 供热管网水力计算
        2.3.4 定压补水设计
    2.4 变频水泵
        2.4.1 水泵工作点的确定
        2.4.2 水泵变频
        2.4.3 水泵轴功率
    2.5 本章小结
3 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数学模型
    3.1 热源模型
        3.1.1 水力模型
        3.1.2 热力模型
    3.2 用户水力模型
    3.3 用户热力模型
    3.4 管网水力模型
        3.4.1 图论的基本概念
        3.4.2 图的矩阵表示
        3.4.3 集中供热管网的水力工况模型
    3.5 管网热力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热力入口智能调节方法
    4.1 建筑室内温度预测
        4.1.1 模型输入-输出选择
        4.1.2 LSTM神经网络
    4.2 建筑数据采集
    4.3 模型辨识结果
    4.4 室温模型预测控制
        4.4.1 模型预测控制
        4.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4.5 控制效果分析
        4.5.1 不同扰动因素对建筑流量的影响
        4.5.2 一周模拟结果
        4.5.3 变设定温度工况模拟结果
        4.5.4 模型预测控制与PID控制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管网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模拟研究
    5.1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管网调节方法
        5.1.1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管网调节方法分类
        5.1.2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管网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方法
    5.2 管网设计
        5.2.1 管网设计
        5.2.2 水力计算及水泵选型
    5.3 动力分布式供热管网仿真
        5.3.1 水泵频率求解
        5.3.2 动力分布式供热管网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效果分析
        5.3.3 传统供热系统与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能耗对比
    5.4 零压差点最佳位置分析
    5.5 分阶段变供水温度的量调节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管网设计参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混流式水轮机特性曲线在多重边界条件下的分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混流式水轮机特性曲线的边界条件
    1.1 边界条件表达式
        1.1.1 零转速条件
        1.1.2 零流量条件
        1.1.3 飞逸条件
        1.1.4 零开度线
        1.1.5 交点条件
    1.2 简化内特性模型与边界条件计算
2 多重边界条件下分区拟合特性曲线
    2.1 分区处理策略
    2.2 分区处理
        2.2.1 S2区域外延
        2.2.2 基于力矩二次曲线模型的外延
        2.2.3 力矩特性曲线段的平滑连接
        2.2.4 特性曲线的内插
        2.2.5 流量特性曲线在S5区域的外延与平滑连接
3 实例计算
    3.1 实例模型及方法
    3.2 内特性方程参数辨识与边界条件
        3.2.1 内特性方程参数辨识
        3.2.2 边界条件
    3.3 水轮机特性曲线外延内插结果
    3.4 过渡过程试验反演
4 结论

(3)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设计及流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冷却水泵简介
    1.3 冷却水泵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冷却水泵试验研究现状
        1.3.2 冷却水泵CFD研究现状
        1.3.3 冷却水泵汽蚀研究现状
        1.3.4 冷却水泵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离心式冷却水泵基本理论及结构设计
    2.1 离心泵基本理论
        2.1.1 离心泵基本参数及基本方程
        2.1.2 离心泵相似定律及比转速
        2.1.3 离心泵汽蚀理论
    2.2 冷却水泵叶轮参数设计
    2.3 冷却水泵蜗壳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却水泵数值模拟及流场分析
    3.1 CFD数值模拟概述
    3.2 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3.2.1 流体基本控制方程
        3.2.2 数值模拟湍流模型
        3.2.3 数值模拟多相流模型
        3.2.4 数值模拟汽蚀模型
    3.3 冷却水泵内流场数值模拟
        3.3.1 三维建模及流体域提取
        3.3.2 水泵流体域网格划分
        3.3.3 边界条件及求解器设置
        3.3.4 求解设置及收敛条件
    3.4 额定转速变流量工况下模拟结果及分析
        3.4.1 变流量水泵内部压力云图分析
        3.4.2 变流量水泵内部速度云图分析
        3.4.3 变流量叶轮速度矢量云图分析
    3.5 额定流量变转速工况下模拟结果及分析
        3.5.1 变转速水泵内部压力云图分析
        3.5.2 变转速水泵内部速度云图分析
        3.5.3 变转速叶轮速度矢量云图分析
    3.6 冷却水泵汽蚀数值模拟
        3.6.1 求解器及边界条件设置
        3.6.2 汽蚀模拟工况设置
        3.6.3 新旧叶轮汽蚀分布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却水泵试验台搭建及试验结果分析
    4.1 冷却水泵试验台搭建
    4.2 冷却水泵试验台试验内容及步骤
        4.2.1 外部特性试验
        4.2.2 汽蚀试验
        4.2.3 试验不确定度分析
    4.3 同转速变温度水泵试验结果分析
    4.4 同温度变转速水泵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465Q发动机冷却水泵原型泵试验数据
附录 B 新型发动机冷却水泵试验数据
附录 C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汽蚀试验数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4)长距离有压梯级输水系统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泵变频技术研究进展
        1.2.2 梯级输水系统运行优化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有压梯级输水系统运行优化基础理论
    2.1 长距离有压梯级输水系统构成
    2.2 含泵输水系统稳态计算方法
        2.2.1 含泵输水系统稳态运行数学模型
        2.2.2 水泵并联运行
        2.2.3 水泵串联运行
        2.2.4 水泵工况调节方法
    2.3 输水系统经济运行优化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压输水系统运行优化调度程序的开发
    3.1 开发语言的选择
    3.2 数据库的选择
    3.3 有压输水系统运行优化调度程序功能
        3.3.1 程序界面
        3.3.2 调度方案生成模块
        3.3.3 输水系统监测模块
        3.3.4 输水系统水力安全模块
    3.4 程序开发中的数学模型细节问题
        3.4.1 泵站水泵并联运行工况点
        3.4.2 供水支管与主管交点内水压力要求
        3.4.3 前池数学模型的处理
    3.5 程序正确性验证
        3.5.1 实验设备设施
        3.5.2 实验模型设计参数
        3.5.3 实验模型部分实测参数
        3.5.4 程序应用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压输水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4.1 有压并联输水系统运行经济性研究
        4.1.1 并联管路阻力系数相同
        4.1.2 并联管路阻力系数不同
    4.2 有压串联输水系统经济性研究
        4.2.1 单个受水池
        4.2.2 多个受水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
    5.1 基本资料
        5.1.1 工程规模
        5.1.2 输水泵站
        5.1.3 输水路线
        5.1.4 水位资料
    5.2 输水系统运行经济优化计算
        5.2.1 计算参数设置
        5.2.2 优化计算及分析
        5.2.3 节能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节能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供水系统稳态运行数学模型
    2.1 水泵基本概念
        2.1.1 水泵装置
        2.1.2 水泵效率
        2.1.3 机组效率
        2.1.4 装置效率
    2.2 确定水泵工作点数学模型
        2.2.1 基本性能曲线
        2.2.2 管路损失曲线
        2.2.3 管路特性曲线
        2.2.4 水泵工作点确定方法
    2.3 泵站工作点调节方法及能耗比较
        2.3.1 调节方式概述
        2.3.2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2.3.3 改变水泵性能曲线
        2.3.4 各种调节方法能耗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供水系统优化运行方式研究
    3.1 泵站优化运行准则
    3.2 确立目标函数
        3.2.1 系统效率最高
        3.2.2 耗电量最小
        3.2.3 运行费用最低
    3.3 变频调速节能理论
        3.3.1 水泵变频调速原理
        3.3.2 变频调速相对节能率计算
        3.3.3 水泵变频最佳调速范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水工程经济及安全运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
    4.1 系统开发概况
        4.1.1 系统开发语言及数据库
        4.1.2 系统结构及功能
        4.1.3 系统主要流程图
    4.2 供水工程优化调节子系统
        4.2.1 供水工程优化调节子系统模块程序图
        4.2.2 稳态系统模块
        4.2.3 变速及变径调节系统模块
    4.3 系统数据库备份与还原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泵站现场测试
    5.1 泵站现场测试的意义与任务
        5.1.1 目的与意义
        5.1.2 测试任务
    5.2 泵站现场测试的测试条件
        5.2.1 机组处于正常状态
        5.2.2 测试仪器
        5.2.3 测试工况
        5.2.4 参数换算
    5.3 泵站主要运行参数测定与评价方法
        5.3.1 水泵流量
        5.3.2 水泵扬程
        5.3.3 功率测量
        5.3.4 转速测定
        5.3.5 其他参数测定
        5.3.6 效率计算
    5.4 泵站现场测试的测定标准
        5.4.1 随机不确定度
        5.4.2 合成不确定度
        5.4.3 扩展不确定度
        5.4.4 相对不确定度
        5.4.5 不确定度评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能耗分析
    6.1 项目概况
        6.1.1 泵站设计参数
        6.1.2 泵站工程特性参数
    6.2 泵站运行稳态特性分析
        6.2.1 水头损失计算结果
        6.2.2 稳态计算结果
    6.3 泵站运行安全校核
        6.3.1 计算工况及标准
        6.3.2 泵后无防护措施水力过渡过程计算
        6.3.3 蝶阀与空气阀联合防护水力过渡过程计算
    6.4 泵站现场测试
        6.4.1 测试仪器方法及使用仪器
        6.4.2 测试过程说明与结果
        6.4.3 泵站现场测试结论
        6.4.4 泵站能耗评价
    6.5 泵站关键问题研究
        6.5.1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6.5.2 水泵装置效率偏低原因分析
    6.6 泵站节能优化措施
        6.6.1 模型平台优化
        6.6.2 增设变频调速装置
        6.6.3 电机运行节能
        6.6.4 虚拟仪器技术
    6.7 节能配水方案确定
        6.7.1 合理确定配水计划表
        6.7.2 确定合适的配水方案
    6.8 水泵装置节能技术导则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6)含间隙空间连杆引纬机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剑杆织机研究现状
        1.2.1 国外剑杆织机发展现状
        1.2.2 国内剑杆织机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含间隙机构和柔性机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含间隙机构研究现状
        1.3.2 机构柔性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本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运动学分析
    2.1 引言
    2.2 引纬机构的工作形式
    2.3 常用的几种引纬机构
        2.3.1 变导程螺旋引纬机构
        2.3.2 电子引纬机构
        2.3.3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
        2.3.4 差动轮系引纬机构
        2.3.5 空间连杆引纬机构
    2.4 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运动学建模
        2.4.1 球面4R机构运动学建模
        2.4.2 平面四连杆机构运动学建模
        2.4.3 齿轮放大机构运动学建模
    2.5 引纬机构运动轨迹仿真
    2.6 机构精度分析
        2.6.1 空间4R机构误差传递系数求解
        2.6.2 平面四连杆机构误差传递系数求解
        2.6.3 机构综合误差传递系数求解
        2.6.4 误差求解分析总结
    2.7 含间隙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运动学建模
        2.7.1 含间隙机构连续接触模型建模
        2.7.2 数值仿真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间隙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动力学建模
    3.1 机构自由度求解
        3.1.1 自由度定义
        3.1.2 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自由度求解
    3.2 含间隙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动力学建模
        3.2.1 含间隙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各构件势能
        3.2.2 含间隙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动力学模型
    3.3 含间隙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动力学仿真与分析
        3.3.1 不同间隙值下的驱动力矩分析
        3.3.2 不同转速下的驱动力矩分析
    3.4 运动副间隙处接触反力求解
        3.4.1 间隙处接触反力动力学建模
        3.4.2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间隙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
    4.1 机构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4.1.1 不含间隙机构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4.1.2 含间隙机构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4.2 含间隙机构柔性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4.2.1 机构柔性动力学仿真方法介绍
        4.2.2 中性文件MNF生成
        4.2.3 构件柔性对间隙机构运动特性仿真分析
        4.2.4 不同间隙值对含柔性机构输出特性仿真分析
        4.2.5 不同转速对含间隙柔性机构输出特性仿真分析
    4.3 刚柔耦合条件下空间连杆的受力分析
    4.4 各构件模态与应力分析
        4.4.1 模态分析
        4.4.2 柔性体应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多间隙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动力学分析
    5.1 含多间隙机构动力学研究
        5.1.1 多间隙对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影响
        5.1.2 摩擦对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影响
        5.1.3 阻尼系数对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影响
        5.1.4 刚度系数对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影响
    5.2 多间隙机构各参数动力学振动特性分析
        5.2.1 不同摩擦系数下的频谱特性曲线
        5.2.2 不同等效阻尼系数下的频谱特性曲线
        5.2.3 不同接触刚度系数下的频谱特性曲线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旋转变速机构驱动的综框运动特性形成机理与构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多臂机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国外多臂机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多臂机发展概况
    1.3 多臂机相关研究现状
        1.3.1 提综和选综机构研究现状
        1.3.2 提综机构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3.3 运动传递机构研究现状
        1.3.4 凸轮机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提出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旋转变速机构驱动下的综框运动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提综机构的运动原理分析
        2.2.1 提综机构介绍
        2.2.2 凸轮连杆式旋转变速机构
        2.2.3 凸轮滑块式旋转变速机构
        2.2.4 偏心机构、运动传递机构和综框
    2.3 提综机构传动过程建模
        2.3.1 旋转变速机构建模
        2.3.2 偏心机构建模
        2.3.3 运动传递机构建模
    2.4 提综机构传动过程的数值求解及结果分析
        2.4.1 旋转变速机构主轴运动特性求解及结果分析
        2.4.2 偏心机构提综臂运动特性求解及结果分析
        2.4.3 综框运动特性求解及结果分析
    2.5 综框运动特性的仿真分析与结果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综框运动特性的共轭凸轮廓线求解
    3.1 引言
    3.2 综框运动特性介绍
        3.2.1 综框的运动特性要求
        3.2.2 综框运动特性对织物的影响
    3.3 共轭凸轮廓线对综框运动特性影响分析
    3.4 共轭凸轮廓线反向求解
        3.4.1 偏心机构、运动传递机构和综框反向建模
        3.4.2 共轭凸轮廓线反向建模
    3.5 四种曲线下共轭凸轮廓线求解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共轭凸轮廓线重构
    4.1 引言
    4.2 综框运动特性的分析比较
        4.2.1 11 次多项式下综框运动特性的仿真分析
        4.2.2 四种综框运动特性的分析比较
    4.3 粒子群优化算法
    4.4 基于粒子群算法重构共轭凸轮廓线方法研究
        4.4.1 基于粒子群算法重构共轭凸轮廓线原理
        4.4.2 重构后综框运动特性比较分析
    4.5 重构与测绘廓线产生综框运动特性的比较
        4.5.1 凸轮廓线比较分析
        4.5.2 综框运动特性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建模及求解
        5.2.1 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建模
        5.2.2 旋转变速机构振动响应分析
        5.2.3 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求解
    5.3 考虑不同凸轮廓线的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响应分析
    5.4 考虑不同刚度的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响应分析
    5.5 考虑负载的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响应分析
    5.6 考虑凸轮-滚子装配误差的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响应分析
    5.7 考虑凸轮廓线加工误差的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响应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综机构性能测试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提综机构性能测试台的构建
        6.2.1 性能测试台实验样机
        6.2.2 测试台电控系统的ECS
        6.2.3 测试台电控系统的HMIS
        6.2.4 测试台电控系统的IMS
    6.3 提综机构运动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6.3.1 旋转变速机构主轴运动特性实验研究
        6.3.2 综框运动特性实验研究
    6.4 提综机构动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光伏阵列的参数辨识及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2.1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2.2 光伏产业发展前景
    1.3 光伏发电系统介绍
    1.4 光伏阵列故障种类
        1.4.1 开路故障
        1.4.2 短路故障
        1.4.3 阴影遮挡
        1.4.4 老化故障
    1.5 光伏阵列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5.1 传统诊断法
        1.5.2 模型算法诊断法
    1.6 光伏阵列参数辨识研究现状
        1.6.1 解析法
        1.6.2 数值计算方法
        1.6.3 智能优化算法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伏阵列的单、双二极管模型建立及输出特性仿真
    2.1 引言
    2.2 光伏电池模型
        2.2.1 单二极管模型
        2.2.2 双二极管模型
    2.3 光伏阵列模型
        2.3.1 基于单二极管模型的光伏阵列模型
        2.3.2 基于双二极管模型的光伏阵列模型
    2.4 光伏阵列仿真与输出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快速收敛因子的樽海鞘群优化算法
    3.1 引言
    3.2 樽海鞘群算法概述
    3.3 樽海鞘群算法的优化措施
        3.3.1 精英反向学习策略
        3.3.2 差分策略
        3.3.3 快速收敛因子策略
    3.4 优化措施性能验证
        3.4.1 验证步骤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樽海鞘群优化算法的光伏阵列参数辨识
    4.1 引言
    4.2 实验平台介绍
    4.3 光伏阵列参数辨识
        4.3.1 光伏阵列单二极管模型参数辨识
        4.3.2 光伏阵列双二极管模型参数辨识
    4.4 樽海鞘群优化算法与其他智能算法辨识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光伏阵列模型参数的故障诊断
    5.1 引言
    5.2 光伏阵列故障仿真及实验
        5.2.1 开路故障仿真及实验
        5.2.2 短路故障仿真及实验
        5.2.3 阴影遮挡仿真及实验
        5.2.4 老化故障仿真及实验
    5.3 基于模型参数故障诊断实现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米勒循环发动机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最新排放法规要求
    1.3 先进技术应用
        1.3.1 缸内直喷增压小型化技术
        1.3.2 闭缸技术
        1.3.3 废气再循环技术
        1.3.4 可变压缩比技术
        1.3.5 喷水技术
        1.3.6 混合动力(HEV)技术
        1.3.7 天然气发动机
    1.4 米勒(Miller)循环发动机
        1.4.1 米勒(Miller)循环发动机发展历史
        1.4.2 米勒循环的优缺点
        1.4.3 量产米勒循环发动机技术介绍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发动机设计方案和匹配研究
    2.1 发动机设计目标
    2.2 燃烧系统设计
        2.2.1 高滚流气道设计
        2.2.2 燃烧室和活塞顶面设计
        2.2.3 火花塞和喷油器位置设计
    2.3 燃油喷射系统设计
        2.3.1 高轨压喷油系统介绍
        2.3.2 喷油器方案介绍
        2.3.3 喷油器方案选型试验
        2.3.4 试验结果分析
    2.4 凸轮型线及相位设计
        2.4.1 凸轮轴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2.4.2 凸轮轴型线设计匹配
        2.4.3 试验结果
    2.5 涡轮增压器的设计及匹配研究
        2.5.1 涡轮增压器的介绍
        2.5.2 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
        2.5.3 试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台架标定试验参数优化及研究
    3.1 台架标定试验介绍
    3.2 台架标定流程及试验准备
        3.2.1 台架标定流程
        3.2.2 台架标定试验准备
    3.3 进、排气VVT参数优化及对动力性、经济性影响分析
        3.3.1 试验方案
        3.3.2 全负荷工况点试验结果及分析
        3.3.3 部分负荷工况点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喷油参数优化及分析
        3.4.1 试验方案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动机极限运行条件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早燃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喷油策略对早燃的影响
        4.2.2 发动机不同运行条件对早燃的影响
    4.3 不同喷油策略情况下低温冷启动活塞湿壁情况分析
    4.4 配气相位偏差对发动机模型精度影响分析
        4.4.1 充气模型的基本概念
        4.4.2 扭矩模型的基本概念
        4.4.3 模型精度概念
        4.4.4 试验方案
        4.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负荷预测的酒店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节能研究
        1.2.2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1.2.3 中央空调系统建模方法研究
        1.2.4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央空调系统负荷预测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酒店中央空调运行负荷预测
    2.1 工程概况
        2.1.1 酒店及中央空调系统设备信息
        2.1.2 能耗监测平台介绍
    2.2 基于数据挖掘的空调系统负荷预测方法
        2.2.1 负荷预测流程
        2.2.2 支持向量回归原理
        2.2.3 数据预处理方法
        2.2.4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超参数
        2.2.5 预测结果评价指标
    2.3 负荷预测模型建立
        2.3.1 软件介绍
        2.3.2 求解步骤
    2.4 负荷预测结果与分析
        2.4.1 数据预处理结果
        2.4.2 负荷预测模型总结
        2.4.3 负荷预测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系统设备能耗模型建立
    3.1 最小二乘法原理
    3.2 空调水系统模型基础
        3.2.1 冷水机组模型
        3.2.2 变频水泵模型
        3.2.3 冷却塔模型能耗
    3.3 模型参数辨识
        3.3.1 软件介绍
        3.3.2 求解步骤
    3.4 模型辨识与结果分析
        3.4.1 冷水机组能耗模型
        3.4.2 变频水泵能耗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系统设备节能特性研究
    4.1 冷水机组节能特性分析
        4.1.1 离心式冷水机组节能原理
        4.1.2 冷凝温度对冷水机组性能的影响
        4.1.3 蒸发温度对冷水机组性能的影响
        4.1.4 负荷率与进出水温差对冷水机组性能的影响
    4.2 水泵节能特性分析
        4.2.1 水泵性能曲线与水泵相似定律
        4.2.2 水泵调速策略对水泵能耗的影响
    4.3 冷却塔节能特性分析
        4.3.1 冷却塔热力过程分析
        4.3.2 冷却塔热力模型分析
        4.3.3 冷却塔性能评价指标
    4.4 分析与讨论
        4.4.1 冷水机组运行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4.4.2 水泵调速方式对其能耗的影响
        4.4.3 冷却塔冷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系统节能控制优化研究
    5.1 水系统能耗优化函数
        5.1.1 优化控制参数
        5.1.2 优化函数约束条件
    5.2 优化函数求解
        5.2.1 软件介绍
        5.2.2 求解步骤
    5.3 酒店空调系统单日优化分析
        5.3.1 运行参数优化结果
        5.3.2 水系统能耗分析
        5.3.3 各设备用能分析
        5.3.4 冷水机组与水系统能效分析
    5.4 酒店空调系统不同负荷率优化分析
        5.4.1 运行参数优化结果
        5.4.2 水系统能耗分析
        5.4.3 冷水机组与水系统能效分析
        5.4.4 优化策略节能率与空调系统负荷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浅析实测运转特性曲线与厂家提供曲线不同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方法研究[D]. 张继谊.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混流式水轮机特性曲线在多重边界条件下的分区方法[J]. 马伟超,杨桀彬,赵志高,杨威嘉,杨建东. 农业工程学报, 2021(11)
  • [3]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设计及流场试验研究[D]. 李春蓄.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1)
  • [4]长距离有压梯级输水系统运行优化研究[D]. 周子旋. 扬州大学, 2021(08)
  • [5]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节能运行研究[D]. 张少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含间隙空间连杆引纬机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D]. 胡凯.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7]旋转变速机构驱动的综框运动特性形成机理与构建方法[D]. 尹洪环.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8]光伏阵列的参数辨识及故障诊断研究[D]. 易威. 浙江大学, 2021(08)
  • [9]米勒循环发动机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D]. 刘子鸣. 吉林大学, 2020(03)
  • [10]基于负荷预测的酒店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汪凯文.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分析实测工作特性曲线与厂家提供的曲线有差异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