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撕脱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一、撕脱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华[1](2021)在《C-臂引导下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和讨论C-臂引导下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的研究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PBC治疗的55例患者手术疗效以及并发症。本次研究我们纳入总共55例患者,55例患者常规术前行内听道核磁平扫等,进行详细全面的术前评估,定期术后随访。对收集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疗效、手术前后焦虑和抑郁情况、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55例经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数据分析后结果表明:年龄、性别、病程、患侧、疼痛分支、既往病史情况、既往手术情况、既往用药情况、球囊压迫1到3分钟以及3分钟以上都与PBC术后疗效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球囊形态与PBC术后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焦虑和抑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这项研究里,55例患者总共治愈51例,治愈率达92.73%。显效的患者2例,有效的患者1例,PBC的有效率可有98.18%。症状无缓解1例。术后患者感患侧面部麻木52例,术后1月面部麻木例数无变化,在术后3个月时面部麻木为41例,术后6个月时面部麻木为23例;张口咀嚼无力23例,患者在术后的3个月内恢复;口角疱疹17例,术后1周恢复;复视1例,术后1周恢复;角膜炎3例,给予红霉素眼膏处理,术后1周恢复。三叉神经心脏反射52例,给予相应处理后短时间恢复正常水平。结论:C-臂引导下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效果佳、风险低以及并发症轻微的方法,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理想方式。

朱冬冬[2](2021)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为临床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PBC组),另31例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MVD组),对两种手术方案的两组患者术后行BNI评分、观察它们的术后疼痛改善情况,将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及所花费用进行比较,并对二者术后不同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微血管减压术组患者中:术后立即无明显疼痛患者27例,2例患者术后有比较轻微的疼痛感,1例患者术前疼痛感剧烈、术后比术前痛感明显减轻,且这30例患者术后均不需要其他缓解疼痛的辅助治疗。即有效例数30例,1例无效。术后发生暂时性听力障碍1例,听力减退2例,耳鸣2例,1例暂时性听力障碍的患者术后第2天听力即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听力下降术后第3个月听力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耳鸣症状在术后第3个月消失,另2例无变化。1例患者出现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迟钝伴麻木,术后10天后麻木感缓解。未出现颅内血肿及感染病例,但几乎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痛及恶心呕吐,住院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组患者中:术后疼痛感完全消失者26例,6例有效,其中4例患者术后不需药物治疗,2例需口服药物辅助治疗。即有效例数32例,1例无效。其中15例出现较为明显的面部麻木,多在术后半年至1年内恢复。1例患者出现患侧咬肌无力,在术后2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出现口角疱疹,术后1周后治愈。也未出现颅内血肿及感染病例。PBC组和MVD组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6.97%和96.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住院费用高于PBC组[(31171.6±3356.4)元vs(20319.5±1741.4)元]、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PBC组[(182.6±22.2)分钟vs(37.6±8.0)分钟]、[(17.4±2.7)天vs(7.0±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高于MVD组(51.5%vs 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均显着,球囊压迫术有着低风险、微创伤、短疗程、更经济的优点,而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相对较低。对影像学提示有责任血管压迫、无开颅手术手术禁忌症且不排斥开颅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优先选用微血管减压术。而对于身体条件差、不愿接受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以及MVD手术后复发者,选用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可避免开颅风险的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更为合适。

傅强[3](2020)在《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刺相关疗法进行排序,筛选出最佳干预方案,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指导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s)。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信息,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运用Stata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结局指标绘制“证据网络图”、“比较-校正漏斗图”、“排序概率表”、“排序概率图”及“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合计患者6200例,涉及14种干预措施,其中67项报告了总有效率,31项报告了VAS评分,7项报告了疼痛发生频率,19项报告了不良事件发生,8项报告了复发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提高总有效率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针刺+穴位注射(SUCRA=98.0%)、电针+穴位注射(SUCRA=79.0%)、针刺+中药+西药(SUCRA=75.4%)、针刺+中药(SUCRA=73.0%)。(2)降低VAS评分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电针+穴位注射(SUCRA=86.4%)、针刺+灸法(SUCRA=74.0%)、针刺+中药+西药(SUCRA=64.9%)、电针+西药(SUCRA=57.8%)。(3)减少疼痛发生频次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电针+刺络(SUCRA=87.1%)、电针+穴位注射(SUCRA=78.8%)、针刺+西药(SUCRA=75.4%)、电针+西药(SUCRA=48.8%)。(4)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由高到低治疗措施分别是:西药(31.29%)、电针+西药(12.63%)、针刺+西药(9.69%)、针刺(9.04%)、针刺+中药+西药(7.30%)、电针+穴位注射(3.33%)、针刺+中药(2.17%)(5)控制复发率方面,由高到低治疗措施分别为:针刺+中药(SUCRA=88.6%)、针刺+灸法(SUCRA=76.0%)、电针+西药(SUCRA=51.2%)、针刺(SUCRA=31.8%)、西药(SUCRA=2.3%)。(6)以总有效率和VAS评分作聚类分析提示:电针+穴位注射干预措施最优。结论:在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电针+穴位注射最优,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且安全性优于西药疗法,各类联合疗法也互有优劣。由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结论尚需更多设计合理、方法得当的RCT进一步予以证实。

宋润娇[4](2020)在《清热熄风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中药汤剂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观察清热熄风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的变化,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就诊的76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卡马西平片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以清热熄风通络为法的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的中药汤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的变化,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数据。结果:研究过程中无研究脱落,最终统计76例患者数据,对照组38例,治疗组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家族病史、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周后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90%,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0%,两组组间均经Mann-Whitney检验分析P<0.05,提示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8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0%,在疼痛视觉模拟(VAS)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4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6%,两组组间均经Mann-Whitney检验分析P<0.05,提示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符合正态分布,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周后P值为0.043(P<0.05),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组间P值为0.028(P<0.05),说明两组间不同治疗方法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有差异,并且在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治疗组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呈偏态分布,两组组间经Mann-Whitney检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P值为0.040(P<0.05)、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组间比较P值为0.020(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访后两组差异更显着。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血常规、肝功、肾功安全性指标经配对t检验比较P>0.05,表示以清热熄风通络为法的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面无造成人体危害,安全有效。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随访后均没有出现影响本试验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以清热熄风通络为法的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面安全、有效,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

曹高雨[5](2020)在《夏寿人“循经远取”经验穴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夏寿人“循经远取”经验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总结夏寿人教授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验及治疗思想,探寻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于北京中医医院选取符合条件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0名,并展开临床分析与探究。采用信封法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由于2名患者脱落或剔除,最终每组各有患者14例,两组均口服卡马西平片0.2g,1日3次。对照组为假针(破皮浅刺),治疗组为采用夏寿人经验穴。取穴:内关、列缺、蠡沟、合谷、太冲、公孙、照海、阳陵泉。留针30分钟,3次/周,连续4周,共12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疼痛发作天数、发作频率、VAS评分、BAI评分、BDⅠ-Ⅱ评分、SF36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总体疗效的比较。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综合疗效评价。结果:(1)基本资料:治疗前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疼痛发作天数、发作频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疼痛发作天数、疼痛发作频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通过4周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疼痛发作天数、疼痛发作频率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着(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疼痛发作天数、疼痛发作频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VAS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通过4周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BAⅠ、BDⅠ-Ⅱ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BAⅠ、BDⅠ-Ⅱ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通过4周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BAⅠ、BDⅠ-Ⅱ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BAⅠ、BDⅠ-Ⅱ评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无显着意义(P>0.05);两组通过4周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78.57%,经卡方检验,P<0.05,结果具有差异性。(7)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应用夏寿人经验穴进行针刺,可有效控制患者疼痛的发作天数和发作频率,以及缓解疼痛程度,不仅对于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有较好效果,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临床生活质量水平和总体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较少,应用价值突出且显着,可广泛应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

塔宇芹[6](2020)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项研究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通过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门诊收集该类患者,采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作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单独服用卡马西平治疗此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讨论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作用机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差异,观察每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改变,进一步明确此种疗法的疗效及可适用性,属于临床研究。旨在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患者找到一种更经济、有效、简便易行、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明确疗效,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卡马西平。两组均以10日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疗效。通过对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变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情况,中医证候分级量化积分改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最终得出结论。结果:经数据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VAS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量化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量化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证候量化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候量化积分,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比较均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均有效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次临床试验表明,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是有效的,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缓解症状,降低疾病对工作及生活的影响,且疗效较单纯口服卡马西平明显,具有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临床观察中未见不良反应,得到患者一致好评,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优先选择。

赵永辉[7](2019)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之一,国际头疼协会将其定义为:阵发性的面部撕裂样、刀割样疼痛,疼痛分布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有扳机点,洗脸、刷牙等因素可诱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神经血管冲突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由于血管对三叉神经的长期压迫,导致三义神经发生脱髓鞘病变,诱发神经的异常“放电”,引起三义神经痛。基于对三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血管减压术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但是微血管减压手术对医生的手术水平、手术室设备及对疾病的理解程度要求较高,在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我们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多个临床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系列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与非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目的: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方法,但不同临床症状特点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不一,本文通过比较典型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疗效,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症状学因素,以达到术前筛选合适患者、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目的。方法:收集201 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9例。按照症状学分类,分为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其中典型三叉神经痛236例,非典型患者133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微血管减压术后12个月随访,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痊愈147例(62.28%)、部分缓解80例(33.89%)、明显减轻6例(2.54%)、无效3例(1.27%),疼痛缓解率为96.18%(227/236)、总有效率为 98.73%(233/236);非典型组患者术后疼痛痊愈 16例(12.03%)、部分缓解 24 例(18.05%)、明显减轻 78 例(58.65%)、无效15例(11.28%),疼痛缓解率为30.08%(40/133)、总有效率为88.72%(118/133)。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非典型组患者,P<0.0 5;认为统计学结果具有差异。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组患者。因此,对于典型三叉神经痛我们首选微血管减压术作为主要外科干预手段,对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供了参考,进而优选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对提高治愈率、节省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目的: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磁共振扫描结果包括T1、T2、3D-TOF及 3D-FIESTA序列,术前应用3D-slicer软件对磁共振扫描结果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评判三叉神经周围有无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来源,并与术中实际观察结果比较,评价二者的一致性。结果: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否存在血管压迫的灵敏度为98.87%(88/89)、特异度为100%(1/1);与术中观察结果相比,术前诊断责任血管来源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75,并且可以模拟手术入路,为术者提供三维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指导微血管减压术的实施。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很好的显示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与术中结果比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技术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可以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目的:微血管减压术已被证实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以往的大多数报道主要为由责任血管为动脉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静脉压迫也可能是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拟探讨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MVD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以提高诊疗此类患者的能力。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单纯静脉压迫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年的微血管减压术经验,共34例仅由静脉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我们分析其症状、手术情况、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单纯静脉压迫与动脉压迫为责任血管的三叉神经痛有不同特点,显微血管减压术同样可取得满意疗效。在所有34例患者中,19例(55.88%)患者为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第二支最常受累。大多数静脉压迫程度是Ⅲ级(20/34,58.82%)。岩静脉及其分支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21/34,61.76%)。静脉压迫位于三叉神经根出脑干端10例(29.41%),18例(52.94%)压迫三叉神经脑池段,以及1 1例(32.35%)压迫麦克尔腔。随访结果显示26例(76.47%)患者痊愈,4例(20.59%)患者部分缓解,2例明显减轻(5.88%),1例患者无效(2.94%)。并发症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最高(5.9%),无死亡病例。结论: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是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原因之一,静脉可以是直接的责任血管。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单纯静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第四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总结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达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手术疗效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有完整随访资料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 36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并分别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从而筛选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有效351例,无效18例;暂时性并发症有面部麻木22例(5.96%)、平衡障碍5例(1.36%)、头晕及头痛31例(8.40%)、脑脊液漏9例(2.44%)、颅内感染8例(2.17%)、癫痫发作1例(0.27%),发现并发症后积极对症处理,症状均有所好转或痊愈;永久性并发症为面部麻木19例(5.15%)、听力下降和耳鸣6例(1.63%)、头晕2例(0.54%)、平衡障碍4例(1.08%)、听力丧失3例(0.81%)、死亡1例(0.27%)。单因素分析显示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类型、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无血管压迫、受压部位及术中是否存在责任血管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的因素。多因素结果显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无血管压迫和无明确责任血管相对典型三叉神经痛、有血管压迫和存在明确责任血管发生预后无效的风险分别为8.032(95%CI:3.827-16.842)倍、3.939(95%CI:2.505-6.195)倍和 9.134(95%CI:4.295-19.426)倍。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其中非典型临床表现、无血管压迫和非动脉因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的归纳总结对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部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治疗的15例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5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出现。术后1 3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1例偶尔疼痛,不需服药,1例服药后疼痛可以控制。术后患者患侧面部感觉减退11例,咀嚼肌无力9例,口角疱疹6例,经对症处理及康复治疗后多于1-6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平均随访21.6个月,复发3例。结论: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由于其操作安全、快速、微创、有效,以及患者可以在全麻无痛下进行等优点可作为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一种理想的微创补救治疗手段。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对患者术前症状学特点的综合评估、分析不同亚型患者的术后疗效,规范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适应症;2.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进行术前精准评估,使患者得到准确诊断,并为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3.通过对特殊责任血管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单纯静脉压迫也可以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责任血管,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安全、有效;4.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预防及处理策略;5.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得出非典型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无血管压迫和术中无明确责任血管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提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对拒绝再次行MVD手术的患者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合理的补救治疗措施。本课题研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对术前、术中及术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可进一步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并使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王宏[8](2019)在《三叉神经痛困难减压手术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最常见的面部疼痛综合征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广泛应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当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简单、安全的成熟的技术。但临床上手术操作时,因为特殊血管压迫、解剖结构异常、局部严重粘连等原因,部分MVD存在一定难度,称为困难减压。然而,由于困难减压病例数量较少,关于减压的技术方法并未形成共识,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各家报导也并不一致。本研究通过对我中心的近年治疗、随访的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压迫造成的TN的MVD手术和MVD术后复发TN的再次手术两类困难减压数据的研究,探讨此类MVD手术指征、技术方法,并提出改进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分别纳入23例VBA压迫引起的TN及20例MVD术后复发TN患者,分别行MVD及神经松解术治疗。对前者,手术显示第五颅神经的根进入区(REZ),以及迫使神经往小脑幕移位的大而弯曲的椎基底动脉,即责任血管,特氟隆毡被放置在脑干和责任动脉之间,而不是插入神经和动脉之间,从而使该动脉向颅底和斜坡移动。采用(Barrow neuroinstitute,BIN)疼痛强度量表评估手术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个月。对于后者,手术均通过原切口进行,建议适度的神经松解术以减少并发症。仍然采用BNI疼痛强度量表评估术前疼痛和术后结果。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9.5个月。研究结果:这些患者术前BNI疼痛评分范围为IV到V。23例VBA压迫患者术后19例(83%)无疼痛,无需药物治疗(BNI疼痛评分:I);4例患者局部疼痛缓解(BNI疼痛评分:II-III),其中3例在3个月内完全缓解。成功率为96%。随访3例患者(13%)出现疼痛复发(BNI疼痛评分:III,1例;IV,1例;V,1例),其中1例接受了第二个微血管减压术。轻度三叉神经感觉减退是8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4例有永久性面部感觉减退。一名患者逐渐丧失听力,以及其他暂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面部无力、复视和一些小脑症状,这些症状都在3到10周内消失。20例术后复发患者中,18例(90%)在12-61个月的随访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BNI疼痛评分:I),2例(1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NI疼痛评分:II-III)。5例(25%)患者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其他并发症包括面部无力(3例)、听力损失和耳鸣(1例)、暂时性共济失调(1例)、感染(1例)和术后出血。在第二次手术的病例中,发现2例静脉漏诊。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病例在第二次手术中均发现特氟隆粘连,但未发现新的责任血管或特氟隆移位。结论:对于VBA扩张延长引起的TN,MVD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需要更为广泛蛛网膜分离,其并发症多于MVD治疗小动脉引起的三叉神经痛。应开发具有更好组织相容性的新材料和更优的综合减压方式,以提高结果和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对于MVD术后复发TN,特氟隆粘连逐渐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大多通过再次神经松解获得良好的预后。并发症,尤其是面部麻木,仍然是个问题,但一些外科技术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

王飞[9](2019)在《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证实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PTN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及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PTN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卡马西平片(Carbamazepine,CBZ)治疗,每日治疗1次,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VAS评分、PTN症状积分,并运用其症状积分量表对相应治疗情况进行评价。治疗结束后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比率占86.20%,对照组总有效比率占71.43%。(2)治疗后两组之间的比较,VAS评分、疼痛总积分、疼痛范围、疼痛时间、疼痛触发、发作频次、面部感觉异常等评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3)治疗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1)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PTN效果较好且无副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等症状。(2)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PTN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CBZ。

薛同庆[10](2018)在《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引言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大约为4.3-8/100000。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疼痛剧烈的特点,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因此,一旦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时有效地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种治疗方法能够同时兼顾安全性、有效性和低复发率。药物治疗有效率低,且疗效维持时间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早期,口服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抗癫痫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疼痛,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效果会显着下降,直至无效;同时,增加药物剂量会显着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大多患者不能耐受,导致治疗失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创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常用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由于此类患者大多年龄较高,并且体质虚弱,手术风险明显增加,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外科治疗;也有部分年轻的患者因惧怕手术而拒绝外科开颅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是在影像引导下,穿刺靶点,然后对靶点进行物理或化学损毁,如靶点药物注射和靶点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从而达到有效的镇痛作用。靶点通常选择三叉神经半月节,但该技术存在并发症的风险,如:角膜感觉神经功能受损,甚至角膜溃疡,下颌神经运动神经纤维过多的受损导致患者咀嚼肌无力,颅内组织穿刺损伤,以及术后非病变神经分支区域的面部麻木等。尤其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变仅累及三叉神经上颌支时,半月节的治疗难以完全避免损伤到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下颌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累及三叉神经上颌支较为常见,约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65%。微创介入治疗过程中如何避免损伤三神经的眼支和下颌支,对降低并发症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射频热凝治疗,对提高微创介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至关重要。第一部分: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可行性研究目的:分析颧弓下缘、圆孔及上颌骨之间的毗邻解剖关系及影响穿刺的相关因素,探讨经颧弓下入路经皮穿刺圆孔的可行性,为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螺旋CT(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采集50例正常成年人头颅骨3D影像信息并作断层重建。在同时显示双侧圆孔中部、双侧颧弓前端下缘的层面上测量数据,并命名此层面为工作层面。在侧位定位像上,命名患者外耳道开口至眼裂连线为听-眦线,测量听-眦线与工作层面夹角α;命名圆孔外口外侧作同侧上颌骨的切线为圆-颧线,测量圆-颧线与中线(命名为M线)的夹角β。分别测量圆孔外口外缘离M线的距离D1、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M线的距离D2以及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圆孔外口的距离D3。记录圆-颧线的反向延长线与圆孔内侧壁是否相交。命名经过圆孔中心M线的平行为圆孔矢状线,记录圆孔矢状线与圆孔内外侧壁是否相交。分析经过圆-颧线穿刺圆孔的可行性与影响穿刺的因素。对比分析不同性别、不同侧别圆孔相关的解剖学差异。结果:圆-颧线上,皮肤至圆孔外口之间均为软组织,无骨性结构阻挡率100%(50/50)。圆-颧线的反向延长线与圆孔内侧壁相交的概率为100%(50/50)。圆孔矢状线与圆孔侧壁相交的概率为0(0/50)。工作层面与听-眦线夹角α的范围为45.23°50.02°,平均为48.30±2.52°;圆-颧线与M线的夹角β的范围为44.06°52.52°,平均为47.14±2.54°。圆孔外口外缘与M线的距离D1为20.01±1.60 mm。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M线的距离D2为58.41±2.47 mm,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圆孔外口的距离D3为67.81±3.68 mm。不同性别标本的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圆孔外口的距离D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统计学指标在性别、左右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颧弓下入路经皮穿刺圆孔是可行性的;参考圆-颧线与中线(β角)角的大小,在圆孔内使穿刺方向变为为沿着圆孔矢状线的方向可以避开圆孔壁的阻挡,从而可增加穿刺的深度;颧弓下-圆孔入路可作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穿刺通道。第二部分:弯针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上颌神经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目的:探讨弯针经皮穿剌圆孔射频热凝上颌神经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使用头端塑形成一段弧度的射频穿刺针,以颧弓前端下方入路经皮经翼腭窝穿刺圆孔内口,局麻下对圆孔内段的上颌神经干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周、术后6月、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观察副反应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患者成功施行40次颧弓前端下方入路经皮穿刺圆孔内口,并对圆孔内段的上颌神经干进行射频热凝治疗;技术操作成功率为100%。40例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18±1.64分;术后1周VAS评分为0分。术后6个月以及1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上颌神经痛,复发率为0。术后三叉神经上颌支分布区面部麻木感发生率为100%(40/40)。颜面部肿胀的发生率为35%(14/40),均在术后1周内消失。无角膜感觉神经功能损伤,无咀嚼肌功能受损。结论:1、弯针经颧弓前端下方入路经皮经翼腭窝穿刺圆孔内口技术安全可行。2、初步证实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有效。第三部分:经圆孔穿刺入路与经卵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对比研究目的:对比DSA的3D影像引导下弯针经圆孔穿刺上颌神经干与直针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以下两组。弯针组:在X线透视图像引导下,使用头端塑形成一段弧度的射频穿刺针,以颧弓前端下方入路经皮穿刺圆孔内口,经电测试及DSA的3D定位证实后,对圆孔内段的上颌神经干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对照组:采用口角外侧入路,经皮穿刺卵圆孔,穿刺针进入卵圆孔后,根据电测试继续进针并且反复调整针尖的方位与深度,达到电测试结果显示针尖位置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上颌神经纤维及其神经元附近;对穿刺靶点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按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统计术前,术后1周,术后6月,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及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例患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着下降(P<0.01)。弯针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9.28±5.87 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2.73±8.67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疼痛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弯针组疼痛完全缓解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弯针组术后1年疼痛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面部麻木与肿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弯针组术后角膜损伤与咀嚼肌损伤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相比,DSA导引下弯针经圆孔穿刺上颌神经干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理想方法。

二、撕脱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撕脱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C-臂引导下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围手术期准备
    3 手术方法
    4 术后随访、疗效评估和评价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2)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3)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述
        1.1 历史沿革与流行病学
        1.2 三叉神经解剖概述
        1.3 定义及分型
        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5 诊断及鉴别诊断
        1.6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述
        2.1 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分型
        2.4 治则治法
        2.5 针刺治疗TN优势
第二章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三叉神经痛治疗现状
        3.2 网状Meta结果分析
        3.3 研究局限性
        3.4 研究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清热熄风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 3 周后有效率比较
        3.4 两组治疗结束 1 个月后随访有效率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的比较
        3.6 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方解及药物分析
    3 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评价指标分析
    5 试验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清热熄风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

(5)夏寿人“循经远取”经验穴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西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 PTN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 PTN的祖国医学研究进展
    3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和剔除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实验器材
        3. 治疗方案
        4. 注意事项
        5. 观察指标
    (三) 统计学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 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二)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发作天数、发作频率
    (三)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
    (四)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AI、BDI-Ⅱ评分
    (五)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
    (六)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七) 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分析与讨论
    (一)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三) 夏寿人经验穴针刺治疗理论依据
    (四) 选穴依据
    (五) 夏寿人经验穴针刺可缓解疼痛并改善焦虑与抑郁情绪
    (六) 夏寿人经验穴针刺可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七) 研究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VAS量表
    附录2: BAI量表
    附表3: BDI-Ⅱ量表
    附录4: SF36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6)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
        1.1 中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分型
        1.4 治疗方法
        1.4.1 中药内治
        1.4.2 针刺治疗
        1.4.3 推拿配合其他方法治疗
        1.4.4 小针刀治疗
        1.4.5 其他中医方法治疗
    2.现代医学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的认识
        2.1 三叉神经的解剖结构
        2.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2.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2.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现代医学病因学说
        2.4.1 血管压迫学说
        2.4.2 周围病因学说
        2.4.3 中枢病因学说
        2.5 现代医学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进展
        2.5.1 药物治疗
        2.5.2 手术治疗
        2.5.3 封闭疗法
临床研究
    1.采用的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3.病例来源
    4.病例选择
        4.1 西医诊断标准
        4.2 中医诊断标准
    5.纳入标准
    6.排除病例标准
    7.脱落病例标准
    8.治疗方法
        8.1 分组
        8.2 腧穴定位
        8.3 药物选择
        8.4 治疗
        8.5 疗程
        8.6 注意事项
        8.7 疗效性观测
        8.8 安全性评价
    9.疗效性指标
        9.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9.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量化积分
        9.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中医证候积分观察表
    10.疗效评定
    11.数据分析
    12.研究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年龄分析
        12.3 性别分析
        12.4 两组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
        12.5 两组治疗前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量化积分比较
        1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量化积分各项症状比较
        12.7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12.8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12.9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12.10 小结
讨论
    1.针刺对本病的镇痛作用
    2.针刺促进血液循环对本病的影响
    3.选穴分析和解剖学研究
    4.卡马西平(得理多)针对本病的作用机制
    5.临床疗效的分析
结论
本试验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量化积分
    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中医证候积分观察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与非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四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五部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综述
    References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文章一
英文文章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三叉神经痛困难减压手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椎基底动脉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的血管减压
    1.1 前言
    1.2 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再次手术治疗
    2.1 前言
    2.2 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一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三 传统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四 传统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实验研究
    一 临床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三 临床资料统计处理方法
    四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可行性研究
    设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弯针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上颌神经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圆孔穿刺入路vs.经卵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对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束语
综述:三叉神经痛诊断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撕脱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C-臂引导下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D]. 黄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的观察[D]. 朱冬冬.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D]. 傅强. 暨南大学, 2020(03)
  • [4]清热熄风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 宋润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夏寿人“循经远取”经验穴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D]. 曹高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临床观察[D]. 塔宇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D]. 赵永辉. 山东大学, 2019(02)
  • [8]三叉神经痛困难减压手术的临床研究[D]. 王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王飞.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临床研究[D]. 薛同庆. 苏州大学, 2018(12)

标签:;  ;  

撕脱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