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需要勇气和知识

“求真”需要勇气和知识

一、“求实”要有胆和识(论文文献综述)

方瑞[1](2019)在《试论如何做好县级新闻工作者》文中提出县级新闻工作者常常与基层群众接触,所以对基层社会和基层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对基层现状有更加全面深刻的感知,在开展基层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中也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出基层群众的所想所急。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如何切实做好县级新闻工作者。

李长山[2](2017)在《“撸起袖子加油干” 走好新的长征路》文中指出"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党的战斗号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担当,是走好新长征路应具备的精气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最接地气、鼓士气、聚人气、长锐气、扬朝气,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习近

杨进科[3](2016)在《警察院校文化育警的问题及方法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弘扬传统经典文化,培育警察院校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文化育警的基本理念和文化强警的统一方向。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警校学生阅读经典文化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阅读传统经典文化与公安院校学生发展的关系,思考创建文化育警新理念,探索构建公安院校学生确立正确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乔传秀[4](2016)在《共产党员首先要确保政治合格》文中研究说明这次"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这"四讲四有",讲政治居首位,是最核心、最本质、最根本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当一名共产党员,首先要解决好政治合格问题。"我理解,共产党员首先要确

胡俊玲[5](2016)在《林语堂文学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语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入中国文坛,是我国的着名文学家。他具有中西方双重教育经历和生活经历,这对他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第一章,探讨林语堂的文学创作观。首先,阐释林语堂的文学创作观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其次,从静的角度论述了林语堂文学创作时所需要的环境和心境。再次,阐述了林语堂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注重“近情”理论的应用。最后,阐述林语堂在文学创作中提倡用娓语体拓展文学创作的空间。第二章,分析林语堂的文学鉴赏观。林语堂在其散文中提出文学鉴赏应该重视“味”,他认为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需要理解文本的三个层次,即文本的语言、个性、思想。在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林语堂提出读书的关键在于“味”。此外,林语堂还指出鉴赏过程中需重视接受者心理,即读者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心理活动的引导。第三章,研究林语堂的文学观的价值。涉及林语堂的两种人生态度:闲适中的真人生和内化悲剧的幽默观。林语堂把真人生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让人在闲适中享受生活。林语堂的幽默观冲淡了人生中的悲剧,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快乐。林语堂主要通过这两种态度阐述其对文学功用的认识。第四章,论述林语堂的文学观的形成原因。林语堂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了“新上帝”观念,在新人文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双重作用提出了“近情”理论。林语堂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林语堂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形成了注重情感和顺应自然的人格特征。林语堂也接受了中国传统文论中“虚静说”和“性灵说”的主张。

于丹[6](2014)在《关于民族地区农牧民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思考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早就提出了党的先进性问题,保持先进和优秀,对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恒久的、极具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从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以来,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理论同自身建设不断结合、不断探索完善的历史。自我们党成立以来,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那么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和优秀在民族地区也不例外,民族地区特有的经济结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地缘环境等客观条件,使得处于特殊环境之中的共产党员保持先进和优秀呈现出许多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本文正是从内蒙古农牧民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特殊性入手,阐述农村牧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程,分析内蒙古农牧民党员保持和发挥先进性的现状,提炼和总结制约农牧区基层党建先进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对农牧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经验加以总结。最后,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路径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措施:新形势下农牧区党员对自己的先进性要提高要求,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加强思想理论教育,以坚定信念为核心,打牢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内在动力;注重培养党员能力素质,充分践行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加强作风建设,以保持务实、廉洁为根本,塑造党员的良好形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联系内蒙古农村牧民的具体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形成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许彦华[7](2013)在《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干扰了市场秩序,也给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以食品企业的诚信问题令人堪忧。本文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以静态分析和概念研究为主的局限,尝试将生命科学中的“基因”概念引入企业诚信文化研究中,运用文献、类比及实证等分析方法,将企业视为生命体,探索和揭示其诚信文化基因的生成渊源、衍变过程和变异选择,在深入分析当代中国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与病变的现状及根源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及失信的危害,最后提出培育与重塑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策略与方案,以期发展和完善目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在社会领域具有基因色彩的遗传因子。文化基因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具有多维传承性、变异性和无形性等基本属性的文化表征与传承单位。位于企业惯习深层结构之中的诚信文化基因是决定企业生命体生成的根本内在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命体的基本性状及寿命,其同样具有多维传承性和变异性。我国现代许多企业重视诚信建设,使企业的诚信文化基因保持着健康状态,如海尔集团和联想集团等,但也有一些企业违背诚信,使得诚信文化基因出现了严重的病态,如地沟油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就说明我国当代企业的诚信文化基因出现了弱化、矮化和癌化等病症。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包括基因传承复制和进化变异两种形式。价值观的认同决定着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复制与传承,而传承中企业培训、连锁、加盟等内部变异或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企业伦理价值观的进化。从长寿企业北京同仁堂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长寿原因的考证中,可知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复制传承和正向变异的内容和路径。企业诚信文化基因退化即指基因病变,这主要包括基因结构缺陷化、基因绌养化以及基因病态化三种表现。究其病变根源,主要有三:其一,文化冲击与冲突致使社会道德危机;其二,企业单纯利益最大化观念致使价值观扭曲;其三,制度缺失致使规范不力。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不仅仅危害企业自身生存,还危及他人安全,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破坏社会良好秩序,并有损国家形象和声誉。为此,我们急需培育和重塑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这需要从资源攫取、制度建构和路径选择三方面着手,具体包括:第一,传承中华儒家思想之精华,汲取晋商的商业诚信文化精髓和徽商的诚信文化营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借鉴西方文化和契约制度及法治机制;第二,健全企业外部诚信相关立法和企业内部诚信激励机制,这包括建立政府诚信制度,用公权来示范企业诚信建设,建立社会各相关机构诚信制度,用环境氛围来约束企业诚信建设,以及建立企业失信惩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企业诚信管理监控机制和公开民主决策机制;第三,要完善企业诚信思想建设,通过建立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共信圈”,在企业员工中营造自律自制的诚信文化氛围,以及完善诚信文化沟通的工作渠道,来积极塑造企业内部的诚信价值观。这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优势,营造诚信文化基因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和道德氛围,以从根本上修复我国企业诚信文化因子,使其健康、繁荣地传承下去。

怀鹭鹭[8](2013)在《晚清期刊《月月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近现代文学视域下,对晚清文学期刊的研究正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一方面,晚清文学为之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文学提供了某种范式,另一方面,文学期刊研究也迎合了当下文学研究的某种视野,本文因之选取《月月小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月月小说》是在“小说界革命”思潮影响下创刊并且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写作范式和题材内容,深受西方现代文学影响。从叙事模式上说,《月月小说》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上都有多创新,将西方现代小说写作模式和中国传统文学模式相结合,并对之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徐镇[9](2012)在《傅熊湘新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傅熊湘曾参与过《洞庭波》《竞业旬报》《湖南》《天问》《醴陵旬报》《湖南通俗日报》《湖南国民日报》等新闻报纸的创办与编辑,长期从事报刊事业,是近代湖南着名报人。研究傅熊湘的报业活动与新闻思想,可以丰富和拓展湖南地方史及中国新闻史的研究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傅熊湘的新闻思想内涵丰富,可以反映近代新闻思想乃至近代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本文将以《新闻学要义》为中心,结合傅熊湘的新闻实践来探讨一下傅熊湘的新闻思想。绪论部分,就该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一综述;正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傅熊湘从事新闻实践的时代背景,并对傅熊湘的新闻实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傅熊湘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本节从新闻中源观、新闻业务观、新闻自由观和新闻教育观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傅熊湘的新闻思想。第三部分总结了傅熊湘新闻思想的主要特征,第四部分主要从历史价值与局限性两个方面对傅熊湘的新闻思想进行了评价。

张维新[10](2011)在《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 ——以历代古籍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的探究意图是以史学史的眼光对中国古代的法制史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探究,主要是一番梳理,考证古人“学以致用”的学术观点及学术源流传承关系,并从中观察其异同之处,总结其规律,借以增强当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本论文的研究,由导论与十章正文内容共同组成。首先,导论部分是关于论文的基本概况做一个必要的交代和介绍。接着,便是正文内容,第一至八章,按照历史朝代的发展顺序,以不同历史朝代的法制古籍关于中国古代法制史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而进行再研究;论文的第九章是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的发展阶段、典型史家及事件研究;第十章是笔者关于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几点断想。论文的主要研究范围是古人关于法制史上的重要问题的论述进行探究,例如法律的起源问题、法制原则与法制精神问题、立法制度史问题、司法制度史问题、法制改革史问题、重大法制史事件以及重大法制史论等问题,古人针对诸如这些问题的论述与不同见解,都是本论文要着重探究的内容。这里的法制古籍主要是指历代史书、历代刑法志、历代政书、历代政论性的着述,而关于这些书籍中的研究成果,笔者力求全面而系统地再研究,但也不是面面俱到,例如历代史书主要论述了《尚书》、《史记》、历代刑法志等着作,但历代刑法志也不是全面展开,除了概括性介绍外,另有重点探讨;历代政书也择要选取了《通典》、《文献通考》等;关于历代政论性法制古籍的探讨,则是历朝历代法制古籍论述对象的重点,而在这些着述中,同样是有详有略地论述和研究,具体要看其研究成果而定。如果该古籍对古代法制史论述的多,则笔者也相应地论述和研究得详细;相反,如果该古籍对古代法制史论述的少,则笔者也相应地论述和研究得简略。具体而言,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结构,大致如下:第一章,先秦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重点探讨《尚书?吕刑》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探讨先秦古籍包含先秦史书以及儒、墨、道、法家等经典论述法律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探讨先秦古籍在论述《尚书》中的“象刑”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及其评价;探讨先秦古籍对复仇制度的研究,并对先秦古籍探讨复仇制度进行简要评价;探讨刑名法术理论之构建问题。第二章,秦汉至隋唐史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概述秦汉至隋唐的历代刑法志之研究;着重于《汉书·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探讨,吸纳先秦儒、法而论述“兵刑不分”的法律起源说,糅合先秦儒、法而论述“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考评周秦以来至汉代年间的法制演变历史,评点先秦以来重大法制事件或典型法制史论;同时也重点关注《晋书·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探讨,从立法制度演变史、司法制度演变史、法学研究历史等不同的层面凸显“法律儒家化”主题。另外也注重《通典·刑法》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探讨《通典·刑法》的法制史研究原则、法制史典型个案研究及其法制史价值。第三章,秦汉至隋唐政论性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一)。探讨六部政论性古籍作品中所论述的法制史问题。这些古籍包括《新语》、《新书》、《淮南子》、《春秋繁露》、《论衡》、《潜夫论》等着述,重点探讨不同的法律起源说,考评先秦各家关于“德主刑辅”法制原则的新内涵的不同拓展,论述司法制度史上“法律儒家化”问题,考证《尚书》所载“赎赦”的司法制度史,纠正先秦古人的错误法制史论。第四章,秦汉至隋唐政论性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二)。探讨三部政论性古籍作品中所论述的法制史问题。《昌黎先生集》探究法制的理论基础、法制起源以及法制核心精神;《柳河东集》强调法律起源于“势”,批判“天罚”论,反对“时令”说,探讨儒家“复仇”制度的本质问题;《白居易集》反驳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原则,探究古代法制史上的“犯罪原因论”,拓展先秦儒家“宽猛相济”司法内涵。第五章,宋元明清史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主要论述宋代以后的历代刑法志之研究,概述《宋史·刑法志》、《辽史·刑法志》等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情况;揭示《辽律》“尊奉儒学,吸收汉法”的法制史传统;探究《金史·刑法志》第一次对“刑”与“法”两个概念进行明确地区分,是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部内容翔实的金代法制文献,再现金人勇于和善于学习汉人法律的历史;论述《元史·刑法志》吸收儒家法制精神,其立法史和司法史中贯穿儒家“仁义”精神,在记史和叙事方式上传承《唐律》的“法典”风格的历史;考证《明史·刑法志》所记载的《明律》“以《唐律》为本”的立法精神,《明律》“刑罚世轻世重”的立法历史、司法制度演变史,并探究明太祖、明宣宗等的法制史论;研讨《文献通考》对法制史问题之研究,阐明《文献通考》的法制史学说,并摘录一些典型的法制史论进行研究。第六章,宋元明清政论性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一)。重点选取六种法制古籍进行研究。《范文正公集》提出赋予新内涵的“德力论”,提出赋予新内涵的“君主限权”论;《欧阳修全集》倡导“修其本”学说,解读上古时代的五刑制度,驳斥法制史上“纵囚”的谬论及危害;《直讲李先生文集》重新解读“法制”内涵,阐发《周礼》法制的“慎刑”特质,阐发《周礼》法制的“普适性”特征;《王临川集》阐述“三不足”变法理论,折衷评价古代的儒法之争,否定《周礼》的复仇制度;《晦庵集》与《朱子语类》创建“法制起源于自然天理”学说,剖析古代法制原则“德主刑辅”新变化,拓展《尚书》“明刑弼教”新内涵。第七章,宋元明清政论性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二)。重点选取七种法制古籍进行研究。《诚意伯文集》反对“天罚论”法制起源学说,辩证吸收董仲舒和朱熹的“德刑关系”学说,首次质疑儒家法制史上的“七出”经义;《明夷待访录》批判“君权神授”的法律起源论,揭露古代封建法制的“一家之法”本质,批判古代的“有治人无治法”法制史学说;《日知录》、《亭林文集》批判历代的君权与法权之误解,考证西周“宗法制”及“乡亭法制”之价值;《读通鉴论》批驳古代的“正统法”论调,探究古代立法制度史、古代司法制度史问题,阐明自己的法制史学说;《龚自珍全集》独创“农宗”法律起源说,疾呼效仿王安石变法;《默觚》总结法制史上的法制改革规律,继承传统儒家“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继承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制史学说,主张法制建设可以兼采儒、法及黄老学说。第八章,历代律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以四种律学着作为例。重点选取四种法制古籍为对象进行研究。《唐律疏议》再现中国古代的立法历史与律学历史,揭示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演进历史。《大学衍义补》评点历代“象刑论”及法制起源学说,阐发“德主刑辅”法制原则的新内涵,探讨古代立法制度史问题,探讨古代司法制度史问题。《唐明律合编》、《读律存疑》,强调“礼主刑辅”法制原则,探寻中国古代立法史规律与司法史规律。第九章,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的发展阶段及典型史家、事件之研究。第一节探讨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的发展阶段,将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的演变阶段分为萌芽及产生期(先秦)、初步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快速发展期(隋唐)、繁荣及转型期(宋元)、成熟与完备期(明清)等几个重要阶段。第二节探讨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典型史家之研究特色,例举了班固、杜佑、马端临、薛允升等四个典型代表人物;第三节针对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典型事件进行个案研究,主要择取了五个大事件,探讨了古人对这五个事件的独特见解及不同学说。第十章,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几点断想。第一节探讨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与社会背景的关系,阐明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与社会政治兴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论述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与史学同源,探讨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长期迟滞原因;第二节探讨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阐明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与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学说史以及中国法学史的关系;第三节探讨中国古代法制史的影响及研究价值,探讨历代法制古籍的“致用与求真”问题,探讨历代法制古籍的“学术传承和学术创新”问题;第四节探讨中国古代法制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法的精神本质,考证古人对法律制度源流及其演变规律之研究得失,追问古人对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特质的之不同诠释,比较研究历代古籍中的不同“史论”;第五节以沈家本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为例,介绍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参考范本;第六节介绍关于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资料导引,阐明面对中国法制古籍的困惑及其排解,介绍研究中国法制古籍的重点书目,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料索引。

二、“求实”要有胆和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实”要有胆和识(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如何做好县级新闻工作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实事求是报道新闻
二、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握大局
三、基层新闻工作要做到接地气
四、主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五、善于挖掘基层新闻素材

(2)“撸起袖子加油干” 走好新的长征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撸起袖子加油干”, 实干兴邦圆梦想
二、“撸起袖子加油干”, 领导干部要干在先
三、“撸起袖子加油干”, 既要有“胆”又要有“识”

(5)林语堂文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文献综述
    0.2 研究方法
    0.3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0.4 选题的意义
1 林语堂文学观形成的缘由
    1.1 童年生活的影响
    1.2 西方文化的影响
        1.2.1 基督教“神学”维度和“人学”维度相结合
        1.2.2 客观看待新人文主义中的“完美人性”观
        1.2.3 辩证吸收了表现主义的“艺术即直觉”理论
    1.3 东方文化的影响
        1.3.1 提倡儒家人伦主义思想
        1.3.2 吸收了道家人与自然的思想
        1.3.3 继承“虚静说”和“性灵说”
2 林语堂的文学创作观
    2.1 创作以“生活”为主
    2.2 静之阐述与运用
    2.3 创作追求“近情”
        2.3.1 注重情感体验
        2.3.2 尊重事理
        2.3.3 追求情理之合
    2.4 提倡娓语体
3 林语堂的文学鉴赏观
    3.1 文学欣赏以“味”为主
        3.1.1 文本之“味”的阐释
        3.1.2 读书以“味”为准则
    3.2 重视接受者心理:同化和顺应
4 林语堂的文学价值观
    4.1 发扬闲适中的真人生
    4.2 提倡内化悲剧的幽默人生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关于民族地区农牧民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思考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概况
二、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一)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科学含义
    (二)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和特点
    (三)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重要意义
        1、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是执政党的根本性建设
        2、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3、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是党抵御风险实现使命的根本途径
        4、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三、民族地区农牧民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特殊环境及特点
    (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党员保持先进性有着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
    (二)特殊的经济环境,使党员保持先进性有着渐进性和过程性特点
    (三)特殊的文化环境,使党员保持先进性呈现出复杂性和反复性特点
    (四)特殊的地域环境,使党的先进性建设呈现出地域性和艰巨性特点
四、内蒙古农牧民党员保持和发挥先进性的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程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基本现状
    (三)内蒙古农村牧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经验
    (四)内蒙古农村牧区党员保持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制约因素及成因
        1、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农牧区党员先进性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
        2、新形势新任务给农牧区党员先进性建设带来的新考验
五、内蒙古农村牧区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路径选择
    (一)内蒙古农牧民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应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1、正确处理统一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2、正确处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3、正确处理坚持党性原则与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
        4、正确处理党的政治生活准则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
    (二)内蒙古农牧民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具体措施
        1、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打牢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内在动力
        2、提高党员能力素质,充分践行党员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塑造农牧民党员的良好形象
        4、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理论分析
    2.1 基因基本理论
        2.1.1 基因的概念
        2.1.2 基因的特性
        2.1.3 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2.2 文化基因
        2.2.1 文化基因的内涵
        2.2.2 文化基因的特征
        2.2.3 文化基因的作用
    2.3 企业文化基因
        2.3.1 企业文化的内涵
        2.3.2 企业文化基因的涵义
        2.3.3 企业文化基因的特征
        2.3.4 企业文化基因的结构
        2.3.5 企业文化基因的功能
    2.4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
        2.4.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内涵
        2.4.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特征
        2.4.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现状
    3.1 诚信文化基因的历史演变
        3.1.1 古代诚信文化基因
        3.1.2 现代诚信文化演变
    3.2 诚信文化基因良性发展的现代企业
        3.2.1 海尔集团诚信文化基因的传承
        3.2.2 联想集团诚信文化基因的复制
    3.3 诚信文化基因问题企业分析
        3.3.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弱化
        3.3.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矮化
        3.3.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癌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进化
    4.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传承(复制)
        4.1.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传承(复制)决定因素
        4.1.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传承(复制)路径
    4.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进化变异
        4.2.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变异的动因
        4.2.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变异的内容及路径
    4.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案例分析 北京同仁堂考证
        4.3.1 以诚信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4.3.2 诚信者以“仁”为本
        4.3.3 诚信者以“义”至上
        4.3.4 诚信者以“质”为根
        4.3.5 诚信者以“和”凝聚力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退化
    5.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的态势
        5.1.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缺陷化
        5.1.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绌养化
        5.1.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态化
    5.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的根源
        5.2.1 思想与文化的冲击致使社会道德危机
        5.2.2 企业单纯利益最大化观念致使价值观扭曲
        5.2.3 制度缺失致使规范不力
    5.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的危害
        5.3.1 危害人身健康与安全
        5.3.2 危害社会经济发展
        5.3.3 危害国家良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经验借鉴
    6.1 传承我国优良诚信文化基因
        6.1.1 传承儒家思想文化之精髓
        6.1.2 汲取晋商的商业诚信文化精华
        6.1.3 汲取徽商的商业道德及诚信文化营养
    6.2 借鉴西方文化理念
        6.2.1 鉴西方契约规则理念
        6.2.2 鉴西方伦理保障机制
    6.3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用管理之精髓
        6.3.1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用法律体系模式
        6.3.2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及管理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培育
    7.1 传承诚信价值观——指导企业诚信文化基因有机复制
        7.1.1 向企业传承(复制)政策导向
        7.1.2 向企业家传承诚信价值观
        7.1.3 培育员工诚信价值观
    7.2 健全诚信制度——保障企业诚信文化基因有序传承
        7.2.1 企业外部诚信制度
        7.2.2 企业内部诚信制度
        7.2.3 诚信激励机制
    7.3 完善诚信思想建设——促进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良性进化
        7.3.1 企业道德建设
        7.3.2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7.3.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7.4 培育企业诚信影响因子——推动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健康发展
        7.4.1 政府诚信
        7.4.2 个人诚信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晚清期刊《月月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小说界革命”与《月月小说》创刊
    (一) “小说界革命”:《月月小说》之理论背景
    (二) 《月月小说》的创刊
第二章 《月月小说》题材的创新发展
    (一) 以政治为中心的小说创作
        1.借助小说形式针砭时弊
        2.宣扬“道德救国”的德治理论
        3.儒家传统政治观念的承继
    (二) 侦探小说的发展
        1.细致取证与逻辑推理的突出表现
        2.对公案小说的继承与突破
    (三) 科幻题材的肇始
        1.译介性科幻小说
        2.原创性科幻小说
第三章 英雄与女性:小说形象的现代转型
    (一) 《月月小说》中的英雄形象
    (二) 《月月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第四章 《月月小说》的叙事模式
    (一) 《月月小说》的叙事时间
    (二) 《月月小说》的叙事视角
    (三) 《月月小说》的叙事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傅熊湘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傅熊湘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新闻中源观
    2.2 新闻自由观
    2.3 新闻业务观
    2.4 新闻教育观
第三章 傅熊湘新闻思想的主要特征
    3.1 真实性
    3.2 趣味性
    3.3 时效性
    3.4 通俗性
    3.5 经济性
第四章 傅熊湘新闻思想的主要意义
    4.1 傅熊湘新闻思想的历史价值
    4.2 傅熊湘新闻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结语
附:傅熊湘的主要时论文章列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 ——以历代古籍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题释义及其论域
    二、学术史回顾
    三、基本立论与分析路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先秦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
    第一节 《尚书?吕刑》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追述法律的起源及其沿革
        二、诠释西周“明德慎罚”法制原则的新变化
        三、拓展《周礼》“三典”制度的新内涵
        四、《尚书·吕刑》的法制史料价值
    第二节 先秦古籍对法律起源问题的研究
        一、先秦史书关于法律起源问题的不同学说
        二、儒家经典论法律起源
        三、墨家经典论法律起源
        四、道家经典论法律起源
        五、法家经典论法律起源
    第三节 先秦古籍对“象刑”制度的研究
        一、“象刑”一词来源于《尚书》
        二、先秦古籍关于“象刑”的不同论述及其评价
        三、“象刑”的实质内涵
    第四节 先秦古籍对复仇制度的研究
        一、墨家及法家经典对复仇制度的探讨
        二、儒家经典对复仇制度的探讨
        三、对先秦古籍探讨复仇制度的简要评价
    第五节 先秦古籍的“刑名”学说发展史研究
        一、《竹刑》:民间刑名之学
        二、《法经》:国家刑名之学
        三、《申子》:君臣刑名之学
        四、《商君书》:官方刑名之学
        五、《韩非子》:先秦法家“法治”理论的集中表达
第二章 秦汉至隋唐史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
    第一节 《史记》与《历代刑法志》概述
        一、《史记》中的法制史问题概述
        二、《历代刑法志》中的法制史问题概述
    第二节 《汉书·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吸纳先秦儒、法而论述“兵刑不分”的法律起源说
        二、糅合先秦儒、法而论述“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
        三、考评周秦以来至汉代年间的法制演变历史
        四、评点先秦以来重大法制事件或典型法制史论
    第三节 《晋书·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从立法制度演变史层面凸显“法律儒家化”主题
        二、从司法制度演变史层面凸显“法律儒家化”主题
        三、从法学研究历史层面凸显“法律儒家化”主题
    第四节 《通典·刑法》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强调法制史为现实政治服务
        二、求真务实地考证法制史事件
        三、客观公正地评论法制史人物
        四、辩证地看待古人的法制史论
第三章 秦汉至隋唐政论性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一)
    第一节 《新语》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阐释“圣人成之”的法律起源说
        二、拓展“无为而治”的法政内涵
        三、论述“文武并用、德刑兼施”的法制主张
    第二节 《新书》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重新诠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法制内涵
        二、继承“慎刑、慎杀”法制说而倡导礼法结合
    第三节 《淮南子》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拓展先秦道家之“道”与“无为”概念的法制内涵
        二、评判先秦儒家“圣人制刑”的法律起源学说
        三、完善先秦法家“法、术、势”的“法治”理论
    第四节 《春秋繁露》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编造“天人合一”、“灾异谴告”的法律起源理论
        二、论述儒家“大一统”专制学说,创建“三纲五常”理论
        三、拓展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原则的新内涵
        四、开辟司法制度史上“法律儒家化”新篇章
    第五节 《论衡》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揭露汉代“天刑”论与“君权神授”法制学说的虚妄本质
        二、批判先秦法家“任法”说,发展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理论
        三、斥责先秦儒家“溢美之词”,拓展先秦道家“无为而治”法政内涵
    第六节 《潜夫论》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丰富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内涵
        二、探究先秦以来各家“任刑”法制学说
        三、考证《尚书》所载“赎赦”的司法制度史
        四、纠正先秦古人的错误法制史论
第四章 秦汉至隋唐政论性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二)
    第一节 《昌黎先生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重续儒家法制史学说的历史系谱
        二、解读儒家的法律起源说
        三、改造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原则
    第二节 《柳河东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强调法律起源于“势”
        二、批判“天罚”论,反对“时令”说
        三、探讨儒家“复仇”制度的本质问题
    第三节 《白居易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反驳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原则
        二、探究古代法制史上的“犯罪原因论”
        三、拓展先秦儒家“宽猛相济”司法内涵
第五章 宋元明清史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
    第一节 《宋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第二节 《辽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阐发“刑起源兵而终于礼”的法律起源论
        二、揭示《辽律》“尊奉儒学,吸收汉法”的法制史传统
        三、论述《辽律》的制定情况及其沿革历史
        四、概述《辽律》刑名与《辽律》治罪内容
        五、考证《辽律》酷刑史之缺失
    第三节 《金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第一次对“刑”与“法”两个概念进行明确地区分
        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部内容翔实的金代法制文献
        三、第一次采用“互见法”编纂历代法制历史
        四、再现金人勇于和善于学习汉人法律的历史
    第四节 《元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吸收儒家法制精神,强调“德刑互用,以刑辅治”
        二、论述立法史和司法史中的“仁义”精神
        三、在记史和叙事方式上传承《唐律》的“法典”风格
    第五节 《明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论述《明律》“以《唐律》为本”的立法精神
        二、论述《明律》“刑罚世轻世重”的立法历史
        三、考证明代的司法制度演变史
        四、探究明宣宗的法制史论
    第六节 《文献通考》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强调“史学求真,发掘真相”的法制史论
        二、强调“不偏执、不护己”的法制史论
        三、强调“治国安民之道以民为本”的法制史论
第六章 宋元明清政论性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一)
    第一节 《范文正公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提出赋予“德主刑辅”新内涵的“德力论”
        二、提出赋予“德治”新内涵的“君主限权”论
    第二节 《欧阳修全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探求儒家法制史学说的发展路径
        二、解读上古时代的五刑制度
        三、驳斥“唐太宗纵囚”史录的谬论及危害
    第三节 《直讲李先生文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以“礼”根本,重塑“法制”
        二、阐发《周礼》法制的“慎刑”特质
        三、阐发《周礼》法制的“普适性”特征
    第四节 《王临川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阐述“三不足”变法理论
        二、折衷先秦“任德”“任刑”学说
        三、否定《周礼》所载的复仇制度
    第五节 《晦庵集》、《朱子语类》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创建“法制起源于自然天理”学说
        二、剖析古代法制原则“德主刑辅”新变化
        三、拓展《尚书》“明刑弼教”新内涵
第七章 宋元明清政论性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二)
    第一节 《诚意伯文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反对“天罚论”法律起源学说
        二、辩证吸收董仲舒与朱熹的“德刑关系”学说
        三、首次质疑儒家法制史上的“七出”经义
    第二节 《明夷待访录》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批判“君权神授”的法律起源说
        二、揭露古代封建法制的“一家之法”本质
        三、批判古代“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制史学说
    第三节 《日知录》、《亭林文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批判历代的君权与法权之谬说
        二、考证西周“宗法制”及“乡亭法制”之价值
        三、倡导“礼者,治人之大法”的理想法
    第四节 《读通鉴论》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批驳古代的“正统法”论调
        二、关于古代立法制度史之考察
        三、关于古代司法制度史之考察
    第五节 《龚自珍全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认可中国古典式的“法的概念”
        二、独创“农宗”法律起源说
        三、传承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原则
        四、疾呼效仿王安石变法
    第六节 《默觚》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总结古代法制史上的法制改革规律
        二、因袭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原则
        三、继承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制史学说
        四、主张法制建设可以兼采儒、法及黄老学说
第八章 历代律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以四种律学着作为例
    第一节 《唐律疏议》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再现中国古代的立法历史
        二、再现中国古代的律学历史
        三、揭示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演进历史
    第二节 《大学衍义补》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评点历代“象刑论”及法律起源学说
        二、拓展“德主刑辅”法制原则的新内涵
        三、探讨古代立法制度史问题
        四、探讨古代司法制度史问题
    第三节 《唐明律合编》、《读律存疑》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
        一、强调“礼主刑辅”法制原则
        二、探寻中国古代立法史规律
        三、探寻中国古代司法史规律
第九章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发展阶段及典型史家、事件之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及产生期——先秦
        二、初步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三、快速发展期——隋唐
        四、繁荣及转型期——宋元
        五、成熟与完备期——明清
    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典型史家之研究特色
        一、汉代班固首创“刑法志”之编目
        二、唐代杜佑改革法制史之编纂体例
        三、元代马端临“文”“献”“注”相结合的“会通”研究范式
        四、清代薛允升首创“比较法研究”的方法论
    第三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典型事件之个案研究
        一、“孔老相会”:儒、道分野及其互补
        二、“铸刑书”“铸刑鼎”:儒、法之争及其实质
        三、汉代桓宽探讨“盐铁会议”事件之争点
        四、宋代朱熹评述“王安石变法”
        五、明代丘濬评点历代“明君良吏”之司法美谈
第十章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几点断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一、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
        三、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与史学同源
        四、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长期迟滞原因之探讨
    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历史观”
        二、与中国法制史的关系
        三、与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关系
        四、与中国法学史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的影响及研究价值
        一、探讨历代法制古籍的“致用与求真”问题
        二、探讨历代法制古籍的“学术传承和学术创新”问题
    第四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中心问题
        一、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法的精神本质
        二、考证古人对法律制度源流及其演变规律之研究得失
        三、追问古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质之不同表达
        四、比较研究历代古籍关于法制史问题的不同学说
    第五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参考范本——以沈家本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为例
        一、“纵横比较、点面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范式
        二、论述法律概念及历代法制评判标准
        三、考评中国历代律令制度之演变历史
        四、考评中国历代刑罚制度之演变历史
        五、澄清历代以来关于“阿云之狱”之大辩论
        六、探究中国古代法学之盛衰历史
    第六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资料导引
        一、面对中国法制古籍的困惑及其排解
        二、研究中国法制古籍的重点书目举隅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求实”要有胆和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如何做好县级新闻工作者[J]. 方瑞. 新闻前哨, 2019(02)
  • [2]“撸起袖子加油干” 走好新的长征路[J]. 李长山. 党政干部论坛, 2017(09)
  • [3]警察院校文化育警的问题及方法探析[J]. 杨进科. 法制与社会, 2016(23)
  • [4]共产党员首先要确保政治合格[J]. 乔传秀. 政策了望, 2016(06)
  • [5]林语堂文学观研究[D]. 胡俊玲. 辽宁大学, 2016(02)
  • [6]关于民族地区农牧民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思考 ——以内蒙古为例[D]. 于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2)
  • [7]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研究[D]. 许彦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5)
  • [8]晚清期刊《月月小说》研究[D]. 怀鹭鹭.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9]傅熊湘新闻思想研究[D]. 徐镇.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2)
  • [10]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 ——以历代古籍为中心[D]. 张维新. 华东政法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求真”需要勇气和知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