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设备绝缘监测综合式应用软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航宇[1](2021)在《不同接地型式的低压配网剩余电流保护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用电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用电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大,电气火灾和人身触电事故是主要的安全风险。目前,我国剩余电流保护在运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总保安装及投运率均较低的瓶颈问题,在预防火灾和防人身触电方面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个问题,本论文以0.4k V低压配电网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接地型式的剩余电流保护适应性展开分析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对福建地区低压配电网接地型式及部分配电台区剩余电流保护装置运行现状展开调研,了解现场低压接地型式。调研结果表明,TN-C、TN-C-S接地系统在福建部分地区低压配电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在TN-C、TN-C-S接地系统中的配电变压器处均无法装设总保,对配电网的泄露电流以及人身触电无法起到保护作用,安全性差,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在国内针对TN-C、TN-C-S接地系统总保无法投运问题,还没有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其次,本论文对TN-C、TN-C-S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相线碰壳故障、断零故障时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计算。由于总保无法投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本论文重点针对两个接地系统中总保无法投运问题,分析总保发生误动作的原理,提出将所有PEN线重复接地分流的电流接至原先总保处所测电流处的方法来消除重复接地分流的影响,使得总保在理论上能够投入运行。利用配电物联网技术对多端数据进行合成,采用配电物联网领域所用到的低功耗广域网技术(LPWAN)以及安全保护技术设计了系统总体构架,通过物联网的三层体系结构的功能及相互联系,实现对6个电流矢量和相加,理论上消除了PEN线重复接地的影响,使得总保能够在TN-C、TN-C-S接地系统中正常投运,并建立剩余电流在线监测云平台对总保进行实时监控。最后,以TN-C接地系统为例,验证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和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搭建TN-C接地系统配电网仿真模型,对总保正常运行存在三相负荷不平衡时发生误动作进行分析验证;接着对所提出的利用配电物联网技术实现总保投运的方法进行验证;在总保能够投运的基础上,本论文验证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总保能够检测出单相接地故障时的对地泄漏电流并成功实现跳闸,保障设备及人身安全。本论文研究了总保在TN-C、TN-C-S接地系统中投运的理论可行性,对提高低压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王喆[2](2021)在《基于C#.net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设计》文中指出建设以电气化重载铁路为标志的现代铁路运输系统,是丰富一带一路内涵和早日实现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大幅度提高既有货运铁路的实际运能必须对其供电系统实施扩能改造工程,但“边运输边改造”的实施方案无疑极大增加了供电系统维管人员的工作强度与难度,难免引起非技术性人为事故。为确保运输与改造两项工作并举、协调和有序,有必要设计并开发一套重载货运铁路供电设备的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系统,以确保其供电系统运行安全。论文首先简述了铁路供电系统的组成结构,并理论分析了电气试验的工作原理和继电保护定值的计算原则。其次,根据站所布局、用户需求和管理痛点,并结合电气试验和保护定值整定的工艺流程,确定出软件系统的总体架构、数据结构和模块功能,以及主程序和各子流程的具体实现方法。再次,软件系统采取顶层设计、分模块实施的设计思想,各模块之间功能相互独立,但数据资源共享;客户端与服务器采用C/S模式,通过Internet相互通信。接着,在开发环境和数据存储模式上,开发工具选用Visual Studio 2017、数据库选用My SQL数据库、数据存储采用阿里云(Web)服务器,并利用C#编程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Socket网络通信技术、云(Web)服务器技术和.NET Framework等关键技术编写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最后根据既有的电气试验数据、整定计算参数对软件系统的功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实验测试。大量测试实验表明,研制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不仅具有功能丰富、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特点,而且有助于供电设备的维护工作由人工管理向自动化管理转变、数据处理由线下向线上转变。
刘佳林[3](2021)在《高压套管介质损耗在线监测装置研制》文中指出高压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压变换设备,而套管是变压器结构中的重要元件,其绝缘故障是变压器的主要故障之一,套管一旦发生故障,可能导致变压器停运,甚至严重烧毁。因此,检测套管的绝缘性能对预防变压器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衡量容性套管绝缘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介质损耗因数。目前多采用传统的离线测量方法测量介质损耗,此类方法利用人工停电检修,检修成本大,耗时长,难以及时发现套管的缺陷,易带来安全隐患。所以为了实时监测套管的绝缘状态,确保套管安全稳定地运行,研究套管介质损耗的在线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相对介损测量法的原理,以测量高压套管的相对介损为目标,提出了一种以单相交流电压为参考电压的分布式监测方法,并基于谐波分析算法对该监测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以该监测方法为基础,设计了监测装置的硬件,编写了下位机程序和计算机监测软件。监测装置利用无源零磁通穿心互感器提取套管的末屏电流信号,利用母线电压互感器获取参考电压信号,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谐波分析法与准同步算法相配合处理采集的数据,处理好的数据通过光纤传输至上位机,由上位机软件实现数据的运算,显示和保存等功能。以上述的设计为基础,制作了两台采集单元,在实验室搭建试验平台,开展了验证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采集单元引入参考电压作为电流信号的相位基准时,单台采集单元测量的电流信号的相位基本不变,两台采集单元测得的电流信号间的相位差也是不变的,在两台采集单元不能同步测量电流信号的情况下,几乎不影响相对介损的测量结果,产生的误差可以忽略,说明本文提出的监测方法是正确的。监测装置测得的相对介损的误差在±0.1%以内,满足监测标准的要求。与普通互感器相比,无源零磁通互感器受激磁电流的影响较小,可以稳定地获取毫安级的电流信号。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袁愿[5](2019)在《AH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国经济也己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随着自动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呼声此起彼伏、深入人心,制造型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实践已是大势所趋。AH公司当前正处在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之中,公司的资源与能力也与上市之前显着不同,为了应对新的竞争形势和抓住市场机遇,实现经营业绩的可持续增长,上市后的AH公司有必要着手开展战略转型与升级。本文以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借助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战略分析工具对AH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企业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同时,研究了AH公司的战略转型影响因素与转型能力,分析了其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SWOT、BCG矩阵分析了其在上市后的战略转型路径选择,即主要采取产业多元化、技术与服务的差异化战略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发展。随后,梳理介绍了公司在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等三个层面的具体转型措施、保障手段与初步成效,最后提出了不足之处和对应的改进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AH公司的战略转型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也为同类中小型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李洪磊[6](2017)在《变压器和GIS局部放电监测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电网建设,变压器和GIS的安全运行直接关乎电力系统的安全。绝缘监测能够评估设备绝缘损坏的程度,帮助工作人员判断该设备是否能够继续运行。局部放电监测能够反映电气设备内部的绝缘状态,对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变压器和GIS内部存在的局部放电现象进行研究,结合传感器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算法及虚拟仪器等设计出了一套适用于变压器和GIS的局部放电监测系统。局部放电监测系统通过检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时产生的超声波与超高频信号,对变压器和GIS内部是否存在局部放电现象进行判断,如果设备内部存在局部放电,采用声-声定位法对局部放电点进行定位。该监测系统以Labview作为上位机开发工具,实现对局部放电信号的采集、处理、识别、定位以及数据存储等工作。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主要完成对局部放电信号降噪。在对变压器和GIS进行局部放电检测时,周围的噪声会对局部放电检测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采集到的局部放电信号降噪。本文主要通过EMD算法联合小波算法对含噪局部放电信号进行降噪处理。运用BP神经网络对局部放电的类型建立识别模型,实现对局部放电类型的智能识别和分类。通过超声波法与超高频法交叉对比判断设备内部是否存在局部放电现象。根据实验仿真,其仿真结果能够满足局部放电类型的识别与分类。采用声-声定位法对局部放电点进行精确定位。根据局部放电信号到达每个传感器时间的不同,运用广义互相关时延估计求取各个传感器之间的时延,通过分析局部放电信号在变压器和GIS内部的传播特性,通过相关算法实现对局部放电点的精确定位。以Labview作为局部放电监测系统上位机的开发软件,通过数据采集卡完成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上位机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处理,最终显示设备内部是否存在局部放电现象、局部放电的类型及局部放电点的位置。通过编写上位机软件,实现了上述功能要求,系统运行稳定准确。
董永波[7](2016)在《传统互感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互感器是电网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电力设备,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使用。对互感器的运行状态进行在线监测,可有效地监测和识别互感器运行状态,降低互感器发生故障的概率,减少对其维护和停电检修时间,充分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本文研究传统互感器的在线状态监测问题,结合微控制器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调理变换技术、光纤光栅测温技术、人工智能算法、通信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一套传统互感器状态监测系统。状态监测系统以传统互感器温度、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电压、电流互感器二次侧电流和运行环境湿度为状态特征量表征互感器的运行状态,对状态特征量进行数据采集、综合分析、横向比较,并利用概率神经网络识别互感器的运行状态,利用LabVIEW开发上位机软件,实现对传统互感器状态和状态发展趋势的实时监测和识别,为传统互感器的状态检修提供依据。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光纤光栅的波分复用和空分复用技术、光纤光栅的波长解调技术设计光纤光栅测温系统,实现同时对多个电气间隔中互感器的多处位置进行温度采集。通过电压、电流变换,低通滤波,极性转换将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电压、电流互感器二次侧电流变换成能够利用TMS320F28235数字信号控制器内置ADC采集的电压信号。利用HDC1050传感器采集互感器运行环境湿度,通过I2C接口与TMS320F28235数字信号控制器通信传输湿度数据。运用概率神经网络对互感器温度建立状态识别模型,实现对传统互感器状态的智能识别和分类。通过实验仿真对概率神经网络模型的识别效果进行验证,识别结果准确,方法可行。针对不同电气间隔的互感器电气特性状态数据进行横向比较,综合分析判断出处于异常状态的互感器。利用LabVIEW开发状态监测系统上位机软件,通过串行通信接收光纤光栅传感分析仪和TMS320F28235上传的状态监测数据。上位机软件对状态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横向比较和智能算法分析,实现对传统互感器状态的识别和分类,实现在线状态监测系统的各项功能。通过对上位机软件进行性能测试,软件运行稳定,各项功能运行正常、准确。
白洋[8](2014)在《面向大数据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信息聚合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电力系统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网容量不断扩大,对电力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状态监测技术愈发受到重视。随着电力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的深入,其环境下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种类越来越多,方法也更为先进,对电力设备的状态评估和故障诊断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存储的监测数据成倍增加,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首先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在长期、连续的监测中,采集的数据量十分巨大;其次由于设备监测手段的日趋丰富,有许多非传统电力监测方法比如声音信号、视频信号的加入,监测数据的种类越发多样化;另外,现代电力系统对数据处理的速度要求也不断提高,再加上状态监测系统本身的缺陷比如测量精度低、系统可靠性差等问题,使得如何能够快速、有效的分析数据成为目前状态监测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而大数据的出现,恰好为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首先详细归纳和总结了大数据与电力大数据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电力大数据的特点以及电力大数据的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接下来以目前电力设备状态监测遇到的困境为着手点,详细阐述了大数据在状态监测中的应用思路。确定了以“预测”为首要目标,以相关性分析和信息聚合为主要手段,弱化监测数据精度,重视数据分析速度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方法。然后在多元信息聚合基本架构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面向大数据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多维信息聚合方法架构。建立基于电力设备多种状态量的多维支持向量,用历史数据进行训练,形成一个可以不断生长的电力设备状态支持向量集,通过对状态监测数据与支持向量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实现对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的评估与决策,其结果可应用于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本文最后以变压器某次过热故障为例,详细阐述了电力设备状态聚合的具体方法,并以CyberControl软件为依托,研究了面向大数据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平台,实现了数据的接入和信息聚合的分析。
杨奖利,毛昭元[9](2012)在《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设备研发方向需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智能电网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智能电网,使得电网功能逐步扩展到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多元开放的电力服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同时,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运营的全过程都将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及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能源生产利用和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及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等方面带来巨大效益。
王磊[10](2012)在《基于Web的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电力设备进行在线监测,既是实现状态检修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台电力设备监测上,因此开发一套多设备的综合性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不同监测子系统在硬件上独立性较大,而软件平台是这些硬件的交汇之处,因此综合性系统开发的难点在于软件。对比C/S和B/S两种软件开发模式,由于B/S模式具有易于维护,可远程操作等优点,本文选择B/S作为平台的开发模式。为了开发综合性软件平台,详细讨论了所有在线监测装置的共同特性,即数据采集与处理。根据这一共性,设计了在线监测数据库,该数据库不仅包含了变压器、容性设备、氧化锌避雷器、高压断路器与GIS的在线监测数据以及设备所属的站点信息,还根据故障诊断的需求包含了设备的铭牌信息、历史信息、故障标本、故障记录等信息。分别设计了综合性平台的三大核心功能,数据管理功能、在线监测功能和远程故障诊断功能。数据管理功能以关系型数据库为核心,对平台的各种数据进行统一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以变压器为例,设计了在线监测功能,在线监测页面能够对变压器的局部放电、油中气体等在线监测数据进行实时显示,画出数据的曲线图,还能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以变压器和高压断路器为例,设计了远程故障诊断功能。变压器诊断模块以变压器的汕中溶解气体数据和电气试验数据为依据,通过专家系统诊断出变压器的十多种常见故障,诊断报告详细给出故障的性质、严重程度、故障位置、处理建议等信息。高压断路器诊断模块以模糊数学为核心,专家知识蕴含在模糊诊断矩阵之中,用户只需输入必要的待诊数据,系统就能够诊断出高压断路器的常见十四种故障。
二、电力设备绝缘监测综合式应用软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设备绝缘监测综合式应用软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接地型式的低压配网剩余电流保护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压接地型式应用情况 |
1.2.2 剩余电流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触电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4 配电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与剩余电流保护 |
2.1 福建地区接地型式及台区RCD运行调研 |
2.1.1 福建地区接地型式情况 |
2.1.2 配电台区的现场调研 |
2.2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 |
2.2.1 TT接地系统 |
2.2.2 TN接地系统 |
2.2.3 IT接地系统 |
2.2.4 各接地型式综合分析 |
2.3 剩余电流保护 |
2.3.1 剩余电流保护动作原理 |
2.3.2 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分类 |
2.3.3 剩余电流保护与人身触电保护的关系 |
2.3.4 分布式电源对剩余电流的影响 |
2.4 剩余电流保护的配置与整定 |
2.4.1 剩余电流保护的配置 |
2.4.2 剩余电流保护的整定 |
2.4.3 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安装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N-C、TN-C-S系统安全性分析 |
3.1 单相接地故障 |
3.1.1 金属性接地分析 |
3.1.2 高阻性接地分析 |
3.2 相线碰壳故障 |
3.3 断零故障 |
3.4 总保无法投运原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配电物联网技术的剩余电流保护 |
4.1 总保正常投运解决方法 |
4.2 物联网技术在TN-C、TN-C-S中应用的需求分析 |
4.2.1 配电物联网关键技术 |
4.2.2 系统总体构架 |
4.3 系统技术方案 |
4.3.1 智能终端设备分布 |
4.3.2 总保正常投运工作流程 |
4.3.3 剩余电流在线监测云平台工作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分析 |
5.1 总保发生误动作原理验证 |
5.2 总保正常投运方法验证 |
5.3 模拟总保正常投运单相接地故障验证 |
5.3.1 金属性接地故障仿真分析验证 |
5.3.2 高阻性接地故障仿真分析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C#.net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备试验及其软件方面 |
1.2.2 继电保护及其整定计算软件方面 |
1.3 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创新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铁路供电设备试验和保护整定理论基础 |
2.1 交流牵引供电系统概述 |
2.2 铁路供电设备预防性试验理论 |
2.2.1 预防性试验必要性 |
2.2.2 绝缘性能试验 |
2.2.3 绝缘耐压试验 |
2.2.4 供电系统绝缘配合 |
2.3 关键供电设备的保护配置与整定原则 |
2.3.1 牵引变压器保护 |
2.3.2 全并联AT牵引网馈线保护 |
2.3.3 自耦变压器保护 |
2.3.4 电力变压器保护 |
2.3.5 并联补偿电容器保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需求性分析与开发的关键技术 |
3.1 软件的功能性需求 |
3.2 软件的非功能性需求 |
3.2.1 软件的硬件需求 |
3.2.2 软件运行环境需求 |
3.2.3 软件安全性需求 |
3.3 软件开发的关键技术 |
3.3.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 |
3.3.2 Client/Server结构 |
3.3.3 Socket网络通信技术 |
3.3.4 云(Web)服务器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 |
4.1 软件的设计思路 |
4.2 软件的总体结构 |
4.3 电气试验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变电所及设备管理 |
4.3.2 试验数据管理 |
4.3.3 试验数据分析 |
4.3.4 试验报表管理 |
4.4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
4.4.2 定值单生成 |
4.5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
4.6 软件数据库的设计 |
4.6.1 数据库的选择 |
4.6.2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4.6.3 本软件数据库的数据构成 |
4.6.4 本软件的数据库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功能的实现 |
5.1 软件的开发工具 |
5.2 用户登录和注册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3 软件主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4 电气试验信息管理系统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4.1 变电所及设备管理 |
5.4.2 试验数据管理 |
5.4.3 试验数据分析 |
5.4.4 试验报表管理 |
5.5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5.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
5.5.2 定值单生成 |
5.6 系统管理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管理平台的实验与分析 |
6.1 实验与分析的流程 |
6.2 实验与分析的环境 |
6.3 软件功能的实验与分析 |
6.4 软件性能的实验与分析 |
6.5 软件安全性的实验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高压套管介质损耗在线监测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状况 |
1.2.2 容性套管绝缘在线监测的研究现状 |
1.2.3 介损在线监测的主要误差来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压套管在线监测方法 |
2.1 监测装置基本要求 |
2.2 高压套管概况 |
2.2.1 套管的参数 |
2.2.2 套管的布局 |
2.3 基于参考电压的分布式监测方法 |
2.3.1 监测方法的原理 |
2.3.2 监测装置的总体结构 |
2.3.3 末屏电流的外引 |
2.4 监测装置的介质损耗计算方法 |
2.4.1 信号表述方法 |
2.4.2 基于参考电压的介质损耗计算方法 |
2.4.3 准同步测量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在线监测装置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
3.2 电流取样方案 |
3.2.1 电流传感器的误差分析 |
3.2.2 无源零磁通电流传感器 |
3.2.3 末屏电流传感器选型 |
3.3 模拟电路设计 |
3.3.1 电流信号调理电路 |
3.3.2 电压信号调理电路 |
3.4 数字电路设计 |
3.4.1 单片机选型 |
3.4.2 模数转换电路 |
3.4.3 数据存储电路 |
3.4.4 数据传输电路 |
3.5 光纤通讯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在线监测装置软件设计 |
4.1 下位机程序设计 |
4.1.1 主程序 |
4.1.2 数据采集与存储子程序 |
4.1.3 数据处理子程序 |
4.1.4 数据传输子程序 |
4.2 上位机程序设计 |
4.2.1 主程序 |
4.2.2 串口通信程序 |
4.2.3 不良数据剔除与预警程序 |
4.2.4 数据存储程序 |
4.2.5 上位机运行界面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监测方法试验研究 |
5.1 采集单元制作 |
5.2 实验方案 |
5.2.1 试验平台搭建 |
5.2.2 通讯调试 |
5.2.3 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普通互感器试验 |
5.3.2 零磁通互感器试验 |
5.3.3 相对介损测量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AH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战略转型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战略转型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 |
第一节 战略转型相关概念 |
一、战略转型的定义 |
二、战略转型的分类 |
三、战略转型的动因与阻力 |
四、战略转型能力概念及其结构模型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竞争战略理论 |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三、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
第三节 分析工具 |
一、PEST分析法 |
二、波特五力模型 |
三、SWOT矩阵 |
四、BCG矩阵 |
第四章 AH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 |
第一节 AH公司介绍 |
一、AH公司基本情况 |
二、AH公司发展历程 |
三、AH公司战略转型前的发展战略 |
第二节 A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产业环境分析 |
第三节 AH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一、AH公司资源分析 |
二、AH公司能力分析 |
三、AH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五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AH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一、外部驱动因素 |
二、内部驱动因素 |
三、AH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
第二节 AH公司战略转型阻力分析 |
一、惯例阻力 |
二、员工阻力 |
三、技术阻力 |
第三节 AH公司战略转型能力分析 |
一、环境识别能力 |
二、资源整合能力 |
三、管理控制能力 |
四、持续创新能力 |
第六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选择与实施 |
第一节 AH公司战略转型选择 |
一、AH公司生命周期分析 |
二、AH公司SWOT分析 |
三、AH公司BCG矩阵分析 |
第二节 AH公司战略转型方案制订 |
一、使命、愿景与价值观 |
二、总体战略 |
三、战略发展重点 |
四、战略实施路径 |
第三节 AH公司战略转型实施 |
一、公司层战略转型措施 |
二、业务层战略转型措施 |
三、职能层战略转型措施 |
四、AH公司战略转型演变过程 |
第七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组织结构改革 |
第二节 管理机制优化 |
第三节 人力资源保障 |
第四节 研发投入加大 |
第八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初步成效、不足与建议 |
第一节 初步成效 |
一、经营效益持续增长 |
二、技术实力得到明显提高 |
三、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
四、组织协作能力提高 |
五、企业资源实现初步共享 |
六、企业品牌效应初现 |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 |
一、管理机制仍需改进 |
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
三、协同创新较为缺乏 |
四、人力资源压力凸显 |
第三节 改进建议 |
一、加强持续创新能力培养 |
二、重视人才培育与梯队建设 |
三、提高战略信息管理能力 |
四、持续推动管理机制革新 |
五、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变压器和GIS局部放电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局部放电监测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局部放电研究现状 |
1.2.2 GIS局部放电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变压器和GIS局部放电监测系统总体设计和硬件设计 |
2.1 局部放电机理 |
2.2 变压器和GIS局部放电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
2.2.1 系统的设计要求 |
2.2.2 系统的整体结构 |
2.2.3 系统硬件整体结构 |
2.2.4 硬件选型方案 |
2.2.5 硬件电路设计及其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局部放电信号传播特性和信号去噪处理 |
3.1 超声波在变压器和GIS中的传播特性 |
3.1.1 超声波在变压器中的传播特性 |
3.1.2 超声波在GIS中的传播特性 |
3.2 电磁波在变压器和GIS中的传播特性 |
3.2.1 电磁波在变压器中的传播特性 |
3.2.2 电磁波在GIS中的传播特性 |
3.3 局部放电信号干扰和局部放电数学仿真模型 |
3.3.1 信号干扰分类及其传播途径 |
3.3.2 局部放电数学模型 |
3.4 小波去噪 |
3.4.1 小波变换 |
3.4.2 小波去噪 |
3.4.3 小波阈值去噪 |
3.5 EMD算法去噪 |
3.6 基于EMD分解的小波阈值去噪 |
3.7 去噪性能对比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局部放电识别 |
4.1 局部放电特征提取 |
4.1.1 二维谱图构造 |
4.1.2 二维谱图特征提取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局部放电识别 |
4.2.1 BP神经网络原理 |
4.2.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4.2.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局部放电模式识别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局部放电超声定位研究 |
5.1 超声波定位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5.1.1 声-电定位法 |
5.1.2 声-声定位法 |
5.2 基于广义互相关的声-声定位法 |
5.2.1 基本互相关算法 |
5.2.2 广义互相关时延估计法 |
5.2.3 基于广义互相关时延估计仿真 |
5.3 变压器和GIS定位方法分析 |
5.3.1 变压器具体定位算法分析 |
5.3.2 GIS具体定位算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变压器和GIS局部放电监测系统上位机设计 |
6.1 Labview简介 |
6.2 系统上位机总体功能及其实现 |
6.2.1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6.2.2 系统参数设置模块实现 |
6.2.3 显示功能 |
6.2.4 数据分析处理功能 |
6.2.5 数据存储查询功能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传统互感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系统状态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光纤测温技术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
1.4 人工智能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传统互感器状态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传统互感器状态监测分析及方案 |
2.1.1 互感器温度状态监测分析及方案 |
2.1.2 互感器电气特性状态监测分析及方案 |
2.1.3 互感器运行环境湿度状态监测分析及方案 |
2.2 传统互感器状态监测系统的监测技术 |
2.2.1 互感器温度状态监测技术 |
2.2.2 互感器电气特性状态监测技术 |
2.2.3 互感器运行环境湿度状态监测技术 |
2.3 传统互感器状态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统互感器状态监测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3.1 传统互感器温度状态监测设计 |
3.1.1 硬件实现方法与整体结构 |
3.1.2 硬件选型设计 |
3.2 传统互感器电气特性和运行环境湿度状态监测设计 |
3.2.1 硬件实现方法与整体结构 |
3.2.2 硬件选型设计 |
3.2.3 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传统互感器状态监测 |
4.1 概率神经网络理论 |
4.2 基于PNN的传统互感器状态识别模型 |
4.2.1 输入特征量的选取 |
4.2.2 概率神经网络输出状态分类 |
4.2.3 状态识别步骤 |
4.3 实验仿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传统互感器状态监测系统上位机设计 |
5.1 Lab VIEW软件简介 |
5.2 系统上位机总体功能设计 |
5.3 系统上位机功能实现 |
5.3.1 串行通信功能实现 |
5.3.2 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实现 |
5.3.3 状态告警功能实现 |
5.3.4 数据存储查询功能实现 |
5.3.5 显示功能实现 |
5.4 系统上位机界面设计 |
5.5 系统上位机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面向大数据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信息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数据的研究现状 |
1.2.2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现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电力大数据的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
2.1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
2.1.1 大数据的定义 |
2.1.2 大数据的应用方法及案例 |
2.2 电力大数据及其特点 |
2.2.1 电力行业中的大数据 |
2.2.2 电力大数据的特点 |
2.3 电力大数据的关键技术 |
2.3.1 电力大数据的数据管理技术 |
2.3.2 电力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技术 |
2.3.3 电力大数据的数据处理技术 |
2.3.4 电力大数据的展示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的大数据理论和方法 |
3.1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的基本概念 |
3.2 面向大数据的状态监测的理论基础 |
3.2.1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的大数据特点 |
3.2.2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的大数据理论方法 |
3.3 信息聚合技术要点 |
3.3.1 信息聚合的原理及内涵 |
3.3.2 信息聚合结构模型 |
3.3.3 信息聚合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大数据的电力设备状态信息聚合 |
4.1 面向大数据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信息聚合架构 |
4.1.1 数据预处理 |
4.1.2 数据级聚合 |
4.1.3 信息级聚合 |
4.1.4 决策级聚合 |
4.2 面向大数据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信息聚合模型 |
4.2.1 传统的状态评估方法 |
4.2.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信息聚合建模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实例分析 |
5.1 基于相关性的变压器可靠性分析 |
5.1.1 可靠性预测模型 |
5.1.2 特征参量相关分析 |
5.1.3 特征向量独立分析 |
5.1.4 算例 |
5.2 相关性分析在变压器状态监测中的应用实例 |
5.2.1 变压器负载与顶层油温的相关性分析 |
5.2.2 变压器氢气与油中微水的相关性分析 |
5.3 变压器状态监测信息聚合实例分析 |
5.3.1 变压器主要监测及相互关联分析 |
5.3.2 变压器过热故障预测与状态推送 |
5.4 适用于大数据的信息聚合平台设计 |
5.4.1 方案设计 |
5.4.2 平台选取 |
5.4.3 平台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申请专利 |
攻读硕士期间参研相关课题 |
(9)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设备研发方向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前景 |
1.1智能电网发展现状 |
1.1.1国外智能电网发展现状 |
1.1.2国内智能电网发展现状 |
1.1.2.1新能源发电 |
1.1.2.2智能输变电 |
1.1.2.3智能配用电 |
1.2智能电网发展前景 |
1.2.1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目标 |
1.2.1.1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发展目标 |
1.2.1.2南方电网公司发展目标 |
1.2.2“十二五”发展规划及政策支持 |
1.2.2.1智能电网产业相关长期战略规划 |
1.2.2.2我国电力发展规划 |
2智能电网设备的新需求 |
2.1新能源发电设备 |
2.1.1风能发电系统 |
2.1.2太阳能发电系统 |
2.1.3新能源的入网 |
2.2智能输变电系统 |
2.2.1智能开关设备 |
2.2.2智能变压器 |
2.2.3测量及监测设备 |
2.2.3.1传感器 |
2.2.3.2互感器 |
2.2.3.3在线监测技术 |
2.2.4通信 |
2.3智能配电设备 |
2.3.1配电一次设备 |
2.3.2配电二次设备 |
2.3.3储能设备 |
2.3.4微网系统 |
2.4智能用电设备要求 |
2.4.1智能用电系统 |
2.4.2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
2.4.3网络化控制系统 |
2.4.4智能楼宇&小区&城市 |
2.4.5用户端设备 |
3智能电网设备研发方向 |
3.1智能电网设备支撑技术 |
3.1.1电力电子技术 |
3.1.2通信技术—IEC61850标准 |
3.1.3控制技术 |
3.1.4传感器技术 |
3.1.4.1新型的传感技术应用 |
3.1.4.2传感器的植入技术 |
3.2智能电网工程示范中存在的问题 |
3.2.1一次电力设备与二次设备 |
3.2.1.1一、二次设备间的关系 |
3.2.1.2二次元器件对一次电力设备本体的影响 |
3.2.1.3实现形式 |
3.2.1.4电子式互感器 |
3.2.2通信信息 |
3.2.2.1关于IEC61850标准 |
3.2.2.2协同互动 |
3.2.2.3信息数据的规范 |
3.2.2.4网络结构 |
3.3设备研发方向 |
3.3.1新能源发电A风电设备 |
3.3.2输变电设备 |
3.3.2.1智能开关设备 |
3.3.2.2智能变压器 |
3.3.2.3测量及监测设备 |
3.3.2.4柔性交流输电设备 |
3.3.3配电设备 |
3.3.3.1配电一次设备 |
3.3.3.2配电二次设备 |
3.3.3.3微网设备 |
3.3.4用电设备 |
3.3.4.1智能电网用户端系统 |
3.3.4.2低压电器设备 |
3.3.4.3智能家居/智能楼宇设备 |
3.3.4.4智能小区系统 |
(10)基于Web的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在线监测研究的现状 |
1.3 综合性在线监测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架构 |
2.1 软件实现模式 |
2.1.1 开发模式比较 |
2.1.2 开发环境搭建 |
2.2 系统整体架构 |
2.2.1 综合的概念 |
2.2.2 系统架构 |
2.2.3 系统功能模块 |
2.3 系统关键技术 |
2.3.1 SSH框架 |
2.3.2 MATLAB Builder JA技术 |
2.3.3 JNI技术 |
2.4 小结 |
3 基于Web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
3.1 远程通信模块 |
3.1.1 系统通信模式 |
3.1.2 以太网TCP/IP通信 |
3.2 数据管理模块 |
3.2.1 数据结构 |
3.2.2 数据安全 |
3.3 故障诊断中的人工智能技术 |
3.3.1 人工智能技术比较 |
3.3.2 专家系统 |
3.3.3 人工神经网络 |
3.3.4 信息融合技术 |
3.4 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块 |
3.4.1 变压器结构与故障分类 |
3.4.2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原理 |
3.4.3 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
3.5 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模块 |
3.5.1 高压断路器主要故障 |
3.5.2 模糊诊断原理 |
3.5.3 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
3.6 小结 |
4 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实现 |
4.1 Web应用的体系介绍 |
4.2 数据管理界面 |
4.3 在线监测界面 |
4.4 故障诊断界面 |
4.5 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电力设备绝缘监测综合式应用软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接地型式的低压配网剩余电流保护适应性研究[D]. 陈航宇.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 [2]基于C#.net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设计[D]. 王喆.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1)
- [3]高压套管介质损耗在线监测装置研制[D]. 刘佳林.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AH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研究[D]. 袁愿. 厦门大学, 2019(08)
- [6]变压器和GIS局部放电监测系统[D]. 李洪磊. 济南大学, 2017(03)
- [7]传统互感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D]. 董永波. 济南大学, 2016(03)
- [8]面向大数据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信息聚合研究[D]. 白洋.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9]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设备研发方向需求分析[J]. 杨奖利,毛昭元. 电器工业, 2012(11)
- [10]基于Web的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D]. 王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5)
标签:局部放电论文; 大数据论文;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论文; 试验变压器论文; 变压器套管论文;